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艺术家撑起当代艺术的半壁江山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02期 作者: 张岑 

标签: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重庆   

70多年前陪都时期,诸多文人墨客到重庆居住,给巴国故地注入前所未有的文艺气息;70多年后的今天,重庆本土艺术家厚积薄发,创造了“川美”奇迹,集聚出与北京“798”齐名的“坦克库”艺术区。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中,有1/3出自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
20世纪,重庆两次引领文艺风潮:第一次是文艺界精英荟萃的陪都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领域出现的“川美现象”。
图为徐悲鸿《巴人汲水图》
20世纪,重庆两次引领文艺风潮:第一次是文艺界精英荟萃的陪都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领域出现的“川美现象”。
图为李可染《牧牛图》
20世纪,重庆两次引领文艺风潮:第一次是文艺界精英荟萃的陪都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领域出现的“川美现象”。
图为老舍话剧《残雾》剧照
20世纪,重庆两次引领文艺风潮:第一次是文艺界精英荟萃的陪都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领域出现的“川美现象”。
图为叶永青油画《恋梦的受孕者》
20世纪,重庆两次引领文艺风潮:第一次是文艺界精英荟萃的陪都时期;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领域出现的“川美现象”。
图为庞茂琨油画《邂逅之二》。

2012年5月28日下午,一场不期而至的细雨给山城的初夏带来了丝丝凉意。在一位女大学生的指引下,我走进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街道的重庆大学城。在峰峦叠嶂的山城地区,虎溪是少有的平原地带—这块弥足珍贵的平地,云集了重庆大学、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其中,诞生于70多年前的四川美术学院(简称“川美”)是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学校。

雾季公演
陪都文艺界的演出盛宴
陪都时期的重庆,汇聚了国内著名的戏剧团体,著名的剧团有50多个。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雾季,其间经常大雾弥漫,不利于日军空袭,重庆文艺界遂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即“雾季公演”。1941年2月,话剧《雾重庆》在重庆国泰剧院上演。该剧作者宋之的才华横溢,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享誉重庆文坛,曾受到茅盾、老舍、夏衍等人的赞誉。演出期间,《雾重庆》主要演员合影留念。
曹禺
1910—1996
杰出的戏剧创作大师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改编《全民总动员》剧本,公演时轰动重庆。后来,他在重庆唐家沱将巴金作品《家》改编为话剧。

校园中有一个叫“虎溪公社”的艺术街区,几位年轻的艺术家正对着油画框投入地创作。继“501”、“坦克库”之后,“虎溪公社”是重庆的第三块艺术区。2011年6月以来,诸多艺术家来此设立工作室,成为巴蜀大地上又一块艺术领域的“特区”。时光上溯至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川美新校区所在的沙坪坝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迁入的文教机构,并诞生了名噪一时的“沙磁文化区”。那时的重庆,是全中国的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