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罟:十面埋伏只为渔

总第131期
2016
09
  • 独钓寒江雪

    徒手捕鱼应该是人类最早的获渔方式了。以鱼性之灵敏,鱼身之光滑,要练就怎样的本事,才能徒手捉到鱼啊。上帝如果只允许人以徒手捕鱼的话,估计到今天,这地球上就该是鱼比人多了。

    作者: 黄秀芳  

  • 微历史·物道

    古人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结”。从结绳记事,到衣冠上的束带、琳琅满目的佩饰,无处不在的结系出了灿烂的礼仪文化。不过,有结就要解,如何解开这些盘根错节的结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 微历史·细节:胜利不“迟到”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七月,控制了四川地区长达二十年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中晚唐时,藩镇权力日益增强,地方节度使的更替,常常呈现出混乱的局面,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只能任由其子侄或者下属接……

    作者: 白马书生  

  • 西晋青瓷香薰:名士的香味 微历史·格物

    香料气味芬芳,闻之神经舒缓,可养生祛病。屈原在《九歌·山鬼》中记载了一种名为“杜衡”的香料。“杜衡”又名“薇香”“马蹄香”,也是一味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消痰行水、活血止痛和解毒的功效。马王……

    作者: 朋朋  

  • 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 一个美国总统的建筑理想

    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弗吉尼亚大学,是美国唯一一所收录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学。其缔造者是曾经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作者: 周剑生  

  • 老渔具:一网情深

    鱼在中国是丰饶的象征,渔则是水边居民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鱼之要,带来了渔之妙、渔具之妙。不可思议的直钩之钓,袖网之获,对船之捕……件件老渔具,随历史沉浮,讲述着几千年来的渔人渔事。从撒网到……

  • 钓:江海情怀一竿中

    中国人爱钓,擅钓,将钓衍生为一门艺术。一竿、一线、一钩,看似简单的钓具,在钓者手中,便是纵横山河湖海的利器。钓者如姜太公,愿者上钩中藏着多少江山智慧。钓者如严子陵,山高水长中蕴含多少避世幽……

    作者: 任强  

  • 网罟:十面埋伏只为渔

    钓鱼为养性,捕鱼则为谋生,耕海牧鱼的年代总少不了一张渔网。从简简单单结绳成网,到一方一地,一鱼一虾各有其网,经过了几千年的变迁。河边置网,岸上拖网,船头撒网……小小渔网之变,变出一次次生产……

    作者: 盛文强  

  • 江上的鱼坝

    中国的西南边陲,一条名为罗梭江的河流蜿蜒流淌于西双版纳境内,在勐仑的群山之间斗折盘旋,然后冲出峡谷,向南奔流而去,最终汇入澜沧江。勐(měng)仑,是以傣族人口为主的一个小镇子。这里的人们世代……

    作者: 安洋  

  • 动物捕鱼有高招

    鸬鹚,是一种大型的食鱼游禽,喙强而长,尖端呈锐钩,适于啄鱼。因而被人们驯化成捕鱼的帮手。因为善于捕鱼,它还有一个俗名叫“鱼鹰”。

  • 渔船 巧智百出的谋生工具

    渔谚道:“船隔三寸板,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这单薄的“三寸板”,承载的是渔民的全部身家性命。自古以来,渔民和船工为了增加安全性、提高产量同时控制成本,在这“三寸板”上动了无数的……

    作者: 盛文强  

  • 青岛:当德国风情楔入中国

    所谓“楔入”,指将一种尖锐的东西,透过强力,钉进物体内部,通常用来比喻插入对方的阵地。文化上的“楔入”,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穿透性和破坏力却不容小觑。十九世纪末,当德意志的舰船开进中国胶州……

    作者: 顾小白  

  • 敦煌遗书 重归故里

    2016年8月30日-9月10日,首都图书馆推出《海外遗珍-滨田德海旧藏敦煌遗书特展》。此次展出的36件敦煌遗书,系刚刚从日本回流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珍宝,此前从未在国内公开。专家认为,这批敦煌写经在文献学和……

    作者: 张哲  

  • 帝国的通行证

    凡有关卡,就有护照。所谓护照,就是通行证。在现代护照出现之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通行证,它们或以青铜制成,或以竹木制造,形态各异、名目纷呈,都保护着国家的安全,维系着帝国的尊严。

    作者: 陈梓晗  

  • 胡子:男人的是非

    胡子是男人身上最特殊的身体特征之一。脸上无端地生出那么几丛毛发,自古以来就给男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是非。

    作者: 喻翔  

  • 梳篦传奇:云鬓轻梳带笑看

    那“懒设设梳云掠月”,是对女子在窗前对镜梳妆的描绘,梳子,于是总会被作为礼物送给所爱之人,细心的还要在其上刻字,这礼物就成为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心意。其实,梳子作为礼物已经有十分久远的历史了,……

    作者: 黄尽穗  

  • 披云似有凌云志

    农历六、七月,凌霄花盛。它依托在枝头藤架之上,敢于红日斗鲜妍。当代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让凌霄成了攀高枝的象征,其实,古代文人对它一向褒贬不一。爱它如李渔,为赏凌霄,情愿徒步到山中去,亦有程……

    作者: 王晓申  

  • 《辛毗引裾图》:皇帝、忠臣、故实画

    中国古代绘画中,有一类画作长期享有很高的地位,当时所有重要画家都需要在这个领域里竞争,它就是与西方传统历史画类似的“人物故实画”。所谓“知人论世”,故实画的画题便是历史故事。

    作者: 黄小峰  

  • 不完美的厨艺

    在朱家先生的《故宫退食录》里,最末两篇写的是《饮食杂说》。其中第二篇提到了自家做鱼翅、烧鲍鱼的方法,虽不特别详细,但也是从干货选购、发制写起。

    作者: 韩韬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