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海湾正在被人工改造,
失去了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美学价值
罗源湾位于福建闽江口以北约50公里的海岸带上,为福州港的深水外港。在港口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通过围海造堤、架桥修路等工程,强烈地改变了昔日海岸线和海湾的自然形态。我国南方有着极为复杂的海岸线,海湾特别多,现在由于人工建设,这些海湾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是面积在缩小,二是岸线曲折度在降低,由曲变直。我国的海湾正在经历大规模的“人工化”改造,这不仅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也损害了天然海湾的美学价值。摄影/陈世强
郁郁葱葱的生物海岸,
背后隐藏了一个令人喜忧参半的事实
这是一个令人喜忧参半的画面:广西防城港市的海岸边,红树林一派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远处的海岸陆地上,人类建筑已经伸入到了红树林的领地,不过好在还是有相当面积的红树林被保留下来了。这幅图片,只是我国生物海岸面临状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人类建设的工业区、居住区、交通设施等不断向海推进,对生物海岸造成了威胁。不过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了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生态问题,亟待解决。摄影/林强
淤泥质海岸——福建莆田
福建省莆田市的港湾滩涂适合养蛏,港湾里风浪较小,潮流通畅,常年有稳定的淡水注入,形成了优质的软泥和泥沙底质海滩,有利于蛏的生长。图为莆田市湄洲湾边的传统渔村太湖村,养殖蛏子的村民在退潮时清理淤泥。
摄影/杨荣貌
蓝田——福建霞浦
滩涂浅海养殖,是人类利用海岸带的重要方式。海岸带就像一方巨大的蓝田,人们在其上“播种”鱼、虾、藻、贝等各类种苗,收获了大量的美味海产,给中国人的餐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图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沙江镇晾晒海带的滩涂,中间为水道,水道两旁密密麻麻立满了挂晒海带用的竹竿。摄影/邱军
砂砾质海岸——江苏连云港
连云港的海岸类型多样,由北向南分布有砂砾质海岸、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其中包括江苏省仅有的40公里深水基岩海岸和30公里砂砾质海岸。苏马湾海滨浴场属于砂砾质海岸,拥有优质的沙滩,图为沙滩上的阳伞和游人。摄影/樊豹声
河口海岸——山东东营
在黄河入海口,浑浊的黄河水缓缓注入蔚蓝的渤海。虽然这是一种“日常”,但由于黄河水量等因素制约,并不是随时都能欣赏到河海交汇、泾渭分明的壮丽景观。只有黄河汛期、黄河水量增加,或者调水调沙带来的大流量、高含沙量黄河水进入渤海时,才能看到“黄蓝交汇”的奇观。摄影/黄高潮
我国陆地的“向海增长”,表面看是好事,但带来的问题很复杂
我国的海岸线目前正在出现一个大趋势:整体的海岸线在背陆向海推进,江苏省的海岸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根据陈玮彤博士等人的研究成果,1984年到2016年间,江苏省陆地增加了近10万公顷的面积。我国海岸带国土面积的增长,带来了一些复杂的问题。这些国土面积的增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诸如渤海这样的内海增加的国土面积,一种是在黄海、东海这样的外海增加的国土面积。前者,在陆地面积增加的同时,带来的却是内海面积的缩小;后者,在陆地面积增长的同时,领海基线也会向海推进。
巨变:中国海岸带
经过80年,我国海岸线的结构已发生了大反转
海岸线可分为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两大类。从1940年到2020年的80年间,我国大陆海岸带的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已悄悄发生大反转:自然岸线急剧减少,人工岸线快速增长,并成为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主要类型。这是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侯西勇研究员团队,在研究我国海岸线结构时,得出的重要结论。他们发现,我国大陆自然岸线的长度,由1940年的1.5万公里,骤降到2020年的0.6万公里;人工岸线的长度,则由1940年的0.3万公里,陡升至2020年的1.3万公里。我国海岸带的80年巨变,堪称人类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我们理解“人类世”的一个独特视角。图为1940年我国大陆自然和人工岸线分布图
巨变:中国海岸带
传统的地理观点被刷新了:南北海岸线的差异正在变小
过去,我国海岸带的特点是:以长江口为界,北方岸线顺直,南方岸线曲折。这与我国北方多平原海岸、南方多基岩海岸有关。现在的情况则反了过来:北方岸线变得曲折,而南方岸线反而变得顺直了,南北岸线的差异正在变小。这也是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侯西勇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之一。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就是南、北方的人工岸线都在急剧增长,渤海周边海岸表现尤为突出:这里的港口分布很密集,不仅带来了港口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也使得原本顺直的海岸,变成一种“人工化”、“几何化”的曲折了。从上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图中,我们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巨变:中国海岸带
江苏南通市附近,海岸线从平滑变得曲折
卫星影像叠加后,得出了1984年与2016年南通市附近海岸线的位置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原来南通市平滑的海岸线,随着遥望港和吕四港等港口的建设变得曲折。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陈玮彤博士等人经过统计发现,这一段是江苏省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大的区域。
巨变:中国海岸带
对比鲜明:南方岸线确实变直了,
幽深的海湾正在被人为填满
按照分形理论,原来的南方岸线是大湾套小湾,海岸线漫长而曲折。不过,由于人类的干预,这种岸线景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比如说,通过1984年和2016年这两幅浙江三门湾(位于宁波市宁海县与台州市三门县之间)的卫星影像图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短短30多年间,这里的海岸线明显变得平直了许多。人类通过围垦、修建堤坝与路桥等工程,在海湾中淤积出了更多的土地,用以发展航运、制盐、水产养殖、种植等产业,使得海湾面积不断缩小。
巨变:中国海岸带
图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的东京湾的夜景图。东京湾聚集了日本1/3的人口和2/3的经济总量。
巨变:中国海岸带
“湾区”是我国海岸带巨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亮点
在近几十年我国海岸带的巨变中,“湾区”已成为备受人们瞩目的一个明星式概念。可以说,湾区是我国海岸带变化最大、最剧烈的区域,是海岸带巨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亮点。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湾区中最典型、最成功的代表(地图为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卫星影像图)。这里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也是经济发展的趋势,这种巨变值得肯定。
巨变:中国海岸带
以桥上的国界线为参照,越方护岸堤坝前的沙地已经越过了国界
这张图片拍摄自东兴市的高楼顶层,北仑河从画面右侧流过来,分为两汊,往画面上方的一支是南北仑河,流入了越南境内,往画面下方的一支是中越界河——东北仑河。明显能看出,南北仑河的水面宽度更宽,呈现出主流的模样,而东北仑河正面临着淤堵的风险,可它恰恰是中越界河。东北仑河上有桥梁横跨两岸,对面正连接着越南国门,桥梁中间用白色油漆画出了中越国界线的位置。顺着国界线往上游看,越方修建的堤坝前有大片淤积,而且淤积面出现在了中越界河东北仑河这一支中,参照桥上的国界线,淤积面已经越过了国界,向我国这侧靠近。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问:鸭绿江口的江海分界碑是什么情况下设立的?
边防军:我们面前的就是3号碑,1962年左右勘测完江海分界线还有江中小岛的归属之后,一共设立了3块江海分界界碑,1号和2号碑在朝鲜那侧,3号碑在我们这边,从1号碑到3号碑大概有2万米,也就是说那时候的鸭绿江入海口大概有这么宽。摄影/葛蔼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摄影 / 葛蔼
2020年9月10日,本文作者一行坐着渔船,从辽宁省丹东市东港附近出海,驶向渔民历代相传的“中朝海上分界线”——“东经124度线”。摄影/王宁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摄影 / 王宁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问:你们的渔业作业图上标注了领海分界线吗?
渔民:没有标注,我们反正尽量不往东边去,反正东经124度再往东那边,我们都不去,就在我们这边的海上捕鱼。摄影/王宁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摄影 / 王宁
“鸭绿江口江海分界线以外两国自由航行区”内,渔民害怕靠近海上分界线
图中的这个航标是西水道航标,指示着紧靠我国一侧的西水道的航道,也就相当于鸭绿江口的领海分界线的位置。按照《中朝边界议定书》,这片海域都属于鸭绿江口江海分界线以外两国自由航行区,我们和渔民商量沿着这条分界线,在我国海域向着西水道的江海分界线开过去,渔民却很抗拒,因为这一带朝方“扣船”的事件时有发生。摄影/王宁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摄影 / 王宁
问:东北仑河这一支为什么淤积得这么厉害?
资料显示:东北仑河这一支主航道向我方偏移的事实,和红树林海岸受到损害有很大关系。原来这一带红树林规模很大,后来68%的红树林被破坏,50年代建设海堤,60年代围海造田,80—90年代毁林养虾,界河我方这侧的红树林只占3%了,97%都是越南的。有红树林那侧阻力大,水就往我们这边冲,主航道也向我们这侧偏移了。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北仑河口,中国大陆海岸带的另一个端点
从北仑河口这边出海,气氛比从鸭绿江口出海要轻松得多,这里风光秀丽,生蚝养殖产业欣欣向荣,水清海浅,隐隐能看到水下的沙洲起伏。眼前是我国连绵成片的生蚝养殖筏,远方是越南芒街的茶古海滩,海滩的尽头,是南北仑河口的入海口。摄影/王宁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摄影 / 王宁
旧界碑在东兴市竹山村,新界碑在东北仑河中
左图这块碑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条约,1890年左右勘定建立的,整个防城港市共有33块界碑,它是1号碑,位于东兴市竹山村。除了旧界碑外,还有新界碑,如左页图所示,竹山村附近一共有5块新界碑,编号从1374到1378,我们到达了1376号界碑,进行了考察。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鸭绿江口的领海分界线(仅指临近江海分界线海域)划在入海口最窄的西水道上
鸭绿江口的划界情况非常特殊,中朝两国以河岸为界,水面共同航行。从图上来看,鸭绿江口分三汊入海,靠近我国陆地的西水道极细,东、中两个水道远宽于西水道,而这两个水道夹在朝鲜的岛屿和陆地之间。1964年签订《中朝边界议定书》时,江海分界线附近的中朝海上分界线划在宽度较小的西水道上,现在看来很是费解。原来西水道是鸭绿江口的深水航道,当时以它为主航道,在西水道入海口划分界线问题不明显,但以河口这样一种不断发展演化的动态区域作为边界,容易出现问题。后来西水道淤堵,绸缎岛和薪岛逐渐淤积增长,甚至相连成了一大片土地,西水道虽然保留了一定的航运水深,但是水面面积锐减,和东、中两个水道相比完全就是一条支汊。学者们推测,如果不加以人工干预,绸缎岛最终也会和黄金坪一样,与中方陆地连接在一起,西水道将断流。北仑河口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作为界河的一支正在逐渐淤积。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和鸭绿江口西水道的命运相似,北仑河口分两汊,作为中越界河的这一汊正在逐步淤积
北仑河口和鸭绿江口一样,它并不是一条河道直接入海,它也有河口三角洲,河流到此分为几个汊道入海,一个河口区域有多个入海口。北仑河口三角洲的顶点从我国广西东兴市附近开始,河道在这里分为两条汊河入海。东汊我们称它为东北仑河,它流经我国东兴市和越南芒街市之间,一路向东入海,其间再分一小汊向南流入越南境内;从东兴附近一分为二的另一汊我们称它为南北仑河,它一路向南入海,两岸都是越南的土地。偌大一片北仑河口三角洲,绝大部分都是越南的领土,地图上看起来明显更宽阔的南支并不是中越界河,而作为界河的东支如果继续淤积下去,可能有淤堵的风险。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中国海岸带起止点 鸭绿江口与北仑河口的遭遇竟一模一样
一叶扁舟风波里,鱼肥蟹美虾满舱
黄河给入海口带来了大量泥沙,也带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河海交汇处,水产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东营的广饶、利津两县,从民国时期开始就以渔业发达而著称,渔民们沿海岸张网捕捞鱼虾,所获甚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中下游水利工程增多,河水流量变小,再加上工业污水排放、过度捕捞等因素,黄河口的渔业曾一度衰落。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了黄河下游生态调度,黄河口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业生产也随之好转。2020年7月,“黄河刀鱼重现黄河口”的新闻也曾引发广泛关注。驶向大海的一叶叶扁舟中,承载着渔民们沉甸甸的希望。除黄河刀鱼、黄河口文蛤外,黄河口毛蟹、梭子蟹、虾皮、梭鱼等也都是当地著名的特产。
欣赏河口(一)黄河口 一朵大大的西兰花
丛丛复生成簇簇,“小洲”套叠成“大洲”
黄河含沙量之高,在世界大河中首屈一指。渤海水深较小,波浪与潮汐作用也相对较弱。于是,当黄河注入渤海时,泥沙堆积现象显著,在河口处会迅速形成一个小三角洲,小三角洲的发育导致河口淤塞,河道相应发生决口、摆动,每次摆动都会形成一个形状几乎相同的小三角洲,小三角洲互相套叠又变成一个形状与自身相似但规模更大的亚三角洲。亚三角洲发育完成后,决口摆动点向前形成新的顶点,然后以此为中心,发育另一个亚三角洲……现代黄河三角洲,就是不同时期的亚三角洲套叠而成的复合三角洲,还有一个更生动的形容,就像一棵西兰花——每一小簇(一个小三角洲)都是整个花簇的一个分支,每一小簇都具有与整体(黄河三角洲)几乎完全一致的外形(见地图)。图为2016年黄河河口的遥感影像。
