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微历史·搜神 井神 失敬
过大年,贴春联,家家门上红火一片。其实,从前民间对春联的喜爱更甚,一度到了有神必贴、每物必贴的程度:有土地神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有粮仓贴对联“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树上贴单联……
作者: 墨飞
-
-
马匹在酷暑中疾驰,滴落下墨色汗水,书写了 齐泰的死亡终局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一道棘手的难题,摆在了刚刚即位的建文帝面前。遍布全国的20余位藩王,大多是建文帝的叔辈,其中不少人手握重兵,对皇权威胁极大。建文帝在大……
作者: 莫大
-
专题 国家宝藏 回家之路
泱泱华夏,文明博大。然而,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千万国宝,自近代以来,却因战争、国难等,被非法盗劫、盗掘、走私而流失。千万国宝离散海外,归来者却是万中无一。让我们走近那些回归的少数“幸运……
-
-
-
米芾《研山铭》 天下第一难书归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难书”的《研山铭》,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巅峰之作,于20世纪20年代不幸流失到日本。2002年起,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出台后,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使用专项经费终于征集到了这件……
作者: 朱立勋
-
-
圆明园国宝 以怎样的名义返乡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量珍宝被焚毁或劫掠,约有超一百万圆明园文物流失海外。战争得来的不义之财物归原主,本是天经地义,且有法理可循,可圆明园文物的回归之路,却是步履艰难、道阻且长。
作者: 李竞辉
-
-
大沽铁钟 “战利品”的归家路
一口坚硬厚重的大铁钟,为纪念一位英勇将领而 作,却在八国联军侵华之际,被英国海军当作战利品掠走。让我们跟随它,去经历百年来中英关系的风云变幻,并见证海外文物无偿返回的一次“归家传奇”。
作者: 骆文
-
-
“海归武士”的千年奇谭
一座墓茔中守护亡灵的武士石刻,一尊被视作护法天神的雕像,在重见天日时,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成为有家难归的“流浪天王”。失散国宝,七年离索,终返故土的经历,见证着中国无偿追索海外文物的第一场……
作者: 周舒
-
那些离散的宝贝们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究竟有多少?难以准确统计。但它们中的精华,大多藏于欧美日等地的博物馆中。美国有多处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而日本的上千座博物馆、美术馆中,几乎都藏有中国古代文物……在此,请驻……
-
鸿胪井刻石 国宝追索 未完待续
一块重达九吨半的唐代刻石,恐怕是流失海外的“最重”文物。它见证着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但却被日本军队在夜幕中盗劫、流落日本皇宫、奉为日本“国宝”……
作者: 楼学
-
敦煌遗书 中古历史的旁观者
敦煌遗书,是对百年来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的4—11世纪古写本及印本的总称,目前总数约有六万多件。它们填补了中国历史上某些时段的史料空白,其价值堪与甲骨文和汉简比肩。
作者: 如姬
-
-
隋炀帝陵 大业凋零最终章
隋炀帝的“大业”年号,显露出他追求“千古一帝”的理想与野心。令人意外的是,在江南偶然现身的简陋帝陵,竟是他的终葬之地。这巨大的落差,恰是隋朝衰亡的别证。
-
-
“特殊人形”部首 突出重点有深意
出于方便检索的目的,现代字典大约分成了200个部首。然而,汉字来源于物形,从构字原理来看,这种分类并不是唯一的准则。笔者以小篆为基础,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出发,探究造字的本源,给汉字重新归类:……
作者: 梁勇
-
-
武宁王墓志:来自建康的遗风
“宁东大将军、百济斯麻王,年六十二岁。”来到韩国国立公州博物馆,展厅里这方被游客包围的墓志,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凑上前一看,原来它的主人就是百济武宁王扶余隆。
作者: 李粹之
-
如何将美玉收入镜头中?
“跟我拍文物”栏目从本期开始,将邀请新浪微博知名人文艺术博主“松松發文物资料君”,带领我们分门别类,探索文物摄影的无限可能。黄松涛,古籍鉴定修复专业毕业,现从事艺术品策划行业,参与过多部学……
作者: 黄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