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线状地貌 外观呈线状的单体负地貌
负地貌是指因为局部下沉而低下,或者因为风化侵蚀而凹进的各种地貌形态,比如丹霞沟谷、丹霞沟槽、丹霞洞穴和丹霞穿洞等地貌。本图及下面三图均为负地貌,且外观均呈线状。图1中的“人字天”所在处为一处巷谷,属丹霞沟谷地貌(摄影/李艾),
城陵矶是湖南境内水路的必经之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城陵矶早在宋朝就正式设有巡检司,明朝增设递运所和水驿。1895年,英国在城陵矶建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长江港口。如今,它是湖南省唯一的国家一类水运对外口岸(摄影/徐典波)。
研究发现,城头山城墙共经历了四次筑造,层层叠加,从一期至四期,分别建造于距今约6100年、5800年、5300年、5000年前。
澧水 灿烂的古文化在这里孕育
资水河床中花岗岩与板岩的遭遇,造就了激流险滩,也造就了壶穴群
资水近南北向流经桃江县城时,受东岸板岩山体的阻挡,河床只能向西拓展。而西侧地层恰巧是一片花岗岩。花岗岩岩性坚硬不易被冲刷、侵蚀,犹如在河床中形成了一道“拦水坝”。所以在板岩与花岗岩接触带上形成了狭窄的河道主槽,导致水流变得湍急、无序,形成了泉峰滩这片著名的险滩。作者去采访时,还看到了倾覆于水中的铁驳船(摄影/卢七星)。
赵亚锋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一室副主任 副研究员 绘图/杨常歆
澧水 灿烂的古文化在这里孕育
图为丹霞洞穴地貌中的竖向洞穴地貌。图为重力滑塌错落所致的裂缝。
崀山丹霞 红层之上的奇观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黑坦”和“穿坦”,丹霞穿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同一段崖壁上展现了出来
形成丹霞地貌的碎屑岩沉积,往往具有水平层理和竖直节理。在流水沿竖直节理进行侵袭切割的同时,因不同层理的岩层软硬不同,在较软岩层处发生凹片状和碎块状风化剥落,形成顺层岩槽,这是大多数丹霞洞穴发育的第一步;岩槽上部突出的硬岩层因重力作用,沿垂直节理崩塌,导致岩槽洞口变高、洞体变深,形成洞身扁平的扁平洞穴和半弧形的额状洞穴,这是第二步;当丹霞崖壁两侧岩体由于重力崩塌不断后退,加之竖直方向不断侵蚀切割,导致孕育洞穴的崖壁逐渐变成长墙状,崖壁两侧独立发育的额状洞互相贯通,就形成了穿洞;随着风化和侵蚀的进一步进行,穿洞不断扩展,到洞口高度远超过洞顶厚度时,就形成了天生桥(见插图 绘图/谭希光)。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城墙内,建筑院落逐渐兴建起来,有的建筑还有多个套间、多组房子、多个灶台,各房屋排列有序,包含功能完备的生活区、祭祀区和墓葬区(图即为墓葬区的竖穴土坑、瓮棺及陪葬的陶器),有王宫、神殿、祭坛。专家推断,城头山在当时已经成为统领一方的政治中心,即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古国”。供图、摄影/裴瑶
穿洞和天生桥,是洞穴发育至消亡阶段的典型景观,在湖南的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以及张家界石英砂岩地貌中都有分布。湖南的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湘西、湘中和湘南三大分布区,丹霞地貌分布于各个红层盆地中,张家界石英砂岩地貌则集中于张家界市,所以要在湖南看穿洞和天生桥,就要到这些地区中去寻找。我们把湖南较著名的穿洞和天生桥,以及作者在考察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穿洞和天生桥景观标注在了地图上。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张家界看山多是在平坦的“笔筒边缘”行走,看“笔筒”里的“笔”,适合中老年人爬山,所以以前来张家界的韩国人以中老年为主。近几年,越来越多年轻化项目的推出,让到张家界的韩国人正在逐渐向年轻化转变。比如翼装飞行、穿洞跳伞、玻璃栈道、水上高尔夫等受到韩国青年人的喜爱。图为天门山的玻璃栈道(摄影/向韬)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摄影 / 向韬
湖南南部,永州之野,不同区系的蛇类在此共存
根据湖南各区域的地形,湖南师范大学的邓学建教授曾将湖南的爬行动物分布划分为四个区:北部洞庭湖平原、西部山地、南部与两广交界的山脉丘陵,以及围绕其中的湖南中部。
永州之野寻“异蛇”
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地貌上,也有穿洞发育(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穿洞一词原本是喀斯特术语,后来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其他地貌之中,只要两端成开口状并透光的洞穴就可以被称为穿洞。一般情况下,天生桥是穿洞的后续发展形态,所以也可把天生桥视为一种特殊的穿洞。据中国地质博物馆郭克毅研究员统计,在张家界的砂岩地貌中,共有穿洞(包括天生桥)5处,分别为黄石寨的“南天门”(摄影/李纲)、“穿云洞”,袁家界的“天下第一桥”(下图 摄影/孙建华),腰子寨天桥,以及天子峰之下的“仙人桥”。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摄影 / 李纲
位于常德市澧县的城头山古城遗址大体呈圆形,如果从高空俯瞰,它与护城河仿佛构成了一只明亮的眼睛。城头山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年代序列最清晰的古城址,被考古学家誉为“城市之祖”,它代表长江流域古文明的高度发展。这里发现了世界已知最早的较为成熟的稻田系统、中国最早的祭坛、最早的船桨等重要遗存,是澧水流域古文化遗址的一大代表。
澧水 灿烂的古文化在这里孕育
2019年张家界入境游客数量前七位国家及
已开通的国外直飞航线示意图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比起虽有剧毒但性格温和的银环蛇,排毒量大、暴躁凶猛的尖吻蝮更可能是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异蛇”。
永州之野寻“异蛇”
湖南省湘江流域及重要城市分布图
湖南三面环山,北亘洞庭,似一个巨大的马蹄形。在多山的湖南,湘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是湖南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人口聚集地带,全省绝大部分的重要城市都分布在湘江两岸。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张家界发现仅有40年,但被世界所认知的速度却非常快
