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米林市的整体轮廓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雁,
南迦巴瓦与加拉白垒是它的双眼,流经于此的雅江勾画出它的头部轮廓……
在米林,中国最美雪峰——南迦巴瓦峰与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在此相遇,喜马拉雅山横亘于南,雅鲁藏布江横穿其中,走进米林,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种自然的壮美与崇高。米林市的面积并不大,仅为9490平方公里,呈狭长形。从地图上看,其整体轮廓很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雁,矗立在市域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恰似它的双眼,流经于此的雅鲁藏布江勾画出它的头部轮廓,而市区的所在地正好处于中间的心脏位置。2023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米林撤县设市,成为林芝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区划调整将在维护我国国防安全及国家版图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与米林在我国乃至西藏的地理区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米林虽然并不算是边境县,但是因为其南部隔喜马拉雅山的山脊线与印控区相接,使得它成为了一座“无名有实”的边境城市。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植物油的加工区域也有地理分布特征
如今,我国消费的食用油90%以上都是植物油,在种类繁多的植物油中,又以大豆油、花生油、油菜籽油、棉籽油、亚麻籽油、茶油、芝麻油、葵花籽油为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八大油料。这些油料作物的种植有明显的地理特征,比如油菜的种植区主要是在青海和江淮地区,大豆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花生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棉花和亚麻的种植区域主要在西北,茶树的种植区域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在油料的加工上,也有较明显的地域划分,油料加工区分布除了受作物种植区的影响,还受到了进口的影响,沿海地区港口众多,是我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区,所以在沿海地带还形成了大豆加工区。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董磊
地点:孔雀山
海拔高度:4400米
主要种类:纤细绿绒蒿、滇西绿绒蒿、草甸绿绒蒿、硫磺绿绒蒿、梅里绿绒蒿
在碧罗雪山最北端一处垭口附近,科研人员共发现了硫磺绿绒蒿、纤细绿绒蒿(摄影/魏来)、美丽绿绒蒿(下图 摄影/范毅)、滇西绿绒蒿(下图 摄影/范毅)等6种绿绒蒿。而在山脉中段一处名为新化湖的高山湖周边,他们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绿绒蒿分布的相关资料,估计至少可以找到七八种绿绒蒿。在很狭窄的局部区域就拥有如此丰富的绿绒蒿种类,说明碧罗雪山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绿绒蒿多样性,是不可多得的开展绿绒蒿研究的优选之地。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魏来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除了能吃,菱的植株形态还很带设计感
奥森北园一处水面上漂浮着些许长得很有趣的水生植物,从水下仰望很像动画片或者电影中的画面。它们是菱类植物的植株,果实就是我们常吃的菱角。图中这种大概是欧菱,属于一年生浮水植物,欧菱水下的叶子与水面上的叶子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叶柄基部则有膨大的海绵状气囊。细看的话,已然可以看到有角质的坚果正在发育。不同植株的叶片在水中排列组合出很有设计感的图案形态。
透过水下, 看北京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
平静的水中,子陵吻虾虎的雄鱼在石缝中护卵。这种小鱼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比较常见,它们通常雄性营巢,然后吸引雌鱼进来产卵。雌鱼产卵数量可达两三千枚甚至更多,之后雌鱼离去,由雄鱼负责护卵,直到小鱼孵出。雄鱼用鳍拨动水流来保持清洁,同时给鱼卵周围的水体增加含氧量。雄鱼在图中看起来像个天使,它们确实也是天使般的好父亲。这些平凡的鱼以及水生生物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目前关注它们的人太少了。
透过水下, 看北京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
不管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它们都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并且,虽然都是植物油,但是每种油的营养是不同的,图表就是几种食用油所含营养的比较。人必须通过吃油才能获取部分必需的营养物质,每种油都有它不可被替代的营养,想要做到健康吃油,就要在控制量的基础上,多尝试吃不同的食用油,才能保证营养摄入的均衡。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隔壁蟾蜍来捣乱?坚决踹走
图片的主角是中华蟾蜍,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癞蛤蟆。每年3月初中华蟾蜍陆续结束冬眠,到了气温连续超过10℃的日子,它们变得更加活跃,开始一年一度的求偶和繁殖。中华蟾蜍求偶交配的时候很难专心致志,上面的公蟾蜍很大概率会受到骚扰和挑战,遇到附近的公蟾蜍过来争抢交配权。原本占据优势位置的公蟾蜍会本能地踹上去,争取一脚把竞争对手踹远。中华蟾蜍的求偶场水深大概20厘米左右,很多蟾蜍聚集在一起。之后蟾蜍卵随处可见,卵排列在透明的卵袋中,缠绕得到处都是。春天的奥森,蟾蜍交配与繁殖是避不开的话题,因此张瑜也绘画记录下不少笔记。
透过水下, 看北京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通过缸中观察记录黄黝鱼求偶、产卵以及幼鱼孵化、发育的全过程
为了更加便于观察,张瑜在家弄了个玻璃缸,里面养了许多奥森水系边捡回的水草以及鱼虾和水生昆虫,期望以营造微型池塘的方式,模拟奥森的水生生态系统。体型通常仅2—5厘米的黄黝鱼在缸壁上产了很多细小的卵(下图),自然水体中,它们常把卵产在水草丛里,或者被割断的芦苇秆中的空腔内。黄黝鱼的雄鱼在求偶时会在水中跳舞,带卵的雌鱼注意到雄鱼的行为,如果双方满意,雌鱼就会分批次产卵,同时雄鱼分批次给卵授精。经过足够时间,卵孵化成幼鱼。幼鱼需要先到水面给鱼鳔充气,这样才能在水中浮游,否则就会沉底。跨页图中可见,幼鱼透明的身体中,鱼鳔已然鼓鼓地充足了空气。
透过水下, 看北京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北部,面积约6.8平方公里。这一带原有大片天然湿地,2008年奥运会之前,湿地被精心规划和重建,改造成为如今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及奥林匹克公园。
透过水下, 看北京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食用油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一日三餐,而且还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近几年,我国每年消费的食用油约4000万吨,人均吃油约30公斤,超过国际上的人均年食用油消费量。在这样巨大的消费量面前,我国利用国产油料压榨的食用油仅有1300万吨左右,70%的食用油都需要依靠进口解决。造成如此巨大进口量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人均吃油超量了,过量吃油会带来过度肥胖和一些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适度吃油不仅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还可以减轻我国食用油的进口压力,提升食用油的自给率。图为在北京某超市内,消费者在摆满食用油的货架前挑选食用油。摄影/王宁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摄影 / 王宁
