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考古发现]
龙泉青瓷 成就青瓷极致之美
唐朝诗人曾以“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赞扬青瓷,然而,这里的“千峰翠色”,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诗人笔下的赞美之词,只有从宋代开始兴盛的龙泉青瓷,才把“雨过天青云破处”这个数百年来人们对青瓷的……
作者: 钱汉东
-
-
唐朝诗人曾以“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赞扬青瓷,然而,这里的“千峰翠色”,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诗人笔下的赞美之词,只有从宋代开始兴盛的龙泉青瓷,才把“雨过天青云破处”这个数百年来人们对青瓷的……
作者: 钱汉东
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俄亚保留下了许多纳西族的古老习俗。对于13岁的高土美来说,今年的腊月二十九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家人的帮助下,她换上了代表成人的麻布衣服。东巴教在这一带具有十分广泛深刻的影响,每一个有纳西族居住的村子里,都有一位或几位东巴,俄亚每年的“成人礼”,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要一直在东巴的引导和诵经声中进行,以告知所有已知的众神、菩萨。
摄影 / 税晓洁
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俄亚人,享受着祖先的智慧和恩泽,衣食无忧。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人们养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俄亚可能是全中国猪肉供应最充分、食法最独特的地方。新年来到了,村民亿达英扎家正在准备过年的食物。除了这个地区常见的猪膘肉外,猪的心、肝、肺、腿、肠的做法足以写一本食谱。
摄影 / 李天社
结果累累的偃松常常散发出诱人的清新气息。偃松的果实娇嫩饱满,呈紫褐色,种子略呈卵形,每年9月是采摘松籽的好时节,因为它的果实成熟期为3年,所以有“千日果”之称,味美可食。
摄影 / 杨孝
中国东北部自然区划图 (据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绘)
图4
摄影 / 李天社
图3
这是在阿尔山的另一种景天科植物,因为矮而不需要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
摄影 / 杨孝
俄亚的纳西新年日子不固定,而且过节不事张扬,即使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依旧下地干活,许多专家认为这是当年俄亚先民四处征战的军旅遗风。每年大年初一早上,村民都要盛装上山祭天祭祖(1),而当年随军巫师东巴的后裔在祭祀仪式中起着主导的作用。(2)
摄影 / 李天社
秋天降临阿尔山,草木繁生的大地犹如被洒了一把魔法金粉。黄灿灿的白桦和葱翠的落叶松打底,加上红亮亮的山荆子、紫莹莹的山葡萄、黑晶晶的刺五加、黄澄澄的五味子,漫山遍野的野草、蘑菇五彩缤纷,旖旎在哈拉哈河畔的这片秋天的景致被称之为“调色板”。摄影/刘 建
摄影 / 刘建
龙达河绕俄亚大村而过,以河为界,左岸为居民区,由于村前高地的巨石阻挡水头,再大的洪水,人畜也能安然无恙。右岸为生产区,山上恰有支流奔腾而下,水源充足,稍加修整,就是良田。俄亚的选址和布局透露着纳西先民的智慧,可谓深谙风水的奥妙。
摄影 / 李天社
图1 阿尔山石塘林原生植物演替过程图 火山熔岩冷却形成裸石(图)地衣孢子经风力传播侵入、定居岩石上出现壳状地衣(图)地衣尸体混合岩石碎屑形成土壤枝状地衣侵入苔藓进入土壤和水分条件较好改善蕨类植物定居(图)小灌木出现形成草丛(图)生长树木育成森林(图) 象石塘林这里发生的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由于没有土壤,所以可以很好观察到植物生命是怎样发展演进的。
摄影 / 沈岳明
在阿尔山石塘林内,姿态优美、奇特稀有的偃松甚至能连片成林,它与落叶松、金露梅、银露梅等花草树木参差错落地生长,构成这里生命繁茂的景象。偃松是当地政府保护的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已很少见,特别是它们能在几乎寸土不存的石塘林熔岩台地上繁衍起来,这对植物学家有着重要的生态和科学上的意义。
摄影 / 杨孝
瓯江边上,大堆碎瓷片静静地躺在江岸上,一任江水东去。逝者如斯夫,但是,它们作为时间的印迹留在了这里,让我们可以遥想当年。那时候,瓯江两岸群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因为这些瓷片,时间永远定格在了千百年前那个诗意的时代,定格在千峰翠色当中。
