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太行山 高原向平原的转折很壮丽
地质专家和摄影师沿着横切山脉的数条太行古道曲折行进了千余公里,发现了太行山中许多无法用文字精确描述的景观和秘密。除了刀劈斧削般的悬崖峭壁、幽深的峡谷和千折百绕的曲流之外,太行山还向我们展示……
作者: 范晓
-
-
-
-
-
-
-
-
-
-
-
-
地质专家和摄影师沿着横切山脉的数条太行古道曲折行进了千余公里,发现了太行山中许多无法用文字精确描述的景观和秘密。除了刀劈斧削般的悬崖峭壁、幽深的峡谷和千折百绕的曲流之外,太行山还向我们展示……
作者: 范晓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都在大搞农业公社,男女社员统一劳动。侗寨也有农业公社,这个侗寨的女社员们正在棉花地里锄草,干劲十足。摄影/朱康乐
摄影 / 朱康乐
这个侗族村寨过去属于岩洞乡,1999年撤乡改镇,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这是一个典型的依山傍水的侗族村寨,森林十分茂密,绿意盎然。由于侗族人有为新生婴儿种植100棵杉树苗的习惯,因此侗寨的森林覆盖率很高。摄影/朱康乐
摄影 / 朱康乐
罗康隆 苗族,贵州天柱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经济学、生态人类学研究。自1987年,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1部。从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福特基金项目等11项。现为湖南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
杨通银 侗族,湖南通道人,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阿灵顿校区(UTA)语言学博士,1992-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侗台语和其他南方民族语言文化研究,著有《通道侗语研究》、《莫语研究》等,现任江苏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为什么很多侗台语族语言的使用者是汉族?
邓敏文,侗族,1943年生于贵州省黎平县竹坪村。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民族文学及相关文化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神判论》、《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等书。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2003年退休后主要从事侗族大歌及相关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及研究工作。
2003年11月28日,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大歌节上,位于大山深处的高增乡小黄村1212名侗族人同台演唱侗族大歌。参加这次演唱的,年龄最大的是花甲老人,最小的才4岁。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大歌演唱难度极高,但他们配合十分到位,旋律多变,悦耳动听。有关部门已现场公证,准备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摄影/吴东俊
摄影 / 吴东俊
侗寨都建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的桥很多,最有名的就是风雨桥。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木建筑做工精湛,不用一钉一铆和其他铁件,完全用杉木凿榫衔接,美丽、壮观、经久耐用。这是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永济桥,始建于1914年,1983年被洪水冲毁后,国家立即拨款修复。修复工程于1985年12月竣工。摄影/新华社 钟涛
摄影 / 钟涛
这是波兰维利奇卡盐矿中的圣金卡教堂,宫殿中的顶棚、地面、墙壁、浮雕乃至吊灯,都是用岩盐雕刻而成的。维利奇卡盐矿建于13世纪,在21世纪仍在使用,是波兰乃至欧洲最古老的盐业企业。1978年,维利奇卡盐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盐矿就是一个巨大的地下“迷宫”,它包括2391个宫室,长度近300公里。所有这些宫室都开凿在9个盐层上,盐层最浅处是64米,最深处达327米。目前,这里可供参观的面积只占了整个盐矿的百分之二。摄影/Rafal Stachurski
在印度河上游支流的罕萨河谷,每天早晨都有成群结队的孩子们走路去上学。男孩们大都穿V领的毛衣,绛红或者深蓝;女孩子则穿浅蓝的夏瓦尔·卡米兹,佩戴白色头巾与远处勒格博希峰的皑皑白雪相映媲美。
摄影 / 张超音
这张图是河北涞源白石山地质公园的长崖景观,白石山最高峰海拔超过两千米,除了长崖,塔峰也是最著名的景观,它们都是由距今约14亿年至10亿年的白云岩或白云石大理岩构成。白云石大理岩是原来在海洋沉积的白云岩受地壳深处较高的温度压力影响而形成的变质岩。白云岩变质形成白云石大理岩后,颜色和质地更加洁白均匀,这也许是白石山得名的缘由。摄影/李峰
摄影 / 李峰
侗族
摄影 / 阎雷
有太行八陉第五陉之称的井陉,刚好位于太行山中麓,河北和山西结合的地方,东边距离石家庄不过30公里,历史上“冀通衢要冲”地位可见一斑。古道东边连接土门关,往西还有固关和娘子关,从地形来看,娘子关和固关最为险要,因为它们都处在井陉道与太行山主脉相交的地方。明代将内长城延伸到了娘子关和固关,这也是太行山明长城的最南端。摄影/康志良
摄影 / 康志良
水族认定时间1953年 地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摄影 / 陈海汶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座龙寨是个典型的依山傍水的侗族村寨,全寨80多户,户户都住木制吊脚楼。当地盛产杉木,木建筑的工艺十分精湛,木材之间的衔接处全用木楔,却异常牢固。摄影/胡锦朝
摄影 / 胡锦朝
我们在高尔寺山寻找《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3期封面的机位,山形角度大致差不多,可是我们发现位置低了一点,雪山和草甸之间少了一层山峦,决定爬上身后的黑石山拍摄。摄影/刘乾坤
摄影 / 刘乾坤
河北省赞皇县的嶂石岩村是太行山中一座小山村,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就得名于此。当夕阳的余晖洒向村旁高耸的巨大山崖,红色的嶂石岩陡壁被染上了一抹淡淡的金黄,不免引人陶醉其中。此时的太行山仿佛不再是一条横亘在你面前的山脉,而更像一道巨大的幕墙,一望无际,绵延不绝。摄影/马宏杰
