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木克基高山湿地热融湖塘群
高黎贡山的很多地区雪峰耸立,终年积雪,冰雪融水汇聚在低洼区,构成形态各异、清澈透亮的湖泊。位于怒江西侧的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中西侧山地,也是怒江与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岭。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的高黎贡山上,有一片热融湖塘群,它们沿峡谷绵延分布,就像遗落在山间的一块块翡翠。该区域被称为木克基高山湿地,是一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湿地,由两个大型高山湿地群组成(摄影/罗云成 何剑)。滇西北的许多湖泊大都是在群山环抱中,林木繁茂,人迹罕至。要前往这些湖泊,需要有经验的当地向导带领。该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极为复杂,是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有关滇西北湖泊的研究报道极少,还有更多湖泊等待人们去发现。
到人迹罕至处 寻访滇西北的湖泊
摄影 / 罗云成,何剑
图中,返乡的大学生白玛曲培在帮妈妈往炉子里添干牛粪生火,而牛粪烧尽留下的灰烬就会被收集起来,在赶羊上冰前铺撒在冰面上防滑。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图为陈塘镇一户夏尔巴人的家中,房梁上挂满了玉米和腊肉,两个小孩正在家中嬉戏打闹(摄影/王宁)。
在赶羊上冰前,村民们会用牛粪灰在冰面上撒出一条小道,避免羊儿们上冰打滑。牛粪灰是转场前大伙在村里准备的,是村民日常烧火留下的灰烬。图中,清晨的湖面上,抛撒的牛粪灰被晨曦照亮,竟有种朦胧的美感。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图为正在高黎贡山古茶树上采茶的傈僳族妇女(摄影/鲁韬)。
海拔:约1750米
地点:保山市腾冲市芒棒镇
民族:傈僳族
在樟木沟南端的中尼边境附近,一座边陲小镇樟木镇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下悬于山崖之上,很难想象这里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处景致(摄影/张振启)。
通过卫星定位追踪,作者绘制了“东北群”和“登加群”更为细致的家域范围。地图资料提供/李小雨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海拔:550米
地点: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民族:傣族支系傣洒人
傣洒人是傣族北迁后居住到戛洒江畔的,他们依然会生活在海拔较低的湿热河谷中(摄影/聂海洲)。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县,摄影师梁海宏在一条山谷中拍摄到了一个由13只成员组成的狼群。在我国西部,像这样拥有两位数成员的群体已经是规模比较大的狼群了,并不算常见。虽然缺少大范围的普查数据,但根据牧民的经验和一些侧面证据,随着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西部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狼种群数量可能正在恢复。但这或许也意味着未来人狼冲突会更加严重,采取何种措施来缓解两者的矛盾,让高原的食物链重回健康的状态,也让狼回归它原本的生态位,值得我们深思。摄影/梁海宏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梁海宏
亚东沟,暖湿气流沿此上溯造就了西藏的富饶之地
亚东沟通常指亚东县帕里镇以南的沟谷,海拔在2400—4300米。由于这条巨型沟谷的存在,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沿着亚东沟一路向北,在越过帕里镇和卓木拉日雪山后,又邂逅了湿地面积达327平方公里的多庆错,为暖湿气流继续北上提供了重要的补给,使之进一步深入至江孜谷地年楚河一带。因而从广义上来讲,亚东沟北部可至江孜县的年楚河谷地,全长约200公里,是喜马拉雅南坡众多沟谷中暖湿气流最为深入的一条。丰沛的水汽、适宜的气候以及雪山冰川融水的灌溉,使得年楚河流域成为西藏的富饶之地。图为亚东沟里的亚东县城(摄影/张乾敬)。
推瓦村中,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宁静祥和,图中可以看到,位于海拔5010米湖畔的推瓦村常年大风,但天气晴好时,人们还是愿意在村头找个稍微避风的地方晒着太阳,喝着酥油茶聊聊天。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借助卫星定位颈圈,可以掌握狼群中个体的活动规律,并由此推测出狼群的家域范围等信息。但要给它们戴上颈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先将狼麻醉才能安全进行。作者和向导当周以一具自然死亡的藏野驴尸体为诱饵设置了几个陷阱,狼一踏入就会被困住,此时就可以趁机将它麻醉。布设陷阱时,“登加群”的雄性头狼恰好从附近的山坡路过(摄影/张文攀),也成了第一只被“擒获”的狼。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张文攀
从万米高空向下俯瞰,摄影师拍到了库拉岗日雪峰簇与两个大湖同框的画面
库拉岗日,位于西藏山南市洛扎县境内,海拔7538米,是山南市的最高峰。在库拉岗日周围发育了8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峰和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共同建构起了一个气势磅礴的冰雪王国。库拉岗日山体整体呈东西走向,如一个硕大的冰雪屏障阻隔了南部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山脉南北两坡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差异。在库拉岗日的北坡,干燥少雨,植被稀少,呈现出一派荒芜、原始的景象。南坡湿润多雨,植被丰富,孕育了折公错、白马错、介久错等众多瑰丽多彩的高原湖泊。图为库拉岗日南坡的冰碛湖介久错(摄影/南卡)。在库拉岗日北坡的雪峰之下,分布着普莫雍错和羊卓雍错两个大湖。
图中,一位推瓦村的村民在鞋底装上了防滑链,由此可见普莫雍错冰面之滑。有的羊多次摔倒之后会变得“赖皮”,等待人类伸出援手。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2024年,可可西里的“网红狼”及它的同伴们依然在国道的车流中穿梭,在路边等待过往的人们投喂(摄影/江飞波)。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江飞波
每年冬季最寒冷、冰面冻得最结实的时间段,某个风小的日子,普莫雍错冰封的湖面上便会出现一条暖灰色“印痕”,好像竖起了一道城墙。这便是普莫雍错旁的推瓦村特有的冰上转场,在大约一周前,数百只羊沿着牧羊人在冰面上用牛粪灰铺撒出的小道,排成一条长龙走到湖上的中岛去吃草。现在,羊群以同样的路径缓缓归家。普莫雍错湖中的大岛、中岛都是羊群转场的目的地,大岛上的草大约够一千只羊吃二十天,中岛上的草只够几百只羊吃一周左右。无论大岛还是中岛,对羊群来说,都有着寒冷冬季难得的丰美牧草。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她也会在实验室内对野外捡回的狼粪等样品进行DNA和镜检分析来研究狼的食性,并借助模型研究狼的骨骼结构(摄影/宁录)。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宁录
图为日出时飘浮于云海之上的干城章嘉主峰(摄影/弥藏达娃)。
喜马拉雅的魅力:雪峰簇与六条沟
摄影 / 弥藏达娃
冷暖交织,寒冰之上的蓬勃生命力
从空中俯视冰上转场,普莫雍错冰封的湖边似乎有无数棵树被阳光晒成暖金色,乍一看像一座童话森林。仔细看去,这点点金黄不是被阳光涂成金色的树,而是聚集于此的羊群。湖冰湛蓝冷冽,岸上则是沐浴着洋洋暖意的羊群,冷暖对比形成一幅壮美的“八卦图”。羊群在岸边暂待,等候牧羊人铺就“牛粪灰之路”,再引导它们通过这条路来到湖中岛上,度过一段冬日里难得的、大快朵颐的幸福时光。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作者和同事还在一些石块上安装了魔术贴,当狼被涂抹在石块上的引诱剂吸引过来时,不但可以提高拍摄率,还可以粘下它们的毛发用来进行DNA分析,不过在这张照片中,魔术贴已经脱落(供图/李小雨)。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四水归堂式的徽州民居中,砖、木、石三雕遍布其间
徽州三雕会同时出现在住宅中,这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砖雕主要是做门楼。门楼是一座宅子的脸面,徽州有句谚语:“千日门楼百日房”,意思是房子100天就可以盖好,但是门楼要盖1000天,可见雕饰之精。木雕的运用最多,民居的主体是木结构,随处可见木雕。而且,满版布局是徽州木雕的一大特征,将人物、山水、花草树木等景物集中表现在同一画面上,层层叠叠,热热闹闹,使徽州木雕具有了非常浓重的民俗味。石雕在民居中出现较少,一般用在柱础、地袱石等基础部位。图中是一座四水归堂式的徽州民居,三雕遍布其中。四水归堂是指民居的屋顶都是斜坡形式,且坡面斜向院内,下雨时雨水会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院中,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与善于经商的徽商相合。