摄影 / 朱志敏
在几乎完全没有土壤的裸石上,任何植物的生长都是件了不起的事。这些植物在适应了本地的火山环境后存留了下来,其中最茂盛的还是那些较低等级的菌类、苔藓类和蕨类植物。以它们为中心,后来的,如兴安园柏、西伯利亚侧柏这类高等级植物才得以落户生根。
摄影 / 杨孝
工人正在制作瓷坯。虽然目前龙泉恢复了清末民初以来衰微的龙泉青瓷烧制工艺,但由于青瓷器皿的功能逐渐被现代物品所代替,故社会需求并不多。目前青瓷生产的一些技艺渐渐被遗忘,加上现代机械的介入,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濒于消亡,亟待拯救和保护。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供图/叶英挺)
这是夏日里从一片柳兰花丛中望去的阿尔山山野。前方是阿尔山典型的丘陵地貌,此时大地极为静谧,起伏的景致清透地延伸到山间的远方。柳兰,当地人也称为紫兰,6—8月开花,花色艳美,地下根茎生长能力极强,易形成大片群体,开花时十分壮观。
摄影 / 杨孝
2003年,曼蚌寨第一次进行民选,选举出参加勐海县第11届人代会的代表。
摄影 / 杨干才
浙江丽水地区龙泉窑窑址分布图。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十多个县市,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目前龙泉市内已发现古窑遗址360多处,其中,由小梅镇大窑、岙头、金村和查田镇溪口等片组成的大窑龙泉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位怀抱孩子的少妇刚从头人家里串门出来。在曼蚌,已婚女人一般不着上衣,而未婚少女则要穿上衣。女人结婚后,几乎所有的家务都由她们来做,包括上山砍柴、种地,但家里的大事、小事却是由男人来决定。
摄影 / 杨干才
此次大窑遗址中出土的五爪龙纹瓷片。五爪龙纹在元明时期是皇帝专用的图案,只有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瓷窑才能烧造这种图案。这块瓷片是龙泉窑在明初烧造过官器的直接证明。
摄影 / 沈岳明
秋雨后的清晨,各种各样的山蘑菇便疯长起来,顶着露水,油光发亮。早起赶山的人们,随手拨开一丛绿叶做成的帷幕,它们就在这桦木或是黑土搭就的地上展露出来,但并不是所有蘑菇都可以安全食用。
摄影 / 杨孝
明初龙泉大窑烧官器遗址复原图。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与一般的分段式阶梯龙窑不同的是,龙泉窑的窑门不是用来烧柴的,它的投柴口在窑顶部两侧的弧顶处,生火时窑门就用砖封起来。窑旁小块平地是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
石塘林千百年前被火山熔岩化为一片生命的废墟,至今仍稀缺土壤。然而却挡不住植物的勃勃生机,从地衣、苔藓这些低等级植物到松、桦、栎等高等级植物很快重新主宰地面,形成了极为特殊的植物群落,并让植物学家领略到植物原生的演替过程。
摄影 / 杨孝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中华鲟是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中华鲟曾广泛分布于近海及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大江河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华鲟的生活范围逐渐缩小,野生数量明显减少,目前已处于易危状况,被列入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图为北京海洋馆的工作人员在帮助刚从沙市运来的产卵后的雌性中华鲟适应新的环境。
摄影 / 高宝燕
此次枫洞岩窑址发掘出来的龙窑(一种形状像龙的窑),至少由7次叠压打破关系构成,说明这处窑场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持续生产,反映了悠久的烧制历史。由于窑炉还保存有相当完整的火膛、炉栅、烟道、投柴孔、通风孔等部分,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龙窑遗迹,窑的结构与以往南方地区发现的龙窑都有所不同,体现了龙泉青瓷生产的特殊工艺。
摄影 / 沈岳明
对大多数栖息在阿尔山石塘林的植物而言,这丛如珊瑚般剔透玲珑的地衣,代表了这里的拓荒者,它们是植物重塑这片熔岩大地的开路先锋。当年地衣在石塘林落下第一粒孢子以后,便开始利用其特有的假根分泌出地衣酸以融解岩石、创造土壤。一方面它们便于固定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得到营养。今天,当我们抚摸、靠近它时,仿佛能从它通身散发出的既原始又复杂的气息里,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最初诞生时的场景,并由此拉开一个展示宏伟生命演进的序幕。