摄影 / 马宏杰
侗族人团结互助,劳作时喜欢结伴。这张老照片展现的就是傍水而居的他们早饭后结伴走向稻田的情景。摄影/朱康乐
摄影 / 朱康乐
吴万源 侗族,1932年生,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人。1950年参加工作,长期在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湖南省民族研究所工作,研究员。从1951年开始,几十年来全面参与了湖南全省侗族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参与编撰《侗族文学史》、《侗族通览》、《湖南侗族百年》、《侗族百年实录》等书籍。
维利奇卡盐矿外景。如今,维利奇卡盐矿成了波兰最受欢迎的游览胜地,这里每年都要接待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摄影/R H Productions
这是从南面望去的冈仁波齐峰。这座著名的神山被印度教、耆那教、藏传佛教、苯教认作是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的身后,孕育着印度河的源头狮泉河,蛇行于荒漠沙砾地表,向西北奔流约300公里,离开中国进入印度,流经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北上进入巴基斯坦的克尔门。而在冈仁波齐峰的侧旁,则发源了象泉河—萨特莱杰河。它穿越喜马拉雅,将在印度境内完成大半行程后,进入巴基斯坦。先是与杰纳布河合流,最终汇入印度河。
摄影 / 张超音
这张图是山西陵川县佛山大峡谷。太行山之中峡谷毗连,曲流深澈,从山西高原发源的河流经过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在很多地带留下崖壁夹持河谷的山水胜景。摄影/秦红宇
摄影 / 秦红宇
水族。
摄影 / 张天林
这著名的太行陉羊肠坂,是自山西经过王莽岭通往河南平原的古道,尽管有羊肠之称,却是晋汴咽喉的“关隘要道”,曹操在长诗《苦寒行》中描绘的“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即是形容此处行走的艰难。摄影/秦红宇
摄影 / 秦红宇
吴贵飙,水族,1963年出生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1986年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毕业;2006年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社会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毕业。研究少数民族图书馆学、少数民族文献学、少数民族历史学、水族历史文化等。现任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罗康隆,苗族,贵州天柱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经济学、生态人类学研究。自1987年,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1部。从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福特基金项目等11项。现为湖南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
掉头的时候,车滑下了路基,气候寒冷,路面和草甸上都是暗冰,四驱挂上之后也没有反应,芈友康和秦昌平在高海拔的地方吃力地推车。摄影/刘乾坤
摄影 / 刘乾坤
中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形示意图 在中国的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划分出了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界线,而太行山就是这条界线上的重要一环,它在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间竖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不但分割出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地理单元,同时也为晋冀两地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文化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维利奇卡盐矿的升降机结上了厚厚的一层盐壳。1996年,盐矿的1至3层完全停止采盐,建成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在古代,维利奇卡盐矿的盐被称作“白色黄金”。事实上,维利奇卡生产的盐的确像黄金一样有价值。当时,盐矿创造的财富,相当于整个波兰王国财政收入的1/3。800多年以来,维利奇卡都是整个波兰的财富来源,并为波兰的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是沁河在山西泽州附近形成的曲流峡谷,这段峡谷相对比较开阔,虽然河曲包绕的半岛尖峰耸立、曲流周围山峦重叠,但这还不是太行山曲峡最精彩的地段,在沁河的出山口——五龙口以上深切在石灰岩中的曲峡,以及山西陵川、壶关与河南辉县交界处的许多曲峡,还要深幽得多,但要拍摄也更困难。摄影/秦红宇
摄影 / 秦红宇
白陉古道最让人称道的是靠近双底村的72道拐。因为此处山高坡陡,要顺峡谷而下需要克服巨大的坡降。为了省力,古人选择了一条陡直的支沟,利用支沟从上到下逐渐变宽的地形,修筑了迂回曲折的下山坡道。我数了数,到山脚的山门处,不多不少刚好72道。摄影/秦红宇
摄影 / 秦红宇
水书是水族人的百科全书 水族是为数不多的既有民族语言,又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水书是水族文献的总称,每一册水书都有书名。根据水书的发展与演变,其字体可分为古体、今体、异体三种,其字形结构大致分为数目和干支字、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四种。关于水书的悠久历史,著名社会学家岺家梧教授在著作《水书与水家来源》中说:“水家古文字创制之时代极为古远,可上溯到殷商时代,并与甲骨文、金文有渊源关系。” 现存800余字(含异体字)的水文像汉字早期的甲骨文一样,以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居多,几乎都停留在类似的甲骨文、金文等原始文字阶段。水书没有统一的刻版,均系抄写才得以传袭。这是2009年7月7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同胞聚集扬拱乡欢度千年霞节时,水书先生正在仔细翻阅古老神秘的水书。摄影/秦刚
