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她是风月无双的园林;有人说她是营造山水的绝唱;还有人说她是一位倾国倾世的美人;她兼有诗、画、风水、儒、释、道等多重因素,259年前乾隆的一次大手笔,造就了这个绝版的颐和园。
1860年,清漪园和京西北的其他皇家御苑一起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掠,大部分沦为废墟。虽然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大肆重建,但是由于工艺材料的缺失,加上有限的修缮费用等原因,要依乾隆盛世时的清漪园原样重建,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奢望。于是,那座曾经在乾隆心中最美的皇家园林顿时成了一道永远消逝的风景。本刊选取一组由水魔方动画根据史料记述和实地考察后复原而成的清漪园景观,让我们看看消逝的是怎样的风景。
作者: 黄秀芳
作者: 段丽
作者: 刘翠岭
作者: 岳飏
作者: 默存
作者: 杨熙 王志国
作者: 丫米 林川
作者: 张超俊
作者: 璞瑜
作者: 韩宗佳
作者: 徐秋
作者: 葛剑雄
作者: 韩文宁
作者: 杨飞龙
几易其稿,《颐和园万寿山变迁图》终于诞生了。图为编辑们正在讨论地图的修改细节。
摄影 / 徐荣培
莳绘作为漆艺的一种,在日本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图为江户时代(17-19世纪)的莳绘源氏箪笥。
这件错金银云纹铜犀尊,长58.1厘米,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豆马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其通体遍布的流云纹,可以推测是西汉的器物。摄影/聂鸣
摄影 / 聂鸣
虢季墓出土的缀玉面罩,除象征下颚的玉璜之外,绝大多数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的,有些玉片改制时对原玉器纹样主体进行了精心保留。这组玉器是截止目前西周时期墓葬发掘中所发现的结构最为完整、形制最为规范的殓玉,是后来汉代流行的玉衣的雏形。
如果说总统府是中华民国的重要标志,那么,总统府大门便是这段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而大门前的这个石狮子就是那段烽烟弥漫岁月的见证者。百年过去后,总统府曾经的荣耀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这座大门依然高耸在南京街头,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南京曾经历过的一段绮丽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摄影/王凯
摄影 / 王凯
中原大地在历经千年的朝代更替之后,已经很难寻觅到唐代的木构建筑。太行水乡深处的天台庵,是中国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之一。人们往往对这座晚唐乡村建筑在配置和装饰上进行解读,却忽略了它的构造与气质,这正是唐宋以来建筑精神面貌变迁的结果。
摄影 / 赵刚
假如薛儆墓前的石像生没被毁掉的话,人们看到的该是图中这样威严的场景。为什么这些石像生没有站在应有的位置、而是被打碎了扔入墓道呢?本文会带大家来解开薛儆墓的迷团。绘画/李翔宇
摄影 / 李翔宇
李纯一生好名,但骨子里却软弱无魄力,因无法顺应时局的变化,为名所困、为病所扰的他,在内心世界里交织着凌乱、不安、痛苦和恐惧,生不如死,统治了大脑的全部,控制着他的心绪,成了他走向极端的关键因素。
甘肃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户籍简。汉景帝后,西部羌人不断归附于汉,一旦归附,便被登记于朝廷户籍册上,载其所属部落、种姓等,如图中右1简“归义聊(部落)藏耶茈(种姓)种羌男子东怜(人名)”。左2简则是内地流民或官奴性质的人的户口登记,“步进里上造尹恽年十八”,此人名尹恽,18岁,工匠。可见汉代户籍管理之严密。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势相当宏伟。与宁静的昆明湖一起组成了一幅绚丽的湖光山色图卷。不过,由于画面中荡漾的芦苇在湖底清淤时被连根拔掉,如今已经很难寻觅到如此清丽的景象了。
摄影 / 姚天新
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分别被封在今天的河南荥阳和陕西宝鸡,史称“东虢”“西虢”。如今三门峡地区的虢国遗址,是西虢东迁的最终结果。
宋代理性而醇正的艺术风范在龙门寺外逐渐流变,而在“八宝拱卫”的龙门寺内却得到了数代单传。建于元代的山门,建于明清两代的殿宇和僧舍虽各有本身时代的烙印,却同样秉承了一股细腻雅致的气质。摄影/张利伟
摄影 / 张利伟
在运城盆地的西北边,有两座连绵的高山—孤峰山和稷王山,它们是皇甫村所倚靠的天然屏障。现在站在山上向前远眺墓地的位置,人们还能清楚地了解到薛儆墓选址时的思路。就是在这个美丽吉祥的地方,薛儆的族人曾经预备给这位驸马搞一场风光堂皇的葬礼。摄影/闫士奇
摄影 / 闫士奇
图为后人编撰的《李纯历史轶事合刻》书影。好名的李纯,身后好一阵风光,北洋政府对他进行一番包装,使之成为一个爱国爱民、舍生救国的典范。这算是给李纯盖棺定论?是耶?非耶?