摄影 / 杨孝
在枫洞岩窑址发掘现场,工作人员正细心地清理发掘出的遗迹。这次发掘清理出了一些重要的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瓷片、窑具和工具等,总计有50余吨,其中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有近万件。
摄影 / 沈岳明
随手拾起一块仿若火星来客的火山石,你也会惊喜地发现几分绿意。如果孔隙内有土壤条件,未必是苔藓或地衣,一些较高等级的被子植物也能扎根其上。
摄影 / 杨孝
繁忙的长江航运造成的高分贝噪音,对长江水生生物尤其是淡水豚的影响十分严重。靠声呐系统探路的淡水豚在噪音的包围中接收不到自己发射的信号回音,就会认为周围都是“死路”,无法在长江中自由游动。
摄影 / 肖恩
在蕴含着灵秀之气的青山绿野间,隐藏着一处处龙泉窑遗址。龙泉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龙泉市境内,这里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先人们正是利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烧制出了名闻中外的龙泉青瓷。 左页图:这三件龙泉青瓷精品分别为
摄影 / 沈岳明
摄影 / 早山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在海中生长发育,性成熟后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其产卵场都在江河的上游。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后,截断了中华鲟由海入江繁殖的洄游通道,虽然在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华鲟有了新的产卵场,但规模已今不如昔,这一物种的数量仍在大规模下降。为了让这一珍稀物种永远生存下去,我国正在加速中华鲟人工繁育的研究,并每年向长江放流1万-2万尾人工繁殖的幼鲟。下图为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鱼苗,右图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放生中华鲟。
摄影 / 早山
大窑龙泉窑枫洞岩窑址局部俯瞰图。无论是保存完整的龙窑遗迹,还是数尺窑壁中显露的炭迹,都令人感到震撼。
摄影 / 潘世国
陈万里先生(右二)调查古窑址时的留影。陈万里先生是我国陶瓷考古界把窑址实地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开创者,他曾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交通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8次去实地考察龙泉古窑址,其精神令人敬佩。 (供图/李辉柄)
均为元代作品,整体器形均高大丰满,表现出元代龙泉窑淳厚纯美的艺术风格。这件明代的烛台(6)雕刻精细,端庄华丽,是一件难得的珍品。这件明代缠枝牡丹瓶
摄影 / 沈岳明
1 峨眉后平鳅2 圆口铜鱼3 胭脂鱼4 长鳍吻5 长江鲟6 胭脂鱼幼鱼7 中华鲟卵8 中华鲟幼鱼9 中华鲟10 川陕哲罗鲑11 岩原鲤12 中华小长臂虾13 河蚌14 中华圆田螺15 苦草16 眼子菜17 团头鲂18 轮叶黑藻19 青鱼20 颤蚓21 龙虱22 鲢23 槐叶萍24 鳙25 水蚤26 水鳖27 紫萍28 浮萍29 金鱼藻30 草鱼31 圆顶珠蚌32 中华新米虾33 河蚬34 扁螺35 白鲟36 中华绒鳌蟹37 松江鲈38 鲤39 水蛭40 似刺鳊41 小茨藻42 鲥鱼 44 穗花狐尾藻45 三峡大坝46 菰47 睡莲48 莲
这两件元明时期的精美龙泉青瓷作品可以很好地说明,在元明时期,龙泉窑非但没有衰落,相反,却更加兴盛。这件船形砚滴是元代作品,砚滴是古代文人书房的必备之物,汉代以来多为兽形,做成船形则是龙泉窑的首创。这个砚滴的中部和尾部有篷,船仓下部中空,一端有一小孔可滴水。这件精巧细致的文玩清供是了解当时瓯江流域船只形制的珍贵实物资料。 这件明代的龙凤纹盘,盘体施青灰色透明釉,釉层透亮莹润。在盘子的内腹壁上刻着两组游龙戏珠纹,内底刻着飞凤,龙凤盘旋,寓意吉祥,刻画精美,艺术手法非常高超。
摄影 / 朱伯谦
白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类,即使长江水生物种的生态环境没有恶化,恢复其种群数量也是天大的难题。这是中科院水生所饲养的白豚淇淇生前最经典的照片之一。淇淇去世以后,我们还有希望亲眼看见曾经遍布长江的白豚吗?