欣赏河口(一)黄河口 一朵大大的西兰花
丛丛复生成簇簇,“小洲”套叠成“大洲”
黄河含沙量之高,在世界大河中首屈一指。渤海水深较小,波浪与潮汐作用也相对较弱。于是,当黄河注入渤海时,泥沙堆积现象显著,在河口处会迅速形成一个小三角洲,小三角洲的发育导致河口淤塞,河道相应发生决口、摆动,每次摆动都会形成一个形状几乎相同的小三角洲,小三角洲互相套叠又变成一个形状与自身相似但规模更大的亚三角洲。亚三角洲发育完成后,决口摆动点向前形成新的顶点,然后以此为中心,发育另一个亚三角洲……现代黄河三角洲,就是不同时期的亚三角洲套叠而成的复合三角洲,还有一个更生动的形容,就像一棵西兰花——每一小簇(一个小三角洲)都是整个花簇的一个分支,每一小簇都具有与整体(黄河三角洲)几乎完全一致的外形(见地图)。
欣赏河口(一)黄河口 一朵大大的西兰花
长江口:河道中航船密布,岸线上港口林立
从空中俯瞰长江口,你会发现这里河道之中航船密布,河岸之上港口码头林立,且港口码头不仅兴建在河口的大陆岸线上,也兴建在河口区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岛之上。位于画面左下方的是上海港外高桥港区,这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的核心港区之一。位于画面右上角的是长兴岛港区,它属于上海港崇明三岛港区之一,其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最大的造船基地。
欣赏河口(二)长江口 沙洲雁阵向东海
图为江苏靖江新时代造船厂63500吨轮船下水试航的场景,同天还有另一艘11万吨的油船下水试航。摄影/娄忠银
欣赏河口(二)长江口 沙洲雁阵向东海
摄影 / 娄忠银
30万吨的海上巨轮,在河口内建造完毕,从河口驶向大海
长江江苏段沿岸分布着众多造船企业,而能够建造海上巨轮的企业,集中在南通、江阴、靖江这几个地方。2020年9月15日,我们到达了位于江阴长江大桥下游的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据靖江海事处负责人介绍,江阴—靖江一线到长江入海口,也就是长江河口段航道水深达到了12.5米,航运通畅,江面宽阔,因此该河段具备了制造30万吨级巨轮的自然条件。据造船厂相关负责人介绍,造船厂有从10万吨级、30万吨级到50万吨级的船坞,9月底有一艘32.5万吨超大型砂矿船即将交付(摄影/马宏杰)。
欣赏河口(二)长江口 沙洲雁阵向东海
长江口和杭州湾携手,创造了我国物流运输的焦点地带
长江自西而来奔腾6300公里,来到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汇入东海。于是,我国沿海展布的经济发达区和万里长江黄金水道,发生了交汇——也就是经济学家们称之为T字形的经济带的交叉点,在长江口+杭州湾这一“W”区域内诞生了我国物流运输的焦点,也促成了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一系列大港的兴建。W区域内的这三大港,向海一侧,500海里航程范围内,北达青岛、大连,南至高雄、厦门,东抵韩国釜山、日本长崎等东北亚、东亚地区众多重要港口;向陆一侧,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和稠密的陆上交通网,连接起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腹地面积极为广阔。
欣赏河口(二)长江口 沙洲雁阵向东海
历经数千年来的冲淤和海岸伸展,长江口终于演变成如今的模样
河流含沙量较少(长江含沙量远小于黄河,但大于珠江),潮汐作用强度中等,是长江口地貌形成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数千年来,在入海径流和涌入潮流的相互作用下,长江口河床冲淤多变,7500年来共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相应形成了红桥、黄桥、南通、海门、崇明、长兴岛6个不同时期的沙洲(九段沙处于正在形成期),自西向东依次层叠,呈雁阵式排列(上方地图)。近2000年来,随着人们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大,汇入径流泥沙增多,长江口岸线变化迅速加快,南岸边滩不断推展,北岸沙岛逐渐并岸,河口束窄,河道成形(下方地图),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江口地貌(见遥感图)。
欣赏河口(二)长江口 沙洲雁阵向东海
从遥感图中可以看出,长江口与杭州湾可共同组成一个W湾,上海港可借助相邻杭州湾内的深水港舟山港、宁波港,转运内外货物,实现高效的江海联运。如30万吨级的巨轮在舟山、宁波港卸下一半的货物之后,就能直接驶入长江口,加快了运输效率。
欣赏河口(二)长江口 沙洲雁阵向东海
2016年之前,我国对河豚食用采取的多为抑制政策,这间接限制了河豚养殖产业的发展,养殖河豚主要用于出口。由于受政策影响大,我国河豚养殖产量经历了扩展—收缩—再扩展—再收缩—再扩展的周期性波动。直到2016年的通知中提出,按照先行先试、逐步放开的原则,先行有条件地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两个品种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加工经营,河豚养殖业才进入一个稳定的快速增长期。图为海洋养殖网箱中成群游动的红鳍东方鲀。供图/孟雪松
河豚:一条“毒鱼”游上餐桌
河豚种类繁多,我国的养殖河豚主要是四种: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其中,前三种是海水养殖河豚,最后一种是淡水养殖河豚。绘图/项乐
河豚:一条“毒鱼”游上餐桌
有研究者将人们所体验到的基本味道分为6种:酸、甜、苦、咸、鲜味和醇厚味(Kokumi),每种味道的满分是4分,然后给暗纹东方鲀的味道评分。实验结果显示,暗纹东方鲀的鲜味和醇厚味都在2.5到3分之间,酸味、甜味和苦味则不超过0.5分,这解释了河豚令人欲罢不能的原因。
河豚:一条“毒鱼”游上餐桌
挑挑拣拣、讨价还价,属于鱼市的生活气息
在广西北海的南珠水产市场里,来往的顾客在摊位前不时驻足,翻拣挑选,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判断保存在碎冰里的各类海鱼是否新鲜。一番讨价还价,在买卖双方的“斗智”之间,属于鱼市的生活气息一览无遗。北海所在的北部湾海域鱼类资源丰富,除了陈列在货摊上的常见种类之外,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海鱼则需要在市场耐心搜寻,甚至从杂鱼堆中“淘宝”。摄影/王宁
“鱼样方” 我国沿海水产市场有哪些鱼?
摄影 / 王宁
晨光熹微,海风中还夹杂着夜晚的气息。随着一艘艘渔船停泊在岸边,小小的码头已经堆满了层层叠叠的塑料水产箱。等候已久的人群从四面涌来,清晨的宁静在人声鼎沸中被打破。这里是广东省阳江市闸坡水产市场,尽管如今人工养殖的各类海产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野补自大海的天然“鲜货”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手快有,手慢无”,经验丰富的买家们围在一个个临时摊位边尽情挑选,而众多海产中最受瞩目的,永远是种类繁多的海鱼。摄影/梁文栋
“鱼样方” 我国沿海水产市场有哪些鱼?
摄影 / 梁文栋
“八市”,老厦门的味道
在福建省厦门,被当地居民亲切称为“八市”的厦门第八市场承载着很多厦门人记忆中“老厦门的味道”。每天一早,沿街海鲜铺的店主便将满盛着各类海鱼和其他海产的货箱摆在自家门前。东海南部出产的鱼类可谓“琳琅满目”——体色鲜艳的东星斑、石斑鱼格外吸引眼球(下图)。在这里还能看到体型扁平的团扇鳐以及凶猛的裸胸鳝。漫步在“八市”,除了令人垂涎欲滴的各色海鱼外,小巷两侧古老的骑楼也别有风情,记录着厦门这座古城的沧桑。
“鱼样方” 我国沿海水产市场有哪些鱼?
由北向南“刷鱼市”:哪些海鱼还能见到?哪些越来越少?哪些已成“传说”?
为了亲身体会我国沿海饮食文化中对不同海洋鱼类的青睐程度,作者自黄海胶州湾的青岛启程,一路向南探访至南海的广西涠洲岛和海南三亚。各地的水产市场直观地反映了最受当地百姓推崇的海洋鱼类。例如黄渤海沿岸居民的“心头好”——被称为“鲅鱼”的蓝点马鲛。然而,也有像大黄鱼等一度闻名“吃货圈”的海洋鱼类,如今的自然种群在快速下降,一些物种甚至已然岌岌可危,“只闻其名,难见其鱼”了。本页鱼类绘图/李玉强
“鱼样方” 我国沿海水产市场有哪些鱼?
摄影师耗时一年,在广西涠洲岛的鱼市调查拍摄了所有能见到的鱼类,我们精选了其中最好的样本,作为北部湾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缩影。
摄影/王举昊
“鱼样方” 我国沿海水产市场有哪些鱼?
吃1公斤大黄鱼,相当于消耗7公斤多“小杂鱼”
作为著名的食用鱼种,野生大黄鱼已经很难见到了。人们吃到的大黄鱼大多都来自于人工养殖。为了保持大黄鱼的口感,养殖户会用海捕的野生廉价“小杂鱼”来做饲料。一条大黄鱼增重1公斤,需要消耗7.15公斤的小鱼。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邀请摄影师完成了这样一次拍摄:他们在福建省的大黄鱼养殖场附近购买了7.15公斤小鱼,并就地进行物种鉴别和个体统计。结果发现,这些“小杂鱼”的数量超过4000条,大致分属于39个种类。摄影师把小鱼逐一拍摄,并用渔网剪出每条小鱼本来可能长到的体长,和它们如今的体型进行对比。图片正中为三条大黄鱼,作为饲料的7.15公斤小鱼围绕在周边。摄影/Stefen Chow
“鱼样方” 我国沿海水产市场有哪些鱼?
2012—2019年我国海域捕捞量变化图
自古以来,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养育了中华大地沿海的先民。而随着现代化捕鱼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索取已远超过去。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四大海域的水产捕获量逐年下降,渤海海域在7年间下降了40%之多,而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食用鱼类野生资源也在逐步萎缩,大黄鱼如今已经基本依赖人工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在人口的膨胀和海岸线环境变迁的双重压力下,疲惫的海洋已然不堪重负。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4、2020年)
“鱼样方” 我国沿海水产市场有哪些鱼?
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单位:万吨) 资料提供:《中国统计年鉴2019》
基岩海岸 给了美和自由,还奢望它什么?
海藻是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等海洋藻类的总称。很多大型海藻依靠固着器,附着在礁石等硬质海床上生长,它们大都分布在我国基岩海岸的潮间带下区和潮下带的海域里。这些大型底栖藻类,与其他海洋生物群落,共同构成了我国典型的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海藻场。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章守宇团队开展了全国沿海重点海藻场资源调查,填补了多数地区潮下带海藻场生态学调查的空白,并统计出了我国沿海各省份及南海岛屿主要海藻种类的分布情况。
基岩海岸 给了美和自由,还奢望它什么?
不同时期我国大陆基岩岸线分布图
资料提供: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侯西勇
基岩海岸 给了美和自由,还奢望它什么?
深澳岬角
台湾新北市瑞芳区
深澳岬角是我国台湾岛最北端一处凸向海洋的陆地,这里有一座极为壮观的海蚀拱,当地人称之为象鼻岩。海蚀拱是海蚀地貌中的一种景观,而海蚀地貌是因海水运动对陆地侵蚀而形成的地貌。海蚀地貌多分布在基岩海岸。我国的基岩海岸长度约2400公里,约占整个大陆海岸线总长的13%。在杭州湾以南的华东、华南沿海一带,基本都能见到基岩海岸;而在杭州湾以北,基岩海岸主要集中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岸(包括它们各自周边的岛屿)。
海蚀拱 中国海岸的珍稀景观
双狮岛
辽宁大连市庄河市海王九岛
当贝多芬遇见大象,会发生什么?在海王九岛中的双狮岛,我们看到了这一幕——一块侧面很像贝多芬头像的礁石,与一块酷似大象的礁石(观象岛),面对面“遭遇”了。前面,还有一头将长鼻伸入海中的“大象”,似乎也在侧耳倾听这位“乐圣”演奏的交响乐曲。从这个角度看到的两座“象鼻山”海蚀拱,堪称我国海岸线上海蚀地貌的杰作。摄影/姚振海
高山岛 山东烟台市蓬莱区
高山岛有两块突起的礁石(即海蚀柱),一高一低,高的这块礁石高约40米,低的高约30米。其中低的这块礁石下部已被海浪淘出一个孔洞,形成了一座独特的海蚀拱。远远望去,这两块礁石很像是在大海上升起的两张风帆,因此被称为石帆礁,渔民则称之为“两棵桅”。高山岛位于庙岛群岛中部西侧,是一座没有居民的小岛,环岛都是陡峭的海蚀崖壁。
海蚀拱 中国海岸的珍稀景观
南隍城岛
山东烟台市蓬莱区
在近处灯光的照射下,南隍城岛上的一座海蚀拱散发出一种温暖的色调,与周围淡蓝色的冷色调形成了强烈反差。此刻,海面上风平浪静,低调的海蚀拱暂时远离了惊涛恶浪的拍击,呈现出一种雕塑般的宁静之美。南隍城岛位于山东半岛北端,属于庙岛群岛的一部分。庙岛群岛是山东烟台市蓬莱区北部所辖32座岛屿的总称,位于渤海海峡黄、渤二海交汇处。庙岛群岛各岛屿的海岸多为基岩海岸,分布有造型各异的海蚀拱、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景观。
海蚀拱 中国海岸的珍稀景观
金石滩 辽宁大连市金州区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句,在金石滩应验了。风浪拍击着基岩海岸上的海蚀拱,湍急的水流漫过礁石,激起细密的水雾,在逆光下,看起来就像千万朵飞扬的雪花。在我国基岩海岸分布区,海岸线曲折,岬角与海湾相间分布,广泛发育了海蚀地貌,其中海蚀拱是海蚀地貌中较为罕见的一种景观。摄影/吴健
我国基岩岸线分布图(海南省未统计在内)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侯西勇
海蚀拱 中国海岸的珍稀景观
在一些港口中,船舶本身就成了一种特殊的货物
以沿海港口为依托,我国在大连、烟台、上海及舟山等港口附近兴建了一大批造船厂,我国的造船工业在规模上已跻身世界第一,在制造能力上也位居世界前列。上图为2017年在山东烟台港,“蓝鲸1号”和“蓝鲸2号”半潜式钻井平台被交付下水(摄影/徐忠东)。
本图拍摄于山东日照港焦炭码头,日照港拥有国内吃水最深的15万吨级煤炭专用泊位2个,近5年来煤炭吞吐量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冶金煤和焦炭吞吐量分别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摄影/高兴建
金属和非金属矿石,这类占地大、重量大的货物,也是沿海港口最主要的装卸货物之一
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金属矿石和非金属矿石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图为山东日照港接卸铁矿石的情景(摄影/寇林波)。
江苏连云港港,中国风电装备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之一
江苏省连云港及其周边地区,目前已形成完整的风电装备产业链,是亚洲最大的风电装备基地。依托连云港港便利的运输条件,这里生产的风电装备不仅供应了国内需要,还大量被出口到了海外。2020年7月6日,连云港港码头上的风电设备正整装待发,它们将被运往加拿大,这批出口的风电设备一共50套,其中最长叶片长达69米。
中国的海港都在运什么?