摄影 / 秦刚
风雨桥是侗族人的祈福之桥,出于在水口处拦截财源或驱挡不利地势的考虑,风雨桥的桥亭较多,桥亭和桥廊上都有重重屋檐,显得庄重、神秘、宏大。侗族人祖祖辈辈集体建造、维护风雨桥,这是他们最喜欢的公共建筑之一,很多侗族人在风雨桥里下棋、聊天、歇息,还把粮食拿到桥下晾晒。摄影/阎雷
摄影 / 阎雷
2008年第3期中还登载了贡嘎群峰的大场景,在等待日落的时间里,李忠义和芈友康在讨论这张大场景的拍摄时机和构图。
摄影 / 冉玉杰
从宏观的小比例尺地图上看,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个巨大阶梯,迈过它,就从富饶肥沃的华北平原上到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而一旦身处其间,你就会发现,其实太行山是由无数阶梯组成的。这是因为太行山东缘地处一条近南北向的断裂带上,在这条几公里至十几公里宽的地带上,发育有不计其数的大小断层,而每条断层都会生成一个阶梯,于是就形成了太行山“大阶梯中有小阶梯”的奇特景观。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这张极有价值的老照片翻拍的是1953年一位侗族人写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信,要求恢复他的侗族身份。吴万源为我们写完稿件,特意拿出这张精心保存的照片。这是他在参与湖南省侗族识别认定工作中碰到的真实事例。
维利奇卡盐矿中的一位矿工正调整向矿壁中注射水泥的机器,这种机器用于密封矿壁,使其不受水浸。在这里,水浸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矿井的最底层已经被完全淹没在水里
印度河流域示意图
山西和河南交界的南太行,海拔接近两千米,此处群峰连绵、千壑交错,站在高处俯瞰,近处怪石嶙峋,峭壁跌宕,远处奇峰叠影,山影葱茏,峰顶或平或尖,形状各异。尤其是夏秋时节,棱角分明的峰峦在朝晖和夕阳的映照下,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给人的感觉既如梦如幻,又气势磅礴。摄影/秦红宇
摄影 / 秦红宇
挂壁公路是太行山里独有的工程,公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凿洞而成,沿途危岩相叠,曲折蜿蜒,十分惊险。为了修筑山西陵川县最东边与河南交界的长约8公里的锡崖沟挂壁公路,当地村民整整修筑了30年。摄影/李前进
摄影 / 李前进
水书的分类较为复杂。就其吉凶而言,可分吉祥和凶祸两类;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分为普通水书和秘密使用的水书;按形式划分,有朗读本、阅览本、通常本、时象本、方位本、星宿本等。水书直接或间接地记录了水族先民关于天文历法、生产、防卫、营造、婚丧、生育、祭祀、出行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和认识。据考证,水书在宋代就已盛行于水族民间,至今仍在水族人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以婚嫁、丧葬和营造方面应用最广。如嫁娶,从问亲、婚配双方生辰八字生克、定亲、开亲到新婚出阁、入新房、回门,无不依据水书的规定行事。水族人平时裁寿衣、装棺木、修圈门、搭鸡笼、挖厕所、补高寿、背幼婴回娘家等等,也都要依照水书的规定择吉避凶。水书保存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气象和宗教资料,对于研究水族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气象、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均具有重大价值,堪称一种独特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水族“水书习俗”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面临失传的水书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这张形式漂亮的图是十二方位吉凶图。摄影/苑帅
摄影 / 苑帅
侗布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序繁多,耗时很长。仅染色就需要多日,因为染好的布每天都要拿到河边清洗浮色,然后再染色,反反复复多次。用木槌子长时间捶打的侗布,会产生滑腻而光泽的效果,捶打的时间不同,滑腻感和光泽度也不同。这是侗家常见的晾晒侗布的场景。摄影/阎雷
摄影 / 阎雷
再往上车不能行进了,芈友康和李忠义拎着沉重的器材继续往上,比照着封面的角度、周边的山形地貌特征,把脚架和帐篷都设在这里,等待云散开捕捉贡嘎主峰出现的瞬间。
摄影 / 冉玉杰
这幅照片所展示的岩石表面是两种次生构造共同造成的结果——圆形的“弹坑”是受到长期风蚀或水蚀侵袭之后的痕迹,而纵横交错的裂纹则是岩石受到外力挤压或拉伸而形成的节理。其中横向、较深的节理形成的时间更早,而两组交错的斜向节理则更为年轻,因为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横向节理有明显的被斜向节理所截断的痕迹。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这幅画再现了当年矿工们开凿盐矿壁画、建造盐雕塑的情景。几百年来,波兰的极富艺术细胞的矿工们在这里坚持不懈地用盐雕刻出各种精彩的艺术品,终于使盐雕成了维利奇卡的一大奇观。
从空中俯瞰斯卡都地区的印度河谷地。这片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山区的山间盆地,现属巴基斯坦直辖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左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右边为喀喇昆仑山脉,山峰白雪皑皑千里,印度河蜿蜒而过。
摄影 / 张超音
地质剖面图
随着现代高速公路的开通,太行山中的不少古道早已大段荒废,有的地方被开发成户外探险者的徒步体验之地,有些地方成了羊群上下山的通道。
