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它”是蛇

    俗话说“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入土”,农历三月至九月是蛇四处活动的时候,而九月之后,天气转凉,随着气温下降,蛇开始入洞冬眠。

    出自:2023年第11期

  • 缎 点亮素衣的荣光

    在绫罗绸缎中,缎出现的最晚,但因组织结构灵活,于是迅速崛起,占领了丝织物的C位,成为奢侈的代言。平滑光亮的缎织物,你知道它的多少故事呢?

    作者: 褚宜   出自:2023年第10期

  • 缂丝 以丝为笔作画卷

    缂丝作为从异域沿丝路传入的织造技术,与最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融合在了一起——通过丝织品独有的光泽和立体感,对书画作品的艺术性进行二次诠释,至艺至美。

    作者: 袁芳   出自:2023年第10期

  • 垂“绉”碧纱衣 独树一帜的褶皱风尚

    在加捻技法的作用下,面料呈现出凹凸不平的颗粒,如颗颗粟米,又如微风吹起的湖面,这便是丝绸中十分特别的一类——绉,它突破了丝绸以光滑为美的风尚,展现着另类的风情。

    作者: 石钊钊   出自:2023年第10期

  • 罗 暮霭沉沉的东方浪漫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绞经多孔的丝织物“罗”,总与女性的婀娜多姿、缱绻深情密不可分。是什么令罗在诗人眼前、心上留痕,成就美丽的东……

    作者: 陶襄   出自:2023年第10期

  • 消失的绨

    “绨袍更有赠,犹荷故人怜。”曾经打动过秦国丞相范雎的一件丝袍,是用秦汉时盛行的“绨”制成的。然而,这一丝织品类却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令今人无从寻觅。绨到底是什么样……

    作者: 莫大   出自:2023年第10期

  • 捣衣声里闺怨情

    未经处理的生丝,颜色灰黄,手感粗糙。必须“练丝”去掉丝胶,方能光亮如新。用木杵捶捣来练丝,即为捣练。杵声响起,暑退寒来,捣练引发人们复杂的情绪,寄托了无限心事。

    作者: 翰欣   出自:2023年第10期

  • 绸 庶民们的心头好

    从手感粗糙、外观粗犷的,到手感光滑、色泽鲜亮的绸,(绸)这种深受庶民喜爱的平纹织物,实现了华丽转身。织机的变革演进,带给绸升级的动力,也让它成为了丝织品的通称。

    作者: 李霜氤   出自:2023年第10期

  • 弄瓦之“纺”

    纺是丝织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指的是将丝纤维合并加捻成丝线。转动的纺轮,也化为了“弄瓦之喜”的典故,寄托了父母对女儿的殷切期望。

    作者: 秋辞   出自:2023年第10期

  • 汉绮唐绫 异彩奇文多兴替

    中国丝绸史上有所谓“汉绮唐绫”之说,可见绮与绫是一脉相承的两种织物,也可以说绫由绮沿袭而来。为什么“绮”最终被后起之秀“绫”所取代了呢?这个故事,或许要从“绮”在……

    作者: 赵恺   出自: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