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回归 在香港抢救国宝

    20世纪50年代,香港风云际会,成为了流散文物汇聚的“自由港”。于是,一场场为国宝奔走、周旋、争抢的“战争”,也在香港打响。

    作者: 詹镇鹏   出自:2024年第03期

  • 国宝归来大事记

    据中国文物学会的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1000多万文物流失到海外。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约有中国文物160余万件。建国以来,一些……

    作者: 遗岕   出自:2024年第03期

  • 专题 国家宝藏 回家之路

    泱泱华夏,文明博大。然而,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千万国宝,自近代以来,却因战争、国难等,被非法盗劫、盗掘、走私而流失。千万国宝离散海外,归来者却是万中无一。让我……

    出自:2024年第03期

  • 马匹在酷暑中疾驰,滴落下墨色汗水,书写了 齐泰的死亡终局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一道棘手的难题,摆在了刚刚即位的建文帝面前。遍布全国的20余位藩王,大多是建文帝的叔辈,其中不少人手握重兵……

    作者: 莫大   出自:2024年第03期

  • 北宋的玻璃葡萄

    河北定州博物馆收藏有一串几乎能以假乱真的北宋玻璃葡萄。这串葡萄长16厘米左右,共46颗,葡萄之间用金属线连接,每颗珠径约1.3~1.82厘米,呈半透明状,内中空,壁非常薄,表面……

    作者: 张琰敏   出自:2024年第03期

  • 高桌水凳:治玉的“工业革命”

    战国以后,中国进入铁质工具时代,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升,治玉技术和工具也随之有了长足进步。秦汉到南北朝时期,青铜砣机的砣头改为铁质,提高了琢磨玉石的效率。而……

    出自:2024年第02期

  • 民玉时代 玉入万家共争妍

    从崇玉、敬玉,到把玉、玩玉……当玉器离开高高庙堂,走向庶民百姓,用玉的下沉,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民玉时代”

    作者: 周舒   出自:2024年第02期

  • 辟邪三宝 莫我敢当

    刻字“双印”,武士“翁仲”,叠胜“司南”——三种别致的小配饰,成为了汉代的“辟邪三宝”。珍贵的玉被赋予灵异,陪伴汉朝人的生与死。

    作者: 陶襄   出自:2024年第02期

  • 汉代葬玉 金玉比乎身

    蕴含天地之精华的美玉,是能量和生命力的象征——生前涵养德性,死后襄助重生。对玉石最幽远深刻的表达,要从汉代墓葬里去寻。

    作者: 钟春晖   出自:2024年第02期

  • 玉之德 为普世价值而生

    美丽的玉石,被儒家视作君子德行的表征。人们从中看到了仁、义、礼、智、信,看到了修身的目标,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作者: 如姬   出自:202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