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地图上被标记为无人岛的庙湾岛,是我国千万个小岛的缩影
庙湾岛位于广东珠海万山群岛佳蓬列岛中部,面积约2平方公里,它可以说是我国千千万万个岛屿的缩影。岛上的花岗岩地貌给人一种气势雄浑的感觉,一些巨大的方形岩石沿着节理逐渐风化瓦解,向大海滑落。画面左侧的花岗岩小岛为北尖岛,形似一个完美的锥形。在许多资料上,庙湾岛会被标注为无人岛,但实际上这里不仅不是无人岛,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岛上还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小村庄,人口鼎盛时期,甚至会有几百人。岛上居民基本都居住在这个伸向大海的环形海湾的一角,海湾中间有一处白色的沙滩。为了开发旅游,一家公司在这里修建码头,由于采用传统的打桩法,无法抵抗台风,最终废弃。而上世纪80年代岛上居民用沉箱法修建的码头至今仍在使用,它们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甚至让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摄影/谢之安
孤悬于东海之上的渔山列岛,使我国的领海范围向东扩展了十多海里
渔山列岛位于浙江中部沿海,隶属于宁波市象山县。孤悬于东海之上的渔山列岛,距大陆最近处约为45公里,是浙江省内舟山群岛以南距大陆最远的一群岛屿。正因为此,渔山列岛被选为领海基点之一,它使我国的领海范围向东扩展了12海里。渔山列岛由南渔山岛、北渔山岛以及附近岛礁组成,包括大小岛礁54个,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总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渔山列岛得名于北渔山岛与南渔山岛。图中是北渔山岛的景色。目前,这里还未被过度开发,岛上野花遍地,岛岸崖壁陡峭,乱石峥嵘,海面上渔船点点,自然与人文一派和谐景象。摄影/赵高翔
图是我国于1999年出版的《南海诸岛》地图。“南海诸岛”一词据说是由地理学家胡焕庸命名的。一个“诸”字,言简意赅地将我国南海地区的所有岛屿都概括了进来(摄影/珊瑚海)。
澳门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大桥连接着的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岛
林立的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大桥凌驾于海面之上,仿佛这是一座来自未来的梦幻之城。其实,这里只是我国粤港澳大湾区西南部的一角。图片中央宽阔的水道被称为十字门水道,它将这片区域分割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最左侧的区域为珠海的湾仔街道,右下角是珠海的横琴岛,被三座大桥相连的区域分别为澳门半岛(左侧)和路氹岛(右侧)。画面中最吸引人的不是那些摩天大楼或者CBD一样的繁荣商业区,而是横跨大海的三座大桥。三座大桥都通向一个小岛——路氹岛,这本身就说明了路氹岛的价值。路氹岛原来是两个荒岛(路环岛与氹仔岛),后来澳门管理部门用填海的方式将两个岛连起来变成了一个岛,取两岛首字合称为“路氹岛”。如今路氹岛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繁华发达的商业与旅游娱乐业的重镇,岛上有威尼斯人、瑞吉、万豪、巴黎人等40多家著名的五星级酒店,酒店中有大型的购物和博彩娱乐中心。今天虽然疫情仍未结束,但这里仍然人来人往,十分活跃。摄影/谢之安
图下方的岛屿为西沙群岛东部宣德群岛上的永兴岛,永兴岛是西沙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三沙市的驻地所在,与其北部的七连屿仅相隔4海里左右(摄影/李玉宇)。
十字门水道是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桥梁,见证了中国与世界早期的接触
在珠海与澳门交界处,一条十字形的水道纵贯其中,这便是著名的“十字门水道”。这条水道东连澳门,西接粤西,北倚珠三角,南靠横琴。这里也是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早期交流碰触的桥梁。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大陆,为我们带来了第一份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让国人第一次以全球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打破了“中国在世界中心”的观念。画面中三座大桥将澳门半岛与路氹岛紧密连接起来,桥下则是船只往来的水道。这张图中的景象,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缩影。摄影/珊瑚海
东海是我国岛屿数量最多的海域,约占全国海岛数量的一半以上,并以群岛或列岛的形式规律分布
在我国的各大海域中,以东海海域的岛屿数量最多,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一半以上。东海岛屿区以江苏省启东嘴与韩国济州岛之间的连线为北界,以广东省东北部的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为南界,包括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的全部岛屿和江苏省、台湾省的部分岛屿。从岛屿的成因上看,这里绝大部分岛屿为基岩岛,并以群岛或列岛的形式规律分布。其中,我国面积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便分布于此,舟山群岛由嵊泗列岛、崎岖列岛、中街山列岛等10个列岛组成,包括大小1800多个岛屿。由于地图比例尺的问题,我们无法将这些被遮蔽的群岛或列岛一一呈现出来。
中国海岛:遮蔽与呈现
在我国的四大海域中,渤海是唯一的内海,其北、西、南三面都为陆地所环绕,东面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并以辽宁省的老铁山角和山东省蓬莱角之间的连线构成与黄海之间的分界线,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海峡四个岛屿亚区。由于庙岛群岛位于分界线以西,因而属于渤海岛屿区。在分界线以东,便是面积广阔的黄海岛屿区,主要以山东省成山角和朝鲜半岛长山串之间的连线分为北黄海与南黄海两个岛屿亚区,包括辽宁省、山东省的部分岛屿以及江苏省北部的全部岛屿。其中,长山群岛是北黄海最大的群岛,也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
中国海岛:遮蔽与呈现
三沙市的范围与“九段线”密不可分,它将我国南海这片蓝色海域上的透明土地也囊括进来
三沙市位于我国南海中南部,海南省南部,是我国总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城市。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正式成立,所辖范围包括南海“九段线”内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岛礁及附近海域,由280多个岛、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沙滩及其海域组成,陆地面积仅20多平方公里,陆海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三沙市的范围与“九段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用断续国界线的形式将我国南海这片热带海域上的蓝色国土囊括了进来。上世纪30年代,地理学家白眉初在《中国南海疆界图》中,第一次在地图上用一条连续、完整的实线将我国的南海诸岛围合起来,这便是后来的南海U形线,今天九段线的雏形,并在地图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海岛:遮蔽与呈现
海岛是指四周被海水包围,高潮时露出水面的陆地。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中,分布着数以万计的海岛,它们大小不一,星罗棋布,多呈链状或群状分布在海洋之中。根据《2017年海岛统计调查报告》,我国海岛数量达11000多个,海岛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0.8%。按照海岛所处的海域,由北向南可以将我国海岛划分为渤海岛屿区、黄海岛屿区、东海岛屿区和南海岛屿区四个区域,不同海区海岛数量分布不均。其中,东海岛屿区数量最多,约占我国海岛总量的59%,南海岛屿区次之,约占30%,而黄、渤海岛屿区海岛数量最少,两者相加仅占11%。若以不同省份分布的海岛数量而论,浙江省海岛数量最多,约占全国海岛总量的37%,福建省、广东省次之,约占海岛总量的20%、16%,其他省份和地区占比为27%。
中国海岛:遮蔽与呈现
由于密布在海洋中的这些海岛的存在,使我国的领海基线向海洋推进
领海基线是沿海国家为测量领海宽度而确立的起算线。基线向内陆一侧的水域为内水,向外一侧的水域依次为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可以采用三种方法确定领海基线:正常基线法、直线基线法和混合基线法。正常基线法是指沿海国家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注的沿海低潮线;直线基线法是指在海岸线极为曲折的地方,或者如果紧邻海岸有一系列岛屿的情况下,可以在海岸或岛屿外缘选择适当基点,以直线的形式将各基点连接起来的方法;混合基线法即交替采用上述正常基线法和直线基线法以确定领海基线的方法。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大小11000多个岛屿。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规定,我国采用直线基线法来确定领海基线,领海的宽度为从领海基线起向外12海里的水域,毗连区为领海以外邻接12海里的水域。1996年5月15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的声明》,我国公布了大陆领海和西沙群岛的77个领海基点,连接了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2012年9月10日,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17个领海基点及相应基线。
中国海岛:遮蔽与呈现
七连屿位于我国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的宣德群岛之中,自西向东由多个岛屿呈链条状组成。七连屿由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七个相连的岛洲及附近的沙洲、礁盘组成。由于每个岛屿都不大,在一些地图上未能将七连屿的所有岛屿名称全部标识出来。中国人是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者和命名者,在七连屿的一些岛上,就有渔民定居,许多中国渔民在这里打鱼、赶海,过着鲜为人知的生活。从空中看去,南海的七连屿既如翡翠般碧绿,又如珠链般夺目,充满了无穷魅力。摄影/李建伟
大黑山岛 属于庙岛群岛南部岛群
大黑山岛,岛体南北长4.22公里,东西宽2.7公里,岸线长约13.6公里。岛岸上的海蚀地貌广泛发育,尤以龙爪山最为壮观。龙爪山以崖体被几条大致平行的沟壑切割成爪形而得名,海蚀崖高度为10—20米,崖壁上坚硬的石英岩中夹着较软的板岩,因为板岩更易被风化,所以呈现出石英岩外凸、板岩内凹的横向条纹。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高山岛
属于庙岛群岛中部岛群
高山岛,是庙岛群岛第一高的海岛,海拔202.8米。岛形为不规则长方形,长约1.3公里,宽约320米,岸线长约4.19公里。除南部有砾石滩外,环岛都为海蚀崖,在突出的岬角两侧,还有海蚀洞穴发育。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车由岛的崖壁上由于风化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石窟、石穴,栖息着几万只黑尾鸥、海鸬鹚、白腰雨燕等海鸟,又被称为“万鸟岛”。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犁犋把岛 属于庙岛群岛南部岛群
犁犋把岛,是小黑山岛东北侧海域中的一个小岛。岛体近似长方形,长190米,最宽处约80米,岸线长度为580米。在北端近岸分布一座海蚀柱,高21米,直径约5米,形似宝塔,因而得名“宝塔礁”。在风帆时代,它是船只进出水道的导航标志,在当地人心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岛岸东北侧发育有海蚀柱,最壮观的两座并肩而立,形如升起的风帆,高度超过了30米,其上还有海蚀作用形成的镂空。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砣矶岛 属于庙岛群岛中部岛群
砣矶岛,是庙岛群岛中部最大的海岛。南北长约4.75公里,东西宽约3.9公里,岸线长约20.94公里。在岛北部和西部的岸线上,由于岸礁岩性主要为绢云母千枚岩,内含云母、石英、绿泥石和多种矿物成分,颜色和石质粗细软硬都不相同。经过百万年的水镌浪刻,礁岩表面凹凸不平,不同颜色和层次的纹理层叠展示,好似海浪被印刻在了礁石上。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小钦岛北侧近岸海域,有一个名为鳖盖山的小岛,平面呈长条形,长约200米,宽约110米,因从空中俯瞰形似鳖盖而得名。但从侧面看,可见岛体由南、北两座岩峰组成,岩峰明显为单斜构造,向西倾斜,犹如并立的两座金字塔。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还有一处褶皱形状独特,像一只弓着背的大虾嵌在了崖壁上,岛民以其形状命名为“虾石”,传说它有保佑海岛渔获丰收的效力。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砣矶岛 属于庙岛群岛中部岛群
砣矶岛岩层主要为板岩、千枚岩,在约6亿—8亿年前形成,属于软弱岩层,韧性好,受力易形成褶皱。在岛西部的陡崖海岸上,可以观察到灰白色的砂质板岩与偏红色的泥质板岩间隔层叠,后期遭挤压变形,形成了颇有韵律感和层次感的天然岩画。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小钦岛·鳖盖山岛
属于庙岛群岛北部岛群
小钦岛,岛体呈不规则三角形,长约2公里,宽约850米,岛上构造比较简单,有断层和褶皱出露。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车由岛 属于庙岛群岛中部岛群
车由岛,呈长条形,长约640米,宽约100米,岸线长约1.51公里。岛的东西两侧均有海蚀柱分布,高程分别为13.9米和19米。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庙岛群岛,属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所辖,扼守着黄海进入渤海的“咽喉”,北与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岬角对峙,南与蓬莱隔海相望。群岛由大小47个岛屿组成,其中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5个,相邻海岛之间的距离,最多不过十余公里,犹如一道天然形成的“岛桥”。摄影/陈肖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摄影 / 陈肖
南隍城岛
属于庙岛群岛北部岛群
南隍城岛,南北长3.1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6公里,岸线长约13.45公里。在岛最南端,有一面三角形大崖壁,崖壁高约71.8米,倾角几近90度,仿佛直插入海一般。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大钦岛 属于庙岛群岛北部岛群
大钦岛,长约4.9公里,宽约2公里,岸线长约15.29公里。地层中以石英岩与板岩交替出现为特征。板岩抗风化能力较弱,更容易被侵蚀,发生凹入,其上也易风化形成一定厚度的土壤层,因此植被生长得也比石英岩地区更茂盛。
庙岛群岛 黄渤海分界线上的海岛奇观
底播“散养”的海鲜,需要“海碰子”们潜入海底人工捕捞
渔船载着潜水员驶入海中标定的位置停稳,潜水员身着沉甸甸的潜水服,佩戴潜水镜、氧气瓶、铅块(重物),带着网具,全副武装进入水下,逐一捕捞以底播方式养在海底的虾夷扇贝,完毕后再将满载渔获的网具送上渔船。在长山群岛所在的辽东地区,水下捕捞活动被称为“碰”,有点碰运气的意思,在海洋牧场从事水下捕捞的潜水员也叫“海碰子”。由于水温低、水压强、负重大、采捕作业时间严格等原因,“海碰子”们从事的是一份相当辛苦、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摄影 / 于喜盛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摄影 / 于喜盛
三倍体牡蛎(具有三套染色体的牡蛎,是一种个头大、生长快、肉质好、适合养殖的牡蛎品种)。摄影/于喜盛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摄影 / 于喜盛
得益于北黄海冷水团,长山群岛的冷水海鲜分外鲜美
每年春季至秋季,长山群岛海域会在海底形成北黄海冷水团,所以即使在夏日炎热时节,当地深层海水仍然能够保持低温,供冷水海鲜持续生长。再加上水质洁净,盐分和营养丰富,长山群岛养殖冷水海鲜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当地还驯化、培育了虾夷扇贝的新品种——“獐子岛红”,不仅颜值高,而且肉质鲜美。这些刚刚出水的海鲜还未经加工,就足以勾起老饕们的食欲了。摄影/于喜盛 图为海胆。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摄影 / 于喜盛
图中,养殖工人正在架网箱的渔排上为鲍鱼和海胆填喂龙须菜(摄影/王华)。当地人还开始尝试“参胆套养”,也就是将海参苗和海胆苗养在同一个网箱里,用海带、龙须菜喂海胆,而海胆的排泄物又能成为海参的食物,既提高了养殖的效率,又能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摄影 / 于喜盛
这种养殖方式对海底的环境和面积都有很高要求。经过3至5年的“散养”,苗种基本长成可以捕获的规格,这时往往就需要请潜水员潜入海底,人工采捕(摄影/吴立新)。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摄影 / 吴立新
在长山群岛,可以将海参、海胆、扇贝的幼苗直接放进海底“散养”
