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让山地环境发生了变化
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的大面积修建带来了能源,却也改变了华北豹栖息地以及潜在栖息地的环境。原本人迹罕至的偏僻地区,因为能源开发而变得交通便利,也让非法盗猎者进出山林更加便捷。同时,栖息地可能因为各种开发建设而进一步破碎化,不同种群华北豹的交流和繁衍将面临更大困境。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本页插图为阿里普兰贡布日寺佛殿层平面图。寺庙洞窟由西至东一线展开,佛殿位于顶层的最西端,往东依次为:住持住所、楼梯间、经书殿和修行室,这些空间都由崖面外搭设的悬挑木走廊连接。佛殿近似长方形,面阔5米、进深8米、净高1.82米,四壁绘满壁画。绘图/李敬寅(参考资料:《西藏阿里洞窟建筑研究》)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图为2007年2月28日,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行至南疆线珍珠泉至红山渠之间的时候,遭遇特强沙尘暴,造成11节车厢脱轨、4人死亡的严重事故(摄影/沈桥)。
40成体+15幼崽 2022年山西和顺县华北豹全家福
“猫盟”在和顺县及周边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已超过十年。通过判别每只豹独一无二的斑纹特征,他们确认了当地几乎所有豹的身份。这绝不是简单的工作,首先需要获取每只豹较为清晰的图像,并且要拍到身体两侧——因为每只豹身体两侧斑纹不一样。“猫盟”解决的办法是,在豹喜爱经过的路径两侧,选好位置分别安装红外触发式相机。豹经过时,两边相机同时获取图像信息。之后就是给每只豹命名和编号,给它们建立信息档案。2022年,当地现有成年华北豹个体约40只,图中逐行标明了它们分别最早是在哪一年被记录和识别的。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同时,通过1950—2021年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日数变化图可以看出,近50年来,我国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日数都呈现下降趋势,沙尘事件有所减少。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起伏和缓的波状高原面,是我国大江大河的重要源区
根据《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青南高原和果洛那曲两个自然区都属于高原亚寒带,主要包括青海省南部、西藏自治区北部以及甘肃省和四川省的一小部分。境内有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山脉,其间多盆地平原,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平均海拔在4500米左右,地势高亢,但相对高差不大。由于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较弱,最终形成了具有宽阔谷地、波状起伏的高原面,成为我国大江大河的重要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一众河流均发源于此,水源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加上地表以下多发育永久性冻土,排水不畅,因而区域内湖泊和沼泽湿地分布广泛。图为以青南高原和果洛那曲为核心的两大自然区地形图
大河起跑线
奇妙建筑在这里 巨型“蜂窝”、云桥“浮雕”……
图为阿里地区普兰县的贡不日寺(亦称古宫寺)的外立面,宛如巨大的蜂窝。阿里是藏族本地原始宗教苯教的发源地,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重要传播区。孔雀河北岸的这座古寺是一座修建于洞窟内的寺庙,佛殿、修行室、经堂等建筑均为依山开凿的洞窟。据寺内壁画年代来看,已是15世纪后的作品,推测这些古老的洞室可能早期仅为一般居住地或修行洞,后建寺于此,声望日盛。站在寺庙的栈桥上,孔雀河在脚下奔流而过,远处的雪山连绵,气象万千。摄影/曾庆璇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曾庆璇
中原人口稠密之地,
尚有华北豹种群延续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位于太行山中段,这里拥有华北豹的重要栖息地。金庸先生的小说《神雕侠侣》中,就提到杨过曾捕捉刚生了小豹的母豹给郭襄喂奶。虽然是小说演绎,但在古代,华北豹在中原各处山地森林中分布广泛。近百年来,由于皮毛贸易、人兽冲突、食物短缺、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华北豹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太行山山脉,和顺县等区域的华北豹种群得以生存繁衍至今,实属不易。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能形成对流型沙尘暴的下击暴流,本质上是一种异重流(在重力场中由于流体密度差异而产生的分层流动)。