她们的想象力在马尾绣上驰骋 2007年2月4日,中国荔波万亩梅花报春节上,水族妇女在展示水族特有的马尾绣。所谓马尾绣,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他颜色的丝线,几种线合在一起绣成各种图案,然后拼镶到布料上。水族女性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她们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后,反映在绣品上,花鸟虫鱼造型别致,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马尾绣上往往缀有铜饰,因为水族人认为铜能驱邪避凶。马尾绣主要流传分布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的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摄影/秦刚
摄影 / 秦刚
贵州黎平县肇兴乡堂安侗寨有700多年的历史,寨子建在山腰,四面青山,阡陌纵横,梯田层叠。春天,梯田里水色正浓,一位劳作中的侗族男子和他的水牛,成为这幅风景画的点睛之笔。摄影/江声树
摄影 / 江声树
因为太行山的石英砂岩属于海相沉积,因此很多岩石上都留有大海的“烙印”,比如波痕构造。在水流的冲刷下,砂岩很容易在表面形成波状起伏的痕迹,而这些隆起的波脊也成为判断水流方向的重要依据。从照片中接近对称的波痕构造来看,水流呈周期性有规律地改变流向,很可能是在潮汐涨落的过程中往复,因此这块岩石的沉积环境应该是滨海地区。而波脊上密密麻麻的雨痕坑则是降雨留下的印记。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这幅画描述了盐矿的矿工们把马捆住四足,吊到矿洞来的情景。盐矿自古以来一直有马匹工作,用于运盐、拖动升降机等。马匹运下来后就一直生活在矿洞里。维利奇卡的最后一匹马,一直工作到2002年才退休。
太行山系图
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儿带,水语称为“歹结”。马尾绣背儿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20多块大小不同的绣片组成,周围边框是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绣出几何图案;上部两侧为背带首,下半部为背带尾,均有精美的图案与主体部位呼应,是通体绣花的完美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需要52道工序、一年左右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绣,并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手法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摄影 / 陈海汶
古道上的部分关口也在高速公路通过的时候被拆除,在被保留下来并得到修葺的关口,还可以看到岁月刻在石板上的很深的车辙痕迹。摄影/杨越峦
摄影 / 杨越峦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每个侗寨至少有一个鼓楼,多的有四五个。虽然一个寨子的人就可以独立建好鼓楼,但侗族人习惯有事大家帮,一个村寨要建鼓楼,四面八方的侗寨都会来人帮忙。摄影/胡锦朝
摄影 / 胡锦朝
在太行山地区,除了波痕和雨痕构造,另一种典型的沉积构造也很常见——泥裂。与泥土干裂的原理一样,暴露在地表的沉积层表面也会在干旱的条件下产生龟裂,裂纹中往往会被填充进一些胶结物,这些胶结物与沉积层一起受到更新的沉积物覆盖和压实成岩作用,就会形成这种如植物根系脉络一样的构造景观。摄影/马宏杰
摄影 / 马宏杰
侗族青年一直保持着行歌坐月的传统。行歌坐月是指入夜后男青年结伴与喜欢的姑娘唱歌、谈情。阴历逢双的日子,只要不是农忙季节,男女青年就会在晚饭后点上火把,提上灯笼,聚在一处集体对歌,然后男女逐一配对,说悄悄话,相互了解,看双方是否情投意合。摄影/朱康乐
摄影 / 朱康乐
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端,印度河上游河谷之中,山体裸露嶙峋,雪线很低。河谷里是农民耕种的麦田,山坡上蜿蜒而下的是有几百年传统的人造冰川,历史上每逢干旱年份的3月,土邦王分派给村民的徭役中最艰苦的就是到自然冰川中切割大块的冰块,两人一组,用背篓不间断接力运到村子上方,堆砌之后覆盖上树叶杂草,引来涓涓细流的水源不断滴洒,冰川就会不断长大,到5月耕种的季节,融化后就是灌溉水源的保障。
摄影 / 张超音
平原、高原、盆地组成的太行山“台阶” 这里所说的平原主要指华北平原,它是太行山东边低一级台阶的“阶面”;高原是指太行山在山西境内形成的平缓塬面;盆地有两种,一种是太行山山内的盆地,如长治-晋城盆地、阳泉盆地等;一种是把太行山脉与其他山脉分隔开的盆地,例如太行山脉与吕梁山脉之间的太原、临汾、运城等盆地以及五台山与恒山之间的忻定盆地。 另外,由于深得太行山出山河流的灌溉之便,太行山山前平原历史上就形成了河内秦渠、漳水渠等灌溉系统。但这些灌溉系统并未覆盖整个太行山的山前地带,在南太行的沁河、漳河等大河流之间,还有一些水资源贫乏的丘陵、盆地以及山前平原。因此,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把引水渠首深入到这些大河出山口以上,提高渠首的高度,通过开凿引水隧洞、修建盘山水渠、架设渡槽等方式,扩大引水灌溉的范围,这种模式造就了一批堪称世界水利工程奇迹的“人造天河”,在北太行,则利用流域内较宽广的地形,在滹沱河、永定河修建了一批大型水库,不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兴建的这些水利工程,都出现了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质恶化等情况,太行山山前的许多河流都成了干河。
水族服饰的色彩寓意与年龄相关 水族服饰是记载和反映水族文化特有风貌及丰富内涵的载体,是水族历史发展的艺术结晶,综合展示水族人的审美观念。水族女子穿青、黑、蓝色圆领立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脚穿绣青布鞋;男子穿大襟无领蓝、青色短布衫,下着长裤;老年人穿青布长衫,用青布包头。可见,水族服饰的色彩寓意与年龄有关:黑色和青色寓意庄重、成熟、理智,适用于中老年人;蓝色是幸福色,水族的青年男女着装多以深蓝色、蓝色、淡蓝色为主,令人想起远山、水面、万里晴空等自然美景;绿色是大自然色,水族的少年儿童多穿以绿色为主色调的服装,寓意春天和希望。 水族女子在婚前喜穿浅蓝、绿色或灰色的便服长衫,上衣多为绸缎。现在她们的衣身衣袖都比过去窄了些,并胸佩绣花长围裙,头包青、白色的布制长条巾,素雅文静。已婚女子的袖口、环肩、裤脚口,都镶一道蓝杆花边。水族女子喜欢将长发盘于头顶,从右侧插梳子固定。有的女子在头巾外又横扎白巾,有的直接用花格方头巾包头。
摄影 / 陈海汶
飞狐陉是八陉之中最美的一条峡谷通道,是因为其中有数十公里穿越了飞狐峪,而飞狐峪是塔峰景观最为集中的峡谷。一路走过,两边山峰夹峙,塔峰林立,让人眼花缭乱。经过涞源和蔚县的高速公路也是循着山谷而走,所以隧洞一个连着一个,站在峡谷仰望,头上峰林交错,长虹飞架,非常壮观。摄影/孙静文
摄影 / 孙静文