为了让自然渔业资源休养生息,长山群岛的渔业正在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即减少对野生水产的捕捞,将重心转向人工养殖。长山群岛海域如今可以说是一片立体的“海洋牧场”,从海面到海底,人们都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本图和下图照片是长山群岛海底养殖的画面,这种养殖方式叫底播养殖,就是将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底栖生物的幼苗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暂养后直接投放到海底,不加人工干预,让苗种自然生长。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小长山岛海域中,整齐排列的浮筏和浮球仿佛在海面上勾勒出了一块块田地。某种意义上,小长山岛所在的长山群岛海域确实可谓黄海上的一片“粮仓”。由于这里的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当地出产的仿刺参(辽参)、皱纹盘鲍(辽鲍)、扇贝、对虾、海胆和牡蛎等,均为国内优质海鲜中的佼佼者。画面右上方,还可以看到小长山岛后方用桥连接着的大长山岛一角。除大、小长山岛外,长山群岛还包括广鹿岛、獐子岛、哈仙岛、瓜皮岛、褡裢岛、海洋岛和石城岛等200余座岛屿,分别属于大连长海县和庄河市。摄影/许阳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摄影 / 许阳
从“农业劳作”转向“工业化”养殖,可能是未来海洋牧场的发展方向
绿色的虾夷扇贝吊笼在海滩上堆积如山,渔民们正在将其一一清洗干净,然后集中码垛存放。吊笼表面容易附着和滋生藤壶、浒苔等水生生物,堵塞孔隙,影响笼子内外的水体交换,造成笼内缺氧,水质变差,甚至导致笼内养殖的水产死亡。吊笼的清洗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随着各类深水网箱和能够“船载舱养”的大型养殖工船开始启用,未来的海洋牧场可能将从类似农业的传统劳作模式,向更具工业化色彩的大规模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摄影/于喜盛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摄影 / 于喜盛
莱屿列岛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古雷半岛东部,是一片东西分布的岛群。莱屿列岛的岛屿都不大,面积最大的红屿也仅0.92平方公里。如果从空中俯瞰,莱屿列岛上遍生花岗岩石蛋,是一片石蛋列岛。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虽然石蛋和风动石是两个概念,但是莱屿列岛上的风动石却是由花岗岩石蛋形成的。这些风动石或是石蛋从高处滚落,在大的岩石基面找到了平衡支点后形成的,或是在长期的球状风化中,一整块岩石被层层剥蚀,上下岩块逐渐分离,连接部位也变得越来越小,出现一个平衡支点后形成的。它们不仅具有晃而不倒的状态,而且还有造型逼真的形态。图为井安岛上的一处风动石,好似是望海的神龟一样,渴望着到碧海中遨游。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图为巴流岛岸边的一只“小海豹”,对着海中另一座石蛋岛礁,“小海豹”旁的石蛋中还有渔民散养的两只小羊,通过羊作参照,便能感知“小海豹”的大小。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在莱屿列岛最大的岛——红屿的一处岬角上,有一处石蛋形成的风动石。这块巨石长18米、宽10米、高8米,体积约1080立方米,重约2800吨,巨石与基座之间,只有约1平方米的接触面积,它也是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一块风动石。风动石旁还有许多花岗岩石蛋围绕,仿佛一只窃蛋龙的造型,当地渔民又将其称为“神龟驮蛋”。摄影师在拍摄时打的光将风动石衬托得更加夺目。莱屿列岛上的风动石是花岗岩石蛋的一种特殊形态,在莱屿列岛上还有非常多的风动石奇观。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岬角石蛋 宛如婚纱裙摆铺在海床的待嫁新娘
在红屿的一处海岸岬角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蛋,这些石蛋使得这里成为了难得一见的石蛋岬角。岬角的最高点是一块风动石,风动石被基座顶起,基座下面则被更多的石蛋环绕。望过去,好像一位穿着婚纱的待嫁新娘坐在海床上,风动石是新娘的头,基座是新娘的身体,岬角上大大小小的石蛋则宛如婚纱的巨大裙摆,铺满整个海床。“待嫁新娘”让这处鲜有人至的小岛成了极为动人的所在,也为石蛋景观增添了浪漫色彩。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图为红屿上的两块“桃形”风动石,它们摇摇欲坠之态,好像马上就要从基岩石蛋上滑落下去。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除了石蛋之外,莱屿列岛的很多岩石造型也非常独特,图为沙洲岛的一块石质“中华鲟”。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图为红屿上的阴元石,流水沿着石蛋正中的节理侵蚀表面,水与砂粒在节理正中本有凹陷的部位进行掏蚀,形成了酷似女性生殖器的造型。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图为红屿上的“犀牛啸海峡”,两块石蛋与基岩石蛋上的纹理能够对接上,可以推测这是一块完整岩石被风化后出现的。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图为红屿上的两块椭球状的风动石,就像是海龙王在岛上留下的龙珠。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石蛋有奇观,“老鼠”上“灯台”
在莱屿南侧有一个叫外鹰屿的小海礁,外鹰屿长190米,宽60米,面积约5840平方米,由海面上飞起的海鸥,便能感知到外鹰屿面积之小。1967年时,为方便海上船舶夜行,便建立了一座灯桩,后几经改建,灯塔成为了莱屿列岛上重要的航标。灯塔之下有一块石蛋非常特别,它与基岩的接触面不足0.1平方米,周边还有一些尚未被完全磨蚀掉的棱角,从海上望去,活像一只要跳上灯塔偷油的老鼠,成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而成的海上奇观。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莱屿列岛属于大陆向海中延伸出露海面而成的大陆岛,与大陆岩体同为一脉。在千百万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花岗岩被球状风化成了石蛋(插图 绘图/王航)。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羊府大帝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岛
羊府大帝,属于从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的海神,原型为西晋名将羊祜。羊祜征伐东吴时每每以德服人,百姓自发为其建庙祭祀,后来对他的崇拜被迁移至海岛,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在舟山的岱山岛、嵊泗菜园岛、嵊山岛上都建有“羊府宫”,供奉羊府大帝,其职能范围可堪与妈祖比肩。而信仰羊府大帝的渔民也不限于几座岛上,浙东沿海的渔民,甚至江苏、福建的渔民也都会特意前往羊府宫进香。摄影/何仁岳
对龙王的祭祀不仅发生在庙宇中,在渔汛开始之时,渔船还会泊聚海湾,渔民将供桌摆设在沙滩上、堤岸上,举行祭龙王仪式(本图 摄影/包仁泉),燃烛焚香,奉上猪头、黄鱼鲞和年糕、盐、糖、茶、米等供品(下图 摄影/包仁泉)。
王爷 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
福建有“遍地王爷”之称。这里的“王爷”是一类神的总称,他们大多有姓无名,可统计的有一百余姓,来历也难以稽考,有些是历史人物的投影,而更多是传说中的人物。南日岛浮叶自然村供奉邱、金等几位王爷,每年的正月十八,众人先赶到供奉各位王爷的神庙,用乩童起乩,与神灵沟通(本图 摄影/崔建楠),再用轿子抬着王爷的神像或是附身的乩童巡游全岛(下图 摄影/崔建楠),最后不顾春寒,抬轿冲到海滩浅水中,做出与大海搏斗状,据说溅起的浪花越大,新的一年里渔获就越多(下下图)。
圣姑娘娘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列岛圣姑礁
海岛上的神明体系非常复杂,大大小小的海神们不仅守护一方海域,就连礁石、海湾、漩涡,也都有神灵把守。圣姑娘娘就是一位礁神,一般认为她是妈祖信仰的分支,传说中她会在夜晚为船引路,带着船绕过礁石。供奉她的圣姑庙位于嵊泗列岛中的圣姑礁上,圣姑礁长约170余米,宽约40余米,怪石高低错落,圣姑庙建在礁岩中部,屹立于波涛中,基石距离海面不足1米。摄影/包仁泉
财伯公 浙江省舟山市中街山列岛庙子湖岛
有的海神来自普通渔民。东海有渔谚说:“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青浜和庙子湖皆是岛名,所说的“菩萨”就是指财伯公。财伯公原名陈财伯,是一位清代渔民,在遭遇海难后,漂到庙子湖岛上,成了岛上的首位居民。他在山上燃起火堆,起到了灯塔的作用,为来往渔民指路。后来,这位守护一方海域平安的渔民,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最终被升格为庙子湖岛和青浜岛的海神。摄影/包丽霞
东海龙王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列岛黄龙岛
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有了四海神的观念,但四海神以龙王形象出现则要到宋代。相比渔民出身的海神,东海龙王的形象要暴戾恣睢许多,但因其在古代是获得官方册封的神,因此在东海各岛上都香火兴盛。图拍摄的是,嵊泗黄龙岛的渔民在开捕节前祭祀龙王(摄影/包霞丽)。
陈十四娘娘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岛
陈十四娘娘,名陈靖姑,对她的信仰起于唐代,明清时又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其神职从最初的保胎、送子,到灭蛇、除妖,再到医病、扶危、解厄……转变为了多功能的女神。在浙南和福建北部沿海及岛屿上,成为了类似于妈祖一样的神祇。洞头岛上有12座祭祀陈十四娘娘的庙宇,这张照片拍摄于北岙太阴宫,是洞头本岛最古老的宫庙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摄影/叶凌志
如果说富贵角灯塔与麟山鼻是台湾最北端的标志,那么岛屿最南端的地标建筑非“鹅銮鼻灯塔”莫属。灯塔位于屏东县境内的垦丁国家公园,那里是游人如织的景区,同时也是很多特有物种的分布地。鹅銮鼻沿海地区有很多露出海面的高位珊瑚礁,有很多低矮的草本植物贴着珊瑚礁生长,比如当地特有物种鹅銮鼻野百合、鹅銮鼻大戟以及仅分布在台湾与菲律宾的台湾灰毛豆。鹅銮鼻紧临太平洋,时常面临强烈的海风,植物的形态也体现出它们对于强风环境的适应。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位于台湾北部白沙湾边的麟山鼻被称作“岛屿向北翘起的鼻尖”,不远处的富贵角灯塔则是台湾岛最北端的灯塔。在麟山鼻至富贵角一带,每年4月至5月是观赏野百合的好去处。图中绽放的是粗茎麝香百合,它也被称作铁炮百合,虽然不是台湾的特有花卉,却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图为粗茎麝香百合
Lilium longiflorum var. scabrum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合欢山位于台湾中央山脉的中部,是观察台湾高山植物的著名地点。合欢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类型丰富:针阔混交林、灌丛、亚高山草甸、流石滩等生境都可以见到。当地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也有非常多的台湾特有物种。比如阿里山龙胆,它们分布在海拔2500—3900米光线充足的高山阳坡地带;黑斑龙胆是台湾特有物种玉山龙胆的变种,花主体是黄色的。玉山佛甲草是台湾特有的景天科植物,生活在海拔超过2500米的高山石缝或者流石滩环境中。在早年著名的游戏《天之痕》中,玉山佛甲草作为补充灵力的道具出现,算是成功出圈。当然如果在野外见到这些特有植物,切不可随意采集。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罗大佑曲中的野百合恰是台湾特有花卉
阳明山位于台北市北部不远处,在地理结构上属于大屯火山群。由于北侧临海,丰富的水汽使得这里气候潮湿,并孕育了许多台湾的特有物种。比如台湾百合,它不像粗茎麝香百合那样花团锦簇,却更加符合罗大佑作词作曲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中野百合的气质。台湾百合是一个在台湾岛分布比较广泛的特有物种,从各地山林角落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杜鹃花海:中央山脉可媲美横断山区
按照《台湾植物志》,分布于台湾的杜鹃花属植物有13种以及2个变种。在这13种和2个变种之中,其中10种外加2个变种都是台湾的特有植物,所以台湾的杜鹃花中,特有种的比例非常高。大多数游客春天去台湾看高山杜鹃时,他们看到的很有可能就是台湾特有的杜鹃花。就全球的杜鹃花分布而言,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是杜鹃花多样性的分布中心,而台湾的杜鹃花则有别于青藏高原,在岛屿上开始了独立演化与分化。产自台湾的杜鹃花多被欧洲园艺界成功引种,在西方的植物园或者花园中,它们与同产自我国横断山区的杜鹃花再次欢聚一堂。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海拔3000多米,玉山雪绒花在岩崖上绽放
玉山薄雪草是以玉山命名的,多分布于海拔3200—3800米高山岩缝中的台湾特有物种,大陆将它称为小叶火绒草。火绒草属的各种植物,在台湾被称为各种薄雪草。这类植物植株表面覆有白色短绒,它们可以起到一定御寒效果,看起来却让人联想到深秋的轻霜或者初冬的薄雪。阿尔卑斯山大名鼎鼎的雪绒花也属于火绒草(薄雪草)这个类群,故而也有人将图中这种花称作“玉山雪绒花”。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双帆石的水下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态小环境。在温暖的浅海,礁石底下的半洞中被单鳍鱼群填满,它们随着浪涌变化出不同的形态,摄影师迎着浪涌把镜头往前送,鱼群几乎贴在了镜头上。这密密麻麻的鱼群,也是水上岩壁上居住着的各种海鸟的日常口粮。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海扇是一种柳珊瑚,和生长在浅海的硬珊瑚不同,它们不需要光合作用也可以茁壮生长。一般来说,在海南岛临近海域很难看到大片海扇,特别是在浅海区,很多都被采集或破坏了,即使是在西沙群岛海域,往往也得在40—50米甚至更深的海底,才能看到繁茂的海扇。然而,就在海南陵水海域的海岛附近,因为水下暗礁的存在,渔船很少来此,在十多米深的浅海处,一片壮观的海扇森林蓦然出现在摄影师的面前。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离沙滩不远的浅海是硬珊瑚的世界,不到一米的深度,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珊瑚。这里有着热带最璀璨的阳光,珊瑚在太阳的能量下茁壮成长。在珊瑚礁间,各种鱼类虾蟹穿梭游弋,犹如伊甸园一般。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碧海白沙,浅海伊甸园加井岛
鸟瞰加井岛,可以看到碧海和绿树间隔着一片洁白的沙滩,这片美丽原始的沙滩是由珊瑚碎片经过海水的冲刷研磨形成的。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双帆石岛从水面上看怪石嶙峋,水下则是沟壑纵横,巨石林立,像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需要精湛的导航能力和丰富的潜水经验,潜水者才能在这里穿梭自如而不迷路。在阳光璀璨的中午,炙热的日光可以照射到海底,海面上波涛汹涌,浪花拍打在黝黑的礁石上,碎成一片片白沫。在巨石间穿梭需要特别小心,一些地势险峻之处还伴随着强流,一不小心,潜水摄影师就会被岩石上尖锐的牡蛎划伤。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双帆石岛位于海南陵水外海,由几块露出水面的巨石组成,远远看去就像是一艘扬帆远航的古帆船,非常壮观。双帆石的左侧竖立了灯塔,提醒过往船只避让。嶙峋的巨石上虽然没有植被覆盖,但却栖息了大群的海鸟。黄昏时分,海鸟会成群地在双帆石岛周围盘旋,捕食这片海域中的沙丁鱼。无论是海上海下,都生机勃勃。每年秋季,还有鲸鲨洄游经过此地。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海岛的多彩另一面:姹紫嫣红的水下桃花源
不少海岛水上部分的主色调是绿色(植被)和白色(沙滩),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你潜入水下,却能看到海岛姹紫嫣红的一面。水下的岩壁上长满了筒星珊瑚和棘穗软珊瑚,棘穗软珊瑚俗称海桃花,如同海底绽放的花朵一般绚烂。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沉船故事:华丽的猎手和悠然的狩猎
沉船是人工鱼礁的一种,它们的存在,给海岛的水下增加了另一种美丽和更多的生机。在黑暗中探访这些古旧沉船的内部,锈蚀斑驳的楼梯间,穿梭着三两条天竺鲷,舷窗外那片湛蓝的光辉格外神秘。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三亚的西南海上有一对岛屿,被称为东锣岛和西鼓岛。两岛相距3—4海里,传说中,仙女和普通渔民相爱,被王母娘娘责罚阻止,一对爱侣遂化为了两个小岛,永远彼此守望。这张图片是站在海南岛的海岸边拍摄的,远处左边的小岛是东锣岛;照片中部有灯塔的岛屿则是西鼓岛。这两个小岛尚未开发,有美不胜收的日出和日落,陡峭的山崖之上,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热带植被。摄影/罗弘扬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摄影 / 罗弘扬
在蜈支洲岛的水下,沉船中生活着上万条玻璃鱼。有了保护区的守护,它们不必担心被渔船捕捞,最大的天敌就是姿态飘逸的狮子鱼,这种狮子鱼的正式名称是翱翔蓑鲉(Pterois volitans),游动的姿态如同在空中翱翔,非常优美,它们在沉船的出口埋伏,变身为捕猎的华丽猎手。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在这片花团锦簇的繁茂世界里,其实还另有乾坤,生活着一种非常微小的贝类——雪花得米梭螺(Diminovula alabaster),它们的外套膜可以完美地拟态珊瑚的颜色和纹理,即使是潜水员,不仔细观察也很难找到它们。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海南岛的周围岛链上小岛众多,按岛屿面积、所处位置、成因和物质组成等可以分为诸多种类,拥有不同的景观和特点。环岛“星链”,异彩纷呈。
海中有“星链” 潜入海南“卫星岛群”的 水下秘境
1月1日我国最早迎来第一缕阳光的几处地点及日出时间示意图
哪里迎来 我国2023年第一缕阳光?