照片中为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从2010年至今,上海港一直位居世界集装箱港口榜首。摄影/任齐俊
“巨无霸”油轮将石油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国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最大的来源地,受制于远距离限制,运输基本通过海运来实现。为了满足原油和成品油专业化运输的要求,出现了专业的油船,其特点是甲板非常平,除驾驶舱外最显眼的就是管道系统。目前,原油运输的主流油轮为20万—30万吨级的超大型货船。
摄影/苏德辉
辽宁大连港,拥有亚洲最大的粮食码头和我国最大的海港冷库
东北粮食外运,最主要的途径是铁海联运,即通过铁路将腹地的粮食运往港口下海,所以在东北地区涌现出一批重要的运粮港,大连港就是其中之一。大连港拥有亚洲最大粮食仓储和专业码头,还有我国最大的海港冷库。图为大连港玉米装载的场景,玉米是东北外运最大宗的粮食种类(摄影/黄虹)。
2018年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前十中,中国港口占据了其中7席
由于集装箱具有装卸效率高、货物损耗低、节约劳动力和运输费用等优点,在海洋运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评价港口的繁忙兴盛程度时一般会以货物吞吐量或集装箱吞吐量作为标准,2018年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前十中,中国港口占据了其中7席(见图表)。
中国的海港都在运什么?
煤炭及制品,在2018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中占比为18%,是最大宗的货种我国现有亿吨级大港超过20个(见地图),年货物吞吐量总计超过90亿吨。
目前我国原油港口大致形成三大集群,其中大连港、宁波港和舟山港表现最为突出
因为目前世界原油运输的主流油轮为20万—30万吨级的超大型货船,这就需要与之匹配的拥有2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大型原油码头进行接卸或中转。现阶段,我国原油港大致形成三大集群:环渤海地区以大连、天津、青岛港为主,日照、秦皇岛、营口等港口为辅;长三角地区,以宁波、舟山港为主,虽然港口数量不多,但码头最大泊位和总接卸能力表现突出;东南和华南沿海,为配合石化产业基地发展,积极推进以泉州、惠州、湛江、茂名、洋浦等港口的建设。
中国的海港都在运什么?
从2018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结构图中可以看到,煤炭及制品是占比最大的货物。
中国的海港都在运什么?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摄影 / huoguangliang
岛上有亚洲最大的海岛式大型修船基地——友联修船基地,许多来自国内外的万吨巨轮被送到这里修理。岛上还有一家造船厂,专门生产被誉为吹沙填海神器的绞吸挖泥船。在岛屿周边的海面上,可看到各种船只往来,一派繁忙景象。孖洲岛其实只是珠江三角洲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却在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中窥豹”,通过孖洲岛,我们可以看出该区域令人惊讶的经济活力。摄影/梁霞舜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摄影 / 梁霞舜
众多都市共同托举,将大湾区推向全球未来最大的湾区
繁华的珠江三角洲,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大都市(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在它们身后,还有许多经济发达的明星城市(如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以及数量更多、同样充满活力的中小城镇。它们如同满天繁星,共同托举起大湾区的未来。有学者认为,湾区的核心要义,在于资源和产业在整个湾区内的自由流动。目前由香港驾车,约1.5小时内可抵达近七成大湾区城市,2.5小时内可抵达几乎所有大湾区城市。拥有世界最大海港群和空港群的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
图为江门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摄影 / 刘光勇
广州和珠江,是我国城市与河流最经典的CP之一
在广州市流淌的这条90多公里长的大江,被称为珠江。要说起我国城市与河流最经典的CP,我们应该会想到广州和珠江。但是实际上,地理学所说的珠江,是包括西江、北江、东江等诸多大江在内的一个庞大水系。这个水系之所以被称为珠江,是因为话语权的问题——历史上,从秦汉时期开始,广州就一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对区域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因此,流经该城市的珠江,就很自然地成为珠江流域水系的“统称”了。正是通航能力强大的珠江,让广州成为了世界唯一一座历经2000多年而长盛不衰的大港。摄影/张臻煜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摄影 / 张臻煜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摄影 / 梁桓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摄影 / 黄猛
多条大江协作,造就出我国最典型的河网型三角洲
在这张珠江口局部卫星影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圳、香港、东莞、中山等城市的身影。其实珠江不是一条江,而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等多条大江组合成的水系网络,这个水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交错,极为复杂,被“打包”统称为“珠江”。按照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动力学原理,一般径流强于潮流的河口都会形成三角洲。虽然同属于径流型河口,但与黄河三角洲的“西兰花形”、长江三角洲的“雁形”河口景观相比,珠江三角洲则大不相同——它是由西江、北江和东江等河流,从晚更新世开始,在一个溺谷湾(河口段因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形成的喇叭形海湾)共同塑造出的复合三角洲,也是我国最典型的河网型三角洲。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多次分汊,多级发展:珠江三角洲6000年的发展演变堪称荡气回肠
通过左侧地图,我们可以直观看出,600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次分汊,多级发展。构成珠江的三条主要大江,都各自独立发育了三角洲。这些三角洲还在不断分汊延伸扩展,从时间上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距今6000年前、5000年—4000年前、约2200年前和14世纪。由于河道分汊越来越多,导致三角洲不断向下游推移,呈放射状向海域扩展。而通过下面的卫星影像图,我们能清晰地看出,在周围一片山地的包围中,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是何等珍稀和重要——这是上天赐给我国南方的一块极为罕见的大平原。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多次分汊,多级发展:珠江三角洲6000年的发展演变堪称荡气回肠
通过左侧地图,我们可以直观看出,600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次分汊,多级发展。构成珠江的三条主要大江,都各自独立发育了三角洲。这些三角洲还在不断分汊延伸扩展,从时间上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距今6000年前、5000年—4000年前、约2200年前和14世纪。由于河道分汊越来越多,导致三角洲不断向下游推移,呈放射状向海域扩展。而通过下面的卫星影像图,我们能清晰地看出,在周围一片山地的包围中,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是何等珍稀和重要——这是上天赐给我国南方的一块极为罕见的大平原。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可停靠30万吨级巨轮的孖洲岛,让人体会到了珠江三角洲的独特魅力
2020年9月22日,本文作者一行从深圳蛇口友联船厂的码头出海,坐轮渡考察孖(音mā)洲岛。孖洲岛是两座小岛,彼此挨得很近(图为孖洲岛卫星影像图)。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一桥飞架,大湾区的未来有了更大想象空间
一座港珠澳大桥,跨越著名的伶仃洋,把珠江口两侧的香港、深圳与澳门、珠海等城市连接起来。珠江口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极为活跃。过去隔着广阔的珠江口,上述两侧城市之间的交通往来基本是靠航运,但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全长50多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应运而生,形成了连接深港、广佛和珠澳三大经济圈的闭合快速路网,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大想象空间。目前,一些知名大公司如腾讯、华为、招商银行、万科、大疆、格力、美的等,纷纷在大湾区崛起,整个大湾区的GDP甚至超过了俄罗斯。
欣赏河口(三) 珠江口众河携手入海
图为铜鼓咀灯塔,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它依傍的铜鼓岭是琼东第一高峰,高崖凭空,蔚为壮观。灯塔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日夜为来往船只导航,2016年铜鼓咀新灯塔竣工,塔高49米,灯光射程可达22海里。
海南灯塔 南海“珠链”与忠诚的守望者
图为黄昏时刻亮起温暖灯光的渚碧礁老灯塔。如今在它的不远处,更为高大,拥有高科技设备的新灯塔已经落成。摄影/李建伟
海南灯塔 南海“珠链”与忠诚的守望者
摄影 / 李建伟
沙滩、海与城的陪伴者:点亮海南风景的灯塔
右上图为三亚的一处灯塔,它的灯火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美景与成长。摄影/胡绍铭
海南灯塔 南海“珠链”与忠诚的守望者
摄影 / 胡绍铭
海南沿海主要灯塔分布示意图
海南省海域辽阔,航道繁忙,海峡、岛屿及众多岬角地带的水域情况复杂,暗藏危机。海南的灯塔连同大量灯桩及其他航标,连成了一条绵长的安全链,守护往来船舶的安全。
海南灯塔 南海“珠链”与忠诚的守望者
裙带菜是一种棕色藻门褐藻纲海带目翅藻科裙带菜属的大型海藻,硕大的叶片和叶片间细长的梗,以及孢子体经过处理后都能食用。目前,我国裙带菜栽培规模约十余万亩,鲜品年产量30万—4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辽宁及山东半岛的养殖品种是早年由日本经朝鲜半岛移植而来。图中的裙带菜拍摄于大连长海县獐子岛,野生裙带菜硕大的叶片在水下摇曳生姿。摄影/吴立新
大连裙带菜 漂洋过海,牵动日本人的味蕾
摄影 / 吴立新
养殖的裙带菜不同于自然生长的裙带菜,它们“倒着”长在绳子上。大连裙带菜的养殖区域在黄海海域,主产区是金普新区的大李家村、金石滩沿岸一带。每年10月初,是大连裙带菜集中下苗的时节,要先把裙带菜的菜苗夹到苗绳上,然后再把苗绳挂到海里的台筏。到次年2月底至3月初,就可以收割裙带菜了,整个收获季的忙碌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摄影/李雪劲
大连裙带菜 漂洋过海,牵动日本人的味蕾
摄影 / 李雪劲
在日本高级料理店,漂洋过海的大连裙带菜静置在碗碟中。裙带菜,只取最优质的部分,反复搓洗,撕成可以入口的薄片,用热水烫出翠绿的颜色,食客夹起裙带菜,蘸了蘸碟中的酸汁,一口下去,脆嫩口感裹着酸汁的劲爽,在齿间迸出一种别样的清爽。每年,大连裙带菜从大连港出发,运往日本东京港、横滨港、大阪港、神户港、北九州的门司港等港口,如今,在日本各地都能吃到来自大连的裙带菜。摄影/王宁
大连裙带菜 漂洋过海,牵动日本人的味蕾
摄影 / 王宁
图拍摄于青岛薛家岛,人们正在进行海参的育苗工作(摄影/王宁)。
两位海参捕捞人员互相配合,收获的仿刺参堆了满船。仿刺参通常在4—6月和10—12月这两个时节进入收获期,下海对散养的海参进行捕捞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捕捞人员被俗称为“海猛子”,他们需要配备全套潜水设备,一位在船上输送氧气和辅助安全,另一位佩戴重物下潜捕捞,每天总共要下潜四五个小时。捕捞过程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长时间的水下工作也容易引起关节炎等疾病,秋冬时节冰冷的水温更是严酷的挑战,这项工作绝非易事。摄影/高远
山东是目前我国仿刺参养殖产量最大的省份,其主产区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上图中,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的养殖户在5月迎来了海参收获季,图中一座座黑色的块垒是人们用瓦片搭建的“海参屋”(附着基),海参苗会在屋内生活,待到成熟,人们便可以排干养殖池中的水后收获海参(摄影/杨同玉)。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潮间带意味着什么?