这是青海宗日遗址出土的三件套餐具:骨刀、骨叉、骨勺,它们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组“史前刀叉”跟今天的西式餐具非常接近,而它们的出现却比西式餐具早了数千年。但在古代中国人的餐饮生活中,刀叉在相当的时空范围内有过中断,以致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的先人曾使用过它们。供图/格杉本
摄影 / 格杉本
京城水系图 尽管乾隆筑园的动机,史家说法不一。但从这张《乾隆时期京城水系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昆明湖作为京郊最大的蓄水库,在灌溉京西水稻田(上)等方面的作用确实举足轻重。
治镜阁 清漪园时期,治镜阁是一个水中哨卡,它堪称昆明湖西部水域中的琼楼玉宇,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昆明湖水域的景观空间,乾隆曾多次登阁,将治镜阁喻为可以鉴面、鉴史、鉴人的铜镜。只是后来慈禧为了修建颐和园短缺资金而无力修复治镜阁,便拆下它的砖石木材去营造万寿山上庞大的宫殿,从此,治镜阁成为水中一座荒岛,原建筑仅存土城基址至今。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图为吴国犀甲的想象复原图。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长江流域犀牛众多,犀甲成为吴国士兵的基本装备。绘画/林青华
摄影 / 林青华
图为至今依然金光灿灿的兽叔盨,出土于贵族夫人孟姞墓中。右页大图为虢季墓中的七璜联珠组玉佩出土场景。这一器物是挂于颈间而达于骨盆以下的大型组玉佩。
这幢西式混合结构建筑,虽然楼层不高,但它雅致的风格在建筑专家眼里,却是中山东路上民国建筑中遗留的最好的一篇精彩华章。
摄影 / 冯方宇
文中涉及古代建筑位置示意图
一只烤熟的火鸡就这样完整地端上了西方人的饭桌,这时,他们手中的刀叉显然派上了用场。而这样的场景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肯定不会出现,一整只鸡在厨房里就已经切好了,端上桌的,只需一双筷子便可夹起。
摄影 / 李晓峰
昆明湖 万寿山雄峙东岸,昆明湖碧水连天,园外绿野平畴。这样的湖光山色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让人仿佛沉浸在江南的水乡之中。遗憾的是,现在人们已无法再看到绿野平畴的壮观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新楼盘。
不远万里被进贡至大唐的驯犀,受到了皇家礼遇,被安置在环境优越的园林之中。然而北方的严酷气候,使这次圈养以失败告终。
上图是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员王松波下榻中央饭店时的一份账单,上面还贴有印花税票。
龙门寺大殿的面貌有别于唐代建筑的雄浑,绚丽丰富的斗拱组合,配上清淡素雅的斗拱彩绘,使其浑身散发着《营造法式》中结构性与艺术性统一之后的理性之美。摄影/张利伟
从这张《薛儆家族与皇室婚配简图》中,可以看出薛氏是中唐时期的名门望族,薛儆的叔叔娶了太宗之女城阳公主、他哥哥娶了高宗与武后之女太平公主、薛儆本人娶了睿宗之女国公主、其子娶了玄宗之女唐昌公主。这样显赫的身世,也难怪其族人会抱有得到皇帝特批“别敕葬”的幻想。
图中的这幅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备食图,便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人在厨房里“备食”的场景:一人在蒸笼前炊事,另一人持箸正在夹取菜架上晾晒的菜放进腌菜缸内。 摄影/李晓峰
三山五园图 清漪园(图中黄框内所示区域)的修筑,使它与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从东向西形成明显的轴线关系,加上东边的畅春园与圆明园共同组成了更加完整的御苑系统。这标志着清代皇家园林区的建设已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极盛之境。
昙花阁 昙花阁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三层小楼,其造型仿照昙花的样子设计而成,显得格外的别致。昙花是佛教中尊崇的花卉,代表祥瑞、灵异。这张三维效果图(上图),再现了昔日昙花阁宏伟壮丽的样子。可惜的是,被大火焚毁之后,在重建颐和园时,因财力有限,没有按照原样来建,而是改建成了仅有一层的景福阁(下图),无论点景或观景的效果都无法和昙花阁相媲美。
