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啥模样?

重庆大名鼎鼎,这毫无疑问,抗战时它曾是中国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世人对重庆好像都很熟悉,但是就重庆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样?世人也许并不明了。人们对重庆人文历史知道的远远大于对其自然形象的了解。因此本文尝试着对重庆的自然形象加以描摹,也可能相差甚远,那就算抛砖之作吧。

神秘“地缝”

位于重庆奉节的天坑和地缝,因其巨大的规模和奇特的形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与天坑不同,地缝狭窄逼仄,从高处俯瞰,犹如大地被撕开的一道口子,极具美感且幽远深邃。长久以来,由于极难下至缝底,人们对地缝缺乏了解,有关它的离奇故事不断,更让它充满了神秘色彩。从1994年开始,中外探险家和地质学家的一次次深入,逐渐掀开了这种奇特景观的神秘面纱。

总第639期
2014
01
  • 重庆啥模样?

    重庆大名鼎鼎,这毫无疑问,抗战时它曾是中国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世人对重庆好像都很熟悉,但是就重庆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样?世人也许并不明了。人们对重庆人文历史知道的远远大……

    作者: 单之蔷  

  • 喀斯特

    提到中国的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你会想到什么?是广西桂林秀丽如画的峰林,是云南昆明突兀奇绝的石林,抑或是贵州高山间神秘莫测的溶洞?是的,不论是在普通人的第一印象还是学者的专业论述中,谈……

  • 中外女探险家在重庆

    黑暗未知的地下喀斯特世界,是探险家的天堂。中国的洞穴探险队以及以美国姑娘艾琳为代表的红玫瑰洞穴探险俱乐部常年活动于此地,这组报道将会让我们品读到探险队员们的乐趣与艰辛,生活与信仰。

  • 随着绳索的延伸 中国第二深的竖井出现了

    作为天然的“喀斯特漏斗”形态,竖井被探险者称作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完全开发的领域,原因就是它不像雪山那样明明白白地矗立在那里,探险者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一探究竟。近年,就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一批年……

    作者: 刘佳  

  • 艾琳・林奇 武隆溶洞的“铿锵玫瑰”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著名的天生三桥,有后坪冲蚀性天坑群,更有着芙蓉洞、二王洞等精彩而神秘的洞穴系统。艾琳,一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出身于数学专业的美国姑娘……

    作者: 谭婧怡  

  • 天坑、地缝——最美的风景在地下

    在重庆东北部,距市中心约5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奉节。人们关注奉节,多因为这里的历史和文化:“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诗句在这里吟咏千年……那么……

  • 小寨天坑 一家人的桃花源

    熟悉地理或热爱旅游的人,也许都知道天坑,知道它的宏大和深邃,知道它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奇观。但你是否知道,在天坑深处还隐藏着一些温暖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在看似坐井观天的有限空间里,有的人竟以天……

    作者: 朱千华  

  • 神秘“地缝” 虚掩的地狱之门

    位于重庆奉节的天坑和地缝,因其巨大的规模和奇特的形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与天坑不同,地缝狭窄逼仄,从高处俯瞰,犹如大地被撕开的一道口子,极具美感且幽远深邃。长久以来,由于极难下至缝底,人们……

    作者: 赵贵林  

  • 金佛山 世所罕见的喀斯特桌山

    曾经,这里只是山城重庆南部一座并不起眼的大山;100多年前,西方探险家纷至沓来,揭开了这里“物种大发现”的序幕,一个世界级的植物宝库就此展现在世人面前;近年来,现代地理学家开始关注这里独特的喀……

    作者: 陈砚  金文驰  

  • 武隆 地平面下的岩溶艺术区

    重庆市东南边缘的武隆,地处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处。峡谷、溶洞、竖井群、天生桥、天坑、石林、高山草场,各种喀斯特地区独有的景致在这里应有尽有。虽然没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那样名声显赫,但……

    作者: 萧春雷  

  • 内河航运时代的尾声

    今天,三峡已从流动的河流变成静止的平湖,从原始的探险地成为舒适的度假地,曾经繁忙的水上航运,已让位于发达的陆上交通系统。但是蓄水以前的三峡,以其壮丽的风景使所有过往诗人迸发灵感,并因激流和……

    作者: 赖国平  

  • 新三峡人

    因为三峡工程而不得不离开家园的百万移民,和三峡工程自身一样备受瞩目。在1992—2009年的十多年里,110多万三峡人从生活的故土四散到全国各地,在那些环境迥异、语言不通的新地方,曾经的三峡人是否开始了……

    作者: 丁小村  

  • 后三峡时代环境的惊世之变

    在三峡工程多年的争议中,对它可能引发的环境剧变,是反对派最主要的担忧。2003年,三峡库区第一次蓄水,至今已十年,当初的担忧是否得以应验?我们邀请著名地质学家范晓重返三峡考察,并与诸多领域的专家……

    作者: 范晓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