淤泥滩上,一只长足长方蟹“盘踞”在自己的洞穴边沿,似乎完全没有感受到远处俯身寻觅猎物的赶海人。只要经验丰富,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泥沙之下或者礁石之间拣拾到各种蟹类和贝类,装满自己的小桶。潮间带中生活的各类底栖生物既是我们熟悉的“小海鲜”,又是一个常人不甚了解的复杂生物类群。潮间带或许是我们与大海接触最直接的窗口,底栖生物不仅支撑着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每年迁徙的候鸟提供食物,也是沿海居民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遗憾的是,随着潮间带的萎缩,很多底栖生物或许还没有被科学地记录,便已经随着它们的生境一同消失了。摄影/刘馨阳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摄影 / 刘馨阳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潮起潮落,在滩涂上勾画出深浅不一的纹理
海南儋州,漫涨的潮水在引力的作用下回到了大海的怀抱,在裸露的淤泥滩上拖拽出一道道如植物根系般的“潮沟”,留下海水造访的痕迹。潮水高位和低位之间的部分被称为潮间带生态系统,但广义上它还包括低潮线下依然淹没于浅层海水中的潮下带,以及通常潮水无法触及的潮上带。退潮之后的淤泥滩看似平静,但与砂砾质潮间带一样,淤泥质潮间带之下同样隐藏着丰富的底栖生物。只不过,要在深可及腰的淤泥滩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更为困难。摄影/杨川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摄影 / 杨川
夜幕降临,映衬着远处城市的灯火,本文作者刘毅和同事在厦门市周边的潮间带进行底栖生物调查。为了躲避白天强烈的紫外线,很多底栖生物都选择在夜间活动,调查人员在潮间带发现一块礁石顶部深深凹陷下去,形成了一个袖珍的潮池。摄影/刘毅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摄影 / 刘毅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从潮水的浸没下解脱之后,沉寂许久的沙滩变得热闹了起来。各种鸻鹬类涉禽挤满滩头,成为这片砂砾质潮间带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对赶海经验丰富的人来说,这些鸟类的目标——退潮后活跃在沙滩表面以及依旧“深藏不露”于砂砾之下的各种小蟹、贝类等不起眼的小生物,才是真正值得挽起裤脚、低头搜寻的“宝藏”。它们被称为“底栖生物”,不仅为徜徉于此的鸟类提供了充裕的食物,也在潮间带这个复杂的海陆交界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绘图/张瑜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潮池,礁石之间的天然“水族馆”
绘图/陈磊 科学指导/刘毅
在礁石潮间带,礁石表面的凹陷及一些礁石环绕的低洼地会在退潮时滞留一部分海水,形成一湾“潮池”。在紫外线强烈的潮间带,潮池犹如沙漠中一方生机勃勃的绿洲,为许多底栖生物提供了庇护所。生活在潮池中的底栖生物大多是营固着、穴居或在池底缓慢爬行的类群,这里如同一座小型天然“水族馆”。一些生物随着潮水离开,又会有新的“房客”,如凶猛的裸胸鳝入住,使得潮池的生物多样性高于砂砾质和淤泥质潮间带,而且由北向南随纬度增加。插图依据海南文昌的潮池生境绘制而成,生活在礁石与淤泥滩的底栖生物吸引了各种鸟类及赶海人。在潮上带和高潮带生长着红树林,一些蟹类,如双齿拟相手蟹可以远离水域,在红树林的根部和枝干营树栖生活。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与礁石之间的世界
生活在潮间带的底栖生物大多体型较小,要拍摄它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了解潮汐的规律,还要熟悉它们生活的环境。为了适应泥沙、礁石等各种潮间带环境,底栖生物发展出固着、埋栖、穴居、爬行等多种生活方式。类群包括各种海葵、海星、贝类、海蛞蝓、甲壳类等等,一些鱼类也会营底栖生活。摄影/朱浩文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摄影 / 朱浩文
为了适应潮间带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在天敌窥伺下幸存下来,底栖生物通常会通过埋栖、穴居等方式隐藏在泥沙下或礁石缝隙中。赶海人为此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以底栖生物为食的鸟类又该如何应对呢?潮间带最常见的是各种鸻鹬类涉禽,大杓鹬和中杓鹬常在潮下带水中闲庭信步,寻觅各种深藏不露的底栖生物,它们不仅长着一双“长腿”,长长的喙前端还向下弯曲,可以伸进一些弯曲的洞穴中觅食;各种滨鹬圆锥形的喙尖端,生有能够感受水流的凸起,插入泥沙时能如探针一般判断是否有猎物;金眶鸻和金斑鸻等小型涉禽的喙部与腿部都不长,它们依靠视觉搜寻猎物,啄食地表或浅层的底栖生物;翻石鹬练就了一手利用粗壮喙部翻开石头觅食的绝活儿,它也因此而得名;反嘴鹬常把如扫雷器一般的奇特反向喙伸入水中,左右摆动头部,“扫荡”猎物;勺嘴鹬扁平的喙不但可以当成“夹子”,也可以掘起泥沙,甚至可以化身“锤子”击晕水中的蟹等猎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由“带”变“线”,海陆之间日渐脆弱的缓冲带
潮间带生态系统位于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是海洋与陆地两大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承担了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沿海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依托。我国沿海地带经济发达,不断膨胀的人口对潮间带形成了巨大的压力。2020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宋松副教授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发现在近半个世纪里,约三分之一的我国沿海潮间带湿地已经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消失,潮间“带”在逐渐变细。这一情况在渤海湾及黄海沿岸尤为严重(下图表)。尽管一些地区的潮间带面积也出现了增长,但这些大多是人工吹沙填海造就的人工系统,其生物的群落结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与价值均远远弱于自然潮间带生态系统。数据提供/宋松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副教授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石英多为无色透明,因此以长石为主的其他成分的颜色决定了沙滩的颜色,图为广东湛江东海岛的一片金色沙滩(摄影/杨孝)。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摄影 / 杨孝
辽宁大连傅家庄的海滨浴场面朝黄海,沙滩宽阔平缓,沙质均匀细腻,在数度人工改造后拥有约500米的沙滩长度。每到夏季,无数游客蜂拥而至,一同享受阳光下的碧海金沙,五颜六色的遮阳伞和游泳圈将这里变成一幅缤纷的画卷。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图来自福建厦门一处人工沙滩的样本,由于沙子是人为填补的,其物质组成的大小、粗细很不均匀。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波浪与潮流的力量也会进一步塑造沙滩的形态,使其形成如上图般沙波连绵的“沙席”(摄影/王圣普)。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摄影 / 王圣普
闻名天下的北海银滩,也对沙滩进行了人工修复
广西北海银滩有“天下第一滩”之称,含量极高的石英使得银滩色泽洁白,与碧蓝的海水共同形成绝佳美景。像其他许多天然沙滩一样,北海银滩也开展了海滩修复工程,在2019年前后填沙15.5万立方米,养滩长度近3公里。摄影/王宁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摄影 / 王宁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摄影 / 胡绍铭
不同环境下,沙滩的物质组成也各不相同
通常来说,石英因性质稳定,所以在长时间的风化等作用下得以留存最多,长石其次,此外还有海洋生物的躯壳等各类物质。本图和下图两张显微摄影照片分别为河北和海南两处沙滩的砂砾(经挑选),一个多为石英类物质,另一个则含有许多海洋生物遗骸。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蔡锋 自然资源部 第三海洋研究所 所长 绘图/李亚龙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上图反映了总填沙量在近些年激增的趋势(2016—2020年数据为预估值),这与沙滩侵蚀趋强及沙滩修复工程大增有关。下图则显示出我国三分之二的海岸修复工程都是为了建设滨海旅游沙滩。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波浪是塑造沙滩形态的主要力量
天然沙滩的沙子主要有三类来源:被河流搬运入海的陆源泥沙、碎屑等;岸边被海浪侵蚀后散落的岩石、礁石;海底自生的其他物质,如生物碎屑等。这些碎屑物质被潮流、波浪输运至岸边,参与海岸带沉积物输运系统,在以波浪力量为主的塑造下,沉积物被不断堆积、分选、磨圆(绘图/杨常歆)。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如今,越来越多的天然沙滩为了应对侵蚀和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开展了人工修复和改造工程,地图展示了沿海各省份主要沙滩修复工程的数量。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海南日月湾,国内外顶级冲浪赛事的浪点
冲浪运动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夏威夷群岛,之后流传到欧洲、东南亚一带,兴起于澳大利亚。中国的冲浪运动起步较晚,直到2010年,海南省万宁市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冲浪节,这项在国内颇为冷门的运动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而当时比赛的浪点就是日月湾。日月湾巨大的海湾上有沙底浪点、礁石浪点等多种类型的浪点,主浪点上常常有3米以上的好浪,有时还会有浪管。多个因素决定了日月湾目前在国内浪点中无可取代的地位,日月湾的礁石浪点常被选作国际比赛的浪点。 摄影/罗智恒
管浪这种极具戏剧性的浪,是许多浪人追求的体验
管浪就是在冲浪纪录片里常见到的一个大浪卷成一个管形,冲浪者可以全身滑入其中,犹如进入时空隧道一般。体验过管浪的人曾这样形容,“听不到声音,光线也暗下来,好像一切都静止了”。形成管浪需要多重因素的配合:大能量的浪、两道浪之间的时间间隔至少10秒以上、陡峭的海床地形以及从陆地吹向海洋的离岸风。世界上有些浪点专门以管浪著称,比如美国夏威夷瓦胡岛北岸的pipeline浪点。图为台湾垦丁的浪点。摄影/垦丁浪影
只需要一块冲浪板,就可以在海上体验“乘风破浪”的快感,冲浪这项看起来炫酷的运动,却一直未走进大众的生活。然而近几年,国内喜欢冲浪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今年夏天,国内冲浪市场的需求猛然激增,海湾上挤满了学冲浪的人,图为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后海村的皇后湾。摄影/许想
1月和7月季风图
浪大部分是海风所造成的,风向决定了能够冲浪的时间。在冬季,受蒙古冷高压的影响,中国的海域主要盛行东北风,东南沿海还会出现回流东风。风从东面吹过来,理论上只要是朝东的海湾都会接收到浪。到了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海洋气团的影响,中国的海域主要盛行偏南风,因此朝南的海湾都会有浪,但夏季风力通常不强。因此夏季国内的冲浪者以冲台风浪为主。台风是力量更大的低气压,它会如发动机一般在远洋为海水注入巨大的能量,形成涌浪。而涌浪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台风移动速度,当台风还在外洋时,涌浪已经传播到近海,这时便是冲浪的最佳时机。因此每次台风登陆前后的两三天,都是“浪人”们最亢奋的时候。
中国正在兴起的运动:冲浪
地图:中国哪里可以“浪”?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从北到南有很多浪点,好的浪点由多种因素决定——砂质海岸、适宜的温度、海湾的朝向与风向吻合等等。我们将中国主要的浪点整理后,制作了中国冲浪地图。这其中很多浪点几乎全年都有浪可冲,比如台湾宜兰的蜜月湾和乌石港,海南的日月湾等,其他浪点主要是夏季浪和冬季浪。
中国正在兴起的运动:冲浪
海浪是如何形成的?
要了解冲浪,先得明白海浪是如何形成的。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大部分海浪是海风所造成的,主要分为涌浪和风浪。风在外海或离岸很远的地方与海面接触而形成浪,浪不断向岸边传递,这种浪称作涌浪,“无风三尺浪”形容的就是涌浪。近岸海风制造的浪,通常被称作风浪。能够进行冲浪的海浪主要是前者,涌浪周期更长,也更有规律。近岸的海风制造的风浪因为和浪的方向一致,所以会从后方把浪吹乱形成零碎的浪花。涌浪在深水区运动时畅通无阻,因此会携带着巨大的力量到达海岸;而涌浪在浅水区运动时,因受海底障碍物的影响,速度减小,力量也会变小。当涌浪在近岸碰到地势快速上升的海床,底部的海水运动受阻,上层的海水仍持续运动,使得浪顶上涨,向下扣卷,这个近岸点我们称其为起浪点。冲浪就是从起浪点冲向岸边,从起浪点到岸边的区域也被称为浪的破碎带。
绘图/杨金山
中国正在兴起的运动:冲浪
花蛤的外壳颜色各异,带有斑块、锯齿状、条纹等各式各样的花纹,像是在壳面上绘制了一幅幅中国山水画。辽宁作家邓刚曾谈到,小时候吃完花蛤之后,常常拣出花色艳丽的放在桌上当摆设,大一些的花蛤壳还会被收购到厂家做成“蛤蜊油”,特别受到女孩子的青睐。花蛤的养殖遍布大江南北,不只是餐桌上的“鲜味担当”,也满足着人们对“美”的向往。
低调花蛤 关于“鲜”的 国民记忆
江苏南通市启东的滩涂位于长江入海口北侧,长江裹挟着富含养分的泥沙汇入黄海,同时带来了丰富的微生物等饵料,是海鲜贝类最爱的“营养餐”,长长的海岸线、宽阔的滩涂,形成了花蛤生长的“天然乐土”。拍摄这张图片的时候正值落潮时,阳光下渔民的身影被拉长倒映在沙滩上,他们倒拎着装蛤苗的编织袋,均匀地把蛤苗撒向滩涂,在细腻的泥沙上形成了一组白色的平行线。摄影/黄怒波
低调花蛤 关于“鲜”的 国民记忆
摄影 / 黄怒波
辽宁省丹东东港位于鸭绿江和黄海的交汇处,咸淡水交汇带来丰富的天然饵料,当地出产的花蛤富有盛名。图中,花蛤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渔民们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采收,花蛤、白蚬子等纷纷落入渔网。摄影/刘晓阳
低调花蛤 关于“鲜”的 国民记忆
摄影 / 刘晓阳
虽然花蛤育苗在南方,但成蛤产量最大的产区却在北方,图表中显示山东省以118.9万吨的年产量位列全国花蛤产区第一名,其次是辽宁省,达110万吨,两省产量加起来占全国的65%,而江苏、广东和福建的花蛤产量分别位列第三、第四、第五的位置,且三省产量相差不大。
低调花蛤 关于“鲜”的 国民记忆
除了直接用于捕捉猎物的工具,渔具中还有一大类是辅助性工具,比如泥涂舟
泥涂舟是《中国海洋渔具图集》中给出的学名,在我国沿海各地它有着五花八门的名字:在山东叫“推子”,在浙江叫“泥马”、“泥瞒”、“泥蜢”,在广东叫“泥板”……虽然在各地名字不同,样式细节也稍有区别,但总的来说都是用单块或组合木板做成小舟形,上设手柄横杆用于控制方向。使用时一腿站在或跪在舟板上,另一腿后蹬提供动力,就可以在泥滩上快速滑行、捕捞水产了。图(摄影/雷文军)是拍摄于广东珠海的“装泥鱼”场景,当地人驾着泥涂舟把特制的“鱼笼”埋在泥中,以诱捕弹涂鱼。地点:广东珠海 工具:泥凃舟 立式 渔获:弹涂鱼
讨海的智慧 海岸带渔具
我们的特派摄影师和阿烽一起去赶了趟海,在这次赶海中收获的就有裸胸鳝(图①)、蟳(图②)、椰子涡螺(图③)等。图为①
讨海的智慧 海岸带渔具
在他赶海时,使用蟹钩、蟹钳在礁石缝隙里钩蟹、挟蟹(图①、图②),用竹筒、酒坛、瓦罐等自制蟹笼诱捕螃蟹、章鱼(图③),在沙滩上用耙子耙铲贝、螺(图④)……各种渔具都用得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图为①
讨海的智慧 海岸带渔具
