灾害是挑战,也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驱动器
从自然条件的角度看,山河四省并不是只有“天堂”的一面,也有其“地狱”的一面。从3张地图中可以看到:这里的干旱日数偏多,大部分地区年干旱日数在60天以上,河北与山东、河南交界之处更是达到70天以上,是全国年干旱日数最多的地区之一;除了太行山区,年雨涝频率也不低;河北、山西和河南的一些地方位于主要的寒潮路径上(资料来源:《中国地理图集》、《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显然,中原文明的孕育和诞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灾害,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起到的是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让人不由联想到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他认为,“挑战—应战”是文明得以产生的决定性原因,文明的起源和成长,是环境挑战与人类应对这些挑战的结果。这也许解释了人类早期文明为什么诞生于此。当风调雨顺,人们在此定居繁衍、发展文明,当灾害(包括战争、人祸)发生,人们被迫迁移,同时将文明传播至四方。在这里,灾害成了文明发展的驱动器。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狭义中原才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这里拥有“天下之中”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河南洛阳市)是天下之中的说法。广义的中原一般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上图中广义中原的范围是根据一些古文献中提到的中原边界来圈定的。可以看到,广义中原是围绕狭义中原扩展的,狭义中原才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带,也是早期文明诞生之地。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提到夏商周时期的“天下之中”的位置:“三河在天下之中”,其中“三河”指的是河内、河南和河东。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的书中指出,它们分别是今河南沁阳、济源、安阳一带;洛阳及周边;以及山西南部汾河、涑河与黄河干流形成的三角地带。其中,河内是殷商先祖活动的地带,河南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设立东都的地方,它们都位于狭义中原的位置。从地理角度看,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地方大多位于黄河出三门峡之后的峡谷地区,或者黄河支流汇入干流的三角地带。这里既有肥沃的冲积扇,又得灌溉之利,还没有黄河干流洪水引发灾难的担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地图为“切面”,源自北京大学赵辉教授的研究。新石器时期的文化之间彼此交流和融合,到距今5000年—4500年间,之前占据强势的仰韶文化变得衰弱,一批高度发达的地方文化,包括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等开始对中原地区施加影响,一个中原文化区开始在这时形成。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上图中绘出了山河四省与京津、长三角区域的上海以及珠三角区域的广东的博士人数对比柱状图,可以看到,山河四省的博士人数明显偏低。下图为中国各省区市GDP空间分位图,山河四省中只有山东处于第一梯队。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今天的山河四省褪去了睥睨天下的豪壮之气
“山河四省”并非一个地理学概念,而是一个兴起于网络的名称。它指的是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这四省地理位置相近,而且首字中有“山、河”二字,因此被称为“山河四省”。有趣的是,这四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正处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原”,这里孕育了灿若繁星的史前文化,也在历史时期写下过夺人眼目的华彩篇章。而在当代网络的语境下,“山河四省”所代表的情绪却是落寞多于自信,尴尬多于泰然,甚至有“签署互不嘲讽条约”一说。在上图中可以看到,根据2023年的最新数据,山河四省的人均GDP在全国排名或中或下,优质大学也十分稀缺,它们虽然地处中原,但显然已跌出了引领中国的中心梯队。历史的辉煌和当下的落寞,曾经的中心和如今的边缘,这些都让今天的山河四省褪去了睥睨天下的豪壮之气,多了几分低回宛转的怅然之情。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这里堪称孕育人类文明最理想的温床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极为依赖自然地理条件。山河四省大部分位于华北平原,其自然地理条件特别适合早期人类的生存。3张地图展示了这里的部分自然地理特征:上图显示,山河四省基本属于中国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这个自然区的气候特征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中图展示了山河四省区域的年平均气温。由于太行山的屏障作用,这里的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温度在12摄氏度以上,有的地区超过14摄氏度,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下图显示,山河四省的绝大部分区域处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东南部。这是中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而山河四省恰恰被拥抱了进来,部分区域的年均降水量超过600甚至800毫米,这意味着降水条件特别适合农业发展。这只展示了山河四省的部分自然特征,其实,在地理学家画出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中,这里的自然优势也是极为明显的。在这张图中,华北平原横跨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温度带,包括半湿润和湿润两个干湿区,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植被类型以人工栽培植被为主——这里堪称孕育人类文明最理想的温床。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山河四省在全国的梯队位置出现了变化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从灿若群星的原始社会遗址到第一个中原王朝的诞生
为了展示山河四省所在的中原地区的原始社会文明走向,本图及下图展示了一个“全貌”,一个“切面”和一个“成果”。地图为“全貌”: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原始社会遗址分布图,图中展示了中国境内从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到夏代以前所有已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受限于成书年代,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并未体现在图中,不过我们仍可以看到全国范围内原始社会遗址分布的态势。其中,山河四省所处的中原区域内的遗址密度明显较高,灿若群星。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照片代表着中原地区文化融合的“成果”,一个阶段性成果。这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摄影/缪克强),它属于很成气候的二里头文明。一般认为,二里头属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夏朝的晚期都城。这意味着,在洛阳盆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它是一个中原王朝。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图为中岳嵩山,其山脚下分布着天地之中建筑群,所含建筑建成时间从汉至清,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摄影/石耀臣
既然叫山河四省,就离不开“山”和“河”
从山河四省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里离不开“山”和“河”。“山”是太行山,“河”是黄河。它们不光塑造了这里的地貌,也为人类的生存打下了最好的基础。太行山分隔开了中国地势第二阶梯黄土高原和第三阶梯华北平原,海河和黄河等大河的支流切开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后最终入海,这使太行山东麓形成了一连串冲积扇。图为太行山北段东麓的冲积扇。这些冲积扇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且地势稍高,又无洪水大浪,太行山为其阻挡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所有这些因素都极其适合人类生存,所以自商周时期以来很多古都集中在此。从这里再向东,河流的造地能力开始展现,其中最大的是黄河。黄河携带着大量泥沙,且河道数次摆动,这些因素既造就了华北平原大片肥沃的土地,也给这里带来了洪水的威胁,因此华北平原的开发要晚于太行山麓地带。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在历史时期政治中心迁移的过程中,山河四省的作用十分关键
一个国家,通常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国家首都即政治中心,它的变迁受行政命令、军事形势等影响较大,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可以与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相分离。不过,从中国主要朝代政治中心的变迁中(左图),还是能看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西部内陆向东部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山河四省所在的中原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秦代开始,历代都城从深居内陆的咸阳、西安,到中原地区的洛阳、开封,再到东部的杭州、南京和北京。在这个“迁移链”中,山河四省的战略位置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统治者彻底放弃西部(西安),选择中原(开封),是在北宋。做出这个选择主要是由于开封的经济优势:自唐以来,长江流域经济不断发展,从长江、运河等水路可以将江南的大量粮食及物资运往开封。而从中原(开封)转向东部(杭州),是在南宋。这是由于北宋始终面临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并最终被击溃,失去中原。这种军事压力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契丹政权辽从后晋手中夺得了长城东段南北的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京津北部),北宋无险可守,而燕云十六州正是山河四省北部的范围。从此,中国的政治中心走向东部,这与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京杭运河等水利设施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此外,其背后有着来自海洋的隐约影响——自从南宋开始,主要朝代的首都都位于或接近今天的沿海省份。要知道,中国海洋文化的高潮正是从宋代开始。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如果让全国高校投票,它们可能选河南为“中国的中心”
我们继续根据语言中的方位词来按图索骥,于是在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图的基础上,将各大区内名字中带有方位词的高校找了出来。高校名称中的方位词更容易令人会心一笑:大多数大学很认同自己所在的分区,比如东北大区的大学几乎都非常自觉地给自己冠名“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几大区也都如此。但到了华中大区,名字就混乱了起来:湖南的大学老老实实地把自己从中心划了出去,起名“中南”或者“南华”;湖北的大学表示很想挑战一下,有的起名“华中”,有的则自谦为“中南”;河南的大学被搞糊涂了,有叫“中原”的,有的谦退为“华北”。这时太原的中北大学站了出来,表示力挺河南为中心。起码从高校名称中来看,中国的中心是贴近狭义中原——河南省的。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出现转移
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贸易分工,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经济中心向沿海转移。这个过程中,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广东省连续多年在中国各省区GDP排名中名列第一,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则为第二名。它们在经济上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地处中原地区的山河四省,正在成为各种资源和要素的会聚之地。从上方图表可以看出,近年来,山河四省的人口为负增长趋势,而长三角、珠三角所在省份基本保持着人口的正增长。
中原与中心随想录
图为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这里集广东美术馆、广东文学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一体,造型就像一艘停泊在珠江岸边的轮船,即将扬帆起航。摄影/静言
山河四省的失落感来源于此
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中国的文化中心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在形成区域化的文化中心。如果按照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的那样,把中国社会发展分为农业、工业、信息化三个阶段,那么,在农业阶段,山河四省曾经依靠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而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工业阶段,这些优势仍在持续;而到如今的信息化阶段,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已经远远超越山河四省,成为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才是山河四省失落感的深层根源。那么,这里还能否重现往日的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图为上海浦东美术馆。摄影/盛将
在南太行,由红色嶂石岩组成的地貌景观连绵不断,如屏如障
在太行山的中南部,由红色石英砂岩组成的丹崖长墙似的景观连绵不断,如屏如障。上世纪90年代,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的郭康教授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镇嶂石岩村将这种红色石崖地貌命名为“嶂石岩地貌”。不同于丹霞地貌与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仅分布于太行山区的红色嶂石岩地区,并以丹崖长墙、阶梯状陡崖、嶂谷等为主要特征。由于红色嶂石岩在古海洋中沉积时处于比较开放的浅海环境,沉积的铁质多为红色的高价氧化铁,为岩石染上了鲜艳的红色,因而嶂石岩景观也被称为“万丈红绫”。红色嶂石岩是太行山地质结构中比较靠近底层的一层,其下部多以古老变质岩为基础,上部多覆盖有白色石灰岩。图为位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林虑山大峡谷的嶂石岩地貌,峡谷两侧红崖林立,峭壁陡直,一场大雪更为峡谷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秀美。摄影/寒冰
绝壁上的村落,太行山中既惊险又平常的景观
太行山的地质结构形如一块多层蛋糕,每层原料不同,自下而上可分为6层,即古老变质岩、红色嶂石岩、白色石灰岩、黑色含煤层、中生代岩层和新生代黄土。由于太行山这块多层蛋糕在抬升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较大倾斜,因而每一层基本保持了较为水平的状态。在白色石灰岩与红色嶂石岩相叠置的岩面上,由于上面的石灰岩层的抗风化能力较弱,崖壁后退较快,因而在这两层之间,往往形成较为宽广的平台,一些古村落便坐落于这样的平台之上。由于交通不便,早期村民们在建筑房屋时常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岩石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村子里不仅房屋是用石头建造的,而且还形成了石街、石巷的村落格局。片状的石板作为石瓦,成了房屋的屋顶,石头砌成的院墙成了村里民居的标配,从而使这里的村庄具有了太行山赋予的独特魅力。画面中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虹梯关乡虹霓村坐落于绝壁长崖之上的一小块平台上,虹霓河从村庄中横穿而过,在悬崖绝壁处形成了落差达80余米的瀑布景观。摄影/寒冰
太行八陉,沟通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
陉,是太行山地与周围地区关于地形的一种方言称谓,意为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是太行山脉中由河流冲刷作用形成的八条天然通道的简称,它们由南向北依次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蒲阴陉、飞狐陉和军都陉。历史上太行八陉曾是沟通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在迁徙、贸易和军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陉道在交通上的唯一性,人们在陉道上设立关塞,扼守交通要冲,以达到军事防御等目的。图为太行八陉中最北部的一陉——军都陉,以及在其上建立的关塞——居庸关,因为这里是太行八陉中最北一陉,因此成为了来自内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南下华北平原最为便捷的通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如今,这里也是京包铁路、京藏高速公路等沟通首都与塞上的重要通道。摄影/杨东
燕山大地,千年古长城在山巅蜿蜒盘卧
燕山位于坝上高原以南,华北平原以北,西起北京八达岭,东至辽宁省西部,大体呈东西走向。燕山山脉海拔在500—1500米左右,虽然高度不高,但游移于燕山之上的长城却见证了我国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较量。春秋时期,燕国为了保住自己在北方新获得的土地,在燕山山地的北部边缘修筑了长城,成为燕山山地出现的第一道长城,而后秦朝利用燕国的长城,来守护燕山北部的土地;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部游牧民族势力上升,南方农耕民族势力消弱,这时修筑的长城就会南移至燕山山地南部,燕山南部通往平原的一系列重要山口就落入了北方民族的手中;明朝沿用了北齐长城的旧基,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修建得更为高大。这些长城见证了历史,也早已成为燕山山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图中的燕山重峦叠嶂,宽阔的山体展现出地球造山的伟力,蜿蜒的长城勾画出的一道道山脊,更显示出人类历史的沧桑与豪迈。画面中由近及远,分别是北京的蟠龙山长城、河北承德市滦平县的金山岭长城,以及北京的司马台长城,蜿蜒的长城犹如三条巨龙在此盘旋交会,气势磅礴,动人心魄。摄影/吴强
金山岭长城,明长城中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是目前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也是万里长城之精华所在。因其健全的军事防御体系、精美的建筑艺术及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金山岭长城沿线设有大小关隘5处,筑有不同形式的敌楼67座,城墙上为抵御敌人而设置的“障墙”、记录造墙责任人的“文字砖”和阻挡敌人进攻的“挡马墙”被称为金山岭长城的三绝。金山岭长城在明代属“九边之首”蓟镇长城的一部分,蓟镇稳固则京师无虞,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系统,金山岭是明长城中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画面中金山岭长城与地形完美结合,在绚丽晚霞的辉映下显得更加雄浑磅礴。摄影/管昕
太行山,这里会聚着我国东部地区最精彩的峡谷群
提到太行山,人们常说八百里太行,这条逶迤于河北、山西和河南之间,总长度达400公里的山脉,不仅是我国第二、三级地形阶梯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分界线。根据太行山所处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北太行、西太行和南太行三部分。大体而言,河北省境内为北太行,山西省境内为西太行,河南省境内为南太行。与苍凉、荒芜的西太行和北太行相比,南太行东侧为断裂带,断裂带以西隆升成高原,以东沉降为平原,中间则为绝壁林立、风光秀美的太行山大峡谷。纵观整个太行山的峡谷群,以地处漳河南岸的峡谷群最为典型,有“漳河九峡十八断”之称。图为位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的林虑山大峡谷,峡谷长约50公里,深度可达千米以上。
摄影/寒冰
伏牛山,华北山地自然区最南端的华丽篇章
伏牛山位于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的最南端,是秦岭向东延伸至河南省西南部的一条重要山脉,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因形若伏牛而得名。作为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伏牛山不仅是我国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之间的分界线。伏牛山主峰老君山,海拔2217米,是在秦岭造山带抬升过程中形成的花岗岩岩体,也被地质专家命名为“老君山岩体”。岩体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形成了如今奇峰异谷、秀丽挺拔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每当山雾乍起,大大小小的石峰若隐若现,姿态万千,恍若海上仙山。摄影/刘玉乐
乌兰布统,森林与草地、农耕与游牧在此交会
乌兰布统草原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最南端,地处燕山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属于丘陵与平原、森林与草地、农耕与游牧的交错地带,地势起伏和缓,林地疏密有致,景观类型多样。乌兰布统,蒙古语意为“红色坛形山”,这里曾是清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由于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因而成为清代皇家猎苑,如今更以其优美的疏林草原景观,成为无数摄影人追逐的天堂。图为冬日里的乌兰布统草原,连绵起伏的草原和远山被茫茫白雪所覆盖,稀稀落落的树木点缀在纯净的雪原之中,一幅娴静悠远的冬日 “稀树草原”景观呈现眼前。摄影/咏洲
不同时期长城位置的变化,指示着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力量的消长