草堆中偶尔还有些被连带拖上岸的动物,包括鱼虾或者水生昆虫。较常见的是水虿,它们是蜻蜓目昆虫的稚虫。水边蜻蜓目昆虫很常见,比如数量很多的蓝纹尾蟌,它们是一种体型纤细的均翅亚目昆虫,也就是俗称的豆娘。每年5月中到6月蓝纹尾蟌数量很多,它们早晨6点半左右就开始活动,中午气温高时不太活跃,最活跃的时间段是下午3点左右到日落时分。
透过水下, 看北京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
犬科狐属的许多成员都是杂食性的机会主义者,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赤狐,它们既能捕食各种小型动物,也能依靠植物性食物充饥。与之相比,藏狐的“口味”就非常专一了——在它们的食物中,高原鼠兔的占比超过了95%。因此可以说,藏狐是鼠兔的“专性捕食者”,同时也更偏向于纯肉食。由于食物单一,它们的身体结构也为更高效地捕食鼠兔而产生了一系列适应性的特化。藏狐生着“大方脸”和“长嘴巴”,上犬齿时常呲在嘴外,双耳贴近头部两侧,使得它们的“脑门儿”显得很宽……但每一处颜值上的“牺牲”,都让它们在成为专业鼠兔猎手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藏狐擅长在草地上隐蔽自己,匍匐接近鼠兔后发起突袭,也会在棕熊等食肉动物刨开鼠兔的洞穴时等候在一旁,拦截受惊逃逸的鼠兔。由于取食效率较高,藏狐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分配到骚扰竞争对手上,迫使旱獭、兔狲和荒漠猫等动物拱手让出自己的洞穴。尽管常被人们认为“其貌不扬”或是“呆萌”,藏狐实际上是非常敏捷而出色的猎手,也是青藏高原上分布最广、种群最繁盛的食肉动物之一。我们也选择了一只“英俊帅气”的藏狐作为插画的模特。插画资料提供/邓星羽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可爱的“招财猫”在北方水域难过寒冬
池水并不深,却因为略浑浊而显得幽暗深邃。右侧这条鱼是一条红尾护头鲿,这种鱼体型较大,有长胡须,属于鲇形目,在观赏鱼界被唤作“招财猫”。相比于本土鲇鱼,“招财猫”的形象更引人注目:它们拥有长长的胡须,显得乖巧可爱。它们其实是人放生的外来物种,在我国北方水域很难过冬。图中左侧从容游过的小鱼是青鳉,它们体型虽小,却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可以熬过北京严酷的寒冬。
透过水下, 看北京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
多面的藏狐:看似呆萌的它们其实谨慎、好奇又机敏
成年的藏狐性情比较谨慎,往往对人类抱有戒心,但幼年的藏狐则好奇心十足,会躲藏在草地的土坡后方暗中观察摄影师的活动( 摄影/董磊)。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摄影 / 董磊
不光月亮可以变成月牙,地球上看金星,其实也能看到相位变化,非常有趣(摄影/叶梓颐)。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喧闹前的寂静蛙卵即将孵化成为蝌蚪
黑斑蛙求偶与产卵比中华蟾蜍差不多晚半个月,它们的卵和中华蟾蜍也不一样。蛙卵没有条状的卵袋,一枚枚卵紧密地挤在一起,从水中仰望,很像奶茶里的黑珍珠。待到蝌蚪孵化出来,就是又一番热闹景象了。
透过水下, 看北京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通常夜间云量较低,空气干燥通透。今年夏天,摄影师罗弘扬带着天文望远镜、天文制冷相机、赤道仪等设备来到位于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大红山拍摄深空星体,这里可以更好地躲避城镇光污染,也有着较好的地面景观。黎明来临,凌晨4:28左右,逐渐温暖的曙光中藏着一丝残月,由于残月过于纤细,其亮度被将要升起的太阳光芒所淹没,因而只能依靠天文望远镜和天文制冷相机等设备才能将其从曙光中寻觅到。曙光很快变得更加温暖明媚,通过视频,于4:33分再次记录到残月。太阳即将升起,阳光很快将细月光芒完全淹没。根据软件计算,这次纤细的残月,地球上可见的亮面面积仅占满月面积的0.8%。摄影/罗弘扬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过去很少有人能到达珠峰东坡,看到和拍摄到东坡周边的景观。无人机的出现,则突破了人类攀登高海拔雪山的局限。这一次,无人机拍摄的接片极为壮观,马卡鲁峰、珠峰和洛子峰这3座8000米级雪山并峙,数条大型山谷冰川围绕它们一字排开,就像是接受检阅的冰雪仪仗队。摄影/谢焱
专家解读
这张图片全面展示了珠峰东坡的主要山峰,从左向右有珠穆朗卓峰、马卡鲁峰、洛子峰、珠峰、章子峰等高峰。冰川粒雪盆、角峰、刃脊、侧碛垄、冰斗等冰川侵蚀地貌齐全,一条条刃脊犹如众星拱月,指向了最高峰珠峰。
机位信息
海拔:5893米,方位:镜头朝西
寻找珠峰“新机位”
天生的猎手:出生三个月之后,幼年藏狐便要开始磨练自己的捕猎技巧
在出生一个月左右,幼年藏狐才会离开洞穴活动。在熟悉外部世界的同时,它们也要开始练习捕猎技巧。在青藏高原的食肉动物中,藏狐是最为特化的高原鼠兔猎手,幼狐三个月大的时候便能逐渐开始独自捕猎。凭借与生俱来的天赋,尚且年幼的它们很快就能猎杀谨慎又灵活的鼠兔了。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农历月末或者月初,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没有被阳光照亮的一面朝向地球,因而我们只能在日出前或日落后看到极细小的月牙。农历月初的月牙叫做新月,农历月末在黎明前升起的月牙叫做残月。“新月”之后几日,月牙逐渐变大,被称作“上娥眉月”;至初七与初八,月亮变为上弦月;当地月连线和地日连线成直角时,地球上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一半。到了农历十一、十二,上弦月变为凸月;至每月农历十五、十六,我们可以看到全部被直射阳光照亮的月球表面,这就是满月。之后月面明亮面积逐渐变小,至农历月末成为残月。月亮形态更替轮回一周的时间周期约为29.5天。制图/章佳杰
追寻细月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需要凭油票购买食用油,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凭票可每人每月购买半斤油,年人均供油仅3公斤,在其他地区,甚至年人均3公斤的食用油都达不到,吃油短缺是常态。改革开放后,我国食用油短缺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善。中国人吃油经历了从90年代前的严重不足到90年代的不足,再到2000年左右的适量和2006年后的过量阶段。中国人的“吃油自由”在20年前已经实现了,但是“吃油自由”的背后却是依靠巨大进口量实现的。目前,我国每年约进口2500多万吨食用油(进口食用油成品或进口籽料后再由我国境内企业加工成食用油),2017—2022年,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分别为31.4%、31.1%、30.2%、29.7%、30.6%和35.9%。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图为不同飞行器飞行大致高度的比较(绘图/任蕾丹一)。
寻找珠峰“新机位”
在空旷的高原上,地下洞穴是宝贵的资源,藏狐和其他动物常常要为之展开竞争。虽然藏狐是高效的鼠兔猎手,但在力量和体型上并没有多少优势,即使是旱獭这样的素食主义者,也常能将藏狐撵得到处跑。为了夺取洞穴,藏狐更多采用的是骚扰战术,逼迫竞争对手主动放弃。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这是一张在珠峰东侧拍摄的罕见画面。画面中,中间最高的山峰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它和周边的7000和6000米级雪山,一起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冰川地貌景观全图。过去很少有人能拍到珠峰东侧的画面,因为珠峰东坡是一个水汽通道,河谷上布满冰裂缝,所以人们很难在这条河谷上行走并通过这条河谷抵达珠峰。摄影/谢焱
专家解读
珠峰东坡的马卡鲁峰地区有高耸的雪山冰峰,冰川交错侵蚀,造就了壮观的冰斗、粒雪盆、角峰、刃脊、U形谷地、冰碛垄等冰川地貌景观。无人机穿越云海之上,拍摄到了马卡鲁峰和周边山峰的日照金山景观。
机位信息
海拔:6824米,方位:镜头朝东南
寻找珠峰“新机位”
奥森中的大小湖泊池塘通过复杂河道相连接,水体与公园北部的清河同为一脉。张瑜在这里持续自己的自然观察和绘画,暑往寒来已有十多年时间。奥森南边的龙形水系边,张瑜用架杆把相机放入水中,在观看水中状况。
透过水下, 看北京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
作为高原上的“表情包”,藏狐成为网红的意义是什么?