最早看到日出的地点与晨昏线中晨线的位置密切相关。由于黄赤夹角的存在,不同日期晨线与地球经线之间的角度是不同的,故而让国内多地都拥有了最先目睹日出美景的可能。
哪里迎来 我国2023年第一缕阳光?
更早看到日出?飞至高空平流层可以先睹为快
黎明时分,上海至台北的航班。舷窗外太阳即将升起,曙光的照射让夜空变得晨昏分明。如果没机会前往海马滩、赤尾屿、黑瞎子岛等地,选择乘坐从我国东部沿海上空经过的早班航班,也是提早观看日出的不错选择。摄影/张超
哪里迎来 我国2023年第一缕阳光?
摄影 / 张超
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的东极岛由青浜岛、庙子湖岛、东福山、黄兴岛等多个岛屿构成,这里也被称作中街山列岛,被誉为“国内可以最早看到新年日出的地方”。东极岛的确是比较容易到达的、可以较早看到日出的好去处,但细究起来,我国每年最早迎来新年日出的地方并不在这里。那也是一处岛礁,它就是位于南沙群岛东部的海马滩。
哪里迎来 我国2023年第一缕阳光?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界处,左侧陆地为黑瞎子岛。每年2月底至10月底,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市的黑瞎子岛都是我国境内第一缕阳光照射的地方。在夏至前后,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间约为北京时间凌晨3点,想要拍日出就不能睡懒觉。
哪里迎来 我国2023年第一缕阳光?
12月22日,我国最早迎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是南沙群岛东部的海马滩。在冬至前后,赤尾屿的日出时间与海马滩差不太多。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玉山,玉山最高峰海拔3952米,较高的海拔使得这里可以比台北更早看到日出。在冬至乃至元旦,玉山山顶的日出时间仅比海马滩和赤尾屿晚一点点。
哪里迎来 我国2023年第一缕阳光?
在嵊泗列岛,收获贻贝之后,需要先放入大锅,用海水煮透进行预加工,再交由村中的妇女剥出贝肉,如此才能用于烹饪美食。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无论在沿海还是内陆,“炒花蛤”都可谓是最亲民的海鲜菜式之一。除了养殖量最大,也是最常见的菲律宾蛤仔外,我国海域还分布着很多种外壳有花纹的贝类,在沿海居民的餐桌上,“炒花蛤”所用的材料也有着差异。对于其他贝类,海岛居民也有一些传统的养殖手段,他们将繁育的贻贝苗从旧的附着物上剥下,再让它们附着在新的麻绳上,然后把包裹着贝苗的苗绳挂在海水中,三年之后便是收获美味的时刻。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一旦受惊,这种鱼便会鼓起身体变成一个刺球(摄影/李洋),让捕食者无从下口,渔民们也要戴上手套以防被刺破手掌。尽管密斑二齿鲀的内脏和血液等有毒,体表的刺处理起来也非常繁琐,但它们体内没有细刺、肉质鲜嫩可口,富含胶原蛋白的鱼皮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摄影 / 李洋
它们是蓝斑背肛海兔(摄影/张继灵)所产的卵囊群,这是一种生活在浅海的软体动物,受惊时会喷出紫色的液体迷惑敌人(下图)。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摄影 / 张继灵
在海南岛南部以及西沙群岛,渔民经常会穿上潜水设备下海捕捞一种名为密斑二齿鲀的鱼类(摄影/李洋)。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摄影 / 李洋
花鸟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的嵊泗列岛北部,这里的礁石间常生有野生紫菜,而当地最传统的采紫菜方式是用一捆竹篾将它们从石缝间刮下。采紫菜的渔民常常头系一条红布,这是为了在出海时辟邪,以求平安。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清晨,舟山嵊泗列岛的渔民早已起灶生火,烤制捕获的海虾。通红的炉膛和翻滚的蒸汽,飘散着大海的味道和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当冷空气南下、西北风骤起之时,便是浙江嵊泗列岛的人们开始忙碌的时节。此时正是捕捞海鳗的旺季,洗净剖开的海鳗挂在通风处,或是平摊着晾干,就是一道由海风造就的特色美味“新风鳗鲞”。食用时,只要用刀将鳗鲞切段然后蒸熟即可,无需过多的佐料,饱满的鳗肉本身便蕴含着独特的大海味道。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华灯初上,海鲜是岛屿居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元素(供图/罗璐)。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浙江舟山群岛的嵊山岛,渔民将捕获的海虾摊开晾晒,制成的虾干蕴含着满满大海的味道。如今随着养殖海产品的兴盛,超市和烧烤摊上的“海虾”很多都是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海域、后在我国广泛引进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我国海域原生的虾类逐渐式微,海鲜的种类趋于同质化。而在舟山群岛以及我国许多沿海的岛屿,传统“靠海吃海”的文化依然在延续。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鳀鱼是一种普通的小型海鱼,但在浙江舟山的嵊泗列岛,它们是重要的渔获,被称为“海蜓”。每年5月下旬到6月初,鳀鱼群会洄游至嵊泗列岛周边的海域。鳀鱼捕捞之后很容易死亡腐烂,因此当渔船靠岸之后,当地的妇女就要连夜用猛火将鳀鱼煮熟,然后再晾晒成干。“海蜒”虽小,却是一味万用的佐料,制作任何菜肴时丢入一小撮便会让整体的鲜度大大提升,海蜒煮冬瓜是嵊泗列岛的日常佳肴。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无论是虾蟹,还是人们通称的“乌贼”(图中为莱氏拟乌贼 摄影/李洋),来自大海的丰富物产已经成了向海而生的人们生活和文化中的一部分。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摄影 / 李洋
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是特色海鲜文化的基石
辽阔的大海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它们是“靠海吃海”的海鲜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石。鲻鱼是一种常见的海鱼,我国台湾西海岸的著名海产“乌鱼子”就是用雌性鲻鱼的卵巢制成。条纹斑竹鲨是一种可以合法食用的鲨鱼。在海南西北的昌江黎族自治县,当地人将条纹斑竹鲨与腌渍的小西瓜同煮,名为“鲨鱼焖酸瓜”,是当地名菜。我国福建厦门曾有一道著名海产文昌鱼,虽然名字里有“鱼”,它其实是一种古老的头索动物,如今因为种群资源衰退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各种头足类动物(乌贼、鱿鱼和章鱼等)也是餐桌和烧烤摊上的常客,它们中的很多都有趋光性,可以用灯光来诱捕,是人们钟爱的海味。摄影/张继灵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摄影 / 张继灵
从大陆用船向海岛运水,是非常传统的救急方法
据《2017年海岛统计调查公报》记述:“我国海岛淡水供应主要来源于大陆引水、船舶或汽车运水和岛上水井、水库、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实际上,是否有稳定的淡水资源,是一个岛能否适宜人类居住的前提,所以一般情况下对有居民岛来说,利用岛上的水井、水库、雨水收集,淡水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但遇到长时间干旱,岛上的生活用水就可能严重不足,这时就需要从大陆用船向海岛运水,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如此。照片中拍摄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从上海向黄龙岛运水救急的情形。运水船靠岸后,先用橡胶管,将水柜中的水引入早已备好的水桶中,然后岛上居民男女老少齐动员,争先恐后地将水担走。摄影/王岳忠
在多种供水途径共同发挥作用下,我国南海诸岛中,许多有居民岛上淡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已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在满足了饮用等基本生存需要后,赵述岛上的居民们不仅利用淡水开辟了菜园,甚至还在岛上种植绿树,涵蓄水源。让赵述岛焕发了生机,从一座人迹罕至、没有淡水的海岛,变成了宜居的“世外桃源”。
海岛淡水 上天入地追寻它
檐下的毛竹与独特的平顶屋,都是为了汇集宝贵的雨水
海岛人对雨水的利用体现在了民居形制上。传统的海岛民居,房顶修成斜坡,上铺瓦片,雨水可顺着瓦垄汇流而下,以便于收集存储。更进一步的,则加装一种被称为“水流”的管道装置——将毛竹打穿,劈成两半,用铁丝捆绑吊在屋檐下,这样可以把整个屋顶汇水导入一个缸中(见图,照片拍摄于嵊泗花鸟岛)。
海岛淡水 上天入地追寻它
因人类活动加剧会威胁淡水透镜体的存续,所以目前包括永兴岛在内,我国南海岛屿的淡水供应主要依赖三种形式,海水淡化、雨水收集和岛外运水。经过多年研究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已较为成熟,在舟山群岛,海水淡化水的成本,包括原材料、电、人工、设备折旧等费用,总价约为8元/吨。虽然在南海诸岛,成本要高于此,但也不再高到难以接受。因此在南海许多岛礁上,海水淡化设备或工厂已较为常见。图为赵述岛上的年轻人正在好奇地从小窗中观察海水淡化设备。
海岛淡水 上天入地追寻它
利用浅层地下水的水井,盈亏恒常,给海岛人带来了稳定生活的保障。水井多的岛,自然会更加兴盛繁华。舟山本岛定海老城区中,就有大小水井三百多口。照片中拍摄的四眼井,据说建于元代。四个井眼,可以想象曾经来此取水的情形是多么拥挤忙碌。不过如今,它的功能仅剩了洗洗涮涮,凌晨四点之后,女人们就赶来占领洗衣台。此时,水井又为女人们劳动、交流提供了公共空间(摄影/俞劲松)。
在舟山群岛有村落分布的岛屿上,经常会见到照片中这样的海岛水库,虽然从规模上看称为“小水塘”可能更恰当些。因为岛屿上很难有发育充分的天然河流作为补给水源,海岛水库基本是靠天吃饭,一般都是用来汇聚、储存雨水的。遇到今年这样长时间高温少雨的天气,水库的水位就会与日俱减,甚至可能会底儿朝天。摄影/郑宝森
上世纪50年代后,海岛水井发展出一种新的形态——坑道井,在山体岩石内开挖一条横坑道,存储山岩缝隙渗透的山体积水,坑道井取用的是经过层层岩体过滤的地下水,口感清冽,名为井水,实为山泉水,深受岛民青睐(摄影/胡颖)。
历次考古发掘在岛上共发现不同样式的九口水井,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图为现在使用的甘泉岛水井。
海岛淡水 上天入地追寻它
珊瑚礁堆积形成的灰沙岛,其上部是松散的沉积物,渗透率相对较低,海水不易渗入;下部是相对古老的礁灰岩,具有成熟的岩溶特征,孔隙和溶洞极为发育,渗透性高,礁体外的海水容易渗入和流通。由于淡水和海水的密度差异,由地表渗入的雨水就可能排开海水,在地下形成中央厚边缘薄的淡水水体,名为淡水透镜体(见插画)。
海岛淡水 上天入地追寻它
岛城的身份给予了厦门独特的机遇和空间,在明清海禁时期成长为东南巨港、海洋贸易的中心,又在下南洋的时代巨潮中成为华侨的集散地,侨汇进出的金融岛。图中的厦门岛和鼓浪屿,一个繁华新潮,彰显着大都市的华丽和日新月异;一个风雅怀旧,收藏着厦门的往日时光和跌宕历史。双岛彼此唱和,在海风和海涛中演绎着属于海岛的传奇。摄影/刘剑聪
泉州: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
在泉州天后宫,小孩、大人争先恐后地触摸着这只巨大的白色“米龟”。这是泉州和台湾澎湖两地天后宫一年一度合办的元宵节“乞龟”祈福活动,两岸师傅一起用大米垒成象征福寿安康的龟,信众在春节赴天后宫拜妈祖之余,也能触摸米龟以求福气。由于妈祖信仰诞生地莆田在历史上与泉州关系密切,而泉州又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因此泉州成为了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至今都会有许多台湾的妈祖信众每年前往泉州朝拜。
妈祖 湄洲岛走出的中国海上女神
G1655次高铁的客舱内,乘坐着一位特殊的旅客——海神妈祖。2019年,在江苏昆山慧聚天后宫、上海市松江区妈祖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下,妈祖金身从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出发,在“千里眼”和“顺风耳”的陪伴下,乘动车移驾江苏和上海开展巡安布福活动,然后乘高铁返回。这不是湄洲妈祖第一次远行“出差”:2017年,妈祖搭乘飞机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巡安;2018年,妈祖乘游轮赴菲律宾巡安。湄洲岛出身的妈祖,其信众不仅遍及我国沿海,也延伸到了海外许多地区。
妈祖 湄洲岛走出的中国海上女神
活动结束后,妈祖乘高铁从上海虹桥站返回莆田,被护送进了商务座候车区候车。
妈祖 湄洲岛走出的中国海上女神
在虹桥车站,工作人员向摄影师展示妈祖此行去程和返程的动车票和高铁票,其格式与我们常人的车票无异,姓名处写着“林默”,旁边还印着虚拟身份证号。
妈祖 湄洲岛走出的中国海上女神
妈祖信仰遍及6大洲,东南亚是重要的传播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台湾、福建妈祖庙数量最多,其他沿海地区也多有分布,而且在我国内陆省份也坐落着一些妈祖庙,妈祖信仰的传播力可见一斑。放眼世界,妈祖信仰很早就随东南沿海移民而传播到了海外,如今全球6个大洲上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分布有妈祖庙。《2020妈祖文化和旅游国际传播影响力调查报告》显示,妈祖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最强的海外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东南亚是妈祖信仰传播的重要地区。2017年7月,湄洲祖庙妈祖首次巡安东南亚,这张照片拍摄于7月5日晚上11点多的福建会馆天福宫,当天,湄洲妈祖从马六甲抵达新加坡,从白天到夜里共巡安了新加坡9个宫庙。
妈祖 湄洲岛走出的中国海上女神
海上女神妈祖信仰,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诞生和传播
妈祖信仰诞生于五季宋初时期,之后不断传播发展。这张地图显示了宋代有确切建庙信息的主要妈祖庙分布情况。从湄洲岛妈祖祖庙开始,最初的妈祖庙主要分布在湄洲岛及周边,然后向莆田、泉州等地扩展,并逐渐传播到江南和广东一带的沿海地区。妈祖信仰传播过程中,最初的传播者主要是渔民,接着有海员、海商参与其中,官员、朝廷也有力地推动了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妈祖信仰在宋代走上历史的舞台,与当时的社会转型有关:宋代中央政府提出“开洋裕国”,开始重视海洋贸易。宋代莆田地区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商业繁盛,航运业特别发达。在这样的背景下,湄洲神女信仰逐渐从湄洲岛一带的区域性文化发展为莆田地区、福建沿海地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共通的文化,并在之后的朝代进一步传播至北方、内陆、海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海神多为男性,而我国的海神妈祖则为女性。妈祖信仰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诞生和传播,与当地海洋族群的社会形态密切相关。在海洋族群的家庭中,男性出海打鱼或经商,女性则承担劳作和社会活动等所有陆地事务。这也反映在了东南沿海地区女性的服饰上,比如福建惠安女,斗笠可以遮挡阳光和海风,短小的衣服则便于劳动(摄影/陈英杰)。
绚烂的霞光之中,莆田湄洲岛上的妈祖雕像静静凝视着大海,仿佛在看那海是否风平浪静,是否有船只需要帮助。一千多年来,人们深信这位海上女神无论生前身后,都在守护着每一位海洋中的行者。从渔民、海商,到官员、皇帝,从国内到国外,妈祖一视同仁地向信众施以援手。2009年,妈祖信俗成为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信俗类遗产。妈祖早已不是一位地域性的神灵,而是中国的、甚至世界的海上女神。
妈祖 湄洲岛走出的中国海上女神
作为一位由现实中的人物——湄洲女子林默转化而成的海神,妈祖可以说是一位“有身份”的神。2019年9月,妈祖从湄洲岛赴苏沪巡安布福,一路行经昆山、常熟、上海,接受信众的朝拜,下图为当时妈祖巡安上海天妃宫的盛况。
