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 用传世品响应发掘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陶瓷,量多质精。几十年来,内地陶瓷考古成果不断,如何让传世品能紧扣中国陶瓷史的研究脉动,是该馆策展的一大要旨。

    作者: 刘静   出自:2023年第03期

  • 草虫画:传真与天真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研究者,深入藏画里那个生机勃勃的草虫世界,在探秘、解谜中,寻到了古人的画笔之趣、生命之思、博物之学。

    作者: 邱士华   出自:2023年第03期

  • 宋画之绝 北宋三巨迹的力量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三幅被赞誉为“铭心绝品”的北宋画作,是“共同代表宋代山水黄金时代”的“国宝中的国宝”。宋画三绝,“绝”在何处?

    作者: 梁勇   出自:2023年第03期

  • 《祭侄文稿》超越王羲之?

    “天下第二”如何超越“天下第一”?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唐代《祭侄文稿》,夹杂着时代的国仇家恨、书家颜真卿的浓郁情感,在大面积的潦草、涂抹中,反而实现了另一个高度。……

    作者: 井宇阳   出自:2023年第03期

  • 《快雪时晴帖》

    今年初,《快雪时晴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关注,也使“三希”合璧再度成为热点话题。曾经合为一体、如今分隔两岸的“三希帖”,不仅是三件国宝文物,……

    作者: 火火   出自:2023年第03期

  • 书画 最华丽的一抹丹青

    欲看传世量稀少的中国早期(元以前)画作,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不容错过的“宝库”。

    作者: 筱笛   出自:2023年第03期

  • 宗周钟 铭文里的双面君王

    是与民争利的无耻昏君?还是苦心孤诣的中兴之主?当青铜器映射出史书阙载的另一面孔,对周厉王的评价,似乎也不能墨守成规了。

    作者: 李万川   出自:2023年第03期

  • 毛公鼎 散氏盘 周室衰微的见证

    毛公鼎与散氏盘,因刻在内壁的铭文,成为当之无愧的重器。铭文不仅是金文书法的精品,还见证了周天子权力下移的历史。

    作者: 楚歌   出自:2023年第03期

  • 铜器王权重器

    坚久吉金,用作鼎彝。作为王权象征的先秦青铜礼器,纵是在后世,也带有浓重的政治内涵,为历代帝王所追捧。这种传承,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中,意味深远。

    作者: 苏蘅   出自:2023年第03期

  • 盘点“台故”文物家底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方便表述,以下简称“台故”)官网所示,截至2022年底,典藏文物总计698,856件/册。分为铜器、陶瓷、玉器、绘画等18大类。主体为故宫南迁文物,有近60万之巨……

    出自:202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