绘图/连达 插画素材提供/杨帆 连达 郭兵要 汪顺飞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羊蹄光滑坚硬,受力面积小,很难在冰上行走。若是不铺撒牛粪灰,羊群会在冰面打滑,不停摔倒,对于怀孕的母羊来说很危险。图是一只摔倒后“劈叉”的羊,后蹄在冰面上蹬出几道浑圆的轨迹,可以想见它当时的慌乱。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希夏邦马峰由三座高程相近的姊妹峰组成,这里也是喜马拉雅山脉现代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围绕着希夏邦马峰发育了十多条长度超过10公里的巨大冰川,冰川末端发育了规模宏大、形态各异的冰塔林。比较著名的有:北坡的野博康加勒冰川(也称达索普冰川)、协布普冰川等,冰川融水逐渐汇聚成涓涓细流,为河流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喜马拉雅北翼的河流上游大多发育于这些古冰川谷地之中,朋曲便发源于希峰北坡的野博康加勒冰川。由于海拔较高,且喜马拉雅山脉南面的暖湿气流难以深入,希峰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逐渐向畜牧业过渡,呈现出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图为9月初的秋收季节,希峰脚下的村民们正在收获牧草,留作牲畜过冬的饲料。
喜马拉雅的魅力:雪峰簇与六条沟
徽州三雕依附建筑而存在,既有实用功能,又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
徽州砖、木、石三雕中,木雕数量最多,精品也最多。徽州木雕多应用在民居、祠堂中,以徽州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流传广阔,江苏、浙江及其周边诸县的官、民建筑,都采用大量木雕进行装饰,出现了众多佳品。图为徽州木雕的撑拱。撑拱本来是斜架在立柱和房顶出檐之间的一根支撑木,结果在木雕匠人的手中变成了极具艺术气息的装饰品。图为张果老倒骑毛驴,下图为刘海戏金蟾。徽州三雕的雕梁画栋,既有实用功能,更照顾到了人们求吉、以象征寄托心愿等心理需要。摄影/宁录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摄影 / 宁录
为了看护羊群、防止野生动物前来侵扰,村民中抽签产生“临时岛主”,负责羊群在岛上的生活。村里的年轻人携带着生活物资上岛,为留守人员做准备。图是在岛上帮忙搭建帐篷的村民,众人齐心协力,帐篷很快就搭好了。上岛牧羊人的临时帐篷就搭建在小岛上的岸边,方便取水,下图为村民在冰面上凿冰取水。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野外研究很辛苦,在冬季,作者常要在大雪中为红外相机更换电池( 摄影/当周在见)。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徽州三雕追求极致的精细典雅,其技艺在徽州代代相传
徽州三雕追求极致的精细典雅,在中国本土美术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它的技艺传承主要分成两条线,一是以传承人为主体的徽州三雕工艺研究所或企业,以手工雕刻为主;二是生产旅游工艺品、内饰构件、古典家具等企业,以半机械化雕刻为主。前者是技艺传承的精华。图为徽州木雕匠人手工制作木构件。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康定木兰虽然美丽,但它生长的区域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太过偏远。但在我们身边,木兰科植物其实并不难见到,尤其是玉兰属的物种,很多都是常见的城市绿化树木。例如玉兰(白玉兰)、紫玉兰,以及二者的杂交种,名字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的美女“大小乔”的二乔玉兰,此外还有望春玉兰等。如果把这几种玉兰种植在同一个地方,它们花期的先后大约是望春玉兰—玉兰—二乔玉兰—紫玉兰。
“康定木兰王”贡嘎山东坡最美丽的那棵树
夏季的普莫雍错,湛蓝、迷人,被称为“仙女之泪”。作为高海拔地区的淡水湖,它为周围的人和动物提供了赖以为生的水资源。然而到了冬天,普莫雍错则呈现出另一幅光景,一派冰封的世界。图中羊群排成一队,行走在冰面上,这是普莫雍错旁的推瓦村千百年来一直持续的冰上转场。领队的牧羊人走在羊群最前面,一边引导羊群的行进方向,一边往冰面上添撒牛粪灰,冰面上出现一条清晰的灰之路。铺撒这条路,是为了增加摩擦力,防止羊群在通过冰面时打滑摔伤。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2023年夏季,“登加群”的雌雄头狼正在自己的家域内巡视,这个狼群以嘉塘的登加神山为核心家域,故而得名。画面中左侧体型较大、戴着卫星定位颈圈的是雄性头狼,右侧是它的配偶(摄影/邓星羽)。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邓星羽
他们的工作也包括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图为匠人在祠堂中下料,准备制作木雕。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望春玉兰
Yulania biondii
望春玉兰常见的是小乔木,也有大乔木,花朵一般有9枚被片,最外轮3枚被片非常小,内两轮被片较大,被片外侧底色白色,一般带有红色纹,耐寒性很好,是北方开花最早的玉兰,一般在3月上旬到中旬开花,比其他玉兰都早。这张解剖图表现了望春玉兰的外轮3枚小被片,内轮6枚大被片,以及雄蕊群和雌蕊群的结构(下图 摄影/余天一)。
“康定木兰王”贡嘎山东坡最美丽的那棵树
寒冬夕阳下的普莫雍错清寒动人,环湖分布着好几座小村庄,而推瓦村应该是离湖岸最近的一座,就坐落在伸入湖中的小丘边上。图中冰封湖面中露出的三条黑色的“脊背”便是普莫雍错的三座岛。小岛是村民们用来进行放生仪式的场所,而大岛、中岛便是冰上转场的羊群的目的地了。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所长 研究员 邓涛 绘图/吴筱兰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夕阳下的希夏邦马峰如熟睡中的维纳斯女神,最后一抹余晖将摩拉门青峰山尖点亮,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神韵(摄影/李国平)。
为了近距离拍摄康定木兰花的细节,摄影师尝试把手机夹装在3米长的录音延长杆上,然后举着杆子将手机凑近花朵,居然拍出了广角加微距的效果。阳光透射下,可以清晰地看清康定木兰狭长的花被片,以及位于中央的雌蕊群和雄蕊群。
“康定木兰王”贡嘎山东坡最美丽的那棵树
当羊群走上冰面时,晨光乍现,日出前天边的淡蓝色被阳光涂抹成一片金黄,雪山也在远方默默守望着它们。在美妙光线的衬托下,这样的劳动场景也就变成了极具形式感的画面。羊群排成一队行走在冰面上,它们在岛上吃草数日后,再沿冰上的灰路回到岸边,回到和人类世世代代生活的家里。然而,随着气候变化,村民们近几年感受到冬季普莫雍错的冰面变薄,冰面的不稳定直接威胁着赶羊转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与此同时,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吸引,使得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村庄前往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方式。未来,冰上赶羊转场、乃至放牧这样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否会逐渐消失,最终隐入历史的尘埃?只有时间知道答案。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图为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宝伦阁厅堂内美轮美奂的木雕。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此外,他也记录过高大的滇藏木兰与前景的杜鹃花同框绽放、互相映衬的画面。
“康定木兰王”贡嘎山东坡最美丽的那棵树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夜空下的“木兰王”:一树繁花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
2023年,摄影师董磊希望为“木兰王”拍摄一张以星空为背景的照片。他在树下支起了三脚架,然后耐心等待。幸运的是,本是阴天的夜晚,云层却散开了半个小时左右,满天繁星从云幕打开的“空窗”中显露出来,与“木兰王”枝头的一树繁花交相辉映,也让摄影师收获了梦寐以求的画面。
“康定木兰王”贡嘎山东坡最美丽的那棵树
图显示,尼果寺的生境适合多种青藏高原的鸟类生活,白马鸡、黄喉雉鹑觅食时十分和谐。尼果寺静谧而祥和,站在这片土地上悠然远望,心灵都会受到涤荡。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图为一只棕尾虹雉雄鸟走在卡久寺长长的转经筒下,在金灿灿的转经筒的映衬下,它也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十分炫目。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图为三只藏雪鸡来到雄色寺禅房,站在禅房的小围墙上,背景中间是海拔7000多米的宁金康桑雪山,这绝美的景观,只一眼,便忘不掉。相比于藏马鸡,藏雪鸡的分布范围更广一些,它们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高山区域,终年生活在海拔3000—6000米的森林和灌丛上限之上的高山草甸和高山裸岩地带,是世界上五种雪鸡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种。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牌坊上装饰着当地惯用的鳌鱼造型,两根鱼须伸向天空