妈祖 湄洲岛走出的中国海上女神
画面下方的建筑群就是泉州天后宫,这里可谓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宋代的建筑构件。摄影/陈英杰
在厦门的城市气质中,文艺、浪漫是重要的一部分。厦门岛和鼓浪屿上曾聚集着众多文学大家,鼓浪屿更是被誉为琴岛,孕育出了一大批音乐家。图为20世纪初期,文学家林语堂夫妇和三位女儿在厦门鼓浪屿漳州路家中的合影。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图为20世纪初的厦门望族“板桥林家”在厦门家中接待外国友人的情景(供图/吴雍)。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厦门的崛起是时代的机遇,更与海岛身份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明清两代的严酷海禁中,孤悬海上的它得以挣脱禁锢,海洋贸易繁荣。图为厦门湾的夜景,近处为鼓浪屿的日光岩,远处为厦门岛及厦门湾海岸(摄影/李储全)。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摄影 / 李储全
图为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中学时代,正是在鼓浪屿上,她接受了教育启蒙,树立了医学志向。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图为1927年1月2日,鲁迅于厦大执教时在厦门南普陀的留影。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图为1958年,清华大学的马约翰教授在指导学生练习体操跳跃。这位著名的中国体育教育家、“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也是从鼓浪屿走出来的(供图/吴雍)。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图为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厦门诗人舒婷在1979年的影像(摄影/赖祖铭)。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摄影 / 赖祖铭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图为中山路片区及思明南北路上的骑楼群,记录着近代厦门的繁荣。供图/薛世杰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厦门是福建华侨集散地和侨汇中枢地。20世纪 20 至 30年代,掀起了鼓浪屿和厦门岛的兴建热潮,大量华侨选择在双岛上投资、置业和建设。厦门近现代建筑有鲜明的中西交融、不拘一格的特征,鼓浪屿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图为厦门沙坡尾的渔船。厦门大小港口和渡口众多。历史上,即使是厦门岛内交通,往往水路也比陆路更为方便快捷。这座城市与海洋、船舶的羁绊不可谓不深切。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图为鼓浪屿上巨大的郑成功雕像,正是在他的时代,厦门完成了一个从普通岛城到东南巨港的转变(摄影/刘剑聪)。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摄影 / 刘剑聪
厦门是中国少有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海岛作为主体的大城市。今天的厦门市域已大大扩展,由岛上的思明区、湖里区以及厦门湾大陆部分的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和翔安区组成,但厦门岛和鼓浪屿仍是城市的重心所在。600年厦门城的精华,大多凝聚在这两座岛上。从鼓浪屿眺望厦门岛,鼓浪屿绿树红顶,像是浮荡在海面之上的一艘美丽楼船,仍然保留着老厦门的风雅气质。远处的厦门岛则迎着天风海涛,已快速成长为繁华的现代都市。
摄影/刘剑聪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摄影 / 刘剑聪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资源过度集中在岛上,满负荷的厦门岛已经成为厦门发展的羁绊。今天的厦门,正从海岛之城快速地走向海湾之城,在海湾大陆地带不断生长的新城区像是新的枝干和根系,正在为厦门提供新的能量,开拓新的未来。图为从厦门湾新区眺望海上的厦门岛和鼓浪屿。摄影/张智宏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摄影 / 张智宏
医学、体育、抗日救亡……厦门岛和鼓浪屿双岛上曾走出一批时代精英,给近现代的中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图为1941年“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后援会”成立后,陈嘉庚与马来半岛英军总司令白思华中将、皇家空军远东总司令布摄少将等人的合影。陈嘉庚出生在厦门,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倾注了毕生心血,振兴民族教育、支持抗日和革命(供图/张庆民)。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陶杯,东花丘遗址,其上有用木签或竹签刻画出来的独特纹饰;
南岛语族的中华基因
在不断扩散的过程中,南岛语族在有些地方取代了原有居民,在有的地方与早期居民发生了融合,他们的体质和文化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印度尼西亚龙目岛上的萨萨克(Sasak)人,就属于南岛语族,有观点认为Sasak这个名字可能起源自sak-sak这个词,意思是“船”。图为坐在传统的茅草顶干栏式建筑中的萨萨克男子。
南岛语族的中华基因
波利尼西亚人,是居住在太平洋波利尼西亚诸岛上一系列族群的总称,属于南岛语族。从外貌上看,他们与我们颇有相似之处,基因研究也发现,波利尼西亚人与东亚人的遗传距离很近,有许多波利尼西亚人也坚信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国。
南岛语族的中华基因
2010年11月19日,6名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人驾驶着独木舟,放弃使用指南针,而是依靠星星、海浪和洋流来辨别方向,历时4个月,航行1.6万海里,抵达福州马尾港,完成了一次回溯祖先迁徙路线的寻根之旅(摄影/朱兴鑫)。
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通过对台湾汉本和公馆两处考古遗址出土人骨的DNA分析,证明南岛语族人群与侗台语族人群同源。图为王传超老师在化石标本陈列室中。
南岛语族的中华基因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团队,发明了一种类似钓鱼的方法,能把古DNA碎片从化石和土壤里“钓捕”出来,进行某种程度的复原。他们以此方式提取了福建奇和洞人的古DNA,确证了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且首次明确将时间追溯到8400年前。图为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实验人员对人类骨骸材料进行微损取样(供图/付巧妹)。
南岛语族的中华基因
虽然台湾的少数民族都属于南岛语族,但他们还可分为多个族群,如雅美、阿美、噶玛兰、撒奇莱雅、卑南、太鲁阁、赛夏、泰雅、邵、布农、赛德克、邹、鲁凯、排湾等。各个族群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上都不尽相同。雅美人(自称达悟人),世居在兰屿岛上,是带有浓郁海洋文化色彩的族群。图为穿着传统服饰的雅美妇女。摄影/陈海汶
图为壳丘头遗址的考古现场。壳丘头遗址位于福建平潭县海坛岛上,其年代为距今约6500—5500年前,是南岛语族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
南岛语族的中华基因
直到现在,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还生活着一支以船为家,终年生活在水上的特殊族群——疍家人,很多人类学家相信,他们是曾经生活在我国的南岛语族先民们的后裔。但从目前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来看,福建的疍民还是以汉族为主,缺乏他们与南岛语族先民有关的证据。摄影/胡国辉
还展示了出土于福建几个遗址中有特色的器物,由上至下为:石锛,龟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本图);陶杯,东花丘遗址,其上有用木签或竹签刻画出来的独特纹饰;陶支座,壳丘头遗址,为炊器的底座和支架。供图/侯榕贵
南岛语族的中华基因
关于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南岛语族起源于我国大陆东南地区,在距今约6000年前,以福建近海岛屿为跳板,向台湾岛拓展,这是南岛语族扩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开始于距今4500年左右,南岛语族从台湾向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扩散,并逐步登上太平洋诸岛(见地图)。也有学者推测,南岛语族的先民可能源自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约7000年前向南迁徙,只是该观点尚无确凿证据。以印尼语、他加禄语、阿美语(台湾的少数民族)、斐济语、汤加语为例,我们列举了一些南岛语系不同语言的同源词供参考(原始南岛语构拟也做了标注)。此外,在我国南方侗台语族的一些民族中,虽然其语言已经演变成了汉藏语系语言,但究其“底层”,仍能窥见其与南岛语系的渊源关系。
南岛语族的中华基因
目前,在福建和台湾发掘的与南岛语族相关考古遗址,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已经形成了时间连续、过程完整的文化序列,由于版面限制我们只标注了部分代表性遗址。
南岛语族的中华基因
图为澳门氹仔岛,这里高档酒店林立,博彩业和旅游业是氹仔岛的支柱产业。氹仔岛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湾区的资深经济明星岛。
珠江口岛屿 大湾区的经济明星岛
在横琴岛上还有一片面积较大的基围水塘(本图),不仅对于生态涵养起到了作用,而且还是供应世界美食之都澳门餐桌的大食“塘”(下图)。
珠江口岛屿 大湾区的经济明星岛
珠海横琴岛:经济崛起之外,还有独特魅力
珠海横琴岛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所在地,也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实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所在地。这里不仅是珠海的中央商务区,而且还云集了大量来自澳门的企业、科研单位。当然横琴岛的魅力并不止于此。岛上的长隆海洋王国是全球最大的海洋主题公园,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珠江口岛屿 大湾区的经济明星岛
野狸岛上的“日月贝”:珠海新的城市地标
在珠海香炉湾外的海面上,有一处不大的海岛,这里原本是一座荒岛,后来因为珠海大剧院的建造,让它一举成为了珠海新的文化中心和城市地标。这座造型独特的大剧院还有一个昵称——日月贝,蓝天碧海间,两块洁白的贝壳立在岛上,分外显眼。正是由于经济的繁荣,才催生了大湾区文化的崛起,“文化岛”背后正是大湾区经济强劲的体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金融岛、港口岛、航空岛、博彩岛、文化岛、旅游岛、石油储备岛等岛屿利用形式多种多样,这些岛屿也为大湾区经济渲染出了斑斓的色彩。
珠江口岛屿 大湾区的经济明星岛
除了天然岛屿外,大湾区中还有多座人工海岛
由于湾区造成了两岸陆地被水隔绝,交通不便,因此修建跨水越海的交通通道就非常重要。很多跨海通道在修建中,为了降低工程难度、加快工程进度、保证交通安全,多会选择以海面上的岛屿作为中间点,在岛上或架桥、或埋隧,很多岛屿都会因为处于交通要道而发展起来。在没有天然海岛可利用的时候,也多会选择建造人工岛。港珠澳大桥是全球最大的跨海大桥,这座大桥连接了珠江口两岸,它的起始点都在岛上,东起香港的大屿山岛,西到澳门填海造陆的人工岛(本图),大桥中间还建有两座小型人工岛(下图),这些岛屿连起的大桥方便了湾区两岸人员的往来。
珠江口岛屿 大湾区的经济明星岛
图为深圳前海湾外的孖洲岛,这里有亚洲最大的修船厂,还有制造海工装备的工厂。龙穴岛和孖洲岛也成为了广州和深圳岛上经济的写照。在大湾区中,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岛屿还有很多,我们在地图上就将大湾区经济较好的重点岛屿做了标识。
珠江口岛屿 大湾区的经济明星岛
龙穴岛、孖洲岛:广深两城岛上经济的写照
广州南沙区的龙穴岛位于珠江入海口的虎门和蕉门外,岛上是广州港南沙港区所在地,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港,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粮食进出口港区。图为码头上数以千计的汽车正等待装船出港(摄影/刘伟)。
面积不大的袖珍小岛却有特色鲜明的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岛屿面积都不是很大,要想发展大而全的产业会受到很多限制。很多小岛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在某一产业或某几方面产业上发力,形成了自身的经济特色。图为中山市的马鞍岛,珠江在横门入海口处冲积出了横山岛等多个沙洲,后来随着泥沙淤积,横山岛与马鞍岛等合为一体(本文的马鞍岛指代的是多个沙洲合并后形成的岛)。岛上原本是一片荒滩野地,随着深中通道的开建,马鞍岛成为了投资的热岛,中山的新城区就在此崛起。未来广州地铁南延线还将开通到岛上,马鞍岛将成为连接广深两大一线城市的岛屿。
珠江口岛屿 大湾区的经济明星岛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摄影 / 符策君
万泉河畔的博鳌:一座走向世界的海南小镇
2001年,距离海口100多公里的小镇博鳌启动“博鳌论坛”,20年来亚洲各国代表精英年年汇聚于此,探讨亚洲和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解决方案。“博鳌”这个中国南端的小渔村变成了世界领袖的舆论场,一个中国与国际社会对话的大舞台。近年来,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开展的高端前沿康养医疗也正在成为话题中心。图为博鳌论坛会址。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闯海”风云再起:百万人才下海南的新浪潮
过去的种种坎坷、房地产泡沫的破碎让人们意识到,海南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例如,海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海岛资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风景秀丽、环境宜居,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会展业、医疗康养业、金融业、互联网业等都可能成为海南的优势行业。不过,要发展这些新产业,人才是重要基础和瓶颈,目前海南已经举起了“百万人才下海南”的旗帜,向内地的人才抛出橄榄枝,并向全球启动新一轮“引智”行动。图为三亚丰富的海上游乐项目。摄影/张杰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摄影 / 张杰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摄影 / 张茂
不拘一格自贸港:海南新型产业的触角探向深空和深海
海南地理位置独特,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走向自由贸易港不仅是海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在新时期对外开放总体战略中重要的一步棋。文昌国际航天城就是海南自贸港的重要园区之一。它和三亚深海科技城联手,将海南的产业触角伸向深海和深空。近年来,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很多创新开放案例,想法之开阔和新颖,令人大开眼界。图为2022年7月,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摄影/张茂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摄影 / 张茂