图为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犀角模型。由于犀角的珍贵,古代贵族常将其作为炫耀财富的器物,用木头制成犀角作为随葬明器,也出于这个原因。
虢季墓铜甬编钟出土场景。甬钟自西周初期出现以来,始终是王室的一种礼乐重器,同鼎一样,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是体现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
虢仲墓中出土的铜甬编钟,一套为8件,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编钟。
作为民国时期南京城里最时髦、最豪华,也是最有名气的饭店,中央饭店凭借着其一流的设施和优越的服务,引来无数的社会名流常常出入其间,成了一家名副其实的交际场。然而,令时人没有料到的是,正是在这样热闹的地方,由钱壮飞领导的中共地下党员却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惊险的情报交换工作,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殿与观音堂的斗拱飞檐交错,恰似看到后唐与北宋两个朝代的建筑对话。摄影/韩宗佳
摄影 / 韩宗佳
薛儆墓石椁三维复原图 根据石椁出土照片和椁上线刻图的拓片,我们制作了这张薛儆墓石椁三维复原图。虽然椁上的彩绘已经湮灭不清,但从这外有侍卫、内有随从的设计,这细致周到的图案和精雕细琢的花纹中,仍可以看出薛儆的族人希望借此使他在死后也能得享生前的荣华。绘画/张勇
摄影 / 张勇
图为宋代鎏金犀牛望月镜架。
大殿的转角铺做繁花似锦。摄影/张利伟
为薛儆墓中出土的石雕武士残件。此类石雕武士应该是在墓葬地面神道边,而它却和破碎的墓表一起出土于墓葬的天井 底部。据核查,天井在发掘前并未被扰乱过,唯一的解释就是,在填埋天井之前有人将其打坏放入天井之中。难道石雕和墓表犯了严重的错误?
而陶器之于西方人则只是一种单纯的盛装容器。上图绘有人形图案的双耳陶罐出自古希腊,它是在雅典娜节上使用的盛装器具。
福山寿海 中国吉祥文化往往通过一种图案来表达心中的祈福追求。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而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大凡到过颐和园的游客,鲜有人知其布局暗含“福寿”图案 。
四大部洲 这处位于万寿山后山中部的庞大佛寺建筑群,以西藏地区著名的喇嘛寺院桑耶寺为规划设计的蓝本(上图),其独特的平面布局,奇异的建筑立面,宏大的建筑规模,为园中增添了许多神秘的宗教色彩。但从下面这张反映颐和园四大部洲现状的图来看,慈禧太后并没有重建复原图中的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殿。据了解,此殿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堪比紫禁城内的太和殿。
图为商代晚期的四祀其卣,提梁两端作犀首形,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从摆放叠压的状况来看,是先将马全部杀死,摆好四肢埋入坑中,再在其上由南向北依次摆放战车,前一辆车压在后一辆的前辕之上。车马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标准,虢国墓地车马坑,明白无误地展现了一个强国的身姿。
这幢仿法国文艺复兴式样的建筑,墙体采用青砖砌筑,内部是砖木结构,外面再加以粉饰,尤显雅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曾在这里办公91天。
在周围整饬的现代民居包围中,淳化寺 虽外表破败不堪,气质上却卓尔不群。与明清建筑相比,唐宋建筑的大气风格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摄影/张利伟
青龙
陶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粒食煮、蒸的需求。但此功能只被中国先民运用了起来,上图这件中国良渚遗址出土的三足陶鼎就是一种炊具。
山东蓬莱岛 中国从秦汉时期开始,封建帝王为祈求长生不老而在宫苑内凿大池、筑三岛,模仿传说中仙人所居的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营造出理想的神仙境界。图为山东蓬莱诸岛,雾霭中的海岛,仿佛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仙气,引人遐想。摄影/侯加俊