狭义的“民居”指人们居住的住宅,而广义的“民居”则包含民居、祠堂和牌坊,牌坊是徽州石雕艺术的集中展示地。牌坊的立柱前后有用圆雕手法雕成的夹柱石,牌坊的石柱、月梁、额枋、斗拱、雀替上都以镂空雕或浮雕刻上珍禽异兽、万字文、斜方格等各种回纹图案。图为人们聚集在黄山市歙县许村的五马坊下,进行当地传统民俗活动“舞大刀”。可以看到,牌坊正脊两端的正吻上装饰着当地门头上惯用的鳌鱼造型,鱼嘴衔着正吻,鱼身倒立,还有两根鱼须伸向天空,给整座建筑增添了灵动之气。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上图中,鸟儿们下台阶时各显身手,一只白马鸡下最后两个台阶时心急了,一步迈空,摔了下来,狼狈地两脚蹬地、全身紧绷,滑稽极了,看上去像一个白花瓶。仔细看去它的瞳孔收缩得紧,别看它会飞,这时显然也是慌了。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徽州老宅的外观十分简单,进门后却别有洞天
外地人初到皖南,很容易被白墙黛瓦的极致简单色调所迷惑。在一片马头墙争相挑出飞檐的建筑群中,人们很难辨清屋主的财富地位,但踏足屋内,你会发现别有洞天,有的古建筑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可以说,徽州是被一代代匠人用青砖琢磨而成,用木料装点而成,用石料雕凿而成的。图为雪后的徽州民居。(摄影/张建平)。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图中可以看到,卡久寺的天然崖壁是棕尾虹雉的家,从崖壁上纵身一跃,可向上飞,亦可向下飞。有了寺院的庇护,棕尾虹雉栖息在这里多了一份安全感。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河流朋曲与6座八千米雪峰为伴
西藏的河流中除了最重要的雅鲁藏布江外,还有一条很特别的河流——朋曲值得一提。朋曲由源头开始大致沿着自西向东的方向流淌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麓,它的流域范围包括了定日、定结、岗巴三个县城,日喀则定日机场就建在朋曲边。朋曲最特别之处是,它一路遥望着希夏邦马峰、卓奥友峰、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干城章嘉峰等6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雪峰,一路接受着世界顶级雪峰群的冰川融水。在定日县和定结县的交界处,朋曲接纳了与其相对而行并流经了岗巴县和定结县的叶如藏布后,转了一个几乎为直角的弯,向南切穿喜马拉雅山脉,流入陈塘沟,流出国境。摄影/张翙羽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张翙羽
图为制作好的石雕花窗。徽州石雕一般用于牌坊、桥梁、民宅的基础部位以及祠堂的石栏板、云鼓、须弥座等处。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图为一只藏马鸡在丹萨梯寺门口驻足,痴痴地望着往来的行人,在红色的藏式建筑映衬下,它的羽色也显得耀眼了一些。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徽州砖雕是刻在当地盛产的青灰砖上,制砖时要精选泥土,筛除沙粒,然后进行烧制,图为工人在将烧制好的青灰砖搬出砖窑。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藏马鸡与藏雪鸡:分布范围“马”低“雪”高
藏马鸡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鸟类,分布仅限于西藏境内。具体来说,就是喜马拉雅山东北麓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的森林和高山灌丛,海拔在2800—4800米。秋冬季集群是马鸡属的一个典型特征,图中可以看到,同其他马鸡一样,藏马鸡也十分好斗,只要几只藏马鸡聚在一起就免不了打打闹闹。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砖雕的内容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图为正在雕刻中的砖雕作品。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图是一扇门,一位年轻的尼姑刚刚走进去,黄喉雉鹑站在这里守望着她。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青藏高原在我国的版图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按照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的划分,青藏高原划为两个高原温度带即高原温带和高原亚寒带,其下再分别划为3个类别的干湿地区,共划分出10个生态地理区。“一江两河”所在的区域属于藏南高山谷地区。本区的北部是两条著名的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西段;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最高耸的中间大部分区域;西部是位于阿里地区公珠错的狭长地区;东部界限大致为米拉山和山南市隆子县加玉乡的连线。这一狭长的地理区域以雅鲁藏布江贯穿于中部,在南北高大山脉及众多海拔七八千米的山峰夹峙下,冰川融水汇流的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孕育和浇灌出西藏悠久璀璨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也因此这一区域成为青藏高原上自然景观和人文精华皆精彩之地。图为青藏高寒区自然地理分区图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古徽州地处山区,受地理因素的限制,无法像中原世族一样修建豪门大院,只能在典雅、工艺和奇巧上另辟蹊径,追求极致的雕刻,形成斗技、斗艺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徽州三雕不但图案日渐繁复,而且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层次,据发现的三雕实物证明,多层雕刻的层次最多可达九层。图为徽州砖雕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正辉的砖雕作品《全家福》,他将九层雕刻技艺复原,真实重现了这种雕刻技艺的魅力。摄影/宁录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摄影 / 宁录
在卡久寺的第六天上午,放晴了,到处都是一片晶莹剔透的世界,雾凇装点了森林,摄影师埋伏在一处山坡后,期待着棕尾虹雉来到这里,等了两个多小时,梦想成真,一只棕尾虹雉悠闲地漫步,一步步走向摄影师祈祷的地方。它走到雾凇包裹的灌木旁,身后是郁郁葱葱的针叶林,它轻轻扭了扭身,阳光打在它的背上,九色鸟的光辉闪现,荧光绿、红、黄、蓝、紫、橘、棕、黑、白,它的美超出了人的想象,图记下了这撼动人心的瞬间。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本文所说的“一江两河”区域基本位于“祁吉线”的东南部,照片拍摄的是拉萨河,河谷农业发达,人口、城镇沿河密集分布,每一个沟口的洪积扇处,都已开发出肥沃的农田,9月中旬,整条河谷沉浸在丰收的氛围里。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南麓,画面中远处勾勒出天际线的一排雪山就是念青唐古拉山(摄影/张翙羽)。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张翙羽
康格多山,藏南高山谷地自然区最东端的雪峰簇
康格多山雪峰群是藏南高山谷地自然区最东端的一簇雪山,主峰海拔7060米,坐落于山南错那市境内,东距勒布沟仅60多公里,位置恰好处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由东西转向东北的转折点上。它的山体主要由南北两条主山脊和陡峭的东西坡合拱而成,其周围高峰林立,雪山绵延,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不下30座,形成了以康格多山为核心的雪山簇。在《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上,康格多山地处藏南高山谷地区、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区和川西藏东高山区这三大自然区的交会处。在多个自然区交会的区域,往往会在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康格多山也不例外。在它的东南方,是深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的东喜马拉雅南翼的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区,东北方则是藏东南高山和深谷纵横交错的“冰绿之地”。摄影/刘彦斌
雄色寺之畔,人来鸟不惊
雄色寺附近的一些鸟类已经适应了与人同在的环境,见到人来也不会惊走。图中,雄色山海拔高一些的地方是高山裸岩地带,一位老妇的家在这里,一对藏雪鸡在她家周边一边觅食一边晒太阳,老妇进进出出,藏雪鸡悠然地望着她。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的河流,对于西藏的影响,没有哪条河流能够超越它,其上游的畜牧业和中游的农业均受惠于这条大江。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自河源开始便自西向东奔流。其实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有三个,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考队实地考察得出杰马央宗曲最长,为正源。三源汇合后称当却藏布,也就是马泉河,而从仲巴县里孜村开始才称雅鲁藏布江,里孜村以上的河段也被划分为雅鲁藏布江的上游。上游马泉河段河谷宽广,一般宽约10—30公里,河床坡降很小,水浅而清澈,拥有丰美的水草,是放牧牛羊的绝好牧场。图为仲巴县的帕羊湿地草原,皑皑的雪山下,牦牛正吃得悠然自得。
