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一条“毒鱼”游上餐桌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0年第10期 作者: 白云 

标签: 生物地理   

说起河豚,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呆萌的外表和慑人的剧毒,品尝过河豚味道的人只是少数。这并不奇怪,因为直到2016年,我国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条件”放开它的加工和经营。从“冒死吃河豚”,到现在能在网上一键下单买到河豚馅饺子,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当一条胀成球的河豚出现在眼前时,它呆萌憨厚的外表,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条危险的“毒鱼”。河豚鳍短而身体肥厚,游不快,所以当遇到危险时会鼓起肚子,这样一是防吞咬,二是有助于迅速上升逃跑,是它自我保护的招数。而另一招就是它体内的河豚毒素了。如果捕食者真的将它吞进肚子里,它体内的河豚毒素会让攻击者搭上性命。图为我国四种主要养殖品种之一的暗纹东方鲀。

我端坐在餐桌前,盯着那盘鱼片迟疑了半天,才有勇气动一动筷子。这是我一年前第一次吃河豚(学名写作“鲀”)的情形。

我吃的是河豚火锅。为这次火锅准备的河豚鱼片并不比河豚刺身厚多少,通体晶莹,用筷子夹起来对着灯看,微微透明。跟草鱼比,河豚鱼片上的肌节纹理并不明显。下锅之后,鱼片被烫得打了卷儿,颜色也变成了乳白色。尝一尝,味道清淡,并没有想象中的入口即化,我的心里略微有些失望。但是嚼嚼之后,马上发现它口感细滑,比一般鱼肉细嫩得多,而且绝无鱼腥味,反而似乎有种淡淡的香甜感觉,不由涮得起劲了起来。涮到后来,我面前的单人小火锅的汤汁好像都变得浓郁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