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 从中国走向亚洲

总第210期
2023
04
  • 龟龄鹤寿

    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礼记》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四灵中,麟凤龙都是虚构的图腾,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只有龟确有其物。

  • 文物迁台 从庙堂之高到天涯之远

    抗战胜利后,国内局势却骤然一变。存放于南京朝天宫库房的故宫南迁文物,被迫搁浅了北归计划,有了新的宿命——迁往台湾。

  • 未迁台的第四批文物 留住故宫

    第四批文物迁台,要搬空北平故宫?马衡院长说:“不!”动荡时代,每一次抉择都需要高超的见识和非凡的勇气。选择坚守,见证重逢,故宫博物院,有宫更有宝。

    作者: 陈秋速  

  • 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筑 清丽典雅中国情

    故宫文物迁台后几经辗转,终于在台北外双溪畔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安了家。台北故宫博物院宫殿式的建筑外观,“器”字形的平面设计,中轴对称的安排,无不彰显着对中华文化的体认与传承。

    作者: 楚风  

  • 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 从中国走向亚洲

    通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化连接起亚洲各地文明。台北故宫博物院新建南部院区,定位为“亚洲艺术文化博物馆”,意在记录中国对外交流的大历史。

    作者: 斯人  

  • 谁在丰富台北故宫?

    除了承继清宫珍藏,台北故宫也不断购藏并接受捐赠。藏品不断丰富,演绎出人与文物之间的动人故事。

    作者: 冰鉴  

  • 从日本归家 艰难的文物追索之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批“小众群体”,它们是向日本追讨而回的珍品。特殊的身份,牵动了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

    作者: 董晓君  

  • 城子崖是序幕,也是华章

    远在海峡彼岸的龙山文化珍宝,牵动着一段光荣的历史——看近代考古学的先驱者们,如何冲破“文化西来说”的困扰,顺着两类古陶、一道土墙,倒溯光阴、证源“中华”。

    作者: 周舒  

  • 殷墟甲骨 史语所的“龙骨梦”

    从1928年至1937年,史语所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划时代的工作。殷墟甲骨,作为最为重要的出土文物,寄托了几代学人的梦想。

    作者: 成汤咸  

  • 从辛村到山彪镇 周代文明寻踪

    辛村、山彪镇等古墓出土的珍宝,不仅蕴藏着先秦文明的踪迹,也记录着中国周代考古的开端与初心。

    作者: 吴风  

  • 居延汉简 西北明珠东南飞

    1965年,一批在海外避难数十年的珍贵文物,终于回到中国台湾。抗战时期,被誉为20世纪初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开始流浪之旅。但是,它的迁徙之路,格外漫长。

    作者: 苏蘅  

  • 内阁大库 文书片纸重千斤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但存放在内阁大库的行政文书,却一波三折,最后备受关注,甚至大费周章地运到台北。这些文书,为何如此重要?

    作者: 竹汀  

  • 流转的迁徙 河南博物馆的遗绪

    说到“文物南迁”,世人皆知故宫文物有此遭际,殊不知,当年在藏品规模上“堪居第二”的河南博物馆,馆藏古物也一度装箱南下,其中的千余件,在兵马倥偬之时,因缘际会运抵台湾。

    作者: Wallace  

  • 新郑彝器 隐现分合,俱是传奇

    2000多年前为郑国国君随葬的青铜器,100年前因缘际会在河南新郑出土,然后分散流传,先后成为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建馆之基、镇馆之宝。“新郑彝器”的传奇,从未结束。

    作者: 火火  

  • 琉璃阁墓地 谁的安魂之所?

    一批3000年前的东周器物,发现于河南,收藏在台北。它们在乱世中出土、迁徙、沉寂,其华灼灼,其声却渺渺——它们中的大多数,至今难以得见。

    作者: 张闻捷  

  • 曹天度塔 一身两处待合璧

    1500年前的北魏石塔,隐藏着自抗战以来的无尽血泪。当它的身体被混乱的时局撕裂,留下的只有相望的无奈。

    作者: 赵靖  

  • 台湾图书馆 书香自有来处

    一卷珍贵的《永乐大典》残本忽然现身,引出两家民国时期“国立图书馆”的烽烟往事。对古籍的追索、求取,众珍笈的迁徙、离散……天佑文物,劫后余生,未来可期。

    作者: 舒燏  

  • 蒙藏文化馆 两朝国师的遗产

    这里曾经的主人,是藏传佛教最为尊贵的活佛之一。章嘉活佛,是清皇室统治蒙藏的臂膀。在护国与佛法之间,他们凭借什么维持了七世尊荣呢?

    作者: 李柔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