海南四面环海,历史上这里便是一个移民岛,很多有识之士也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种种海岛开发构想。1988年建省和成为经济特区后,海南成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重要开放窗口。2018年,在海南的而立之年,自贸港大幕又徐徐拉开,海南正在迎来时代的新图景。图为三亚大东海海滨和在此度假的人们。摄影/关哲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摄影 / 关哲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摄影 / 张茂
通过人工改造,曹妃甸已经从一个天然海岛变成了一个半岛式的深水大港。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鼠浪湖港 浙江省舟山市
画面前景是两艘40万吨级散货船,它们停靠在宁波舟山鼠浪湖港区的矿石中转码头,装载的铁矿石正在进行卸载作业。鼠浪湖港是在我国海港离岸化趋势中,涌现出来的一座专业型深水良港。该港口位于鼠浪湖岛的南侧,海湾内水深浪小,平静似湖。2021年鼠浪湖中转码头累计靠泊外轮186艘次,其中40万吨级货轮57艘次,全年完成吞吐量7115万吨。该码头是我国最大的海上铁矿石中转基地,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保税混配矿码头。摄影/邵明军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摄影 / 邵明军
洋山港 上海市
洋山港是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崛起的一个世界级大港,也是我国海港离岸化极为成功的一个样本工程,多年来集装箱吞吐量都排名世界第一。因为奠定了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位置,洋山港被誉为世界港口建设的“珠穆朗玛峰”( 摄影/马争光)。在过去,我国最大城市上海曾长期饱受没有深水港口的困扰,直到我国耗费巨资在舟山群岛修建了洋山港,才彻底解除了制约上海经济发展的短板,同时也为上海带动长三角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对照Theo Notteboom教授提出的港口体系6个演化阶段模型(下图),洋山港、曹妃甸港、洋口港等都属于第5个阶段——扩散化与离岸枢纽阶段。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摄影 / 马争光
孖洲岛 广东省深圳市
孖洲岛位于珠江口,背靠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依托基岩岛屿而修建的港口,提供专业的修造船服务。它是全国极少数覆盖所有船舶的修造船基地,特别是能维修大型LNG(液化天然气)和LPG(液化石油气)船舶,而在过去,这项维修技术一直被国外牢牢把控。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但真正的优良深水港却很少。为解决这个难题,这些年来我国海港产生了新的离岸化趋势,就是港口从大陆岸线向海洋挺进,借用岛屿(或人工岛)发展深水港。摄影/罗康林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摄影 / 罗康林
图为曹妃甸港煤炭码头作业场景。作为我国“北煤南运”的重点港口,曹妃甸港承担着国家能源保供的重任,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大港。摄影/庞晓勇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摄影 / 庞晓勇
葵涌码头 香港
葵涌货柜(集装箱)码头是香港最主要的集装箱物流处理中心,也是全世界吞吐量排第四的集装箱港口(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第一的是上海港,第二是新加坡港,第三是深圳港)。作为我国进行海港离岸化实践较早的地区,香港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世界级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是跟它具有多个离岸化的深水良港密不可分的。目前香港港有15个港区,可以说是“无处不码头”。整个香港就是一个巨大的码头,码头文化深入骨髓。对于香港人来说,码头不仅起到了运输作用,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南沙港 广东省广州市
南沙港区位于珠江口的龙穴岛上,是一个与广州港配套的极为重要的深水离岸枢纽港。出海航道的通畅,一直是广州这座千年大港的生命线。南沙港区出海航道水深达15.5米,能够满足10万吨级船舶的进出。同时,南沙港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心,是广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南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广州市未来重点发展的“三大港”(即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中的深水港,也是广州市未来重点建设的“四个物流中心”之一。摄影/杨宝汉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摄影 / 杨宝汉
过去,京津冀城市群所在的渤海湾沿岸,一直缺乏一个能够停靠大型货轮(运输煤炭、矿石等货物)的深水港。而曹妃甸港就是一个离岸发展深水海港的典型代表。曹妃甸原是一个带状沙岛,以岬角形态伸入渤海湾,紧贴甸头前沿发育了一个巨型潮流深槽。该深槽有渤海最深的水域,是该区域唯一不需要开挖港池航道,即可建设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地方。曹妃甸“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滩涂”,为大型深水港口和临港工业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见剖面图)。通过人工改造,曹妃甸已经从一个天然海岛变成了一个半岛式的深水大港(下图)。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我国进出口贸易逐年攀升,绝大部分的进出口贸易都要通过海运,海上通道就是我国的生命线。为了追求规模经济,目前各大远洋航运企业正在推动船舶大型化,这对港口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航道水深、宽度、码头长度等,都要适应大型货轮的停泊。船舶大型化,运输成本就更低。一艘8000TEU集装箱船的运输成本,要比两艘4000TEU的集装箱船低10%—15%。一般按照运输货物的种类和方式,大型民用远洋货轮可分为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LNG)、液化石油气船(LPG)、滚装船、冷藏船等(本页绘图)。我们一般说的深水港,是指水深超过15米、能够停靠第6代集装箱船(8000TEU)的港口(右上)。如果是要停靠运输铁矿石、石油的20万吨级货轮(属于散货船),港口水深至少要超过20米。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Theo Notteboom教授的港口体系演化模型示意图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图为长三角、杭州湾区域卫星影像图,从中可看出洋山港位置的重要性——洋山港是长三角地区最靠近上海的深水港。
中国开启“岛港”时代,加速“拥抱”海洋
海南省三亚市的5A级旅游景区蜈支洲岛是国内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 摄影/陈浩源),这与其优越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摄影 / 陈浩源
蛇岛蝮是一种擅长爬树的蝮蛇。与大陆上的其他蝮蛇相比,它们的身形更为修长,头部也更为狭长,在细细的树枝上行动更为敏捷,能在鸟类进入攻击范围的第一时间发动突袭。青灰色的身体,以及背部中央交错的花纹能让它们与树枝融为一体,以骗过猎物和天敌的眼睛。
蛇岛 孤悬海外的万蛇家园
在鸟类春迁结束后,蛇岛蝮必须设法熬过食物短缺的夏季。它们的策略是降低自身的新陈代谢,蛰伏在石缝或灌丛中休眠。
蛇岛 孤悬海外的万蛇家园
为了增大后代成活的几率,它们选择在8月下旬左右结束夏眠开始产仔,以便新生幼蛇捕食秋天的候鸟。蛇岛蝮的繁殖方式是卵胎生,受精卵形成的胚胎会直接在雌蛇体内发育成小蛇,出生后直接从卵膜中挣脱出来,就可以独立活动。
蛇岛 孤悬海外的万蛇家园
蛇岛蝮通常在春季求偶(本图),雌雄蛇尾部交缠完成交配(下图)。
蛇岛 孤悬海外的万蛇家园
蛇岛蝮主要依靠捕食迁徙的候鸟维生。每年春秋两季,候鸟会飞过蛇岛所在的海域,这为蛇岛蝮提供了一年中仅有的两次集中进食的机会。面对有限的食物,蛇岛蝮有时会张口咬住同一只猎物(本图),但它们不会为此自相残杀,只是相互僵持直到一方放弃。为了吞下一些比自己的头还要大的鸟类,蛇岛蝮吞咽食物时可以让上下颌暂时脱臼,因此饱食之后它们常常张着大口,打上一个“哈欠”让关节复位(下图)。
蛇岛 孤悬海外的万蛇家园
在黄渤海交界处的山东庙岛群岛,生活着我国另一种海岛特有的蝮蛇——长岛蝮,它们分散栖息于大黑山岛以及一些无人小岛。长岛蝮也擅长上树捕鸟,不过与蛇岛蝮相比,长岛蝮的体型和头部都要更短粗一些(摄影/史静耸)。
尽管在这一阶段,蛇岛蝮会专注地盯着天空等待飞过的候鸟,但作者在拍摄它们的行为时依然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蛇岛 孤悬海外的万蛇家园
蛇岛坐落于辽宁省大连市的西北方海域,是渤海之中一个面积不过0.73平方公里的小岛。然而在这座空间狭小的岛屿上,却生活着近两万条剧毒的蝮蛇。尽管相关的报道层出不穷,围绕这座岛屿以及栖息其上的蝮蛇,研究人员仍然有许多新发现。摄影/史静耸
研究人员在一些蛇岛蝮的身体上做了颜色标记,有时几条蛇岛蝮会像叠罗汉一般在同一棵树上休息。
蛇岛 孤悬海外的万蛇家园
在繁殖季,长岛蝮的产卵数比蛇岛蝮要多,幼蛇也比蛇岛蝮要小很多。幼年长岛蝮喜欢在夜间捕食,能够凶猛而迅速地吞食平耳孔蜈蚣等大型节肢动物(摄影/王聿凡)。
因此饱食之后它们常常张着大口,打上一个“哈欠”让关节复位。
蛇岛 孤悬海外的万蛇家园
台湾柴谷灰蝶与壳斗科的水青冈属植物存在共生关系,它们的蛹(摄影/黄嘉龙)孵化出幼虫之后,幼虫只以壳斗科水青冈属的叶子为食。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摄影 / 黄嘉龙
台湾柴谷灰蝶是台湾岛上最近才发现的蝴蝶特有种(摄影/黄嘉龙),这种蝴蝶通常只在日出的一刹那才会大量涌现,十分难以寻找。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摄影 / 黄嘉龙
初夏时期,花季过后,仅在台湾中北部高山分布的南湖杜鹃新生的叶片会布满橘红色的绒毛,堪比花艳。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台湾岛中央山地的高海拔地带,是植物特有种的重要分布区。很多物种,如长着鲜黄色花的高山小米草(本图)、岛上唯一的报春花属植物玉山灯台报春(下图),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都分布在大陆的横断山脉。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黑长尾雉仅分布在台湾的中部和东部,主要在针叶林及混交林地带的密林或竹林及阴坡灌丛地中活动(摄影/徐仁修),是为数不多的台湾岛特有的大型雉类。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摄影 / 徐仁修
因药用和食用目的,中华穿山甲的台湾亚种被大量捕猎导致种群数量大减。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力,穿山甲的生存状况大幅改善,种群数量得以恢复,经常会被人们看到(摄影/徐仁修)。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摄影 / 徐仁修
另外一种特有种南湖柳叶菜,长有柳叶菜属内最大的花朵,但这一物种的生物地理起源至今不明。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另外一种台湾岛特有大型雉类蓝鹇,是华南地区白鹇的近缘物种(摄影/黄一峰),它最早由英国外交官郇和发现。郇和是台湾鸟类多样性探索和发现的奠基人,他在100多年前就发现了台湾岛上的200多种鸟类,并发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台湾岛鸟类名录,凭一己之力将台湾岛的鸟类多样性推上世界舞台。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摄影 / 黄一峰
在台湾岛的核心地带,雪山山脉、中央山脉和玉山山脉三列山脉纵贯南北,上面分布着260多座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这片绵延壮阔的山区是台湾岛面积最大、最典型的地貌,涵养了广阔的森林与丰富的水源,为岛屿上万千生物的繁衍与演化提供了完美舞台。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红桧树身粗壮雄伟,这种扁柏属的物种是台湾岛上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中海拔的云雾林带。由于木材质地优良,而且会散发出香气,所以在20世纪中叶被大量砍伐,数量大幅减少。如今在阿里山,有30多棵红桧被集中保护起来,被称为“阿里山神木群”。摄影/黄一峰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摄影 / 黄一峰
宽尾凤蝶台湾亚种(摄影/黄仕杰)则与檫木属植物存在共生关系。我国的宽尾凤蝶不同亚种的分布格局与檫木属植物的分布格局一致。因而昆虫学者推测,宽尾凤蝶台湾亚种的出现,很可能与檫木属植物传播到台湾岛有决定性关系。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是让人疲惫的,然而,当人们来到海岛,时间仿佛被拉长、变慢了。山和海的组合,让万山群岛拥有众多的可能,有人来此登山、跑步、骑行,也有人潜水、探险,进行桨板和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图为正在桂山岛海上进行桨板和皮划艇运动的人们。摄影/高俊玲
万山群岛大湾区都市群的“海上郊野”
摄影 / 高俊玲
万山群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外,群岛彼此遥遥相望,像是长城上的一座座烽火台,为珠江口东部重要海上屏障,扼守着多条国际、国内重要航道。图为万山群岛东北端的外伶仃岛,主峰伶仃峰海拔312米,傲然海上,长长的防波堤如有力的臂弯。数百年前,岛上就有居民生活。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上将此岛记为“泠汀山”。摄影/于海童
万山群岛大湾区都市群的“海上郊野”
摄影 / 于海童
自古丰饶地,鸟飞共鱼跃
万山群岛海域紧挨着珠江口的伶仃洋,有人说出海的水手渐渐离开大陆,大海茫茫,孤苦伶仃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实际上,万山群岛乃是一片丰饶之地,万山渔场曾是全国著名的渔场之一。今天,万山群岛仍是许多海钓爱好者的钟情之地,凭海临风,海上渔猎,自有一番别样情趣。图为桂山岛礁石上的海钓者。
万山群岛大湾区都市群的“海上郊野”
对于珠三角的都市人来说,乘一艘小船,最快只需几十分钟就能从繁华的大湾区“逃离”到安宁静谧的小岛,远离人山人海、紧张和喧嚣,只有蓝天碧海、绿岛银沙和美味海鲜,宛如进入了一片海上的世外桃源。如今,“海岛周末”正在成为大湾区人的一种新型时尚。图为万山群岛中的东澳岛,灌木茂盛,间有相思树、苦楝树、马尾松等,被称为珠海最佳赏春处之一。岛上有充足的淡水,还有建于1729年的清东澳铳城古迹。主峰海拔约170米,登临峰顶,气象万千。摄影/黄昆震
万山群岛大湾区都市群的“海上郊野”
摄影 / 黄昆震
万山群岛的很多小岛都是无人岛,或只有少数渔民暂居。岛屿大都是花岗岩岛,岸线曲折,山崖陡峭,能看到花岗岩石蛋群、奇妙的飞来石、巨石堆垒等景观。许多灌木的老桩粗矮虬曲,和顽石一起联手抵抗着强劲的海风,群岛上还有不少野生动物。这些,都给万山群岛带来了别样的野趣。很多人专门乘船远道而来,在海岛上露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摄影/蓝声浩
万山群岛大湾区都市群的“海上郊野”
摄影 / 蓝声浩
珠江口外有秘境:都市群的后花园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万山群岛都是偏远的海防前哨,少为人知。近年来,万山群岛的很多小岛向游客开放,在寸土寸金、人口拥挤的大湾区都市群中,这方悠然的山海之地成为气质迥异、魅力满满的存在。图中,近处为庙湾岛,远处的锥形山为北尖岛。两岛同属佳蓬列岛,相距约2公里。北尖岛主峰顶有一巨石矗立,如剑尖向北倾斜,故而得名。岛上有云母等矿藏。
