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4年第10期 作者: 翠山 

标签: 水文地理   基础地理   

山河四省的人们,对黄河的感情可能很复杂。黄河干流强大的水流和泥沙输送能力,对华北平原的形成功不可没。但当人们在黄河之畔定居繁衍时,却发现黄河带来的不只是福祉,还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可怕灾难。治黄,就成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时至今日,黄河工作者们一面总结历代经验、一面进行科技创新,对黄河自泥沙产生到输移入海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治理。在此过程中,一系列水利工程也在黄河中下游涌现,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吗?它们对黄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黄河未来可以实现安澜吗?
黄河,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的大河。古人以“斗水七沙”来形容黄河水,1919—1959年黄河潼关水文站的实测数据为年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37.5公斤/立方米。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河流频繁改道的根源。为了治理黄河,从古到今,人们采取了“筑堤治水”、“分流杀势”、“宽河行洪”、“束水攻沙”等种种策略,到现在,在黄河中下游河段上,由一座座水库构成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图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现场。

黄河曾怎样成就过我们,就曾怎样考验过我们。

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一方面,其下游如摇摆不定的鱼尾一般,在千万年的光阴中,塑造出广阔的华北平原,将黄土高原的泥沙搬运下来沉积成万顷良田,养活了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另一方面,它的阴晴不定所造成的滔天洪水,又一次次将自己的丰功伟绩连带人类痕迹一起埋入泥沙,民谣里唱的“开封城、城摞城”,便是鲜活的例子。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黄河大改道共有26次,对近代黄河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道就发生在并不遥远的150多年前——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从横穿江苏北部汇入黄海,变为斜插山东西北注入渤海,直至今日。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