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奥斯卡”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8期 作者: 奚牧凉 

标签: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遗产风景   读史笔记   历史拾遗   

发现史前

东北地区的“新居民”

哈民忙哈遗址,位于内蒙古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南约20公里,西南距通辽市50公里——这样的描述,是否令您对接下来要讲述的这项考古发现感到更加陌生?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放眼更大的地理范畴,位于大兴安岭东南边缘、内蒙古东南部的哈民忙哈遗址,东临吉林、南临辽宁,不在“东三省”内,却又处在广义东北地区的西端。再切近观察,哈民忙哈遗址身居科尔沁草原腹地,那里曾因过度垦植、放牧和持续干旱,而一度地表水干涸、土质严重沙化,“草原”沦为“沙地”。在蒙古语中,“忙哈”即“沙坨子”之意。

然而,正是在如此偏远之地,2010-201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一举拿下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惊天大发现:哈民忙哈遗址内第40号房址中,压埋了至少97具死者骸骨,被学界推为国内罕见的灾难现场型遗址,留下了一桩距今五千余年的史前悬案。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