摄影 / 高宝燕
摄影 / 沈岳明
查干湖的鱼非人工养殖,鱼除了吃水中的微生物,还吃被风吹到湖中的水草籽。保留这种古法喂养、捕捞的方式,在今天尤为难得。可以说,查干湖冬捕,体现了查干湖渔民对天、地、湖、鱼的敬重。
摄影 / 边缘
中科院水生所饲养的江豚每一条都由指定的工作人员照顾。江豚十分有灵性,它们都认识专门给自己喂鱼和训练的人。他们饲养的江豚不仅定期接受体检,连每天排便都在指定的地方,以便观察它们身体是否健康。图为工作人员正在训练江豚。
摄影 / 付兰可
和这件葫芦瓶(5)
摄影 / 沈岳明
展现的是下网的最初步骤。图中拿着木杆的渔民是“走勾的”,这根木杆长达12米,上面连接着渔网前面的一个个“总纲”。跟他搭档、牵着绳子的是“扭矛的”,负责将这些渔网的“总纲”在冰下牵引到一个个冰眼。他们的工作十分重要,不仅要把网打开,逐步撒到冰下,还要掌握下网的方向和网的平衡。
摄影 / 边缘
照片中最上面的小江豚是在中科院水生所完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功出生的,两只成年江豚就是小江豚的父母。江豚憨态可掬,性格温顺,喜欢跟人亲近,它们出神地盯着镜头的神态惹人怜爱。为了让这种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可爱生灵能够在长江生存并繁衍下去,仅靠科学家们的努力远远不够。
摄影 / 高宝燕
雕刻精细,端庄华丽,是一件难得的珍品。这件明代缠枝牡丹瓶(7)形体高大,气魄宏伟,是明代龙泉窑大器的代表作品。它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20多年来,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一直都在为包括这件瓷器在内的一批青瓷藏品寻找具体出处,此次在龙泉大窑的明初烧官器遗址中发现的瓷片标本与故宫所藏青瓷在造型及纹饰等各方面都完全一致,终于使这批藏品找到了“娘家”。
摄影 / 朱伯谦
这条鱼真大,连这个渔民都爱不释手了。查干湖的渔民在捕鱼时很注重放生小鱼,所以每年渔民们都能捕到这样大的鱼。在普遍竭泽而渔的今天,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习惯。
摄影 / 边缘
淡水豚是水质“监察员”,在淡水豚体内积聚的剧毒污染物,就是向我们警示它们生存的水域水质是何等恶劣。这是依赖水资源生存的人和淡水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图为“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中,国外科学家在检测长江水质。
摄影 / 高宝燕
施豆青色厚釉,釉色丰盈滋润,仿佛一泓清澈的湖水。这件刻花梅瓶(4)
摄影 / 沈岳明
摄影 / 边缘
器形精美,粉青色厚釉柔和淡雅,可与碧玉媲美;而这件南宋后期的贯耳瓶(3)
摄影 / 沈岳明
查干湖的渔民分工很细,鱼把头选好入网口的位置后,专门负责镩冰的渔民就该上阵了。镩冰的工具重达20多公斤,能熟练地挥舞这样重的工具,需要的是力气和技巧。右图中面对镜头的就是“打镩手”,跟他搭档的伙伴正在用“冰蹦子”将碎冰掏出来。左下图是“打镩手”在打磨“镩头”,左图是掏冰的工具“冰蹦子”。
摄影 / 边缘
北宋早期的堆塑观音像,整个画面洋溢着美感,釉色呈浅青色,薄而光亮,有越窑风格,体现了北宋时期龙泉窑的典型风格(1)
摄影 / 沈岳明
摄影 / 边缘
在枫洞岩遗址中发现的瓷器模具,模具上刻有“永乐九年”字样。在这次发掘中,出土了多件能确定地层年代的明代纪年器物,首次向外界展示了明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和水平。
摄影 / 沈岳明
这是一个大丰收的场景:冰封的湖面上,鱼贩子们怀着兴奋的心情,站在渔民中间,等待着车上装满大鱼。这样新鲜的野生大鱼会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远处,其他冬捕小组也都满网而归,享受着同样的喜悦。这样的场面每年冬天都会在查干湖上演。
摄影 / 边缘
这几位渔民正在“垛网”,就是在网住的鱼越来越多的时候,将网逐步缩小,让鱼集中在一起,便于最后收网。这几位渔民跟他们身后的渔民一样,都站在高处操纵鱼网。
摄影 / 边缘
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这两件瓷瓶是这个时期龙泉窑的代表作,也是龙泉青瓷当中的稀世珍品。这件南宋后期的凤耳瓶(2)
摄影 / 沈岳明
出网是冬捕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时候,渔民们不再分工,全都聚集在一起,齐心合力拖出渔网。