一般人们所说的张家界指的是张家界市境内的武陵源、宝峰湖、黄龙洞、天门山、大峡谷等众多自然山水的统称,石英砂岩峰林、峰丛和峰墙遍布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整个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核心。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半数致死量(ld50)是用来量化毒素强弱的指标,指能够造成一定体重实验动物(本图表中为小鼠)半数死亡的剂量。数值越低,意味着毒素越致命。图中数值来自《中国毒蛇学》,仅为相对的毒性参考,实际情况中还要考虑到不同毒蛇排毒量的差异,某种毒蛇的ld50数值高,并不意味着它的危险性低。
永州之野寻“异蛇”
湘江与历史大交通格局关系示意图
湘江属长江血脉,它南北奔流,纵穿湖南,上游与珠江水系的漓江已近在咫尺,先天便有着与广阔世界连接的可能与基因,在整个湖南,湘江两岸是外部资源和文化最早涌入和泽被之地。纵观历史,南北“大国道”若花落湘江,则湖南兴;中意江西,则江西盛。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图为从空中俯瞰罗塔坪乡锅灶天坑全景。右页图视角为身处穿洞下方,向天坑内望去(摄影/黄淑惠)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摄影 / 黄淑惠
穿心寨双穿洞,像手拉手的母子,又像在接吻的情侣
在慈利县高桥镇穿心寨的一处高山上,一大一小呈倒葫芦形的两个穿洞,把一段山岩分隔成了两部分,形似母子手拉手依偎在一起,又像一对正在接吻的情侣。据专家介绍这是形成于碳酸盐岩上的穿洞,可能是溶洞系统中双层洞道崩塌之后的残余。摄影/李景林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摄影 / 李景林
图为武陵源金鞭岩下的金鞭溪,犹如秀丽的盆景一般。摄影/李纲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摄影 / 李纲
众水相汇的湘江:千年历史长,支流故事多
湘江的支流渌水是连接湘赣孔道的重要水上通道,历史上的重要瓷都之一醴陵就诞生在渌水之滨。上图为醴陵的沩山古窑,是清代南方著名的窑址之一。
摄影/罗铭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摄影 / 罗铭
红莲寨丹霞天生桥,也许曾经是兵寨的天然寨门(岳阳市平江县)
岳阳市平江县地处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孕育了当地独特的“兵寨文化”。历朝历代,每遇战事迭起时,当地百姓就会利用天然地形结寨自保。在安定镇长田村,据记载有一座始建于元朝的红莲兵寨,以一处穿岩作为屯兵驻守之地。百姓们所说的穿岩,实际上是一座丹霞天生桥,洞高20米,宽15米,如天造地设的拱门一般,令人不禁猜想,当年的兵寨是否就是以此为寨门的。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西北部,其境内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不仅是湖南省第一项世界遗产,而且也是中国第一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拥有3100多根石英砂岩峰柱,姿态万千,蔚为壮观。图为秋季层林尽染的武陵源天子山,根根峰林从地面拔地而起,犹如插在笔筒中的笔一样,观山者只需沿着“笔筒”边缘转着看“笔筒”里的“笔”即可,这也是武陵源独特的观山方式。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柳宗元当年写下《捕蛇者说》的永州及周边山野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和南部,处于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分界线,许多东洋界华南区与华中区物种的分布区在五岭一带相互渗透,塑造了这里较高的蛇类物种多样性,是理想的蛇类研究地。除了尖吻蝮、银环蛇以及在湖南莽山发现并命名的莽山烙铁头(莽山原矛头蝮)之外,这一带还分布着许多其他蛇类。图为福建竹叶青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摄影/唐志远
在湘潭地界,湘江拐了一个大弯,形成天然良港。明清时期,湘潭因为占据湘江水运之利,经济繁荣,人才辈出,被誉为“金湘潭”、“天下第一壮县”,商业实力甚至一度在省会长沙之上。图为湘潭江景。摄影/郭晓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摄影 / 郭晓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摄影 / 孙建华
城头山古城筑造于澧水北侧的一处平原低岗,考古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古城城墙进行解剖研究,图为西南城墙解剖现场。
澧水 灿烂的古文化在这里孕育
到张家界的外国游客中,韩国人数最多。到中国来的韩国人中,去张家界的又占了1/3
到张家界的海外游客遍布全球,其中韩国游客数量长期稳居第一,韩国游客比例最高时达到了90%,即便在一般年份,韩国游人数量也远高于其他国家。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多年发布的入境游客数据来计算,到张家界的韩国游人约占入境的韩国游人总数的1/3。可见在世界各国中,张家界在韩国最受欢迎,在中国各地景观中,韩国人也格外偏爱张家界。张家界不仅有峰林、峰丛和峰墙景观,还有众多其他奇绝山景:上图为天子山的空中田园,雨雾缭绕的峰林中,空中稻田更显独特(摄影/刘长)。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摄影 / 刘长
莽山烙铁头(莽山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
摄影/张亮
永州之野寻“异蛇”
三湘四水,湖南水世界的“首席”是湘江
图为湘江上游永州一带,山环水绕,湘江在这里与磅礴的五岭牵手。因潇水与湘江在这里汇合,永州自古亦雅称“潇湘”。摄影/罗铭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摄影 / 罗铭
“锅灶天坑”,老百姓用质朴的语言形象描述了一种发育了穿洞的天坑
作者在采访时,在张家界永定区罗塔坪乡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大安乡,发现虽然是在不同的地方,但老乡们都用了同一个名字来给一个相似景观命名。这就是“锅灶天坑”,意指在天坑的一侧,岩壁上开了一个洞,形成了穿洞或天生桥,整个形状看起来就像是农家的锅灶一样。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尖吻蝮、银环蛇,谁是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异蛇”?
