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的国与民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2期 作者: 萧潇 

标签: 文化符号   历史拾遗   读史笔记   

2010年底,一套出版了5年之久的民国老课本突然走红。这股热潮和儿童国学热隐隐有呼应之势。不少家长认为,他们在老课本里看到了传统的美德与礼仪。最受欢迎的《开明国语课本》,是教育学家叶圣陶一手编著的,其子叶兆言却认为,这套教材跟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一脉相传,把它和国学联系起来,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言下之意,《开明国语课本》延续了五四时期反传统的精神,而不是当代人普遍称道的传承国学。

在所有书籍中,教科书因负有育人、塑材的作用,因此总是成为各个时代、各种执政者最好的教化工具。民国时期,人们赋予教科书的使命是什么?如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看起来像是在“注重表彰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但主要目的并非在此。其主编张元济曾给蔡元培写信说:“盖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为尤要。”可见打造共和国的新“国民”,才是这套教科书最大的雄心。而“新民”工程,几乎可谓“五四”前教科书的一项伟业。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徐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