摄影 / 边缘
阿尔山初春之际,大地尚未告别冰雪的背影,横亘山麓的白桦林带是这个时节最值得玩味的风景,粉白如霜的枝干经漫长的冬日仍俏丽挺拔,虽树叶落尽,但树梢依然呈现隐隐的紫红色,密密麻麻、直指蓝天。让人想起白桦林的国度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就曾长期居住在白桦林中,有人甚至把它作为灵魂的栖身地。
摄影 / 杨孝
摄影 / 沈岳明
阿尔山的缓坡慢岗、沿河谷地、林缘地带,常常会成为中生性的草本植物生长的天堂。金莲花、柳兰、线叶菊、地榆、黄花菜、毛茛等等竞相绽露生命的辉煌,挥霍着大自然的色彩。这些被当地人称为“五花草塘”的草甸子尚未被人类垦殖,是阿尔山地区野生动植物理想的栖息所。
摄影 / 杨孝
在龙泉市上镇木岱口村,龙泉市最后仅存的一支龙窑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方法生产着青瓷。这是龙泉目前惟一家用柴火烧窑的窑场,龙泉其他大大小小的窑场都早已改用煤气窑了。这些现代烧制龙泉青瓷的窑场一般还是以烧制艺术青瓷为主。如今,龙泉艺术青瓷的生产以徐朝兴、毛正聪等大师为代表,他们在继承龙泉青瓷传统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所烧瓷器造型简练,古朴大方,釉层丰富细腻,堪称当代青瓷的最高境界。
摄影 / 潘世国
这个年轻的渔民正在拉刚放入冰窟窿的渔网,为的是让渔网能够铺开。 右:再多再大的鱼,进了这个葫芦样的巨大渔网,也无法脱身。
摄影 / 边缘
7月间,绿色的浮萍沿着杜鹃湖的水面蔓延开去,犹如一场不忍去惊醒的夏梦。杜鹃湖是火山喷发堰塞而成的高山湖泊,因水畔初夏间灿烂盛开的杜鹃花而得名,丰腴的动植物为往来水鸟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在阿尔山,这样的泡子湿地还很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造就了适应湿寒条件的湿地生态系统,它们与这里的森林景观一起构成了阿尔山植物博物馆。
摄影 / 杨孝
右:龙泉青瓷的烧成工艺极富特色。一般坯件干燥后施釉,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然后才进入正烧。素烧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摄氏度左右。而正烧(釉烧)则在1200摄氏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烧成成品。在高温烧制下,经过复杂的窑变,要保持光洁、平整、不变形、无瑕点,难度极高。
摄影 / 潘世国
看着这些跳跃的大鱼,渔民们心里美滋滋的。看这个用木杆戳住一条大鱼的渔民,笑得多惬意。
摄影 / 边缘
图5
南宋后期的五管灯、元代的蟠龙盘和明代的刻花执壶,它们是龙泉窑最兴盛时期的代表作。
摄影 / 朱伯谦
渔网在冰下过了4个冰眼以后,水的阻力明显增大,必须依靠马匹才能拖动渔网。随着网住的鱼的增多,马匹也不断增加,最后基本上都是使用4匹马。
摄影 / 边缘
在100多平方公里的石塘林内,随处可以看到这种灰白色的低等级枝状地衣——鹿石蕊,仿佛刚刚通过时间机器,从远古来到我们的面前。它们生长在几乎无土的黑色、褐色玄武岩之上,是大地植物演进过程中最早能扎根在熔岩恶地的先锋物种,经过它们生长的岩石,会逐渐出现土壤,提供以苔藓、蕨等为环境背景的较高等级植物生存的条件。
摄影 / 杨孝
俄亚大村依山而建,多为卵石垒墙,白土(一种玄武岩风化土)盖顶。200多幢平顶石碉房屋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蜂窝式建筑群。根据大村居民威赫嘎启及东巴多塔两家“移居俄亚已有二十代”的口传史,俄亚的纳西族应该是明代孝宗至神宗(1488-1620)这段时间由于军事目的驻守逐渐发展起来的,而这种便于防御的建筑体现了俄亚居民为军队后裔的特点。
摄影 / 李天社
阿尔山熔岩台地的玄武岩块上一派生机盎然,灰白枯槁的壳状地衣附着在最生硬的岩体上,平静朴素;而稍为滋润的部分就整丛地生长着被当地人称为“白菜花”的枝状地衣;羽状的蕨草也寻隙疯长,偶尔还能看到代表植物高级阶段的开花植物的卓然风采,其实在微小的岩石环境中也能诞生出最善变、最活跃的生物群落。
摄影 / 杨孝
俄亚乡由于被金沙江、水洛河和东义河分割包围,所以交通极为不便,主要依靠马帮与外界进行物资的交流。近年来,由于从泸沽湖前往依吉乡的公路开通,水洛河的呷波渡口成为当地人进出的主要通道。人和物资可以从溜索上通过,而马必须从江里“游”过去。在这片天空下生存,马儿们也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艰辛。 摄影/胡小平
