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术评论家蔡若虹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小人书好比一艘船,一艘满载着人间喜怒哀乐的船⋯⋯巡行在碧波万顷中,经历过大海长期考验。是的,这大海就是小人书的读者,发行量最高时达到4亿册的小人书,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
“死”、“骂”、“难”都是姓氏,“你”、“我”、“他”亦是姓氏,不过它们和许多古老姓氏一样,大都消失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使用过的姓氏有两万多,但今天专家的研究结果只有7000多,而其中亦有不少姓氏已经或正在变得稀有。稀有姓氏会死吗?与此同时,在我们身边,又有一些崭新的姓氏诞生出来,也相当稀有。姓氏,不只是古老的文化,是否也会成为当代的新文化?
作者: 黄秀芳
作者: 肖育文
作者: 韩涧明
作者: 李倩
作者: 麦荔红
作者: 介子平
作者: 王家龙
作者: 唐水
作者: 马洪路
作者: 张巍
作者: 梅建军
作者: 夏孜
作者: 余准
作者: 徐林正
作者: 胡忠良
“骂”先生找上编辑部的门,可不是为了寻衅滋事。27日中午,“骂”先生带上笔记本电脑驾着车老远急匆匆赶来,是为支持编辑部这期有关稀有姓氏的文章,“骂”先生是位热心人。
作者: 康晶
这就是那块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河姆渡植物纹陶器残片。在残存的长方形边框内,两面阴刻有对称的三叶纹和连珠纹图案。有研究者认为,这陶块上的植物就是兰花,也就是说,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就已经将兰作为观赏植物栽培了。供图/姚小强
图中这块“正大光明”匾为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书写,表现了其作为封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一种正统思想,该匾悬挂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中。
从游牧民到农民,他们在时光变迁中成为这片红土地上的主人。
摄影 / 肖育文
宋代李嵩的《花篮图》,以极其写实的手法,精心描绘了堆满花篮的各种花卉,牡丹、茶花、蜀葵、萱草等,不仅形似,而且极富生命力。供图/故宫博物院
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尤爱芙蓉。因此,在中国民间,花蕊夫人被誉为“芙蓉花神”。每逢宴余歌后,略有闲暇,孟昶便同着花蕊夫人相拥于芙蓉花下,吟诗作赋,卿卿我我。这种悠闲生活,正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的作派。绘图/朱宏基
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金兵押送燕京,取道梅岭,文天祥作诗绝食,以梅花的坚贞表达自己以死报国之心。岭路梅花,给梅关沧桑中带来一丝柔美,而柔美中却能听到铁骨铮铮。绘图/卓莎
摄影 / 李石营
《三毛流浪记·万元身价》
图为古代铜绿山铜矿开采和冶炼盛况。在铜绿山遗址,考古部门清理出西周至西汉延绵千年间的数百个不同结构的采矿井巷和一批炼铜竖炉。保存完整的木支护和排水设施,其科学性甚至不比现在落后多少,考古人员和矿冶专家对古代能有如此高超的采矿技术都赞叹不已。绘画/陈兴龙、张昊光
尽管经历了数百个春夏秋冬,目睹了砖隙间花草的岁岁荣枯,身上已满是岁月留下的伤痕,但贡砖上的临清印记却并没有随之漫灭,仿佛在向人们呜咽自己曾经的辉煌……
铜绿山遗址密如蛛网、迷宫般神奇的古代矿井,将人们带回久远的年代。今日的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就建在一处春秋时期采矿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上。
摄影 / 郝勤建
明定陵开放以来,游人如织,但很少人注意地宫入口处的金刚墙。金刚墙是古代陵寝地宫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对坚固性要求极高。如图所示,定陵这面高8.8米、厚1.6米的金刚墙,除了墙基的石条,全部用临清砖砌成,砖上面铭刻有“寿工”字样,是临清专为建造定陵而烧制的。
图为“样板戏小人书”《龙江颂》封面。遵循“文革”中文艺创作的“三突出”原则,主人公江水英每次出场必被置于画面的中央,呈仰视角度,且眼神与眉宇间流露出无比的刚毅,表情雕塑般坚定,几绺飘动的短发,益发显出其肩负重担、风尘仆仆的“战斗英姿”。
图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内展示的古代矿井复原场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反映古代矿冶科技史的专门性博物馆。它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境内,于1984年12月建成开放。近年来因地面塌陷和错位而暂时关闭。