在太行山地区,除了波痕和雨痕构造,另一种典型的沉积构造也很常见——泥裂。与泥土干裂的原理一样,暴露在地表的沉积层表面也会在干旱的条件下产生龟裂,裂纹中往往会被填充进一些胶结物,这些胶结物与沉积层一起受到更新的沉积物覆盖和压实成岩作用,就会形成这种如植物根系脉络一样的构造景观。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这个美丽的侗族姑娘用劳动工具挑着葫芦钵等用品,里面装着糯米饭和水等,上山下地做农活时当午餐食用。摄影/朱康乐
摄影 / 朱康乐
在维利奇卡盐矿中,盐卤水沿着长长的管道流入卤水缸中。如今,这里已经停止开挖岩盐,也不进行大规模的卤水工业生产,然而,即便如此,每年维利奇卡盐矿仍能从盐卤水中提取出约17000吨盐。在欧洲市场上,维利奇卡卤水盐是最受欢迎的一种食用盐。
这里是矿工们的更衣间,矿工们在这里更换衣服并沐浴。他们的服装存放在铁钩子上,这些钩子由绳子和滑轮系统所控制,平时摇到天花板上,需要时再放下来,非常方便并节省空间。摄影/Rafal Stachurski
平原、高原、盆地组成的太行山“台阶” 这里所说的平原主要指华北平原,它是太行山东边低一级台阶的“阶面”;高原是指太行山在山西境内形成的平缓塬面;盆地有两种,一种是太行山山内的盆地,如长治-晋城盆地、阳泉盆地等;一种是把太行山脉与其他山脉分隔开的盆地,例如太行山脉与吕梁山脉之间的太原、临汾、运城等盆地以及五台山与恒山之间的忻定盆地。 另外,由于深得太行山出山河流的灌溉之便,太行山山前平原历史上就形成了河内秦渠、漳水渠等灌溉系统。但这些灌溉系统并未覆盖整个太行山的山前地带,在南太行的沁河、漳河等大河流之间,还有一些水资源贫乏的丘陵、盆地以及山前平原。因此,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把引水渠首深入到这些大河出山口以上,提高渠首的高度,通过开凿引水隧洞、修建盘山水渠、架设渡槽等方式,扩大引水灌溉的范围,这种模式造就了一批堪称世界水利工程奇迹的“人造天河”,在北太行,则利用流域内较宽广的地形,在滹沱河、永定河修建了一批大型水库,不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兴建的这些水利工程,都出现了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质恶化等情况,太行山山前的许多河流都成了干河。
居庸关历史上一直就是北边进出北京的重要关城。长城沿着山势蜿蜒而下,从东西两端与居庸关相连,扼守之势非常明显。不过后来高速公路从居庸关两侧通过,破坏了城墙和关城原来的整体性,只留下孤单的关楼和被玻璃覆盖起来的车马痕迹。摄影/马文晓
摄影 / 马文晓
她们最爱的是马 水族人喜爱赛马,因此很多人养马、爱马。马是水族人拉车、驮运货物的帮手,也是代步工具。在水族祭祀活动中,开“大控”是规模大、耗时长、耗资巨大的丧葬仪式,死者若是男子,必须用马当祭品。这些习俗在当下的水族依旧传承。水族地区流行马尾绣,这跟水族人养马数量多,可以剪下马尾上的毛出售有关。这张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女子骑马的照片拍摄于1959年。摄影/王复遵
摄影 / 王复遵
嶂石岩地貌与另外两种砂岩沉积地貌——张家界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形成动力不同,它的陡壁并不是由垂直节理或者河流切割作用形成的,而是由断层活动和岩石垮塌直接错断岩层所造成的。同时,由于嶂石岩地貌沉积层主要成分是质地坚硬、不易风化的石英砂岩,很难被剥蚀、堆积下来,不会形成丹霞地貌陡壁下较缓的坡麓。因此,嶂石岩地貌的陡壁往往非常笔直而且没有弧度。摄影/孙静文
摄影 / 孙静文
印度河上游密集的河谷构成了古代交通网络,穿行于此的有温和而坚忍的商人、朝圣者和旅行者,也有掣马持刀箭的入侵者。他们用石块或者金属器在岩石表面刻凿出了图案和文字。这些被发现的有岩画、岩刻和文字的岩石不少于50000处,有史前的原始部落狩猎场景、妖魔形象;有波斯拜火教徒的太阳和圣火祭坛;有斯基泰人的新月形斧子、有鞍的马、景教的十字架;还有持刀杀生祭祀的巫师以及大量与佛教艺术相关的内容。
摄影 / 张超音
太行山在山西形成的高原,常常为黄土覆盖,但这些黄土塬常常又被流水侵蚀形成较开阔的沟壑,人们把这些沟壑的谷底加以平整,造就了许多耕地,这张照片就反映了山西陵川境内高原黄土沟壑中开垦出的耕地,其中还有侵蚀残余的黄土小丘。摄影/秦红宇
摄影 / 秦红宇
水族人都参加了农业合作社 1956年贵州荔波的水族人都参加了农业合作社,这年的早稻获得丰收,他们正在集体收割稻子。一对水族好姐妹正准备比赛谁割得快。摄影/王培畴
摄影 / 王培畴
丹霞地貌景观示意图
这里是盐矿未开发成游览区的一处所在,矿灯光照亮了盐矿岩壁上的纹理。维利奇卡不仅保留下了历代矿工们的人工雕刻,更保留着大自然最原始的刻痕。在1300万年前,维利奇卡所在的地方是一片古海域,后来,随着地壳运动,海洋变成陆地,海盐也变成了岩盐,如今,在盐矿的岩层中有时还能发现海洋植物和珊瑚的痕迹。摄影/Rafal Stachurski
因为气候和降雨条件差异,北方山水不像南方山水那样充满浸润的灵气,但是南太行例外,分布有峰、峦、台、壁、峡等各种地貌形态的太行山,同时还收纳了形态各异的瀑、潭、泉、涧、溪,堪称北方山水的典型代表。照片反映的是南太行河南焦作云台山丰富的植被。摄影/秦玉海
摄影 / 秦玉海
稻草制造人造棉 1956年6月,贵州荔波的水族人成立了人造棉厂,利用树皮、稻草、麻皮等制造棉花,两个月内生产出4000多斤人造棉花。这是工人们正在河边漂洗棉花。摄影/王培畴
摄影 / 王培畴
张家界地貌景观示意图
一个小伙子在维利奇卡美丽的盐湖中驾着单人无动力帆船在游弋。盐矿里本没有盐湖,后来岩盐采空后留下的矿坑内积满了水,就形成了独特的地下湖。由于湖水溶解了大量的盐,浓度已经达到饱和。维利奇卡开放给游人参观以后,湖里开始有了供游人乘坐的游船,矿工们也常乘游船在湖里举行彩灯游行。摄影/Rafal Stachurski
这是王莽岭山顶附近的石灰岩露头,可以看到近于水平状的岩层层理,王莽岭位于南太行,海拔大约在1600米左右,这些石灰岩属于距今约6亿年至4亿年的寒武系至奥陶系地层,它主要构成了南太行山的上部山体。摄影/秦红宇
摄影 / 秦红宇
万人空巷的板球运动 当年英国人把他们在故乡喜爱的生活方式也带到这个炎热的殖民地。其中,板球至今仍是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万人空巷的运动。巴特格兰姆的这群男孩和巴基斯坦城镇与村落的所有孩子们一样,热爱板球运动,在放学后晚饭前进行一场比赛,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摄影 / 张超音
侗族认定时间 1951年 地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第一鼓楼
摄影 / 陈海汶