摄影/王兵
万山群岛大湾区都市群的“海上郊野”
摄影 / 王兵
川山群岛主要指江门台山以南海面上,由镇海湾到三峡口之间的一片岛屿,整个群岛由121个岛礁组成,它的大部分岛屿为大陆向海中延伸并出露海面形成的大陆岛,总面积为235.81平方公里。其中,上川岛是最大的岛屿,面积为137平方公里,为广东省第二大岛。下川岛最高海拔542.3米,是我国海岛中海拔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的第三高岛。天蓝、水碧、滩白、林深,构成了川山群岛的“肖像”特征。这片海域不仅风光秀丽,而且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图为编辑部绘制的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海战的想象图(绘图/吴筱兰)。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陶瓷学者黄清华等人就曾对文化堆积进行过考察,并发现了有明确纪念款识的碎瓷片(摄影 黄清华),这些都是当时中国外销瓷的残留物。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摄影 / 黄清华
举世闻名的“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就沉没在下川岛西南海域约4海里的位置。1987年,当时的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合作在川山群岛海域打捞一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它,并初步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1989年11月,中日两国考古专家组成的中国南海沉船联合调查委员会对沉船进行调查,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先生将其正式定名为“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由于时值东北季风盛行,风急浪大,联合调查委员会仅打捞上一些碎瓷片,并未对船体进行发掘。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重新启动,考古人员首次在水下对船体进行了精确测量,直到2005年,才全面掌握了沉船的规模、堆积状况和保存现状,沉船遗址处平均水深22—24米,沉船埋入淤泥1—3米。2007年对沉船进行整体打捞后,将沉船异地存放在了广东阳江市的海陵岛。目前,超过18万件南宋时期的瓷器、漆器、古钱币、铜器、铁器等完整文物被基本清理完毕,沉船成为了川山群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见证者。右上图为2015年底暴露的沉船基本轮廓及各船舱货物(供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清朝时,川山群岛的沙堤渔港是海盗张保仔的主要据点。张保仔以上川岛的沙堤港为主要基地,依靠地利极佳的上川岛,控制整个广东海面。他们专门袭击清廷官船和外国侵略者的船只,截获了大量金银,岛上也充满了关于他的传说。再后来,越来越多的江门华侨出海谋生,又书写了华侨文化。如今的沙堤渔港已是广东著名渔港,船来舟往间,川山群岛的历史也在被续写着。摄影/关晓艺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摄影 / 关晓艺
玉壶春瓶为香港钟氏怀海堂收藏的明朝瓷器,典型的中国瓷器样式上还有葡萄牙文字,是明朝时由川山群岛出口给葡萄牙商人的历史见证(摄影/黄清华)。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摄影 / 黄清华
到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实行大规模海禁,只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便向珠三角聚焦。海禁非但没有削弱川山群岛的地位,反而使得所有商船在进出中国时,都把川山群岛作为停靠站,川山群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反而越来越强了。1513年,一位叫欧维士的葡萄牙商人乘中国商船由马六甲抵达中国,中国商人将他留在了上川岛上,后来中国商人给他带来了他想要的商品,欧维士便乘船回到了马六甲,由此开启了中葡之间的海上商路。在广东地方政府的默许下,上川岛成为了中葡贸易间一个半走私性质的据点。至今在上川岛的花碗坪,还保留着一处完整的文化堆积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明朝的碎瓷片(摄影 关晓艺)。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摄影 / 关晓艺
除了葡萄牙商人在上川岛与中国开展贸易外,16世纪中期,天主教的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也到达了川山群岛。沙勿略曾两次来川山群岛,第一次只是随葡萄牙商船略作停留补给。1552年,他第二次抵达上川岛后,便在岛上开始了传教活动,川山群岛也是天主教最早到达的中国土地(绘图/宋翰笛)。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沙勿略最终病逝岛上,至今上川岛上仍有几经修建后的纪念沙勿略的教堂(摄影 张志旺)。葡萄牙商人第一次到达川山群岛后,他们便以川山群岛为跳板,逐步向中国大陆深入,最终于1553年获得了在澳门半岛的半居住权。川山群岛是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与中国第一次在海上相逢的地方。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摄影 / 张志旺
金器为沉船上发掘出的众多金器中的代表文物(摄影/王宁)。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摄影 / 王宁
川山群岛:宋元王朝更迭的海战主战场之一
来自蒙古高原的铁蹄在亚欧大陆不断征战之时,南宋王朝也被步步紧逼到了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在澳门海域发生的十字门海战失败后,南宋太傅张世杰带领端宗赵昰逃至广州大虎山岛,此时广州已经失守,无奈之下,南宋的“流浪王朝”只能逃到琼州海峡,正好赶上潮汐浪大,端宗赵昰不敢贸然南下海南岛,只能选择在湛江的硇洲岛驻扎,但硇洲岛面积仅56平方公里,缺少港湾,宋军战船无法停靠,也不能满足长期供给,端宗在南逃途中病逝,卫王赵昺即位。雷州城陷落后,硇洲顿成孤岛,而江门海岸的崖山一带有易守难攻的地形,且当时文天祥正率军在陆上作战,水陆两军只有会合才有反攻的可能。于是,宋军弃硇洲岛由海路去崖山,并于1279年,在崖山与元军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当时战船从崖山一直排到了川山群岛海域。宋军战败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宋少帝赵昺投海殉国。激战之中,张世杰率领一路人马冲过三峡口,抵达下川岛,并将王公贵族和将领士兵留在岛上,以图东山再起。川山群岛也就成了赵宋王朝最后的留存之地。图为下川岛上的赵氏宗祠,如今岛上村民很多都姓赵,他们便是留在岛上的南宋军民后裔(摄影/甄永光)。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在溪流下相对平静的沙地环境中,常能发现横纹南鳅(本图),它也是一种广布的鱼类。目前海南已知的23种特有淡水鱼类,超过一半都分布于溪流和水潭这样的小水体,例如2022年新发布的海南特有种黄臀唐鱼(下图)就喜欢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中,雄鱼的臀鳍镶嵌着橙黄色的边缘。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因此,夜间潜水时更容易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从不挑食,无论是人类丢弃在水底的食物,还是水下死亡动物的尸体都来者不拒。例如这只束腰蟹正抱着一截被泡得发白的玉米棒子大快朵颐。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如今因为滥捕和栖息地的丧失,霸王岭睑虎已经越来越难见到了。在尖峰岭的浅池中,摄影师还拍摄到了海南疣螈,这是一种海南特有的小型两栖动物,一般生活在水边湿润的环境中,在水中繁育后代。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最近,海南的“雷公马”突然成了热门的“网红动物”,几乎家喻户晓。它的学名叫做变色树蜥。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在海南的森林和山地中有很多小型瀑布(如图),瀑布激流下方的水潭,或是湍急的溪流中很容易找到各种鳅类,比如海南特有种琼中拟平鳅(下图),它们宽大的腹鳍和臀鳍可以像手掌一样抱住水下的石头,使自己不会被流水冲走。想要拍摄它们很难,除了要克服水流阻力,还需要能在激流的气泡中发现它们。鳅类对于氧气的需求较高,倾泻而下的瀑布与湍急的水流如同天然的增氧泵,带来丰富的溶解氧,因此它们格外喜欢这样的环境。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在海南岛的溪流和湿地中,隐居着很多的蟹类。根据2021年的一项研究,海南目前已知的所有淡水蟹类都是海南岛特有种。溪流中的蟹类白天通常躲藏在石缝中,很难被发现,晚上才会出来觅食。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海南疣螈周身呈黑褐色,爪尖和尾巴边缘呈现艳丽的橘红色,非常有辨识度。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和色彩斑斓的热带海洋不同,溪流和池塘的环境更加素雅,但却同样充满魅力。置身其中,就像遨游于一个巨大的水族缸里,挺立的水菜花和穿梭的鱼群让这里生机盎然。相形之下,人类的造景往往显得相形见绌。在池塘水底的岩石附近,摄影师拍到了一群海南特有的原田鳑鲏,鳑鲏是一类有趣的淡水鱼,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它们与河蚌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鳑鲏将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膜和鳃的间隙中,使其获得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孵化。与此同时,鳑鲏也会帮助河蚌将幼虫携带到远处的泥沙中。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许多名字中带有“海南”的鱼类,其实并不是这里的特有种,海南细齿塘鳢就是一个例子,它生活于海南的昌化江流域,在广西南部以及越南也有分布。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久温塘冷泉位于海南的定安县,泉水周围散落着大块的火山岩。这里水草丰美,水面常能见到漂浮着的水菜花,它们繁茂的根茎深扎于水下开枝散叶,形成了一片水下森林,一小群南方波鱼前后簇拥着在“森林”中游弋穿行。海南岛的山地和森林中分布着众多溪流和水潭,植被丰富、能见度高,这些水体中不仅生活着许多常见的鱼类,也是一些海南特有淡水鱼类的栖息地。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在修复一处珊瑚礁的同时对另外的珊瑚礁造成破坏,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因此需要搭建人工苗圃来培育珊瑚苗种。珊瑚生长在自然环境中不得不面对多种威胁,比如同大型藻类、海绵,甚至是其他种类的珊瑚竞争生存空间,也要小心长棘海星、核果螺等天敌的捕食,海底的沙粒、沉积物覆盖在珊瑚上也会造成珊瑚的死亡,而人工苗圃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人工苗圃有很多种类型,图为在蜈支洲岛海面下6米深处搭建的绳状苗圃,上面生长着桌面状的风信子鹿角珊瑚和枝状的中间鹿角珊瑚。
在蜈支洲岛修复珊瑚
上图为金属框架苗圃,左页图为珊瑚树状苗圃,这是蜈支洲岛采用的4种苗圃方式中的两种。金属框架苗圃易于安装,是在金属框架上铺设铝合金网制成,珊瑚断枝就用塑料扎带固定在铝合金网上。珊瑚树状苗圃是利用PVC管构建多层的分枝框架,利用浮球将框架悬浮在水中,把珊瑚断枝利用渔线悬挂在框架上。在苗圃上培育珊瑚的过程就像农民照顾庄稼一样,不但需要时时观察珊瑚的生长情况(上图),而且需要及时清理苗圃(下图),清除上面的大型藻类和藤壶、牡蛎,避免遮蔽珊瑚,拆除缠绕在苗圃上的渔网、渔线,并在苗圃出现移动时重新归位和安置。
在蜈支洲岛修复珊瑚
海洋中超过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种类栖息在珊瑚礁中,高度的生物多样性赋予了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珊瑚礁可以每年生长约1厘米,帮助岛礁应对海面升高的问题;它们也是海岸和岛礁的保护罩,在台风和海浪侵袭时,可以降低浪高84%,消减97%的海浪能量,保护近岸建筑和岸线;此外,每平方公里珊瑚礁还可以产出5—15吨的水产品,全球超过10亿人食用来自珊瑚礁的鱼、贝、蟹、虾等渔获。然而,这些重要的生态功能都需要依赖一个健康的珊瑚礁系统,在我国乃至全球珊瑚礁严重退化的背景下,珊瑚的修复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图为蜈支洲岛移植后的珊瑚景观。摄影/张帆
当珊瑚将苗圃上可利用的空间全部占满后,相互之间会发生对阳光、水流和空间的竞争,生长速率就会减慢。因此,当珊瑚苗种达到20厘米以上,就到了可以采摘的时候。本图和下图展示的是人们从金属框架珊瑚苗圃上采下珊瑚苗种,并将它们移植到珊瑚礁上。珊瑚移植的流程是用水下电钻在珊瑚礁的礁石上钻出直径8毫米、深5厘米的小洞,将移植钉固定在内,再把珊瑚苗种用塑料扎带直立固定在移植钉上,这样,一株珊瑚苗种就牢牢地固定好了。
在蜈支洲岛修复珊瑚
图为意大利电影《屏风后的歌声》中郑一嫂的影视形象。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蔡牵是闽浙海域出现的海盗巨魁,海盗们尊称其为“大老板”或“大出海”。有意思的是,与郑一嫂一样,蔡牵的妻子蔡牵妈也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女将,根据史料记载,她貌美泼辣,与蔡牵并肩作战,还曾不止一次救过蔡牵。在清焦循所著的《神风荡寇后记》中记载,在一场大风中,清军水师在追击蔡牵的船队,眼看就要追上了,突然从船舱中冲出一个红衣女子,赤脚爬上桅杆,用斧头砍断了篷索。这样一来,水师的船因为来不及收帆而被吹走,蔡牵的船则停了下来,逃过一劫(绘图/Handi工作室)。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清朝中期是中国海盗活跃的最后一次高峰,广东有郑一嫂、张保仔为首的海盗联盟,福建有蔡牵及其妻子蔡牵妈率领的海盗集团。图为一幅清代画作,描绘的是清军围剿红旗帮的万山群岛之战。从背景中可见,清军舰队遥遥包围了海盗船队,主要武器是长刀、弓箭和火枪,同时放火烧船,此战清军生擒海盗200余人。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图为香港海事博物馆馆藏的清代画作《靖海全图》(局部),描绘了官盗海战,以及郑一嫂等人被清廷招安的场景,其中着红衣者为郑一嫂。《靖海全图》是一幅卷轴,描绘的是清水师瓦解广东海盗集团、平靖海面的场景,与清袁永纶所著《靖海氛记》一脉相承,因此得名《靖海全图》。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香港大屿山岛上的东涌炮台是清代水师的炮台阵地,现在还余下六座炮台。据记载,海盗一度占据过岛上的炮台,这些遗迹见证了清代海盗与官军拉锯对峙的情景。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清中期的海盗时代最终以清军水师的完胜告终。福建的蔡牵和蔡牵妈战败身死,广东的郑一嫂和张保仔被招安,张保仔改名张保。1822年,张保病死在澎湖协副将(从二品)任上,郑一嫂随后回到广东,死于1844年。她暮年曾在广东、澳门一带开过一间赌局,相传澳门今日的博彩业就发源于此。图为今天的澳门夜景。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图为香港的“张保仔号”游船,是为了纪念张保仔而制造。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最终,蔡牵和蔡牵妈在与清军水师的战斗中重伤而亡,福建水师副将王德禄为了感谢妈祖保佑其平定蔡牵之乱,捐建一座妈祖庙,即现在位于台湾岛的新港奉天宫原址(摄影/杨玉诚)。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摄影 / 杨玉诚