藏狐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它们的面部表情,这也是它们走红互联网的原因之一。在嘉塘草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协助当地的藏族妇女制作了一系列以藏狐呆萌的表情为原型的手工艺品,由于藏狐的高人气,这些小周边很受欢迎,既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也让他们更有热情参与到保护藏狐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工作中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摄影/秋笔)。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摄影 / 秋笔
这张图片非常难得,因为它将南坡的孔布冰川和北坡的中绒布冰川拍摄于一张画面中。这是摄影师经过事先计算空中“机位”拍摄的接片,也是以前没人拍过的画面。这张图片囊括了珠峰南北坡较大范围的景观特色,直观展现了南北坡的重大地理差异,即珠峰南北两侧的冰川地貌景观不同:相比北侧,珠峰南侧(画面的右侧)的冰雪面积分布更大,冰瀑更多,冰塔林则更少。这跟南北坡的降水量、气温、地形等都有关系,南坡降水量更大,气温更高,地势更陡峻。为了获得拍摄珠峰的全新机位,摄影师团队先后两次攀登珠峰并都登顶成功。
专家解读
非常罕见的画面,从珠峰西北方向同时拍摄到了珠峰的南北坡。由于南北两侧气候水热条件不同,南坡积雪多,冰川运动快,为海洋性冰川;北坡降水量少,属亚大陆性冰川。南北坡冰川性质的不同,导致两侧冰川地貌景观差异明显。
机位信息
海拔:5825米,方位:镜头朝西北
这是一张堪称“天花板级”的珠峰图片,犹如“灵光乍现”的山影延伸到远处的天际线,与橙色的曙暮光相交,周边的群山尖锋林立,犹如拱卫山影和曙暮光的仪仗卫队。这张图片,不仅光影奇特,而且画面内容也值得一说,从中能看出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雪山冰川地貌的明显差异,南侧(画面左侧)冰雪较多,而北侧(画面右侧)冰雪则较少。这样的画面,也只有在更高的无人机视角下才能拍到。摄影/SAMIR JUNG
专家解读
在珠峰顶上向西看,雄伟的山影和群山交相辉映。中间的云海把喜马拉雅山的南北分隔开来,南侧的雪山积雪深厚,北侧的基岩大片出露,这是因为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造就了南北侧雪山地貌景观的差异——南侧冰雪多,北侧冰雪少。
机位信息
海拔:9200米,方位:镜头朝西
寻找珠峰“新机位”
藏狐是捕猎鼠兔的行家,但同其他动物发生冲突时却常常处于下风
尽管藏狐的腿看起来比较短粗,但它们的爆发力却不容小觑。在靠近鼠兔2米左右时,藏狐常常后腿猛然发力一蹬,在身后卷起一阵尘土,同时以离弦之势向猎物冲去,用尖利的犬齿将其制服。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雌性藏狐一胎通常会产下2—5只幼崽,也会出现一窝6只的兴旺家族(本图),除了一起晒太阳外,小藏狐之间也常会打闹嬉戏(下图) 。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作为高原上的“表情包”,藏狐在野外常常露出各种令人忍俊不禁的表情,例如“邪魅一笑”(本图)和呆呆地“凝视”①。优秀的猎手“火锅”在休息时脸上也会挂着类似“漠然”、与世无争和“不屑”的表情(②、③、④摄影/邓星羽)。藏狐时常大张着嘴散热,或是如这只幼狐一样张嘴打哈欠,可爱之余,也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⑤ 摄影/董磊)。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为了研究藏狐的活动规律,给它们佩戴GPS颈圈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尽可能减少对藏狐的影响,捕获之后的称重、戴颈圈、检查身体和放归这一套流程不会超过10分钟。工作人员还会给藏狐的头套上黑色布袋来降低它的应激反应,并检查口腔来判断其年龄和健康状况(摄影/古歌)。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摄影 / 古歌
从云南到贵州,都有“藤甲军”的缤纷演绎
云贵一带形形色色的诸葛传说有的附会了《三国志》等史料,有的则借鉴了后来广泛传播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并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了种种有趣的演绎和改编。例如在一些盛产野藤的地方,就有藤甲军的很多传说。图为贵州安顺市幺铺镇布依族村落“牛蹄关村”,当地有历史悠久的藤编工艺,村民们采集了山上特有的藤蔓,浸以桐油烤炙、编制,制成头盔、护肩、护胸、护臂、围裙、盾牌,称为“布依族藤甲胄”。摄影师邀请当地人,戴盔披甲,重现了“藤甲军”的威武。摄影/赵揭宇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摄影 / 赵揭宇
藏狐对同类的容忍度较高,但对闯入领地的异类却毫不客气
通过GPS追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研究团队发现嘉塘草原藏狐的家域并不大,只有1—2平方公里,而且它们对同类的容忍度比较高,不同藏狐家庭的领地可以重叠。但对于闯入领地的其他动物,藏狐通常会毫不犹豫地加以驱逐。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拉脊山,摄影师发现一只藏狐正偷偷地潜伏接近一只草原雕,后者应该是在迁徙途中降落在这只藏狐的领地内休息。靠近之后,藏狐毫不客气地冲向了擅闯自己家门的不速之客,受惊的草原雕展翅起飞,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难得一见的画面。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藏狐生活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以及周边的高海拔山地,在印度和尼泊尔也有分布,是高原草甸生态系统中非常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最成功的食肉动物之一。由于长着一张看起来很呆萌的“大方脸”,脸上还常常挂着一副看破红尘的淡然表情,藏狐成为了互联网上人气颇高的网红动物。而对于它们在荒野中的真实生活,人们却知之甚少。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碑材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如今,阳山碑材景区门上楹联有云:“石上有痕,已为前朝记功过;碑中无字,留与后人论是非。”三块巨大的碑材静卧深山600余年,在密林之中等待人们去探寻。阳山碑材虽遭废弃,但凝结了古人非凡的谋略、精湛的技艺和杰出的智慧,令后世赞叹。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图为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桑郎镇孔明山上历史悠久的“祭孔明旗”活动。山顶上有一多凹洞的长条石柱,传说为诸葛亮插过旗子的地方。当地的布依族村寨,在每年农历六月六等传统节日或干旱时节,都会到孔明旗杆处,插旗祭祀,祈祷风调雨顺。古人诗云:“如桅如柱雾茫茫,经雨经风久不衰,遥指是谁为此物,诸君答道武侯旗。”摄影/张帆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摄影 / 张帆
碑身碑额 各成方圆
三块石材中,碑身与碑额位置相近。右图为碑身,呈长方形侧卧于地面,长52.5米、宽13米、厚4.1米,除东北端和底部一部分尚未凿断外,其余部分均与山体分离。碑身与北侧山体之间凿有1米余宽的狭窄缝隙,形似“一线天”,直立的崖壁及石碑上的钎痕清晰可见。碑身与地面间凿有近1.8米的缝隙,缝隙中有11个高低不一的石凳,石凳沿中线一字排开,间距大致均等,推测这些石凳是用来放置开采后的碑身的,石凳之间的空隙可以穿插圆木。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照亮千百年时光的孔明灯:诸葛亮留下的安定与繁荣
一千八百年前,诸葛南征平定南中后,着力发展经济,改革流弊,振兴农业和商贸。他的智慧和谋略不仅保证了军事胜利,也得到了南中各部族广泛的拥戴和信任,埋下了后世“诸葛崇拜”的种子。清道光《普洱府志》记载了武侯南征时,遍历西双版纳六大茶山,分别置放六大法器,栽下茶树的传说:“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魛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又革登、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图为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众在燃放孔明灯,当地傣族村寨也有诸多赞颂、“神化”诸葛孔明的传说。摄影/王英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摄影 / 王英
双亲育幼的模式,让幼年藏狐得以顺利度过刚出洞的脆弱阶段
藏狐遵循一夫一妻制,配偶关系相对稳定,彼此之间会分享食物,也会共同照顾后代。相比之下,与藏狐共同生活在草原上的一些食肉动物,如兔狲和荒漠猫都是典型的单亲育幼,只有雌性独自抚养后代。雌雄藏狐可以轮流外出觅食,也能携手应对天敌的威胁,共同的繁殖投入能帮助幼崽顺利度过刚出洞时的脆弱阶段。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在挤压和断裂作用下,向斜核部的地层或被压实,或发生变形、破碎,破碎的石块小者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大者数米乃至十余米。地表水向下渗透时,对灰岩产生溶蚀,使得地下水中富含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这些饱含碳酸钙成分的地下水就像胶水一样,把压实的岩层和破碎的岩石重新紧密胶结在一起,成为坚硬的整块岩石,其性质类似今天我们常见的“混凝土”。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重生节”和“祭孔明旗”:从良相、圣人走向“神灵”的诸葛亮
古南中地区形形色色的诸葛南征文化印迹,绝大部分都不是严格考古学意义上的遗存,而是杂糅了历史、传说、演绎和神话于一体的文化与宗教现象,和诸葛亮相关的地方节日和祭祀活动也颇多。
图为贵州安顺市幺铺镇“重生节”,当地布依族村民将“诸葛馒头”放在水中漂浮的荷叶上,祭水神祈福。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米林市下辖5乡3镇6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这里常住人口为26176人,其中以藏族、汉族、珞巴族、门巴族为主,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互助、和谐的氛围。图为米林市丹娘乡德阳峰下的静谧村庄(摄影/谢罡)。