(18)那人站住了,高举手榴弹的手慢慢放下来,她把头上的钢盔摘下随手一扔,“丹枫!”李红刚惊呆了。
从明朝嘉靖年间伫立于北京天坛回音壁北面至今,这些从大运河上“漂”来的临清贡砖已历经了近500年的沧桑,岁月荏苒,它们依旧严丝合缝、坚固如昔。摄影/耿艺
摄影 / 耿艺
图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孩子们留连在小人书摊的情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的兴趣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天壤之别。小人书也由此走向没落。
图为如今的铜绿山矿区开采作业面。以铜绿山为圆心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查明铜的保有储量为400多万吨。古代采矿遗存就在这样的开采情况下屡屡被发现。3000多年前,先人们就在这里大兴冶炼,为人类告别石器时代锻造着新的利器,也在人类不断超越自身的精神中铸造一种坚硬的品质。供图/周百灵
已制作好只等入窑的砖坯,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空场上晾晒。码放砖坯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很讲究手法和技巧——在小心翼翼地打掉模具的横框之后,砖坯还很潮湿柔软,需要熟练的工人轻轻地抡起它们慢慢地平放在地上,晾晒一会儿后还要给砖坯翻个儿,使其如图中这样立起来,能均匀地晾晒到各个立面。摄影/袁陶光
摄影 / 袁陶光
图为上世纪50年代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连环画《红楼梦》中《史湘云》单册里的插图,绘画者是刘旦宅。
图为孔雀石,孔雀石的生成主要是岩石中的铜矿物氧化产生铜绿,把整块岩石染成了绿色,于是孔雀石的颜色就成了目力找矿的依据。
图是同为解放前上海滩“四大名旦”的赵宏本与钱笑呆合作的经典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人物造型吸收了舞台表演艺术中的生末净旦扮相、唱念做打动作,不过因连环画不受时空限制,因此作品表现比舞台表演更为夸张。
图为早已被废弃的临清河隈张庄古窑址,昔年红红火火的忙碌场景,已经被一片安静茂盛的玉米地所取代。
图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传承人景永祥在自家砖窑里,他随手敲击两块刚烧好的砖,倾听是否有代表合格的铿锵之声。这个新建的砖窑,仍旧延续着临清砖古老的技艺和传说。摄影/高红日
摄影 / 高红日
60册版《捉放曹》
莘县马陵之战遗址旁的金堤上,是孩童们玩耍的好场所。金堤下面,即是金堤河——历史上的黄河故道,这里发生过多次著名大战。战国时期,这里曾丘陵纵横,但黄河泥沙逐渐淤平了它们,因此已难以找寻到当年伏兵的沟壑了。
摄影 / 余准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马陵村,修建有一座气派的马陵之战纪念馆,馆内陈设了一尊孙膑塑像,其他多是历史资料之类。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的马陵山,为沂蒙山余脉,北与山东临沂相接,南抵江苏宿迁,长亘数百里,北高南低,状如奔马,据传是马陵之战的发生地。摄影/柴西文
摄影 / 柴西文
在逃离魏国之前,孙膑一直处在深深的苦痛和复仇的欲望中,但超乎常人的意志使其免于崩溃,并且按部就班地实行着自己的计划。《东周列国志》以小说笔法详细描绘了孙膑佯疯脱祸的情景。绘画/陆兴龙、张昊光
云梦山为太行山余脉,站在山上可以远眺太行山。这座海拔不过500多米的山,因鬼谷子而知名,也是豫北一个著名景点。
新疆高昌古国遗址的景教寺院壁画中,有景教会纪念“棕榈枝主日”的情景(上图)。这个节日先在5世纪时传自东部地区的教会,8、9世纪之交才被西部的罗马教会所采用。下图为这一遗址出土的带有十字架纹饰的景教石刻。摄影/张永兵
摄影 / 张永兵
景教成为蒙古贵族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这对中世纪的教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蒙古人的实力令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始料未及:整个欧洲差点陷落在被教会称为“上帝之鞭”的成吉思汗和他率领的蒙古铁骑的手中。
◎◎◎上图是一套名为“樱桃嬉春”的法蓝瓷,摆放在北京最繁华的经济中心区。同样是仿古,“樱桃嬉春”与左页的“国色天香粉彩瓶”明显不同。左页这件粉彩瓶由景德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虽然精美但显得十分传统而拘谨;而上图从清朝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仙萼长春图册之樱桃图》中找到灵感而诞生的法蓝瓷,却在造型和表现方式上均加入了创新元素,使整套瓷器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情趣。摄影/盈盈