摄影 / 侯加俊
清漪园雪景图 从这张图中,我们能看出颐和园忠实地复建了清漪园最主要和最精彩的部分,基本上保持了清漪园的江南风格和原有的磅礴气势。同现在的颐和园相比,清漪园只有从文昌阁至北宫门再到东宫门一段有围墙,南边和西边是水道,而重建后的颐和园为了加强防卫的实用功能,在东、南、西三面都筑起了围墙,影响了园子从圆明园、畅春园借景的效果,从而缩小了园景范围。
战国到西汉初年,犀牛形象主要出现在一些扁平状玉器上。有的文物鉴定家认为,由于此时的犀牛形象趋于抽象化和艺术化,导致常被误辩为龙、虎等其他动物,所以许多犀首器物常被误认为是龙首。这件战国时期的玉双犀首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为虢国墓地出土的战车复原模型,目前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出土战车的形制都较小,每辆战车是由两匹马系驾,车舆面积大多均在1平方米左右,可容纳3人,应为一御者和两兵士,御者居中,兵士居其左右;车上的围栏也较矮,一般高在0.3米左右,便于士兵在上面活动和作战;车无盖,因为安上车盖后,空气阻力大,影响车速,不利于行军和作战。摄影/朱丹
摄影 / 朱丹
例如同样为重檐歇山顶,北宋原构的太原晋祠圣母殿,保持着美丽优雅的屋檐大弧线,斗拱疏朗有力,柱高、屋檐、斗拱高度比例完美,洋溢着优雅和醇和。摄影/韩宗佳
白虎
这是2002年11月22日在青海喇家遗址拍摄的出土时的面条。根据有关专家的鉴定分析,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是小米做成的。由于整个遗址的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因此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面条食物。
湖中仙岛 昆明湖中象征着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的岛屿是乾隆皇帝按照道家希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特别设计建造的。如果把长堤比作项链,那么这三座岛就像是三颗散落的宝石,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它们刚好分别坐落在西堤划分出的三个大小不等的湖面的中心位置,彼此遥相呼应。
图为明代龙泉窑青瓷犀牛望月纹葵口碟。摄影/莫健超
摄影 / 莫健超
玉凤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住在煦园东北角的小院内的一座三开间中式二层楼房里,院子里摆放的这个雕有八仙过海图案的汉白玉金鱼缸是当年海外华侨赠送给孙中山的,寓意着他领导的革命事业兴旺发达。
而杭州西湖的清代建筑净慈寺的屋檐起翘非常生硬,斗拱高度、柱高和屋檐高度比例失调。摄影/韩宗佳
朱雀
从这两张遥感图中,不难发现,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依托,整个山水形态非常逼真地模仿了杭州西湖的风貌。换言之,颐和园简直就是一片与杭州西湖形神皆似的山水景观。供图/国遥新天地
图为一清代犀角杯,多数犀角杯的形制都大略如此。
玉鸽
晋东南的建筑中,唐代渊源最为悠久、唐代宫廷风格最纯正的,应是大云院,下图为大云院弥陀殿。摄影/张利伟
玄武 在薛儆墓的墓志盖的四斜边上,分别雕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大神兽,以标示东、西、南、北四方。在古代墓葬中,四神兽的出现是为了镇慑邪魔,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和其族人对排场的讲究。
在中国人的饭桌上,筷子的优越性和多功能性是客观存在的。从上图中的4个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筷子不但能夹,还能搅、插、扒、挑,甚至戳、撕等它也能做到,可以说,筷子在餐桌上扮演了除舀汤之外的一统天下的角色。
图为清初犀角雕文殊菩萨青狮坐像,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以684万港元成交。
玉狗
接见外宾是总统府日常事务之一。按外交礼节,新任驻华大使到任要到总统府呈国书。接待国书有一套繁文缛节,包括鼓乐队奏乐、礼宾司仪的唱名等。
弥陀殿内部梁架结构,表现出五代时的标准唐风。摄影/张利伟