15天摘掉“文盲帽” 水族汉文音译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文献中,邝露《赤雅》中记载“水亦僚类”。清朝中叶之后称为“水家苗”、“水家”,民国时期称为“水家”。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后,经过识别,全国共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其中包括水家族。那时沿用的是清朝、民国的名称。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撤销三都县,设置三都水家族自治县”的决定。同年11月,三都成立自治县筹备委员会,召开筹备会议。会议决议由于其他民族称水族人为“水家崽”,伤害了水族人的感情,请求国务院把“水家族”更名为“水族”。同年12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三都水家族自治县”更名为“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的族名从此确定。水族虽然有水书,但水族人解放前文盲较多,1956年贵州荔波成立了扫盲班,张米等水族女子用15天学习认字,摘掉了“文盲帽”。摄影/王培畴
摄影 / 王培畴
嶂石岩地貌景观示意图
如今河北境内的太行古道,早已不再是昔日“车轮为之摧”的羊肠坂了,历史上的金戈铁马和商队响铃都已经远去,而文化却正一点点附着、积淀在村落里、道路上、颓墙残垣中,成为一段悠远绵长的记忆。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或许还能从这些当年的遗存里,体会到一些山道的苍茫逼狭。摄影/李峰
摄影 / 李峰
维利奇卡盐矿中的餐厅,大概是整个欧洲最深的餐厅了。这个餐厅位于地下120米的深处,规模不小,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就餐。不知在如此深的餐厅中就餐,滋味是否会与平常有所不同?摄影/Rafal Stachurski
15天摘掉“文盲帽” 水族汉文音译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文献中,邝露《赤雅》中记载“水亦僚类”。清朝中叶之后称为“水家苗”、“水家”,民国时期称为“水家”。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后,经过识别,全国共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其中包括水家族。那时沿用的是清朝、民国的名称。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撤销三都县,设置三都水家族自治县”的决定。同年11月,三都成立自治县筹备委员会,召开筹备会议。会议决议由于其他民族称水族人为“水家崽”,伤害了水族人的感情,请求国务院把“水家族”更名为“水族”。同年12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三都水家族自治县”更名为“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的族名从此确定。水族虽然有水书,但水族人解放前文盲较多,1956年贵州荔波成立了扫盲班,张米等水族女子用15天学习认字,摘掉了“文盲帽”。摄影/王培畴
摄影 / 王培畴
照片中是江西龙虎山——中国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观之一。丹霞地貌与嶂石岩地貌在外观上有着相似的高耸红色陡壁,但与嶂石岩刀砍斧剁般的“万丈红绫”不同,丹霞地貌往往呈现出圆润的弧形崖壁。这是因为丹霞地貌大多分布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河流的切割和冲刷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沉积层成岩以后,由于受到外力的挤压或者拉张,岩层表面会形成一些垂直向内部展开的裂纹,地质学上的术语叫“垂直节理”。伴随着沉积层的抬升,沿着垂直节理走向发育的河流下切作用不断加强,会切出一条条蜿蜒曲折、崖壁陡直的深沟——巷谷,而原本完整的沉积岩层也最终被这些巷谷切割成了一片连绵不绝的红色丹霞山群。由于丹霞地貌的陡壁是在河流的长年冲刷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被打磨得非常光滑,而且往往会随着河流的走向形成一定的弧度。摄影/Xinhua/c
维利奇卡盐矿中举行的音乐会。没错,这是在地下一二百米深处举行的音乐会。人们不但在这里举办音乐会,还会在这里举行体育比赛、大型会议和婚礼,还有人在这里蹦过极,在这个地下王国里,真是无所不能。摄影/Rafal Stachurski
这是“红色嶂石岩”构成的崖壁和陡坎,“红色嶂石岩”在南太行通常构成中下部山体,而且由于岩层颜色、质地、结构的变化,“红色嶂石岩”在崖壁上常常形成美丽而极富装饰效果的纹理。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正统的伊斯兰社会中,很少见到女性参加家庭之外的劳作。乡村中人们质朴的生活,超越了对戒律的坚守,艰辛的耕作环境让更多的女性走出家门,与男性并肩劳动。
摄影 / 张超音
这是王莽岭附近山顶出露的寒武系至奥陶系的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易于溶解,所以经流水溶蚀,表现出了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岩石表面有刀砍状的溶蚀沟痕,起伏不平的岩石面,反映出溶蚀形成的石芽的特点,也说明太行山的山顶是一个剥蚀面。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虽然同为砂岩沉积地貌,但张家界地貌的石柱林与嶂石岩和丹霞地貌的红障壁相比,差异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张家界地貌沉积层上有两到三组发育完全的交错垂直节理——就是岩石表面纵横密布的裂隙,它们把岩层表面分割成了很多“格子”,而格子间的裂隙会成为地表水(雨水或雪水)的理想储存场所。这些储存在裂隙中的地表水在温度降低时会凝结成冰,从而引发体积膨胀,挤压周围的岩石,使它们破碎。这样的过程春去冬来,周而复始,裂隙就会越来越宽、越来越深,在河流和风的搬运作用下,破碎的岩石碎屑被带去远方,而裂隙所分割出的“格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逐渐变成了一座座耸立的孤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武陵源石柱林景观。此外,由于张家界地貌的石英砂岩沉积层中所含的三氧化二铁成分较嶂石岩和丹霞地貌远低,因此张家界地貌的石柱林大部分呈灰色而非红色,这也是张家界地貌的一大特点。摄影/孙建华
摄影 / 孙建华
宏观·微观太行山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泥裂构造景观——在风蚀、水蚀的强烈作用下,原本较“软弱”的沉积层被剥蚀殆尽,而填充到沉积层龟裂缝隙中的胶结物由于黏性强、质地也更为坚硬,最终保留了下来,形成了像窗棂一样的结构。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窣堵波(即佛塔)的出现早于佛像本身,窣堵波简明的半球形状,立在山坡或者高台上,既是供养佛舍利的纪念塔,又是佛教理想境界涅槃寂灭的象征。最初的塔基是圆柱形的,后来才出现了方形和曼陀罗形的。迄今在巴基斯坦的古代犍陀罗地区发现了三个圆塔基的窣堵波,其中一个就是马尼基亚拉窣堵波。
