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二次源”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4年第10期 作者: 萧易 

标签: 文化地理   基础地理   

通常认为,佛教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沿途留下了诸多石窟。这个说法验证了佛教西来的历史,却忽视了东方本土的影响。山西大同——北魏的国都平城,河南洛阳——北魏从平城迁都至此、唐代也以此为东都,河北邯郸邺镇一带——北齐的国都邺城,这些都城对于佛教石窟艺术影响深远。平城的“云冈模式”,洛阳龙门石窟前期的“秀骨清像”以及后期的丰腴之风,宛若东风一般频频拂过中国大地。从这个意义上,山河四省之地堪称石窟艺术的“二次源”,不止一次影响着中国佛教石窟的风格。
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奉先寺
中国本土对于佛教的影响,有时能通过佛教石窟表现出来。图中画面前景为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奉先寺北壁天王造像脚着战靴的细节。奉先寺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完工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为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艺术最精的摩崖像龛。其中的北壁天王身披铠甲,双足着战靴,脚下踏一夜叉,俨然一副骁勇善战的唐代将军模样。

皇帝即如来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的一天,姑臧城(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大门缓缓开启,北凉国王沮渠牧犍出降。不久,凉州城中的三万名官吏、士庶、工匠、画师,以及三千僧侣,被迁往遥远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王朝的都城,僧人昙曜也在队伍中。至此,十六国时期最后一个国家覆亡,鲜卑人创立的北魏王朝统一北方,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

二十一年后的和平初年(460年),平城外的武州山传来一阵阵凿石声,工匠在崖壁往来上下,开窟造像。主持这项工程的,便是僧人昙曜,此时他已是掌管北魏僧众的沙门统。《魏书·释老志》载,“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便是云冈石窟的肇始。

责任编辑 / 付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