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四省 中国人口“蓄水池”, 移民“水龙头”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4年第10期 作者: 任远 安介生
山河四省人经过上千年数次大迁徙,在南方形成了一个汉族民系——客家人
一般认为,客家先民是主要聚居于山河四省的汉族人,后来越过淮河、长江进行南迁。1933年学者罗香林出版学术专著《客家研究导论》,提出客家“五次迁徙说”:从东汉末年至东晋,因为“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汉人南迁至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从东晋至五代,汉族人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第三次大迁徙;明末连年灾荒,清兵入闽,客家大批民众逃难,此为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这是第五次大迁徙。不过,当今不少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所谓“客家五次迁徙说”的背景,就是历史上的数次南迁大潮。每次南迁大潮的策源地,都在山河四省,南迁移民包括了客家先民。
一般认为,客家先民是主要聚居于山河四省的汉族人,后来越过淮河、长江进行南迁。1933年学者罗香林出版学术专著《客家研究导论》,提出客家“五次迁徙说”:从东汉末年至东晋,因为“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汉人南迁至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从东晋至五代,汉族人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第三次大迁徙;明末连年灾荒,清兵入闽,客家大批民众逃难,此为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这是第五次大迁徙。不过,当今不少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所谓“客家五次迁徙说”的背景,就是历史上的数次南迁大潮。每次南迁大潮的策源地,都在山河四省,南迁移民包括了客家先民。
我国人口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从“西人东迁”到“北人南迁”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新形势:长期人口增长的态势发生转向,2022年出现人口负增长,并将在一段时期内处于人口总量下降阶段。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还包括:低生育率和少子化,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以及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这些人口变动格局又在相互影响和强化。例如,长期的人口低生育率进一步减少了每年出生人口数量,加深了人口负增长;人口迁移流动是造成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主要原因;国家宏观的人口总量负增长,也叠加强化了人口导出区域的人口总量下降。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人口总量的增速开始放缓。到了本世纪初,我国不同区域的人口增减就开始了分化:一些地区的人口增减并不明显,而其他一些地区的人口下降则变得比较显著——人口生育水平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更替水平是指足以维持人口世代更替、人数不增也不减的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在2.1左右。此外,由于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带来更多的人口就业机会,扩大了不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动了人口迁移流动。因此,在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和人口迁出的共同作用下,本世纪以来,我国一些区域出现了人口减少现象。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