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图书馆 书香自有来处
一卷珍贵的《永乐大典》残本忽然现身,引出两家民国时期“国立图书馆”的烽烟往事。对古籍的追索、求取,众珍笈的迁徙、离散……天佑文物,劫后余生,未来可期。
-
-
琉璃阁墓地 谁的安魂之所?
一批3000年前的东周器物,发现于河南,收藏在台北。它们在乱世中出土、迁徙、沉寂,其华灼灼,其声却渺渺——它们中的大多数,至今难以得见。
-
新郑彝器 隐现分合,俱是传奇
2000多年前为郑国国君随葬的青铜器,100年前因缘际会在河南新郑出土,然后分散流传,先后成为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建馆之基、镇馆之宝。“新郑彝器”的传奇,从未结束……
-
流转的迁徙 河南博物馆的遗绪
说到“文物南迁”,世人皆知故宫文物有此遭际,殊不知,当年在藏品规模上“堪居第二”的河南博物馆,馆藏古物也一度装箱南下,其中的千余件,在兵马倥偬之时,因缘际会运抵台……
-
内阁大库 文书片纸重千斤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但存放在内阁大库的行政文书,却一波三折,最后备受关注,甚至大费周章地运到台北。这些文书,为何如此重要?
-
居延汉简 西北明珠东南飞
1965年,一批在海外避难数十年的珍贵文物,终于回到中国台湾。抗战时期,被誉为20世纪初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开始流浪之旅。但是,它的迁徙之路,格外漫长。
-
-
殷墟甲骨 史语所的“龙骨梦”
从1928年至1937年,史语所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划时代的工作。殷墟甲骨,作为最为重要的出土文物,寄托了几代学人的梦想。
-
城子崖是序幕,也是华章
远在海峡彼岸的龙山文化珍宝,牵动着一段光荣的历史——看近代考古学的先驱者们,如何冲破“文化西来说”的困扰,顺着两类古陶、一道土墙,倒溯光阴、证源“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