为了提高收益,柯受和还会在赶海时进行“直播带货”(摄影/彭辉)。
对浙江温州的渔民柯受和来说,泥涂舟是他和伙伴们在退潮后捕捞小海鲜时的好帮手,在他承包的这片滩涂上,泥螺、蛏子和弹涂鱼是最常见的渔获。摄影/彭辉 地点:浙江温州 工具:泥凃舟 跪式 渔获:泥螺、蛏子、弹涂鱼等。
对于内陆人来说,“面朝大海”的生活充满诱惑;对现代人来说,用简单的渔具,亲手捕捞到最新鲜海产品,是充满意趣的前工业时代的生活体验。所以在当下,“全民赶海”的现象日渐凸显:当你打开手机上的社交媒体,会发现有关赶海的话题热度火爆,光在抖音上,赶海话题就有87.2亿的超高播放量;当你来到海滨地带,不论是已开发的旅游度假区,还是看上去毫无风景可言的“野海滩”,都可能会与手持各种工具、兴致勃勃地在滩涂上挖来铲去的人们相遇。摄影/彭镇强
海岸带渔具,诞生于原始社会,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种类和名目日渐繁多。但从原理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耙刺类、网具类、钓具类、陷阱类以及辅助性工具(如各种舟船等)几大类。渔具的材质,也从先民们用尖锐的树枝进行耙刺、结藤萝为网,逐渐演变到使用各种金属、化工合成品等现代材料。近年来出现的“泡沫船”就是“新材料”渔具的典型代表——人们利用塑料泡沫防水、轻便、浮力大的特性,将其切割成大片的“舢板”,在浅水中用作交通和装载渔获的辅助性工具。摄影/彭镇强 地点:广东湛江 工具:泡沫船 渔获:鱼、虾等
讨海的智慧 海岸带渔具
和“赶海四大天王”之一的“渔人阿烽”一起赶海,看他现场演示如何使用蟹笼
近年来日益红火的自媒体,让许多渔民在捕鱼之外也有了另外的身份——短视频创作人。在各大视频、直播平台上,赶海视频成了非常火爆的一类,并且涌现出了众多网红达人。“渔人阿烽”就是其中人气极高的一位,被称作“赶海四大天王”之一。阿烽在赶海时经常使用蟹笼——圆桶形的铁笼外敷设着聚乙烯网,侧面有几个入蟹口,在铁笼中心放诱饵,以吸引猎物。阿烽会在离岸稍远一点儿的浅水区下蟹笼,那里渔获会更丰富。
讨海的智慧 海岸带渔具
耙刺类渔具也是一类历史悠久的传统渔具,是利用锐利的钩耙箭叉等物直接刺捕鱼类或铲捕贝类。在我国沿海耙刺类渔具种类繁多,还有着各种变体,图中一侧有着密集利齿的网筐,名叫耙网,可以视为耙子和网的结合体。使用时在滩涂上拖动耙网,蛤蜊和泥沙一起进入网筐中,经过淘洗,泥沙滤除,蛤蜊就会留下(摄影/范海波)。
讨海的智慧 海岸带渔具
老渔民“泰叔”,耙、叉、钩、铲、筒、网、篓、笼……“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福建莆田的渔民泰叔,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心态一点儿都不老,紧跟时代步伐做起了“赶海直播”。在他家里,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渔具,仿佛一个小型的渔具博物馆。地点:福建莆田 工具:详见图片 渔获:鱼、蟹、贝等
讨海的智慧 海岸带渔具
不同时期淤泥质自然岸线
分布变化示意图
伴随着自然岸线被围垦开发为人工岸线,岸线呈现平直化、单一化与硬质化,更重要的是其大大束窄了海岸带,改变了海岸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于岸线长度的变化而言,海岸带面积的变化更大,这在淤泥质海岸表现更为突出。
淤泥质海岸 贡献新土地最多,长度减少最剧烈
海边的“天空之镜”:超级宽平的滩涂湿地
相对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我国的淤泥质海岸坡度小,海岸带相对宽广,江苏盐城地区大量潮间带的宽度超过10公里,林地、泥质草滩带、泥质光滩带、砂泥混合滩带与砂滩带上生活着丰富的生物,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图为盐城的一片格外平缓宽阔的潮滩,浅水波澜不惊,如同一块巨大的天空之镜,天地一色。
远处如群星密布的鸟群标出了天与地之间的界限,摄影师正在捕捉此番奇景。摄影/孙华金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摄影 / 孙华金
黄河与海洋的天作之合:不断生长,自我修复的“息壤”
虽面临千年围垦、数轮开发等人类干扰,但在古黄河和特殊海洋水动力的营造下,江苏海岸的大部分持续、快速地生长,不断修复着“创伤”,营造出新的自然滩涂。
潮间带营养物质丰富,盛产泥螺及文蛤、四角蛤、青蛤、杂色蛤、泥蚶等经济贝类。长期以来,这些一望无际,看似平静甚至荒凉的滨海湿地中,实则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图为在江苏海岸滩涂上采集贝类的渔民,泥滩上密密麻麻的小点昭示着蓬勃的生机和滩涂各类“居民”的密度。摄影/杨国美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摄影 / 杨国美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淤泥质海岸的滩面一般坡度平缓、潮间带宽阔,主要是由潮汐作用塑造。受上冲流影响,在潮间带的光滩之上往往会形成一条由植物碎屑、碎贝壳和杂物等构成的“痕迹线”。此外还会形成大大小小,如树林一般的潮沟景观。摄影/杨国美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摄影 / 杨国美
图为生活在江苏滨海湿地保护区中的黑嘴鸥母子(摄影/孙华金)。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摄影 / 孙华金
下图为正在进行中的蹲门湾湿地退渔还湿生态保护工程。摄影/孙华金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摄影 / 孙华金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摄影 / 杨国美
江苏海岸的特别主人:万千候鸟的“驿站和育婴所”
淤泥质平原海岸有面积广阔的滨海湿地,从林地、泥质草滩带、泥质光滩带、砂泥混合滩带到砂滩带,不仅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亦形成重要的渔场,生态价值突出。这里位于东北亚众多候鸟的迁徙之路上,一些候鸟对繁殖地、迁徙停歇地、越冬地非常“忠诚”,固定不变,代代传承。图为黄海森林公园,面积约3000公顷,为江苏省沿海重点防护林,也是沿海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围垦滩涂、拓荒造林而成的东台林场(摄影/孙华金)。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摄影 / 孙华金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摄影 / 杨国美
巨变的海岸:破碎、消失的自然岸线和急速增长的人工岸线
广义的自然岸线可分为几类,不仅指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原生态自然岸线,还包括通过自然恢复(如泥沙不断淤长)或人为整治修复后(如退渔还滩、生态修复、退港还滩等)具有自然岸滩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图为大丰县海岸,远处是老海堤,堤外滩涂正不断淤长,海岸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渐重构。摄影/杨国美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摄影 / 杨国美
淤泥质及其他类型自然岸线长度减少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侯西勇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江苏省内人口密度相对最低区域分布示意图
江苏省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每平方公里约为750人。然而,因种种历史原因,如土地盐碱、海运困难等,从古至今江苏滨海地区都称得上地广人稀,这也降低了对江苏海岸带的开发冲击和人为侵扰。本图表选择了2000年左右的数据,当时正是中国海岸带开发的高潮阶段,可以看出,江苏人口密度相对最低的区域除了少量山地外,主要位于滨海地区,每平方公里小于350人。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水母体在海水中自由生活,水螅体在海底附着生活。研究人员认为,海岸带上的各种工程建设为水螅体提供了更多的附着空间,可能是导致水母暴发的原因之一。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海水中的浮游动物觅食时会将水中的微塑料一起吞入体内。而水母在捕食这些浮游动物的时候,微塑料也会随之进入它的体内。摄影/左凌仁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摄影 / 左凌仁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经研究发现,水母生活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世代交替:有性繁殖世代和无性繁殖世代交替出现,水母体通过有性繁殖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卵最终发育成水螅体(本图),水螅体通过无性繁殖产生新的水螅体或水母碟状幼体(下图)。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研究人员依据赤潮发生( 摄影/新华社 李紫恒)的空间位置、营养物质来源以及水动力条件,将其划分为河口型、海湾型、外海型等6种。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摄影 / 李紫恒
经胶州湾站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浒苔藻体上断裂下来的这些分枝片段,在适宜条件下也可继续长成新的藻体,这是它营养繁殖的方式。浒苔绿潮在漂浮聚集过程中,通常是通过营养繁殖的方式进行增殖,所以很容易出现短时间内数量激增的情况。摄影/左凌仁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摄影 / 左凌仁
少年不识愁滋味,覆满浒苔的海水也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嬉戏的心情(摄影/吕文正)。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摄影 / 吕文正
导致胶州湾赤潮暴发的主要藻类是这一区域常见且无毒的硅藻,如中肋骨条藻、圆筛藻(上图),以及甲藻(如夜光藻)和原生动物如红色中缢虫等。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后导致胶州湾赤潮暴发的主要生物种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出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海洋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环境污染、富营养化等密切相关。摄影/左凌仁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近些年来,胶州湾海域多次出现水母暴发的生态灾害,为了寻找暴发的原因,胶州湾站的科研人员开始在实验室内进行水母的生长控制实验。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在夜晚的时候,当它们受到外界的刺激后,就会发出蓝色荧光。也有研究者认为,夜光藻发光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当大群夜光藻被惊扰时,夜晚的海面上就会出现大片粼粼的蓝光,形成灿若星河的“荧光海”景象(摄影/张雄焜)。其实在白天观察,它们是红色的。夜光藻是导致胶州湾海域赤潮暴发的主要元凶之一。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摄影 / 张雄焜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浒苔的繁殖方式多样,可以营养繁殖,可以有性繁殖,还可以无性繁殖,是一种繁殖能力超强的藻类
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浒苔藻体上长有很多细小的分枝。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近些年,“荧光海”神奇景象频繁出现,其实这是由一种微型藻类——夜光藻大量聚集并发光而形成的
夜光藻的“真面目”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摄影/左凌仁)。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摄影 / 左凌仁
作为中国温带海域受城市化影响严重的半封闭型海湾,胶州湾是开展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系统互动关系研究的理想场所。胶州湾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野外观测基本站之一,它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研究十分重要。通过长期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持续野外监测获得大量的基础数据,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并进行生态健康评估,可以为胶州湾和附近海域的环境保护与青岛市经济的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网络分布图
资料提供/胶州湾站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其实近年来,浒苔绿潮和赤潮、水母暴发等海洋生态灾害给青岛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海洋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胶州湾站依托设置在胶州湾海域的14个野外调查站位,对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叶绿素、水文要素等50余个观测指标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胶州湾站为代表的众多近海观测台站,以及海上浮标观测网络都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综合观测网络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图)。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胶州湾属于北方温带海域典型的海湾型赤潮高发海域(供图/胶州湾站)。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收获的条斑紫菜进行加工才能卖出好的市场价格。紫菜食品加工,也就是通常从业者所说的二次加工,即以条斑紫菜原藻加工成的干紫菜为原料,通过专用的紫菜食品加工设备,加工成为烤菜、调味紫菜等产品。图中的生产车间流水线上,正在如火如荼地生产烤紫菜片(海苔)。摄影/娄忠银
质量高的烤紫菜,常用于制作寿司,其口感入口即化,具有强烈的鲜味,它除了增添寿司的鲜美,更起到解腻、饱腹的作用。烤紫菜所用的条斑紫菜,是我国两种主要紫菜养殖品种之一,主产区在江苏南通、盐城、连云港近岸滩涂和辐射沙洲地区。
摄影/王宁
坛紫菜是我国独有的暖温带紫菜栽培品种,产量约占全国紫菜总产量的75%左右,栽培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沿海。坛紫菜常以紫菜饼的形态出现在市场上售卖,而我们熟悉的紫菜蛋花汤,也是以坛紫菜作为原料。图中正在晾晒中的坛紫菜,被整理成了扁圆的形状,安静地等待水分蒸发。摄影/刘海鸥
紫菜是我国沿海地区广泛栽培的重要经济海藻,我们食用的紫菜几乎都来自岸线上的人工养殖。如今,北起辽宁大连,南至广东,养殖紫菜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海岸景观。摄影/陈汉强
连云港紫菜养殖范围遥感图
资料提供 江苏省紫菜产业技术体系 岗位专家 周伟
紫菜养殖多在近岸一带,一来方便渔民进行养殖作业,二来淡水汇入,营养盐交换迅速,再者,紫菜养殖需要一定的潮位与潮差,保证紫菜有一定的干出时间。连云港的海州湾有多条河流汇入,正是适合紫菜养殖的地方。从连云港的海岸线遥感图上不难发现,近岸海域几乎被紫菜养殖所覆盖,黄线勾勒的区域有大片的条斑紫菜的“养殖方”,见证了当地紫菜业的繁荣。
南北紫菜 岂止于“鲜”?