摄影 / 张超音
从这张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南太行山体的上部与下部的结构差异:“红色嶂石岩”构成山体的下部,形成笔直如削、连绵不绝的长崖陡壁;“白色石灰岩”构成山体的上部,形成起伏逶迤的峰峦。“白色石灰岩”与“红色嶂石岩”之间则形成一个较宽广的平台,南太行山区的村落多集中分布于这种平台上。摄影/孙静文
摄影 / 孙静文
宏观·微观太行山 在太行山中,发育良好的波痕石并不罕见,从照片中断裂的岩石层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波痕的表象下难以计数的细密沉积层理,这些层理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录着岩石在亿万年间所经历的沧桑巨变。摄影/马宏杰
摄影 / 马宏杰
南太行“红色嶂石岩”形成的长崖陡壁,构成了南太行许多山村对外交通的地理障碍。南太行人愣是在这种绝壁上开凿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挂壁公路”,从而使天堑变成通途。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南太行山区,目前已建有郭亮路、锡崖沟、回龙、昆山、陈家园等6条挂壁公路。照片中即是位于河南辉县万仙山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摄影/孙静文
摄影 / 孙静文
宏观·微观太行山 山西晋城陵川县的王莽岭是嶂石岩地貌景观的绝佳观赏地点,在这里,绵延的红色陡壁像一幅长长的画卷,甚至让人无法看清它的“来龙去脉”。细细看去,山石棱角分明、崖壁层理清晰,岩缝中钻出的几株零星草木也成了恰到好处的点缀,为这“巨幅画卷”增添了神韵。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印度河中游为明显的河曲带和泛滥平原,沿河两岸筑有河堤,堤距宽阔。印度河在接纳旁遮普诸河之水后更为宽阔,在汛期(7—9月)可宽达数里。在海拔约100米以下的高度,河流这一段的缓慢速度导致积累起来的泥沙沉积在河床,旱季时水面平静而混浊,偶然有渔人驾着木船,携带鱼鹰捕捉河中之鱼。
摄影 / 张超音
在太行山中,经常可以看到被用做建筑石料或者铺路的岩石,使用最多的是“红色嶂石岩”,即一种变质的红色石英砂岩。这种岩石坚硬、层薄,容易劈开成较平整的岩板,这种岩石在层面上还大量保留有波浪状起伏的远古波痕,成为一种标志,也具有装饰的美感,照片中亦可以看到。摄影/杨越峦
摄影 / 杨越峦
宏观·微观太行山 随着地形抬升、湿度加大而形成的雾气,在太行山的峡谷和丘陵之间形成了雾霭空濛的场景,原本峻峭的山岭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盈飘逸的细纱,把太行山的挺拔峥嵘包裹了起来。这个时候,峰峦叠嶂似乎进入了虚无缥缈的境地,只有浓重的雾气之上隐约露出一线山脊,它们属于变幻莫测的太行仙境。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在太行山中,经常可以看到被用做建筑石料或者铺路的岩石,使用最多的是“红色嶂石岩”,即一种变质的红色石英砂岩。这种岩石坚硬、层薄,容易劈开成较平整的岩板,这种岩石在层面上还大量保留有波浪状起伏的远古波痕,成为一种标志,也具有装饰的美感,照片中亦可以看到。摄影/杨越峦
摄影 / 杨越峦
宏观·微观太行山 太行山的挂壁公路主要集中在南太行,原因就是这里崖壁陡峭,历史上通行不易,居住在南太行河南和山西交界处的村民,世代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出山。近些年来,当地的人们采用在绝壁上开凿隧道的方式,修建了挂壁公路。这些隧道连通的路都是靠分段打洞完成的。它们从山脚盘旋而上,完全悬在半山腰,像是在悬崖上开出一个个窗户。摄影/秦红宇
摄影 / 秦红宇
莫卧儿帝国的建筑风格充分融合了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元素,这包括封闭式庭院、拱顶的多柱厅和长长的拱廊。拉合尔城堡里阿克巴大帝兴建的迪万伊安大厅拱廊里,工匠拉法卡特·阿里用传统的技法修复波斯花卉图案的灰泥浮雕。
摄影 / 张超音
这幅图片是南太行河南境内的曲流峡谷,它深深地切入在“白色石灰岩”和“红色嶂石岩”中,虽然由于峡谷中水库的蓄水,淹没了这个曲峡下部最为深幽的部分,使景观减色不少,但还是可以想见它的奇异。摄影/秦玉海
摄影 / 秦玉海
除了降水和洪水,飞瀑流泉也是峡谷曲流之水的重要来源。
城市里的女性要更为腼腆与拘谨,街头巷里看到的年轻女人往往是将头巾将脸裹得严严实实,紧跟着丈夫或家里的男性至亲一起,没有女人单独出门上街。只有在商店里,女人们才会松弛下来,挑选自己喜爱的布料。和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一样,女人们在家庭里没有财产权,于是丈夫让妻子与姊妹们结伴逛商店、自由购买衣物和首饰。女人身上的衣物和饰品表明了丈夫的宠爱和自己的地位,也成全了集市上众多商家的生意。
摄影 / 张超音
位于北太行的河北阜平县境内的天生桥,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产于“古老变质岩”中的片麻岩天桥。地质学家认为这座天桥是由山谷瀑流沿裂隙冲蚀崩塌而成的,它坐落在落差100多米的瑶台大瀑布上,桥的南北两端刚好横跨瀑布,从旁边看,百米飞泉从桥下倾泻而出,就像一条河道在凌空流淌。摄影/李峰
摄影 / 李峰
这是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给太行山造就的奇妙塔峰之一,这些奇妙的自然景观所在地,往往成为长久以来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积聚的场所,也成为极具人气的旅游区域。摄影/李峰
摄影 / 李峰
白色的羽毛帽子是未出嫁姑娘或未婚小伙子在节日里戴的,这羽毛是鸡毛,是纯洁的象征。右边姑娘颈上戴的银饰名为挂亮,也是未出嫁的姑娘在节日才能佩戴,不过只有有钱人家的姑娘才戴得起,挂亮越大就表示她家里越富有。 围腰是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子的衣服都要配上围腰。这既是一种装饰,也是实用的工具,将宽松的衣服裹紧。在节日里或特殊活动中侗族女子一定要佩戴围腰,但在祭祀祖母的“祭萨”活动中是不允许佩戴的。(罗康隆)
摄影 / 陈海汶
太行山地形及八陉图