摄影 / 盈盈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洛阳牡丹,因众多文人的捧场,也因当年的朝廷和现在的政府的支持,越发开得灿烂。每年四月,洛阳都要举行盛大的牡丹花会,数十万株牡丹相继绽放,蔚为壮观。摄影/聂鸣
摄影 / 聂鸣
中国兰花,不论是何品种,最初均来源于山野,只不过后来经人们栽培驯化后品种更多。下图是生长在云南省德钦县西当河边的野生兰花,它们隐遁于林壑幽深的山谷,默默开放,以清雅的香气吸引着爱兰人追寻的目光。它们是“花中君子”,也是“空谷佳人”。供图/杨兴斌
在今天的成都,虽然已没有了当年芙蓉花开遍锦官城的景象,但在一些地方我们仍可以见到芙蓉花的影子,人们在芙蓉树下继续他们悠闲安逸、普通平实的生活。而蓉城的称谓,则使芙蓉成为了成都这座城市永远的灵魂。摄影/余茂智
摄影 / 余茂智
这是唐代著名画家周创作的《簪花仕女图》(局部)。春夏之交的季节,贵族妇女身着轻纱,服饰豪华,在幽静的庭院中,过着娴雅舒适的生活。这幅作品之命名,得于美女头上一朵硕大盛艳的牡丹。娇娆旖旎的花瓣,有着花冠的气派,却不失妩媚,承戴着唐人的别情厚爱。
马先生正将他各种证件上不同的“骂”姓指给编辑细看,此中可有门道啊。
摄影 / 余荣培
这是一幅唐卡作品《释迦牟尼出胎步步莲花图》。据说释迦牟尼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花。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即从尘世到净界。佛教中的极乐世界,消除了苦难,那里生长着美丽纯洁的莲花,它是能够解除人间疾苦的圣洁之花。摄影/聂鸣
这是悬挂于颐和园内由慈禧太后书写的 “凤策扬辉” 匾,匾中间的图章就是典型的“慈禧太后御笔之宝”。
因为孔子的身影,悠远的古琴曲《猗兰操》在灿若星河的兰花文艺作品中闪耀着特别的光芒,广为人知。古琴曲《猗兰操》,对于以道德文章泽被后世的孔子来说,只是一个愤懑的呼喊;对于在指尖流淌回环的琴声来说,只是“高山流水”以外的画卷之一;对于兰花,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是兰文化史上第一个名动天下的篇章。绘图/朱宏基
长沙岳麓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历史已逾千年。历代曾有多位帝王为其赐匾。图为乾隆八年(1743)十一月湖南巡抚蒋溥为岳麓书院请匾的奏折。乾隆帝于次年为其赐御书“道南正脉”。
像脸谱这样的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各种文化宣传活动中。摄影/杨毅
摄影 / 杨毅
寒冷冬日里,杭州西湖边瑞雪飘飘,一树树红梅凌霜傲雪怒放,冷艳夺目,分外妖娆。静默与孤寒中,当万物都死寂般地沉睡着,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时,只有梅花那一片如火焰般温暖的红色,一团团,一簇簇,为萧索的冬天增添了一片生机。摄影/曾令洪
摄影 / 曾令洪
这是莫高窟第156窟中的一幅绘于晚唐的壁画——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局部)。摄影/孙志军
摄影 / 孙志军
图为《地球的红飘带》中年轻毛泽东的造型,与“三突出”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绘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这部作品,人物形象已不再模式化,而是极具个性。
图为解放前上海的旧连环画作者正在工作的场景。那时候,一本连环画通常是由绘人物、绘背景、缮文三者合作而成,以绘人者为主角。在绘人物的作者中,赵宏本、沈曼云、钱笑呆、陈光镒号称当时连环画界的“四大名旦”。供图/汪观清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位置图
48册版《白马坡》:被美化的曹操
这是画家水天宏根据明代冯梦龙原著《醒世恒言》中的一篇改编成的小人书《浪子回头》中的两幅节选画面。该部小人书以一个败家子回头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人轻财重义的美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各种世态,为20世纪早期小人书中的佳作。
河南省新郑市近年建成的“中华姓氏墙”上镌刻着中华民族3000个姓氏,有许多稀有姓氏被收入其中。图为工作人员正向参观者讲解:稀有姓氏人口如今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3%。摄影/刘剑锋
摄影 / 刘剑锋