摄影/王治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王治
图为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卢村一处徽州古民居内部的生活场景,孩子们的身后,是透雕回纹草龙图案的木雕窗扇(摄影/张建平)。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摄影 / 张建平
图为在希峰附近海拔5000多米的山坡上,一个藏族小伙正在放牧,他使用抛石器奋力抛出石块,以驯服脱离队伍的牦牛归队。摄影/王治
位于山南市洛扎县拉康镇的卡久寺终年云雾缭绕,有“云止之寺”的称号。图中,卡久寺的早晨,第一批访客常常就是这一群雪域高原上生活的雪鸽,阳光刚刚照在雪山上,寺院的周围还在黑暗中,它们就成群结队地飞来了。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拉萨河汇入雅鲁藏布江
一条“发辫”汇入一条更大的“发辫”
雅鲁藏布江在中游段汇集了很多支流,最重要的即为拉萨河,拉萨河流经拉萨市后向西南汇入东流的雅鲁藏布江。画面中左侧的河流为拉萨河,右侧的为雅鲁藏布江,这一河一江在它们交汇的很大区域内最具观赏性的河流特征是辫状水系的发育。看似河水在河谷中“泛滥”,其实辫状水系发育的河段很少对人类产生大的危害。西藏最大的机场贡嘎机场就坐落在雅鲁藏布江宽阔的河谷中,每当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机翼下面最夺人眼目的,便是河谷中江水和沙洲共同编织的“发辫”。摄影/张翙羽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张翙羽
希夏邦马雪山群是藏南高山谷地自然区西边的一簇雪峰群,主峰希夏邦马,位于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海拔8027米,东南距珠穆朗玛雪峰簇约120公里,是唯一一座完全在我国境内的8000米级雪峰。希夏邦马峰本身由三座距离不远且高差不大的雪峰组成,即希夏邦马主峰、西峰和中央峰。在希夏邦马雪峰群的周围,矗立着波绒日、岗彭庆、朗塘里壤等一系列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峰,颇有众星捧月之势( 摄影/刘彦斌)。
上图中,午时艳阳高照,两只灰腹噪鹛跳到铁管子上开始吸吮冰溜子上被太阳融化的水滴。冬季的雄色寺干燥缺水,任何一点水都能带来勃勃生机。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在云南,垂直地带性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人文领域的奇观。不同的海拔高度造就了不同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为不同民族的生存提供了不同的条件,进而诞生了多样的生产方式:有的从事农耕,有的从事牧业,有的从事渔猎……每一种生产方式对应的商品也不一样。居于最高层位的藏族南下到丽江后,便很少向南了,而海拔更低的白族等民族也很少在丽江古城以北的高海拔区域生活,各地货物就这样在居于不同海拔梯队的民族之间传递。不是所有民族都能生产出所需的全部物资,民族垂直分布使得不同民族生产出不同物资,在商品交换中形成了一种既独立,又互惠、互助、互嵌的发展模式。本跨页绘图为编辑部提炼出的云南民族垂直分布图,受版面所限,并未将云南的所有民族画出,仅选择部分民族进行展现。图中可见,傣族、壮族居于最低层位,拉祜族、基诺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等居于较高层位,景颇族、傈僳族、苗族、瑶族、哈尼族等居于更高层位,白族、纳西族、彝族等居于海拔更高一级的地区,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藏族则居于最高层位。绘图/Handi工作室
云南 神奇的民族垂直分布
西藏最大的城市拉萨市 在拉萨河谷中孕育和发展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与南极、北极一样独特地存在于地球表面。这样一片平均海拔4000米,被多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雪峰围绕,以高和寒来定义的区域适合人类生存吗?答案是肯定的,西藏“一江两河”所滋养的田园和城市给出了答案。这里的“一江”指雅鲁藏布江,具体指其中游的干流,“两河”即拉萨河和年楚河,具体指它们的中下游。这里是西藏农业的精华所在,也是西藏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拉萨、日喀则等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就是在拉萨河和年楚河的河谷中孕育并发展壮大的。图为拉萨市及其所处的拉萨河河谷,拉萨是西藏最大的城市,也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整个城区展布于拉萨河所携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河滩地上。在海拔超过3600米的地方,发展出这样一座人口密集的城市,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摄影/张翙羽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张翙羽
中甸大雪山:碧塔海
从高空俯瞰,在云雾的掩映下和森林的环抱中,碧塔海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块温润的碧玉。该湖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内,地处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所在区域是集典型的高原湖泊、沼泽草甸和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植被于一体、保存完整的高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碧塔海、属都湖和弥里塘亚高山牧场,这三者也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到人迹罕至处 寻访滇西北的湖泊
鸟的到访,为庄严的寺庙平添了一丝灵动
西藏的寺庙是藏传佛教的圣地,神圣而庄严。然而鸟儿的来到,为这里注入了灵动的气息。图为清晨的丹萨梯寺,静谧而祥和,天还没有大亮,一只藏马鸡站在一堆柴火上一边欣赏着寺院全景,一边瞭望着山坡下的同伴。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东界:喜马拉雅山脉 雅拉香波雪山
海拔:6647米
摄影/张振启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张振启
碧罗雪山:南几洛湖泊群
南几洛湖泊群是滇西北典型的串珠状冰蚀湖泊群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有一片由多个湖泊构成的湖泊群——南几洛(也叫南极洛或南姐洛)湖泊群。
到人迹罕至处 寻访滇西北的湖泊
藏南高山谷地自然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介于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之间呈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及北翼高原湖盆和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谷地。在世界14座8000米级雪峰中,这里分布有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马卡鲁峰、洛子峰等数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以切穿喜马拉雅山的6条深大沟谷为界,可以将这一区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划分为6大雪峰簇。在喜马拉雅山脉与拉轨岗日山脉之间,哲古错、羊卓雍错、普莫雍错、佩枯错等一系列断陷湖发育其中。在这一区域的中部,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贯穿其中,上游的马泉河为高原宽谷,曲流、边滩和牛轭湖广泛发育,并伴有新月形沙丘;中游宽窄河段相间,著名的峡谷有约居峡谷等,在拉孜、日喀则、曲水及扎囊等地为重要的宽谷河段,这里冲积平原广阔,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是西藏的富饶之地。
喜马拉雅的魅力:雪峰簇与六条沟
图为高高的寺院,藏马鸡腾空而起,看它这一跃,藏马鸡就像来到了自己的家,每一个角落、每一扇窗户、每一位熟悉的尼姑、尼姑口袋里的青稞,它们是如此地熟记于心。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海拔相近的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有着相似的生产方式
本图及下图分别为云南地形图和云南少数民族分布图,根据不同的地形海拔和不同民族的分布,便能了解云南民族垂直分布的特点。其中,海拔1000至2500米的山地、高原,是云南民族分布最多的层位,汉族、傈僳族、布朗族、基诺族等20多个民族居住于此。在这一层位上,海拔相近的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也较为接近,因而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上也比较接近。随着海拔的上升,傣族、壮族等民族在湿热河谷中的稻作农业逐渐过渡到了布朗族等民族的山地茶叶种植农业。