在地形上,燕山是坝上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带,这种地理格局也决定了其是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接合部,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拉锯的地带。自春秋时期,燕国在燕山山地的北部边缘修筑了第一道长城以来,而后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在燕山、太行山及周边地区修筑了一道又一道长城。不同时期长城位置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南北两方势力的消长。如今,在燕山上能够看到的最为显著的分界线便是修筑于600多年前的明长城。图片前景便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明长城——箭扣长城,它是万里长城中最为险峻、雄奇的一段。站在箭扣长城上向南眺望,远处北京城区以中国尊为中心的高楼大厦如同海市蜃楼般飘浮于云海之上。摄影/杨东
太行山犹如一堵高耸的红色岩墙,呵护着山麓地带的城镇和村庄
太行山作为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转折地带的一部分,也是华北山地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之中。如果从太行山东麓的一些城市如河南省的焦作、辉县、林州以及河北省的邯郸、邢台、曲阳、易县等地,向西眺望,太行山拔地而起,勾勒出一条雄伟、壮丽的天际线。西侧的太行山主脉与其东部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带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勾画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这两个地形单元之间巨大的地形阶梯与海拔落差。画面中太行山矗立在河南省安阳林州市的西部,垂直落差达1300多米,犹如一堵高耸的红色岩墙,守护着华北平原。摄影/杨红强
航拍视角下,华北大平原的平坦与辽阔被展现得一览无余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仅次于东北平原的第二大平原,面积近35万平方公里,整体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河流在华北平原地貌的塑造中起了重要作用,按照流域可分为:黄河冲积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和滦河下游冲积扇平原。图为摄影师在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上空的民航飞机上拍摄的海河平原,将海河平原的平坦与辽阔展现得淋漓尽致。海河平原主要由海河、潮白河、子牙河等河流的泥沙堆积而成,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低,海拔多在30米以下,仅在边缘地区有一些丘陵和山地分布。得益于地形、气候等条件,这里物产丰饶,人烟辐辏,一个个村庄星罗棋布,灌渠密如蛛网,交织错落。画面中左侧的河流是流经青县的子牙新河,右侧是北排水河。摄影/陈剑峰
在太行山腹地,隐藏着一座我国北方地区极为罕见的天生桥
鹅屋天生桥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的太行山间,是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天生桥。这座“石拱桥”全长约50米,高近百米,宽约5米,巍峨壮观,如一道巨大的天门横跨于两山之间。在北方地区,能够形成如此规模的天生桥实属罕见。由于这一区域多石灰岩层,形成了许多天然溶洞,在风力和流水等外力长期的侵蚀下溶洞发生崩塌瓦解,最终遗留下了溶洞的顶部,形成了天然的石桥。夏季,蓊郁的植被覆盖于石桥之上,为石桥增添了几分秀美。摄影/李伟林
北京湾,燕山和太行山围合出的一块宝地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北平历史地理》中曾这样描述自济南到北京的情形:“在绚烂的夕照中,突然看见西北一带平地崛起一列高山,好似向列车进行的方向环抱而来。”从地形上看,燕山和太行山分别从北面和西面将北京围合起来,并向东南方向敞开,侯先生称之为“北京湾”。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被太行山与燕山阻挡,在这里形成了丰沛的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汇集成一条条河流,河流中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在山麓地带形成一个个冲积扇,冲积扇连接起来,形成了山前冲积平原。黄河冲出南太行与秦岭夹峙的三门峡一带的峡谷后,在桃花峪附近开始了建造黄河三角洲的过程,由此在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黄河携带着巨量的泥沙开始在汇入大海前南北摆动,在摆动的过程中,所携泥沙的沉积造就了华北大平原的主体部分。这主体部分与太行山和燕山的山前冲积平原相联合,最终形成了面积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冬季,又由于太行山与燕山对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寒潮的阻挡及气流下沉的增温作用,使得山麓地带的平均温度要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高出1℃—2℃,让这里变得不那么寒冷,从而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因而,可以说北京湾是燕山和太行山围合出的一块宝地。下图为在北京市延庆区北部的燕山山地,密集的村庄依偎在山脚下,燕山守护着农田阡陌,世事安宁。摄影/杨孝
蚕姑坨“南天门”,北方地区罕见的穿洞地貌奇观
“穿洞”是喀斯特地区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貌景观。提到这种景观,大家通常会想到湖南张家界的天门洞。它是石灰岩遇水溶蚀后形成的古老洞穴系统,残余的岩体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形成了一座座孤峰,后来又在重力崩塌等作用下形成了穿洞奇观。这种类型的景观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较为常见,然而,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太行山东麓的狼牙山,却隐藏着一处北方地区罕见的穿洞奇观——蚕姑坨的“南天门”。南天门上宽下窄,上部线条圆润,轮廓优美,近似一个形态完美的椭圆,下部岩层平缓,崖壁陡直。站在蚕姑坨对面的山腰上,是欣赏“南天门”穿洞景观的最佳位置。摄影/时登波
图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虹梯关乡的挂壁公路,这段山路并不长,导航显示仅9.4公里,却花费了当地村民几辈人的努力才告以完成。在一面悬崖峭壁上,村民们为了将道路的海拔提升500米,竟然将这里的挂壁公路修建成了这样的结构:“九层十八折六十二道弯”,如今,这里已成为山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区域内名为“太行天路”的网红旅游公路(摄影/郭维平)。
行政意义上的“山河四省”涉及了10个不同的“自然省”
在《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上,山河四省虽然在行政意义上只包含4个省,但是这四省所涉及的“自然省”却达10个之多。这充分说明山河四省不同区域在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一、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界上,仅鄂尔多斯和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平原草原区属于西北干旱区,其他9个区域均属于东部季风区。其二、从不同区域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状况来看,南部的两个自然区——秦岭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和淮河中下游平原与大别山地栽培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地区;中部6个自然区(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平原栽培植被区,辽东胶东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区、栽培植被区,鲁中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栽培植物区,黄土高原中北部草原区,汾渭盆地与黄土高原南部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区)均属于暖温带,且由于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这6个自然区在东西方向跨度较大,因而可分属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三种不同的干湿区;北部的两个自然区——鄂尔多斯和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平原草原区与大兴安岭南段草原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其三、从地形条件上看,仅东部的华北平原栽培植被区和淮河中下游平原与大别山地栽培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这两个自然区的地形相对平坦,分布着面积广阔的平原,其他区域基本以山地、高原为主。
华北山地的意义 中华文明的臂弯
我国农牧分界线经过多次变迁,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附近摆动
我国农牧区的界线在历史上经过多次变迁,主要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附近摆动。在年降水量递减至400毫米以下时,便不再适宜农耕,自此以北,仅适合从事牧业生产,因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与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相吻合,也是我国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之间的界线。现代农牧界线的北段大体由大兴安岭东麓经燕山、太行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东缘至祁连山,南段由祁连山东端至青藏高原东缘经横断山区北部向西与冈底斯山脉相连,向南至青藏高原东缘。然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农牧交界线的具体位置也不尽相同。从汉代至今,我国农牧分界线的位置在不断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推进,这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土地与草地资源之间的争夺。历史上发生于界线两侧的战争,以及现代发生多次的农牧矛盾和农牧争地等,都是影响该界线左右摆动的主要原因。此外,气候的冷暖干湿状况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牧分界线的位置。
华北山地的意义 中华文明的臂弯
华北山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臂弯,有效地呵护着面积广阔的华北大平原
华北平原自然区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至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至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淮河中下游自然区毗邻。这一区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因而也被称为黄淮海平原。平原整体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自西向东逐渐倾斜。在气候上,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年均温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华北山地自然区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由数列山脉组成,主要包括北部的燕山,西部的太行山、吕梁山和南部的伏牛山。这些山脉从西面和北面将华北平原围合起来,不仅有效阻挡了冬季寒潮的进一步东移,使得华北平原这一区域在冬季变得更加温暖;同时也截住了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为太行山的迎风地带带来了更多的降水,降水汇聚成了河流,河流中的泥沙又塑造了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使这里成为一个宜农宜居的宝地。总之,华北山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臂弯,有效地呵护着面积广阔的华北大平原。
华北山地与华北平原地形图
华北山地的意义 中华文明的臂弯
华北平原所在地区人口密度普遍较高,是我国人口会集的一个中心地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在《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瑷珲—腾冲线,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地理格局。胡焕庸线以东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沿江沿海等自然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自然人口密度也相对较高,这一人口分布格局在近九十年后的今天仍未发生改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胡焕庸线以西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密度普遍低于50人/平方公里,以东地区人口密度普遍较高,其中以华北平原所在的大部分地区为主,人口密度多在400—1000人/平方公里,远高于西部地区,是我国人口会集的一个中心地。
华北山地的意义 中华文明的臂弯
武曌金简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简”流行于唐五代时期,是用来祈福禳灾的信物,多系帝王之物,按质地分有金、银、铜、玉等,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武曌金简是中国已发现的唯一金简,于1982年在嵩山峻极峰出土。金简上的内容体现出道家祈求长生的思想。摄影/岳科峰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摄影 / 岳科峰
在遗迹的西南方向三十公里左右,屹立着北岳恒山的主峰。摄影/杨孝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摄影 / 杨孝
中镇霍山:上古时代祭祀之山守在太原盆地至临汾盆地之咽喉
中镇霍山位于山西临汾霍州市、洪洞县和古县三市县交界位置,处于整个太岳山脉的南端。中镇霍山最早被称作“霍泰山”,“太岳”实际即是霍泰山名称的转化。《周礼》中说:禹分九州,冀州为首州,霍泰山是冀州的镇山。人们对于霍山的利用很可能始自史前时代,从各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霍山甚至包括整个太岳山脉,都是当时祭祀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霍山在宋代得中镇名(《宋史》卷一百二·志第五十五,《隋书》记“冀州镇霍山”)。摄影/杨孝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摄影 / 杨孝
王朝地理思想“中”的构建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一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天地之中”嵩山文化区域中体现得很是周全。
周公测景台,诠释着周族祖训关于“中国”的内涵。郭守敬所建观星台就在周公测景台的北侧,沿用了周公选定的“地中”。摄影/石耀臣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北岳恒山:坐落在农牧交错带上
“限华夷之表里,壮宇宙之隘害”
摄影师遥控的无人机扫到一座长城关堡遗迹,它的北城门对着马尾河河谷,河谷对岸的山脊上还有一串被植被封掩了的山口防御长城墙体,肉眼可见一座独立的烽火台与关堡隔河相望,城墙、关堡、烽火台共同俯瞰着“三岔口”形状的河谷通道。长城小站的张俊在“中国长城建筑与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查到了一座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王庄堡镇西河村的关堡——“太安岭堡”,其形态与照片中的遗迹很接近。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摄影 / 杨孝
东岳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泰山安,四海皆安”
“稳如泰山”表达了人们对泰山的赞美和信赖,这种美好的寄托最终以泰山石刻的方式被保存了下来。最早的泰山刻石是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所立。秦始皇及秦二世的刻石至今所存仅有真假难辨的十个字了。汉朝以后,历代帝王将相屡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文人骚客也纷至沓来,普通百姓更是将泰山视作圣山,于是在泰山及其周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碑刻、题名。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摄影/石耀臣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摄影 / 石耀臣
山西蒲县东岳庙
“天以岳渎镇五方,而岱宗为之长,故其祠遍于天下”
历代帝王在东岳泰山封禅的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在中国神话体系中,西部昆仑的西王母与泰山的东王公,形成了西部神山与海陆仙山的对话。东岳崇拜也自宋代以来广为流传,全国各地都建有东岳行宫、东岳庙。图为山西省临汾市蒲县境内的东岳庙集唐、宋、元、明、清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一座道观、佛寺混合型庙宇。道中有佛、佛中有道是东岳庙建筑特色之一。摄影/贺子毅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的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为印度僧竺法王讲经处,故名大法王寺。曹魏时更名护国寺,隋代更名舍利寺,唐大历年间复名法王寺,宋仁宗时赐名“东都大法王寺”,元、明以后仍沿用法王寺旧名,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法王寺有一个古塔群,现存唐塔四座、元塔一座、清塔一座。照片中的塔为法王寺塔群中最高的一座叠涩密檐式砖塔,它也是塔群中唯一的一座佛塔。因其具有明显的唐塔造型,而具体名称无考,故称“法王寺一号唐塔”。(摄影/石耀臣)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摄影 / 石耀臣
东镇沂山“大东陪岳”
“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
沂山主峰海拔1031米,是国家森林公园,又是四水发源之地:汶水出自沂山东北,沭水源于沂山东南,弥河出于沂山西北,沂河源于沂山西南。这里岩洞毗连、奇石林立,由于历史文化深厚,所以沂山的石壁上多名人题记和摩崖造像。摄影/刘笃龙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摄影 / 刘笃龙
五岳是“大一统”国家地理标志
五岳首先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名山和儒家文化名山,东汉经学名著《白虎通》对五岳有着权威的解读:“岳者,何谓也?岳之为言桷也,桷功德也。东方为岱宗者何?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也。南方为霍山者何?霍之为言护也,言万物护也……西方为华山者何?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北方为恒山者何?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中央为嵩山者何?嵩言其高大也。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据四方之中曰高,故曰嵩高山。”山河四省的三岳两镇曾经充当着“山东” “山西”行政区划的“移动界标”。地图中A、B、C分别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山对于行政区划的界标作用。地图资料提供/李小波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黄河是否安澜,直接影响了济南等沿黄城市的安危
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两千多年中,黄河经历了26次改道、5次大改道迁徙,下游至少“三年两决口”,对黄河两岸分布的城镇和乡村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山东省会济南,黄河紧贴城市而过。济南黄河堤堰在1879—1937年行水的58年中,漫溢决口36年次。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水患才得以解决,取得了年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胜利。照片为航拍镜头下的济南与黄河。摄影/陈肖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摄影 / 陈肖
三门峡,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我国在黄河中游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三门峡工程时,采用的是“蓄水拦沙”方式,水库淤满即丧失设计寿命。设计最高洪水位360米,总库容646亿立方米,预留堆沙库容336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在1960年9月启用后,不到三年,库容大量淤损,并造成潼关高程急剧抬高,威胁关中平原乃至西安市防洪安全。1962年3月起,水库改为“滞洪排沙”。后不得不对泄洪排沙设施进行了两次增建和改建,并自1973年汛后,开始进行“蓄清排浑”。即对泥沙不再“一拦了之”,而是要求水库死水位具有较大的泄流规模,同时设置专门的排沙期。三门峡水库淤积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尽管如此,三门峡水库依然发挥了调节水沙的重大作用,否则小浪底水库发挥作用前,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更多、防洪压力更大。摄影/王伟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摄影 / 王伟
黄河干流最后一个完整记录水沙系列数据的水文站
黄河利津水文站,是黄河干流最后一个水文站。位置距现行河口口门约110公里,因其以下河道仅有少量泥沙淤积,故利津站所记录的数据常被用作黄河入海的水沙通量。图黄河河道右侧沿河而建的院落,即为利津水文站(摄影/王彤)。该站的主要任务是:监测黄河入海水量、沙量,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水资源统一调度提供水情;研究和探索水文要素变化规律,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水沙资源利用以及黄河三角洲开发等搜集水文资料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壶口瀑布,
它的水量和水色,都受到了上游水利工程影响