虽然基督教流行中国的传说已久,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左碑)是关于中国古代基督教的最早和最确切的记录。这块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正文不到2000字,用非常典雅的中国文字介绍了基督教的一些最基本观念,并记载了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隆重接待的历史。
摄影 / 陈旭
中国画鬼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自汉朝以来鬼的形象就从未离开过中国画家的笔端。因此作为绘画作品来说,《鬼趣图》并没有开创描绘鬼怪的先河。但与之前多以钟馗为主题的鬼画相比,罗聘塑造的鬼另辟蹊径,有独特的构图和立意。如右边的两幅画,局部之一虽然篇幅不大,且没有背景,单从构图上却让人感到十分空旷和压抑;局部之二画面中大鬼的身后有一个点头哈腰的小鬼,寓意是讽刺小鬼的奴颜婢膝。
摄影 / 鲍麟
北京的报国寺是小人书收藏者“淘宝”的好地方,中央电视台的“名嘴”崔永元也经常光顾这里。2009年9月,在北京朝阳高碑店,崔永元的私人收藏博物馆“连环画传奇馆”开张。该馆为公益性质,不收门票。摄影/米汤
摄影 / 米汤
左边的3张演示图是临清贡砖的制作过程。图1是砖坯制作,用4块木板围成长方形模具,工人准确地将熟泥摔进去,挤压填满4个角后将多余部分刮平即可。图2是老师傅在指导工人烧窑,仅用鼻子老师傅就能判断烧窑的程度,等烧到烟闻着“喷喷香”,就能进入图3示意的工序:洇窑,通过在窑顶放水,渗透进窑内的水会还原烧好的红色砖块,要经过至少6天6夜,砖才变成我们常见的青色。
图4为古代选矿工具船形木斗。古代矿工在井下利用船形木斗进行重力选矿,以测定铜矿石的品位,决定下一步的采掘方向。今天的“淘金斗”就是沿袭这种工具而来,使用方法和原理完全相同。图1、2、3均为出土的采掘工具。
图为铜草花。“山上盛开铜草花,底下铜矿叫呱呱”,铜绿山矿区遍布这种叫做铜草花的植物。凡是铜含量比较高的岩石上就肯定有铜草花,于是铜草花成了铜矿的“指示标”。
摄影 / 孙静文
耶稣诞生在伯利恒之时,一颗耀眼的星恒久闪亮,它指引来自东方的“博士”找到了耶稣,因此,这颗伯利恒之星又称耶稣之星,后来演化为圣诞树上的星。
从罗聘画中离奇的笔触来看,很难想象他在花鸟画上的细腻。比如罗聘画梅的成就十分突出,自成罗家梅派,所画的梅花浓淡交映、生拙苍浑。不过,罗聘从花鸟转而画鬼,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在清中后期的文化高压下,不仅催生了《鬼趣图》,还诞生了一大批志怪文学作品。仔细欣赏上面的两幅作品,就像在阅读与罗聘同时期的《聊斋志异》一般,画面欲说还休,故事意味深长。
图为1959年版的连环画《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于1956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小说一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同时也搬上京剧舞台,其中“智取威虎山”这段唱词,很多人都会唱。
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律残片。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封建法典。
“仪制令”是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古代交通法规,刻有“仪制令”的交通石碑在我国多个地方都有发现,如右图这块石碑即位于陕西汉中灵崖寺,刻凿于宋代。摄影/材子
摄影 / 材子
(6)运动开始,她是最早的一批“造反派”。
◎◎◎临清贡砖上的铭文,类似其身份证明,带有丰富的信息,由此可追查到贡砖的生产时间、地点、负责人,甚至是直接制作这块砖的匠人。如图1铭文为:嘉靖八年窑户孙伦造,匠人王信;图2为:大工,嘉靖九年窑户卢钦兖州府造;图3为:嘉靖八年分督造,窑户杨杲。底图贡砖铭文为:嘉靖九年临清厂精造,窑户孙伦。有的贡砖还会署上用途分类,如“大工”砖为修建皇城专用,“内工”砖是后宫和故宫皇家御花园专用,“寿工”砖则是修建帝皇陵寝专用。 摄影/耿艺
上图为辽宁省昌图县靠河村的姓人。村里只有这二十来位姓老人,年轻人都外出工作或去外地打工了。这个难认的姓不知会不会被求方便的年轻人改换掉,不过村子里的孩子还是会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姓(下图)。
与其说鬼谷子是一个历史人物,不如说他是一个传说人物——虽然“鬼谷子”之名见于史册,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其真实性。关于他的故事大多出于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上图为云梦山的鬼谷子像。下图为元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中描绘的正在走下云梦山的孙膑,他并不知道,魏国与齐国的命运转折,就在这一刻悄悄开始。
