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粽”不同


文章出自:博物 2022年第06期 作者: 李伟元 

标签: 博物餐桌   生活百科   

农历五月,熏风南来,端午节到。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既“高度统一”、又“充满分歧”的传统节日:无论南北,人们都要享用同一种节令食物——粽子;但经过数千年演变,各地的粽子不仅大小形状有别,外裹的粽叶、内包的粽米、馅料的风味,全都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年年都要引发“甜党”“咸党”的鏖战……

夏日新粮祭后尝

2015年,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的楚国古墓中,出土了一些特别的文物:结实的槲树叶将黍米、稻米裹成“包袱”,数个绑作一串,堆在食案上。眼熟的外形与材料,令考古学家大胆推测: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粽子!

今天一说粽子,就会想到端午和屈原。其实,早期的粽子,并没有跟这两者绑定。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