在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巨大影响的今天,自然界中的许多景观其实已经很难说是“纯”的自然景观了。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颇见成效,入黄泥沙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壶口瀑布的水与以前相比已经变清了不少。现在想要看到气势磅礴、雄浑壮美的壶口瀑布,最佳时机是在上游万家寨水利枢纽放水48小时后。对未来的古贤水利枢纽是否会影响壶口瀑布景观这一问题,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陕西、山西两省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也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古贤工程建好后,最初瀑布水质会一定程度的变清,在正常运用期,不同含沙量级基本都能出现,在科学调度运用后,瀑布会更加壮观。摄影/刘宏达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摄影 / 刘宏达
在黄土高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沟道中大规模修建淤地坝,已经大大改善了水土流失情况,绿色渐渐覆盖了昔日的黄土(摄影/陈剑峰)。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摄影 / 陈剑峰
图为工作人员将泥沙监测终端安装在测船上,放入水下一定深度,测验时沿断面横渡,边运行边记录数据,以测得水层平均含沙量(摄影/张明君)。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摄影 / 张明君
蜿蜒在黄土高原中,黄河获得了惊人的泥沙,而现在黄土高原渐渐披上了绿衣
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区,具有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的特性,结果导致大量泥沙进入黄河。研究证明黄河超过80%的泥沙来自中游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河口至陕西渭南市潼关的多沙区。吸取历史上治黄的经验教训,总结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张金良等提出了黄河泥沙系统治理的四级调控模式:即一级控制为中游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减少流域产沙,控制入黄泥沙;二级控制通过修建干支流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等技术,实现对水沙关系的有效调控;三级控制为充分利用宽河道调节水沙;四级控制为河口综合治理,减少河口淤积延伸对下游河道防洪的影响。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古贤水利枢纽,在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规划,在今年7月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其坝址右岸为陕西延安市宜川县,左岸为山西临汾市吉县,上游距碛口约235公里,下游距壶口瀑布约10公里。设计水库正常蓄水位627米,死水位588米,拦沙库容93.42亿立方米、调水调沙库容20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5亿立方米、调洪库容约为17.77亿立方米。下图为今年8月本刊记者去古贤工程现场实地采访时拍摄的场景,画面左侧为陕西宜川县坝址施工区。摄影/王彤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摄影 / 王彤
一座飘荡着民谣的大湖:湖上的家园,流淌的村庄
南四湖水环境演变可大致划分为陆地环境、分散成湖、发展扩张和统一的南四湖四个阶段。这位母亲湖的成长与变迁,深刻影响了湖区居民的命运。从沃野桑田、连绵村镇变成烟波浩渺的北方大泽;南四湖的儿女也从农桑稼穑,变为驾一叶扁舟,纵横湖上。湖上聚集在一起的多艘连家船,就是一座水上村落。南四湖没有唐诗宋词,却有无数动人而质朴的民谣。图为1975年昭阳湖上的流动校船(摄影/杜伯和)。
南四湖 黄河留下的“山东第一湖”
摄影 / 杜伯和
图为20世纪70年代繁忙的微山造船厂(摄影/杜伯和)。
南四湖 黄河留下的“山东第一湖”
摄影 / 杜伯和
温柔丰腴的母亲湖:鱼米之乡,湿地宝库
南四湖是一座富饶的大湖,水生植物尤其繁盛,拥有亚洲最大的草甸型湿地。一位在南四湖畔长大的作家这样书写着大湖的一天:天一放明,村子里的人就揉着惺忪的睡眼往水边跑,洗脸洗头、洗衣、挑水洗菜、涮洗农具。小孩们则一天到晚都泡在水里,游泳、跳水、打水仗、逮鱼摸虾、采蚌摘荷。图为1975年南阳岛水域的采菱姑娘(摄影/杜伯和)。
南四湖 黄河留下的“山东第一湖”
摄影 / 杜伯和
图为南四湖上的连家船。今天,渔民基本已上岸定居(摄影/张翔)。
图为南四湖北部的南阳古镇。这一带曾为古运河地势较高的一段堤坝,坝上两侧有商镇。随着南四湖长大,大堤周围被水淹没,古镇成为岛镇,古运河则穿岛而过(摄影/李想)。
南四湖 黄河留下的“山东第一湖”
摄影 / 胡传智
从危机中走出:南水北调的调蓄之湖,大运河的枢纽
21世纪初,因来水匮乏,淤积旺盛,南四湖出现了数次严重的湖泊干涸事件。甚至有学者认为南四湖已进入老年期,正在趋于消亡。南水北调东线的启动,让南四湖近年持续保持高水位,航运、生态价值大幅提升,还开创了全国首个劣V类水体通过治污达到三类水体的典范,保障了一泓清水继续北上。图为湖水丰盈的南四湖。湖岸带的电力等产业发展蓬勃。
南四湖 黄河留下的“山东第一湖”
图为南四湖的丰收季节,虾米干、菱角、芡实等湖产铺满大地。
南四湖 黄河留下的“山东第一湖”
日落月升微山湖:侵略者的禁地,铁道游击队的家园
南四湖湖草茂盛,港汊密布,湖内众多岛屿、高地、庄台的存在,形成了复杂的水道。抗日战争时期,南四湖成为铁道游击队等抗日组织的大后方。1945年秋天,陈毅在游击队员的护卫下经过微山湖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图为南四湖的微山岛,岛上有十几个村落,也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
摄影/薛兆田
南四湖 黄河留下的“山东第一湖”
摄影 / 薛兆田
大湖的万有引力:牵起山东和江苏,装订出环湖经济带
在南四湖畔,苏鲁两省共有约百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插花飞地”,联系紧密。如今,南四湖航运繁荣,历历如画,持续散发出强大的向心力。南四湖流域涉及苏鲁豫皖四省,今天,一个连接苏鲁、辐射豫皖的环湖经济圈正在逐渐成长。图为南四湖西南地带,连接着广阔的江苏大地。
南四湖 黄河留下的“山东第一湖”
南四湖是黄河的女儿,却不像黄河那样喜怒无常,她以温柔的姿态容纳了四省来水,是山东省的水资源宝库、生态宝地和航运枢纽。今天,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给南四湖带来了源源不绝的长江水,也焕发了这座大湖的青春。图为2023年秋,京杭大运河南四湖段,船舶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南四湖 黄河留下的“山东第一湖”
图中的渔民在往船舱里装冷冻海鲜的冰块(摄影/杨同玉)
开海后渔船浩浩荡荡驶向大海的情景(摄影/陈玉平)。
在精神层面,山东半岛有着许多与海洋有关的民俗,比如龙王等海神信仰,“无鱼不成席”的礼仪要求。在谷雨节气,还有男人要买鲅鱼送岳父的习俗,越是大个的鲅鱼越能讨得丈人的欢心,图中的年轻人正在挑拣着码头上新到的鲅鱼。摄影/常克永
渔农兼作,山东的渔民也是农民
山东半岛的居民,自古以来就有渔农兼作的传统。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东半岛不仅拥有沿海优势——周边分布着众多传统渔场,而且从沿海转向内陆不远,就有低缓的山岗与宽敞的谷地乃至大片的平原交错分布,适宜农业种植。相比在家种地,出海捕鱼更辛苦、更危险、收获多少也更没有准数(图拍摄了渔民夜捕时辛劳的情形 摄影/陈玉平),因此众多沿海居民还是以农业为根本,渔业只是辅助性的生产方式。
在青岛,有一种过年叫“开海”开海欢动、热烈的氛围,较之过年丝毫不差
青岛的“开海”,不仅是渔民的节日,也是市民的狂欢。“开海”的庆祝活动通常包括祭祀仪式、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等,渔民通过这些仪式表达对大海的敬畏和对新渔季丰收的期待。同时,这也是市民们品尝海鲜的好时机,各式各样的海产品不仅新鲜而且价格便宜,让人们可以敞开肚皮,大饱口福。图中的渔民在准备花炮(摄影/杨同玉)
此外他把带鱼和刀鲚混为一谈,称“江海皆有,海中者无鳞为异尔”,所描述的“体长而狭薄,银色鲜明,宛成霜刃”非常符合带鱼的外貌,而“腹下攒刺铦,若键铓”又是刀鲚的特点。
山东,兴盛的海洋渔业背后
我国北方唯一的海错类著作《记海错》诞生于山东,它记录了胶东80余种海产
中国古代海错类著作,以浙闽两地的文献最为丰富。北方地区只有一本海错著作,就诞生在山东,它是清代栖霞人郝懿行所著的《记海错》。这本书和其他海错书截然不同,有着传统儒家的风格,是唯一一本从音韵训诂方面入手的海错著作。即采用“举乡里之称名,证以古书”的方法,对胶东地区80余种海产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考证。但受认知所限也有疏漏之处,如在“蟹”的名类下,就记录了鬼蟹、独鹿、蟛蜞、望潮蟹等,但对现今最常见的梭子蟹( 摄影/常克永)却没有提及。
山东近海,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呈下降趋势,小型种类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
山东,兴盛的海洋渔业背后
作为我国“海鲜第一大省”,
山东在优化海洋渔业布局、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方面表现非常积极
山东在海鲜产量和渔业产值方面多年来都位居全国首位。2023年全国海鲜总产量为3585.32万吨,山东省海鲜产量为753.3万吨,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在发展海洋渔业方面,提出积极优化海洋渔业布局,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等构想。计划重点建设莱州湾海域、威海海域、日照海域三个海洋渔业集中发展区。在黄渤海沿岸,建立一系列的国家中心渔港与一级渔港,合理保障渔港和渔港经济区用地用海需求。
山东,兴盛的海洋渔业背后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图为等在考场外的考生家长。山河四省人口众多,2024年高考考生已增长到了近360万人,占全国考生人数的四分之一。但全国147所“双一流”高校,山河四省仅占8席,仅占全国总数的5.4%。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在京津光芒笼罩下的山河诸城,缺乏足够的“大学名片”
城市和大学,是彼此荣耀和历史的见证者。一流高校的不足是城市发展的短板,也是山河四省诸多城市的共有问题。不过,在近年的高校争夺战中,通过新建大学、合作办学、引进分校与科研机构等多种方式,以青岛为代表的多座城市正在成为山河四省的大学高地,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高教资源。图为高考的学生在排队进考场。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山河“卷王”:严酷的高考竞争和“准军事化”的超级中学
在河北,衡水中学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这座高效率的“高考工厂”年复一年地生产着大批高分考生,衡水模式也由此声名远扬,并被复制到其他高中。在学校里,学生们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连吃饭、走路的时间都被计算得清清楚楚。高压的衡水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山河四省严酷的高考竞争中,这种模式或许存在种种弊端,却又是现实而有效的。本图及下图为浓重夜色中的河南某重点高中教学楼,每一个教室都灯火通明,冲刺高考的山河学子趴在堆满书籍和卷子的课桌上学习,他们正在用夜以继日的勤奋,去冲击命运的窄门。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拆分之殇:拆出了数个985、211,自己却是“双非”的河南大学、山西大学
在民国时期及建国之初,河南大学、山西大学都曾是实力雄厚、声名斐然的名校。20世纪50年代前后,这两所大学都经历了大规模拆分,元气大伤,从学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降级为师范类学校。人们曾感叹,山西大学、河南大学拆出了数座985、211名校,自己却还是“双非”。不过,历经百年沧桑起落后,今天的山西大学、河南大学都已成功跻身“双一流”高校。图为河南大学的标志建筑大礼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是一座修建于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宫殿式建筑,气势宏伟,巍峨壮观。遗憾的是,今年5月该建筑被大火损毁了(摄影/牛辉)。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山河四省”是高考大省、人口大省,但综合来看,却是优质高等教育的洼地。四省的一本录取率、211录取率和985录取率在全国都属较低水平。一流大学建设匮乏的背后,是“山河四省”历史光芒的渐渐暗淡。图为河南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三年级,每个班级的门上都贴着用名牌大学校徽组成的励志宣传画和冲刺高考的励志口号。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人口极多,名校甚少:错位的资源,坎坷的前程
一般高校招生都有属地倾斜政策,而山河四省的优质高校数量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不在一个档次,甚至也不如陕西、湖北。大量考生与本省高校资源的严重错位,给山河四省学子的前途增加了重重障碍,也逼出了全国名列前茅的复读率。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山东河北能实现江海联运的河流 只有小清河
山东河北境内河流众多,黄河、海河、滦河等都是重要河流,但与长江、珠江相比,山东河北的河流几乎都没有航运能力,唯一具备通航条件的是济南到潍坊寿光港的小清河。2023年8月,小清河恢复通航,但只能通行2000吨的轮船。一年多来,小清河的航运功能并未发挥出来,效果不如预期。货物由济南到山东的港口,仍然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由于陆运成本是水运成本的十几甚至是几十倍,所以山东河北的港口与内陆城市间的周转成本远高于能实现江海联运的珠江和长江。图为小清河滨州段的一艘运输船,船上装载了36个40英尺的集装箱。
摄影/董乃德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摄影 / 董乃德
环渤海湾的大港具备运输大飞机、动车等高精装备的能力
环渤海湾的一些规模较大的港口,具备较强的运输能力。图为天津港在运输空客飞机的画面,大飞机在运输到轮船上之前,要被分解成一段段,到达目的地后,再进行组装。因为空客等飞机制造企业在天津滨海新区有生产基地,因此大飞机也是天津港的特色运输业务(摄影/薄承)。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淤泥质海岸上相隔不到20公里竟有两座大型港口
河北沧州黄骅市和山东滨州市毗邻,黄骅港距离滨州市也仅20多公里。其实,滨州的进出口贸易完全可以借助黄骅港,但是滨州却在黄骅港东南不到20公里的海岸上建设了滨州港。黄骅市到莱州湾的这一段海岸以淤泥质海岸为主,并不适合建造大型港口,港口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天然岸线,对海岸生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图为沧州沿海的淤泥质海岸,远处便是黄骅港。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图为烟台港的两个3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在卸运石油。山东河北的港口面向的海外市场多集中在日韩和俄远东地区,而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国际主航道,是途经马六甲海峡进入波斯湾和地中海的航道。远离主航道也使得这些港口参与主要国际贸易航线的路程更远,即便是从波斯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天然气,也会因几百公里里程的增加而变得成本更高,因而对企业的吸引力也会下降。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图为日照港进口的大豆堆满码头的画面,这些大豆将运往食用油生产企业。日照港已建成15万吨级粮食泊位,港口粮食仓储能力超过100万吨。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在飞机上俯瞰青岛市所在的胶州湾,城市和海湾及远处的群山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海岸线上,密集分布着前湾港、黄岛油港、大港港等多座港口,如今它们都归属青岛港集团,成为了青岛港的不同港区。在山东河北的沿海地区,密集分布着近40座规模较大的港口,密集的港口群导致了港口间的同质化竞争。为了解决港口间同质化等问题,山东和河北分别成立了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期用统一管理规划,来解决本省港口之间的无序竞争等问题,黄海和渤海之滨的众多港口也在一步步走向整合。摄影/陈肖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摄影 / 陈肖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图为3328头进口新西兰种牛经海运抵达烟台港,生鲜和牲畜进口也是山东港口的特色。摄影/唐克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摄影 / 唐克
烟台港 是北方的商品车物流枢纽港
烟台港码头上数以万计的商品车,会让人以为汽车制造是烟台的支柱产业,其实这些汽车并不是烟台生产的,也不是从烟台港进口到内陆省份的。烟台港是我国北方商品车的物流枢纽港,国际商品车的中转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这些车辆多是从日韩生产,进入烟台港后,以烟台港为中转枢纽,通过中欧班列等运输到蒙古国和中亚地区的(摄影/唐克)。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摄影 / 唐克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石油等重化工品是鲁冀很多港口的主营业务
环渤海湾几个省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到了总产值的65%以上,而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又占到了65%以上。在山东河北的很多港口,都能看到石油化工基地,石油化工等能源运输也是这些港口的主营业务,图为龙口港的储油基地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图为烟台港内正在装运出口到几内亚的内燃机车(摄影/唐克)。飞机和机车都属于高端精密的大型装备,对于运输的要求也较为苛刻。能运输这些高端装备的港口都是具备较强运输能力的。天津港、烟台港、青岛港等几个中心大港已基本可以撑起环渤海湾省市的海运需求,其他沿海市大建港口造成了腹地、航线和货源重合的问题,进而引发了港口间很多不必要的无序竞争。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图为滨州港码头和海岸之间的狭长陆桥(摄影/傅琨),因为是淤泥质海岸,滨州海岸水深不够,无法停泊海轮,所以建造了一条从海岸向大海延伸20多公里的陆桥,在远离海岸20多公里的地方建设码头。尽管如此,滨州港的水深依旧未得到解决,一波三折建立起来的港口最大只能停泊3万吨轮船。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帝王蟹和种牛进口:山东港口的另一特色
山东港口规划的理论腹地几乎涵盖整个黄河流域,河北港口的理论腹地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中西部为主,但是有效腹地却与理论腹地相去甚远。位于渤海湾正中位置的天津港的有效腹地覆盖了京津冀晋蒙豫和鲁北,在天津港腹地的遮盖下,河北和山东的某些港口难以实现有效的腹地笼盖。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粮食等散装货物在鲁冀的很多港口都可以看到
如果论货物吞吐量,山东河北的港口在全球港口中的排名都很高。但是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港口绩效排名中,山东河北的港口却没有进入前30的。一方面,这和它们运输的产品以散装货物居多、集装箱居少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港口的运营效率、盈利状况有关。山东河北的港口还有一大运输货物,那就是粮食,粮食属于散装货物中的大宗物资,山东河北不仅是产粮大省,更是运粮大省。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山东河北的港口密度在全国难觅,就算放在全球也罕见
山东和河北是黄海和渤海之滨的两个省,两省共有3777公里长的海岸线。山东河北的沿海市全都有港口,沿海区县也都有港口,甚至很多沿海乡镇都自建货运港口。鲁冀海岸线上,属于县区及市级的港口就有40多座,平均不到90公里就有一座大型港口。就算放在世界上,这里也是港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山东河北的很多港口在全国甚至全球的货运吞吐量排名都名列前茅,但是在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中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仅青岛港入围全国前10强。这是因为山东河北很多港口都是以初级的散装货物运输为主,而集装箱则代表着深加工或科技含量较高的货物运输,集装箱的仓储和运输成本也更高,往往代表着更为高端的进出口贸易。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滨州港与黄骅港位置图 地图供图/于卓含(中科星图)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医学院的毕业生都去哪了?
全国医学院也是北京最强!
北京不仅云集了数量众多的著名医院,而且还有强大的后备人才资源——医学院的毕业生,老照片为北京协和医院的著名院士林巧稚照顾新生儿的画面,北京很多医院都附属于医学院等教育机构,北京的名校非常多,很多名校都有医学院,在全国排名前50强的医学院中,北京就有6所。而在对八年制医学院毕业生做的抽样调查中,他们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重也接近30%。医学院众多,也是北京优质医疗资源云集的重要原因。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图为2024年春节后,河南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迎来了患者就诊高峰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到河北,山河四省多了优质的医疗资源
“全国的看病中心”并非首都核心功能,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中,很多医院也是搬离北京市中心,甚至是搬迁到周边省份的对象。宣武医院、北京眼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已经在建设河北雄安新区分院。河北沧州、唐山等市也承接了一些医院的外迁项目。除了医院,北京的康养机构也外迁到了与其接壤的河北县区市。医疗资源疏解到周边省份,山河四省也是受益者。图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对口支援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人民医院的签约仪式。签约之余,宣武医院多名专家在容城县人民医院进行义诊活动。摄影/韩冰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摄影 / 韩冰
圣诞节前夕的平安夜,北京协和医院大厅内人头攒动,人们在井然有序地挂号、缴费、取药。北京协和医院是一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医院,它也是我国最好的医院,多年以来,各机构发布的中国医院综合排名中,它都位居第一位,北京协和医院也是北京众多著名医院的代表。北京很多的医院声誉卓著,这也使得北京成为了国内拥有最高级别综合性医院最多的城市。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山河四省的著名医院有哪些?