云南 神奇的民族垂直分布
本区西部边界的公珠错在地图上很难找到,你可以寻找其附近的地标性山峰纳木那尼峰(摄影/姜曦),而东部边界则可以寻找雅拉香波雪山(摄影/张振启)。这样,藏南高山谷地区的轮廓就基本呈现出来了。
图为
西界:喜马拉雅山脉 纳木那尼峰
海拔:7694米
摄影/姜曦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碧罗雪山:未名湖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普拉底乡之间的碧罗雪山中,有一座还没有名字的湖泊,湖的旁边有一栋百年前外国人建的房子,当地摄影师建议将该湖取名为洋房湖(摄影/罗金合)。碧罗雪山是澜沧江和怒江两条大江相夹的一条山脉,也是两江的分水岭。该山脉数量众多的湖泊,大都分布在海拔3500米以上人迹罕至的地带,所以不少湖泊至今尚未被外人发现或命名。
到人迹罕至处 寻访滇西北的湖泊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东至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全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公里,整体呈向南突出的弧形。以东经82°和东经92°为界,可以将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分为西、中、东三段,其中段主要属于藏南高山谷地自然区。这里雪峰林立,地势高亢,汇集了多簇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雪峰群,自西向东分别为希夏邦马雪峰簇、珠穆朗玛雪峰簇、干城章嘉雪峰簇,是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段。图为以珠穆朗玛峰为核心的雪峰簇,海拔8848.86米的世界最高峰珠峰巍然耸立在群峰之上,成为整个藏南高山谷地自然区地势最为高亢的部分。摄影/刘彦斌
源于北方的氐羌族群南迁后喜欢居高,源于南方的古代族群北迁后倾向住低
云南多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南来北往的古代族群的迁徙造就了如今的民族分布格局。各民族所处的具体层位,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根源。一般来说,源于北方的氐羌游牧族群原居于高寒地区,迁徙到滇中南后,由于生活方式、生态适应性及文化特征等原因,通常只愿意寻求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凉爽的山区居住。源于南方的古代族群,即使向北渗透到新一级高地,往往也是深居河谷低坝,追求炎热的地带。族群长期形成的环境适应性,导致族群迁徙后,依然会选择适合本族群的自然带,如果贸然进入不适合自己的自然带,则有可能危及族群的生死存亡。图表反映的是云南主要民族的源流。在云南,很多民族都有在节日期间摆长街宴的习俗,通过三张长街宴的图片,我们也能感受到不同民族所居的不同层位。
云南 神奇的民族垂直分布
高黎贡山:腊吉洛湖泊群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腊吉洛湖泊群分布的海拔大约在4000米(上图 摄影/张晋康)。该湖泊群所在的山脉为高黎贡山,这里湖泊星罗棋布,多是由冰斗、冰蚀洼地等积水而成的冰川湖,其中海拔3485米、深达7米的听命湖最为有名。
到人迹罕至处 寻访滇西北的湖泊
西藏寺院红色、白色的寺墙,庇护的不只是藏传佛教的僧人和信徒,也是这片土地上所有的生灵。图中,尼果寺的尼姑看着我和一群岩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12张人物图片代表了不同海拔的12个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从山脚下卖热带水果的傣族,到山顶上种植青稞的藏族,高黎贡山上民族分布的多彩、丰富、神奇,让摄影师感叹不已。摄影/鲁韬
北界:念青唐古拉山脉最高峰 念青唐古拉峰
海拔:7162米
摄影/姜曦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姜曦
图为南几洛湖泊群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湖泊(摄影/蔡武成)。这些湖泊都是典型的冰蚀湖(冰川湖中的一种类型)。冰川磨蚀地表形成冰蚀洼地,后积水而成湖泊,被称为冰蚀湖。冰川虽是固体,却与河流一样可缓慢流动。由于体量巨大,冰川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所过之处,能将地面挖出凹坑,将两侧山崖削平。正是靠“削、挖、推、堵”,冰川在山地环境中塑造出了形态各异的湖泊。
图为冰面上的牧羊人与羊群,羊群紧随牧羊人身后,在牛粪灰铺就的小路上形成一条长龙,缓缓行进。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除了在宏观地理构架上,云南的不同民族居于不同的海拔层位,在某些局地,也会因海拔不同有民族分布的差异。摄影师鲁韬就用镜头记录下高黎贡山不同民族的生存状况。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黎贡山从藏东南一直绵延至滇西南,在中缅边境附近逶迤南延400多公里,高黎贡山东西两侧分别为怒江和独龙江两条大江。沿着南北向的高黎贡山前行,海拔和纬度差异造成了气候与自然环境的迥异,进而造就了生活在高黎贡山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图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中用溜索过怒江的一对傈僳族母子。
云南 神奇的民族垂直分布
年楚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是雅鲁藏布江南岸最重要的支流,河流两岸地形平坦,一直以来都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也是西藏的富饶之地,有“西藏的粮仓”之称。在年楚河即将汇入雅鲁藏布江的地方,宽阔的河谷上发育了一座人口密集的城市——日喀则市。日喀则市的海拔3800多米,比拉萨市还要高,它和拉萨一样,在漫长的人类演化过程中,被人类选择,成为聚居繁衍之地。如果只看眼前这些楼宇密集的城市区,很难想到它的西南方200多公里处就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摄影/姜曦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姜曦
迪隆雪山:无底湖
无底湖(当地藏语称为沃迪错),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格咱乡,是中甸七大雪山之一迪隆雪山(主峰海拔5004米)数十个湖泊中的一个。无底湖所在的滇西北是云南地势最高的区域,散布有数以千计的湖泊。这些湖泊中不少连名字都没有,它们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山上成群、成带分布。这些湖泊大都水质清澈,与草甸、森林、雪山、飞瀑、湿地、花卉等相伴,共同绘就了一幅幅绝妙的人间奇观。过去因为地势高峻,交通不便,很少有外人进入滇西北一带,去欣赏、研究这些湖泊。
到人迹罕至处 寻访滇西北的湖泊
岛上会搭起炉灶,在湖上凿取的冰直接放进锅里煮水饮用。图为村民们一起修缮岛上的羊圈,为赶上岛的羊群提供住所。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碧罗雪山:念布湖
图为念布湖(摄影/李茂金),该湖的水通过出水口飞泻而下,犹如一条凌空飞舞的白色绸带。
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喜马拉雅山脉南面的陈塘沟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
提起西藏的河流,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声名赫赫,而朋曲则少有人问津。殊不知,这条发源于希夏邦马峰北坡的河流竟然能将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数座8000米级雪峰串联起来,并一路裹挟着卓奥友峰、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峰等诸多雪峰的冰川融水,在陈塘沟一带奋力切穿喜马拉雅山脉,向南注入恒河平原。陈塘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朋曲下游河谷,另一部分为从定结县日屋镇到陈塘镇之间的拿当河谷,整体呈“丁”字形。值得注意的是,陈塘沟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整个陈塘沟附近有多条绿色枝杈状的分支充满整个山谷,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惠泽,这里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图为朋曲以及建在朋曲西岸半山腰上的陈塘镇,小镇与河谷中的朋曲水面落差有300米之高(摄影/李珩)。
图为冰上转场前一天,白玛曲培在帮助村民将收集的牛粪灰打包装上拖拉机。自从这里修了路,村民们再也无需依靠人力把物资搬运到湖边,节省了很多力气。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大致以滇池为界,滇池以南的云南属于中亚热带,滇池以北则是北亚热带区域。随着海拔和纬度的逐渐提升,滇西北的民族以纳西族、彝族和藏族为主。图为位于金沙江畔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的拉伯鲁盘坞村(宝山石头城),海拔1720米,是一处悬崖上的纳西族村寨(摄影/谢罡)。
哈巴雪山:未名湖