以草苫顶是人类早期建房较为普遍的做法,不仅海南黎族的船形屋以茅草为顶,在北方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海岸带上,渔民们也修筑了一种草房——海草房(摄影/高远),以大叶藻作为铺盖房顶的主要材料。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摄影 / 高远
为了适应海岸带独特的自然环境,海岸带上的民居多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大多朴实无华,但闽南地区的红砖厝却是个例外。后人形容红砖厝为“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足见其华美恢弘。这与明后期闽南形成了发达的海洋贸易传统,居住在滨海之地的人们,不再只是贫苦渔民,还汇聚起一大批海商富豪有关。照片中拍摄的是福建省漳州龙海市浮宫镇九龙江入海口附近的霞郭村,虽然历经几百年岁月的洗礼,古厝已不复昔日的华美,但依旧气势不凡。摄影/李储全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摄影 / 李储全
过去,在我国的珊瑚礁海岸上,许多渔民都会从海底捡来珊瑚建房。这些珊瑚并非用于观赏的珊瑚,而是色泽暗淡的珊瑚石,以其为建筑材料,不过是取其易得、便宜、坚固的长处,修筑起的房屋也大多低矮、简陋。现在,珊瑚房多已废弃,仅在台湾澎湖、广东徐闻、海南三亚等地有少数留存,因其独特的建筑技艺和外观,反而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有些被改建为艺术场馆和民宿,有些则作为文物被保护起来。在三亚西岛上,修建于一百多年前的珊瑚房,外表多已斑驳残破(如图),其内部也颇为简朴(下图)。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郁郁葱葱的椰林,为古老的黎族船形屋撑起一片阴凉,也撑起了抵抗狂风暴雨的坚固防护
许多人都把黎族船形屋视为我国最古老的海岸带民居,一种适应热带海岸带环境的建筑典范。相传,黎族先民从大陆渡海而来登上海南岛后,由于没有栖身之所,就将木船翻转过来作为避风挡雨的房屋使用,并由此发展出修建船形屋的习俗。后来随着汉族迁入,黎族从濒海之地不断内迁,逐渐撤退到距离沿海二三十公里的山中定居,但船形屋的建筑形式却保留了下来。不过时至今日,大部分的船形屋已被废弃,东方市白查村、俄查村等最后还保留着船形屋的村落也已将村民整体迁出,照片中为俄查村集体搬迁前的生活场景。摄影/兰建琼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摄影 / 兰建琼
我国传统的海岸带民居,是以抵抗海岸带严苛的自然环境为最大需求而建造出的房屋,属于功能主义建筑,大多体量小、外观朴素,但因为沿海居民因地制宜地选择建筑材料,结合不同的地形地势营造建筑空间,反倒呈现出了缤纷各异的外观形态。而随着现代建筑工艺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供选择的材料更多了,能造出更大、更坚固、更多样的房屋,但海岸带民居却令人遗憾地渐渐朝着千篇一律的方向发展着,在我国无论南北沿海,平顶、方正、水泥制的小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海岸带上。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依山腰半海滨”,从浙江舟山群岛开始,到广东汕头、汕尾为止,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连绵的石厝分布带
所有建筑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人的需要与特定地理气候之间达成协调。为了适应我国南方高温、湿度大、盐碱度高、强日照、强台风的海岸带地理气候条件,一种以石砌墙、建坡屋顶、不出檐、开小窗、最后还要捡些石头在屋顶压瓦的建筑形式——石厝,脱颖而出。从浙江的舟山群岛,经宁波、台州、温州,福建宁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一直到广东汕头、汕尾,在我国东南沿海数千公里的海岸上,形成了一个石厝带。照片中拍摄的是福建平潭的石厝,闽派石厝比起浙派石厝更张扬、精细一些。摄影/杨建峰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摄影 / 杨建峰
以牡蛎壳凹面朝下,层层叠好,再用三合土黏合砌成的墙,不仅不怕虫蛀、坚固耐久,而且有利于反光以降低室温
蚝壳屋,以生蚝壳砌墙修筑的房屋,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海岸带民居。数百年前,蚝壳墙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并不少见,但如今仅见于福建泉州蟳蜅、法石和广州大岭、小洲等少数村落中。照片中拍摄的是泉州蟳蜅村的蚝壳屋,有学者考证,这些房屋所用的蚝壳并非本地产的,而是来自遥远的东非,是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作为压舱石随商船而来的。摄影/杨建峰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摄影 / 杨建峰
以草苫顶是人类早期建房较为普遍的做法,不仅海南黎族的船形屋以茅草为顶,在北方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海岸带上,渔民们也修筑了一种草房——海草房(右上图 摄影/高远),以大叶藻作为铺盖房顶的主要材料。海草房的屋顶由近似等边三角形的木屋架承重,屋架用料为直径10—20厘米的圆木,举架甚高,以利于草顶防水。檩的用料大小与屋架基本相同,间距较密。不设椽子,檩上直接铺秫秸秆或苇箔。屋顶最后一道工序是苫海草(其实为大叶藻)。海草从两边檐部苫起,依次向脊顶叠压铺设,每层仅外露10厘米左右,且向上逐渐加厚,最上端用加泥的海草压顶。一般进深在3米以上的房子,每坡要苫20—60层左右,脊部草厚达70—100厘米,每座房子要用数千斤海草。
绘图/谭希光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我国海岸带上的聚落景观,呈现出了复杂而多样的特性
人居环境学专家刘沛林等人,以地域上的相邻性、环境上的一致性、文化上的传承性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为标准,对我国传统聚落景观区系进行了初步划分,共划分为14个景观区和76个景观亚区。我们据此画出了我国海岸带上传统聚落景观的区系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到,沿海的部分地区,聚落景观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海洋特性,而是受更大的地形地貌——如冀南平原聚落景观亚区、浙北水乡聚落景观亚区等,或文化因素——如上海近代都市聚落景观亚区、珠江三角洲广府聚落景观亚区等影响更大。但在另外一些地区,可以明显看到,海岸带的地理气候环境对聚落景观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地方的民居也表现出了非常独特的海洋性。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生物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红树林生态系统自1990年开始急剧萎缩(下方图表)。尽管采取了补救措施,但红树林的恢复速度非常缓慢(上图),而且人工种植的红树林毕竟与原生林不同,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生物海岸 消失只在须臾,恢复之路漫长
精彩营造的水下绿洲:生机勃勃的“鱼礁方舟”
图为分界洲岛全貌。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蜈支洲岛大片的石珊瑚上随处可见大旋鳃虫,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圣诞树管虫。这种奇特的生物属于环节动物,平时会张开如圣诞树般的辐棘来滤食水中的微生物,受到惊扰后会迅速缩入管中。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红斑新岩瓷蟹是铠甲虾总科下的瓷蟹科动物,外表非常像蟹。摄影师在石缝中的海葵上发现一只不到2厘米长的红斑新岩瓷蟹。它展开两张“大网”,滤食水中的食物。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碧海激浪中的“海石花”:海南的骄傲
在晴朗的夏天,阳光穿透蜈支洲岛的麒麟海,洒在约一米水深处的鹿角珊瑚上。它们肆意生长着,争抢着地盘,绽放着多样的色彩。在这些珊瑚礁的庇护下,各种热带鱼类穿梭其中,一派生机盎然。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蜈支洲岛的沉船鱼礁中居住着许多蓑鲉,也就是俗称的狮子鱼,它们外形华丽,夸张的鳍条仿佛凤凰的翅膀,游动时就像在天空中翱翔。因这片海域受到保护,沉船周围的玻璃鱼和雀鲷鱼群密度很高,为狮子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分界洲岛有一艘较大的货轮沉船,沉没时间较长,舱室中满满的都是单鳍鱼和玻璃鱼,在船只的走廊上,摄影师还发现了一只四处散步的东星斑。作为捕食者,它的生活非常悠闲,守着大群的玻璃鱼,完全不愁吃喝。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华丽狮子鱼:养尊处优的海中掠食者
图为摄影师张帆的水下工作照。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三亚水下之美:温暖夕阳中的一曲“牧歌”
在三亚百福湾的黄昏浅海,上百条篮子鱼在闪烁的夕阳光线中迂回游走,啃食着浅海礁石上的藻类,让人想起在草原上的羊群。摄影师跟随它们游了一段,鱼群渐渐放松戒备,让摄影师有机会近距离拍下了这样一张笼罩着温暖光芒的照片。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偏僻海岸的魔法花园:怒放的珊瑚“蔷薇”
月望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月亮、地球、太阳几乎在一条直线,会引发大潮。在这样特殊的一天,摄影师在文昌渐浓的月光下拍下了这张冷色调照片,蓝紫色的海水如同水晶,一丛丛的蔷薇珊瑚“怒放”着,像是一座魔法花园。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艰难的回归之路:面临困境的“海中丛林”
文昌是海南珊瑚岸礁的大本营之一,规模庞大,但近年来面临重重危机,很多岸段的珊瑚衰退明显。目前,文昌石头公园保护区的硬珊瑚覆盖率仍较高,夕阳下在浅海漫步,像是走进了一座珊瑚丛林。健康的珊瑚有较高的环境适应能力,即使退潮时短期离开水面也不影响它们的茁壮生长,而有了珊瑚的过滤,附近海域的海水也会更加清澈。然而,污染程度一旦超过珊瑚的耐受极限,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分界洲岛的另一艘沉船鱼礁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景观。这艘昔日捕捞鱿鱼的渔船如今沉睡在海底,桅杆上面的海水中游荡着上千只莱氏拟乌贼。以仰角拍摄,乌贼群像是在蓝天中飞舞穿梭的鸟群。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破坏、污染与忽视:珊瑚海中仍存在着重重危机
在海南潜水期间,摄影师在海底发现了很多废弃的网具,它们也被形象地称为“幽灵网具”,是海洋生灵的死亡陷阱。这张照片拍摄于三亚,废弃已久的网具上面挂满了各种海底生灵,有些已死亡腐烂,有的还在挣扎求生。清理这些网具既麻烦,又危险。各种废弃物、垃圾和水体污染,都是对海南珊瑚和海岸生态的严重威胁。
海南东海岸——从珊瑚到鱼群 水下“绿洲”正归来
张雄 动物学 博士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绘图/郭鼎一
研究者首次公开 中国野生海马 栖息地图
巴氏豆丁海马能随着柳珊瑚改变体色,以躲避天敌的威胁
黑漆漆的海底,柳珊瑚的枝干像鲜艳的扇面般舒展开。一只萌萌的小海马体长不足1厘米,像豌豆一样藏在宽度超过1米的扇面上。它是海马一族中最善于模拟的“巴氏豆丁海马(H. bargibanti)”,因身材过于娇小,也被称为“侏儒海马”,能随着栖息的柳珊瑚改变体色,全身长满球状结节,身体跟柳珊瑚的枝干极为相似。因为体态美丽,它们也成为了水下摄影师镜头中的“宠儿”。在海流中柳珊瑚细小的触须如花朵般张开,这些触须极为敏感,一旦触碰到会缩回变成小小的“花骨朵”,用水下摄影的行话说就是“不开花”了。摄影师小心翼翼地避开柳珊瑚的触须,最终拍到“开花”柳珊瑚中的海马。摄影/张竞功
研究者首次公开 中国野生海马 栖息地图
摄影 / 张竞功
春冬交际的3月,25米深的水下,温度在16℃左右,顺着温和的水流下潜,海底礁石丛生,分布着一大片茂密的红色珊瑚,像是在海底熊熊燃烧的火焰。这些珊瑚看上去很像一根根细长的树枝。披着一袭红袍的花海马(H. sindonis)正攀附在红珊瑚上,它的眼睛和虹膜周围有白色放射状的条纹,头部伸出长长的棘冠,呈分叉的树枝状或触须状。全身布满触须状的突起,鲜红的体色跟珊瑚群融为一体。纯红色的花海马在当地极为少见,大都偏黄、偏白或者具有迷彩的花纹,摄影师抓拍下精彩的瞬间。摄影/张竞功
研究者首次公开 中国野生海马 栖息地图
公海马深夜产子且生育过程
只持续2—3分钟,这个画面非常难得
这是夏季6月凌晨的码头,水下长着茂盛的黄色海藻。摄影师从凌晨开始就在水下守候,此刻他注意到一只黄色的雄性冠海马正在抽搐和抖动身体——这是生产即将开始的前兆,他迅速做好拍摄准备,整个生育过程只持续2—3分钟,一旦错过就意味着拍摄失败。为了等到这个画面,他连续半个月每天凌晨下水,夜潜时间长达4—5个小时。因为公海马大多都会选择深夜产子,深夜天敌较少,可以避免小海马一出生就被当成浮游生物而遭到捕食。他关掉了手电,只是用闪光灯进行拍摄,因为持续性光源会对海马产生干扰。最终摄影师得到了这个珍贵的画面。海马是目前已知唯一由雄性怀胎生育的鱼类。有趣的是,摄影师观察到,公海马产子时还有两只母海马在旁边守着。当生育过程结束后,母海马就会赶来再次跟公海马进行交配,10天左右以后会再度迎来新生命的降生。摄影/张竞功
研究者首次公开 中国野生海马 栖息地图
摄影 / 张竞功
中国具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海马资源,栖息着三斑海马、日本海马、克氏海马、库达海马、棘海马、刺海马、鲍氏海马、虎尾海马、科氏海马、彭氏海马、花海马、巴氏豆丁海马、冠海马、南海海马等16个海马物种,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这是张雄在2015年历时8个月在中国调查海马种群资源以及地理分布之后,并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各地潜水员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结论。他从海南出发,途经广西、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发现了大量非法偷捕活动和贩卖行为,最令他感到痛心的是,过度的海洋捕捞,尤其是以底拖网为代表的破坏性渔具的使用正在伤害着海马的栖息地,造成海马资源量大幅度下降,近岸浅水海域已难见踪迹,原本生活在渤海内的“冠海马”可能已经在中国境内消失了。本图主要显示了其中10种典型海马的形态特征,其中南海海马是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命名的新种,是仅在中国北部湾有分布的特有种群。张雄分析,之所以能在北部湾发现新种,主要是由于北部湾属于半封闭型的海域,周围被广西、海南和越南的大陆架包围起来,因此地理隔离的程度更高,且洋流的作用偏小,海域更加稳定,有利于海马物种的聚集,也有利于新种的形成。
研究者首次公开 中国野生海马 栖息地图
以长江口为界,北方海域的海马物种多样性比南方明显偏低
本图为张雄在2017年运用物种分布预测模型绘制的国内五种典型海马(三斑海马、棘海马、克氏海马、库达海马、日本海马)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地图,图中显示以长江口为界,北方海域的海马种群多样性比南方明显偏低,且主要为日本海马,而大部分的海马种群都分布在南海北部,主要包括:海南岛南部至东北角的七洲列岛的海草床、砾石及岩礁栖息地,北部湾北端(包括涠洲岛在内)的海草床、珊瑚礁栖息地,万山群岛及香港周边珊瑚群落,闽南渔场(包括台湾浅滩在内)及台湾岛南部。引起南北差异的原因可能跟长江淡水入海有关,因为海马是定居型生物,它的迁徙主要依靠在幼年期漂流过程中海流的推动,但长江入海时改变了近岸海流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海马的传播,并且长江入海后形成了大面积的淡水区,对幼年海马的发育产生胁迫,造成了北方海马种群偏少的现象。而南海更接近于海马属的起源中心——东南亚及澳大利亚海域,洋流会推动更多的海马种群进入南方海域,再加上热带及亚热带海域水温较高,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且拥有更加多样化的栖息地类型(如红树林、珊瑚礁),因此南方海域更利于海马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研究者首次公开 中国野生海马 栖息地图
当前海带的主要养殖方式为筏式养殖,也就是利用浮漂等设置养殖筏进行养殖。海带的养殖与陆地作物的种植有相似的地方,海带养殖同样有育苗和分苗等过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海带可以看作是一种农作物。海带的育苗需要借助育苗池,选取品相良好的成熟海带置于池中,获取游孢子。苗帘上并排的绳索用于给海带子代提供附着点。经过数十天的精心护理后,苗帘上将会获得满满的海带苗。之后,苗帘需要放在海水中暂养至一定大小,通常为10—15厘米,就达到了分苗标准。操作时,间隔一定的距离将海带苗的根部夹在粗大的苗绳上面,然后将夹好苗的苗绳固定在养殖筏上。养殖筏上主要的养殖方式有垂养和平养等。垂养就是只把苗绳的一端固定在浮绠上,另一端则固定坠石,从而使苗绳垂直于海面。而平养则是把苗绳两端都固定在浮绠上,从而使苗绳与水面平行。 摄影/夏东海
位于台湾岛西南沿海的嘉义盐场,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盐场,拥有得天独厚的制盐条件
嘉义盐场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盐场,位于台湾岛西南沿海。在这一片海岸,海滩平直,地势和缓,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充分,季风强劲,对晒制海盐十分有利。在嘉义盐场中,又以布袋、七股、北门、台南、高雄等5大盐田最为著名。其中布袋盐场位于嘉义县西部布袋镇附近,晒盐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这一带海岸拥有得天独厚的制盐条件——海水含盐度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河流注入的淡水量少,同时全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蒸发快。因此布袋附近海岸成了台湾盐场的富集区,每年生产食盐60多万吨,所产之盐色泽纯白,堪称上品。
中国海岸盐场为啥不“申遗”?