“黑质而白章”、“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寥寥数笔,便让一条致命的毒蛇形象跃然纸上。对于《捕蛇者说》中描绘的到底是哪一种蛇,学界和民间颇有争议。体色黑白相间的银环蛇是我国陆地上已知毒性最强的蛇类,似乎非常符合古文的描述。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比起性格温顺的银环蛇,暴躁凶猛的尖吻蝮,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五步蛇”可能性更高,除了《捕蛇者说》外,北宋的《太平广记》中也生动描绘了尖吻蝮“反鼻”、“其牙倒勾”的形态特征,以及“去人数步,直来,疾如激箭”的凶悍习性。尖吻蝮的毒性尽管弱于银环蛇,但排毒量大,常导致受害者截肢残疾,给人的恐惧感更强烈。
永州之野寻“异蛇”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张家界这张湖南的山水名片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
不光韩国人喜爱张家界,随着《阿凡达》等电影的上映,越来越多的欧美人也开始关注并喜爱张家界的山水。2019年,来张家界的游客遍布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这张湖南的山水名片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图为武陵源袁家界的南天一柱(又名乾坤柱),电影《阿凡达》便以此为原型塑造出了哈利路亚山,南天一柱这座石英砂岩峰林也迅速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景观。摄影/龚朝阳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摄影 / 龚朝阳
身怀剧毒,却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湖南南部与广东交界的南岭山脉南麓,生活着一种眼眶上长“角”的毒蛇——角原矛头蝮。它常常被蛇类爱好者戏称为“龙”(摄影/温仕良)。在民间,蛇也的确被称为“小龙”。无论蛇是否就是“龙”的形象来源,它们都是一类在演化上高度特化,又非常成功的爬行动物。除南北极外,蛇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都有分布。长久以来,出于对它们的恐惧,人们对蛇,特别是毒蛇敬而远之,欲除之而后快。实际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控制着鼠类等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柳宗元当年在永州还写过一篇《宥蝮蛇文》,记录了自己劝说门下书僮将捕到的毒蛇放归山林,勿加杀害的事情,值得今人深思。
湘西的穿洞多在山巅,其他地区的穿洞多在山脚(张家界市慈利县)
湘西地区的穿洞,以分布在山巅上的更为常见,如图慈利县许家坊土家族乡象鼻山(摄影/李景林)。其他地区穿洞则多见于海拔较低之处,如下图的道县月岩(摄影/许阳)。一是因为穿洞是古老洞穴的残留,只有洞穴发育到消亡阶段才能形成穿洞,湘西的洞穴发育年代早;二是因为在地壳间断抬升时,湖南西部的地壳被抬升得较高,也让穿洞随之抬升到了较高的位置,而湖南其他地方如南部道县一带,地壳没有抬升较高,就只能发育形成峰林平原,穿洞多位于山脚。虽然高处的穿洞看上去更加震撼,但低处的穿洞可到达性更高,在历史上反倒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获得较大的名气。如月岩,就相传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少年时读书悟道之地,洞内石壁上留存有自宋以来的名家题刻50多方。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山中有水、小巧秀丽、盆景式的山地景观契合了韩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
疫情之前,如果你到张家界,多会遇到大量的韩国游客(图 摄影/邓道理)。在朝鲜民族的很多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关于高山湖泊的故事,韩国人对山中有水的自然景观非常偏爱,而张家界恰好就有许多高山湖泊,集中了奇山秀水的双重特性。并且以韩国人的审美观念,他们更偏爱秀丽小巧的美,盆景式的张家界山地景观便契合了韩国人的审美情趣。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摄影 / 邓道理
在郴州飞天山,同一段丹霞山体上,崖体较厚的东侧一个洞穴还处于额状洞阶段,是为黑坦;在最薄的西侧,崖体已经被从两端穿透,形成了天生桥,是为飞天山穿坦。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湘西沅江流域主要古镇分布示意图
目前沅江流域尚存古镇有将近100处。以沅江干流为主轴,以7条支流为次轴,古镇群呈树枝状、辐射状分布在湘西境内。如此密集、成规模的古镇群,在全国也属少见。
(注:古拔茅镇和古托口镇等古镇因水库建设等原因现已不存)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张家界的自然山水真正进入到世人视野仅有40年时间,虽然发现时间晚,但被世界认知的速度却非常快。尤其是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张家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时间轴(下图)把张家界自然景观被发现的历史和张家界的知名度在韩国是如何一步步提升做了梳理。摄影/孙宏伟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摄影 / 孙宏伟
下汤家坝天生桥,崀山“六绝”之一
崀山“六绝”中的“桥绝”,指的是位于下汤家坝的一座丹霞天生桥。该桥所处崖壁与谷地走向一致,岩体内部产生平行崖壁的垂直减压节理裂隙,岩坡上的水流顺节理和裂隙渗入,长期的冲刷侵蚀,使得节理裂隙下部外侧岩体与山岩主体之间被切割分隔,且下部被蚀穿腾空,最终形成了一座长64米,宽14米,高20米,桥面厚度5米,呈拱形的天生桥。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神秘的湘西:中国巫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除了诗意、恬淡和秀美,沅江古镇中还氤氲着独特的神秘气氛,这来自深厚的民间信仰、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结构、云雾缭绕的深山大河和古老的巫楚文化。
图为当地人正在举行的一场古老的祈福祭神仪式。摄影/李永生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摄影 / 李永生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摄影 / 彭立平
图为湘潭举办的一场龙舟比赛中,前来助阵的当地人挤满了观战船的甲板,他们甚至不怕危险,爬到了船只的顶棚之上和围栏之外。虽然有违安全运输的原则,却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湖南人的“霸蛮”和勇武之气。摄影/旷惠民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摄影 / 旷惠民
张家界天门洞,它可能是全中国最著名的一个穿洞
张家界市永定区
张家界天门山,海拔1518.6米,天门洞就位于其上海拔1260米处。洞高131.5米,宽37米,深98米,置身其中,只觉洞若通天,人如草芥(摄影/龚朝阳)。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摄影 / 龚朝阳
古老的渡口、清澈见底的江水、强壮的水手、高亢激昂的沅江号子……湘西人的生活中写满了沅江,时而秀美恬淡,时而粗犷豪放。图为湘西渡船老照片。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摄影 / 范洪
图为洪江古镇,它位于沅、巫两水交汇处,早在元、明时期便已初具规模,清康熙年间“百工毕集、商贾辐辏”,成为湘西的一大商埠,有“小重庆”之称。摄影/范洪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图为袁家界的一座天生桥,被称为“天下第一桥”(摄影/周明发)。
张家界 在哪国最受欢迎? 韩国意外夺冠!