摄影 / 胡小平
图2
图2
摄影 / 李天社
俄亚交通位置图 俄亚乡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南角,四周被重重高山和条条大河环绕,道路崎岖交通闭塞,至今仍不通公路。西部、南部、东部与云南香格里拉、玉龙、宁蒗隔金沙江和水洛河相望,北部与四川稻 城相接,故被称为“鸡鸣两省五县”之地。
这是一片金针花海绚丽怒放的草甸,在阿尔山俯拾皆是。金针花也称黄花菜,花朵酷似百合,和被称为忘忧草的萱草同为百合科植物。这一原产南方的物种在阿尔山依然翠叶萋萋、着花秀秀,晨开暮闭,从夏到秋开个不停。
摄影 / 杨孝
无拘无束,简单古朴曾是这里的基本生活方式。
摄影 / 杨干才
阿尔山石塘林西北侧、仙鹤湖畔的杜鹃花盛开了,密密麻麻的苔藓和地衣雪一样落满了整片“石海”。惟有一块块玄武岩上未被挡住的墨色,才能让人把这般景致和遥远的火山喷发景象联系起来。
摄影 / 杨孝
在中国云南边境的亚热带雨林,一支自称为阿卡人的民族以游耕、狩猎方式世代生活在这里。1956年当地政府定为爱尼族,后划为哈尼族(哈尼族有30多个分支)。1994年寨子里出生了一对双胞胎,他们认为是恶鬼降临。于是遵从祖训杀死双胞胎,全寨搬迁。1996年在政府帮助下重新建寨,取名曼蚌小寨。寨子由8个血缘姓氏组成,有74户316人。他们遵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宗教头领及下属8个姓氏的寨老与曼蚌小寨村民小组共同管理寨子。原始的刀耕火种依然是他们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几年后,我们走进了这个寨子,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数千年前。在以后的4年中,我们和他们一起走过了:从刀耕火种种植旱稻到水田的出现;从祖先居住的茅草房到住上了石棉瓦房;从祖先用点明子照明到通电用上电灯等一系列的蜕变过程。
摄影 / 杨干才
蜿蜒的哈拉哈河串起了阿尔山的各处美景,其实这条河流本身也是值得欣赏的。由于地热的影响,从三潭峡到金江沟林场附近约20公里长的哈拉哈河在严冬-30℃以下的低温都不封冻,得名“不冻河”。图为隆冬季节的一个清晨的景象:河面上水气氤氲,岸边树影婆娑,从上游漂来的浮冰正在慢慢消融。
摄影 / 杨孝
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三维景观图 对火山地质学家而言,阿尔山熔岩地貌非常典型,是研究火山地质活动的重要观测点;对植物学家来说,阿尔山又是研究植物如何从裸露的火山岩上生长出最初的形态,到成为茂密森林的一个理想场所;从人文历史来看,阿尔山有着800年前成吉思汗的足迹,雄心勃勃的成吉思汗曾在这一疆域生活并举兵西进…… 阿尔山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8′-121°23′,北纬46°39′-47°39′,地处中蒙边境中国境内,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它是一片平均海拔1000余米的高原丘陵,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古时受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使其主要山脉呈现为东北偏北的方向延伸,而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在第三纪(距今6400万年-距今164万年)和第四纪(约开始于164万年前并延续至今)期间,阿尔山一带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沿大兴安岭西侧形成了一条火山熔岩带,造就了较典型的火山锥46座、各种类型的火山湖30多个,成为内蒙古东部熔岩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蒙古东部正是中国火山锥和熔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天池镇-大黑沟-兴安一线东侧,地势低平。不同时期的火山喷发的岩浆覆盖了这片低地,形成了壮观的玄武岩石塘。这片石塘是2004年获得批准的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观之一。 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Arxan“的音译,意为“热的圣水”,素称“神泉雪城”。