《新约·马太福音》记载了东方博士带着礼物来膜拜刚出生的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场景。这幅绘于15世纪末的意大利蛋彩画重现了这个场面,然而三博士之一手中的青花瓷器,则明显是中国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发展顶峰之际沿丝绸之路西传的印记。
这页两幅画上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让人觉察出一丝幽冷。这种晕染效果得益于罗聘运用的湿纸法,即在事先准备好的湿纸上作画。湿纸作画不同于在普通纸上动笔,需要一定的技巧,落笔太重或者太轻都会造成线条模糊或不连贯,并且运笔速度要快,否则无法勾勒出细致的线条。
王家龙是名满“连坛”的小人书收藏家。在他的家中,十几个大书柜环壁而立,从门厅、客厅一直排到阳台,淡淡书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里面清一色全是小人书,它们在柜中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简直像大阅兵的队列。
稀有姓氏分布图
罗聘完成《鬼趣图》后直到他去世的几十年里,这组作品几乎从未离开过他的身边,他让许多朋友在画上题跋,《鬼趣图》也因此名声大振。如左图这幅,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题诗曰:“风雷破胆夜三更,逐队游魂避雨声。冷面无光相上下,顽云有路不分明。一棺纵厌黄泉诗,群丑终难白日争。安得神龙齐攫食,免教昏暮太横行。”
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顺应佛教盛行而产生的一种器型,它的造型与装饰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图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北朝青瓷仰覆莲花尊,器身遍雕多层莲花瓣。由此可见,莲花崇拜在南北朝时期已贯穿人们的审美生活。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为《鸡毛信》第一、二版本对比。《鸡毛信》是刘继卣解放后创作的第一部连环画作品,第一版中主人公海娃秃头、驼背的形象,没有了读者与小英雄的距离感,让当年的读者倍感亲切。
这是我们根据1973年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唐代卷宗——《勘问康失芬行车伤人事案卷》中的描述,用绘画的方式将当时的场景展现了出来。在狭窄的道路上,牛车快速行驶,不能控制,轧伤了的两名儿童。绘画/于继东
摄影 / 于继东
在创作大型的连环画时,一般而言,都会有细致的分工,一些画家会专门被安排为人物设计造型。而这些画家都是属于造型能力特别强的,在绘制故事之前,由这些画家为所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定型。图为民国时期连环画大师严绍唐绘制的《黑摩勒》连环画手稿的人物画谱。供图/沈雪生
“”字对于很多人相当陌生,所以不加注意就可能会写错,比如刚先生的女儿鹤影虽获得了全国英语比赛的大奖,得到的证书却成了“岩鹤影”;字电脑打不出来,自己学校颁发的证书也被打成“亚鹤影”。比获奖证书更关键的是身份证,可是看图中几位姓人的身份证,真可谓五花八门——是为小姓人的烦恼。
马陵山中,一条有溪水流淌的峡谷被命名为“庞涓谷”,意指此地为庞涓中伏之地。常年在此守候游客的孙传璞老人说,以前谷中发现过箭头。历史传说中庞涓中箭的情节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元杂剧中亦详细描写了这一场景(下图)。
攻占耶路撒冷,是7次十字军东征中唯一一次可称 “辉煌”的胜利,19世纪法国画家希尼奥尔的《耶路撒冷沦陷》重现了这个场景。然而,这些宗教战争中的骑士所进行的疯狂掠夺和杀戮,遭到了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反击,“圣战”逐渐走向失败。此时,东方存在一个强大的基督教王国的传说流传,或许可以治疗心理恐惧、提升士气。
骷髅作为绘画题材很早,考古已发现有绘于南北朝时期的骷髅形象。虽然清朝的人体解剖学并不成熟,但从画面上看,罗聘对于人体骨骼的描绘是十分准确的。有意思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周春芽为四川赈灾义拍而绘制的一幅名作和这幅画颇为相似,他将众多骷髅置于怒放的桃花树下,寓意生与死。看起来,三百余年前罗聘早已想到了这点,并用画笔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家龙收藏的小人书中,《白毛女》和《铁道游击队》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无论何时何地,提到小人书,立刻浮现在眼前的就是这两套书。而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人,当听到小人书这三个字的时候,他们的记忆却往往是《铁臂阿童木》或者《霍元甲》。小人书伴随人们的成长,又在每个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监制的“中国姓氏金条”亮相北京。图中可见工作人员特意将最为常见的大姓张、王、赵等姓氏金条展示出来——大姓的待遇就是好。