摄影 / 周明发
“霸蛮”湖南人,血管中流淌着的湘江水
图为湘江上湘潭江段的运输船只,航运繁忙,许多当地人则于中流击水。摄影/旷惠民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摄影 / 旷惠民
穿洞,喀斯特溶洞进入消亡阶段时留下的印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在永顺县洞潭河的一段河道中,你可以看到穿洞发育的早期阶段(摄影/楚江)。在《岩溶学词典》中,穿洞解释为:“抬升脱离地下水位的或大部分已脱离地下水位的地下河、地下廊道、伏流或洞穴,其两端成开口状,并透光者。”这个穿洞正处于部分脱离地下水位的阶段。喀斯特洞穴系统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以下过程:地下河→溶洞→地壳抬升形成干洞→干洞崩塌,残留穿洞→穿洞继续崩塌,形成天生桥(见插图 绘画/谭希光)。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沅江流域多崇山峻岭,陆路艰难。自古以来,沅江人的生活便多围绕着船来船往、舟楫络绎而展开,这条水上大通道促进了西南地区、湘西与中原的交流,也孕育出许许多多的江畔古镇和码头。图为沅江支流酉水边的芙蓉镇(旧称王村古镇),地形独特,景观秀美,被誉为“挂在瀑布上的古镇”。摄影/李永生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摄影 / 李永生
虽然雪峰山最高峰海拔不到2000米,但它是湖南省内一座极为重要的界山
雪峰山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最北端与洞庭湖平原相接,最南端与南岭为邻。虽然最高峰海拔不到2000米,雪峰山却是湖南省内一座极为重要的界山:它不仅是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湘西山地(云贵高原的一部分)与湘中丘陵(江南丘陵的一部分,而江南丘陵又是东南丘陵的一部分)的分界线,同时还是沅江与资水的分水岭。除了自然意义的分界作用外,雪峰山也具有人文意义上的分界作用:雪峰山以东的湘中丘陵,是湖南省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雪峰山以西的湘西山地,则是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此外,以新化、安化等一带雪峰山为核心区域发展起来的梅山文化,还是形成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详见第100页地图)。
雪峰山 湖南的“胡线”与界山
图为湘江下游的长沙城。橘子洲头上矗立着毛泽东的巨像,他也是沿着湘江走出洞庭湖,闯出新世界的湖南众英杰中的一员。
摄影/毛尚文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摄影 / 毛尚文
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主要是新化、安化、冷水江等3个县市所在的雪峰山区
雪峰山可以看作是湖南省的一条“胡焕庸线”:雪峰山以东,人口密度更大,主要是汉族聚居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方言以湘语、赣客语为主;雪峰山以西,人口密度小,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方言以官话为主。过去,雪峰山曾长期被称为“梅山”。梅山被认为既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梅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域主要是新化、安化、冷水江等3个县市所在的雪峰山区,其影响波及到了湖南以外的其他地区,甚至还影响到了海外。
雪峰山 湖南的“胡线”与界山
湖南衡阳是蒸水、耒水、湘江三江交汇之地。图为1926年拍摄的衡阳石鼓山,蒸水从一侧汇入湘江。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摄影 / 谭建湘
张五郎崇拜与武术,是梅山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图为一位新化县收藏家收藏的清代木雕张五郎神像。倒立形象的张五郎,被视为梅山始祖神、猎神和猖兵之主,是梅山地区土俗神中最突出的代表。
雪峰山 湖南的“胡线”与界山
1904年2月,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上图为华兴会部分成员合影。摄影/海峰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摄影 / 海峰
湖南地形:三面环山,四水汇于洞庭
钱基博(钱钟书的父亲)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中这样总结湖南地形:“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从大致地形上看来,确实如此,湖南三面环山,北面被“八百里洞庭”和长江天堑阻隔,似乎是个“四塞之国”;其实不然,湖南周边的山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山脉与山脉之间都有河谷相间,可以沿着河流与外界沟通,并不是重峦叠嶂、难以逾越的那种屏障地形。总体来说,湖南地形山川合围,以水为脉,向北方呈聚拢形态,既有相对封闭独立的“内流”环境,又有向外沟通的渠道。绘图/王航
湖南:另一个江南
神秘的湘西:中国巫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除了诗意、恬淡和秀美,沅江古镇中还氤氲着独特的神秘气氛,这来自深厚的民间信仰、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结构、云雾缭绕的深山大河和古老的巫楚文化。
上图为当地人正在举行的一场古老的祈福祭神仪式。摄影/李永生
左图为三面环水的黔阳古城,曾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它的建城史比凤凰古城还要早数百年。摄影/杨锡建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摄影 / 李永生
花岗岩峰林,指以尖峰陡坡为特点,包含了多种具体景观在内的花岗岩地貌体系,其发育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6个阶段(见左页插图 绘图/刘春田)。
奇峰尽林立 风景各不同
雪峰山区的紫鹊界梯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形水库”,可实现独特的自流灌溉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的雪峰山区,最早开垦于秦汉时期,是当地重要的粮仓。梯田分布在海拔500到1200米、坡度为25度到40度之间的山坡上,面积约5.9万亩。梯田沿山坡层层叠叠展开,气势恢宏。一般说来,我国很多地区的梯田都要依靠引水或提水灌溉,紫鹊界梯田却能做到自流灌溉。这是因为,紫鹊界山顶森林植被丰厚,吸纳雨水的条件较好。同时,紫鹊界梯田的底座为不透水的花岗岩,山顶和山坡所吸收的雨水,只能从透水性好的山腰梯田渗出。这样,以梯田众多的渗水为灌溉源头,每处小水源都有一个小灌溉系统,这个系统包括隙泉、渗水口、岩石裂隙、微型水沟和田块等,输水流畅。摄影/罗中山