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石椁
华夏民族历史上拥有过世界各国所常用种类的进食工具,在所有以往使用过的工具中,筷子具有比刀、叉还要轻巧、灵活、适用的特点。于是,从多种餐具共用,到最后筷子功能益显而代替其他食具,小小的两根筷子,独领食坛风骚数千年,成为餐桌上真正的王者。摄影/王凯
凤凰墩 这座小岛名叫凤凰墩,是乾隆皇帝仿造无锡的黄埠墩修建的。史载,原来凤凰墩上有一座三层小楼,楼顶安装有一只外表镀金的金凤凰,口中衔着一面凤凰式风旗,风起时,铜凤随风力大小在空中翩翩旋转,而口中的风旗则迎风招展,远远望之,便可辨知风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图,绘画/于继东)。该楼后来被道光皇帝拆除,直到上世纪50年代,人们才新建了现在这座六方攒尖点景亭。不过这样的改变,似乎少了几分皇家园林特有的华丽、大气的气质。
小臣艅犀尊,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山东梁山,为商代晚期作品,高24.5厘米,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犀牛的腹内底有铭文27字,记载商纣王伐人方时,小臣艅受到赏赐,故做此器。与商代繁复抽象的青铜器装饰相比,此器形象十分写实,从另一角度讲,说明当时商人对犀牛的形象是非常熟悉的。如今的人们,也只能通过这件作品窥视曾经生活在中国内陆的犀牛形象了。 摄影/ Lowell Georqia/C
玉猴
图为蒋介石在总统府接见外宾的情景。
大云院弥陀殿的殿堂内,是中国除了敦煌以外唯一能看到五代壁画的地方。壁画有些盛唐的影子,但却总在不经意之间,如云气、飞天的衣纹、菩萨背光和头光的配色等,显示出一丝的滞重感。这种感觉既不见于欢快开朗的盛唐,也不见于富有生活情趣的宋代,散发着只属于那个乱世的惆怅。
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石椁 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是唐中宗很喜爱的子女,然而他们也难逃为政治斗争而牺牲的命运。中宗复位后把他们隆重改葬,将一份无奈的父爱寄托在了这精美的石椁之上。摄影/赵文军
摄影 / 赵文军
古人用木砻碾碎谷物,以便蒸煮食用。
玉鹿
天台庵大殿完善的斗拱设计足以支持深远的飞檐——斗拱本身就是利用杠杆原理将屋顶的重力转化为向外飞出的张力,后世加了支撑柱反而减弱了建筑的气势。
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 与两位花季早逝的侄儿女相比,章怀太子李贤在政治上是个争议人物,他的石椁也更有一番成年人的味道。摄影/赵文军
这双新石器时代骨箸(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将筷子的历史提早到了距今六千多年以前。
植柳的艺术 上世纪90年代的春夏之际,昆明湖西堤上的柳树婀娜摇曳,随风飘拂,数座亭桥点缀其间,大有江南杨柳春风的诗情画意。史载,乾隆当年决定打造西堤时,就要求像杭州苏堤那样广植柳树,形成“松犹苍翠柳垂珠,散漫迷离幻有无”的景色。但和苏堤相比,西堤上的柳,主要是馒头柳,这使得西堤的景观层次更为丰富、独有韵味。
玉鹦鹉
图中的那幢五层西式小洋楼是总统府办公楼,全都采用进口建材兴建。因是在民国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的林森的任期内兴建,所以以林森的字“子超”而将此楼命名为“子超楼”。林森将他的大名深深的烙在这里——此楼明四层、暗五层,两侧各有一层地下室,中间高,两边低,呈对称型,活脱一大大的“森”字。楼前的这两幢红顶的房子由近到远分别是民国党史陈列室和总统府摄影处。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用巨大升起的斗拱结构向世人传递着中国古建的特有符号。摄影/张子量
摄影 / 张子量
薛儆墓石椁 薛儆的石椁比这三位都要破败,也许是因为他没有使用最高等级的石材。摄影/张童心
摄影 / 张童心
虢季的夫人梁姬,被隆重葬在虢季墓的旁边。她的随葬品极尽奢华,玉器尤多。博物馆内的“梁姬风韵”展厅专门复原了梁姬梳妆场景,供人想象她的生活状态。
龙门寺大殿梁架结构示意图 在龙门寺大殿,名目繁多的斗拱从柱头发芽,像大树一样生长:柱头栌斗上不仅有出跳的华拱,还有沿着墙面生长的泥道拱,泥道拱继续往上承托更大的慢拱;而在出跳的华拱以及昂上,都会承托一个与墙面平行方向的瓜子拱,瓜子拱上继续承托慢拱;位于不同出跳层次的慢拱承托了罗汉枋、撩檐槫等在不同方位支撑着屋檐的向外舒展。