图为保山诸葛堰,是保山地区最古老的蓄水工程,灌溉汉庄农田7000亩,相传为诸葛亮南征时所筑。摄影/范南丹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摄影 / 范南丹
在上图石碑平整的凿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完整的巨石实际上是由无数碎石胶结而成的。但现在的碑座早已不是最初开凿时的样貌,其表面有很多人工修补的痕迹,这是2003年人工修补留下的。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斩恶虎、留茶种、教耕织:
传说中孔明“老爹”的智慧与慈悲
图为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谷宇村,平坝中凸起的一座石头山,与远处的猫猫山遥遥相望。猫猫山似虎形,传说曾有猛虎出没作祟。诸葛丞相南征时过此处,在石头山上祭祷,斩虎进兵,故此处石头山被称为祭锋台。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米林温暖湿润的气候也为各种水果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这里出产的水果品类很多,有苹果、梨、桃、杏子等,图中三位工布藏族妇女正在米林街头售卖水果,其中的苹果等为当地出产(摄影/卢海林)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卢海林
历史上的孔明南征,兵分三路,深入古南中地区(今云贵及四川西南一带)。诸葛亮统率西路军由僰道(今宜宾)入南中越嶲郡,马忠率东路军伐牂牁郡,庲降都督李恢率中路军从平夷(今贵州毕节)前往益州郡平叛。诸葛亮屯兵卑水(今四川昭觉)后,攻入邛都(今西昌),击斩高定,收复越嶲。五月渡金沙江,七擒七纵收服孟获,继而与李恢的中路军在滇池会师,与当地部族会盟于嵩明的秀嵩山麓。十二月,诸葛亮自滇池至汉阳(今贵州威宁),后循江而上返回成都,顺利凯旋。整个南征过程仅一年不到,到达地区也有限。然而,在今天的古南中地区,却到处都是“诸葛南征”的传说故事和文化遗迹,分布极广,数量巨大。这种现象的背后,乃是古南中地区历史久远、积淀深厚的“诸葛崇拜”文化。图为诸葛亮南征行军想象图。绘图/吴筱兰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在南京东郊的群山深处,绿树成荫,遮蔽着一个古老的采石场。三块巨大石材从山体劈出,其体量之大,超乎想象,令人惊叹。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这些巨石是什么?是何人所为?何时开凿的?又为何被遗弃在荒野之中?诸多疑问引发了人们无尽的猜想。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派墨公路,米林与墨脱之间唯一的交流通道
深秋时节,米林市东南部的多雄拉山秋意正浓。色彩斑驳的林海中,一条“之”字形的公路从山脚下盘旋而上,并一头扎进群山之中,最终逐渐消失在山顶的云雾中。这条“通往云端”的公路便是从米林市派镇通往墨脱县的派墨公路,也是219国道中的一段。米林市虽然与墨脱县为邻,但是两市县之间的交通却十分不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两地之间隔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以往,从派镇出发,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多雄拉山口,有一条简易骡马道(即使是骡马道,在接近垭口的那一段骡马也无法通行,只有靠背夫在一年中的秋季才能翻越垭口将物资运往墨脱)通往墨脱。但因多雄拉山口终年积雪,大雪封山后道路中断,因此每年只有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可以通行。又因夏季多雨,从而导致塌方、泥石流、雪崩等地质灾害频发,行路十分艰险,因此多雄拉山口也被称为前往墨脱路上的“鬼门关”。目前,这条公路的交通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多雄拉隧道已经完工并通车,预计今年会全线通车。届时,从米林市前往墨脱县会更加方便快捷,也会有更多的人走进那片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藏南秘境”。摄影/董志雄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董志雄
图为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巨甸镇武侯村,位于金沙江西畔,传说诸葛亮南征曾从此处南下,至永胜渡泸到大理。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在杂质含量高的灰岩中,杂质成分在挤压作用下,破碎变形并充填到灰岩块体与碎屑的缝隙中,包裹这些碎块,阻碍了石块间的胶结,使得这些部位的岩石呈结构松散的团块状,未能成为致密整体,形成所谓的“烂石”。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在雅江的中游河段,“辫江”与“峡江”交替流淌
在雅鲁藏布江的中游河段,宽谷与峡谷相间分布,河流形态呈现出一收一放,一宽一窄的节奏。在峡谷段,一般为“V”字形峡谷,河谷深邃狭窄,水流湍急;宽谷段河谷通常平坦开阔,水流平缓,河道中多江心洲、浅滩等,汊流较多。在由窄谷到宽谷的变换过程中,水流变缓,流速减慢,河流中携带的泥沙极易沉积,主流河道时常改道,新生汊道迅速消亡,河床时常变动,呈现出“辫状水系”的形态。从高空俯瞰,一条条汊流犹如姑娘的发辫一样时分时合,时聚时散,在宽阔的河床上,留下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痕迹。摄影/卢海林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卢海林
南中处处留“诸葛”:山河间的诸葛营、诸葛坡、诸葛洞……
在辽阔的古南中地区,挂有诸葛名号的“遗迹”和传说极为繁多。一些其他朝代的古屯兵寨、营盘,还有天然崖洞、险峻山峰、河谷等,都在传说中成为了诸葛亮曾安营扎寨、排兵布阵之地。图为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方山诸葛营”,当地传说武侯渡泸后在此扎营。永仁方山是从会理过江入滇的必经之地,在方山东麓的松林间,三段残存的土城墙,依山就势,静卧于江岸坡崖。清乾隆十一年(1766年),阿文成公桂将军征缅途中驻方山,掘废垒基得铜鼓二面。清嘉庆年间,邑人复掘出铜鼓,形如瓦缶,周围有蚌蛤之形。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本地人又在方山发现一面铜鼓。当地人相信这些铜鼓都是武侯南征所用军鼓,并把传说发现铜鼓的山谷称作响鼓箐。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从这张修复前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原本碑座的末端存在大面积的松散碎石,这是由于灰岩局部含杂质太多,石块之间胶结不牢固,使得碑座出现“烂尾”现象而成为“烂石碑”(图片来源/南京市文物局)。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米林地区盛产松茸,每到松茸成熟季节,村民们会将刚刚从山里采摘的新鲜松茸拿到街头售卖(摄影/董志雄)。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董志雄
文治武功今犹在:诸葛“挂名”的古城和水利
图为云南省保山市诸葛营(汉庄城址)附近的村庄,村舍墙上嵌有汉砖。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地驻军。实际上,据历史研究,诸葛亮应未亲自到过保山。此诸葛营的考古名为“汉庄城址”,推测为汉末时期的军屯城址,残存的城墙周围留存有诸多汉砖、汉瓦。砖上饰方格纹、菱形纹、卷云纹、五铢钱纹、摇钱树纹、太阳芒纹等。此外附近还先后发现蜀汉时期墓葬6座。摄影/范南丹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摄影 / 范南丹
图为碑额,亦称碑首,凿有石牙14个,推测为镌刻蟠龙所预留(一说为便于运输和吊装)。底部已凿空,仅余3行条形石柱支撑,石柱间留下三个断开的扁平洞口,据推测,这三个洞口也是留待完工后冬季搬运石碑时穿插圆木所用。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雅鲁藏布江将南边的喜马拉雅山脉切出了一个巨大的裂口,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着大峡谷一路北上,使得包括米林在内的林芝地区成为西藏最为湿润的地方。由于恰好处于水汽通道上,这里年降水量超过700毫米,且85%的降水都集中在6—9月,优越的水热条件使得这里森林茂密,生长迅速,分布着以高山柏木和云杉林为主的高大乔木( 摄影/卢海林)。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卢海林
米林“桃花村”,万树桃花装点出婉约派的米林
在米林市境内,雅鲁藏布江一直流淌在喜马拉雅山的北麓,自西向东几乎贯穿了米林全境。当流至派镇以后,便进入了最为精华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段。大峡谷内山高谷深,最高峰南迦巴瓦峰与河谷最低处的海拔落差达6000多米,有“世界第一大峡谷”之称。雅鲁藏布大峡谷有相当长的一段位于米林市境内,又有“中国最美雪峰”南迦巴瓦峰坐落其中,因此可以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米林。尤其是每年春天的3、4月份,米林的大峡谷段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刻。河谷中千树万树桃花开,一簇簇粉红伴着绿莹莹的江水漫无边际地铺展。在河谷两岸和高处的河流阶地上,散落着数座风景优美的藏族小村庄。其中,索松村、玉松村、直白村等村落因为坐拥位置极佳的观赏南迦巴瓦的观景台,从而受到无数游客和摄影师的青睐,成为了米林的“网红村”。这张图片就是在索松村附近拍摄的。摄影/王建军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王建军
在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水色一清一浊,泾渭分明