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是对分布于我国北京、长沙、济南、成都和武汉的五所顶级医院的并称。这几所著名医院都附属于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院,湘雅医院附属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齐鲁医院附属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华西医院附属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同济医院附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它们都有百年历史,是我国医学界的翘楚。图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教学大楼,山东的齐鲁医院是和北京协和齐名的医院。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曾经,带铺盖在医院大厅排号是北京的医院常见的现象
十多年前,在协和、同仁、安贞等北京许多著名医院中,带着铺盖睡在医院大厅等待挂号,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普通号都是一号难求,专家号更是珍贵稀缺的资源。北京的医疗资源不仅服务北京的患者,更是服务全国各地的患者,每天从全国各地到北京求医问药的人有70多万。一来是因为医疗资源扎堆北京,二来是因为北京的医疗资源确实优质,来北京看病往往是很多患者最后的希望。图表为北京的医院在全市的分布点和2023年上榜全国百强的医院。图片为十几年前,北京儿童医院内,直接睡在大厅里等待挂号的人,如今,随着网上预约挂号的推广,这种现象已经几近消失了。摄影/李刚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摄影 / 李刚
图为2024年3月29日,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大厅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协和协韵演奏团进行的“协手同航”门诊公益演出,为就诊患者缓解紧张情绪。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图是号称全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夜景。在各项统计指标上,郑大附一院都是遥遥领先的存在。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不仅医院扎堆北京,与医疗相关的产业也扎堆北京
医院是最主要的医疗资源,在北京,不仅著名医院扎堆,而且相关的医疗产业也扎堆。在北京的平谷、海淀、大兴、昌平、通州等区,就密集分布着十几个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区中云集了近千家医药和医疗器械研发企业,为全国的医院提供着先进的医药和设备。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在医疗资源分布上,北京与山河四省可谓是霄壤之别
图表是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四省与京津的三甲医院数量和人口比较,可以看到,在三甲医院数量上,山东超过了北京,河南与北京几乎持平,河北和山西则少于北京。在人口数量上,山河四省人口都远超京津。所以,在人均三甲医院拥有量上,京津遥遥领先于山河四省。并且,2023年全国百强医院榜单上,山河四省仅有5家医院,而北京却有20多家,山河四省不及北京的四分之一。在医疗资源分布上,北京和山河四省有着霄壤之别。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北京集中了多少百强医院?
北京哪些医院接待异地患者最多?
本图表集中展示了北京的医院与异地就医患者之间的关系。在2023年复旦大学医学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全国百强医院名单上,北京共有20家医院上榜,且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分列第一和第三位。相比于其他省区市,北京入围全国百强的医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遥遥领先的。由图表也可看出,我国的百强医院主要集中在23个城市,这些城市或是行政级别较高,或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也从侧面反映出行政级别和经济发达程度对于医疗资源分布的影响。在三甲医院的分布上,北京内部也不均衡,四分之三的三甲医院都集中在了东城、西城、海淀和朝阳四个区。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京沪两大一线城市对比,医疗资源集中并不是北京独有现象
上海的外地病人比北京还要多!通过对比京沪两大一线城市,可以发现,上海的医院中,异地就医患者占全国的比重为18.93%,要高于北京异地就医患者所占比重的16.83%,广东和江苏是我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省,广东和江苏的医院中,异地就医患者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也很高,分别达到了7.16%和10.75%,这和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直接关系。另外,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2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中,也对北京和上海的医院中异地就医患者的来源地做了统计,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黑龙江、河南、辽宁、安徽、吉林是北京的医院中异地就医患者的主要来源地(和腾讯位置大数据统计结果稍有偏差),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河南、山东则是上海的医院中异地就医患者的主要来源地。可见,影响异地就医的主要因素是地域邻近。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2024年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50强
资料发布:《医学界》期刊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表格还反映出到北京异地就医的患者中,主要来自山河四省、东三省、内蒙古和安徽。而接收异地就医患者最多的几家医院则是302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01医院等。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山西的关羽,已被人们捧上神坛
三国名将关羽被后人称为关公、武圣,其忠义仁勇与崇和尚德的精神,备受后人传颂,因此在后世关羽也一步步被“神化”,受到后人膜拜。关羽的故乡在今山西运城,而运城建了一座世界最大的关公塑像(本跨页图)。这座铜像共用铜料500余吨,钢材2000余吨。塑像总高61米,寓意关公享年61岁;底座高19米,寓意关公在家乡生活了19年。关羽所在的山河四省在宋代之前一直名人喷涌,首先是因为这一带长期是国都所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所有资源都聚集于此。从夏商周到隋唐北宋,黄河中下游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整个中国遥遥领先,因此山河四省才能出这么多名人。自从南宋定都南方的临安(今杭州)之后,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开始加速远离山河四省。相对南方而言,山河四省名人从盛到衰,也是某种的历史必然。摄影/杨建峰
山河四省名人 为何从“盛产”走向“稀缺”?
摄影 / 杨建峰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
资料来源/《二十四史》,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
山河四省名人 为何从“盛产”走向“稀缺”?
2022年胡润百富榜1305人籍贯分布(单位:人)
山河四省名人 为何从“盛产”走向“稀缺”?
山河四省人才特色:缺乏高端学术人才,却盛产高端政治人才
院士和教授是代表我国高端学术人才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55—2019年我国院士籍贯分布表上可以看出,仅江、浙两省的院士,就占了全国的约33%。而山河四省中的山东虽然排名第三,但与前两位的江、浙两省差距较大。山河四省的院士加起来,所占全国比例也仅约为15%,还不到江、浙两省的一半。另外,从我国教授籍贯分布表上看,人数最多的还是江苏和浙江。山河四省的教授总数,占全国约为15.2%,与院士所占比例相差无几。如果看高端政治人才,山河四省在全国就具有较大的优势:山东和河北盛产高端政治人才。以198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籍贯分布为例,就各省份人数而言,山东和河北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两省总数为62人,而排名第二和第四的江苏、浙江合计为56人。
山河四省名人 为何从“盛产”走向“稀缺”?
在学术、文学、企业界等领域,山河四省的表现相对就更低调了
在宋朝以前,山河四省曾是我国的学术、文化中心,各类学术、文化名人层出不穷,高层次的文学家、科举人才等呈现出井喷趋势。但是在宋代以后,山河四省的学术文化水平便被南方超越,其整体水平和人才数量都无法跟南方的江浙一带相提并论,直到现在仍然如此。如果就社会财富而言,自从宋代以后,江南一带的社会财富也超过了山河四省。从2022年胡润百富榜1305人籍贯分布表中,我们可以大致窥见目前我国民间财富的分布状况:更多的富豪分布在江浙粤闽这些南方省份,山河四省除了山东表现还算突出,河南、河北和山西就与南方省份差距比较大了。
山河四省名人 为何从“盛产”走向“稀缺”?
从文学家和状元的数据可看出,宋代之后山河四省的人才出现明显下降
本跨页选择了文学家和状元这两个维度的数据,反映不同省份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和教育人才的综合情况。这些人才的诞生,跟本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紧密关联。地图,是当代学者、广州大学的曾大兴教授,他将周秦到清末6286位籍贯可考的文学家,按朝代整理出一张以省份为单位的分布表。从中可看到,在“隋唐五代宋辽金”与“元明清”这两个历史时段,“隋唐五代宋辽金”山河四省的文学家总数为577人,到了“元明清”,山河四省的文学家总数为454人,数量出现明显下降。而从我国历代状元地理分布表(下图表)可看出,北宋期间,山河四省的状元数量为33,而到了明代,状元数量降为7人,下降幅度很大(元代科举有其特殊性,不在该表统计之列)。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看出,宋代之前,山河四省一直是出产人才最多的区域。宋代之后,山河四省人才开始出现明显下降。
山河四省名人 为何从“盛产”走向“稀缺”?
跟南部沿海地区相比,山河四省的文娱明星虽不乏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却没有群体性优势
在当今社会,若论名人,文娱明星无疑是公众认知较大的一个群体。从当今山河四省走出来的文娱明星,并不缺乏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人物,比如黄渤、王宝强、姜文、岳云鹏、黄晓明、赵丽颖等,还有新生代90后的周冬雨、王一博、刘昊然等。但是跟盛产文娱明星的辽宁、黑龙江、湖南、四川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相比,山河四省的文娱明星不论是数量还是个体影响力,都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
山河四省名人 为何从“盛产”走向“稀缺”?
汉唐盛世的基业,基本上是由山河四省人奠定的
云台二十八将,是指汉光武帝刘秀麾下的28员大将。在帮助刘秀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的将领中,这28位大将是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所以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命人画出这些大将的肖像,供奉在洛阳南宫云台阁,称其为“云台二十八将”。这批再造汉室的28名中兴将帅,有25个山河四省人。到了唐朝,唐太宗修造凌烟阁,表彰为唐朝立国贡献最大的一群精英,即24位开国元勋,由著名画家阎立本描绘成等人高的肖像,郑重请入凌烟阁中,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细数这24位被后世视为人臣楷模的顶级功臣,山河四省便占了15人。由此,说汉唐盛世的基业,基本上是由山河四省人奠定的,也并不为过。除了武将,汉唐时期,山河四省也是文官辈出、全国宰相分布数量最多的区域(具体见右页图表)。绘图/宋翰笛
山河四省名人 为何从“盛产”走向“稀缺”?
就主持、体育和音乐界来说,山河四省在全国算是处于不温不火的中间状态
跟东部其他省份相比,在主持、体育和音乐界,山河四省虽然没有太突出的优势,但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不能说名人辈出,但也涌现出一批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比如说,在主持行业,河北的赵忠祥、邢质斌、张宏民、康辉,山东的倪萍、杨柳、梁艳、董倩,河南的海霞、张泽群、任鲁豫、沙桐,山西的月亮姐姐(王淏)、任志宏等,都算是响当当的人物。说到体育界,山河四省涌现出了一些顶尖级选手,如河南的邓亚萍、刘国梁、朱婷、郑海霞,河北的孙颖莎、郭晶晶、聂卫平、张伟丽,山东的陈梦、杜丽、邢慧娜、张继科,山西的苏翊鸣、董栋等。在音乐界,山西的郭兰英、马玉涛、阎维文、张亚东、谭晶,河南的关牧村、李娜、萨顶顶,河北的戴玉强、于文华、付笛生,山东的谷建芬等,也都名声在外。
山河四省名人 为何从“盛产”走向“稀缺”?
宋代之前的中国历史,很大篇幅是由山河四省人书写的
历史上,特别是在宋代之前,山河四省的各类名人层出不穷。许多名人可谓声名显赫,如雷贯耳。比如说孔子与关羽,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文、武圣人,就分别出自山东与山西。历史上很多“圣”字级别的名人,也都是山河四省人,如“亚圣”孟子、“兵圣”孙武、“厨圣”伊尹、“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乐圣”李龟年等。虽然严格说来,一些“圣人”的提法并不严谨,也没有一定标准,但毕竟代表了对该人物的主流评判。这些名人主导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也可以说,宋代之前的中国历史,很大篇幅是由山河四省人书写的。绘图/宋翰笛
山河四省名人 为何从“盛产”走向“稀缺”?
图为清中叶西方画师笔下的山东大运河,热闹的临清码头上,说书艺人、杂耍剧团正在表演。
大运河山东段 一个世纪后的苏醒
图为清代徐扬绘制的《乾隆南巡图》第二卷。浩浩荡荡的队伍沿着大运河南下,抵达德州城。城内摩肩接踵,城外运河蜿蜒。新近的摄影作品和古老的画卷彼此呼应,进行着一场关于运河的古今对话。
大运河山东段 一个世纪后的苏醒
黄河之殇:决口改道的黄河,曾拦腰切断了大运河南北经脉
1855年,决口改道的黄河在山东聊城阳谷县张秋镇拦腰截断大运河,之后漕运废弛,大运河进入低谷期。20世纪50年代,大运河治理工程启动,相关部门也曾试图让运河穿黄复航。然而,当时采取了黄河与运河平交的设计,泥沙太多导致计划失败。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功穿黄,通水采用的隧洞从黄河河床以下70米处穿过。有研究者认为,未来大运河航道若要穿越黄河,南北复航,也可考虑下穿即盾构隧洞的方案。图为张秋镇黄河上的浮桥(摄影/王宁)。
古有“泉夫大军”,今有长途奔袭,滋养运河的长江水
今天,山东省以约占全国1%的水资源,养育了占全国7.2%的人口,承载了全国7%以上的经济总量。随着大运河引来了南水北调的长江水,沿途河湖都焕发了生机,对地下水超采治理也有积极作用。今天的大运河,除了航运,还有输水、灌溉、生态等多种功能。图为生机勃勃的济宁太白湖(摄影/马培国)。
百年后的牵手:等待了一个多世纪的复苏之水
1855年黄河改道,截断运河,运道损毁严重。20世纪初,清政府逐渐撤销漕运机构。运河年久失修,加上北方干旱少雨,大运河尤其是黄河以北段迅速衰落,多段枯水,河道湮灭,甚至成为垃圾场和臭水沟。2022年—2024年,在断水断航百余年后,在南水北调东线来水以及京津冀鲁本地多种水源的支持补充下,京杭大运河持续全线通水。图为十年前尚未疏浚、修复的山东黄河以北的一段古运道。水流匮乏,古老的渡口仍在顽强地运行。摄影/王宁
图为在大运河京冀段的河岸上骑行的人们(摄影/王宁)。
陈列在山东大地上的大运河“博物馆”
大运河在山东大地上留下了众多水利遗迹、古城镇、古塔等,近年运河沿线也有大量文物出土。此外,运河美食也是一道浮动的盛宴,如德州的马蹄烧饼,聊城的呱嗒、八批果子、熏鸡,临清八大碗,济宁甜咸融合的运河菜等。其中临清的托板豆腐极有特色,口感细腻。当年为方便漕运人员食用,商贩便以托板方式进行售卖,这种风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图为矗立在运河畔的山东临清舍利宝塔,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镇江的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摄影/李琼
巨树新枝:不断生长的山东运河港口和航道新枝干
近年,山东梁山港、东平港两大运河新港诞生,将运河航道向北延长近百公里,抵达黄河南岸。此外,济宁港航运数据爆发式增长,在内河航运清洁运输的需求下,沿线航运集装箱、新能源船舶制造两大产业也发展迅速。图为梁山港规模浩大的自动化煤棚。高峰时期,梁山港汽车运输一天可到达近500多辆,火车一天三列,成为京杭大运河上“西煤东输、北煤南运”的大型集散地(摄影/李想)。
图为山东南部的大运河航道,穿过广袤富饶的田野(摄影/李琼)。
大运河养育的《水浒传》:历尽变迁的超级大湖和波澜壮阔的抗争
黄河在山东决口、漫流,也催生了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山东大地上,的确曾有一座与黄河关系密切的大湖梁山泊。北宋末,当地乡民、渔民等因不堪官府欺压勒索,爆发了多次武装起义,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只是其中一支力量。京杭大运河在元代贯通后,梁山好汉的故事便随着水流南下北上,口口相传,不断积累。元末明初,在施耐庵、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中,汇聚升华为巨著《水浒传》。今天,梁山脚下的八百里梁山泊已消失,昔日汪洋演变为阡陌良田。残余的湖面则迁移、变迁为几十公里外的东平湖。图为大运河旁的东平湖,梁山泊的“嫡传后裔”。
大运河山东段 一个世纪后的苏醒
图为被誉为“运河之心”的南旺分水枢纽。今天,原本截汶济运的汶河水已不再流入古南旺枢纽。在干涸的河道中,随处可见的水利遗址引人回想起当年滔滔汶河水在此“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撑起运河水脊的盛况(摄影/王宁)。
图为巨著《水浒传》的两位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他们的家乡都在运河沿线,是地道的运河之子。
绘图/Handi工作室
大运河山东段 一个世纪后的苏醒
图为唐山市迁西县潘家口长城,当年的引滦入津工程横切了长城,喜峰口、潘家口两座雄关没入水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整合长城沿线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不仅能够对现存的长城遗址进行更为科学的保护和修复,还能够提升公众对长城的认知和理解,让更多野长城、残长城得到关注和重视。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镇川口长城,每隔百米左右就筑有一个墩台,分布密度国内罕见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境内的长城主要有两道,一道是山西与内蒙古的分界线,另一道则几乎把新荣全境一分为二,总长109.5公里,每平方公里面积长城占有量居全国前列。因为这一带地势平漫,无山河之险可守,极易受到侵扰,故明代在此大修长城。该段长城由黄土夯筑,修得非常坚固,墙体至今保存较好,残存高度多在5米以上。照片中拍摄的是位于新荣区花园屯镇的镇川口长城,这段长城每隔百米左右就修筑有一个墩台,台高约15米,旁有附台,双墩并列,守卫森严。远远望去,只见长城如龙,墩台如林,令人心生敬畏。摄影/张伟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摄影 / 张伟
赤城独石口长城,罕见的干插边明长城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北部,有着罕见的“干插边”明长城。所谓干插边,是指干垒石墙,采用自然石块为材料进行错缝垒砌。独石口周边盛产块、片状岩石,这里的长城采用干插边方式来建也是因地制宜。而且这段干插边长城,虽然高大——现存墙体高度约在3米到4米之间,但墙体很薄,顶上无法站人,自然也无法在城墙上驻兵防守,只能起到阻挡的作用。这种形制的明长城,仅在赤城县分布最集中。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记录下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长城分布于我国15个省市自治区,自春秋战国至明多个朝代均曾修筑。从古到今,它记录下了众多写入史册的历史大事,也见证了无数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在山西朔州怀仁市亲和乡晏头村,村头的长城遗迹曾经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园( 摄影/王牧)。亲和乡曾是宋、辽交战的金沙滩古战场,现居晏头村的潘、杨两大家族都自认是北宋将领潘美、杨业的后裔,故历代邻里不和。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了破除旧观念,促进乡人亲善和睦,取名“亲和”人民公社,撤社建乡时改名为亲和乡。河北省是长城资源大省,长城资源数量8601处,居全国第二位。紧随其后的则是山西省,长城资源数量4276处。我们在地图中勾画出了山西、河北境内,有连续边墙的主要长城资源以及部分重要的关口、城堡,并重点标示了目前被列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区段。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金山岭长城,成了无数摄影师创作的艺术源泉
金山岭长城是河北明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它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以敌楼密集、建筑精美、军事防御体系健全和保存完好而著称。众多摄影爱好者都选择以它为题材,进行拍摄创作。在金山岭长城脚下的村子里,还诞生了多位“农民摄影家”,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守在长城边上、围绕着长城进行,故而可以抓住一切时机拍摄长城,拍摄到了许多可遇不可求的独特场景。摄影/周万萍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摄影 / 周万萍
广武城与白草口,城与墙、关与堡、烽燧与敌台,共同构成一个综合防御系统
长城并非只是一道线状的边墙,而是集合了边墙、烽燧、敌台、关隘、城堡的大型综合性防御系统。我们常说的雁门关,在防御体系上可概括为“两关四口”:“两关”为西陉关、雁门关,“四口”为白草口、广武口、南口和太和岭口。照片中的古城为位于山西朔州山阴县的广武城,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护卫着背后的白草口和西陉关。白草口长城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墙体高8—10米,内为夯土,外侧包砖,今砖多已不存。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山西长城,以跨越年代久远、形式丰富多样为特点