在雪山、鲜花与草甸的环绕中,哈巴雪山上一座没有名字的湖泊显得格外静谧、深邃,又透出几分超凡脱俗的气韵。哈巴雪山(主峰海拔5396米)位于香格里拉市东南部,与玉龙雪山隔虎跳峡相望。哈巴雪山所在的滇西北为低纬度高海拔海洋性山岳冰川发育地带,也是云南冰川作用强烈、冰川遗迹分布广泛、发育典型的地区。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地区,现代冰川、消亡中的冰川与冰蚀、冰碛、冰水沉积等冰川地质遗迹并存。这些古冰川遗迹中的冰蚀洼地、冰斗等地貌积水成湖,形成了滇西北主要的湖泊类型——冰川湖。摄影/李雄春
站在吉普峡谷铁索桥上,吉隆藏布水势浩大,水声如雷,两岸植被蓊郁,水汽扑面而来,仿佛身处热带(摄影/王宁)。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海拔:1700米
地点: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民族:布朗族
图为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上的翁基古寨,这是一个布朗族村寨。布朗族是我国较早种茶的民族,被称为千年茶农。2023年9月,包括翁基古寨在内的景迈山古茶园和古村落组成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摄影/蔡同尘)。
云南 神奇的民族垂直分布
碧罗雪山:七莲湖(下图)心湖(右图)
七莲湖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碧罗雪山上,是碧罗雪山面积最大的一个湖泊群,由七个分散的小湖构成,从高空看宛如七朵盛开的莲花,因此而得名,被当地怒族视为圣湖(摄影/李品坤)。从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出发,驾车行驶十多公里,再徒步十多公里,途中穿过云雾缭绕的万亩林海以及层层叠叠的杜鹃花丛,便可来到七莲湖边。映入眼帘的除了湖泊,还有群峰、草甸、花海,山坡上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由于风大,当地的灌木、花草都是贴地生长。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在平均海拔3380米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居民以藏族为主。到了迪庆州,云南民族的垂直分布也就画上了一个句号。从海拔五六百米的傣族、壮族的湿热河谷农业,到海拔3000多米的藏族牧业区,云南民族的垂直分布就这样神奇地呈现了。图为香格里拉市帕纳海之畔放牧的藏族牧民。摄影/王石宝
海拔:3260米
地点: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
民族:藏族
为了解人们对狼的看法,作者对嘉塘草原的牧民进行了调查,在藏族传说中,狼是山神的狗,因此人们对狼原本是敬畏的,觉得看到狼“使人感到吉祥”,也认同“有狼的地方意味着环境更好”,可由于狼袭击家畜使牧民蒙受损失,大家对狼的保护意愿又趋于负面(数据提供/李小雨)。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在碧罗雪山,还有一座被群山环抱的湖泊因为酷似心形,而被当地人称为心湖(摄影/蔡武成)。该湖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洛义村洛通社——一个茶马古道上的藏族村落旁。奇特的心形外观,澄净的湖水,在静静地诉说着大自然的浪漫。碧罗雪山分布的众多冰川湖,海拔大都在3500—4000米。每年春天,清澈透亮的湖水映照着周围的森林草甸、高山杜鹃和蓝天白云,宛若一片世外桃源。
到人迹罕至处 寻访滇西北的湖泊
中,村民在扶起一只倒地不起的羊,还有一只羊在旁边看热闹。有些羊会摔懵甚至摔伤,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村民们或抱或背或者直接拖行,帮助一些打滑走不动的羊儿在冰面上前行。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横断山脉虽然阻断了东西交流,但是却造就了众多南北向的大峡谷,峡谷成为了古代族群迁徙的天然通道,即人类学中常提到的藏彝走廊,藏彝走廊对于云南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云南省丽江市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交界处,呈现出以纳西族、彝族为主要民族的特征。民族垂直分布以云南最为典型,但并不是云南的独有现象,在四川、贵州等省份也可以看到,比如图为四川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的俄亚大村,这处纳西族村落海拔约2200米,是纳西族聚居的区域(摄影/沈云遥)。
图为普莫雍错湖中的大岛、中岛,湖的南侧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雪峰。
普莫雍错冰上转场 当传承千年的牧人之路,变成日益火热的网红“景点”
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时,李小雨就选择了狼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根据自2000年起全国各地的红外相机、野外目击以及毛发、粪便等痕迹记录,她标注了一张我国野生狼的记录点分布图,由于历史上的猎杀以及经济发展对自然栖息地的侵占,狼在我国东部几乎失去了生存空间,目前的记录点大多位于人口相对较少的西部。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图为云雾缭绕的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那诺乡红土坡村,这是一座建在哀牢山梯田旁的哈尼族村寨(摄影/蔡同尘)。
海拔:约1700多米
地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
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民族:哈尼族
勒布沟是藏南高山谷地自然区最东端的一条深大沟谷,它自北向南切穿喜马拉雅山,将库拉岗日雪峰簇和康格多雪峰簇自然分隔开来。勒布沟位于山南错那市南部,全长约44公里,西邻不丹,向南便是被印度非法占据的达旺地区。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加上海拔低、切割深,使得勒布沟成为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的天然通道。在暖湿气流的影响下,勒布沟常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可达900毫米,呈现出与高原面上截然不同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风光。图为摄影师在去往勒布沟途中的波拉山口附近拍摄的,一丛怒放的杜鹃花盛开在弯弯曲曲的山路旁。波拉山口的海拔约为4500米,由此开始,在经过无数个惊险的 “回头弯”后,便可下到海拔2900米的勒布沟中。在这水平距离不到10公里的距离内,海拔骤降了1600米,周围的景致也从苍凉莽荒的高原瞬间进入到一个满眼青山秀水、处处飞瀑流泉的温润世界。摄影/陈业伟
嘉塘草原面积大约1000多平方公里,南北各分布着3个狼群,它们拥有各自的家域。在2019—2021年和2022—2023年两个时段,作者通过对狼群成员活动范围的观察推测出了它们的家域范围,可以看出,不同狼群的家域有着年际间的变化,地图也反映出了狼群命运的跌宕,嘉塘北部3个狼群之一的“齐秦群”就是直观的案例。2019—2021年间,这个狼群的家域面积尚且非常可观,但从2022年开始,或许是由于成员向外扩散或是遭遇了意外,“齐秦群”一蹶不振,最终它们的家域被东侧的“东北群”所吞并。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其作品《闲情偶寄》中,曾盛赞白玉兰枝头数不尽的花朵怒放的盛景,但也感叹这些花在绽放之后便全部凋谢,半片花瓣也不留,乃世间憾事。包括康定木兰在内的很多木兰科植物都有先花后叶的特征,但短暂开放后就会凋谢。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摄影师沿着林间小道偶遇了一次木兰花瓣的落英缤纷,这是一棵凹叶木兰,此时它的花期已经过半,又恰逢一阵暴雨,玫瑰色的花被片撒满了森林小径,让人产生了生命循环的感悟。
“康定木兰王”贡嘎山东坡最美丽的那棵树
北界:念青唐古拉山脉第二高峰 穷母岗日
海拔:7048米
摄影/李珩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朋曲源头 望见希夏邦马峰标志性身影
画面所示是朋曲的源头区域,细弱的水流游荡在河谷中,形成小规模的辫状水系。朋曲是一条外流河,也是一条国际性流河,从我国流出国境后进入尼泊尔,而后汇入印度的恒河,最后流入印度洋。朋曲发源于希夏邦马峰北坡的野博康加勒冰川,画面中河流尽头的雪山就是有着标志性面孔的希夏邦马峰。
摄影/陈业伟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陈业伟
用大名鼎鼎的山峰 勾勒藏南高山谷地区的轮廓
一切和喜马拉雅山脉相关联的事物似乎都会天然地带上崇高的光环,中国生态地理区划中,藏南高山谷地区是和喜马拉雅山脉联系最紧密的一个自然区,它的南界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部分区段,除去喜马拉雅山脉中那些响亮的山峰名字外,我们用北、西、东三个方向上的山峰来锁定这个区域的范围和轮廓,同时感受本区山地自然景观的独特性。藏南高山谷地区的北界由几乎连为一线的两条山脉组成,西部是冈底斯山脉,东部是念青唐古拉山脉的西段,若以海拔高和知名度高的标志性的山峰来定位北界,由西到东则为藏族人公认的神山冈仁波齐峰(摄影/陈业伟)、冈底斯山脉的最高峰冷布岗日(摄影/陈业伟)、念青唐古拉山脉第二高峰穷母岗日(摄影/李珩)和念青唐古拉山脉最高峰念青唐古拉峰(摄影/姜曦)。本图为北界:冈底斯山脉主峰 冈仁波齐峰
海拔:6656米 摄影/陈业伟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陈业伟
狼要生存,牧民也要生活,人狼冲突应该如何化解?