沅江发源于贵州都匀,劈开雪峰山、武陵山脉在湘西大地蜿蜒。因为它的存在,千百年间,数不清的商船和人群得以深入丛林与峰峦间的蛮荒世界,带来文明、商业和家园。图为大量木排、竹排和航船在江边排列,等待顺流而下。历史上,沅江流域的木材、桐油、生漆等贸易十分兴隆,至今传统犹存。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图为梅山武术传承人郑时强,在练习梅山武术精华套路之一的“梅山板凳”。
雪峰山 湖南的“胡线”与界山
湖南“内流”区: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串联全境,注入洞庭
从图上可以看出,由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洞庭湖5个部分组成的洞庭湖水系流域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湖南省的行政范围,因此湖南有着四通八达、自成体系的全省水运网络。湖南多山,但是湖南的交通基础要比其他多山省份优越,因为湖南的内河航道条件优越。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湖南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1968公里(含长江),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苏和广东,与第二名广东的数据非常接近。江西的水系与湖南非常相似,也是一个湖及其支流组成的流域几乎涵盖了全省,但是江西的内河通航里程不到湖南的一半。从河网条件来看,湖南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上图为湖南湘西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的水乡景色。摄影/朱永顺
凤凰古城是湘西古镇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先生成长的地方。在众多关于沅江的文学作品中,身处远方乱世的沈从文书写着他漫溢的乡愁。今天,人们则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寻找湘西的美好与浪漫。图为沅江支流沱江之畔,宾客盈门的凤凰古城吊脚楼。摄影/郑安戈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摄影 / 郑安戈
这一区域的喀斯特峰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热带残留峰林,另一类是继承古热带峰林发育的热带型峰林,其地貌形成演化过程如图所示(见左页插图 绘图/刘春田)。
奇峰尽林立 风景各不同
雪峰山南北绵延300余公里,是湖南最重要的林区
在雪峰山脉北段的大熊山,由数十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了一个宏大的山体,连绵百里。司马迁的《史记》里有“(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有学者考证,“熊湘”即指大熊山。南宋祝穆名著《方舆胜览》也记载:“山川熊山,己昔黄帝登熊山,意其此也。”传说大熊山是蚩尤故里,苗族、瑶族的发祥地。雪峰山南北绵延300余公里,其中南段海拔高,北段海拔相对较低。山区盛产杉木,是湖南最重要的森林分布区之一。雪峰山还是资水和沅江的分水岭,发源和流经雪峰山的许多河流都拥有丰沛的水能。摄影/吴小兵
曾经繁忙的渡口,沉淀着多少湖南人的乡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水路还是湖南人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在这一代人的记忆里,多少悲欢离合在渡口上演。那时候的渡口繁忙而嘈杂,有跟着大人坐船去镇里赶场而雀跃不已的小孩,有背着背篓有说有笑的姑娘,有担满了山货小心翼翼的壮劳力,有即将背井离乡出门闯荡的年轻人,或许还有沈从文笔下守在渡船上、守着渡口的翠翠。那个时代的湖南人心里,都有一段关于渡口的回忆(图拍摄于湘西保靖比耳渡口 摄影/陈庭茂)。
湖南省花岗岩出露面积1741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约8.3%,以花岗岩峰林地貌见长的只有九嶷山与莽山(见地图)。
奇峰尽林立 风景各不同
很多地方都有“八景”这样的说法,据有关学者考证,“八景”这种提法最早来自宋代“潇湘八景”之名。湘江流到湖南永州与潇水汇合,称为“潇湘”,“潇湘八景”是指湘江沿岸的8个景致。随着寻找“八景”这种风雅事的发展,明代有了“芝城(古零陵城,今永州市)八景”的典故,清代有了“永州八景”的说法。图中的“香零烟雨”就是“永州八景”之一,香零山是潇水中的一个石矶小岛,高仅20多米,上面有一幢二层古建筑,称为“观音阁”,因为“山中所产草木,当春皆有香气”,所以得名“香零山”。摄影/汤玉军
通道万佛山,全国罕见的尖锥状丹霞峰丛峰林带
丹霞地貌上峰丛峰林景观颇为常见,峰丛和峰林是丹霞发育至壮年期的标志。当整体呈峰丛状时,说明丹霞进入了壮年早期;峰丛被继续侵蚀,水流切穿至侵蚀基准面后转为侧向侵蚀,就形成了峰林;当峰林和峰丛联袂并列时,说明丹霞正值壮年晚期。湖南红层盆地中多发育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多峰林,其中峰林景观最突出的有两处(见地图)。
奇峰尽林立 风景各不同
地壳运动、流水、重力和风等力量,合力塑造了崀山丹霞丰富的地貌类型
湖南丹霞地貌数量较多,共发现120余处。其中按面积划分为“大型”的有两处,崀山丹霞即为其中之一。
崀山丹霞 红层之上的奇观
洞庭湖不仅汇聚了湖南省的湘、资、沅、澧四水,还连通长江,可谓是中国最复杂的湖泊之一
洞庭湖位于我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由于近现代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大通湖等部分。在洞庭湖南边,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在北边,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 湖南连通外界的总开关
宁远、道县、江永一线,是湖南喀斯特峰林地貌最发育的地区
峰林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喀斯特地貌术语,以石峰离散,峰体几乎“无山不洞”,特别是山脚部位多发育洞穴,峰间地面平坦,其上有河流等地表水正常流动为特点。我国的峰林平原98%集中在广西,其余部分零星见于湘西南及黔南。湖南碳酸盐岩分布有三个集中区,宁远、道县、江永一线,为喀斯特峰林最发育的地区(见地图)。照片拍摄于道县,却恍然让人有身在广西桂林的错觉(摄影/税晓洁)。
