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肚兜:贴近灵魂的 护生之衣

    用一块布遮住婴幼儿的小肚子,只有前片,没有后片。造型上极简主义,却绣满各式吉祥图案。小小的肚兜,为何会成为中国童子形象中最经典的“标配”?

    作者: 初芽   出自:2020年第10期

  • 襁褓 人之初衣

    你我来这世间,在一片襁褓中度过最初的蒙昧岁月。当告别襁褓,告别的已不仅仅是第一件“衣”,更意味着,正式离开母体,逐渐迈向独立。

    作者: 杨雪  张庆   出自:2020年第10期

  • 《永乐大典》用的什么纸?

    《永乐大典》书页所用纸张,并非我们熟知的宣纸。常见的说法是皮纸或者白绵纸。在古籍文献领域,白绵纸,指的是明清时制作比较精细的楮皮纸(构皮纸)或桑皮纸。著名纸史专家……

    作者: 易晓辉   出自:2020年第09期

  • 古堡春秋

    “堡”,可能是战场上的碉堡,可能是车马往来的驿站,更有可能是一座建起城墙、团结自保的村镇聚落。在战火不断、朝代频更的中国,村镇之“堡”屡见不鲜,它们背后讲述的,是……

    作者: 徐攀   出自:2020年第09期

  • 从甲骨文来·建筑 悬崖为厂

    汉代《说文解字》将厂字解释为,可供人居住的山崖石穴。

    出自:2020年第09期

  • 昇平署:紫禁城中的皇家戏班

    高墙深锁的清宫紫禁城内,曾有过一支专门为皇室成员演出的戏班子——昇平署。它奏响过盛世乐章,也见证了繁华落幕。锣鼓响,管弦动,一曲昇平戏,唱给谁听?

    作者: 莫大   出自:2020年第08期

  • 徽墨:满纸云烟翰墨香

    徽墨自南唐制墨名家奚超父子以来,至今已逾千年。它不仅是简单的书写工具,更承载着徽雕、髹漆等手工艺,背后还有中国历代书画艺术和无数文人关于墨的故事。

    作者: 鸿不鸣   出自:2020年第07期

  • 德化白瓷 跨时空的对话

    制瓷,不只是一门传统手艺。在英国伦敦,一场名为“德化白瓷:对话进行时”的展览,在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与公众见面。本文由策展人——该馆亚洲部研究员李晓欣撰写,通过……

    作者: 李晓欣   出自:2020年第07期

  • 九原岗升天图 通往天界的阶梯

    我国古代的“升天/升仙”信仰,源起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齐、燕等国,境内多水,烟波浩渺之地,催生了浪漫主义的楚辞文学,也孕育了想象力丰富的黄老之术与阴阳方术。

    作者: 寒鲲   出自:2020年第07期

  • 娄睿墓 一个时代的丹青背影

    1979年,北齐娄睿墓的发掘,为我们展示了南北朝这一动荡时代的一个精彩侧面,墓葬中的壁画则成为我们追想北朝绘画的重要参考。作为胡族、贵族与佛教徒的娄睿,在墓葬中给我们……

    作者: 清溪  贻芥   出自:202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