薛儆墓的石椁等出土物上的线刻人物形象表现了生动的盛唐风貌。中侍女皆着男装,据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庆捷考证,像这样穿翻领缺袴服、系鞢躞带、着紧腿裤、登尖头软鞋之俗在唐代广为流行,而女扮男装更是唐前期的一大时代特征。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
造桥的讲究 在西堤柳条吐绿的季节,一条色彩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西部,是难得的画镜。为了打破堤岸的平直,乾隆仿造苏堤六桥在堤上分设了六座形态和质地各不相同的桥。但所有模拟绝非抄袭,苏堤六桥考虑的是如何坚固以调节湖水和怎样便于行人,故桥多平缓。而昆明湖西堤六桥在建造的时候,考虑更多的却是“点景”,以增加水面的空间层次,桥多有桥亭。
解放前,蒋介石和宋美龄经常在此接见贵宾。
斗拱起源的推想 1、由擎檐柱发展为斗拱 除了檐柱,最早在一些建筑上还有作为支撑雨篷式屋面的擎檐柱。殷商时代的宫殿中就有擎檐柱的痕迹。有人推测擎檐柱逐渐发展为落地撑,后成为腰撑、栾和插拱,最后利用斗拱形成有雨篷功能的出檐。 2、由柱头演变为斗拱 支柱作为古典建筑立面中主要的组成元素,在西方典范建筑中有着重大装饰作用,希腊的爱奥尼克柱式就是柱头的冠板向下弯曲,在四角构成螺旋式的卷耳。而中国柱头上的横木向上弯起与其他构件相联结,便形成了斗拱。
和这些“假小子”比起来,丰腴雍容、云鬓蓬松的妇女形象更贴近我们印象中的大唐风韵。
楼外青山 颐和园本身已经美不胜收,但同样非常重视借景,尽可能地把外围的风光纳入园林图画中,达到内外交融的效果。无论你站在颐和园内的哪一片开阔的地段上都能看到园外的景色,四面八方,高低疏密,各种远近风光都与园内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广泛运用如此高明的借景手法,成为颐和园冠绝北京皇家园林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张图是摄影师从东堤往北眺望时拍摄下来的,只见宏伟的景明楼建筑群与远处的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体。画面中的景明楼造型别致,在远借的西山、玉泉山衬托下,在大片湖水的倒映中,愈显金碧辉煌、巍峨雄丽。
如花绽放 到了唐代,斗拱发展日趋成熟,演化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受力体系。下接柱身,上承屋盖,犹如巨大的花朵盛开在屋檐之下,成为力与美的结合体。 斗拱中承托拱昂与翘的方木,状如旧时量米的斗,所以叫做斗;相互交叉的横木外形似弓,故名拱。完整的斗拱由层层木料铺叠而成,因此宋式建筑中称每朵斗拱为“铺作”,如柱子顶端的“柱头铺作”、柱与柱之间的“补间铺作”等。图为角柱上的转角铺作。
有意思的是,这一时期的墓门之上多绘刻着男性守门人,而在石椁门上多绘刻着女性守门人,这其实是以女性守内宅、区别内外的意思。
知春亭 造园时,设计者不仅要把优美的大自然美景借入园内,还十分重视园内景点的互借效果的设置。比如,人们可以透过知春亭的廊柱之间的空隙,隐隐约约欣赏到西面水域中南湖岛和十七孔桥的美丽倩影,意境之美引人入胜。
美龄宫的外形为宫殿式,建筑高大而巍峨,极富民族气韵。巨大的屋顶上,覆盖有绿色的琉璃瓦,显得流光溢彩,耀人眼目;内部的装饰和摆设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极尽奢华。
如翚斯飞 宋代的建筑在保持唐代建筑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通过《营造法式》的总结和规范,演绎出了更为标准化的构件比例规则,配合清新素雅的彩绘和生动精美的悬鱼、鸱尾等构件,形成醇和华丽的风格。 龙门寺大殿便是体现宋代美学风格的现存最完美代表作之一,施以彩绘、铺上瓦片和屋顶装饰的建筑沿着屋檐优雅而自然的曲线而显得格外生动,平添了一股展翅欲飞的生命力。 可惜到了明代以后,斗拱的功能减弱,脚柱升起的手法也不再使用,屋檐曲线随之僵直,美学形象大打折扣。
山间小路 万寿山小路上的这些石块是乾隆时铺设的,既能点景,又能成为山上建筑排水不可少的挡水石(上图)。后人在重修颐和园时,没有考虑到这些(右图),路面上铺统一地砖,既缺乏变化,又缺少实用功能。
大华大戏院的设计注重声效等实用功能,善于结合中国传统特色,整体外形新颖大方,内部装修富于民族亲和力,是20世纪30年代少有的现代化公共建筑的成功范例。如今,大华戏院的主要建筑格局和风格依然一如往昔,仍是南京最为著名的影视娱乐场所。
