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仓
从古到今我们是怎样存粮的?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03期

标签: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大荔县   考古地理   历史地理   文化地理   遗址   

古人云“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意思是国库中的存粮若不够吃三年,这个国家就难以称为国家了。粮食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对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中国来说,粮食存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2013年5月,黑龙江粮库的一场大火,让许多中国人触目惊心,开始关注起在日常生活中已渐渐被淡忘的粮仓—粮仓在历史上和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从古到今我们是怎样建设粮仓的?现在我们又是如何进行粮食储备的呢?

谁拥有粮仓,谁就拥有天下

成千上万的人汇聚在一起,挑着荆筐的壮汉、背着竹篓的妇人、拿着笸箩的老人、抱着瓦罐的小孩……每个人脸上都是一片兴奋的潮红,每个人都步履匆匆,对倾倒在路边成堆的稻谷完全不屑一顾,也丝毫不在意雪白的米粒正在从筐篓的缝隙中不断地漏洒下来。远远望去,洛河两岸十里之间的黄土地上,仿佛都铺上了一层“白沙”。

这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奇袭洛口仓后,开仓放粮时的场景。据史书记载,洛口仓兴建于大业二年(606年),在此后11年间,洛口仓“积天下之粟”,“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也就是说全仓共可储粮2400万石,折合近30亿斤。粮食对身处乱世的饥民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在占领了洛口仓短短数月后,瓦岗军迅速发展,从万余人猛增至二三十万人。后来,瓦岗军干脆在洛口筑城,将原来周长20里的仓城扩大为周长40里,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建立了“大魏”政权。

责任编辑 / 张璇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