唐代来华的景教传教士,因为与皇帝和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被允许在石刻上运用龙的造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头上便出现了“二龙戏珠”造型。摄影/张彦
摄影 / 张彦
高昌城坐落在吐鲁番东南40公里的火焰山脚下。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这里成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今天,游客进入已是残墙断塬的故城,不能在里面随便乱走,只能使用驴车作为代步工具。而驴车正是唐朝时期西域一带盛行的交通工具。摄影/汪顺陵
摄影 / 汪顺陵
由于宗教主张被教会宣布为“异端”,聂斯托利被革职流放,他的追随者向东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等地传教,从而有了后来进入中国的景教。图为聂斯托利像。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基藏库里,收藏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小人书,这些小人书题材非常丰富,从都市生活到武侠传奇,应有尽有。一些绝版的小人书都能在这里见到。摄影/余荣培
这是一件收藏于北京大学博物馆的唐代赶牛车陶俑。牛车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到唐代势头仍然不减。当此之时,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黎民百姓,牛车均成为最普遍利用的陆路交通运输工具。摄影/聂鸣
这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周成王封赢姓孟增于皋狼(今山西离石西北),其后人便以狼为姓。春秋时晋国名将狼(shěn),因作战勇猛而获“战神”之誉。今天河南息县、广西扶绥等地有此姓人分布。
这块景教瓷碑的十字架上方左右各有一行古叙利亚文,下方左右各有四行回鹘体蒙文,从其瓷质分析为内蒙古赤峰市缸瓦窑烧制,反映了景教在蒙古草原的传播和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岭南美术出版社盖起了一栋新的办公大楼,耗资500多万元。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500多万几乎完全出自一套小人书的市场利润——这就是1983版6册一套的《霍元甲》。
唐代是我国交通立法十分发达的时期。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即由著名政治家马周制定了行人“入由左,出由右”的规定,即进城门必须靠左边行走,出城门则必须靠右行走。这也是目前为止我们见到最早的交通规则。这项“来左去右”的制度首先是在首都长安施行的。至于该项制度是否在全国推行,还有待于进一步证明。绘画/于继东
据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1934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记载,汉时有大臣名狗未央,此为狗姓之始。据1987年出版的《中国姓氏大全》记载,今天中国大陆仍有此姓人。
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港口城市,泉州在元代被称为“刺桐”。由于元代的宗教宽容政策,各种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和印度教等各派僧侣和教士云集此地,其中基督教既有聂斯托利派(景教),也有元代来华的天主教方济各会士的踪迹,而泉州发现的景教石刻数量是全国最多的,这些石刻都带有十字架,被欧洲学者称为“刺桐十字架”。摄影/蒋长云
摄影 / 蒋长云
图为北京地坛书市上的小人书销售点,孩子的身影在其中颇为稀罕。对他们来说,小人书是黑白的,没颜色,不好看;故事不好玩,没意思。他们更喜欢的是那些制作精美的漫画书。摄影/米汤
明洪武二年(1369),有骂姓兄弟二人由山东即墨骂家迁至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县),后转至武定府(今山东惠民县)骂家村定居。这是骂姓至今能够寻到的最早的历史。后骂姓人丁衰落,遂改姓“”以求人丁兴旺。《康熙字典》中“”字通骂,乃骂字的通假字。另有骂姓是清雍正年间马姓人被皇帝赐姓“骂”。山东惠民县有姓人聚居的家村。今辽宁沈阳仍有骂姓人。
