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面花 巧手捏出“百花图”
在陕西关中地区,人们的生老病死、迎来送往,都离不开一种叫面花的东西。这种用小麦面粉捏出的“花馍”,是早期农耕文明的古老遗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透过面花,……
-
安仁:1个小镇,27座公馆
公馆在民国时期专指达官显贵的府邸,今天,在曾作过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陪都重庆,都还遗存着大量公馆。但我们惊异地发现,在四川省成都市郊有个默默无闻的小镇,这个城镇面……
-
赫哲族 一个渔猎民族的神秘源流
说起赫哲族,人们往往会想起鱼皮衣、鱼群和河流, 以及他们波光潋滟的岁月。然而,几十年前,一位闯入赫哲族聚居地的民族研究者却发现,在他们质朴简单,甚至有些原始的生活……
-
中国骑楼 “舶来”的百年老屋
作为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物,骑楼从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和中国的其他诸多传统建筑不同,它一扫“封闭”、“保守”的气质,彰显着开放、平等、商业等蓝色文明……
-
天下粮仓 从古到今我们是怎样存粮的?
古人云“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意思是国库中的存粮若不够吃三年,这个国家就难以称为国家了。粮食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对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中国来说,……
出自:2014年第03期
-
巴与蜀、重庆和成都 四川盆地托出的“双子星”
在许多外人看来,巴山怀抱的重庆和蜀水流淌的四川没有太大区别。事实上,这两地的文化、个性不尽相同,甚至还发生过充满火药味儿的“口水战”: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
-
重庆艺术家撑起当代艺术的半壁江山
70多年前陪都时期,诸多文人墨客到重庆居住,给巴国故地注入前所未有的文艺气息;70多年后的今天,重庆本土艺术家厚积薄发,创造了“川美”奇迹,集聚出与北京“798”齐名的“……
-
三线人生 渐行渐远的激情
那是一个国家的激情岁月。重庆,被时代的指尖戳中,被一拨史无前例的“技术移民”注入了青春和热情。这些“外地人”,经历了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之后,用沉默适应着一切,“融……
-
峡江1938 一个重庆人导演的“宜昌大撤退”
1938年,中国抗战进入关键阶段:华中战场激战正酣,武汉面临沦陷,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随之,大量入川的抗战物资滞留在长江枢纽港宜昌。枯水期到来前,十余万吨物资、数万人员……
-
开埠 “封闭”的重庆第一次走向世界
曾经在漫长的历史中都籍籍无名、功能单一的重庆,从上世纪起,开始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扮演起重要角色:两次设立为直辖市,一度成为陪都,并在抗战时期成为西南大后方的重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