在林芝市巴宜区立定村与米林市羌纳乡之间,尼洋河从左岸汇入雅鲁藏布江。江河汇流之处形成一道明显的分界线,尼洋河水流澄澈、流速湍急,而雅江水色浑浊、流速较慢,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尼洋河汇入雅江后,江水逆流而上,形成倒流奇观。青绿色的尼洋河在沙洲之上蜿蜒流淌,如同生长在大地上的飘逸灵动的发辫。丰水期沙洲上生长着的一簇簇植被,不仅可以拦截水沙,对于促进沙洲稳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摄影/谢罡
木本油料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食用油选项
我国主要的八大食用油中,除了茶油,其他都是草本油料。一直以来,我国食用油进口都居高不下,油料作物种植又不能与粮争地,随着压榨技术的提高,籽料基本上都已实现了最大出油量,比如油菜籽34%的出油率、花生35%的出油率、大豆16.5%的出油率、芝麻40%的出油率、葵花籽25%的出油率等,通过压榨技术来提升油产量,潜力并不是很大了。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多生产油料是关键问题。如今,木本油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寻常百姓的饮食中,它们最大的优点是不与粮争地,在丘陵山地都能够种植,在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的木本油料。本页插图就是手绘的几种木本油料,木本油料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在米林市派镇直白村,山谷中的桃花肆意绽放,几头牛悠然自得地在河畔踱步、啃食,宛如身在江南水乡(摄影/卢海林)。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卢海林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由于不同菜系所用的油量也不同,因此每个省人们的吃油量也不尽相同,重油重盐的东北菜重镇黑龙江就拿下了人均吃油量第一的排位,而在重油重辣的江西、重庆、湖南、四川等地,人均吃油量也非常高。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走进米林,仿佛走进了人们心中的“香格里拉”
米林市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雅鲁藏布江横贯东西,高山深谷的地形条件及高原温带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米林”一词藏语意为“药洲”,境内野生药材种类繁多,主要有虫草、天麻、贝母、藏红花等,及松茸、蕨菜等多种菌类、蕨类植物。在米林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售卖虫草的商铺(摄影/董志雄)。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董志雄
你的家乡吃哪种油?吃油量在全国能排第几?
我国菜系众多,不同的菜系又习惯用不同的食用油,比如鲁菜偏好用花生油,菜籽油则是“川菜之魂”,东北菜则喜欢用大豆油……,因此,在不同地区,每种食用油的消费量也是不同的,我们根据近几年各省(区、市、特别行政区)消费量最大的食用油种类,做了一张中国不同区域食用油偏好地图。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由于碧罗雪山山势陡峭,交通不便,加上高山植物的花季与当地雨季同期,所以调查队伍只能露宿野外和徒步调查,还得面对雨雾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潜在危险。(摄影/董磊)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董磊
从高空俯瞰,珠峰南坡孔布冰川壮观的冰瀑布景观一览无遗。冰瀑布上布满了冰裂隙,裂隙之间是五颜六色的登山帐篷。冰瀑布是珠峰南坡海洋性冰川的特点,而北坡亚大陆性冰川的冰瀑布就比较少见。海洋性冰川的特点是融化快,流动也快,容易形成冰瀑布。
专家解读
珠峰南坡孔布冰川粒雪盆下游的冰川,在冰坎上形成了冰川裂隙和瀑布区。由于远离了冰川雪崩区,这些冰川裂隙相对稳定,成了登山者攀登珠峰的营地区。由于底部地形起伏,冰川也受之影响,表面裂隙发育,登山者通过该区域时充满了危险。
机位信息
海拔:5982米,方位:镜头朝北
寻找珠峰“新机位”
在逆光的衬托下,珠峰西侧一处山峰的刃脊显得薄如纸片。由于冰川的溯源侵蚀等作用,山脊两侧的岩壁不断崩塌,渐渐变薄,形成了犹如刀刃般的山脊。摄影师操控无人机,可以贴近雪峰进行拍摄,而且角度可以随心所欲,所以能够拍到以往人们无法拍摄到的雪峰近距离画面。
专家解读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被阳光衬托的刃脊上那一层深厚的雪层。印度洋水汽带来的大量积雪堆积在山坡上,经常会造成雪崩灾害发生。积雪向下运动,不断冲击山脊崖壁,逐渐形成了陡峻的雪峰刃脊。
机位信息
海拔:6644米,方位:镜头朝西北
寻找珠峰“新机位”
规模宏大的冰塔林,是珠峰北坡冰川的特色。珠峰南坡虽然也有冰塔林,但规模要比北坡小得多。这是无人机拍摄的东绒布冰川上游的冰塔林,基座连到了一起,看起来非常干净美观。这些冰塔似乎体型不大,但实际上高达几十米,断面上能看到冰的年层。一般登山者无法走进它们,只能通过无人机才能贴近拍摄到这一罕见的画面。
专家解读
从空中垂直视角看珠峰北坡的冰塔林景观。冰塔林也是北坡冰川的特色。珠峰位于低纬度地区,太阳对冰川的照射角度高,差异消融造就了冰塔林的高大雄伟。这是冰川上游的冰塔林,它们底座相连,成片或成带发育。
机位信息
海拔:7105米,方位:镜头朝南
寻找珠峰“新机位”
由于山高谷深的地形条件和湿润的气候条件,米林机场成为国内飞行难度最高的机场
林芝米林机场位于米林市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之中,距米林市区16公里,机场海拔2949米,是西藏海拔最低、也是国内少有的建在原始森林中的高原机场。这幅飞机在林芝米林机场雨中起飞的画面,恰好反映出米林地区两个典型的地理特征:一是山高谷深的地形条件,机场的修建一般都会选择在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但是纵观米林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洋板块挤压作用,这里几乎找不到一块平地修建机场,因而只能修建在雅鲁藏布江河谷里面,飞机在山间谷地中起降,背后就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和高大的山脉,压迫感很强;二是降水充沛、天气多变的气候条件,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孟加拉湾水汽通道影响,整个米林地区降水都很充沛,因而机场地区常年受降水和低云、低能见度等天气条件的影响,成为国内飞行难度最高的机场。
摄影/张翙羽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张翙羽
最美山峰和最美峡谷,
组合出米林市最具标志性的景观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国最美的山峰和世界最大的峡谷都位于米林市境内。这张航拍图完美呈现了这两大世界级景观所带给人们的震撼。雅鲁藏布大峡谷以米林市派镇为入口,至墨脱县南部的巴昔卡结束,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可达6009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南迦巴瓦虽然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雪峰,但因为较大的海拔落差和相对完整的植被垂直自然带谱,在我国最美雪峰的评选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图片是在派镇上空拍摄的,水色青碧的雅鲁藏布江蜿蜒流淌,切割出了深邃狭窄的大峡谷。在大峡谷的尽头处,一座如利剑般挺拔的雪峰傲然耸立,这便是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最美山峰与最美峡谷在此相遇,使米林成为我国顶级景观的汇聚之地。摄影/谢罡
在碧罗雪山一处陡峭的崖壁上,两株长在石缝中的美丽绿绒蒿正在娇艳绽放。碧罗雪山所在的横断山脉是全球绿绒蒿属物种最重要的分布中心之一。近几年,随着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这条长期缺乏调查研究的山脉很快成为植物科考的热点区域。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很多种绿绒蒿在这里被发现,其中不乏只在碧罗雪山上狭域分布的种类。摄影/范毅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范毅
只有在无人机的视角下,我们才有机会看到珠峰东北坡的刃脊和粒雪盆。阳光打亮了山峰的一侧,让珠峰看起来犹如一尊凝固的雕塑(摄影/谢焱)。
专家解读
从东坡高空看珠峰,在阳光映照下,棱角分明的金字塔角峰雄伟耸立,刀刃般的山脊连绵起伏。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了一道水汽屏障,造就了南北两侧冰川地貌景观的差异。珠峰北坡在海拔7000米以上的基岩裸露,反映了冰川作用的上限。
机位信息
海拔:7609米,方位:镜头朝西南
寻找珠峰“新机位”
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贯穿米林全境,
境内主要城镇基本沿河谷分布
米林市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喜马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青山如黛,雪山绵延。市区海拔约在3000米左右,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市,境内干流河长约250公里,主要城镇基本沿河谷分布。南部以喜马拉雅山脊一线为界,与墨脱县为邻。米林市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5℃,降水量约70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路上溯,为这里带来了丰沛的水汽,造就了当地适宜人们居住的气候环境。
摄影/董志雄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董志雄
翻越多雄拉山口,在喜马拉雅东段南翼,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的魅力