◎◎◎四臂等长的正方形十字架,被称为“希腊式”十字架,多用于东部教会;横臂较短而竖臂上短下长者则是多用于西部教会的“拉丁式”十字架。由于聂斯托利派一直向东部拓展活动,因此泉州的“刺桐十字架”都为“希腊式”。摄影/蒋长云
大运河出土的唐船 这是1999年在安徽淮北柳孜运河考古中发掘的唐代沉船,是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为研究唐代交通航运史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下图为唐代沉船的复原线描图。绘图/龚昌奇
摄影 / 龚昌奇
天皇封弟娲于女水之阳(今河南息县西),后为天子,称女皇,后人以“女”为姓。春秋时有晋大夫女叔齐。福建泰宁还有此姓人。
“死”姓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据1987年出版的《中国姓氏大全》记载,今天中国大陆仍有此姓人。
在北京报国寺小人书交易市场里,中老年人似乎找回了昔日的感觉。如今还买小人书的多是三四十岁的人,他们热衷“小人书”是因为这是他们童年里最难忘的东西。看到他们津津有味地翻阅着这些新印的老版小人书,谁能说清楚此时此刻,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打开了怎样的一扇门呢?摄影/米汤
图为一幅清人徐扬所绘的巨作《盛世滋生图》(局部)。在画面中,南来北往的各类船只近百艘,河面上篙动橹摇,帆樯满河。虽然舟船往来如梭,但河面秩序却井然,还可偶见官吏对货船进行查检。水上通行与陆路不同,船只在水上相遇,回避的空间狭小,若不单独制定交通规则,很容易出现船只碰撞的现象。为此,早在唐律中就专门制定了诸如“上避下”(上水船避下水船)的一系列水上通行规则,而这样的规则延续到清代,自然使这时的水路商埠受益不少。供图/辽宁省博物馆
据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姓氏考略》载,唐时宰相窦怀贞与太平公主谋逆,败后投水自杀,公主后将遗腹子改姓为“毒”,以示不忘皇帝之毒。美国亚洲学会中文研究资料中心1968年发行的《台湾人口姓氏分布》载,台湾省南投、台南、台中、高雄等地均有此姓人。江苏武进也仍有此姓人。
这是一个适宜于修道的僻静之地,北京房山区的十字寺,原本是辽代佛寺,到了元代则成为景教十字寺。现在,它的整体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地貌仍保持原来的样子。寺中这块“敕赐十字寺碑”上,也出现龙和十字架的纹饰,体现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摄影/王凯
摄影 / 王凯
一本小人书,几个孩子抢着看——小人书曾构建了上个世纪好几代人的精神家园。一本本长方形的小画册,为人们的童年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乐趣,也让大家学到很多知识,很多人读书都是从读小人书开始的。你呢?摄影/胡武功
摄影 / 胡武功
《汉书·乌桓传》载,汉灵帝时,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东胡的一支乌桓有首领名“难楼”。此为史料中“难”姓人的实证。今天有研究人员在河南发现难姓村落。但难姓人的分布极可能仅此村落了。
夏禹后裔“有男氏”之后,以“男”为姓。唐武则天时定州(今河北定州)将领名男在贵。此人被记录在宋代《古今姓氏书辩证》上。今天山西平陆、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河南潢川还有男姓人。
伏羲氏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始祖。2008年3月9日,公祭太昊伏羲祭祀大典在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汇聚于此祭拜祖先。图中可见人们寻根的热情。摄影/王颂
摄影 / 王颂
莲花虽生于污泥中,绽开于水面却一尘不染,自然清新,所以古往今来,多以此喻人之品质高洁。摄影/Herbert Kehrer
开窑取砖时,窑场所有人心里都会充盈着丰收的喜悦。图中可以看出,窑内砖块的码放错落有致、极其讲究。行话说,“三分烧、七分码”,只有该稀疏的稀疏,该密集的密集,摆成合理的样式,码至适合的高度,才能使每一块砖受热均匀,达到理想的硬度。如果码放得不好,即使烧窑师傅技术再高也烧不出好砖,有时甚至一窑砖都可能被废掉。
图为年轻人扮成动漫中的形象走在节日的游行队伍中。
电影剧照
小人书
被整容的新版《三国演义》
绘画技术精湛的老版《三国演义》
《王先生·家产纠纷》
摄影/代泽均
摄影 / 代泽均
漫画家张乐平的连环漫画《三毛》系列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宜。作品采取国画加铁线双钩的素描法画就,且布局黑白相间、疏密适当。三毛头上三根头发的特征性细节描写,更是其神来之笔。
图为年轻人扮演网络游戏中的人物造型。深受日韩动漫影响的年轻人对这种形象很是热衷,它夸张、怪诞的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