通过本文作者的调查,青海嘉塘草原狼群的食物中37%都是各种家畜,其中最多的是家牦牛,狼的猎杀占家畜死亡原因的53.9%。这是否说明狼更爱捕食家畜呢?为此她计算了狼的捕食偏好指数,结果显示它们依然偏好藏原羚这样的野生有蹄类和旱獭,对家畜的偏好指数则是负值,猎杀家畜可能是自然猎物不足情况下的机会行为。嘉塘各种家畜的数量大约是野生有蹄类的30倍,如果把家畜从狼的食物中剔除,野生有蹄类和旱獭远不能满足狼的生存。由于牧民的看守,偷袭家畜其实并不容易,但它们数量庞大又无需费力找寻,一旦牧民疏于防范,狼就会有机会。我们根据视频和文字资料绘制了这张场景图。在发动袭击前,狼群会先在家牦牛群中挑选落单或弱小的目标,然后乘其不备一拥而上,直接跳过咬死猎物的步骤,齐心协力将其压倒在地,一边大口撕肉,一边提防其他牦牛的攻击,在牧民带着藏獒赶来前多吃几口。牧民需要尽量保留完整的尸体来申请保险赔付,因此他们经常“狼口夺食”,这无形中加剧了人狼冲突——狼群冒险猎杀了牦牛,却吃不上几口,饥肠辘辘的它们只得更频繁地袭击家畜。到了夏季幼狼断奶开始吃肉时,情况就会更加严重。例如嘉塘的“登加群”曾为了喂养狼崽,一天内杀死了5头牦牛。要解决这一难题,根本方式是设法恢复野生有蹄类的种群。
插画资料提供/李小雨 本跨页绘图/宋翰笛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北界:冈底斯山脉最高峰 冷布岗日
海拔:7095米
摄影/陈业伟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陈业伟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经过整整一个上午的耐心等待,萦绕的云雾在正午逐渐散去,显露出远处贡嘎山北侧前屏岭高耸的雪峰。摄影师按动快门,这张盛放着巨大花朵的康定木兰树与雪山同框的照片就此诞生。这棵大树被称为“康定木兰王”,是目前已知最大、树龄最长的康定木兰。
“康定木兰王”贡嘎山东坡最美丽的那棵树
元江—红河是一条流经我国云南和越南的国际河流,在元江上游的支流戛洒江畔,居住着傣族重要的支系傣洒人。戛洒江穿过的戛洒镇位于哀牢山中部,傣洒人居住在戛洒江的河谷中,村寨的海拔高度在五六百米左右,整个族群以种植甘蔗、水稻和捕鱼为生。据村寨中的老人描述,傣洒人是傣族王室后裔,数百年前迁徙到戛洒江畔后,定居于此。在云南众多民族分布的层位中,傣族和壮族居于最低层位,即在海拔八九百米以下的湿热河谷中。傣洒人是傣族分布较北的一支,虽然是傣族向北迁徙后的支系,但是傣洒人依然保留了傣族居于湿热河谷、从事种植农业的习俗。图为傣洒人在河谷两侧的山上开垦梯田、种植水稻,远处河谷中的城镇村寨便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摄影/聂海洲
借助录音延长杆,为木兰花拍微距照
“康定木兰王”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的燕子沟镇,矗立在村落中距离公路不远的地方。树高约15米,宽大的树冠遮蔽面积超过了600平方米,到了每年3月的花期,它在一众民居间格外醒目。
“康定木兰王”贡嘎山东坡最美丽的那棵树
石卡雪山:吉色湖
春天是吉色湖最美的季节。湖岸盛开的杜鹃,连同周边翠绿欲滴的草甸一道,将香格里拉市的这座小湖装扮得分外妖娆。每年春夏之交,当冰消雪融之时,滇西北众多湖泊的周边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这时候,最抢镜的是那些五彩斑斓的杜鹃花,它们开出的花蕊有红的、粉的、黄的、白的、紫的或蓝的,就像一幅幅姹紫嫣红的多彩画卷,将崇山峻岭点染得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在滇西北地区,湖泊类型主要有两种——冰川湖和构造湖,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冰川湖。冰川湖是由冰川侵蚀形成洼坑或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等不同原因积水而成的湖泊,又分为冰蚀湖、冰碛湖、冰面湖、冰川阻塞湖、冰斗湖、冰川退缩湖等多种类型。摄影/李东红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西双版纳的拉祜族多是从滇中地区南迁而来,虽已身处热带,他们却选择在半山腰居住(摄影/李志雄)。
与喜马拉雅山北面的高寒之地相比,南面的河谷地带更加适宜人类生存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也是构造运动最为活跃的山脉。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每年仍以1厘米的速度逐渐抬升,同时,喜马拉雅山脉南面流淌的河流如吉隆藏布等也在持续不断地切割山体,拓宽和加深河道。尽管这些深嵌于喜马拉雅山脉之中的狭长河谷,水汽含量远没有雅鲁藏布大峡谷那么丰富,但与喜马拉雅山脉北面寒冷干燥的天气相比,吉隆、聂拉木、亚东等河谷地带的气候条件,更加适宜人们长期的生存和居住。聂拉木县的樟木沟北起喜马拉雅山脉通拉山口,南至中尼边境的友谊桥附近,因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318国道的终点恰好位于这条沟上而名声大噪。图为樟木沟中的聂拉木县城,摄影师用了一上午的时间爬到了县城附近一处海拔4000多米的山坡上,在那里用无人机拍摄到了镶嵌在高山深谷中的聂拉木县城与珠峰、卓奥友峰等一众世界8000米级雪山同框的画面(摄影/王治)。
年楚河谷 河流营造的富饶之地
提起青藏高原,人们自然会想到苍凉、寒冷、贫瘠这样的词汇,与此相反,繁荣、温暖、富饶同样也属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有三大粮仓,都分布在河流泥沙沉积所营造的平整的河谷滩地中,它们分别是年楚河谷、拉萨河谷和雅鲁藏布江中段的干流谷地。图为年楚河谷,这里自古便是西藏重要的农业种植区。年楚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麓,从东南向西北汇入雅鲁藏布江,在年楚河的中下游地区,泥沙沉积形成的河流谷地宽2—5公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成为西藏的富饶之地,也因此这里呈现出的人文景观与种植业相关——阡陌纵横、沃野田园。摄影/姜曦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姜曦
由世界级的高峰组成的一个个雪峰簇,汇聚成了青藏高原上最为华丽的篇章
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西藏与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86米,山体呈巨大的金字塔形。珠穆朗玛峰附近20公里的范围内,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南面3公里处为海拔8516米的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东南是海拔8463米的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北面为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南面有努子峰(海拔7864米)。这些高耸的雪峰簇拥在珠峰周围,仿佛在静穆地守护山之王者,形成了以珠峰为核心的雪峰簇(摄影/刘彦斌)。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级的高峰与之遥遥相望,西面为希夏邦马雪峰簇,东南为干城章嘉雪峰簇,这些世界级的高峰组成的一个个雪峰簇,汇聚成了整个青藏高原上最为华丽的篇章。在这些世界最高峰组成的冰雪世界中,并非只有登山探险者的脚步,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还是人们生活劳作的家园。在离珠峰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的地方,分布有十几个村庄,众多藏族同胞就生活在抬头可以望见珠峰的地方。
上午十点多,在丹萨梯寺僧人的吆喝声下,藏马鸡知道开饭了。它们一路奔跑,一瞬间就聚集在了寺院的空旷院子中。僧人被藏马鸡团团围住,他的表情立刻柔软了一些。藏马鸡与丹萨梯寺有着深深的缘分,它们经常在院子里停留下来,并散开四处踱步、觅食,时而逗留在寺院的台阶上,时而飞上了寺院的低矮围墙……而这人与鸟和谐相处的场面,只是西藏大地上众多寺庙里,人鸟关系的冰山一角。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观棋烂柯”里的斧柯已烂,雕刻着这个故事的石雕仍存
徽州石雕所用石料多为青石,质地坚硬而细腻,经历几百年风雨侵蚀仍栩栩如生。不过受雕刻材料本身的限制,石雕题材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图为一件博物馆馆藏的石雕精品,上面刻的是观棋烂柯的故事:一位农夫误入仙境,旁观仙人下棋的时间里斧柯已烂,人间岁月已过百年(摄影/张建平)。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摄影 / 张建平
同样是稻作农业,傣族、壮族多在海拔八九百米以下的湿热河谷盆地中进行劳作,而哈尼族多是在海拔900—1800米之间的高山上开垦梯田。居住在高山上的哈尼族以数百年“雕工”在哀牢山上开垦出了全世界最壮观的稻作梯田。哈尼族的祖先是源于北方的氐羌游牧族群,南迁后多选择生活在海拔1000—2200米的海拔区域内。图为春来时,哈尼族的一支奕车人在梯田上插秧。
云南 神奇的民族垂直分布
尼果寺周围的自然环境保存完整,是许多野生动物休憩的乐土。图为清晨寺院里的僧侣还没有外出,寺院外渐渐被白马鸡占领,偏殿的彩色阶梯艳丽极了,一只白马鸡走了上去,一群达乌里寒鸦也跟着走了上去,岩羊也跟着靠了过来。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
康定木兰(学名光叶玉兰)被发现于1867年,模式标本产地在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附近,故而得名。野生的康定木兰主要分布于贡嘎山东坡以及青衣江流域。在野外,康定木兰多数5至6棵生长在一起,零散分布在森林中。它是贡嘎山东坡开花最早的植物之一,早春3月,康定木兰树冠密集的花朵如同墨绿色山林间腾起的粉色云霞(摄影/邹滔)。
“康定木兰王”贡嘎山东坡最美丽的那棵树
摄影 / 邹滔
在我国西南,还分布着哪些木兰科植物?