狼牙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的交界处,是明代长城真保镇的重要关隘之一,因建在海拔1700余米的狼牙山口而得名。狼牙山山势险峻,长城也依山就势,关口两侧建有石砌城墙,更多地方则不筑城墙,而是采用山险、隘口墙和敌台相结合的方式(摄影/胡蕴)。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摄影 / 胡蕴
李二口“错长城”,守边大将坚持改线,皇帝最终拍板定案
李二口长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该段长城走线非常奇特:两道长城呈倒“T”形相接,一道东西蜿蜒,另一道沿着阴山山脉,向北攀升而上。有传说这段长城是因指挥官喝酒(也有说是回家喝水)误事,导致士兵修错了方向。但实际上这段长城的诞生,涉及了一次惊动皇帝的长城方案大论证。明嘉靖年间,宣大总督翁万达为了加强边防,上书朝廷请求增筑边墙。在修筑过程中,关于长城的走向产生了分歧。兵部原计划是向东沿南洋河直行,但翁万达建议,从李二口转折,翻山越岭后横跨西洋河,以加强防御。争论最后提交到嘉靖皇帝面前,皇帝认为“大同边墙,总督议甚具,而兵部从中改请,几坏成事”,支持了翁万达方案。摄影/胡蕴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摄影 / 胡蕴
长城与黄河,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图腾在这里会面
我国拥有长城资源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紧随其后的就是河北、山西(见左页图表 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在这里,长城把群山、黄河、雄关、古堡连成一体。全县境内长城总长126公里,有关7座,堡29座,烽火台247座,敌台100座,马面214座。其中最令人称道的一处长城遗址,是老牛湾堡,它建在伸入黄河的黄土台地之上,被称为“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图为老牛湾2号烽火台。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长城与黄河,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图腾在这里会面
我国拥有长城资源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紧随其后的就是河北、山西(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河北、山西主要长城资源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图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尚珩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馆员
绘图/Handi工作室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从考古学上看,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所对应的考古文化遗址分别是晋南豫西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以及郑州地区的大河村类型,时间距今约6000年至4600年前。灵宝地区是庙底沟类型的中心地带。目前发现的庙底沟时期大型中心性聚落多聚集于灵宝境内,其中西坡遗址面积达40万平方米,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遗址之一(供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黄帝铸鼎塬 西坡大房子 仰韶文化中期
西坡遗址中有一座带回廊的房子,占地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大房子处于成组的中小型房子的中心位置,且门道朝向中心广场。
河南省灵宝市位于秦岭山区与黄土高原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发源于秦岭的七条河流将深厚的黄土分割成六道东西并列、南北走向的黄土塬,黄帝铸鼎塬便是其中的一个。黄帝铸鼎塬南倚荆山、夸父山,北濒黄河,与中条山隔黄河相望(摄影/尚建周),这里与黄帝有关的传说丰富而集中。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摄影 / 尚建周
环嵩山地区
山河一体的自然环境提供了文明起源的舞台
从考古发现来看,环嵩山地区自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一直就是人类生活的沃土。究其原因,是和嵩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嵩山处于中国地形第二级台阶向第三级台阶过渡地带,它不仅有自己完整独立的山脉体系,而且还孕育了众多河川。西连高山峻岭、北接黄土高原、东望黄淮沃野、雄峙黄河岸边的地理位置,使嵩山能够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在此会聚和交融,进而催生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摄影/刘会宾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摄影 / 刘会宾
西坡大墓的特点反映了西坡社会重视墓葬规模、丧葬仪式,却不强调奢侈品的社会风尚。这与同时期的海岱及江淮地区注重宴乐和奢华的大墓特点迥然有别。大聚落、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构成了庙底沟社会的显著特点。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图为伊洛河汇入黄河时,清浊分明的景象。距今5000—4000年前,黄河河道与伊洛河的河道,与今日不一定是重合的,但是从考古发掘出来的遗址可以看出,今天两河交汇处的近旁,分布着众多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遗址,重要的有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汪沟遗址、西山遗址等,它们形成了河洛古国中的“早期城市群”。照片中的远山背景就是嵩山余脉。从嵩山上发源的众多溪流,到山下汇流成为了多条河流,这些河流又分别汇入了黄河和淮河,在夏朝开始前的千年时间里,来自不同方向的文化都向着环嵩山地区会聚,就在这些河流的阶地上,开始了文明之星火逐渐燎原的进程。摄影/焦潇翔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摄影 / 焦潇翔
双槐树遗址 仰韶文化晚期
双槐树遗址实证了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之一。
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之一。双槐树遗址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3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还有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以及围绕中心夯土祭台周边的大型墓葬。摄影/石耀臣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摄影 / 石耀臣
文物解读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郑州新密市刘寨镇新寨村(下图 摄影/郭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的文化特征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二里头文化,考古学界因此而将这一时期的文化命名为“新砦期文化”,这一时期的遗存就被称为“新砦期”遗存。“新砦期”遗存的显著特点是中原本土的龙山文化中混入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因素。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古城寨遗址
龙山文化晚期
城墙夯筑技术可能继承自西山古城,古城寨为二里头文化宫殿基址和廊庑基址找到了源头,也为郑州商代宫殿基址坐落东北部的布局开了先河。
古城寨城址位于河南郑州新密市曲梁镇大樊庄古城寨村,属于双洎河流域,是龙山文化晚期该区域的中心遗址。古城寨遗址有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龙山文化的夯土城墙,筑城技术为小版块夯筑,有可能是继承自仰韶文化晚期的西山古城,但规模更加宏伟。墙体底部宽近40米,现今仍保存在地面以上近20米。从这张航拍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城寨遗址的城墙遗迹以及紧邻城墙之外的溱水。摄影/郭浩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摄影 / 郭浩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文物
解读
苏羊遗址出土典型红山文化圆雕的熊首石雕仰韶文化晚期
这是一枚兽首石雕,雕琢精美,外形似熊首,一说似虎头。从整体造型和制作工艺看,与红山文化半拉山墓地出土的石雕极为相似,对于其功能有不同的推测,作者从器物出土位置看,认为“应属于一件安装在玉石钺木柄底部的石镦”。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权杖的头部构件。这种石雕在中原地区同时期的遗址中是首次发现。供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家蚕仰韶文化晚期
这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与青台遗址、汪沟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在从事养蚕缫丝的生业。这一时期各地代表性文化的农业都较为发达,但并没有与桑蚕纺织业有关的确切发现。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所以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家蚕,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性证据。供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文物 解读
红陶大口缸
仰韶文化中期
在中原地区单人一次葬的墓葬里大规模地随葬器物,是从西坡遗址开始的。在西坡的随葬品中出土过一对红陶大口缸,直径将近50厘米,高也将近50厘米。
大口缸的残留物分析表明里面曾盛装一种红曲霉的发酵酒,可见其功用不同一般。
据发掘出这对大口缸的李新伟研究员介绍,这一对大口缸口径、形状都非常相似,上部有红色条带纹,条带纹上空出一些圆圈,没有上色。这些圆圈又被竖线分成三组,在一件器物上,各组圆圈数量为3—5—8,共16个圆圈,在另一件器物上,各组圆圈数为3—4—7,共14个圆圈。3—5—8,3—4—7,不知是否有神秘的含义。供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西坡大墓 仰韶文化中期长条形玉石钺
西坡大墓中大体量的使用木质葬具、二层台和随葬品的做法,都不是仰韶文化的传统。钺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是东方和南方的人群西进和北上的证据。
西坡M27为带生土二层台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约5米,宽约3.4米,头向西偏北。墓室位于墓圹的正中,其底部距墓葬开口约1.5米。墓室两侧为生土二层台,宽约1.3米至1.4米,高约0.5米。墓室东部,即墓主脚下的位置,为一近圆角方形的脚坑,边长约1.6米,深约0.5米。墓圹内全以青灰色草拌泥封填。泥质坚硬,似经夯打。供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苏羊遗址 仰韶文化晚期
位于洛河中游地区的宜阳苏羊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位置最北的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因素的组合形态。
苏羊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西部、下村南部,面积约63万平方米,这里是洛阳盆地史前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苏羊遗址是一处拥有双重环壕的聚落型遗址。遗址东西两侧以自然冲沟环绕,形成天然的外壕,遗址内部修建大型人工环壕,作为遗址的内环壕。双重环壕表明遗址等级可能较高,应为区域中心性聚落。豫西地区是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进入中原的主要影响区,苏羊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层中普遍可见屈家岭文化的因素,如盆型鼎、双腹豆和碗、彩绘薄胎陶杯等。
供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5000—4000年前的中原
——人口的转移与文明的交融
考古学所说的狭义的“中原”,指的是郑洛—嵩山地区,其地域范围与地理学所指的郑州—洛阳—嵩山周边地区的范围不太一样——前者比后者的地域范围要大一些,因为前者所依据的划界标准是:考古学文化面貌的一致性。所以在这幅地图中,灵宝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等地也被纳入了考古学上的郑洛—嵩山地区,也即,被纳入了狭义的中原地区。
在这幅地图中,作者将仰韶文化中期到龙山文化末期这个时间段内已发现的遗址都标示了出来,作者强调,由于各地所做的考古发掘工作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现在所标示的遗址点不代表各地所真实存在的遗址点的全部,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将来会有更多遗址被发现,这幅地图就会被新的发现所更新。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来审视这幅地图,我们得到的直观感受是:在距今5000—4000年前,中原的人口竟然如此之大量,中原的遗址竟然如此密集!我们还能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前人群也发生着整体性的迁移:仰韶中期(距今5500—5300年)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重心在豫西地区,仰韶晚期(距今5000年前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重心就移到了嵩山以北的郑洛地区,龙山晚期(距今4000年前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重心则移到了嵩山的南麓。人口与社会发展重心的转移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会合与交融的过程中缓慢进行的,地图中显示了在龙山时期有来自黄土高原和来自冲积平原这两股文化力量在中原地区相遇、交融,碰撞出的火花最终以燎原之势激发了夏朝的诞生。(地图资源提供/张海)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汪沟遗址
汪沟遗址位于河南郑州荥阳市城关乡汪沟村南,面积74万多平方米。汪沟遗址是荥阳地区众多聚落遗址中最为中心的、面积最大的一处仰韶时代聚落遗址,汪沟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年前的丝绸实物,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的丝绸。
平面图提供/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绘图/王航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青台遗址
位于河南郑州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枯河(古称砾石溪)北岸的岗地上。青台遗址总面积达107万平方米,由四重环壕围合,其中一、二、三环壕内为仰韶时期遗存。青台遗址出土的麻织品和丝织品实物,是中国纺织史上的重要发现。特别是其中有色泽的浅绛色丝织品——罗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研究的一项空自,把中国能够制造精美丝织品罗的历史推到了距今5000年以前,证明了史籍记载之黄帝及其元妃嫘祖“育蚕、取丝、造机杼作衣”等传说的可信性。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仰韶文化晚期 河洛地区的“早期城市群”
双槐树遗址
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南的高台地上,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是一处5300年前后河洛古国时代的都邑遗址。双槐树遗址现存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780米,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双槐树遗址被三重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并均发现有对外通道。内壕发现有疑似吊桥的内壕出口遗迹。中壕北部发现有宽达10米的道路出口。外壕的东南、西南分别发现外壕出口的道路各一条。宽大的壕沟显然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大型中心居址区位于内环壕的北部正中。3处墓葬区,分布在遗址西北部、内环壕内侧、外壕与中壕之间三个区域,均呈排状分布。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西山遗址 (右图)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孙庄村西,北依邙岭余脉西山,距离黄河约4公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城址。西山遗址平面略近于圆形,现存面积约19000余平方米。发现有西城门和北城门。西山遗址各段城墙的建造顺序是西墙先于北墙,北墙系倚压在西墙北端基底内收阶面上,直接夯筑起建。分块版筑法修建夯土城墙是西山古城的一大特点。西山遗址的发现,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开启了后代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图为敦煌莫高窟257窟的北魏壁画《鹿王本生图》,壁画中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人物身形清瘦,衣带飘逸(摄影/孙志军)。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摄影 / 孙志军
图是同为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省高平市羊头山石窟3号窟(摄影/袁蓉荪)。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摄影 / 袁蓉荪
图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第147窟主佛(摄影/袁蓉荪),秀骨清像风格明显。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摄影 / 袁蓉荪
图为四川省巴中市水宁寺石窟1号龛中的力士像,同属盛唐时期作品,风格和特征十分相似(摄影/袁蓉荪)。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摄影 / 袁蓉荪
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来源于此
龙门石窟莲花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525—528年),为利用天然溶洞所开凿,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硕大莲花而得名。其影响延续到了今天,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这朵莲花设计而成。莲花下的正壁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身像(图中左下角),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释迦牟尼游说讲经像。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北齐皇家石窟的佛像不复清瘦,变得面型圆浑、朴实厚重
北魏后期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其中,继承北魏佛教遗产的主要是北齐。北齐定都邺城(主体位于现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距邺城不远的响堂山石窟成为北齐的皇家石窟。它是当时石窟艺术的代表,介于北魏与唐代两个石窟艺术高峰之间,在佛教石窟艺术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这时,人物造型风格摆脱了清癯瘦削为美的观念,转而崇高健壮的美,这种风格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为隋唐现实主义风格的造像艺术奠定了基础。佛和菩萨面型圆浑,胸部隆起,有朴实厚重之感,服饰也变得轻薄光滑、柔软适体。图为河北省邯郸市响堂山石窟华严洞中的北齐造像(摄影/郭勇)。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摄影 / 郭勇
唐代力士的塑造达到了
艺术的巅峰,充满了力与美的和谐统一
图为开凿于盛唐时期的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奉先寺力士像。它是唐代武士形象,圆形头光,头戴宝冠,蹙眉怒目,好像正在张嘴怒喝。这尊力士刻画入微,有不可撼动的气势。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奉先寺
