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了另一个『三峡』

1996年,正在拍摄长江源的摄影师郑云峰听闻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来年即将通航的消息,提前赶来三峡进行“抢救性拍摄”(他原本准备从源头依序拍摄长江的)。他自筹资金打造了一艘渔船,以“渔民”的身份在三峡拍摄、生活了七年半——直到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至135米。他以海量的照片记录了三峡的各种景观,其中以与纤夫文化有关的景观——纤夫、纤滩、纤痕、纤桩、纤孔、纤道——最有价值,他是第一个系统、深入拍摄这些景观的摄影师,可以说,他是这一景观的发现者、建构者。

“山城”

在这个日益“千城一面”的时代,中国西南江山中的重庆,在人们的印象和谈论中,仍然拥有着鲜明的风韵、个性和风骨。诸如吊脚楼、棒棒军等城市符号,都带着热烈又倔强的气息。这是一座引人入胜的城,也是一座容易被误读的城。本文作者与重庆文史学者、建筑学者一起走读重庆,去寻找深入理解它的钥匙。

总第640期
2014
02
  • 封面选择

    “重庆专辑”(上)以各种视角展现了重庆的自然环境,在“重庆专辑”(下)中,我们将讲述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下重庆人的故事。

  • 他发现了另一个『三峡』

    1996年,正在拍摄长江源的摄影师郑云峰听闻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来年即将通航的消息,提前赶来三峡进行“抢救性拍摄”(他原本准备从源头依序拍摄长江的)。他自筹资金打造了一艘渔船,以“渔民”的身份在三峡……

    作者: 单之蔷  

  • 重庆“三部曲”

    如果你手上有一张重庆地形图,可以清晰看到重庆的整体格局:华蓥山、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等群山,从四个方向将重庆围合在内,长江如一条细长的白练,于重重大山中切出一条通道,自西向东流去。大山使重……

  • 开埠 “封闭”的重庆第一次走向世界

    曾经在漫长的历史中都籍籍无名、功能单一的重庆,从上世纪起,开始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扮演起重要角色:两次设立为直辖市,一度成为陪都,并在抗战时期成为西南大后方的重地。而今,在与北京、上海、天津并……

    作者: 杨耀健  

  • 峡江1938 一个重庆人导演的“宜昌大撤退”

    1938年,中国抗战进入关键阶段:华中战场激战正酣,武汉面临沦陷,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随之,大量入川的抗战物资滞留在长江枢纽港宜昌。枯水期到来前,十余万吨物资、数万人员必须由穿越三峡的船只安全转移……

    作者: 毛剑杰  

  • 三线人生 渐行渐远的激情

    那是一个国家的激情岁月。重庆,被时代的指尖戳中,被一拨史无前例的“技术移民”注入了青春和热情。这些“外地人”,经历了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之后,用沉默适应着一切,“融合”还是“封闭”,是他们心……

    作者: 聂作平  

  • 辣辣的重庆人

    重庆人爱吃麻辣,他们平日的饮食都离不开辣味。在重庆,辣不仅是一种刺激的味道,更是城市性格的最直接写照。辣,可以理解为感性、外向。重庆的女孩就像炽热、麻辣的火锅,做事霹雳劲猛,说话烫泼人心,……

  • 重庆艺术家撑起当代艺术的半壁江山

    70多年前陪都时期,诸多文人墨客到重庆居住,给巴国故地注入前所未有的文艺气息;70多年后的今天,重庆本土艺术家厚积薄发,创造了“川美”奇迹,集聚出与北京“798”齐名的“坦克库”艺术区。中国的当代艺……

    作者: 张岑  

  • 美女,火辣的山城名片

    2005年初冬,当全国各地的美女还争相在选秀节目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时,重庆美女作为重庆的十大城市名片之首,开始以美女群体的形象大大方方地站在这座新兴都市的前沿。至此,女性在重庆被赋予了不同于其……

    作者: 山哈  

  • 倔强与热烈之城

    重庆什么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解读。

  • “山城” 外地人赠予重庆的名字

    在这个日益“千城一面”的时代,中国西南江山中的重庆,在人们的印象和谈论中,仍然拥有着鲜明的风韵、个性和风骨。诸如吊脚楼、棒棒军等城市符号,都带着热烈又倔强的气息。这是一座引人入胜的城,也是……

    作者: 何洋  

  • 重庆火锅 天下第一锅

    如果从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时代算起,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至少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正如说到北京,就会想起炸酱面;说到云南,就是过桥米线;说到重庆时,必定是重庆火锅了。重庆人爱吃,会……

    作者: 蓝勇  

  • 巴与蜀、重庆和成都 四川盆地托出的“双子星”

    在许多外人看来,巴山怀抱的重庆和蜀水流淌的四川没有太大区别。事实上,这两地的文化、个性不尽相同,甚至还发生过充满火药味儿的“口水战”: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成都与重庆的对比从来都是……

    作者: 蓝勇  

  • 老照片,重庆的另一张脸

    美女、火锅、云雾、大开大合的自然山川,这是人们对重庆的普遍印象。然而,从七十年前的这些老照片中,我们看到了重庆的另一重容颜。它是如此真实而生动,似在想象之中,却又出乎意料之外。

    作者: 何洋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