图为现存的清代海盗旗残片,从中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海盗世家”郑家曾占据香港,郑氏兄弟中的郑连昌占了今香港的第二大岛——香港岛,设寨于恶魔山,郑连福占了香港的第一大岛——大屿山岛,基地在大鸡山顶。之后,郑连昌的长子郑一成了更大的海盗头子,郑一死后,他的未亡人郑一嫂和义子张保仔理所当然地继续经营这里。关于“香港”一词的来源说法众多,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香港是因郑一嫂而得名——郑一嫂本名石香姑,“香港”得其“香”字。图为香港岛的最高峰太平山,相传郑一嫂曾利用这座山峰作为瞭望台。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红脚鲣鸟是一种大型热带海鸟,分布于从我国南海到西太平洋的广阔海域。在我国,它们只在西沙群岛的东岛繁殖。每一年大约有3.5万对左右的红脚鲣鸟聚集在东岛,于树枝间筑巢繁殖。顾名思义,红脚鲣鸟的标志性特征是鲜红色的足部,但新生雏鸟的脚却不是红色的(摄影/韩寒)。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摄影 / 韩寒
在东岛的代表性植物抗风桐,也称白避霜花树上,常能看到成群的红脚鲣鸟亚成体聚集在树枝上(摄影/韩寒),它们有时会交流捕食地点的信息,然后集体外出觅食。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摄影 / 韩寒
待雏鸟长为亚成体,羽毛变成褐色,足部也会逐渐变红(摄影/程立)。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摄影 / 程立
繁殖于西沙的红脚鲣鸟常常遭到军舰鸟的骚扰,后者会夺取红脚鲣鸟辛苦捕获的飞鱼。大部分情况下,体型处于劣势的红脚鲣鸟都选择忍气吞声,但也有一些个体会进行回击,例如这只红脚鲣鸟的亚成体就正试图将盘旋于空中的黑腹军舰鸟幼鸟赶走。摄影/程立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摄影 / 程立
我国黄海最著名的鸟岛之一是位于青岛西南方的大公岛。这座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的小岛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海鸟——扁嘴海雀的繁殖地。扁嘴海雀是一种羽毛黑白相间的小型海鸟,在陆地行走时和企鹅一样摇摇晃晃、非常笨拙,常被称作“青岛小企鹅”。摄影/薛琳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摄影 / 薛琳
两座小岛面积均不足1平方公里,岛屿四面断崖林立。这里的代表性繁殖鸟类之一是玄燕鸥。在陡峭的岩壁上,能看到深棕色的成鸟以及身被白色绒毛的雏鸟。摄影/郑谦逊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摄影 / 郑谦逊
它们常贴着海面低飞,飞行很短距离之后便落下。摄影/薛琳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摄影 / 薛琳
大公岛目前是整个黄海,乃至我国沿海已知的唯一扁嘴海雀繁殖地。上世纪90年代初,大公岛尚有400多只扁嘴海雀繁殖。但如今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不超过10对。据红外相机的数据,它们一般在1月份登上大公岛繁殖。摄影/薛琳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摄影 / 薛琳
在岛屿周边突出海面的岩礁上,也常有成群的玄燕鸥停留休息。摄影/郑谦逊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摄影 / 郑谦逊
澎湖列岛位于我国台湾省的西部海域,星罗棋布的小岛是很多鸟类的繁殖地,其中最著名的两座便是图中位置更靠前的大猫屿,以及稍远的小猫屿。摄影/郑谦逊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摄影 / 郑谦逊
在大海之中,散落着许多无人居住的小岛,它们大部分面积都很小,四面礁石林立,岛上只有稀疏的植被。这些小岛很少被人关注,在普通地图上也通常难寻痕迹,但它们却是许多鸟类重要的繁殖地,被称为“鸟岛”。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赤屿就是一座典型的鸟岛,主要的鸟类是大凤头燕鸥,此外还有少量褐翅燕鸥、粉红燕鸥和黑枕燕鸥。在岛屿边缘的礁石上,常能看到群鸟齐飞外出觅食的场景。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燕鸥是轻灵的捕鱼高手。当发现跃出海面的鱼群时,一只黑枕燕鸥(上方)与两只褐翅燕鸥的幼鸟(下方)便将它们团团围住,准备享用丰盛的一餐。摄影/程立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海鸟选择在岛屿繁殖,除了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也是由于岛屿虽然贫瘠,周围的大海中却有着丰富的食物来源。在利用同一类资源的物种之间,常常会出现食性、捕食时间或捕食策略上的分化,以避免过度竞争。从空中、水面到水下,不同的海鸟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捕食模式,以各自的方式适应在大海之上漂泊的生活。在分布于我国的海鸟中,红脚鲣鸟是比较独特的一种,它们是俯冲潜水的高手,为了适应这种捕食方式,它们的身体也有着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插画表现了红脚鲣鸟以及其他几种与其同域分布的海鸟各自的捕食策略。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地形云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福山岛
原本低平的海雾在流经岛屿时会被抬升,从而形成驼峰状的“云峰”。有时还可能产生荚状云。地形云是因地形抬升、阻挡或引发特殊运动形式的气流而形成。经海中岛屿的地形地貌重塑,海上的云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地形云。摄影/胡颖
位于珠海港珠澳大桥旁的九洲岛,由九个大小不一的海岛组成。珠海被誉为“百岛之市”,无居民海岛多达251个。九洲岛之中的大九洲于2019年被列入珠海市可开发无居民海岛名单。这些海岛的开发利用将重点围绕生态修复、发展公益及旅游事业等方面展开。摄影/吴明福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摄影 / 吴明福
海面上的浮球,悬吊着水中的一笼笼海鲜
与海底的底播“散养”相对的,是海面的网箱养殖。吊笼养殖和浮筏式网箱养殖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在小长山岛的近海水面上,可以看到密集的浮球(摄影/许阳)。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摄影 / 许阳
海市蜃楼 山东烟台蓬莱
山东烟台蓬莱海域是目前国内观感如“市”如“楼”蜃景最多发的地方。这种海对岸的城市和山呈现出倒立的奇观异常罕见。摄影/高远
倒像奇观的最下方是上移的正蜃景,其上是一组倒立蜃景,但蜃景所覆盖的天空又不足以遮挡最高处的建筑。因此,有些海市蜃楼发生时还可见高耸烟囱的顶部,那是“逃出”蜃景区域的真实物象,它被下方的海市蜃楼“截断”了,形成了虚虚实实的组合奇观。摄影/高远
广州南沙与东莞虎门中间的珠江口,虎门大桥从上横挡岛和下横挡岛上方横跨而过。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女海盗郑一嫂的事迹在国内湮没于史籍,在西方却大名鼎鼎,妇孺皆知。她的事迹传到西方,是因为她曾在海上俘虏了一名英国商人,其被赎回后写下了一篇《可怕的海盗》,讲述这位东方传奇女海盗的故事,此后她的故事又经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之笔而广为流传。这位船妓出身的女性在海盗中极有权威,统率着当时的广东海盗联盟。图为战斗中的郑一嫂,这张图最早刊登在1836年出版的《全球海盗历史》(History of pirates of all Nations)上,下图为意大利电影《屏风后的歌声》中郑一嫂的影视形象。
中国海盗活动的第三次高潮以东南沿海海岛为舞台
这些浮球通常用绳子相连,用来悬吊水面下装有水产的吊笼(右图)。长山群岛的吊笼中通常养殖着扇贝、牡蛎、海带、海胆、鲍鱼等,待到这些水产成熟的时节,人们就回收吊笼,将笼中的海鲜倒出,然后分拣、装箱运输。当地一些养殖场还会举办劳动技能大赛,比拼缝笼子、系悬浮物的技术。不过,网箱养殖也容易对近海水体造成污染。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冬季的清晨,是我国半岛和岛屿最容易出现平流雾(摄影/田阳)的时候。
但是因为舟山填海造田,如今的莲花岛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在无居民海岛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无序、无度开发的问题,导致海岛及其周边海洋环境被严重破坏,因此很多无居民海岛开发活动都被叫停。摄影/蒲斌军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摄影 / 蒲斌军
1996年,艺术家朱仁民获得了浙江舟山普陀莲花岛40年的海岛使用权,被誉为中国首位“无人岛主”。莲花岛又被称作“罗汉岛”,因为朱仁民在其上修建了众多罗汉雕像。摄影/蒲斌军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摄影 / 蒲斌军
当平流雾随起伏的地形升降,便在流动之外又多了一层浪涌般的灵动。海雾经常会大面积覆盖海面,俯瞰时便成了壮观的海上云海。
海岛 海上天象奇观的最佳观景台
要开发无居民海岛,水电供应、码头、道路和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可或缺。虽然我国无居民海岛众多,但是因为这些设施几乎数倍于陆地上的成本,所以很多岛屿并不具备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这两个江中小岛号称珠江上的“金锁铜关”,被列入广州市可开发无居民海岛名录。我国无居民海岛的开发用途多样,除了最普遍的旅游开发(摄影/张吉华)用途之外,还包括交通运输用岛、工业用岛、渔业用岛等八大类。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摄影 / 张吉华
川山群岛位于广东江门台山市南部海面,是南海北部较大的群岛,由漭洲、下川岛和上川岛三个较大的主岛和周边的岛、礁、洲等组成。三个主岛上山高林密,发育有多条流程较短的河流,为人们在岛上定居提供了条件。至今三个主岛上分布有众多村庄,村民们过着种稻捕鱼的生活。图为下川岛的东湾村,海边即是村民的水田,远处岛屿星罗棋布,一派海上田园风光。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海浩
山东青岛 辽宁长海县褡裢岛
当海水温度高于气温,海面蒸发的水汽遇到冷空气后会迅速凝结为冰晶,就会在海面上形成奇特的海浩景观。它是蒸发雾的一种典型形态,当雾气在广袤海面上大量聚集时,不断地聚散和升降就像海面沸腾了一般。
海岛 海上天象奇观的最佳观景台
不过海浩并不太遮挡视野,人们依然能观察到部分海域的海况(摄影/王少青)。
月虹 广东珠海野狸岛
凌晨时分,月亮照亮了广东珠海野狸岛附近海域上方的雨云,并出现了一道月虹。虽然夜间没有太阳,但是在月光的照射下,如若大气中又有适当的云雨滴,就可能出现夜间的彩虹——月虹。月虹的出现需各种天气因素的配合,所以是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摄影/严磊
孖洲岛四面环水,历来是防范台风的重点区域。它和大铲岛、小铲岛被统称为“大小铲岛”。大铲岛耸立在热火朝天的码头背后,是已经被深圳市计划用于交通和工业用岛的无居民海岛(摄影/龚强)。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摄影 / 龚强
在深圳南山区的孖洲岛上建有友联修船基地,是我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修船基地(摄影/邱新生)。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摄影 / 邱新生
莱屿列岛的很多岛屿都没有植被覆盖,在一些有植被覆盖的岛上,当深入林间时,也是石蛋遍布。目前莱屿列岛往返大陆间并没有固定班船,要想登岛,需搭乘岛上渔民的渔船,目前莱屿列岛只有6个岛礁有渔民居住或从事水产养殖。其他岛均为无人岛礁。在无人岛礁上,要想登岛就只能等待过往渔船。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石蛋具有很强的造型功能。图为井安岛的三块巨型岩石,石蛋立在岩石之上,组合成了三个有头有身的形象,右侧的“刘备”拱手对着中间的“关羽”和左侧的“张飞”,就像是在“桃园结义”。
莱屿列岛 海上石蛋有奇观
上世纪80年代,无居民海岛三角岛被香港商人承包用于围海造田的砂石开采,岛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17年,三角岛尝试先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再在此基础上按照岛屿环境承载力适度开发的全新模式。海岛电力由不远处的海上风力发电机供电,淡水需求则通过开采矿石形成的矿坑收集雨水并进行净化处理来解决。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送王船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岛
送王船是闽台一带王爷信仰的重要仪式。所谓送王船,要先置办一条按福船样式打造的大木船,将神像、日用器皿和柴米油盐等物放到船上,早年间祭祀过后要将王船推入大海,随水漂流,如果漂到海岛上,岛民便要将船上的神像迎来供奉。现在多在祭仪结束后,将王船烧掉,象征着王爷在火光升腾中,回到了天界。
东海海岛上 那些神秘的海神
精灵闪电 上海崇明岛
上海崇明岛外的东海上空,一大群红色精灵在空中绽放。精灵闪电是一类发生位置接近太空的大气放电现象。这一神奇现象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确认真实存在。面向大海中的雷暴云上空拍摄,是捕获精灵闪电最高效的方式。海洋中通常光污染少,因而非常适宜观测和拍摄极为暗弱的夜空天象。摄影/王鑫
宝珠屿、大兔屿、大离浦屿、火烧屿和小兔屿五个无居民海岛被誉为厦门市的“珍珠项链”。厦门市计划在保持各岛屿自然风光的前提下,通过船只联动的方式把这五个海岛串连起来,打造厦门市的旅游新亮点。摄影/王富军
从探索开发到保护优先 聚焦我国无居民海岛发展之路
摄影 / 王富军
爬行闪电 广东珠海唐家半岛
当闪电在云层之中传导的时候,由于距离可能长达数公里,所以会让人产生闪电在云中爬行的错觉。由于雷暴多发且视野条件很好,所以临海地带十分适合拍摄闪电。对流层中的闪电在形态上约有十余个类型,人们经常能在同一场雷暴中看到几种不同类型的闪电。摄影/高斯
日出畸态 山东青岛
日出畸态现象是由于大气的折射导致太阳幻化成不同的形态。太阳会从原本的圆形变成椭圆形、“Ω”形(本图 摄影/郝亚兰)或一些更为扭曲的不规则形状(下图 摄影/Oscar Martin Mesonero)。这类现象多发生在日月升落阶段,相当于蜃景效应作用于日月上,令它们呈现出严重变形的虚像。
海岛 海上天象奇观的最佳观景台
摄影 / Oscar Martin Mesonero
岩鹭(左页图)也是一种在海岛繁殖的鹭类,但通常不迁徙。它们喜欢在海边礁石上长时间俯视着海面,一旦发现目标便伸长脖子,用长长的喙将猎物“捉”住,有时也会飞出去在水面追击鱼类。虽然繁殖时也需要岛屿,但岩鹭和黄嘴白鹭常活动于海岸线、河口一带,与终日翱翔于大海的海鸟不同,因此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海鸟。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流星雨 山东青岛田横岛
在每年特定时间,地球会运动到特定的地点,当遇上了彗星所留下的尘埃颗粒物质流的时候,就会形成流星雨。人类生活区的夜晚光污染是对星野摄影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而海岛上往往有比陆地上更加理想的暗夜环境,所以一些远离人类活动区域的岛屿是地球上拍摄星空的最理想环境之一。摄影/付勇贤
浙江舟山五峙山列岛包含了许多面积较小、植被稀疏的岛屿,每年会有多种海鸟来此繁衍后代,其中黑尾鸥、大凤头燕鸥最为常见。无人居住的小岛是很多鸟类,特别是海鸟赖以延续种群的栖息地,也成为一些种群岌岌可危的鸟类最后的庇护所。曾被认为已处于灭绝边缘的中华凤头燕鸥就是一个例子,它常与大凤头燕鸥混群繁殖。2013年起,研究人员在浙江象山的韭山列岛人工招引大凤头燕鸥和中华凤头燕鸥前来繁殖,五峙山列岛自2015年也采用此技术稳定繁殖群。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中华凤头燕鸥的全球种群从最初的不足50只增长到了超过150只。