这是一辆行驶在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支流)大桥上的公共汽车,汽车的彩绘是巴基斯坦人文景观中一个独特的符号,看起来好像是一件路上移动的艺术品,行驶在城市和乡间,令人眼花缭乱。彩绘花车的图案元素极为丰富,有秀丽的风景和美丽的妇女;有狮子、羚羊、牛和兀鹰、孔雀等动物;有政治人物或爱国象征符号;有明显的宗教符号和图像,还有语言和口号,如装饰技师的签名、司机的心愿和宗教宣传语等。
摄影 / 张超音
跟壁立千仞的南太行相比,北太行尽管也是峡谷遍布,山势高耸,却没有南太行那么冷峻。比如在河北涞源和蔚县一带,包括太行八陉第七陉飞狐陉所经之处的山脉,有的山势高达2000米,峡谷依旧幽深,山峰同样怪异,气势却突然秀气了很多。摄影/陈来立
摄影 / 陈来立
伊斯兰的麻扎(即陵墓)也具有纪念、参拜和朝圣的意义,葬于其中的生前都是圣徒。乌杰的比比·贾文迪麻扎是为纪念14世纪苏菲派先圣贾拉乌丁·布哈里的夫人所建,土红制砖的圆柱形穹顶建筑镶嵌着蓝白花纹的瓷砖,典型的木尔坦风格,矗立在椰枣树环绕的高台上,凝望萨特莱杰河与杰纳布河的交汇。
摄影 / 张超音
19世纪中叶在修建拉合尔—卡拉奇的东印度铁路时,首次发现了同在印度河上的哈拉帕文化遗址,那些历经几千年仍然坚固的砖块被用来铺设了93英里铁轨的路基。1922年,一个修行人带着考古学家班迪奥帕狄埃去看一处山丘上他认为是一座佛塔的建筑,由此发现了位于今信德省拉尔卡纳附近的摩亨约达罗遗址。
摄影 / 张超音
与塞赫万隔印度河相望的比特·沙阿的苏菲圣殿阿卜都·拉提夫清真寺里,52岁的农民朱玛尔带着6位信徒,用冬不拉为自己8小时连续不断的赞美诗伴奏。这样的歌唱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由操各行各业的信徒自发轮班,他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内心沉思冥想和高声念诵赞颂安拉、先知的诗文,并伴以音乐舞蹈,能使人们与安拉相接近,使个人纯净的灵魂与安拉精神之光交融合一。
摄影 / 张超音
7岁的小鼓手强劲的鼓点激发了拉尔·沙阿·巴兹·卡兰达清真寺庭院里成百上千个苏菲派信徒的情绪,人们开始进入自我遗忘的癫狂状态。在苦行长者的带领下,男男女女高举双手,放声高歌呐喊。塞赫万的巴兹·卡兰达清真寺里每天傍晚日落时进行的45分钟“迪克尔”仪式,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信奉者表达其宗教感情的途径。
摄影 / 张超音
红色砂岩的墙体上装饰着鲜艳的蓝纹釉砖,上面的装饰图案大多由令人眼花缭乱的阿拉伯经文书法、花草藤蔓和复杂的几何图形构成。墩柱和拱门轮流交织在壁龛和柱廊,形成无数个相连的礼拜空间。除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泰姬陵和这座沙贾汗清真寺,在他30年统治期间,沙贾汗还修建了德里的红堡、德里大清真寺、拉合尔的城堡、夏利马尔花园、瓦吉其·汗清真寺和摩提(珍珠)清真寺,堪称莫卧儿帝国的建造大师。
摄影 / 张超音
18世纪中叶之前,印度河入海口的最后一个城市特达曾是四个伊斯兰王朝的首都。1647年,在为纪念亡妻阿姬嫚·巴努修筑举世闻名的泰姬陵期间,莫卧儿皇帝沙贾汗完成了这座拥有96个圆顶的巨型建筑沙贾汗清真寺。
摄影 / 张超音
白色衣服是侗族姑娘普通的夏装,大多侗族姑娘平常都穿这种衣服,一整套衣服从种棉花到纺线、织布、染色、刺绣都是由妈妈一手完成。随着现代服饰的盛行,她们只在节日才穿。这位姑娘头上的红花只是装饰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狩猎是侗族男子冬季的重要生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月亮山区腹地,野生动物较多,有的野生动物会破坏庄稼,尤其是一些鸟类会破坏侗族人养殖的鱼,侗族男子为了驱赶这些飞禽走兽,上山劳作时都会带上火药枪,还有环手刀或匕首。 坐着的这两位老者穿的都是寿衣。侗族人不畏惧死亡,他们认为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照样可以“行歌坐月”,照样可以吹芦笙,照样可以和大家在一起,因此有的村寨村民满36岁就开始准备寿衣甚至棺材。准备寿衣或棺材时,这些村民都要试一试,看是否合适。尤其是寿衣,一旦节庆或有特殊活动,老人都会穿上寿衣,展示给大家,看是否合身,如果不合身,家里人还会重新为他缝制。他们的寿衣,都是用自家种植的棉花由家人纺成布、染好色,再请当地裁缝精心缝制的。(罗康隆)
摄影 / 陈海汶
印度河入海口的西海岸沙地上,几百年间所建造的墓地,绵延几十公里。其中乔坎迪麻扎的建筑特色是独特的信德风格,墓葬由三层自大到小的石棺叠加而成,呈金字塔状,在伊斯兰世界任何地方都是绝无仅有的。石棺均南北纵向,用浅黄色砂岩石板构成,上面有工艺精湛的雕刻,展现复杂的几何图案、人物形象、狩猎场景,以及武器、珠宝、马车等器物。在最上层石棺顶盖的北端,设计成一个王冠或是裹头形状的装饰物。
摄影 / 张超音
几千年中的频繁改道与季节性泛滥,印度河的入海处早已是一望无垠的沼泽,河道也演化成成百上千条或宽或窄的溪流浅滩,成为无法居住的不毛之地。曾经繁华的港口城市和她周遭的居民们逐渐西迁,定居在特达至卡拉奇一线的海岸边,形成了新的村镇和城市。
摄影 / 张超音
侗族稻作文化发达,耕作技术先进,尤其看重糯稻,称其为“宝米”,是节日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礼品。耕种糯稻前有专门的仪式,采摘时使用摘禾刀用手一穗穗集拢,捆扎后挂到晾禾架上或火塘上方的烘干架上,再脱粒加工蒸制。(杨通银) 鼓楼,是侗族村落的象征,有的村落有一个家族就有一个鼓楼。一到冬季,侗族人都喜欢到鼓楼里烤火、闲聊,鼓楼是村民的聚会场所,也是村里的新闻发布中心。鼓楼使用的柴火,要么是村民集体到“公山”里捡拾的,要么是村民自发提去的,要么是按照习惯每家每户轮流送去。(罗康隆)
摄影 / 陈海汶
侗族人嗜酸,这与侗族所处环境有关,是侗族文化对环境的适应。侗族生活地区比较湿潮,食物容易发霉变质,为了长时间保存食物,他们的祖先发明了极具特点的“酸”味食物。侗族酸味食品中以“腌鱼”为上品。腌鱼需要特制的木桶,就是图中的这个。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是腌鱼的最佳时候,他们主要腌草鱼。有的家庭腌鱼保存年限长达50余年,也有三五年的。只有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才会开桶取鱼,这是侗家招待客人的必备佳肴。(罗康隆) 葫芦钵是用风干的圆形葫芦制成,下垫竹制底座,外面一般还要加上竹编套子。由于其透气、保湿、防水,平常多用来盛装糯米饭等食物,供上山下地做农活时用,类似于便当盒。结婚时各家则用它装满香米送给新郎家,再由新郎家姐妹连同酒、肉等礼品,结队挑到新娘家。(杨通银)
摄影 / 陈海汶
冬季农闲时,侗族村落都有侗戏演出,琵琶是重要的乐器。侗族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戏台,在村落的节日集会上,村民也会演出侗戏。琵琶在男女情歌对唱中更显其重要价值,在行歌坐月中,小伙子会带上琵琶边走边弹,以琴声吸引心上人。(罗康隆)
摄影 / 陈海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