主要泉群有阿尔山疗养院、五里泉、金江沟温泉和安全沟温泉等,已开发的76眼矿泉温度多在8-50℃之间,并以低于25℃的冷泉居多,可饮可浴。 由于历史上游牧活动的扩大和剧烈,阿尔山周边部分繁茂的森林演变成了草甸、草原。如今,在阿尔山的西北偏北侧是呼伦贝尔草原,正西为蒙古草原,西南为锡林郭勒草原,东南是科尔沁草原。这里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湿寒气候适宜温带植物的生长,植被良好。 这张地图是根据夏季的卫星影像数据制作的,为了方便表达,选取了从西向东的视角,而范围主要涉及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的5个保护区。
摄影 / 杨孝
高山上的一面湖水,像爱人心尖上的一滴眼泪⋯⋯阿尔山的天池山天池在绿色的陪衬下,愈发让人心醉。它东西长45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为13.5公顷,是阿尔山第二大火山口湖(第一是驼峰岭天池)。它海拔1322.3米,仅次于吉林省长白山的白头山天池和新疆天山的博格达峰天池,位居全国第三。
摄影 / 杨孝
自从1995年定居下来后,乡里在曼蚌建立了一所小学,并派来2个乡村教师。一、二年级一个班,三、四年级一个班,之后这里的孩子要到14公里以外的村委会所属的寨子里读五年级,而读初中则要到乡里。
摄影 / 杨干才
高山(又称摩天岭)火山锥是阿尔山最高的火山锥,锥体平面近似椭圆形,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底部海拔1350米,顶部海拔1712米,相对高差362米,锥体之高大在我国玄武岩火山锥中已属罕见。
摄影 / 杨孝
在阿尔山的森林与草原植物交错带上,生长着一种特别的风滚植物。秋季,它们的枝条向内卷曲,整株植物形成一个球形,根部也会变脆,大风吹断主茎后便随风在草原上滚动,沿途撒布种子,当地居民常常采集它们作为引火之用。《狼图腾》一书中的地滚草指的就是它们。
摄影 / 杨孝
湖北石首的天鹅洲白豚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长江相似,非常适合白豚和江豚生活,保护区成立以来,放养的江豚每年都会自然繁殖小江豚。图为科研人员在给江豚体检。
摄影 / 高宝燕
摄影 / 高宝燕
这种楚楚可爱的小植物叫钝叶瓦松,也是在大地受到重创后的石塘林环境里生长的景天科植物。
摄影 / 杨孝
偃松低矮而茁壮的发达根系裸露出地表,似乎在告诉人们它们生存的不平凡,现在它们是石塘林森林大家族里的一员。
摄影 / 杨孝
当把砍好晒干的树木用火焚烧后,这片山林对于曼蚌村民才会成为能栽种的土地。
摄影 / 杨干才
岩浆基浪堆积剖面,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火山堆积类型,特征为水平的纹理。成因主要是火山岩浆上涌与地下水、地表水作用,产生强烈的蒸汽,到火山口后减压形成近于平行地面的剪切气流。它的存在意味着本地发生过多期次的火山活动。
摄影 / 杨孝
龟背状熔岩流构造,位于兴安(林场)东北约200米左右的平坦熔岩台地上,是新的熔岩在纵横两个方向呈网格状切割原有的结壳熔岩而形成的,形似龟背。中国地质大学田明中教授认为:“从特征看,此处至少曾经流淌过三个不同时期的熔岩流。”
摄影 / 杨孝
熔岩在流动过程中表层受冷先凝固,下伏熔岩流中的气体对已固结的表壳形成巨大压力,使其慢慢拱起并出现裂隙,便形成结壳熔岩。石塘林里有多处这样的结壳熔岩。
摄影 / 杨孝
旱谷的栽种分为两人一对,男人用竹竿戳一个洞,女人把谷种丢进洞里。
摄影 / 杨干才
火山弹是火山刚喷发时的产物,一般都被后续的火山喷出物埋于地下。图为田明中教授(前左)和他的学生们在石塘林挖掘火山弹。石塘林的火山弹就像真正的荷包蛋一样,“核”中含有地幔包体——说明这里喷发出的岩浆来源很深,至少在5000米以下,含有地幔物质——因此对人们研究和认识地球深处的状态非常有益。
摄影 / 杨孝
喷气碟是喷气锥的雏形,有的像喇叭,有的像碟子。它和喷气锥一样属于比较特殊的熔岩构造,我国以前仅在五大连池和达里诺尔火山群有发现。
摄影 / 杨孝
外形像“馒头”的熔岩丘就更特别了。石塘林一带有200多个熔岩丘,其成因也和喷气有关,只是上涌的岩浆和热气没有足够的力量形成喷气口。刘嘉麒院士曾给予这些熔岩丘高度的评价:“不光是中国,就全世界来说,这里的熔岩丘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形态之标准,排列之整齐⋯⋯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摄影 / 杨孝