同时,湖南崀山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6处遗产地之一,丹霞地貌类型全、景观丰度高,这里以圆顶密集式丹霞峰丛—峰林地貌为典型特色,兼有规模宏大的线状、拱状、柱状等丹霞地貌(图为示意图)。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区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3组主要的垂直节理裂隙,再加上地处亚热带,湿热多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流水沿3组节理垂直下切、向源侵蚀以及侧蚀,加快了岩块的分离崩塌,形成了高大石峰和幽深峡谷,同时再辅以重力作用、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共同塑造了这里丰富的丹霞地貌类型。
崀山丹霞 红层之上的奇观
猛洞河壶穴群,以壶穴密布、一段河床上发育多层壶穴为特点
壶穴,是一种较常见的微地貌景观,其形成过程如插图所示(绘图/刘春田)。
湖南壶穴多 资水之上最奇特
在汉代出土的地图中,九嶷山所在位置标示了9个黑色的柱状物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绢帛地图《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中,宁远县九嶷山的位置旁被标注了“舜帝”二字,以示此为舜帝归葬之处。而画面中更显眼的是9个黑色的柱状物,以及7个线描柱状物,有学者考证这象征着九嶷山一带的峰林地貌。供图/湖南省博物馆
奇峰尽林立 风景各不同
必须经过极窄的山脊小径,才能在崀山丹霞的峰林前烧一炷“龙头香”
崀山丹霞位于湖南邵阳市新宁县与广西桂林市资源县交界处,这里丹霞地貌面积大,海拔高且高差大,不但地貌种类多样,而且十分壮美。图为这里的丹霞峰林地貌。峰林地貌是一种群峰基座分离、基座<1/3山高的丹霞群体地貌。更引人注目的是,此地有一处悬崖峰尖,状似龙头,上建一座山神小庙,烧香者必须经过极窄的山脊小径才能到达,十分危险,这在当地称为烧“龙头香”。
摄影/肖云良
湍急的水流在天长日久地对花岗岩进行冲刷、磨蚀后,就形成了数不清的壶穴和蚀沟。
湖南壶穴多 资水之上最奇特
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万佛山丹霞,发育在一个长近40公里、平均宽2.6公里的线状红层盆地内。其代表性景观“三十六湾”,是一个长达5公里、由60余座尖锥状山峰组成的丹霞峰丛峰林带,其形态规模在全国丹霞地貌景观中极为罕见。摄影/李皓
随着公路、铁路的发展,不断地有渡口被划入改人行桥、公路桥的改造方案中。资料显示,湖南全省仍然有2881道渡口,数量居全国第一。有些渡口冷清了、消失了,有些渡口依然喧闹,如今凤凰古城的沱江上,小船依旧往来如织,载满了前来寻访边城水乡的游人(摄影/阿诺)。
童潜明教授在考察时判断这片基岩为花岗岩,依据之一是因为发现了“石蛋”,这是花岗岩发生球形风化的独特产物。从“石蛋”所具有的风化外观和体积大小上看,可以判定它并非流水搬运、磨圆的产物,而是就地风化所形成。
湖南壶穴多 资水之上最奇特
在九嶷山北部,自宁远县城到舜帝陵一带有“万山朝九嶷”之称的“万山”则是在碳酸盐岩之上发育的喀斯特峰林景观( 摄影/廖国文)。
图为丹霞洞穴地貌中的竖向洞穴地貌,为一处垂直节理控制的节理裂隙,
崀山丹霞 红层之上的奇观
由于地形的驱使,相对于江浙平原地区的水乡,湖南水乡的人与河的依存关系更加紧密,他们的生产、生活都围绕着河流展开。图拍摄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沱江边(摄影/阿诺)。
张家界,这里最独特的景观是砂岩峰林地貌
张家界的峰林景观,从岩性上看,可分为发育在碳酸盐岩上和发育在石英砂岩上的两种。其中石英砂岩峰林,更具观赏性,集中分布于天子山短轴向斜的西南端和东西两翼,面积85.9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峰柱3100多个,峰林高程10—300米不等。摄影/覃文乐
丹霞单斜地貌 山顶顺岩层倾向缓倾斜,有1—3个陡崖坡
崀山丹霞 红层之上的奇观
洞庭湖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调节洪水。洞庭湖水位变差较大。每年4月开始,四水流域进入汛期,洞庭湖水位因之上涨;6-9月,长江进入汛期,荆江四口分流水量剧增,湖水位连续上涨,曾经有道路连通的君山岛会变成真正的水中孤岛(摄影/章正国)。9月以后入湖水量逐渐减少,湖泊水位也随之逐渐下降,进入平水期。11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达年内最低值。
资水泉峰滩,河道中凸现出一片宽达400米的壶穴滩
资水流经桃江县泉峰滩时,水面宽度将近500米,这片突出水面的石滩除了东岸边缘没有分布外,几乎横贯了整个江面,宽度将近400米,长度约为400—500米,预估面积0.8平方公里。其上蚀沟纵横、壶穴密布,蔚为壮观。摄影/卢七星
如果依据丹霞单体地貌形态来分类,可以分为正地貌和负地貌两类。正地貌是指因为地壳抬升而高出,或者因为周围侵蚀而凸出的各种地貌形态,比如山石类的丹霞柱状地貌(图为辣椒峰)、丹霞孤峰地貌(下两图燕子寨 摄影/李艾 将军石 摄影/李艾)、丹霞单斜地貌,崖坡类的直立坡、陡崖坡,崩积类的丹霞崩积堆等。
崀山丹霞 红层之上的奇观
从洞庭湖上空遥望岳阳城,不仅可以看到湖面上忙碌的渔船,还可以看到湘江主航道上行驶的巨型货轮,还有连通岳阳与君山的洞庭湖大桥。一湖水、一座城,协同发展,和谐共存。摄影/章正国
这是一片凸起于水中的裸露河床,基岩呈现出沟壑纵横、坑洼密布的嶙峋模样。其上的一个凹坑吸引了摄影师的注意,这个凹坑几乎呈正圆形,直径大约有35厘米,四壁光滑,坑中汇集了盈盈一捧清水,坑底还散落着细碎的磨圆砾石。这是一个壶穴,其定义为: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
湖南壶穴多 资水之上最奇特
童潜明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奇峰尽林立 风景各不同
丹霞峰丛地貌 群峰基座相连,基座>1/3山高的群体地貌
丹霞峰丛和峰林地貌都属于群体地貌。图中,单看辣椒峰是丹霞柱状地貌,但当把尺度放大,把周边山峰也纳入视野,就成为一处典型的丹霞峰丛地貌了。这些丹霞石峰基座相连,但山峰上部并不相连,其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丹霞峰丛旁边的谷地中亦可见村庄和农田,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丹霞人家”画卷,而这只是崀山丹霞景观的一角。
崀山丹霞 红层之上的奇观
对洞庭湖的认知,其实是与岳阳、岳阳楼连接在一起的
