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剃头:小脑袋大玄机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0年第10期 作者: 稻稻 

标签: 古代生活   历史拾遗   

总角,桃心儿,小光头,“马桶盖”……儿童的发式丰富多样,看似自由随意,实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谁的发型最有个性?
图为元代绘画《揭钵图》(局部),描绘了佛陀为惩治鬼子母,将其幼子扣于钵下,鬼子母遣众小鬼竭力揭钵救子的情景。请看图中人物的发型:幼儿们有的剃了小平头,有的剪去了胎发,只在头顶留一小揪;众小鬼们,或剃去顶心、披头散发,或像幼儿一样在头顶留一撮,个性十足。按照古代的礼法,男子的头发不仅剃不得,还要如法地梳成发髻,戴上头巾或头冠。谁能不受礼法的约束?也只有不谙世事的孩子,和不在人道的妖鬼了。
供图/故宫博物院
明 曾鲸等《菁林子像卷》中的散发小童

小孩子剃头,合法

儒家经典《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儒家认为,身体和头发都是父母的精血所化,剪头发,绝对不可以。所以,古人对光头怀有一种深深的成见。剃头不叫剃头,叫“髡”(kūn),是一种严重的羞辱性刑罚。这种成见有多深?连剃发修行的出家人都受到了连累。很多唐宋以来的小说、笔记,都蔑称和尚为“髡囚”“髡奴”“髡徒”,称尼姑为“髡牝”,真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然而,说是“不敢毁伤”,实则几乎每个人出生后,却都要被剃去胎发。婴儿长成孩童后,父母们仍旧乐此不疲地为孩子设计发型,什么桃心儿、羊角辫儿、小鳖尾儿、马桶盖儿……五花八门。难道孩童就可以违背《孝经》的训诫吗?那些剃了头的孩子,为啥没有人管他们叫“髡娃儿”?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