中国本土对于佛教的影响,有时能通过佛教石窟表现出来。图中画面前景为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奉先寺北壁天王造像脚着战靴的细节。奉先寺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完工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为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艺术最精的摩崖像龛。其中的北壁天王身披铠甲,双足着战靴,脚下踏一夜叉,俨然一副骁勇善战的唐代将军模样。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龙门石窟,此时的佛像变得体态修长,形象清隽,像在清谈玄学的南朝名士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龙门石窟为当时的皇家石窟。有趣的是,时人关于胖瘦的审美反映在了佛像上。魏晋士人以瘦为美,流行瘦削修长、洒脱不羁的体态。受此影响,佛像的面相向清秀瘦削转化,体态也修长清隽,这种风格被称为“秀骨清像”。当时流行的服饰也反映到了佛像上,“褒衣博带”逐渐代替坦胸露臂,即佛像上身内着僧衹支,外披袈裟,形似对襟大衣,胸腹部系带,系结下垂。图为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此时“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得以确立。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图为开凿于盛唐的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第130窟南大像(摄影/孙志军)。可以看到,此时的佛教造像体现了唐代丰腴为美的审美取向。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图为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东魏—北齐年间的贴金彩绘石雕佛三尊立像(摄影/袁蓉荪)。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摄影 / 袁蓉荪
即将穿行晋冀京津四省市的列车列队待发
大秦铁路从黄土高原进入桑干河谷地,穿过燕山山脉后抵达滨海平原的秦皇岛。朔黄铁路则要从黄土高原一路向东穿过太行山脉,进入华北平原后,抵达渤海之滨的沧州黄骅港。大秦铁路上的列车从煤矿区装满煤后,还要在大同市区东南方的湖东站进行编组,按调度顺序从湖东站驶出,图为湖东站上静待出发的满载列车(供图/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秦皇岛港:一头连接着大秦铁路,一头连接着南方电厂
大秦铁路的终点位于秦皇岛市的柳南站,柳南站紧依秦皇岛港。满载煤炭的列车进入柳南站后,会被分组运到翻车房中,翻车房为一个巨大的密闭空间,翻车房内的每条翻车机线都会将三节一组的车厢紧紧锁住,一个侧翻,三节车厢中的240吨煤便被倾倒在了翻车机下的传送带上,而后会传送到港口码头,绝大多数煤炭都会被运往南方火电站发电,随后再有三组车厢被传送进来,完成“翻车”,循环往复地完成卸煤(摄影/王宁)。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摄影 / 王宁
大秦铁路上,一般每列车会有4或5名司机,车头机车和车中间机车各配有2名司机,有些列车上还会配有一名驾驶经验丰富的指导。司机轮换驾驶,每名司机每次驾驶三小时。图为张小冬指导(中)和两名火车司机姚昆(后立者)、徐建军(驾驶者)共同完成当天的运输任务。摄影/王宁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摄影 / 王宁
图为大秦铁路经过的河北唐山玉田北站,车站上空电气线路错综复杂,同样错综复杂的还有伸向远方的钢轨(摄影/王宁)。大秦铁路全长653公里,朔黄铁路全长594公里,它们都要从海拔1000多米的黄土高原下降到海拔0米的海滨,满载的列车一路上走得几乎都是下坡路,返程空载的列车走得则是上坡路,对于司机来说,下坡列车操控的难度要大于上坡列车。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摄影 / 王宁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大秦铁路和朔黄铁路 如长龙游走在燕山、太行山中
图为秋日燕山中大秦铁路上行驶的列车(供图/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列车从官厅水库附近驶过,便由河北驶进了北京境内,自此开始,列车将在北京、天津和河北唐山境内穿梭于燕山之中。燕山山脉是我国第一大煤炭运输线路——大秦铁路——穿越的主要地理单元。在大秦铁路上,每天大约有90对列车在山西大同与河北秦皇岛之间运转。在沿途的很多车站内,都能看到轨道上空密如蛛网的电气化线路。大秦铁路是一条货运线,线路上运输的唯一货物便是煤炭,全程车站虽多,但是并不停站。摄影师跟随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从大同向秦皇岛出发,在驾驶室内向外拍摄,记录下了与一辆返程列车交会时的画面。
摄影/王宁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摄影 / 王宁
图为山西忻州市原平县浮图寺村附近的朔黄铁路,桥上驶过的煤运列车与桥下的同蒲铁路客车相会,远处朔黄铁路的桥上,另一列运煤车正接踵而至(摄影/王嵬)。大秦铁路上一列满载的火车全长2614米,朔黄铁路上满载的列车最长达4088米、324节车厢,2023年朔黄铁路运输的煤炭量创造了3.68亿吨的新高。行驶中的列车就像是两条长龙游走在燕山、太行山中。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653公里的大秦铁路全程有52个隧道
隧道多、桥梁多是大秦铁路的特点,全长653公里的铁路要穿行52个隧道,最长的有8公里长,平均每10公里便是一个隧道,甚至很多隧道还串联在了一起。图为在燕山山脉中穿行的列车与另一列返程的列车在隧道内会车时的画面,摄影师在列车驾驶舱内拍到了这一幕(摄影/王宁)。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摄影 / 王宁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图为上海首家机器人拉面店在北外滩商圈试营业,两台机器人分工明确,平均90秒出一碗面。如今的面食加工制作机械设备已越来越智能化。河南一些企业如来自许昌的万杰智能,研发的智能主食系列设备用上了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从和面、压面、切面到煮面,所有环节全程无人操作,被认为代表了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的最高水平。此外,智能包子机、智能鲜面机、自动切菜机、智能熟面机以及未来面馆、无人餐厅……更多智能主食机械和智慧餐饮解决方案已不断涌现出来。
河南 中国“麦霸”的 进阶之路
能制作面食的智能机械和智慧餐饮解决方案已不断涌现出来
越来越多面食加工机械设备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面食的制作效率。图为天津城建大学食堂一台奥特曼外形的自动刀削面机器人,每分钟能削三碗面,相当于两名厨师的速度(摄影/姜宝成)。
图为2017年6月15日,在河南郑州登封市的少林寺禅耕农场,僧人们在收割小麦。少林寺禅耕农场总面积1600余亩,种植小麦120亩。山河四省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种植区,而河南又是冬小麦的核心种植区(下面地图)。河南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非常适合小麦生长。我国农耕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小麦种植也是从黄河流域逐步扩展开来。在数千年的小麦栽培历史中,河南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我国第一大小麦主产区。
河南 中国“麦霸”的 进阶之路
图为1958年6月,河南郑州郊区关虎屯人民公社的打麦场,当地农民赶着毛驴、骡子等牲畜拉着碌碡碾麦子(摄影/魏德忠)。历史上,河南被称为中原粮仓,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2008年1月,河南焦作市博爱县发现一座龙山文化中期的遗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小麦遗存。有关小麦的最早记录,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食麦”的记载。
河南 中国“麦霸”的 进阶之路
以辣条为代表的休闲食品,逐渐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年轻人的零食口味
河南出产的超大辣条升级版——辣片,主打“童年的味道”,在超市里占据了醒目的位置(摄影/墨斐)
河南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至少已有4000年历史
隋唐时期,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粮仓都在河南,一个是含嘉仓,另一个是回洛仓。其中回洛仓位于隋唐洛阳城北约1公里处,仓窖约700座。在如今的回洛仓遗址区,用一个个绿篱圈标记了已探明但未发掘的100多个仓窖位置(摄影/王煜文)。每个仓窖直径10米,深约10米,可存放约50万斤的粮食。整个回洛仓能存放粮食3.5亿斤,是目前已知隋唐粮仓规模最大的一座。
山河四省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种植区,而河南又是冬小麦的核心种植区
每年6月,是河南麦收的繁忙时节。图为2023年6月1日晚,在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专探乡于庄村的麦田里,两架装载了照明灯的无人机飞上天空,为连夜抢收小麦的农民提供照明服务(摄影/赵永涛)。
对于面食的喜爱,可能很少有其他省份能跟河南相比
河南各地有自己不同的特色面食,就面条来说各地也有不同做法。上图这13种面条,是河南各地不同特色面条的代表。小麦是河南最主要的农作物,也是河南人最主要的主食。对于面食的喜爱,可能很少有其他省份能跟河南相比。
河南 中国“麦霸”的 进阶之路
2015年3月21日,河南安阳市安阳县水冶镇阜城附近的白龙潭庙会,不到一小时,四口大锅做的面条被2000人抢食一空(摄影/王子瑞)。当地人认为吃了“大锅面条”,不仅能带来好运,还可以消灾祛病。
图为2023年2月18日,在河南焦作市武陟县龙源街道万花庄村举办的黄河文化节万花市集上,花馍受到了观众青睐。花馍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又被称为面塑,功用主要是礼俗和祭祀。其中礼俗有送礼和还礼,祭祀又分祭祖和祭神(摄影/刘絮)。
图表为《2023年辣条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所反映的辣条品牌热度。
河南 中国“麦霸”的 进阶之路
若论农业生产的悠久历史,当首推河南
2022年6月1日,河南郑州巩义市芝田镇北宋皇陵永泰陵区内的小麦成熟了,当地村民开始进行收割。河南是华夏大地最早开展农业生产的地区之一,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农耕文明诞生地之一。若论农业生产的悠久历史,当首推河南。如果放眼历史长河,数千年中,河南的粮食产量一直在全国保持领先,所以养活的人口数也在全国保持领先。除了能种粮食,河南人也擅长加工粮食。利用面粉制作速冻饺子、生产饼干,河南都做到了全国第一。河南面粉、挂面、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白象、想念等为代表的面及面制品产业集群,以三全、思念等为代表的冷链食品产业集群。摄影/王铮
2023年山东考研人数44.1万人,河南39万人,在全国各省份考研人数中排前两位。而要说起考公最卷的省份,虽然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指标来衡量,但就近些年的报名人数来说,山东、河南、河北也属于考公难度较大的省份。相对南方沿海地区,山河四省除了山东,其他三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收入相对较低,这从图的各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表,以及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平均月薪统计表,可以大致看出端倪。再加上山河四省省内较卷的三大考,综合上述因素,就形成了山河四省人大规模往外迁移的主要动力。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总和生育率、结婚率双双大幅下降,是山河四省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考虑到死亡风险后,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通常把低于1.5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新中国后,妇女总和生育率经历了最初的迅速上升(1950—1957年)到低位徘徊(1991年至今),2022年下降到1.2左右,略高于韩国的0.8。从2022年我国主要省市自治区总和生育率可看出,山河四省的总和生育率虽然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跟全国较高的贵州、西藏、广西等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以2013年与2022年的结婚率比较来说,山河四省的结婚率下降幅度都很大,特别河南和河北。总和生育率与结婚率双双大幅度下降,是山河四省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省市自治区
流出人口统计(2020年)
资料来源/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2022年我国主要省市自治区总和生育率统计
资料来源/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2013、2022年我国主要省市自治区结婚率比较(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市统计年鉴(港澳台数据不包括在内)
备注:结婚率计算公式:结婚率=(当年结婚登记对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2000-2022年中国粗结婚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我国主要省市自治区近20年人口数量变动 (单位:万人)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要问中国三大考(高考、考研、考公)哪个省份最卷?河南、山东与河北“相视一笑”
有人把高考、考研、考公这三大考,比喻为人生的三部曲。在这三大考的省份比较中,通过近年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就报名人数、录取率等指标来看三大考的难度,河南、山东、河北基本都能排在我国各省份的前列。比如说,下图为2021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率统计表,河南与山东的报名人数排在全国前两位,录取率指标基本属于全国垫底。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2018年上半年与2023年上半年我国主要城市人才平均月薪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最近几年我国人口下降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就是山河四省
很多人都知道,近些年东北三省的人口下降幅度很大,但不一定知道,一向是我国人口传统增长区域的山河四省,也开始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虽然山河四省的人口绝对数量不少,山东、河南、河北三省都超过了7000万,但人口出生率除了河南,其他三省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39‰。若论自然增长率,山河四省则都属负增长。在2022—2023年,河南和山东减少的人口数量排在全国第一、第二。根据七普数据统计,2020年单河南流失的人口就高达1610.1万人,这些都是外出到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口。在河南流失的1610.1万人中,主要流向地是广东,其次是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从总体看,在我国人口负增长的大背景下,山河四省是最近几年人口下降最明显的典型地区之一。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在我国历史上的三次大乱之后,正是山河四省输出的移民,才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香火延续了下来
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的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导致山河四省所在的中原地区遭到战乱的毁灭性破坏,而以山河四省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所幸山河四省的汉族人历经千余年,不断往南迁徙,才算在南方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火种。比如说,西晋年间的永嘉之乱,使得我国北方经济完全崩溃,国家再次走向分裂,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由北方移民为主体建立的东晋和南朝政权,基本上移植了西晋政权的模式,也是中原制度文明的延续。而移民又将中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到了南方的定居地,在与当地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同样,到了靖康之乱后,中原移民和思想家的南迁,再次导致中国文化地理格局产生巨变,理学中心和文化中心南移。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山河四省人经过上千年数次大迁徙,在南方形成了一个汉族民系——客家人
一般认为,客家先民是主要聚居于山河四省的汉族人,后来越过淮河、长江进行南迁。1933年学者罗香林出版学术专著《客家研究导论》,提出客家“五次迁徙说”:从东汉末年至东晋,因为“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汉人南迁至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从东晋至五代,汉族人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第三次大迁徙;明末连年灾荒,清兵入闽,客家大批民众逃难,此为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这是第五次大迁徙。不过,当今不少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所谓“客家五次迁徙说”的背景,就是历史上的数次南迁大潮。每次南迁大潮的策源地,都在山河四省,南迁移民包括了客家先民。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谁在庄稼地里鬼鬼祟祟?
西伯利亚狍,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狍子,它们通常单独活动或集成小群。2024年的7月,恰逢山里比较干旱,可吃的东西少,两只狍子夜晚悄悄下山,跑到地里面来吃荞麦、豆类等作物。
百兽栖居太行山
雨中遇见蒙古兔
蒙古兔蹲在草丛里,浑身的毛都被雨水打湿了。蒙古兔过去也常被叫做草兔,草兔这个名字充分地描述了它们喜欢的环境:干燥的草地。这些兔子不喜欢雨天,也不喜欢湿润阴暗的森林。事实上它们典型的生境是内蒙古到西北那种干旱的草原和荒漠,然而在太行山各种植被环境中,它们也能适应、生活得很好。
百兽栖居太行山
上树的鼠不一定是松鼠
很多啮齿动物都爱吃植物的花和果实。图中是一只北社鼠,夜晚它爬到树上啃食榆钱。
百兽栖居太行山
一片山若能留住豹猫,或许就意味着还存续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作者与同伴观察和拍摄野生动物的经验丰富,但要亲手拍到豹猫的标准照着实不易。
百兽栖居太行山
豹猫
我国分布最广的野生猫科动物
我国12种野生猫科动物中,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成员或许就是豹猫了。豹猫生性谨慎害羞,远远听见人的动静就会隐藏起来;另外它们习惯于夜间活动。作者和同伴在山间夜巡,运气爆棚时,偶尔能见到灯泡一样闪亮的大眼睛和身后粗粗的尾巴,那可能就是豹猫的身影。
百兽栖居太行山
中华斑羚 稳坐钓鱼台
在太行山区以及燕山等地,中华斑羚数量不算少。不仅仅是山河四省,即便在北京北部和西部山区,也时常能见到斑羚的身影。图中的斑羚卧在很显眼的位置,颇有山大王的架势。摄影/杨杰
他们也会在林中安装红外触发相机来观察它们的行为(图❷ 摄影/李建强)。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为了减少对白冠长尾雉的惊扰,研究人员通常采用无线电遥测来定位它们,图中为北京林业大学的李建强教授正手举着信号接收器来判断对象的方位和距离(图❸ 摄影/夏灿玮)。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摄影 / 夏灿玮
鸟鸣山林:丰富的鸟类多样性,也让董寨成为了著名的观鸟地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的北麓,同时也位于鸟类地理区系中古北界和东洋界的交错带,加之气候温暖湿润、森林保存完好,使这里成为我国中部鸟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在董寨的山林中生活着诸如蓝翡翠、发冠卷尾、寿带和仙八色鸫等300多种鸟类,它们与白冠长尾雉和朱鹮共同组成了这里精彩纷呈的鸟类世界,也吸引了许多的观鸟爱好者。仙八色鸫是一种体长不到20厘米的小鸟,喜欢生活在低海拔的湿润森林里,通常在林下翻动落叶觅食,也会停歇在树枝上。它的背部和两翼是漂亮的青蓝色,肩部还有一抹醒目的亮蓝色,腹部和臀部鲜红,在观鸟爱好者中很受喜爱。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白冠长尾雉的尾羽,曾被用来制作京剧演员头戴的“雉鸡翎”
如果你熟悉电视剧和游戏等作品中的“齐天大圣”形象,一定会注意到孙悟空头戴的宝物“凤翅紫金冠”上飘扬着两根黑白相间的醒目长翎。在过去,京剧中扮演某些武将角色的演员,头饰上也有同样的两根“雉鸡翎”,它不仅有装饰性的作用,还可以配合演员的动作和表演,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等。传统上,白冠长尾雉雄鸟的两根修长美丽的尾羽是用于制作“雉鸡翎”的主要材料。今天,白冠长尾雉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雉鸡翎”也转而采用人工材料。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雉类,在分类上属于鸡形目雉科的长尾雉属。这一属的鸟类可能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山地,其下物种的雄鸟生有修长而漂亮的尾羽,而白冠长尾雉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与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和黑长尾雉等亲戚相比,白冠长尾雉雄鸟的两根中央尾羽平均长度能达到1.5米,最长可超过1.8米甚至2米,而它的头体长仅有30厘米左右。拥有夸张尾羽的白冠长尾雉也是我国尾羽最长的野生鸟类,它们喜欢生活在海拔200米至2600米间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丛等生境中。历史上,白冠长尾雉曾广布我国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的山地森林中,但如今它们已经从近一半的历史分布区中消失了。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信阳市的罗山县,目前这里生活着全国密度最高的白冠长尾雉种群。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岩石裂缝 与无裂铁线莲
无裂铁线莲多分布于河南境内,也叫无裂槭叶铁线莲。相比于槭叶铁线莲,无裂铁线莲较为矮小,植株高不到20厘米,叶片卵形或宽卵形,几乎没有裂。无裂铁线莲,对于一般人而言,它和槭叶铁线莲没什么区别;但在铁线莲爱好者眼中,能够亲眼目睹和拍摄到无裂铁线莲可以满足记录收集的畅快,同时更为丰富多样的铁线莲野生种质资源也为园艺育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潜力。摄影/谢磊
