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发,尝新食“芽”
蔬菜极简主义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牍中,有“黄卷一石”的记载。有学者认为,这个“黄卷”,是指大豆(黄豆)的幼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豆芽。不过,汉代人吃的跟我们还不太一样:他们应该是将豆子播种入土,采撷长出的幼苗。而今天的豆芽,则是仅靠清水浸泡豆子,促其萌发,吃更鲜嫩的下胚轴和子叶。这种用水催发的豆芽直到宋代《山家清供》里才明确地出现,被称为“鹅黄豆生”。宋人过七夕,常将各种“豆生”束上彩丝,装饰成“生花盆儿”摆设。(详见《博物》2022年8月号“七夕巧食”)
后来人们发现,比起夏天,在腊月至初春生豆芽更好—大地冰封,万物肃藏,正是青黄不接时候。只需水泡豆子这样简单的操作,就能在此时得到最鲜嫩的蔬菜,岂不神奇?冬春吃豆芽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在内蒙古和晋、陕接壤地带,凉拌豆芽甚至成了春节很郑重的待客菜。直到今天,虽然各种蔬菜早已实现反季节供应,很多人家却依然有年节发豆芽的习惯。立春日吃的春饼、春卷中,豆芽也是必备之物。
种子萌发过程中,各种酶活跃起来,有助于维生素合成,也使蛋白质和淀粉的性质发生转变,更易被人体吸收。因此,豆芽的营养价值更高于豆子本身。民间传说中,明代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船员却不像同时期欧洲水手那样容易得坏血病,秘诀就是带了很多豆子,有豆芽吃—豆芽其实是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