岳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好位于洞庭湖与长江交汇之处,是自古以来的重要交通枢纽。以水路言,从岳阳出发,上溯长江,可通巴蜀;顺长江东下,可达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乃至远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上溯,可与湖南众多县市相连。以陆路言,紧靠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在南北交通干线上是中间地带的重要枢纽。摄影/章正国
湖南澧水水系及流域内古遗址、古墓葬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示意图
澧阳平原古遗址、古墓葬的分布极为密集
澧水干流长约390公里,湖南境内流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在湖南四水中最为短小。我们将澧水流域的古遗址、古墓葬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注在了地图上(安乡在水文上被划入洞庭湖流域,但作为澧水尾闾,我们也对其加以标注),可以清晰地看出,澧水流域特别是其中下游澧阳平原的分布最为密集。澧阳平原西、南、北三面环山,东面敞开并连接洞庭湖,是一个既开放又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到目前为止,在不足700平方公里的澧阳平原上,光是重要的史前至商周时期遗址就已查明有500多处,分布密集,种类齐全。
澧水 灿烂的古文化在这里孕育
壶穴不仅可以作为景观被欣赏,在永顺县马拉河、花垣县古苗河(下图)等山区急流中,因为河床落差大,水量大,在以碳酸盐岩为基岩的河道中发育形成了当地人称之为“潭”的巨大壶穴。这些大壶穴,小的直径约1—2米,大的可达5—6米,四壁光滑、蓄水量大,是户外运动爱好者溯溪、跳潭的理想之地。摄影/楚江
多民族的田园牧歌:生活的五色织锦
湘西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生存、迁徙之地,沅江流域居住着汉、苗、侗、瑶、土家等20多个民族,多民族的共同生活和交融给沅江流域的众多古镇蒙上了绚丽多元的文化色彩。图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江畔渡口。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2020年12月5日,摄影师冒着零下五六度的气温和持续的大风,爬上了位于湖南娄底市新化县境内的大熊山。在海拔1600多米的位置,他放飞无人机,拍摄了这张有雾凇、冰雪和云雾的照片。由于风大,拍摄完这张照片没多久,无人机就从空中摔了下来。从大的区域看,大熊山属于雪峰山的一部分。由于降水丰富,雪峰山地区植被茂盛,区域内发育了众多河流。雪峰山长350公里,宽80—120公里,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从地理角度看,该山脉是湖南省境内一座极为重要的山脉。不过,雪峰山在外知名度并不高,甚至很多湖南本地人也不知晓它的名字。
雪峰山 湖南的“胡线”与界山
图是澧水另一处重要的古墓群——青山崖墓群,这处墓葬至今仍然充满神秘色彩,其开凿者和年代尚没有准确的结论。考古学家只能根据其特征,初步估计它属于四川崖墓的系统,可能开凿于汉、晋之间(摄影/李建国)。
古老的墓葬群 为澧水流域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向南扩张,位于湖南北部的澧水流域首当其冲地被纳入楚国统治,澧水下游地区更是被楚国视为首善之地,楚人在此开发、建城,给澧水留下了强烈的楚文化烙印。上图为横跨常德临澧和澧县两县的九里楚墓群,它是我国已发掘的最大规模楚墓之一,其中很多墓葬出于保护的目的尚未进行考古挖掘,人们在其上布设了森严的防盗系统(摄影/林新萍)。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老百姓传说中天马的蹄印,真实身份是壶穴
在桂东县齐云山山麓东水溪一处陡坎及其下游,不到20米的距离内,密布着20多个圆形、半圆形的凹坑,直径最大的有一米多。当地传说云,这是天上一匹天马下凡,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前来游玩而留下的马蹄印,在过去,甚至有人视其为神迹而顶礼膜拜。实际上,这些“马蹄印”都是发育在花岗岩之上的壶穴。摄影/廖文雄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摄影 / 尹忠
湘西沅江 串起众多“边城”的 千里长河
摄影 / 范洪
在龙山县县城东北方向约8公里处,猛洞河在太平山脚下切出了一道河谷。由于在地质历史上河床曾多次下切,壶穴的位置也随之下移,所以在长3.8公里、宽5—15米的河谷中,流水在河床上磨蚀出了多层壶穴群,这些壶穴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密集分布。《湖南地质遗迹》一书中称,这是湖南省乃至我国中南地区已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具科学和美学价值的壶穴地貌景观。摄影/曾祥辉
宁远九嶷山,掩藏在舜帝声名之下的峰林风光
九嶷山南部地层以花岗岩为主,发育了形似三清山的花岗岩峰林景观,著名的“三分石”就是其典型代表(摄影/李咸良)。
林下地面,一条将身体弯成“S”形的尖吻蝮静静蹲坐在落叶堆中。体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一条幼年的尖吻蝮,背部的灰白色菱形大纹格外醒目,颇似我国传统的“方胜纹”。成年之后的尖吻蝮个体之间体色存在一定差异,有黑色和棕黄色两种。一些蛇类研究者认为,黑体色的成年尖吻蝮很可能就是唐代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描绘的“黑质而白章”的永州“异蛇”。尖吻蝮性情暴躁,攻击性强,即使是幼体也同样致命。图为:尖吻蝮(五步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
永州之野寻“异蛇”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张家界市永定区
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在张家界天门山有一个著名的“天门”——半山之中一个巨大的洞穴穿山而过,但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就在距离天门山直线距离大约10公里外的七星山山脉,在一座山巅之上也有一个大洞。据张家界山地救援队魏贤彪测量,这个洞高87米,宽43米,洞顶厚度75米,当地人称其为“小天门”。不论是“天门”还是“小天门”,这种穿山而过、两端透光的洞,在地貌学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穿洞。而且在湖南,或大或小的穿洞景观可以说是非常常见。摄影/吴三友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
摄影 / 吴三友
一江连南北,湖南的文脉与精神之江