无裂槭叶铁线莲
Clematis elobata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摄影 / 谢磊
秋日崖壁:此菊以太行为名
太行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枝裸露。花冠边缘的舌状花为白色,中间的管状花为黄色。原先认为太行菊属植物有两种:太行菊和长裂太行菊。区别在于:太行菊茎叶规则二回羽状分裂,总苞下面裸露,没有苞叶,主要分布在河南和山西;而长裂太行菊大部分茎叶一回羽状分裂,总苞下面常有一对苞叶,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以前拍太行菊总要把花翻过来看有没有苞叶,以作区分。现在用不着了,长裂太行菊被认为是太行菊的不同形态,而不是独立物种。也就是说,现在太行菊属这个类群中,只有太行菊一个物种。花期最盛的时候是9月中下旬,太行菊不挑阳光,只要盛开,阴天下雨也不会再闭合。它们的瘦果非常小,长1毫米左右,有3—5条翅状加厚的纵肋,冠毛呈芒片状。太行菊结实率很低,细小的种子如碰巧能落在崖壁石缝里,或许才有机会生根发芽。
摄影/周立新
太行菊
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摄影 / 周立新
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标本馆,我们看到了贺士元教授1979年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今武安市)获取的缘毛太行花标本。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野连翘也有春天
春天的太行山悄然更换着装束。随着连翘大面积盛开,太行山褪去山桃、山杏的粉白,仿佛换上黄金甲。连翘是木樨科连翘属的落叶灌木,春天先花后叶,在我国城市园林极为常见。然而一丛丛、一片片的野生连翘在悬崖峭壁上绽放,或许是在太行山才能领略到的风景。
连翘
Forsythia suspensa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太行花:1980年蔷薇科植物新属问世
在以“太行”为名的植物中,春季绽放在峭壁上的太行花不能不提。上世纪70年代末,几份来自太行山的植物标本引起植物分类学研究者的关注。它们是蔷薇科的植物,花与草莓的花很像,但叶片和果实却不同于草莓或者蔷薇科其他类群,因而难以鉴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俞德浚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李朝銮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了《太行花属——蔷薇科一新属》一文。新属就是一个植物新类群,意义比新种更加重大。太行花属仅有太行花一个物种以及其变种缘毛太行花,但缘毛太行花的分类地位始终有争议。
太行花
Taihangia rupestris
摄影/魏来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嵩山天地之中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住进了嵩山洞中,面壁九年,终成禅悟。嵩山的立雪堂,开启了传法的佛意。慧可禅师立于洞外,大雪纷飞掩没膝盖,断臂求法,血染大地。达摩问:“为何如此执着?”慧可答:“普度众生,然而内心不安。”达摩说:“把心给我,我帮你安上。”慧可说:“我找不到心在哪里。”达摩说:“我这不是已经帮你安上了吗?”慧可大彻大悟。这就是禅宗奇妙无比的禅机。北宋时期,洛阳集聚了范仲淹、司马光、二程(程颢、程颐)等名流大师,纷纷来嵩阳书院讲学,这里成为了与政治中心开封相并列的文化中心。正是儒学与佛学的结合,才成就了儒释道合一的中岳嵩山。摄影/石耀臣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摄影 / 石耀臣
生生不息大运河
大运河穿越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天空中的彩云倒映河中,行政居民区、城市绿心、运河森林公园等分列两侧,水天交界,水城共融。该图片的摄影师程序也是一位运河之子:他出生在运河之城江苏淮安,今天则居住在北京通州区运河之畔。从2003年起,他便开始了大运河摄影之旅。20多年累计行程20多万公里,记录了大运河沿线的时代变迁。
大运河山东段 一个世纪后的苏醒
每年6月,芒种节气前后,河南的小麦迎来丰收。从高空俯瞰,两侧金黄色的麦田、绿色的玉米以及灰白色的裸露土地相间排列,犹如整齐的军阵队列。从古代的“中国粮仓”到现在的“国人冰箱”、“世界餐桌”,河南一步步从农业种植向农业加工转型、升级。目前,河南约占全国速冻制品市场的三分之二,有引领我国肉类市场排名第一的企业,也有引领速冻食品行业的数家企业,连休闲食品辣条,河南也是重要的产地。从肉类加工方面看,河南是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生猪、家禽、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
荫庇山河:正在开枝散叶的晋冀鲁豫大学之林
近年来,国家努力助推山河四省重振辉煌,如扶持中部崛起、提倡京津冀协同发展、郑州入围国家中心城市等。与此同时,山河四省的高校建设也可圈可点,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山河四省的大学之林,正在快速生长。图为建筑特色鲜明的河北美术学院,南区为哥特式的城堡,宛如《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学校,北区则以中国古建风格为主,湖光塔影,彰显中国古典韵味。摄影/李金钟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摄影 / 李金钟
长城,在历史的烽火狼烟中,它是维系着家国安全的军事防御工程;在现代的文化传承中,它是需要悉心呵护的文物、值得珍视和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它又有了新的身份——我国从2019年开始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古老的长城将以全新的面貌和精神内核出现在我们面前。图为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四个重点区段之一的金山岭段。摄影/翟子春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摄影 / 翟子春
大河村遗址 仰韶文化晚期
仰韶、龙山、二里头和商代4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上下连续叠压不间断,先民在这里居住延续时间达3300多年之久。
大河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郊柳林镇大河村西南1公里的漫坡岗上,是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其中仰韶文化遗址可分为一脉相承的7期,经历了仰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其中距今4700—4500年为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被命名为大河村文化类型。
大河村文化彩陶开始出现了大量白彩图案,这是以往仰韶文化所没有的。白彩图案是海岱大汶口文化陶器的特征。
大河村文化彩陶的图案极其丰富,主要有宽带纹、平行线纹、圆圈纹、锯内纹、弧边三角纹、网带纹、S纹、X纹、睫毛纹、菱形方格纹、古钱纹、六角星纹、曲线纹、禾苗纹、水波纹、豆点纹旋纹、星座纹等,多达30多种。彩陶纹样中的太阳纹、日晕纹、月亮纹、星座纹等天像图案,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和古代天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供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猪首形陶器盖是新砦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器,无论是造型还是艺术性都是一件珍品,高18.0厘米,口径23.0厘米,厚0.6—1.0厘米,现藏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河南小麦不仅面积、产量、产值为我国之最,还是世界产量最高的小麦
图为河南郑州市荥阳市广武镇桃花峪黄河大桥边的麦田,几台收割机正在收割麦子。河南小麦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小麦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省份,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等均居全国第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2022年河南小麦产量约占全国的28%。如果将山河四省的小麦产量合在一起计算,那么这四省约占全国的59%。2024年9月,河南省首个主粮品种地方标准《豫麦》发布,标志着河南成为全国首个制定主粮品种地方标准的省份。《豫麦》地方标准根据小麦的品质和适宜的加工用途,将其分为五类:超强筋、强筋、中强筋、中筋和低筋小麦。
河南 中国“麦霸”的 进阶之路
在繁殖季,雄性白冠长尾雉一般会独占领地以吸引雌鸟,但也会出现2到3只雄鸟共享领地的现象(图❹ 供图/李健强)。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在山林中追寻机警的白冠长尾雉,是很不容易的事
白冠长尾雉生性警惕,难以接近,因此想研究它们并不容易。处于孵卵期的雌鸟会变得更加敏感,它们一般在地面挖上一个浅坑,然后垫上枯叶和自己腹部的羽毛作为巢(图❶ 摄影/李建强),此时它们一旦受惊就很可能弃巢。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摄影 / 李建强
太行山挂壁公路,中国公路界的奇观
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绝壁上,人们为了走出去,在崖壁上开凿出了一条条公路。这种路其实是紧临悬崖的隧道,只不过是临着悬崖的一面被开凿出落地窗一样的一个个洞口,这样做一是为了把施工挖洞挖出的碎石等从洞口向外倒掉,二是解决了洞内道路的采光问题。从远处看,道路若隐若现,如挂壁上,于是便有了“挂壁公路”这样形象的称呼。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也堪称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观。图为河南省新乡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的挂壁公路,上世纪70年代,村民在村前悬崖绝壁上苦干5年,硬是修成了一条长1300米、宽4米、高5米的石洞公路(摄影/寒冰)。
图中横跨黄河的大桥为京港澳高速郑州黄河大桥,从航拍照片中可以看到,大堤内黄河河面的高度明显高于画面下方高层住宅楼。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瓦店遗址
夏代早期
夏代早期古颍河岸边的“史前大都会”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许昌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东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占地100万平方米,是一处夏代早期的重要都邑性遗址。2022年的考古发掘揭露了瓦店遗址大型祭祀遗迹的全貌,复原了夏代早期的祭祀情景。最新的考古发掘显示瓦店遗址具有“史前大都会”的性质:瓦店遗址出土遗物丰富且等级高,以列觚(可能为度量衡器)、刻画符号(鸟纹)、白陶或黑陶(蛋壳)或灰陶的成套酒器、玉器等为代表。瓦店遗址出土了多元文化风格的陶器。比如,来源于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磨光蛋壳黑陶,很多甚至带有相似或相同的刻画图案;来源于长江流域肖家屋脊文化的陶塑人物和动物;来源于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龙山文化的斝和鬲等等。研究显示,不同饮食习俗的人群曾经杂居共处在瓦店遗址所在的史前城市中。因此,作者认为,瓦店聚落是一处“多元文化融合、不同人群杂处的史前大都会”。绘画/吴筱兰
钧台
《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
“钧台之享”典故是说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确立王位世袭制,以巩固王位,而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召集各地方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这也是一次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家天下”的王朝历史时代。考古学者在瓦店遗址发掘出了一个祭坛遗迹,论证其为钧台遗址。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山河四省持续千年的外迁移民,给我国南北各地都带来了诸多重大影响
阳光斜照下的杀虎口,洗尽了过往岁月的喧嚣和峥嵘,显出几分落寞与孤寂。杀虎口原名“杀胡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是历史上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从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腹地,或转入太行山的必经地段。“走西口”中所谓的“西口”,就是指杀虎口:“西有杀虎口,东有张家口”(《清史稿》)。后来,“走西口”的人群逐渐扩大,不仅有山西人、河北人、陕西人,还有山东人和甘肃人等,进入内蒙古地区的通道不止一条,被称作“西口”的也就不止一个地点。从历史来看,不论是通过走西口、闯关东等路线的往北输出,还是通过历史上三次大乱之后的往南输出,源自山河四省、持续上千年的移民浪潮,在文化、思想、建筑、语言、饮食等多方面,给我国南北各地都带来了重大影响。直至今日,以河南为代表的山河四省,仍是我国人口输出的主要区域之一。摄影/杨东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摄影 / 杨东
与太行山融为一体的太行山人
巍巍八百里太行,交通的不便和艰苦的环境并未阻碍人们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家园。在太行山腹地,连绵的群山中点缀着数量众多的小山村,这些山村星罗棋布,遍布太行的山梁沟涧、缓坡盆地之中。一些村庄前临悬崖,后倚险山,只有崎岖小路与外界沟通,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起了一栋栋与大山浑然一体的古朴民居。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着古老的农耕文化,耕种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等,此外这里还盛产柿子、山楂等农产品。图片拍摄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岳家寨村,摄影师在一户人家的老宅中拍下了当地人生活中平凡的一瞬。由于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如今这些村庄仅剩下一些老人留守。摄影/李伟林
图拍摄于偏关县老营镇,黄土山脊上长城蜿蜒,墩台林立,苍凉古朴的气势扑面而来。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图为甘肃省庆阳市张家沟门石窟第5龛(摄影/孙志军)。这处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明显带有云冈石窟的气息。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摄影 / 孙志军
在长城的细微之处,可以看到匠心独具的结构与建筑方法
明朝总结并发扬了前朝经验和技艺,让长城的修建达到了顶峰。首先是大规模使用包砖墙体,让城墙更加坚固耐久,此外还修建了一些附加的军事设施。如著名的空心敌台,还会在外墙(对敌一侧)修建垛口,个别地方加修障墙、支墙、挡马墙。墙上设有望孔、射孔和礌石孔等,更有利于瞭望敌情、射击敌人并掩护自己。本图及下图照片展示了金山岭长城多样的望孔和射孔(摄影/周万萍)。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摄影 / 周万萍
图为大秦铁路全线贯通后,部分司机在韶山号机车前合影。供图/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大秦铁路承担着 我国近五分之一的煤炭运输量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各地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攀升,能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支撑经济发展,晋煤外运的速度逐渐加快。1983年,大秦铁路进入了论证、勘探和设计阶段。1988年,由大同韩家岭到北京平谷大石庄段的铁路率先通车,山西煤炭开始支持京津地区的经济发展。1992年,河北秦皇岛到北京平谷段的铁路通车,大秦铁路全线贯通。32年来,大秦铁路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累计运输煤炭突破了80亿吨,每年运输的煤炭占到了我国铁路煤炭运输总量的近五分之一。2000年,与大秦铁路平行的另一条铁路——朔黄铁路也全线贯通,两条铁路共同承担起了晋煤外运的任务。地图为两条铁路线路图,图为上世纪80年代修建大秦铁路时的老照片。供图/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图为我国“辣条一哥”卫龙卫来工厂小面筋车间内包生产线(摄影/张建伟)。二十多年来,河南企业卫龙从一根辣条开始,逐步成长为集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辣味休闲食品企业。以辣条为代表的休闲食品,逐渐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年轻人的零食口味。辣条是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一种食品,被称为“国民零食”,如今已从小卖部走向大商超,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风靡世界的中国美味。
河南 中国“麦霸”的 进阶之路
图为山东大学的校园一角,学生协会正在组织活动(摄影/张刚)。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是今天山河四省最闪耀的“985双子星”。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摄影 / 张刚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千里疾驰的列车行进在北京雪后的燕山深处
燕山雪花大如席,漫天飞雪覆盖了燕山山脉。一列火车从隧道中缓缓驶出,它满载着2.1万吨的煤炭过桥梁、穿隧道,向渤海之滨的秦皇岛港驶去。车头的机车是韶山号,这类机车虽然还在大秦铁路上使用着,但是已经不多了,现在更多的机车是和谐号机车。最近几年,大秦铁路上的运煤列车还被分流到了唐山的曹妃甸港和京唐港,目的地已从原来单一的秦皇岛港分散到了周边港口。摄影/王嘉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摄影 / 王嘉
图则复原了一段典型的明长城城墙防御体系(绘图/B.P ART)。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明清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走西口和明清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走西口和闯关东,源头还是在山河四省
在明清时期,我国曾发生了两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移民潮,即“走西口”和“闯关东”。这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移民的来源主要都是山河四省,二是这两次移民潮对加强内地与边疆——内蒙古、东北地区的交流沟通,对稳固我国的边疆治理,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从明朝中后期,一直到清光绪年间,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区的农民或商人,越过长城沿线的杀虎口等关口,来到内蒙古和外蒙古从事生产和贸易活动,这就是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是指关内地区(山海关以西)的移民迁徙到关东地区(山海关以东,即现在的东北地区)的历史现象。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河北为主的关内人一直在往关东移民。在民国的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的数量便达到了平均每年48万人,总数超过1830万,约占闯关东全部人口(3700万)的一半。
关内移民通过山海关迁徙东北地区的“闯关东”复原图
绘图/于继东
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与众不同山东段:古为工程艰巨的水脊,今为焕发新生的关键
大运河山东段距离长、遗迹多,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的水脊地带,加上黄河从此穿过,降雨较少,缺水严重,可谓是古老大运河全面“苏醒”的关键河段。图为德州段大运河的“九龙十八弯”。这种河道设计是为了减缓水流速度,使船稳定航行。在运河繁荣时期,船只南来北往,沿途的船工每经过一道弯,就能望见一次德州城,有“十八望德州”之说。德州因运河而兴盛,是重要的漕运中心,被誉为“九达天衢,进京门户”。如今,德州大运河段依然保留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大运河山东段 一个世纪后的苏醒
在山东,京杭大运河流经诸多城镇,每一个都可圈可点。德州曾帆樯云集,百货荟萃;临清则为运河上第一钞关;济宁有“江北苏州”之称;台儿庄古城则保留着较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被称为“活着的运河”。图为修治疏浚后的大运河山东聊城东昌古城段。水域环绕的古城像是高速公路旁的超级休憩服务区,与运河融为一体。
大运河山东段 一个世纪后的苏醒
昙曜五窟是北魏开凿最早的五所皇家石窟,其中蕴含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图为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第16窟主佛(摄影/张海雁)。昙曜五窟是北魏开凿最早的五所皇家石窟,第16窟属其中之一。昙曜五窟第一次将中国北方地区的造像规模推到宏大雄伟的高度,也是中国尝试以帝王形象塑造佛教形象的开始,其中蕴含着强烈的时代精神。鲜卑族崛起于遥远的塞外,经过短短的四五十年时间就征服了中国北方,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艺术,必定具有气吞山河的气概。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摄影 / 张海雁
图为秦皇岛港,艘艘轮船有序排列在码头上等待装运煤炭,近处轮船的船舷上写着“洋浦”二字,这是来自于海南省儋州市洋浦港的运煤船(供图/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港的煤炭下水量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最大的,最近三四年,朔黄铁路终点的黄骅港煤炭下水量曾一度超越了秦皇岛港。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大秦铁路的煤炭装运:车走大环线、装煤不见煤