云层中的沉淀物蒸发和升华导致的冷却作用,使一部分冷空气下沉并冲击地表,在背景流体中沿水平方向传播。如果地表是干燥土地,强风将卷起大量沙尘,在异重流的前缘形成沙墙,这就是对流型沙尘暴(如图)。本跨页绘图/王航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图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一处山间修行洞中的泉水。传说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士曾在此地的天然岩洞中修行,公元14世纪人们在此修建了寺庙,沿山崖分布着大小殿阁。天然洞窟中的泉水也是僧人生活用水的来源之一。摄影/吴晓红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吴晓红
华北豹不同个体,生活区域存在较大的交叉与重叠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保护组织“猫盟”和合作院校北京大学根据多年调查分析,探查清楚了华北豹种群在和顺县及周边的活动范围。蓝色多边形画出了2022年5只不同雄豹个体的活动区域,地图中所示的M-1与M-2,分别对应着文中提及的雄豹M16与雄豹M13;粉红色则标记出14只不同雌豹的活动范围。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豹的个体间活动区域的交叉重叠比较明显,并不各自拥有较为独立的领地。在山西和顺县以及整个太行山,适合豹生存的栖息地范围都比较有限,目前无论是雄豹还是雌豹,都只能做到尽可能地回避同性个体,但是不可能完全避开彼此的活动区域。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在风力作用下,较大粒径的沙粒沿地表滚动或滑动,这是蠕移运动;较小粒径的沙粒(或粉尘)悬浮于空中随气流运动,是为悬移运动;而更多中等粒径的沙粒进入气流后,不断获得能量加速前进,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回地面,这是跃移运动。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将河流源头连接成线,我国的大江大河沿着“G”字开口朝向东南奔涌而下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由于降水丰沛,冰川广布,这里成为中国乃至亚洲众多大河的发源地。按照河流的注入地,可分为外流和内流两大水系,外流水系主要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内流水系主要包括格尔木河、柴达木河等。受湖盆地形的影响,发源于此的内流水系流域面积通常不大,一般在几十至几百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最终注入内陆湖泊,常流河大多短浅。由于河流上游支流众多,纷繁复杂,根据“河源唯远”原则,我们将本区大河中最长支流的河流加粗突出显示,以区分源头与其他支流。神奇的是,当我们把河流的源头连接成线,一个开口朝向东南的大写字母“G”呈现在眼前,我国的大江大河便是顺着这个开口向印度洋或太平洋奔涌而下。绘图/吴筱兰
大河起跑线
嵌在山崖上的“史册” 西藏“悬空寺”中凝聚着历史的跌宕
在漫长的历史中,藏传佛教和西藏本土苯教都经历了波折的发展过程。在藏传佛教前弘期末期,赞普朗达玛进行了极端的“灭佛”,许多虔诚的僧人便带着佛教经典逃到边远山区,在大山庇佑下,山崖的褶皱和洞穴中继续修行,守护信仰的火种。及至公元10世纪,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藏传佛教如星星之火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开始复燃,教派林立,一些寺庙的选址较为偏远,规模也较小,但渐成燎原之势。西藏很多古老的“悬空寺”就始建于这些时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故事,让这些寺天然拥有神秘、崇高的氛围。图为定日县的协格尔曲德寺,曾有萨迦、夏鲁、格鲁三个教派共存,现为格鲁派寺院。远远望去,陡峭的崖壁上遗留着诸多断壁残垣,那是历史上协格尔宗古堡的遗址,似长城,如锯齿。摄影/杨建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杨建
地点:库姆塔格沙漠东部(甘肃敦煌市)
时间:2023年6月23日
在敦煌市西南的党河水库边,摄影师偶遇了一次特强沙尘暴。当时大风骤起,尘土飞扬,这种环境其实并不适合拍摄,但摄影师还是冒险放飞无人机。党河水库的不远处是沙漠,利用蜿蜒起伏的沙丘作前景,无人机拍摄了“黑风”漫天、沙墙耸立的场景。“此次沙尘暴推进速度很快,拍完照后,无人机马上开启‘逃命模式’,降落之后的十几秒钟内沙尘暴就追上了我们,能见度瞬间只剩几米,地面飞沙走石如同末日。”特强沙尘暴里的沙尘浓度极大,特别是下层沙尘中的沙粒粒径较大,将大部分的阳光散射或吸收了,因此沙尘看起来呈黑色。这次特强沙尘暴是由雷暴产生的下击暴流,造成8级以上局部强风,卷起地面沙尘引发的。这种由下击暴流引发的沙尘暴又叫哈布风暴。摄影/储卫民
辫状水系是长江、黄河源区河流的一大特点