在霞光映照下,马留工区看起来就像一个迷人的万花筒。马留工区位于广东湛江市雷州半岛西南角,隶属于雷州盐场。历史上,得益于气温高、日照时间长、近岸海水盐度高等自然条件,马留工区一直出产优质海盐。雷州盐场是广东省最大的盐场,但如今的产量已远远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继续保持生产实属不易。因为近些年来,广东不少盐场都纷纷倒闭关门了。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海岸盐场的数量和面积也在不断减少。
摄影/彭德才
淮南盐场开发历史古老,淮北盐场生产规模大,素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
江苏盐城所在的两淮盐场(摄影/袁志柱),是我国著名的盐场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故名两淮盐场(淮河以北的叫淮北盐场,淮河以南的称淮南盐场)。在两淮盐场中,淮南盐场开发历史最古老,淮北盐场生产规模最大,素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淮盐质量上乘,洁白晶莹,又被称为“吴盐”。两淮地区具有发展盐业生产的优越条件:海岸线较长,有开阔的淤泥质滩涂;气候上有明显季节变化,蒸发量大。两淮盐场的兴旺,还离不开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范公堤(见左地图)。范公堤被誉为我国海塘建设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能。
中国海岸盐场为啥不“申遗”?
莺歌海盐场是海南岛最大的盐场,也是我国南方晒盐条件最好的盐场
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的莺歌海盐场,是海南岛最大的盐场,也堪称我国南方晒盐条件最好的盐场。该盐场附近海水含盐量极高,是世界上最咸的海区之一,被称作“苦海”。这里阳光强烈,全年日照数达2600多小时,日均7小时以上,居全岛之冠。而且这里风大,一年中会经常刮3、4级风。在日晒风吹之下,这里的年蒸发量达到了2600毫米,因此晒盐过程可大大缩短。摄影/景卫东
我国早期制盐业的鼻祖——夙沙氏,就是在潍坊沿岸一带“煮海为盐”的
这3张地图,是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海岸盐场围堤的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我国海岸盐场至少有一半消失了,大都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或海产养殖场(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侯西勇)。
中国海岸盐场为啥不“申遗”?
淮南盐场开发历史古老,淮北盐场生产规模大,素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
江苏盐城所在的两淮盐场(下图 摄影/袁志柱),是我国著名的盐场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故名两淮盐场(淮河以北的叫淮北盐场,淮河以南的称淮南盐场)。在两淮盐场中,淮南盐场开发历史最古老,淮北盐场生产规模最大,素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淮盐质量上乘,洁白晶莹,又被称为“吴盐”。两淮地区具有发展盐业生产的优越条件:海岸线较长,有开阔的淤泥质滩涂;气候上有明显季节变化,蒸发量大。两淮盐场的兴旺,还离不开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范公堤(见地图)。范公堤被誉为我国海塘建设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能。
中国海岸盐场为啥不“申遗”?
黄河出东营,浩浩复汤汤
黄河从青藏高原辗转而来,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浩浩汤汤奔流入海。在河口外,携带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水,与较为清澈的渤海水相遇。我们知道,两种性质不同的流体互相接触时,密度越相近就越容易互相扩散,反之,则会在接触面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丰水季黄河携带的泥沙量大增,如正好遇上渤海涨大潮,河水与海水密度相差非常大,两者间的过渡带也就呈现为一道束狭如线、黄绿分明的界线来。
欣赏河口(一)黄河口 一朵大大的西兰花
在航运上,长江口和海洋已经连成一体
制约长江江海联运最大的因素就是长江航道水深、桥梁限高的问题,在海运已经跨入了30万吨级巨轮的时代,长江口(江阴—靖江以下河段)也已经跟上了海洋的步伐,可供30万吨级轮船航行,可建造30万吨级巨轮的造船厂也分布在长江口的沿岸城市。如图表显示:从桥梁限高一项来看,长江南京以下河段,跨江大桥控制高度都在50米以上;从航道水深一项来看,南京以下的长江水深都在10米以上。因此,30万吨级的油轮、散货船能在长江口南通、江阴、靖江等地制造(图为江苏靖江市新时代造船厂沿江码头上下水试航的海轮,供图/靖江市融媒体中心),然后空船从长江上开出去,但是30万吨轮的桅杆还是太高,经过苏通大桥时需要放下桅杆,基本是擦着大桥底面通过;满载的30万吨轮需要在宁波港、舟山港卸载一半的荷重,再开进长江口。目前长江航道疏浚工作仍在继续,未来千吨级、万吨级的海船也能顺江上行到武汉。图表数据提供/任齐俊
欣赏河口(二)长江口 沙洲雁阵向东海
图为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下尾村村民陈洪新培育出来的蛤苗,下尾村有风平浪静的内湾,温度适宜,是花蛤育苗的天然乐园。本村有超过80%的人从事花蛤育苗,下尾村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花蛤第一村”。摄影/郭劲瑜
低调花蛤 关于“鲜”的 国民记忆
摄影 / 郭劲瑜
黄河口处“水色锋”,远近深浅各不同
正如在大气中,冷暖空气相遇时会形成“锋面”一样。在河海相遇处,由于河流淡水与海洋咸水密度不同,也会形成“海洋锋”,当两种水体除了密度不同还伴有水色差异时,就会形成“水色锋”。从更高、更大的视角观察时,你会发现黄河口处的“水色锋”表现极为明显——河海交界处不只是一条线,而是一个深入水中、四围弥散的立体“锋”。在一片较大的区域内,“水色锋”锋形明显,不同区域色彩深浅不一。
欣赏河口(一)黄河口 一朵大大的西兰花
人满为患或空旷宁静,都是我国“人均沙滩”不足现状的缩影
大连傅家庄海水浴场与三亚海棠湾沙滩在广角镜头下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前者是北方著名的海滨休闲胜地,每到夏季便人满为患(本图摄影/吕文正);后者则开发较晚,尚保有一丝宁静,并且部分沙滩仅对旁边高级酒店的住客开放(下图 摄影/胡绍铭)。我国沙滩数量虽不算少,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和需求,“人均沙滩”便显得有些不足,人造沙滩和改造天然沙滩的工程因此迅猛开展。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摄影 / 吕文正
照片中渔人们所用的是江苏南通地区特有的渔具——文蛤刨。文蛤刨由竹柄铁刨、竹柄三爪叉和网袋几部分组成。渔人们会在退潮后用绳索或皮带将文蛤刨挂套在腰间,把2米多长的竹柄上端扛在肩上,一手握住竹柄下部,把另一端的铁刨压入沙中。然后身体后倾,依靠绳索或皮带牵引着铁刨在沙中移动,当铁刨遇到藏身在泥沙中的文蛤时就会触发轻微的振动以及声响。这时,渔人就会用另一只手中所持的三爪叉,拨开沙泥,把文蛤钩起送入网袋中。摄影/宋丽萍 地点:江苏南通 工具:文蛤刨 鱼获:文蛤
新的“黄金海岸”,人与野生动植物共同的栖息地
今天,自然岸线的宝贵价值,正在成为社会上新的高光话题。近年来,我国已全面启动全国自然岸线保护和修复工程。图为退潮时正在条子泥的广阔潮滩上赶海的人群。夕阳下的“黄金海岸”熠熠生辉。摄影/孙华金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摄影 / 孙华金
“白鹭”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蓬”,郁郁“彤彤”
位于黄河河口区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2013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广袤的湿地不仅维护了芦苇、碱蓬等湿地植物的生长,也是珍稀濒危鸟类经停、繁殖的重要场所。照片中潮滩上有白鹭伫立,水洼中有锦鳞游泳,红色的碱蓬草则是众多滩涂植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摄影/杨霞
欣赏河口(一)黄河口 一朵大大的西兰花
摄影 / 杨霞
图为辽宁省大连市一家企业在海上养殖的红鳍东方鲀被装上活鱼运输船,出口日本。供图/孟雪松
河豚:一条“毒鱼”游上餐桌
当文蛤“捕捞船”装满后,人们会把它们拖到浅滩上,用海水进行进一步淘洗。摄影/李济东
欣赏河口(一)黄河口 一朵大大的西兰花
摄影 / 李济东
世人都爱文蛤美,黄河口产“第一鲜”
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中心区,滩涂面积10万公顷以上,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约4800平方公里,是我国著名的自然文蛤苗种及成品生产基地。所产的黄河口文蛤,是地理标志产品,当地人说乾隆皇帝曾赞扬它为“天下第一鲜”。每年春季4、5月份或秋季9、10月份,就到了文蛤的采捕季,养殖户们纷纷投入到采捕大业中来。他们把巨大的卡车轮胎改造成适宜于浅海的“捕捞船”,两个轮胎为一组,前面的轮胎下设马达,拖网前行,网把混着泥沙的文蛤翻搅起来,文蛤留在网兜中,泥沙被滤除,在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泥线”,后面的轮胎中则铺设网袋,用于盛装捞到的文蛤。
欣赏河口(一)黄河口 一朵大大的西兰花
沙滩修复工程遍地开花,填沙量激增55倍
图中,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海水浴场正在对沙滩进行筛沙清理工作(摄影/曹建雄)。以1990年香港建设浅水湾沙滩为开端,我国海滩修复工程渐渐在沿海各地展开,通过补沙、筑堤、滩面清理等方式,对大量滨海旅游沙滩进行改造。
告别 “纯天然” 当我们渴望更多海岸沙滩
摄影 / 曹建雄
青岛石老人,坐地铁就能到达的城市浪点
青岛位处山东半岛南侧,冬天影响整个中国海域的东北季风却几乎不会对青岛的海域带来影响,因此全年可冲浪的时间大概为5月到10月。最佳的冲浪时节通常为7月到9月,这段时间,青岛的低气压活动相对频繁,因此经常会有不错的浪出现。青岛的浪点有很多,包括石老人、金沙滩、流清河等地,但石老人因为交通最方便快捷,是很多冲浪者的首选。摄影/ASAM
网具和耙刺类渔具,使用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简单,在我国沿海几乎随处可见
提起渔具许多人首先就会想到渔网。根据文物和文献记载,渔网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原始的网的形态,从甲骨文中的网字中可以略见端倪——两根桁木作为支架,中间敷设网衣。到现在,类似形制的网依旧在被渔民们广泛使用,如图中的推网,主要用于捕捞生活在湾岙及河流入海处浅水区的毛虾(摄影/姚振海)。地点:辽宁营口 工具:推网 渔获:毛虾
当时国内最大、装备最先进的集装箱船之一“中远海运狮子座”,安全驶过苏通大桥
2018年3月,当时国内最大、装备最先进的集装箱船之一“中远海运狮子座”轮,从江苏南通港驶入长江试航。这艘轮船一次可装载2万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总长400米,型深30.7米,将雷达桅杆放倒后水面以上总高度为59.75米,而苏通大桥主通航桥孔通航净空高度为62米,两者非常接近,存在一定碰触桥梁的风险。这也是巨型海轮实现长江“江海联运”时,经常遇到的难点之一。最终,在南通、常熟、太仓三地海事部门的通力协作和现场海巡艇的精心维护下,“中远海运狮子座”顺利地通过了苏通大桥。摄影/陈福广
欣赏河口(二)长江口 沙洲雁阵向东海
摄影 / 陈福广
我国生产的特种船舶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有部分出口国外并大受欢迎,图为我国生产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正在从上海港启程,运往英国(摄影/田明大)。
灯塔链:改写“海难史”的指航明灯
海上航线情况复杂,在礁滩众多、风急浪高、水道狭隘、迷离难辨等危险情况下,灯塔是最直观、有效的导航设施。木栏头位于海南主岛最北的岬角,亦称海南角。历史上,民间却将这片海岸称为“木烂头”,因为这一带海域海况复杂,有着仅次于英吉利海峡的世界第二“急水门”,历史上曾海难频发。图为高峻的木栏头灯塔,它的光芒和指引将这片危险海域变成了安全的航线。
海南灯塔 南海“珠链”与忠诚的守望者
人塔缘:临高百年灯塔和父子守灯人
灯塔是航船的忠实守护者。过去,为了保证灯塔的运行,往往需要有人24小时值守。即便有了自动装置之后,对灯塔的守护、维修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海南的不少灯塔中,都有着专门的守灯“世家”,重大的责任在他们的手中世代传承,同时也延续着守灯人所独有的寂寞、孤独、困难甚至是危险。图为先后守护临高灯塔半个世纪的父子守灯人王光民(本图)和王健(下图)。
海南灯塔 南海“珠链”与忠诚的守望者
辽宁营口港,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主枢纽港之一,也是重要的矿石接卸港
辽宁省营口港,主要装卸货物为散杂货物,包括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钢材、粮食、化肥、铝粉、固体化工、木片、毛豆油、淀粉等多个货种。其中矿石是营口港最重要的货物之一,营口港的矿石码头为30万吨级码头,可靠泊超大型矿砂船。摄影/姚振海
图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许炯心研究员在本次考察过程中欣赏黄河口照片的画面。
摄影/王宁
欣赏河口(一)黄河口 一朵大大的西兰花
摄影 / 王宁
图为山东潍坊盐场(摄影/袁志柱)。有学者认为,我国早期制盐业的鼻祖——夙沙氏,就是在潍坊沿岸一带“煮海为盐”的,潍坊因此成了我国最早发现盐并开始制盐的地方。今天,潍坊海盐的产量,仍然是山东乃至全国盐业的风向标。潍坊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海岸线漫长,且沿岸都是泥质潮土,地下卤水蕴藏丰富,卤水浓度高,储藏量大,这些都为潍坊盐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湾浅海,溢满大海的馈赠
尽管现代渔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广东省阳江市蓝袍湾,当地渔民依然保持着用底拖网等方式捕鱼。当海水从渔网的空隙中溜走,网中沉甸甸的收获便是大海给予人类的馈赠。摄影/黎彩弟
“鱼样方” 我国沿海水产市场有哪些鱼?
