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饽饽” 怪名不怪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01期 作者: 韩韬 颜昊 

标签: 发明与技术   文化符号   食锦谈   

从耳熟能详的“驴打滚”“萨其马”,到鲜少人知的“孙尼额芬白糕”“见风消”“勒特条”,京味点心里的“怪名”无处不在,且都是京点的经典。一口酥、一味甜,尝过方知怪名不怪。

北京西城的护国寺街上,有一间叫“富华斋”的铺面,虽不怎么宏大,却透着考究,很像是复刻了民国时期老北京照片上的景致:屋顶装饰着曲尺栏杆,卷草描金的挂檐板上,挂着明晃晃的金字招牌,两侧对联写的是“御膳传承满汉饽饽,炉食茶食南北细点”。朱漆隔扇门配着老绿的窗棂,再一挑遮挡寒风的蓝布棉门帘子,便让人恍然穿越到另一个时代……

本地的、南来的,传统的、时新的北京的京味糕点像个谜
不少老北京爱吃点心,这得益于过去几百年京城的饮食习俗。每家每户大多有个点心匣子,至于里面糕点的种类,则随心置办。图中的枣花酥、抹茶酥、蛋黄蟹、老公饼等,都是时下老字号“北京稻香村”里的点心,不过,这要在老北京,只能算“南果”“南味”,那么土生土长的京味儿点心是什么样呢?
摄影/黄小黄

在文史家王世襄老先生的集子《锦灰堆》里,就赞过这种装修别致的铺子。店门前挂着招幌——“大小八件”“百果花糕”“中秋月饼”“八宝南糖”,一望便知是点心铺的幌子。上个世纪上半叶,在北京,这种样式的点心铺曾经比比皆是,它们大多以某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