画面中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向西南方向骤然降至海拔仅有66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垂直高差超过7000米。在这7000多米高差的广阔山体上,完整地呈现了喜马拉雅山南翼由热带季雨林到高山冰雪带的植被垂直带谱分异。透过厚厚的云雾,在这里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的魅力,每年的6至9月,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化为漫天云雾,使得这片区域年均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成为西藏最为湿润的地区。在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摄影师发现这里是墨脱境内唯一能够全方位观赏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翼,全要素观赏植被垂直自然带的地方。摄影/谢罡
为广西北部湾港的防城港区进口大豆的场景,大豆油约占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的40%,是我国最主要的食用油种类。品质较高的国产大豆大多用来制作豆浆、豆腐等食品,我国用作食用油的大豆绝大部分都是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等国进口来的。摄影/王宁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摄影 / 王宁
怒山山脉的中段,也就是自滇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南段往南,一直到泸水市六库附近雪蒙山之间的山段被称作碧罗雪山。近些年来,随着交通条件日益改善,碧罗雪山逐渐成为绿绒蒿研究的热点区域,一些翻越山脊的垭口和高山湖泊(摄影/彭建生)成为开展绿绒蒿野外调查的主要区域(详见下图:碧罗雪山主要绿绒蒿调查区域示意图)。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彭建生
这是珠峰和洛子峰两座8000米级高峰的“高光时刻”:无人机穿云破雾之后,拍摄到了两座雪峰同享日照金山、帽状云以及日月同辉的画面。这种视角的画面,只有无人机飞到高空以后,碰巧赶上合适的气象条件,才能拍摄到。
专家解读
日照金山下的珠穆朗玛峰和洛子峰,雄伟的山峰,陡峻的山坡,冰川作用的上限裸岩,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自然规律的客观呈现。冰川侵蚀在地球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雕琢了山谷,产生了大量沉积物,对气候调节、山川地貌塑造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机位信息
海拔:6506米,方位:镜头朝东
寻找珠峰“新机位”
地点:老窝山湖泊群
海拔高度:3250米
主要种类:威氏绿绒蒿
倒木之畔,十多株傲然挺拔的威氏绿绒蒿形成了一片极为难得的壮观群落,让调查人员流连忘返(摄影/董磊)。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秋天是东北地区玉米收获的季节,玉米胚芽油也是近些年受到消费者喜爱的新油料种类(摄影/吴秀珍)。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摄影 / 吴秀珍
不同地区的威氏绿绒蒿的花朵也会长出不同的花色,一般紫色和蓝紫色比较常见,偏粉色的花色相对少见。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在江苏南通海安市某食用油加工企业内,工人正在将一桶桶的大豆油码垛,南通港也是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摄影/翟慧勇)。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摄影 / 翟慧勇
作为绿绒蒿家族中罕见的“巨人”,威氏绿绒蒿的植株可达2米多高。威氏绿绒蒿主要生长在海拔3200米左右的林地和灌丛中,每年6—7月为其盛花期,是绿绒蒿中少有的多年生多次开花的种类之一。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连日的阴雨,让一株硫磺绿绒蒿嫩黄色的花瓣变得近乎透明。绿绒蒿家族的绝大多数成员身上都长着刺毛或硬毛,并会开出颜色艳丽的花朵。绿绒蒿拥有高山植物中最具观赏性、最引人注目的花朵,而且花色丰富多样,有黄色、蓝色、蓝紫色,还有紫红色、粉红色、酒红色和白色等。但其中也有个别种类,例如纤细绿绒蒿,植株很矮小,花朵也长得很袖珍。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川渝火锅的流行也为我国人均吃油偏多添了一把力,图为重庆的万人火锅宴(摄影/吴秀珍)。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摄影 / 吴秀珍
本图及上图拍摄于2022年2月3日傍晚,超长焦镜头与极好的空气质量让新月的细节纤毫毕现,天象与地景结合,更是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定都阁平时很少亮灯,拍摄这张照片时恰逢冬奥会,因此摄影师幸运地拍到了亮灯的定都阁与新月(摄影/申然)。
随着建筑破败,绿绒蒿、蕨类等植物重新占据了室内的空间,高耸的墙壁成为它们躲避风雪的屏障。此情此景,让人在感叹时光荏苒、人世变幻的同时,又被生命的力量所打动,唏嘘不已。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地点:腊维公路垭口
海拔高度:3720米
主要种类:硫磺绿绒蒿、滇西绿绒蒿、威氏绿绒蒿
在碧罗雪山山脊线的一处破败建筑内部,硫磺绿绒蒿在原来的石室之中绽开美丽的花朵,在灰黑色墙壁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这处建筑是当地人在山脊线附近修建的避雪所,在过去,翻越碧罗雪山需要几天的时间,这样的避雪所可以让人们在此住宿,躲避雨雪风霜的侵袭(摄影/李婧)。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李婧
先给主要食用油拍张“全家福”,再看看每种油的营养差别
图为我国主要的几种食用油和籽料的“全家福”(摄影/吴秀珍)。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图为摄影师登顶珠峰后,放飞无人机,最高飞到了珠峰顶上300多米,也就是海拔9200多米的高空进行拍摄。这个视角下拍摄的任何图片,都是独一无二的(摄影/SUMAN GURUNG)。
寻找珠峰“新机位”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这种于2009年发表的绿绒蒿新种,拥有绿绒蒿属中很少见的酒红色花朵,这也是它重要的识别特征(摄影/范毅)。关于栗色绿绒蒿,目前明确可考的、有地点信息的采集和拍摄记录并不多,而且所有的记录地点都位于碧罗雪山之上,所以它极有可能是仅在碧罗雪山上分布的特有种。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范毅
地点:新化湖
海拔高度:4080米
主要种类:栗色绿绒蒿、美丽绿绒蒿、纤细绿绒蒿、滇西绿绒蒿、硫磺绿绒蒿
2023年7月14日,参与“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怒江)创建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的队伍,在经历了多日的徒步攀爬后(摄影/董磊),终于在野外发现了一个植株数量达100多株的栗色绿绒蒿群落(下图)。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董磊
7月中旬,一名科研人员扛着摄影设备在尚未融化的积雪上行进,寻找着目标中的绿绒蒿。碧罗雪山上的绿绒蒿基本上生活在3000—4500米的海拔高度。这些地方基本上10月份就开始下雪,然后迅速进入大面积积雪无法通行的状态,直到来年5、6月份才能融化。所以绿绒蒿等高山植物需要在很短暂的时间内开花结果,完成种群扩散繁衍的使命。碧罗雪山上分布着大量高山冰碛湖,湖区周边湿度较高,土壤富集,所以是高山植物天然的庇护所和聚集地,也是科研人员开展野外调查的首选之地。摄影/李婧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李婧
图为新疆天山脚下的大片棉花田,棉籽油也是新疆主要的食用油(摄影/吴秀珍)。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摄影 / 吴秀珍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听过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等常见食用油。其实,我国的食用油种类已经非常多了,像牡丹籽油、芍药籽油、葡萄籽油、红花籽油、枸杞籽油、南瓜籽油等虽然并未进入到大众视野,但却成为了某些地方重要的食用油,也让人们更加接近吃好油的目标。图为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九榔村的油用牡丹基地(摄影/詹俊)。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图为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的农民在晾晒分拣油茶籽,茶油也是江西、湖南、贵州等省的重要油料(摄影/刘浩军)。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摄影 / 刘浩军
图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基诺族村庄,村民正在采茶。基诺族非常尊奉诸葛亮,亲切地称呼他为“孔明老爹”或“老祖”。当地传说基诺族的祖先是诸葛亮当年南征部队留下的一部分。基诺族所盖的房屋屋顶类似帽形,被称为“孔明帽”;这一带的茶树也传说为武侯留下的茶种。摄影/徐晋燕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摄影 / 徐晋燕
黄花绿绒蒿于1931年被英国人发现并命名,此后就无人再发现过。2022年,在深圳质兰基金会的支持下,魏来老师团队每年夏天都会到碧罗雪山开展以黄花绿绒蒿为代表的高山植物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摄影/李婧),希望进一步掌握它们的分布、数量、生长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等,来促进对这些濒危植物及其所在的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李婧
地点:南姐洛湖泊群
海拔高度:4380米
主要种类:美丽绿绒蒿、黄花绿绒蒿、滇西绿绒蒿、硫磺绿绒蒿
2018年夏天,北京师范大学的魏来老师和自然摄影师范毅在碧罗雪山东坡发现了一种开黄花的绿绒蒿,之后研究发现它很可能就是消失已达87年之久的黄花绿绒蒿(摄影/李婧)。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李婧
油料扩种能改变中国人的吃油状况吗?