大秦铁路运输的煤炭主要来自山西大同,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列210节车厢编组的列车从大同出发前往秦皇岛,每节车厢可装煤80吨,210节车厢载重可达2.1万吨。如此巨大的煤炭量是如何装运的呢?在装运煤炭的大同云冈区的塔山煤矿区,铁路拐出了一个巨大的环线,列车以0.8公里的时速绕环线缓缓驶入塔山煤矿区。开采出的煤炭会存储在巨大的储煤仓中(图中七座白色相连的柱状建筑物),每个储煤仓可存煤1万吨,储煤仓中的煤经传送带输送到落煤口,落煤口与铁轨呈垂直交角,当一节车厢缓缓驶入落煤口,煤炭便倾泻而出,随着车厢缓缓向前,80吨煤便准确地装满一节车厢,随后落煤口关闭,随着下节车厢对准落煤口,落煤口再次开启,如此循环往复地在一节节车厢中装煤。当列车走完大环线后,所有车厢被装满了煤炭,列车也就沿原路返回了。为了保证不扬煤尘,装煤的所有环节都是密封的,只有在操作台内,才能看到落煤的瞬间,为了保证不起煤尘,落煤的同时还会喷洒特殊的降尘溶液。摄影/王宁
晋煤外运的 大秦与朔黄 两条每年运输23个“三峡”的黑金铁路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雕凿的
右页地图中可见北魏、北齐和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范围。可以看到,当时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响堂山石窟分别位于各朝国都及其附近,是当时的皇家石窟。它们得风气之先,引领着当时的石窟艺术风尚,影响辐射到全国各地。唐代以洛阳为东都,龙门石窟为皇家石窟。武则天执政时期重又兴起修建大佛的风气。图为龙门石窟奉先寺内高达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雕凿的(摄影/李英杰)。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摄影 / 李英杰
挖河筑坝,这些古老而简单的治标之策,在现代的黄河治理中依旧发挥着作用
据水利专家研究,黄河下游宽河段整治尚存在河势控制不力、输沙能力不足等问题。除了水库调水调沙之外,挖河筑坝等传统的水工方式,在科技进步的助力下,在黄河治理过程中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图为黄河水务局在河南开封市兰考县,利用挖沙船进行河道疏浚工作。但要注意,大规模使用挖沙船来解决黄河河道泥沙淤积问题在目前并不具备可行性,一方面大规模的挖沙可能会破坏河床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大型挖沙船无法进入黄河作业,而且使用成本非常昂贵。在维护河岸修建堤坝时,也需要慎重选择堤坝的形式和材质。传统抛石坝需开山采石,花费巨大且对环境有破坏,投资少、施工便捷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桩组合坝等新的坝体的应用正越来越广。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巨佛的面型和体态,展现出游牧民族的审美与意趣
图为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摄影/张嘉庆),也属昙曜五窟。可以看到,画面中的佛像形象粗犷健壮,面型方圆,展现出游牧民族的审美与意趣。
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摄影 / 张嘉庆
山林中的豹猫 守卫着食物链的完整性
因为身上的斑点有点儿像古代的铜钱,所以豹猫在一些地方被称为“铜钱猫”。豹猫纯肉食,体型和家猫相仿,但更加纤细,腿更长。这种猫身上的图案很独特:一般由头到肩有四条宽而明显的纹;在头部,还有两条白色条纹从鼻眼间向上延伸到头顶。
百兽栖居太行山
通过标准照 分清猪獾和狗獾
亚洲狗獾和猪獾无论外形还是习性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太行山,它们都是较为常见的鼬科动物。通过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鼻吻部以及颈部的形态颜色有着显著差别。生态位非常相近的两种野生动物为何能够长久共存于这片山林?自然界总会留给我们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
百兽栖居太行山
赤狐是一种分布很广泛的食肉动物,在我国除了台湾和海南以外都有历史分布记录,历史上赤狐的分布范围和常见性是超乎今日想象的。关于赤狐减少的原因,打猎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冬季的狐狸皮曾经很值钱。根据近些年的调查,就整个太行山区而言,赤狐在河北小五台山、小五台山南边的驼梁以及山西晋中市和顺县等地相对较为多见。
百兽栖居太行山
董寨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朱鹮种质基因库之一
除了白冠长尾雉之外,董寨的山林中还生活着其他珍稀的鸟类,例如著名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鲁冀港口群 世界罕见的高密度港口群 为何竞争力不强
图为患者家属在301医院门诊大厅使用机器人查询科室,背后的墙壁上挂满了301医院的专家介绍(摄影/卓恩森)。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图为2024年7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门诊大厅中,解放军医学院硕士(蓝色服装)、博士(红色服装)研究生毕业留影。摄影/张秀科
医疗资源扎堆北京 山河四省的幸与不幸
摄影 / 张秀科
在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西井镇附近,太行山陡直的崖壁在晨光中如同铜墙铁壁,让山脚下宁静的小村庄安全感十足。摄影/李会军
山河四省 华北山地与黄渤海呵护的地方
摄影 / 李会军
图为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的场景。当天,郑州日降雨量达624.1毫米,一天下了接近以往一年的雨。冒雨赶路的人群后是郑州火车站的大屏,上面出现了罕见的全线停运。摄影/朱哲
中岳庙中轴线的最南端是太室阙,太室是大禹正妃的居所,也指“天地为室”。“名山第一”牌坊引人入景,遥参亭上还记忆着古人遥望参拜的虔诚,天中阁昭显出通天神柱的意象,“配天作镇”坊,对应五行“中土”之说,取“以岳土神,以岳配天”之意。东、南、西、北的四岳庙,左右对称,拱卫着中岳独尊的空间内涵,依次经过峻极门、嵩高峻极牌坊、岳立天中石碑,到达峻极殿,人人之系、人神之间、天人之间的文化序列在此达到高潮,“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所以,武则天将洛阳定位神都之后,一改封禅泰山的传统,转而到嵩山封禅,并改元为万岁登封,中岳的地位,至此达到顶峰。摄影/石耀臣
恒霍嵩泰沂 山河四省的国家名山格局
摄影 / 石耀臣
黄河,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的大河。古人以“斗水七沙”来形容黄河水,1919—1959年黄河潼关水文站的实测数据为年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37.5公斤/立方米。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河流频繁改道的根源。为了治理黄河,从古到今,人们采取了“筑堤治水”、“分流杀势”、“宽河行洪”、“束水攻沙”等种种策略,到现在,在黄河中下游河段上,由一座座水库构成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图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现场。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图为州桥遗址探方,主体为明代州桥砖石桥面,于明代洪水后深埋地下,桥面正位于现在的开封市中山路之下。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下游河道,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千里悬河”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河道,导致下游河床长期以0.05—0.10米/年的平均速度抬升,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千里悬河”。“悬河”之下的开封城,千百年来曾多次被黄河水淹没,造成了民谣中所说“开封城、城摞城”的局面。考古学家发现在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图是汴河故道探方剖面,从一层层凹下的地层线中可以看出汴河河床逐渐被淤塞抬高的过程。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黄河河口水下沙体逐渐堆高,出露海面,演变成为一个类圆形的沙岛
尽管黄河偏少的来水来沙条件不利于三角洲整体的向海淤积,但在人为调水调沙下,还是有极端径流带来的强烈泥沙输移入海,仍会使河口沙嘴处于动态变化中。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治理重点实验室的凡姚申等人研究表明,2013—2021年,河口沙嘴造陆面积年均增加9.7平方公里,沙嘴前缘河长向海延伸4.2公里。除了沙嘴的淤积延伸外,拦门沙—河口沙岛的发育是该区域地貌演变的另一个典型特征。随着河口拦门沙淤积抬高的发展,水下沙体逐渐堆高,出露海面,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类圆形的沙岛。照片中拍摄的是黄河入海口2021年时的情形。摄影/黄高潮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摄影 / 黄高潮
小浪底水利枢纽,拦沙库容原预计20年淤满,到今年只淤积了45.3%
小浪底水利枢纽,坐落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与济源市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黄河中下游防洪、水沙调控体系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设计正常蓄水位275米,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淤沙库容75.5亿立方米,调水调沙库容10.5亿立方米。原本设计淤沙年限是20年,但截至今年汛期前,小浪底水库实际淤积泥沙34.21亿立方米,占设计淤沙库容的45.3%,使用寿命大大延长。但需要注意的是,小浪底水利枢纽上游水库缺少冲沙水量,调水调沙后期的水流动力不足问题仍然存在。摄影/高均海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摄影 / 高均海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我国首个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它是我国首个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国际招标选择承包商,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来自全国的22支水电施工队伍、上万名工程建设者会集小浪底,此外还有意大利、德国、法国等51个国家和地区700多名外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了工程建设。本图及下图的老照片,真实展示了当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时期的工作场景。摄影/高均海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摄影 / 高均海
另类的沧海桑田:河湖的千年“探戈”
南四湖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密切,在运河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南四湖的雏形湖群曾是大运河的济运水柜。在不同历史时期,运河与南四湖的彼此位置也在不断变动。早期运河在南四湖西侧,也曾利用部分涨水扩大的湖面作为航道,后为了躲避黄河洪水和泥沙的破坏,运河改道移到湖东。今天大运河航道则穿过南四湖。图为清代佚名所绘的大运河地图南四湖段,可以看到湖泊挡在黄河和运河之间,成为泥沙和洪水的蓄纳之地。
南四湖 黄河留下的“山东第一湖”
从物质到精神,海洋渔业在山东半岛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海洋渔业作为山东半岛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风俗。在物质层面,海洋渔业为山东半岛提供了丰富的海鲜资源,在青岛一家海鲜市场里,我们可以看到鱼、虾、蟹、贝,琳琅满目,它们都是当地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山东,兴盛的海洋渔业背后
2023年,山东海鲜产量为753.3万吨,如果平均分给全国人民,每人能分到十斤半还多。海水养殖和近海捕捞,支撑了山东兴盛的海洋渔业。鱼虾满舱的渔船从大海中归来,满载着丰收的喜悦。摄影/高远
寻找新的时代黑马:大学是经济和发展突围的先遣队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顶尖院校的养成需要时代、产业、人才、城市、国家政策的合力。栽树容易,育成参天大树却难。此外,因经济实力、地理区位不同,山河四省的高校建设也不能完全复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西部城市的路径,需要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图为山西平遥中学的高中生们在平遥古城举办活动。为了应对高考竞争,近年各地头部高中都向超级中学发展,一个年级往往有几十个班,学生数百上千人。摄影/常克永
“山河大学”的背后 一座“虚拟”高校激发的 “山河咏叹调”
摄影 / 常克永
来自北国和南方的召唤:新老血脉在不断延展
2024年,对大运河的补水量预计达8.45亿立方米,较2023年增加3亿多立方米,大运河的血脉越来越丰盈旺盛。目前,大运河京冀段已旅游通航数年。在南方,各地快速发展的水运航道也在召唤着京杭大运河。图为北京通州大运河漕运码头,古风盎然,吸引了万千游人。
大运河山东段 一个世纪后的苏醒
大境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枢纽,我国北方国际贸易的中心
大境门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北端,据记载这段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因当时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草原也纳入了统一的版图中,出于民族交流、融合的需要,以及为了管理边贸,故在这段长城上开豁建门,取义“界上之门”、“边境之门”,名为大境门。城门高12米,进深13米,宽9米,气势非凡。从清至民国,张家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而大境门就是连接内地与边塞的枢纽。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老龙头,长城在此入海
为了防御女真人和蒙古人从东北沿辽西走廊南下,明代在今河北省秦皇岛一带修筑长城,这就是后来的山海关防御体系。到戚继光驻守山海关期间,因考虑到敌人可能借冰封之机从海上入侵,故把长城向东延伸,筑起了一座入海石城。于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长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敌台,应运而生,这就是老龙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时,老龙头毁于战火。到上世纪80年代,又重新修复。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可以让更多野长城、残长城进入公众的视野
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我国长城分布于15个省市自治区,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公里。除了一些著名的、得到较好保护和修复的长城段落外,大部分长城遗址其实都处于未受大众关注、未被大规模修复的“野长城”或“残长城”状态。本图及下图分别为河北省唐山迁安市的河流口、徐流口长城,此前只做一些保护性修复工作(摄影/刘大兴)。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裴村乡现有北齐长城留存,北齐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创立的政权,他们也仿照前朝修长城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山西境内沿恒山山脉一线,我们可以看到北齐长城在山脊上绵延,在山前的冲积平原上与一级、二级台地上,则有明长城遥遥并行(摄影/张伟)
山西、河北 可以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个样吗?
摄影 / 张伟
距今约3900年前后
来自东方海岱和西北黄土高原方向的两大文化力量纷纷进驻中原,引起了中原原有的龙山文化和社会的变革,考古学者们在这一时期的中原再次看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现象。
花地咀遗址,原名水沟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村南较为平坦的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遗址。考古学者在此出土了与陕西省神木市石峁遗址同样形态的玉石牙璋,以及来自东方的朱砂绘彩瓮(下图)等文物。
供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夏”以前中华文明的千年酝酿——5000至4000年前的中原图景
太行山的石崖是 华北豹的瞭望台
因为皮毛贸易、人兽冲突、栖息地丧失等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豹几乎从半数以上的历史栖息地中消失。幸运的是,在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至榆次区约800平方公里的太行山中部山地中,每年尚可识别和记录到40只左右成年华北豹以及若干幼崽,它们是整个太行山华北豹目前已知的最大种群。这一带太行山山体往往是一侧较平缓,另一侧分布有阶地般的多层断崖。豹有时会静卧在断崖台阶的边缘,那里视野开阔,仿佛舒适的观景台。一旦察觉到附近有猎物活动,华北豹就会悄悄沿着它熟知的隐秘路径下山,接近猎物并发动攻击。
百兽栖居太行山
西伯利亚狍 在山脊上留下仙女般的背影
山西和顺县的这条山脊是各种兽类喜爱光临的通道,红外触发相机记录下西伯利亚狍的背影。图中的狍子看起来并不傻,它四肢修长,踱步优雅,在山林里仿佛仙女般存在。狍子不仅好看,还在森林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华北豹等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摄影/王硕
2006年,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选为我国引入朱鹮、野化放归的试验地,当时一共引进了17只朱鹮。经过几年的人工繁育,董寨保护区从201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7次朱鹮野化放飞,如今这里及周边的朱鹮野生种群数量已经达到数百只,此外还有300多只笼养个体,这让董寨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朱鹮种质基因库和种源储备基地之一。在保护区内,设有护林员的工作站,以加强对森林的监测和巡护(摄影/张耳)。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摄影 / 张耳
雄性白冠长尾雉 不仅有醒目漂亮的尾羽,还有一身“黄金甲”
这幅精美的博物画源自英国著名的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出版于19世纪的亚洲鸟类图集。画面右侧的是羽色华丽的白冠长尾雉雄鸟,它的头顶羽毛白色,面部羽毛黑色,眼周有红色的裸皮,颈部有一圈白色的颈环。雄鸟的体羽为金黄色,羽毛边缘镶有黑色和棕色的条纹,层叠的羽毛很像古代武将的鳞甲。卧在雄鸟左侧的是雌性白冠长尾雉,与许多鸟类的雌鸟一样,它的羽色显得相对朴素,在孵卵期,这身羽毛有利于降低它被天敌发现的概率。不过在现实中,雌雄白冠长尾雉并不会如此恩爱有加地双宿双栖,雄鸟在繁殖季吸引雌鸟来视察自己的领地,如果后者满意,它们就会交配然后分道扬镳,雌鸟会穿梭于多个雄鸟的领地,并与每一个心仪的对象交配,而雄鸟则不会参与孵卵和育雏。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独根草
Oresitrophe rupifraga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缘毛太行花
Taihangia rupestris var. ciliata
摄影/周立新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摄影 / 周立新
太行菊为菊科太行菊属植物,是我国河北、河南、山西这三省的特有植物,分布在太行山区。它们耐寒耐旱,生长在崖壁裸露岩石的缝隙中。每年9-10月,太行山红色的石英长石砂岩上可见太行菊团团簇簇地绽放,清雅静美。
摄影/周立新
太行菊
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摄影 / 周立新
槭叶铁线莲
绽放在拒马河边
4月底的北京房山区,拒马河蜿蜒流淌,槭叶铁线莲绽放在河边峭壁之上。在19世纪末,俄国植物分类学者将槭叶铁线莲作为新种发表。按照新种模式标本记录签上的标注,那份标本于1877年7月采集于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一带。实际上,槭叶铁线莲在百花山难见分布,其花期也是在4月而非7月。本世纪伊始,这种身份神秘的铁线莲在太行山北部多次被发现,并成为华北早春野花中受关注颇高的明星物种。摄影/陈敏愉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摄影 / 陈敏愉
“灰姑娘”或许是生物地理学的见证者
蒙山附地菜的外形很不起眼,几乎不会有人关注。本世纪以来,它是太行山区记录到的新分布物种。蒙山附地菜原本分布在山东的蒙山和泰山,喜爱潮湿的山地。本世纪初,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全儒教授在燕山山脉以及太行山北部均记录到它的存在。这种附地菜的分布与扩散将蒙山、泰山、太行山、燕山串联在一起。同样从传统分布区扩散至太行山的还有原本生长在大兴安岭以及西伯利亚、蒙古国的莎菀,近些年它们悄然出现在太行山北部的峭壁上。高山是阻隔还是通途,各种可以栖息于峭壁的植物,给我们带来不同解读。
蒙山附地菜
Trigonotis tenera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独根草与房山紫堇也都是我国特有植物,它们和槭叶铁线莲一起被称作“早春三宝”。独根草的植株粉艳且肉质感很强,它们在峭壁上可以成片开放,颇为壮观。太行山北部的一些房山紫堇茎叶和花色显得暗淡,似乎暗合着莫兰迪色系的审美。房山紫堇其实在太行山很多区域都能见到,其模式标本采自北京市房山区,故而得名。
房山紫堇
Corydalis fangshanensis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王英伟
绘图/宋翰笛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园南园)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 副秘书长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