我国西南的横断山脉和高黎贡山一带是木兰科植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除了康定木兰之外,摄影师董磊(摄影/李俊杰)还在这里拍到过分布狭窄、种群濒危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喙厚朴(右下图),它在分类上属于木兰科的厚朴属。
“康定木兰王”贡嘎山东坡最美丽的那棵树
摄影 / 李俊杰
图为一只棕尾虹雉雄鸟带领着一只血雉雄鸟和一只血雉雌鸟在悬崖边觅食,太阳光的余晖穿过森林照在棕尾虹雉的身上。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图是大雾被吹散的清晨,两只喜马拉雅斑羚与两只棕尾虹雉在草坡上一边觅食一边晒太阳。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卡久寺附近生活着许多鸟类。图中,六只矮小的血雉雄鸟从杜鹃花丛中跑了过来。卡久寺的血雉是西藏亚种,雄鸟有着血红色的脸部和胸部,头顶土灰色,脖颈和胸前的些许灰白色是它的独特标志。和其他亚种一样,它们十分胆小,快速行走中啄食着地上的种子,扫过后消失在山坡的针叶林中。
追寻西藏寺庙中的珍稀鸟类
青藏高原的人口空间分布 也可画出人口地理分布的“胡焕庸线”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它在地理学研究中拥有特殊的地位,成为科学界高度关注的区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戚伟等人2019年在地理学报中发表了一篇名为《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及“胡焕庸线”思想应用》的文章,指出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东南密、西北疏”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胡焕庸线”的思想,提出青藏高原的“祁吉线”人口地理划分方案,即将青海祁连县和西藏吉隆县连线。根据2010年的人口数据,该线的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虽然地域面积分别占47.03%和52.97%,基本上符合“半壁”的特征,但东南半壁人口占比高达92.7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4人,而西北半壁人口占比仅为7.26%,人口密度整体上不足每平方公里1人(摄影/王宁)。
藏南高山谷地:顶级雪峰群与人居繁华地在此相遇
摄影 / 王宁
这张照片的珍稀之处在于它把库拉岗日雪峰簇与两个大湖——普莫雍错和羊卓雍错同框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仔细观察这张图片,还能发现一个亮点:普莫雍错结冰了,湖面一片洁白;但是羊卓雍错湖面却并未结冰,呈现一片蔚蓝,仅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普莫雍错湖面远高于羊卓雍错的湖面(摄影/张翙羽)。
干城章嘉峰是世界第三高峰,海拔8586米,也是14座8000米级雪峰中位置最靠东的一座。干城章嘉峰是由5座峰顶组成的巨大山块,分别为干城章嘉主峰、西峰、中央峰、南峰和岗巴城峰,其中4座山峰海拔在8400米以上。虽然干城章嘉峰的知名度远不及珠穆朗玛峰,但在珠峰被确认为世界第一高峰之前,它曾被认为是世界最高峰。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面的尼泊尔东部地区,是欣赏干城章嘉峰的最佳位置。摄影师在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回拉萨的航班上,遇上了难得的好天气,干城章嘉峰及附近数十座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雪峰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摄影/天书)。
傣族壮族是云南居于最低层位的民族,海拔八九百米以下的河谷盆地为他们的分布地
海拔:552米
地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民族:傣族
云南最高点为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约6740米,最低点为中越边境的红河河面,海拔为76.4米。云南整体的海拔落差高达6664米,全省又位于中低纬度区域,这些因素造就了云南典型的植被垂直地带性,从热带雨林到极地冰雪都分布在这片多姿多彩的大地上。云南也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26个世居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居于不同的海拔高度中,造就了民族的垂直分布现象。在这座民族垂直分布的“宝塔”上,居于“塔底”的是傣族和壮族,海拔八九百米以下的湿热河谷是他们主要的分布区域,他们以河谷农业为生。本图及下图片均拍摄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透过图片,傣族居于湿热环境的气息扑面而来。图为2019年4月15日,正值傣历新年期间,数万傣族民众在景洪市泼水狂欢(摄影/段健)。
海拔:1800米
地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
民族:哈尼族
祖先是北方氐羌游牧族群的哈尼族,在哀牢山上开垦梯田,居住在较高的山顶上。
云南 神奇的民族垂直分布
图为1987年拍摄的老照片,傣族村民正在河中捕鱼(摄影/安哥)。
云岭山脉:云龙天池
从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行20余公里,就能看到一池碧水恬静安详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这就是五宝山上的云龙天池。云龙天池又叫署场海,古称高海子。该湖属于滇西高海拔地区为数不多的构造湖,最深16.8米,平均水深8.5米。如果湖盆是由地质构造活动形成,那么这一类湖就被称为构造湖。云龙天池西部是我国著名的澜沧江大断裂,东部是北莽山大断裂。该区域地貌系深切割的构造侵蚀高山、高中山峡谷,蕴含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包括断陷湖泊、峡谷、断层崖、瀑布等,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典型地区之一。摄影/魏伟
图为卓木拉日雪山与多庆错,神山圣湖相依相伴,美不胜收(摄影/张振启)。
在喜马拉雅山隆起之前,原始河流沿着断裂带发育,由于河流侵蚀切割的速度大于山体隆升的速度,一些水量较大的河流如朋曲、吉隆藏布等切穿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脊线向南奔流而下,这些河流被称为“先成河”。一些水量较小的河流由于侵蚀切割的力量较弱,无法抵消山体隆升的速度,因而逐渐萎缩在山体北麓,形成一个个内陆湖泊,如普莫雍错、多庆错、佩枯错等。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分布有12条纵贯喜马拉雅山脉的河谷,吉隆沟就是其中位置相对靠西的一条。从吉隆县城驻地宗嘎镇到中尼边境的热索村,吉隆沟全长约93公里,笔直的深沟几乎将喜马拉雅山彻底切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得以深入,将山之南北分隔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向南是绿意盎然的森林景观,以北是荒芜原始的高山草甸。左图为吉隆藏布切开喜马拉雅山而形成的吉普峡谷,从高空俯瞰,河谷狭长深邃,全长约15公里,宽约20—50米,深度可达200多米(摄影/陈小羊)。
2019年,继续在北大攻读博士的她来到了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嘉塘草原,对那里的狼群进行生态学研究。在25岁生日当天,她在检查红外相机之后席地而坐,拍下了这张照片以作留念(摄影/当周在见)。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由于进食过多人类的食物,它们变得日渐圆润了(摄影/铁丐),这很可能会损害狼的健康。为了乞食而越来越亲近人类的“网红狼”也引发了网友关于“狼如何被驯化为狗”的讨论,那么这个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最早又可能起源于何处呢?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铁丐
2023年夏季,在为“东北群”的一只雌狼佩戴颈圈之后,作者(右二)与同事们和未苏醒的狼合了张影(摄影/肖凌云)。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肖凌云
她也用相机拍下了很多宝贵的画面,例如这只“东北群”中5个月大的幼狼(摄影/李小雨)。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李小雨
作为天生的猎手,狼也会以旱獭为食
在人们的想象中,青藏高原的狼应该主要捕食藏原羚和藏野驴等有蹄类动物,而不会喜欢旱獭这样的啮齿类动物。而实际上,肥美的旱獭是狼偏好的猎物之一。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县,一只刚刚成年的狼独自捕到了一只旱獭,正躲在草丛后准备享用。摄影/余五灵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余五灵
在海拔4600米的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狼在旷野中游荡,寻觅着猎物。同样是在可可西里,一只沿着国道拦路蹭吃的“网红狼”曾引发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对大多数人而言,狼不算是陌生的动物,但这种动物在野外,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摄影/余五灵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余五灵
作为天生的猎手,狼也会以旱獭为食
在人们的想象中,青藏高原的狼应该主要捕食藏原羚和藏野驴等有蹄类动物,而不会喜欢旱獭这样的啮齿类动物。而实际上,肥美的旱獭是狼偏好的猎物之一。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县,一只刚刚成年的狼独自捕到了一只旱獭,正躲在草丛后准备享用。摄影/余五灵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余五灵
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县,一群狼刚刚猎杀了一只岩羊,吃饱喝足后,满脸血迹未消的它们正心情愉悦地享受着阳光,几只顽皮的小狼则聚在一起嬉戏打闹。狼群一般由雌雄头狼和它们的子女组成,偶尔也会有外来成员加入。年长的子女地位通常比较高。尽管较低等级的狼会用肢体语言向高等级成员表示服从,但狼群更像是一个由头狼夫妇领导,齐心协力狩猎及照料后代的大家庭,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由高高在上的“狼王”所统治的“王国”。摄影/余五灵
走近青藏高原的狼群 国道蹭吃,并非它们的真实生活
摄影 / 余五灵
德国法兰克福的“中国公园”中,隐藏着原汁原味的徽州三雕
春华园是一座标准的徽派园林,却坐落在万里之外的德国法兰克福市。上世纪80年代,徽州三雕匠人承建了一批国内外的三雕工程,其中就包括这座远在欧洲的春华园,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水榭游廊、石坊小桥到处点缀着徽州三雕,很快,这里成为了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中国公园”。2007年和2017年,徽州匠人都曾赴德修缮,这座公园凝聚着数代徽州三雕匠人的心血。
摄影/Schoening
徽州三雕 青砖黛瓦间的艺术之花,今天是否仍然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