中国人正在从过量吃油向适度吃油、吃好油转变,新的油料种类出现,为我们吃好油提供了更多选择。要想提高食用油自给率,油料扩种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油料作物不能与粮争地,如何才能做到油料扩种呢?国内著名油料史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叶鹏盛介绍,在四川、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地区,每年都有秋收后闲置的土地,也就是所谓的冬闲田,总量约为0.6亿亩。这些冬闲田都可以拿来扩种油菜,而且不影响来年播种粮食,光是四川就有上千万亩冬闲田。如果全部种植油菜,每年至少能收获油菜籽150万吨,按出油率来算,可以替代375万吨油用的进口大豆。我国北方有许多盐碱地,尤其是在西北地区,轻度、中度的盐碱地有4.8亿亩,这些盐碱地不能种粮食,大量闲置。向日葵、芝麻等都是能耐盐碱的植物,又极为耐旱。如果能够在盐碱地上播种向日葵、芝麻等,对于丰富我国油料种类、实现吃好油的目标有重要意义。图为新疆昭苏的万亩向日葵田(摄影/郝立刚)。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摄影 / 郝立刚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范毅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范毅
每年春季桃花盛放之时,雅鲁藏布江畔的“桃花谷”会被渲染成一片粉色的海洋
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米林一带,宽阔的河谷孕育了肥沃的良田。从米林市沿着雅江一路向东,每年春季,河畔桃花繁盛似锦,灿若明霞,绵延数十公里,翠绿的青稞田掩映其中,俨然成为隐匿在雅鲁藏布江畔的“桃花谷”。雅江沿岸的桃树多为野生,树龄多在百年以上,一株株桃树树干粗壮而遒劲,花朵繁盛。由于未经过人工栽培、驯化,成熟的桃子果实较小、果肉偏薄、口感酸涩,因而在其成熟后多掉在地上任其腐烂,化作养分滋养了林下的田地。在米林市东部丹娘乡鲁霞村,桃花盛放之时,整条沟谷被渲染成了一片粉色的海洋。摄影/王建军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王建军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木本油料、粮食油料崭露头角 中国人食用油的选择变多了!
“诸葛崇拜”随移民深入南中山河:文化巨树的萌芽、生长和扎根
辽阔的古南中大地上为何有如此广泛、浓郁而深入的“诸葛崇拜”文化?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除了诸葛亮本身的功绩和魅力外,也与后世历代朝廷官府、地方士绅的推动有关。两千年的岁月中,沿着大大小小的古道、水路,移民的流动也将诸葛崇拜带入到无数山河深处。
图为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的豆沙关,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的咽喉位置,川滇间的险关,相传诸葛亮南征时,其中一路大军经由此关进军云南。而这条古道上的诸葛亮传说,从古至今,从未断绝。摄影/谢罡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摄影 / 谢罡
从高空俯瞰,碧罗雪山所在的巨大山脉,及陪伴在左右两侧的高黎贡山、云岭山脉尽收眼底。这片狭长的地区,不仅是连接青藏高原、中南半岛等不同地理单元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不同地理单元物种扩散的重要通道,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很多像绿绒蒿一样的生物在这片高山峡谷并列的地带,因为地理隔断而分化,走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所以这里也是全球罕见的新物种蓬勃兴盛之地。摄影/彭建生
问“蒿”碧罗雪山 植物科考匮乏山脉的首份绿绒蒿报告
摄影 / 彭建生
2021年12月2日,20211202,日期的数字形成有趣的对称。凌晨5时许,摄影师在上海外滩看一弯月牙缓缓升起,算好位置和角度,恰可以拍到弯月从环球金融中心中间穿过的过程。月牙环抱之中,月球暗面同样清晰可见,那是因为地球反射的阳光将其照亮。在北京也有很多适合拍月亮的地标建筑,比如央视大楼。想要顺利拍到月亮穿过央视大楼中间的方洞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提前测算,还需要天气给力。摄影/申然
通过无人机,我们获得了另一种视角——垂直视角,去欣赏角峰、刃脊、冰斗、粒雪盆等冰川地貌的细节之美。可以说,无人机为我们打开了欣赏雪山冰川细节之美的大门。过去,由于人们无法近距离贴近雪山冰川,所拍摄的影像大都是遥远、模糊的,都是一种远观的视角,而且也只有有限的一些拍摄点。摄影/马春林
专家解读
这张图片犹如冰川侵蚀地貌的沙盘模型。在垂直视角下看角峰、刃脊、冰斗、粒雪盆,让人感受到冰川溯源侵蚀的力量。山脊凹下去的地方,正是被冰川侵蚀最为迅速的地方,比如珠峰的北坳、南坳。几条冰川后退侵蚀所形成的“交集”,就是珠峰这样的角峰。
机位信息
海拔:7578米,方位:镜头朝北
寻找珠峰“新机位”
北京冬季的北海公园,黎明时分还没什么游人。一轮极细的残月低悬东方,站在北海太液池西岸,恰好可以拍到残月从景山上缓缓升起。画面中还有一架早班的航班飞过,航班比残月更加显眼,不仔细看都找不到细如悬丝的残月身在何处。摄影/郑志
在人们的印象中,藏狐是一种看起来非常“呆萌”的动物,但实际上它们是敏捷而高效的猎手。为了研究藏狐的野外生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团队为青海嘉塘草原的一些藏狐戴上了GPS颈圈。“火锅”就是其中的一只,它是老练的猎手。牦牛啃食过的草地毫无遮挡,“火锅”轻松地伏击了一只当年新生的高原鼠兔,脖子上的颈圈显然对它的行动没有任何影响。用尖长的犬齿将猎物锁在口中之后,“火锅”还不忘在捕猎地点排尿做标记(摄影/邓星羽)。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摄影 / 邓星羽
藏狐的主要对手之一是兔狲,双方会因为食物和领地发生争斗
在青藏高原上,藏狐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是凶悍的猫科动物兔狲。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摄影师梁海宏拍摄到了一组藏狐与兔狲之间激烈争斗的画面。当一只兔狲在巡视自己的领地时,恰巧一只藏狐闯了进来,它们注视着彼此,绕着半圆缓缓移动。片刻对峙之后,兔狲发起了攻击,在一番撕咬抓挠下,藏狐落荒而逃,但休息片刻后又卷土重来,大战几个回合之后,双方难分胜负、就此作罢。在野外,藏狐和兔狲常常因为食物和领地发生争斗,而藏狐通常是落败的一方。本跨页摄影/梁海宏
“网红”藏狐 高原“弱者”的生存智慧
金星呈现为金星牙时,往往距离太阳很近,因而拍摄起来有难度也存在伤害眼睛的危险。但这并不能阻止天文摄影师的挑战,刘博洋曾多次拍到极细金星。因为金星具有浓厚的大气层,这层大气可以反射阳光,故而极细的金星往往拥有一圈金边,很是神奇(摄影/刘博洋)。
追寻细月
工布新年为西藏工布地区(林芝市巴宜区、米林市、工布江达县一带)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图为摄影师在米林市拍摄的工布新年仪式(摄影/董志雄)。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董志雄