摄影 / 黎彩弟
淤泥质海岸——山东东营
黄河会把大量泥沙带入渤海,因此在黄河入海口形成了淤泥质岸线,也使这里成为一块面积增长极快的陆地。
这里的潮间带适合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生长,使这里成为赶海拾贝人的乐园。摄影/赵文昌
在台湾澎湖,建筑师冯国权历时11年持续改造珊瑚房,以期能让这种古老的民居焕发出新的魅力(摄影/黄子明)。
一方海岸,一方人家 中国海岸带上的特色传统民居
摄影 / 黄子明
孝敬丈人的“鲅鱼礼”,不堪重负的“黄花鱼”
在黄海、东海等地的渔港码头,常能看到归港渔船卸下大量鲐鲅的盛况(摄影/王艳红)。这种鱼并不是鲅,而是日本鲭。而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渤海地区居民喜爱的“鲅鱼”通常是蓝点马鲛。在这些地区的海鲜餐馆中,鲅鱼馅饺子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招牌美食,整条鲅鱼还是青岛女婿拜见岳父大人的必备贺礼。体型修长的带鱼也是我国沿海重要的食用鱼类。带鱼具有洄游性,在黄渤海和东海都有种群,尤以舟山群岛出产的带鱼最富盛名。在市场中,“黄花鱼”的招牌前常并排摆放着大黄鱼和小黄鱼,如今大黄鱼的自然种群则已经几近枯竭,市场中的大黄鱼多半来自人工养殖,而小黄鱼的自然捕捞量虽尚能维持人们的消费需求,但种群也在持续下降。
“鱼样方” 我国沿海水产市场有哪些鱼?
盐农就地取材,利用火山玄武岩盐槽,发展出了独特的日晒制盐技艺
洋浦盐场位于海南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盐田村,已有1200多年制盐史。当地盐农就地取材,将海边天然火山岩石削平,凿成浅浅的石槽,就像一方方的砚台。在石槽中,盐农注入经过滤后的海水。涨潮时,海水也能漫入石槽中储存起来,然后经烈日曝晒成盐。就这样,盐农利用火山玄武岩盐槽、充足的阳光以及海水的潮汐等自然资源,发展出了独特的日晒制盐技艺。该盐场产出的盐洁白如霜,据说当地人又称之为“海石挂霜”。
中国海岸盐场为啥不“申遗”?
图为广西防城港码头上堆积如山的非金属矿石硫磺,防城港硫磺进口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摄影/牟军)。
海带的收割通常是从4月下旬到6月初开始,不同地区时间有所差别。收割海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苗绳和海带整体打捞装船,但也有选择性间收的,后者是只将苗绳上长势较好的进行收割。收割海带时,通常需要在海区荡洗以除去杂质,然后再上岸处理。传统的处理工艺是马上进行晾晒,这需要大面积的晒场和大量的人力,同时对天气也有需求。晾干后的海带在仓库中会有一定程度的回潮,这时可以用刷子将海带上的沙子等杂质去除,同时也可以避免叶片折断。之后,按照国家规格将海带分成一至三级,归类打捆。包装后如果干度不够,则需要进行复晒以达到干度要求。这类海带也被称为淡干海带,是目前海带食品初级加工的主要形式。摄影/张吉华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当一条胀成球的河豚出现在眼前时,它呆萌憨厚的外表,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条危险的“毒鱼”。河豚鳍短而身体肥厚,游不快,所以当遇到危险时会鼓起肚子,这样一是防吞咬,二是有助于迅速上升逃跑,是它自我保护的招数。而另一招就是它体内的河豚毒素了。如果捕食者真的将它吞进肚子里,它体内的河豚毒素会让攻击者搭上性命。图为我国四种主要养殖品种之一的暗纹东方鲀。
河豚:一条“毒鱼”游上餐桌
观象岛顶部平坦倾斜,与井蛙岛、双狮岛相连。在海王九岛的9座岛屿中,观象岛既是面积最小、又是极具特色的一座——它看起来很像一头将硕大象鼻伸入海中吸水的大象,也是一座极富象形感的海蚀拱。这种海蚀拱,主要是由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作用一般包括冲蚀、磨蚀与溶蚀等三种作用。海蚀作用的强弱,主要与波浪的强度、海岸地形、海岸岩性及地质构造等有关。摄影/房雪霖
图为进口金枪鱼正在大连港卸船,大连港也是我国进口冷冻海鲜的重要集散地。
中国的海港都在运什么?
碧海塔影:南海上的“执灯”女神们
南海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也是重要渔场,船舶通行密度大,通航环境复杂,气象海况多变。海南主岛及三沙多座灯塔的存在,大大提升了南海水域的航海保障能力。图为从航船上看到的中国南沙渚碧礁一带的老灯塔和灯桩群。渚碧礁有一巨大的潟湖,驶入潟湖的航道较为狭窄,灯塔和几处灯桩联手打造了妥帖的航道导航链。
海南灯塔 南海“珠链”与忠诚的守望者
一只“散养”的金黄色的仿刺参在大连近海的水草间栖息着。这种按一定密度将海参苗投放在合适的海域中,使其在海底自然生长、繁殖的养殖方式被称为“底播养殖”。如此散养的海参基本不受人工干预,生长期也比较长,与野生海参的生长状态十分相似。摄影/吴立新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泥沙之下、礁岩之间 人们熟悉又陌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
四面环海、东海岸面向太平洋,台湾的地理条件非常利于开展冲浪运动
台湾的冲浪运动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绰号“毛哥”的宜兰人孙耀圣在夏威夷接触到冲浪运动,将其带到台湾,并于1979年在台湾宜兰县头城镇的蜜月湾开办了第一家冲浪俱乐部。但在之后的20年,台湾冲浪运动的发展陷入停滞。直到2000年后,由于影视名人对冲浪的宣传,冲浪运动进入高速成长期。台湾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开展冲浪运动,从遥感图上看,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500多公里,东海岸直面太平洋,能够很好地接收到浪的能量。而且海滩类型丰富,沙质海滩、卵石滩都有,浪形也非常多样。台湾虽然不常出现夏威夷那样的大浪,但是从北到南都有浪点。摄影/垦丁浪影
后海皇后湾,小渔村变身冲浪热门打卡地
三亚市海棠区后海村原本是一个小渔村,这里与旅游热点地蜈支洲岛比邻,大批的游客在村口的旅游商店歇脚,你很难想象在一片密匝的房屋后面竟隐藏着“浪人”的大本营——皇后湾。十几年前,这里还只是少数“浪人”的秘密花园,而现在随处可见冲浪俱乐部和冲浪主题的民宿。后海有沙底浪点,海滩平缓,浪高只到膝盖或腰,且长而有型,非常适合初学者。虽然后海最好的浪季是10月到次年5月,但在皇后湾弯月形的海湾上,全年都挤满学习冲浪的人。
摄影/Lucas
中国正在兴起的运动:冲浪
风筝冲浪,
更刺激和具有挑战性的冲浪玩法
冲浪时,浪人需要先划水到起浪点,浪大的时候,划水的过程非常消耗体力。由于划水的过程很累,而且一次只能冲一道浪,因此上世纪90年代,一位夏威夷的小伙子最先尝试借助风筝冲浪。风筝冲浪是指将充气风筝用强韧的绳子连接到手持横杆上,借着操作横杆来控制风筝上升、下降及转向,同时在海面上滑行或借助风筝将人带离水面做各种花式动作。冲浪是要等浪,而风筝冲浪是要等风。这种玩法目前在国内也非常流行,图为后海皇后湾举办的风筝冲浪变装赛(摄影/Erscey)。
中国正在兴起的运动:冲浪
随着沿海地区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发展,自然的岸线越来越少,留给渔民们进行渔业生产的浅海和滩涂也日渐稀少,许多渔民们已经不再讨海,许多老渔具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上海金山嘴渔村的杨火根老人,为了铭记曾经的渔民生活,让更多人了解渔业、渔具,绘制了许多图画(本图),还有一幅长达30米的《海渔图》长卷,俨然一部图像版的史志(下图)。摄影/彭辉
讨海的智慧 海岸带渔具
危机与守护的角力:日益凸显的自然岸线价值
麋鹿在求偶期间,公鹿往往会在鹿角上装饰树枝、草叶,以凸显自己的雄壮,震慑竞争者,吸引母鹿。有时,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中的野生麋鹿会四处游走,将海岸带堆积的人类垃圾和废弃物顶在头上,如塑料泡沫、旧拖把、烂渔网和塑料绳等。这怪异的装饰物也折射出海岸带上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
苏东另类“黄金”海岸 中国最长的淤泥质自然岸线在此珍藏
2020年6月,大规模的浒苔绿潮再次出现在青岛海滨的海水浴场附近。虽然浒苔本身没有毒性,但其可达百万吨级的体量超出了人们的应对能力。更严峻的是,自2007年至今,大规模绿潮每年都会暴发,已经成为黄海海域一个常态化的生态灾害。绿潮暴发会严重损害当地的水产养殖业、旅游业,甚至危及核电站的正常运转。
一湾看近海 基于30年观测的 胶州湾“健康评估报告” 意味着什么?
摄影师花费多年时间拍摄中国海马,但是近海水下难见海马踪迹
深圳大鹏湾红排角附近的海面下礁石丛生,有少许珊瑚分布。摄影师发现这只海马时,它已被缠在了海底的渔网上,如果不仔细查看还以为是塑料玩具。在此之前他曾花费四年时间寻找中国海马,但是近海水下难见海马踪迹。当摄影师开始拍摄后,海马受到惊扰游到了礁石区。由于害怕对海马造成过分的干扰,摄影师停止拍摄回到岸上,他告知当地人水下有海马之后却遭遇询问:“为什么不把海马抓上来?”在当地人眼中,海马就是用来泡酒的观念根深蒂固。摄影/黄宇
研究者首次公开 中国野生海马 栖息地图
摄影 / 黄宇
这是一只在涠洲岛海鲜市场上正在待售的棘海马,可能是渔民刚打捞上来的,体色金黄,身形修长,非常漂亮。涠洲岛属于北部湾海域,拥有我国纬度最高的珊瑚群,还有大量的海绵、藻类、海草等,给海马提供了丰富的生境类型。但是据张雄观察,当地的海马买卖行为也比较普遍,渔民仍然缺乏保护海马的意识。摄影/王举昊
研究者首次公开 中国野生海马 栖息地图
摄影 / 王举昊
海带的原产地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域,大致的分布范围在朝鲜、俄罗斯至日本北部的海域,其中栽培最为广泛的海带品系最初可能主要分布于本州和北海道之间的津轻海峡附近海域。在大约1930年前后,海带被引种至辽宁大连海域进行实验性养殖,之后推广至山东烟台。今天,海带的主要养殖国家为中国、韩国、朝鲜和日本,其中,我国的海带鲜重年产量逾700万吨,超过全球海带产量的80%,占据了支配性地位。海带的养殖中心在我国也几经变迁,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养殖地在山东海域,其次是浙江、福建和辽宁,然后逐渐演变为以山东和福建为主,辽宁其次的格局。此外,浙江、江苏和广东也有一定的养殖规模。摄影/谭富州
汉沽盐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前身为“芦台场”,始建于925年(后唐同光三年),所产原盐曾被列为贡盐。海盐不仅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盐,也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到海南岛,几乎都有盐场分布,其中尤以渤海、黄海沿岸海盐产量为大。
中国海岸盐场为啥不“申遗”?
营口盐场位于辽东半岛的西部沿海,是辽宁省最大盐场,产品除了畅销国内,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海岸盐场为啥不“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