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没落的天籁之音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第05期 作者: 邓敏文 

标签: 古村   民俗村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黔东南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侗族大歌虽已名扬中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很多人不知道侗族大歌不单纯是一种民间音乐或民间艺术,它更是侗族人精神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也是侗族人严格恪守的行为准则。但在当下侗族大歌没落了,连七八十岁的老歌师也只记得经典曲目的一点片断而已。
2003年11月28日,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大歌节上,位于大山深处的高增乡小黄村1212名侗族人同台演唱侗族大歌。参加这次演唱的,年龄最大的是花甲老人,最小的才4岁。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大歌演唱难度极高,但他们配合十分到位,旋律多变,悦耳动听。有关部门已现场公证,准备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摄影/吴东俊
邓敏文,侗族,1943年生于贵州省黎平县竹坪村。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民族文学及相关文化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神判论》、《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等书。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2003年退休后主要从事侗族大歌及相关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及研究工作。

凡是到过侗族地区的人都会发现,侗族人的牛圈都建在山上,无人看管,侗族人的粮仓都建在寨外,无需上锁。在侗语中,“锁”这个词是现代汉语借词,侗语本身没有“锁”这个词。1991年春,我和我的研究生吴浩等人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顺乡地青侗寨,路遇几位少妇,她们邀请我们吃晚饭。为了送见面礼,我们顺路到一家小商店去买糖果。左等右等,也不见老板出来卖货。少妇们说:“你们还等什么呀,柜台上不是有糖嘛,一块钱一包,你们要几包就放几块钱在纸盒里。老板可能上山喂牛了,平时我们都是这样买东西的。”在这样一个边远的侗族村寨,居然有这样一个无人看管的“自选商店”。

吃过晚饭,正好寨子里放映露天电影。原来寨子里有一位年轻人说了脏话,经寨子里的老人协会商量,决定让这位年轻人请大家看电影,并在放映前向全寨人公开检讨。趁大家都去看电影的时候,我和吴浩等人到寨子里去串门,一共走了24户人家,其中22户家中无人,但都不锁门,有的连大门都不关。这种民俗,与侗族大歌的长期流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责任编辑 / 周晓红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