图为衡阳的石鼓书院,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被誉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摄影/罗森贤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摄影 / 罗森贤
大江东去,湘江余波
江畔山巅,气象万千,让人想起岳麓书院大门对联上的那句豪迈壮阔的“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湘江不仅是湖南的母亲河,对整个中国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图为湘潭与长沙接壤处,湘江之畔的昭山。昭山的“山市晴岚”为古潇湘八景之一。摄影/彭新武
湘江 流淌着 湖南命运“密码” 的母亲河
摄影 / 彭新武
夜郎大峡谷位于雪峰山南部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这里山体陡立,沟谷纵列。大峡谷整体呈“V”字形,全长15公里,谷底展宽不足30米,峡谷切割深度达200—300米,相传因这条峡谷的主干流流经夜郎古国而得名夜郎谷。雪峰山是一座褶皱断块山,山体切割强烈,峡谷众多。低调的雪峰山虽然在外界的知名度不高,但因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目前正日益成为户外爱好者的“新宠”。据报道,湖南省将致力于在雪峰山区,建设我国的首条国际标准徒步旅游线路和首个国际标准徒步旅游目的地。摄影/姚本荣
“常闻世上石林峰林不少,但就现知的来说,能与武陵源峰林比美者不多”
不论发育在何种岩性的地层上,凡是具有峰柱林立,形似喀斯特峰林的景观都可被视为广义上的峰林。以此为标准来看,湖南拥有喀斯特峰林、花岗岩峰林、丹霞峰林以及石英砂岩峰林4种峰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武陵源的石英砂岩峰林。
摄影/aphotostory
奇峰尽林立 风景各不同
莽山的花岗岩峰林景观在湖南最为出色,虽然不如江西三清山那般奇秀,但也是峰峦叠嶂,颇为可观(摄影/喻杰)。
为了洞庭湖的休养生息,湖上再无渔船
2020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洞庭湖上原来持证上岗的“连家船”渔民们陆续退渔,上岸转业。对于洞庭湖生态环境来说,禁渔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机会。但对部分年事已高、生产技能单一的渔民来说,上岸是对现有的平静生活非常大的挑战和冲击。图片拍摄于东洞庭湖岳阳市君山区丁字堤外滩。摄影/杨一九
城陵矶港目前主要开通8条重要航线,是整个湖南的“龙头港”。2020年4月25日,城陵矶港巨型“胶囊”形散货仓库大棚投入运营。湖南省进出口的很多大宗矿物、煤炭、瓷土等资源型货运都通过城陵矶港转运。
洞庭湖 湖南连通外界的总开关
一直以来,洞庭湖都是长江流域传统的渔场。据统计,目前洞庭湖已知的鱼类有117种,它们是洞庭湖周边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洞庭湖渔业的历史最高年产量曾达到4.8万吨。1981年,人们驾驶着古老的风网船、板罾在湖上收网打鱼。
洞庭湖 湖南连通外界的总开关
丹霞堡寨状地貌 山顶平缓、四壁陡立,呈城堡状的山块
图为崀山丹霞一处被称为“眼镜蛇”的景观。其实,这里除了一座切割剥离出的柱状石峰谓之“眼镜蛇”,周围的丹霞石峰都是典型的堡寨状丹霞。崀山红层盆地位于资(源)新(宁)盆地的北部,丹霞地貌分布于湖南、广西两省区,“眼镜蛇”及周边山峰即位于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境内。崀山八角寨为湖南和广西两省区分界之地,站在八角寨观景台上,南望是广西桂林资源县的丹霞峰群,北望是湖南邵阳新宁县的丹霞峰群。摄影/何志鸿
近些年来,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批准实施,生态保护成为这座大湖发展最重要的关键方向之一
每年冬季,大量的反嘴鹬会聚集在洞庭湖之畔的濠河河道内,形成蔚为壮观的鸟浪。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国际重要湿地,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洞庭湖先后会有20余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和栖息。
洞庭湖 湖南连通外界的总开关
洞庭湖区的人们开发出采罶等众多有效的捕鱼工具与方法。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鱼类的洄游、繁殖、生长和种群的补充,导致洞庭湖出现了明显的鱼类资源衰退。所以现如今洞庭湖已经开始全面禁渔10年,以保护重要的鱼类资源。
洞庭湖 湖南连通外界的总开关
澧水虽然是湖南四大水系中最短的一条江,但其文化却源远流长
澧水发源于武陵山脉,向东穿越高山、丘陵、平原,最终注入洞庭湖。《尚书》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这是澧水之名在史籍中最早的亮相。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则写道“沅有芷兮澧有兰”。澧水干流加支流,有九澧之称,郦道元《水经注》载:“澧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总名曰澧。”澧水虽短,但其文化却源远流长。摄影/熊宗喜
稻作农业源头之争由来已久,众说纷纭。目前,学界基本确定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位于长江中游或长江下游,这两者中哪个更早兴起、哪个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尚没有统一的结论。其中,长江中游的代表性地区就是澧水的中下游冲积平原——澧阳平原。澧阳平原发现栽培稻的遗址有十余处,其中彭头山、李家岗等多处遗址发现有8000年前的稻谷,城头山遗址则发现了6500年前的水稻田,并配有明确的田垄、集水沟和储水坑等灌溉设施,是已知最早的成熟稻作农业体系。需要明确的是,“稻作”与“稻作农业”是两个概念,“稻作”包含水稻的驯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万年之前,而“稻作农业”则是指成熟的、规模化的稻作系统。
澧水 灿烂的古文化在这里孕育
1999年12月举办的“穿越天门,世界绝飞”世界特技飞行大赛,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1位特技飞行大师,挑战驾飞机从天门洞中穿越(供图/丁丁)。这一事件吸引了100多家媒体的400余名记者云集张家界,竞相报道。把张家界推向了世界的前台,让张家界真正具有了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
天门、穿坦、 月岩、象鼻山…… 为什么湖南那么多山都被穿了“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