从万米高空向下俯瞰,云端之上的南迦巴瓦与加拉白垒犹如漂浮在
茫茫云海之中的仙岛
南迦巴瓦峰位于米林市的最东端,海拔7782米,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与横断山脉之间的交会处,与海拔7294米的加拉白垒峰隔雅鲁藏布江南北对峙,两峰相距仅20公里。由于受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的影响,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呈舌状向北伸入,并在大拐弯附近形成青藏高原雨季降水的核心地带,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4320毫米。因而这片区域常年被云雾笼罩,即使最壮美的雪峰也时常藏身云中,难露真容。但是若将视野抬升到万米高空向下俯瞰,你会看到一幅与地面视角完全不同的景象: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等一众高海拔雪峰刺破云雾,不再受云雾遮挡,洁白的山体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你的眼前,犹如一座座漂浮在茫茫云海之中的仙岛;而雅鲁藏布大峡谷则受浓厚云层的阻隔,隐没于云海之下,秘不示人。摄影/张翙羽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张翙羽
南迦巴瓦“山戴帽”是比旗云更罕见的天象奇观
南迦巴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最东端,海拔7782米,也是这一区域海拔最高的山峰。巨大的三角形峰体如“直刺天空的长矛”高耸入云,常年云遮雾绕,不肯轻易示人。据当地人的传说:天上的众神常降临于此聚会、煨桑,高空风造就的云雾便是众神们点燃的桑烟。由于独特的地形条件,南迦巴瓦附近经常会形成旗云、帽状云等特殊的天象奇观。2020年,在西藏米林,摄影师不仅有幸目睹了南迦巴瓦的真容,更为难得一见的是,一层薄薄的云帽恰好不偏不倚地出现在了南迦巴瓦峰的正上方。摄影/董志雄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董志雄
渡泸水、擒孟获:“七纵服心,岂在黩武?”
在《三国演义》中,渡过毒气弥漫的泸水,七擒孟获是重要的情节。在真实历史中,孟获也的确是反叛蜀汉的南中大姓势力之一,被诸葛亮击败并顺服。但“七擒七纵”(甚至次数更多),却基本是后世民间的演绎和编织。擒纵孟获的传说故事背后,乃是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南征战略。
图为由AI绘图助力而生成的孟获民间传说形象想象图。在民间故事中,孟获彪悍野蛮,有苗王等多种身份,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有研究者认为孟获其实是朱提郡的孟氏汉族。绘图/张旭
从“良相”到“神灵” 西南山河中的 “孔明南征”传奇
米林市派镇的索松村,这里是欣赏南迦巴瓦与雅鲁藏布江的绝佳选择
索松村位于西藏自治区米林市派镇,站在索松村的山崖上向远处眺望,村庄南面为高大伟岸的南迦巴瓦峰,台地下则为蜿蜒流淌的雅鲁藏布江。这里与南迦巴瓦雪峰的直线距离仅为18公里,村内视野极为开阔,是欣赏南迦巴瓦全景的不二之选。每年的3、4月份,山谷中的桃花次第盛开,桃花掩映的村落犹如世外桃源,与雪山河谷相映成趣,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打卡。
摄影/董志雄
西藏米林:先有内容,后有概念的市
摄影 / 董志雄
碑座矗立,雄浑壮美
阳山碑材由三块石材组成:碑座、碑额和碑身。若将三块石材竖叠成碑,便会得到一座高达70余米的巨型石碑。其中碑座位于下方古采石场东北角,依山势而凿,总体略呈梯形,长30米,厚12.2米,高16米,顶面平整略上扬,底部已基本凿空,仅留2行石柱支撑,除西北端与山体完全相连外,其余三个侧面及顶面均完全凿开,已具雏形。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2008年前,南伊珞巴族人民依然过着“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南伊沟丰富的木材资源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便利。这是越冬前的生活木材堆垛场景(摄影/谢罡)。
阳山何以出碑材?全凭“混凝土”
有学者认为,阳山古采石场存在若干古溶洞,碑材所取的完整灰岩体由溶洞坍塌堆积后胶结形成。从野外观测的结果看,除碎块间的胶结外,未见其他岩溶现象,其所划边界不具备洞壁特征,并且石块的形态与排列均显示明显的断裂破碎和挤压产生的变形弯曲(摄影/张茂恒)。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摄影 / 张茂恒
远眺碑材:三“碑”分立
隐匿在深山中的三块巨石是明成祖朱棣为父皇朱元璋孝陵所开凿的碑材,分别对应墓碑的三个构件:碑座、碑身和碑额,因凿于阳山燧石峰南坡,合称“阳山碑材”。图中远处山峰即阳山,亦称孔山、雁门山,海拔341.9米,为汤山地区最高峰,图片下方为古采石场运送石材的道路。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缘何废弃:烂石带来“烂尾”
从空中俯瞰,左图出露在古采石场地面的是一整块巨大的石灰岩体,仔细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实际上是由无数大小悬殊的石块胶结而成的。但这个部位的岩石因为含燧石杂质过多,所以虽然完整,却无法用于开凿石碑。
揭秘南京大石碑“烂尾之谜”发现石烂
若要苛求月牙细到极致,还存在一种特殊时刻,那就是日全食发生时。在地球上看,若月球将太阳光线完全挡住,日全食完美上演之时,太阳会暂时被月球“鸠占鹊巢”。此时我们看到的“黑暗太阳”,其实是月球。日全食的食甚时刻,月面中心与日面中心达到最近距离,我们可以在天空中原先太阳所在位置看到全黑的月面。2023年4月20日,在东南亚及大洋洲等地可以目睹日全食的发生。通过拍摄与后期计算处理,遮掩住太阳的月球四周可见美丽的日珥和日冕流线。此时,月面的最亮面积趋近于零,可谓数学意义上最小值的极限。摄影/王乐天 数字后期/章佳杰
追寻细月
照片中的古建筑是位于北京西郊的著名地标“定都阁”,很多喜爱摄影的朋友会挑战把太阳或者满月与定都阁拍在一起。拍摄细月与定都阁的组合难度更大,左图中摄影师通过视频拍摄,并把一帧帧画面中的月牙叠加在一起,记录到新月从定都阁后落下的过程(摄影/李鹏);
从水草堆开始逐步了解水系的生态系统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周围河道边,每隔不久就会堆放起一垛垛水草。工人们常会架船环游,用镰刀和抄网清除生长过剩的水生植物。张瑜时常来翻看岸边的水草堆,他说要想看明白奥森水系的生态系统,这些水草算是植被基础,很重要(摄影/霍文韬)。
透过水下, 看北京奥林匹克 森林公园
摄影 / 霍文韬
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日常生活中,人们从古至今也常以月来表达情绪。与朋友分别之际要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寂寥之时会想起“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的细月除了寄托孤独寂寞等情感,同时也是值得欣赏的风景。图为日落时在北京景山公园拍摄的新月,此时细月如钩,恰在北海白塔上方。摄影/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