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山地的意义 中华文明的臂弯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4年第10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华北山地主要是指由太行山和燕山所组成的庞大山系,从自然角度来讲,它以宽厚的身躯为其怀抱中的华北大平原创造了无比优越的生存条件;从历史文化角度讲,它见证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之间的千年纠葛,目睹了两种文明在华北平原这块风水宝地上轮番登场,并最终走向民族融合的大戏。在华北山地的呵护下,中华民族从太行之南、黄河之北一步步向东、向北迁移,最终到达北京,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本文作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将华北山地和华北平原之于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娓娓道来。
太行山犹如一堵高耸的红色岩墙,呵护着山麓地带的城镇和村庄
太行山作为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转折地带的一部分,也是华北山地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之中。如果从太行山东麓的一些城市如河南省的焦作、辉县、林州以及河北省的邯郸、邢台、曲阳、易县等地,向西眺望,太行山拔地而起,勾勒出一条雄伟、壮丽的天际线。西侧的太行山主脉与其东部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带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勾画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这两个地形单元之间巨大的地形阶梯与海拔落差。画面中太行山矗立在河南省安阳林州市的西部,垂直落差达1300多米,犹如一堵高耸的红色岩墙,守护着华北平原。摄影/杨红强

华北大平原的“大”,侯先生竟然是在一种“烦”中直接把握到的

这篇文章我要写的是华北山地,一般人们不这样称呼这片山地,而是直接称呼它们为太行山与燕山。地理学家在进行自然区划的时候,看到了这两片山地的共同性,因此把它们划在了同一个自然区,或者说划在了同一个生态地理区域中。也就是说,它们的生态环境大体相同,比如它们都地处暖温带,又在半湿润区,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这是一段干巴巴的用地理学术语对一个区域或者说景观的描述,但地理学中的描述并不都是这样,也有一些富有文学情怀的地理学家,比如北大已故的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侯先生的《北平历史地理》这本书的引言中,他对华北大平原和北京湾的描述就充满了文学的意味。他是这样写的:“民国二十年的秋天,我初次负笈北上,自济南而北,火车竟日奔驰于华北大平原上。那正是秋收就要开始的时候,阳光潋滟,万里无云。从车窗中望去,遍野都好像泛滥着一阵浅碧又一阵澄黄的波澜,恰是一幅陆地海洋的景象。时远时近若断若续的农庄田舍,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都一齐淹没在这无限秋禾的波澜中,只见屋顶不见庭院,只见树头不见树身。这正是一个大好丰年的预兆,我眼前立刻浮起了‘金颗玉粒,遍地嘉禾’的字句。预备收获忙碌的无数农民,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已经开始向田间散去,就使这辽阔而宁静的大原野上更平空煊腾起无限生气。这幅景色一直继续着,在南北千里乡间,竟然没有什么很大的改变。风驰电掣的列车尽管一小时一小时的奔驰着,而窗中所见仍然是那同一的一幅图画。时间久了,心中未免起了一种茫无依归的厌烦,这平原委实是太大了。”

责任编辑 / 张琪  图片编辑 / 李成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