摄影/范忠勇
上世纪80年代后,舟山群岛上则兴起了一种平顶楼房接水供水系统。楼顶中间略高,向边缘缓缓倾斜,四周砌挡水墙,收集到的雨水通过管道,流入院子里的地下蓄水池(如图)。舟山群岛的降雨集中于春雨期、梅汛期、台风期三个时段,分别对应3、6、9月,而一座蓄水池的容量通常为15—20吨,在正常降雨的情况下,每个降水时段储水一次,可资全年使用。摄影/包仁泉
四面环水的海岛,既是向内封闭的孤岛,又是向外开放的“窗口”
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所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域上分布着万余个岛屿,它们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海岸附近或浩瀚大海中。然而,在小比例尺地形图上,密布在海洋上的无数小岛因面积太小而被遮蔽了起来,只有将比例尺放大,这些海岛才会清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它们既是一座座向内封闭的“孤岛”,又是向外开放的“窗口”。图为拍摄于我国南海西沙群岛的西沙洲,洁白的沙洲点缀在蓝宝石般的海水之上,水下则是由珊瑚遗骸堆积而成的巨大礁盘,在台风和海浪经年累月的作用下,它们慢慢堆积,逐渐露出水面,形成沙洲或岛屿,礁盘外围则是一层层破碎的“浪花带”。摄影/兰建琼
舟山群岛最外围的壁下岛,鲜为人知却风景独美
图中的这座小岛名为壁下岛,是东海北部一座鲜为人知的岛屿,面积仅1.2平方公里。它隶属于嵊泗县嵊山镇,是舟山群岛中最外围的岛屿之一。这里西距大陆约80公里,以东35公里便是我国领海基点之一的海礁。壁下岛原为两个独立的小岛,后经填海,两岛合为一岛,中间以石堤相连。从空中俯瞰,壁下岛形如一张弯弓,静卧于蓝海之上,不远处还有一座座小岛呈串珠状延伸至天际。壁下岛是基岩岛,四周多为陡峭的崖壁,海岸布满嶙峋的巨石。在岛屿西南侧的海面上,密如繁星的泡沫浮球绵延无边,那里是当地渔民养殖贻贝的“海上牧场”。摄影/沈家迪
位于佳蓬列岛上的花岗岩小岛——北尖岛,形似一个完美的锥形
这个圆锥形的花岗岩岛是万山群岛佳蓬列岛中的一个小岛——北尖岛。在我国东海、南海的海岛中,除了南海中南部的珊瑚岛礁外,其他海域多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基岩岛。花岗岩风化后多呈“石蛋”形状,但北尖岛却没有朝着石蛋的方向发展,反而风化成了一个完美的圆锥形态。这个花岗岩小岛不仅形态完美,而且岩壁上多栖息着一种贝类——七角螺,渔民说那是一种美味。不知是不是濒危物种,如果是濒危物种,那么还是让它自由自在地在这小岛的崖壁上生存为好。摄影/谢之安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上的外磕脚,为我国贡献了一个重要的领海基点
在江苏省沿岸的南黄海内陆架及浅水区域,由于强潮流对古三角洲沉积物的改造,形成了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约140公里,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由于两大潮波在弶港附近交汇,因而形成了以弶港中心为顶点向外海辐散的水下沙脊群地貌。70多条大小不等、长度可达数公里的沙脊与潮流深槽相间分布,在水下呈折扇状向外展布。低潮时,水位下降,沙洲出露面积可达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东台条子泥和东沙岛是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中出露面积最大的两座沙洲。在潮汐作用下,东台条子泥的海岸滩涂上,形成了无数树枝状的冲沟,从空中看,一棵棵“潮汐树”在水与沙的作用下葳蕤生枝,成为生长在海岸上的巨幅抽象画(摄影/孙华金)。而位于江苏盐城东沙岛附近的外磕脚,虽处于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的边缘地带,却为我国黄海海域贡献了一个重要的领海基点,成为我国蓝色国土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网箱中养殖的海胆、鲍鱼,需要以藻类植物悉心喂养
浮筏式网箱养殖是长山群岛一种比较传统的养殖方式,装有水产的网箱用架子固定在海面下方。由于长山群岛远离大陆,水体交换快,海水中营养物质丰富,所以即使是在相对密集的网箱中,水产也能健康成长。传统的浮筏式网箱养殖以养鱼为主,包括大泷六线鱼、黑裙鱼、三文鱼、河豚、黄条鰤幼鱼等。近几年,当地也开始在浮筏网箱中养殖海胆、海参、鲍鱼,以藻类植物投喂,图就是投放了藻类的海胆网箱(摄影/于喜盛)。
长山群岛 在这里“吃海”兼“养海”
摄影 / 于喜盛
阿里山龙胆
Gentiana arisanensis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屏东猪屎豆(鹅銮鼻野百合)
Crotalaria similis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分布于阳明山梦幻湖的台湾水韭以及群落外观。目前这种珍贵的水韭仅有这一处明确记载,不存在争议的栖息地。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黑斑龙胆
Gentiana scabrida var. punctulata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鹅銮鼻大戟
Euphorbia garanbiensis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卵叶灰毛豆(台湾灰毛豆)
Tephrosia obovata
似曾相识,绝世而立 探访台湾特有植物
图中的朝阳拍摄于位于黑瞎子岛中国领土最东端的东极宝塔上,是当日绝对的国内最早日出景色。摄影/李睿
哪里迎来 我国2023年第一缕阳光?
摄影 / 李睿
阵晨风云是一类特殊的滚轴云(摄影/李大狮),经常会在我国福建平潭岛附近出现。滚轴云多出现在海上,如同一根滚轴一般横亘天际,有着排山倒海的宏大气势。
海兔的卵囊经晾晒之后,便是著名的“海粉”,颜色因海兔所食藻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曾一度远销东南亚。而厦门是昔日最主要的海粉产区。渔民们将海兔收集起来,在滩涂上插根竹条,就可以静待海兔爬上去产卵。如今,“海粉”逐渐辉煌不再,但仍然有不少渔民会去捡拾晾晒,追忆当年的海味。摄影/刘毅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摄影 / 刘毅
每年3—5月,闽南沿海的潮间带上常能看到一团团散落的“米粉”,颜色或黄或绿。
岛屿海鲜 同质化冲击下,海鲜文化的“孤岛求生”
据研究,最小岛屿宽度为270米,最低年均降雨量为1939毫米,即可形成淡水透镜体。由于南海降水充沛,因此在若干面积较大的岛礁上,都蕴含较为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例如甘泉岛,该岛因挖井发现甘泉而得名,淡水的存在使这座海岛植被葱茏,生机盎然)。
海岛淡水 上天入地追寻它
厦门是闽南海洋航运和陆路水运的枢纽,扼守着闽南最大水系九龙江的出海口,也是厦漳泉“金三角”的中心点,有着天造地设的海路和海上贸易优势。图为1933年的厦门岛渡口,这些小舢板是当时往来厦门岛和鼓浪屿的重要交通工具,像海上的黄包车。远处的大船则为厦门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供图/薛世杰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图为上世纪30年代,从厦门岛眺望鼓浪屿码头的景象。供图/薛世杰
厦门岛和鼓浪屿 传奇岛城记, 600年“海上特区”
陶支座,壳丘头遗址,为炊器的底座和支架。供图/侯榕贵
南岛语族的中华基因
在西起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复活节岛、北到台湾岛和夏威夷群岛、南抵新西兰群岛的大洋中,大小岛屿相互之间远隔千里、万里,看似毫无联系的原住居民们却使用着相近的语言。语言学家将这类语言统称为南岛语系,使用该语言的人们称为南岛语族。我国台湾的世居少数民族,即属于南岛语族。在台湾兰屿岛上,一位男子正站在礁石上眺望大海,海面上一只颇具民族特色的拼板舟稳稳地停泊着。让人不禁遥想,几千年前南岛语族的先民们又是驾着怎样的舟船,以何种气势冲向大海呢?摄影/陈海汶
摄影师在台湾一个民族文化展示园区中,为不同族群的人们拍下的一张合影。摄影/陈海汶
灵山岛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是珠江在入海口处形成的一座冲积岛。在灵山岛最南端,蕉门水道和横沥水道交汇入海。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野地,但是随着南沙区的建设,岛上云集了大量的金融企业,灵山岛已经成为了广州新的市中心,四面环水的优良自然条件,也使灵山岛成为了广州人重要的休闲地。珠江入海水道将灵山岛包围,犹如珠江在入海口捧出的一颗明珠。摄影/刘伟
多梦之地:从古至今,梦想潮落又潮起
从古代到近代到今天,很多时代的人都有属于他们的海南梦,苏东坡、海瑞、孙中山、宋子文、80年代闯海人、今天的自贸港创业者……海南拥有着特殊的区位、资源,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又有海岛独特的封闭和开放性。椰岛白沙,海天辽阔,仿佛天然就有着梦想的色彩。图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南建特区”的时光切片之一,热闹非凡,梦想升腾。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打造“21世纪的夏威夷”:海南国际旅游消费岛
今天的自由贸易港已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港口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往往也是物流、金融、会展等服务、人才、资金要素集聚的区域经济中心,由早期单一的“转口贸易型”发展出“工商型”、“旅游、购物型”和“综合型”等类型。借助丰富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自然资源,开展国际消费旅游、国际赛事举办,吸引全国和全世界的访客来到海南,都将给海南经济带来重要的动能。图为三亚的凤凰岛和游轮(摄影/符策君)。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摄影 / 符策君
大岛“试验田”:从中国最大特区到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
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以琼州海峡为界隔海相望,使得海南与大陆相对独立,物理空间天然分割,方便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 的特殊关税政策与海关监管措施。海南是中国连结东盟和大洋洲的战略枢纽,是新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也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在如此大的区域建设自由贸易港,在国际上未有先例。海南这个崭新的试验区正在聚焦全球的目光。图为三亚海港中的众多游艇。摄影/符策君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摄影 / 符策君
中国最年轻省份+最大特区:南方大岛的激情时代
1988年,海南变身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也成为许多国人最向往的地方和当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十万人才下海南”的“闯海”大潮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短短的时间里,曾长期沉寂的海南岛被时代唤醒,希望、梦想和各种机遇如百花绽放。图为海南建省挂牌的场景和当时环境简陋却激情澎湃的中外企业海南交易会(下图)。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作为一座南方大岛,海南是中国面对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支点,是不带围栏的天然“自由贸易港”。海南不只是中国的海南,更是世界的海南。目前,海南的一些优惠政策也非常引人注目,如59国入境免签政策、10万元免税购物额度、超低税率等。图为在三亚免税店购物的人群。摄影/符策君
从琼岛、特区到自贸港 生生不息海南梦
摄影 / 符策君
在面积狭小、蛇的种群密度又如此之高的岛屿上,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后代体质降低,以及遗传疾病等等是不可忽视的风险。雄性蛇岛蝮倾向于在出蛰之后主动扩散到较远的地方定居,同时蛇岛蝮之间还能够识别出谁和自己有亲缘关系,避开与之一起生活,这相当于为规避近亲繁殖上了“双保险”。
蛇岛 孤悬海外的万蛇家园
而台湾岛特有的野生牛科动物台湾髭羚则主要生活在高山之上(摄影/颜振晖)。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摄影 / 颜振晖
作为台湾岛上唯一的特有灵长类动物,台湾猕猴(摄影/颜振晖)的分布范围很广,从平地至高山皆可见。
台湾岛生物特有种的演化之秘 陆岛同源,接纳四方
摄影 / 颜振晖
古钱币图与下图的瓷器为考古人员正在提取文物时的情况(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川山群岛 写满海丝、海战和大航海故事的群岛
海南的溪流中生活着许多种淡水吻虾虎鱼,它们是典型的溪流鱼类,腹鳍愈合成一个吸盘,可以将自己固定在水底的石头上以免被激流冲走。在海南定安冷泉的水下,摄影师发现了一条雄性三更罗吻虾虎鱼,繁殖期的雄鱼体色会变得鲜艳绚丽,闪烁着金属光泽。和海南溪流中的一些吻虾虎鱼一样,三更罗吻虾虎鱼对栖息地的要求比较高,分布极为狭窄。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溪流中的特有种还有海南小条鳅(本图)和虹彩光唇鱼(下图)等等。这些小型水体往往不被人所重视,也容易遭到工程开发的破坏,一些生存其中的特有物种也可能会随之消失。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尽管一夜之间成了海南的生物名片,但它并不是这里的特有物种。海南特有爬行动物的代表之一是霸王岭睑虎,它们长着一对血红色的眼睛,常被称为“红眼小恶魔”。
海南岛的溪流深潭中 藏着多少特有鱼类
3年前,这里和邻近的赤屿突然进驻了上万只大凤头燕鸥,取代了褐翅燕鸥的“岛主”之位。摄影师拍下过一张三种燕鸥同框的画面,正中是粉红燕鸥,左下角是褐翅燕鸥,而右下角是乌屿的新来客大凤头燕鸥。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很多鸟类在繁殖时会占领一定的巢区,有着强烈的领地意识。但对海鸟而言,它们选择的模式却是集体聚在一起共同繁殖、育雏,每一对夫妇之间毫无私密空间可言。乌屿位于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每到繁殖季节岛上聚集的鸟类数以万计。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从十几年前开始,摄影师郑康华便一直在关注、记录乌屿上繁殖的鸟类。虽然每年来此繁殖的鸟类有很多种,但总有一种的数量会占据绝对优势,成为“岛主”。12年前,这个位置的主人是褐翅燕鸥,同时岛上还有少量粉红燕鸥。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对海鸟而言,无人居住的海岛虽然面积狭小,但少有陆地捕食者,集体繁殖可以高效利用有限的繁殖空间,分享捕食点位置的信息,还能共同预警、击退来袭的猛禽。一些燕鸥还会在育雏阶段帮助邻居照顾雏鸟。团结互助的方式,有助于提高种群整体的繁殖成功率。研究海鸟是很困难的工作,鸟岛大部分都很难到达,岛屿四周满是暗礁,要先将船开到附近,再借助竹筏登岛。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在岛上常能看到大凤头燕鸥的雏鸟以及褐翅燕鸥的蛋(下图)。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黄嘴白鹭常在海岛繁殖,图中个体2020年夏天出生于青岛海域的岛屿,当年秋天携带着卫星定位器(由青岛市观鸟协会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焦盛武博士合作系放)迁徙到汕头沿海。但它没有继续南下,也没有在次年北归,而是逗留了下来。直到2022年夏天,汕头的滩涂上依然能看到它的身影。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
而到了2022年,褐翅燕鸥的数量又多了起来,大有重夺乌屿“主导权”的架势。
大海中的庇护所 散落在我国沿海的鸟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