柏木钉 人们在昆明湖底好山园的建筑遗址上面,发现了很多柏木钉。类似的柏木钉在西堤的驳岸均有发现。这种柏木钉具有百年不腐的特点,能有效地加固驳岸,保证堤坝的安全。
《首都计划》把南京区域划分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它将“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 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1927年至1937年十年间,是南京近代史上城市建设最为集中、最为有效的时期,南京的城市格局有了明显的改变,初步呈现出现代都市的风貌。不过,《首都计划》除了对路网的建设实施外,其余就没有得到多少实施。特别是城市功能分区上是落空的。如中央政治区地点推荐在紫金山南麓,由于当时该地区仍属荒郊,各部都不愿意去,而陆续建到了交通便利的中山北路两侧,傅厚岗的市行政区、安排在江南的工业区也没有实现。总之,实施过程结果说明,《首都计划》确有脱离实际之处。另外,《首都计划》没有一张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可能是限于当时绘图的技术条件,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精美石雕 上图是乾隆时期的一座太湖石石座局部,石座四面雕刻着水浪,中有形似龙、鱼、鹿、龟等海兽图案,显得神异而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相比之下,慈禧重建的石雕的精美程度就要逊色得多了。
南京民国建筑常采用中西合璧手法来尝试对新民族形式的创造,比如在采用镶金地砖的同时,门窗则用现代构图形式,这样的设计别具匠心。摄影/李少白
摄影 / 李少白
在商业的力量下,一些有着厚重历史的文化遗迹被注入了时尚的元素,通过成功的操作往往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如上海新天地。那么,“南京1912”在民国文化的名义下,能否成功打造出将历史与时尚结合的范本呢?
露陈墩 这两个汉白玉石圆雕叫“露陈墩”,是古代建筑小品中须弥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从左至右分别是现代和乾隆朝的遗物。从这两个露陈墩的雕刻纹样、工艺水平来看,后者显得更为精致。据统计,颐和园内原有数百个露陈墩,多分布在各殿堂前和长廊沿线,每逢庆典活动或节令时,每个露陈墩上均摆放一件象征皇家的华贵与威严的精美青铜器。由于青铜器很少成对,露陈墩也很少成对。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磨难,露陈墩和上面的青铜器均有很大的损失,石墩与器物原件已经全部分离。
石头的魅力 乾隆时期,颐和园假山工会根据地形地貌和周边景致堆叠出具有相应功能的假山,譬如上图中的假山是根据依山就势的原理精心堆叠而成的。不过,颐和园在重建时,假山的堆叠就要随便和粗糙许多。
点景与交通之异 这座单孔拱形桥是乾隆时期清漪园的遗存建筑,叫半璧桥。此桥是园内重要的一处点景建筑,也是连接南北御路的必经之道。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林彪为了方便乘车入园游玩而在其东面修了这座钢架水泥结构平桥,大煞了园林优美的风景。
花承阁 花承阁是乾隆年间兴建的一组寺庙和园林相结合的建筑群(图中嵌入的线图所示),是后山重要的园林点景建筑。1860年被英法联军点燃的大火焚毁后,仅剩下多宝琉璃塔、石雕和其他建筑基址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们泣诉它曾经的不幸遭遇。
开轩借美景 在西方,门窗就是门窗,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于中国园林来说,它是一个画框,天然的山水画永远在它里头。这一点,在颐和园里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处处皆可见到像图中这样非常成功的借景佳作。这张图是摄影师在鱼藻轩中眺望玉泉山时抓拍下来的。这座临湖而建的建筑是颐和园中巧借外景构图的成功典范。当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就是在这里驻足许久之后,纵身跳入昆明湖的。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出的陶俑。摄影/梁萌
摄影 / 梁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