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当德国风情楔入中国
标签: 文化遗产

1901年,德国殖民当局出台了一项规定,要求此后青岛的建筑,外墙一律用红砖取代青砖,屋顶则改用红色陶土瓦。“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由此奠定。然而,并非所有老建筑都是红瓦覆顶。例如图中远景的那一抹绿色,就是青岛基督教堂的钟塔。米黄色基调的外墙、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和陡斜的红色房顶,让教堂的轮廓格外清晰简洁,而钟楼及其尖顶的绿色仿佛嵌入其中,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不过,这浪漫却依然与那段屈辱的殖民记忆有关。1897年,德国占领胶澳地区后,路德会的柏林教会派传教士来青岛传教,并建造了这座基督教堂,专供德国信徒聚会礼拜。供图/GettyImages
过了些时日,当我提笔想要描叙青岛时,首先想到的倒不是这座城市本身,而是始建于1899年的青岛火车站。
那天,我在站前广场,眯着眼端详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时,惊讶地发现,高耸的车站钟塔竟然是德国乡间教堂的样式,它就那样兀自嵌在主体为两层楼房的站舍建筑当中。很长一段时间,这座钟楼反复出现在我的记忆里,让我无数次想要再回去看它一眼。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