何时喷发过?何时再喷发? 绘图/苏西亚 阿尔山的火山活动曾经非常频繁,距今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可能是两千年前。目前我国明确列入全球活火山目录的火山群主要有6个,从北向南依次为五大连池火山群、镜泊湖火山群、龙岗火山群、长白山火山群、腾冲火山群和琼北火山群。如以“正在喷发的或历史时期及近10000年来有过喷发的火山”作为活火山的判定依据,阿尔山一带有望“成为”中国第7个进入该目录的活火山群。 至于阿尔山会不会再喷发,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时间可能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为了避免火山带来的巨大灾难,火山监测势在必行。我国目前只有吉林长白山天池、云南腾冲和黑龙江五大连池3处活火山受到监测,因此专家们也在热心地呼吁对阿尔山进行必要的监测。 本图为阿尔山火山喷发想象图,炽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顺势流淌,遇到冰冷的哈拉哈河水后凝结,渐至堵塞形成堰塞湖⋯⋯
这张地貌图较为清晰地展示出了石塘林与高山、岩山、哈拉哈河等的位置关系。阿尔山地势东高西低,高山、岩山一带喷发的熔岩由火山口向低洼处流动,在兴安林场附近形成了大片的熔岩台地:石塘林。阿尔山30多个火山湖中,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火山口湖有天池、地池、驼峰岭天池和双沟山天池等,而较典型的堰塞湖有松叶湖、杜鹃湖、鹿鸣湖和仙鹤湖等。因数据有限,图中应有多个火山口和火山锥,但仅仅标志了最明显的岩山破火山口和两个明显的没有积水的火山口——干岩池。火山锥也有多处,本图也仅仅标志出了其中海拔最高的一个:高山火山锥。
仙鹤湖一侧聚集了形形色色的火山熔岩,它们好像一道不规则的堤坝,塑造了迂回曲折、犬牙交错的湖泊轮廓线。盛夏里,仙鹤湖碧蓝的湖水倒映着岸边的绿树,如此静谧的氛围让人难以想象它在形成之初“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壮观景象。
摄影 / 杨孝
用棉花在大腿上纺线是这里每个女人必须具备的技能
摄影 / 杨干才
站在摩天岭之巅遥望岩山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是一类较特殊的火山口,为火山多次喷发形成,因喷发过于猛烈,火山顶部承受不了过大的压力而造成了火山口自身的塌陷、残缺。这个破火山口直径约1600米,深度约140米,形成时代距今约2000年。
摄影 / 杨孝
火山锥 日本的“名片”:烂漫的樱花映衬头顶白雪的富士山。 摄影/JoseFusteRaga /c
菲律宾的马荣火山,被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火山锥。 摄影/Paul A,Souders /c
美国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里的一个环形火山口 摄影/Michael T.sedam/c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的火山口周边,密布着各种大小的喷气孔。 摄影/Kare kasmau Skil/c
阿尔山石塘林有各式各样的熔岩。外表与钢丝绳、麻绳、草绳等极为相似的叫做绳状熔岩。它一般呈弧形弯曲,而弧顶指向熔岩的流动方向。
摄影 / 杨孝
:村民们在森林里砍树来做船棺。以前,无论谁家的老人离世前,大家都要轮流守候;老人去世后,全寨要停止一切生产。在这里生存,需要彼此的帮助。
摄影 / 杨干才
用扇子扬弃空谷壳,是刀耕火种的最后一道工序。
摄影 / 杨干才
野樱花盛开的时候,全寨新盖的房子已经初见雏形。2002年10月,国家的扶贫安居工程在曼蚌村动工了,寨子里的老人说:这一生终于可以看见瓦房了。
摄影 / 杨干才
2004年9月,几个男性村民正在搬运一个10千伏的变压器。变压器是曼蚌村寨通电工程的主要设备,当年秋天这里开始通电了。
摄影 / 杨干才
在几种不同的结婚方式中,偷婚是小伙子们最引以自豪的方式。而被偷来的新娘则要在男方家独自静坐一夜,等候第二天的婚礼。
摄影 / 杨干才
曼蚌小寨的妇女们也加入到了拉电线的行列中。电缆线要从从几十公里外,翻越几座大山后才能拉进寨子。
摄影 / 杨干才
阿尔山生长有不少景天科植物,这些植物的特点是喜阳光、耐干旱,并且较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甚至喜欢生长在石头上。
摄影 / 杨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