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

贴身护体,镇邪避恶,扮穷装﹃贱﹄……儿童怎么穿,一切诉求都是好养好活。于是虎头帽、百家衣、红肚兜、长命锁……从头到脚,齐来护生。童装方便、活泼、自由,处处讲求寓意,直指中国育儿文化的根本——呵护生命,平安长大。

总第180期
2020
10
  • 内城外郭

    墙,是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坚固的城墙,足以抵挡风雨和枪炮,带给人们充分的安全感。

  • 温明:罩在头上的盒子

    2017年,青岛土山屯墓群147号汉墓,出土了一件非常特别的物件。墓主人头部被一个盝(lù)顶盒状的东西罩住,只在南侧朝向身体的一边有开口。通过墓中记载随葬物品的衣物疏(西汉至东晋时代记载棺内随葬服饰……

  • 被海妖阻断的行程

    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一支规模庞大的使团,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穿越莽莽黄沙,漠漠戈壁,向西行进。一路跋涉,终于抵达了安息国(今伊朗境内)。

  • 特别策划:再见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他是文学家、诗人,也是书法家、画家。然而,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允执厥中的苏轼,注定是悲剧的。他誉满京师,却也一贬再贬;他豪放旷达,却也遁入佛老;他交游四海,……

  • 从眉山到开封:我家江水初发源

    离眉山,过成都,进东京。生长于四川天府之国的青年苏轼,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藏龙卧虎的北宋文坛,即将迎来最璀璨的一颗明星。是家教,才华,还是有贵人相助?

    作者: 陶襄  

  • 《寒食帖》:活着的苏轼

    苏轼留下的数十幅书法名作中,《寒食帖》是公认的巅峰之作、代表之作。苏轼贬谪黄州,是人生的低谷期,在穷苦潦倒的春雨寒食时分,苏轼将情感、境况融入书帖的一字一画内。透过《寒食帖》,我们能看到一……

    作者: 苏蘅  

  • 西园雅集:苏轼的理想国

    苏轼一生沉浮,既有困境中的逆行,也有顺境里的清欢。元祐年间的苏轼迎来人生巅峰,他和他的朋友们,造就出可与『兰亭会』媲美的『西园雅集』,为后世留下了思想的快乐、境界的不朽。而这一切,又都是在……

    作者: 陈立长  

  • 童装:护生的密语

    贴身护体,镇邪避恶,扮穷装﹃贱﹄……儿童怎么穿,一切诉求都是好养好活。于是虎头帽、百家衣、红肚兜、长命锁……从头到脚,齐来护生。童装方便、活泼、自由,处处讲求寓意,直指中国育儿文化的根本—……

  • 童子剃头:小脑袋大玄机

    总角,桃心儿,小光头,“马桶盖”……儿童的发式丰富多样,看似自由随意,实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作者: 稻稻  

  • 虎头帽:从希腊英雄到中国儿童

    谁能料到,小小一顶虎头帽,它的原型最早竟可追溯到一位鼎鼎有名的古希腊英雄。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文明,历经千年沧桑与文化的碰撞融合,终于,古希腊英雄的行头,与中国孩童头顶的虎头帽模糊交叠。

    作者: 何君耀  

  • 襁褓 人之初衣

    你我来这世间,在一片襁褓中度过最初的蒙昧岁月。当告别襁褓,告别的已不仅仅是第一件“衣”,更意味着,正式离开母体,逐渐迈向独立。

    作者: 杨雪  张庆  

  • 肚兜:贴近灵魂的 护生之衣

    用一块布遮住婴幼儿的小肚子,只有前片,没有后片。造型上极简主义,却绣满各式吉祥图案。小小的肚兜,为何会成为中国童子形象中最经典的“标配”?

    作者: 初芽  

  • 围涎 婴儿的“高配版” 口水巾

    中国传统的婴儿口水巾,一般称作围涎。不过与如今专注实用、批量生产的口水巾不同,手工制作的围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处处体现着令人惊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 澜溪  

  • 百家衣里的驱邪密语

    百家衣,即由众家布帛拼缝而成的衣服。古人相信,穿上这种衣服,能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这护身符一般的衣服里面,藏着中国人怎样的驱邪密语?

    作者: 咏萍  

  • 童裤 天真无邪与实用主义

    纵观童裤的演变史,也是一部民族文化的融合史。

    作者: 陈果  

  • 童锁 中国式护身符

    中国的孩子都缺不了一样中国式的护身符——长命锁。它因何诞生?为何称“锁”?又锁住了些什么呢?

    作者: 覃妮娜  

  • 中英街界碑 新旧之“界”

    百年之前,英帝国侵占香港,在中国领土上划出了一道深刻的伤痕,伤痕之上,有界碑——它是内地与香港之界,也是新旧时代之界。

    作者: 李粹之  

  • 那些顺口“溜”

    晚清宫廷中流行一道名菜“四大抓”。据说因为慈禧太后吃腻了山珍海味,一位伙夫急中生智,将炸脆的虾、里脊、腰花、鱼片,片刻间挂上酸甜的芡汁,旺火速“溜”,四物搭配,卖相油亮滑润,太后顿时胃口大……

    作者: 韩韬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