在长江、黄河河流源区的通天河、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及扎陵湖—鄂陵湖一带,分布着规模庞大的高原辫状水系群。由于平缓的高原面及昆仑山、唐古拉山坡麓广阔的冰碛、洪积扇地形,加上这一区域河床下多年冻土广泛发育,河水难以下切侵蚀,更易于沿着表层较软的冻融带向两岸侧蚀,因此河道宽浅,沙洲林立,水流分分合合,相互交织,形如辫状。右页图为黄河源区卡日曲在汇入扎陵湖附近时形成的辫状水系,由于流经红色地层,洪水期卡日曲河水中通常夹杂着大量红色泥沙,因而水色橘红,明艳夺目。摄影/铁丐
人间奇观“天宫寺” 被高山和悬崖高高举起
在西藏,这种嵌在悬崖上的寺庙往往也被称为天宫寺。在桑耶寺的回廊壁画上,佛教极乐世界中天宫楼阁的造型充满了想象力,而人间的天宫寺也各有奇绝精彩之处。图为日喀则吉隆沟中的查嘎寺,地势极为险要。查嘎寺的保护神是次仁坚安,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法螺,骑雄狮。传说中,他也是珠穆朗玛峰的山神。该寺还保存有精美壁画及不少珍贵文物。寺庙的选址和发展的背后,也折射出藏传佛教的曲折发展历史。摄影/杨建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杨建
2000—2019年我国北方平均沙尘暴年日数空间分布图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悬空楼阁,峭壁阳台 西藏“悬空寺”群的独特景观
因地理位置特殊,西藏形形色色的悬空寺有着独特而多样的建筑形制。一些殿阁背依陡壁,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与峭壁浑然一体。
图为昌都市丁青县一处山中僧舍,早期僧人利用天然洞窟居住修行,后来人多了,便在洞前崖壁上搭起简朴的建筑,屋底部用几根圆木柱子支撑在山体岩石上,柱子上放置木梁,梁上搭接搁栅,上面盖楼板及房屋。在悬崖下仰望,建筑看起来摇摇欲坠,有唐代诗人李白笔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感觉。摄影/戚瀚文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戚瀚文
扎陵湖畔大大小小的湖塘,组成了黄河上游的星宿海
星宿海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东临扎陵湖,西至卡日曲和玛曲相汇处,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是由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湖塘组成的沼泽洼地。从空中俯瞰,这些湖塘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宛若孔雀开屏,又似天上繁星,这大概便是星宿海名字的由来。在古人心中星宿海一直被认为是黄河的源头,如今虽然测绘和遥感技术获得了巨大进步,但对于黄河源头究竟在哪里,人们依然争论不休,莫衷一是。黄河干流在扎陵湖以上分为扎曲、玛曲、卡日曲三条支流,扎曲长度很短,且在流量和流域面积上远不如玛曲和卡日曲,因而黄河源头之争主要出现在玛曲和卡日曲之间。根据最新的测量结果,卡日曲无论是在长度、流域面积还是在水量上都比玛曲大,应该为黄河的正源。而从文化源头的角度,玛曲或许也可以作为当地人心目中的源头一直留存。摄影/铁丐
图为苍翠的植被和云雾之中,在寺庙石堆上休憩的棕尾虹雉,浑身闪烁着华丽的金属光泽。在一些西藏山崖上的悬空寺中,还能遇到艳丽的血雉、成群的雪鸽、机敏的斑羚。它们是寺庙的常客,在寺庙内外闲庭信步、休憩觅食、与僧人和谐共处,像是多年的默契老友。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火山锥边 火山岩风化出闪烁七彩光泽的沙
“炼丹炉”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是乌兰哈达火山群中一处颇为著名的火山锥。图中的沙取自“炼丹炉”附近的草原,一些火山岩就地风化,土崩瓦解成砾与沙。火山岩风化而成的沙,看起来往往比火山灰略显粗重,部分沙的表面并不平滑,遍布着极其细小的气孔和裂隙。这些微小的物理结构会对光产生干涉作用,继而呈现出靛蓝、深红、玫瑰紫、金属绿、土豪金等缤纷耀眼、肉眼可见的物理色泽,仿佛神秘宝藏的光芒在闪烁。
9份沙 放大可以看到什么?
地点:亚玛雷克沙漠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时间:2023年9月14日
在雷暴下侧,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下沉气流,该气流被称为下击暴流。它往下冲击亚玛雷克沙漠地表后,形成了强沙尘暴。这种沙尘暴又被称为哈布风暴,属于对流型沙尘暴(摄影/刘屹靖)。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地有产生沙尘暴的丰富物质来源:有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丘、戈壁滩,冬春季降水稀少,土质干燥松散。气象学者钱正安总结了冷空气入侵我国的三条主要路径(北方、西北方、西方),我国冬春季的沙尘暴主要出现在上述三路冷空气前缘冷锋后。图为我国荒漠分布及冬春季冷空气、沙尘暴路径图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穿越洞穴才能抵达的寺庙:海拔4980米的西藏“虎穴寺”
图为海拔4980米的索布寺。在这里,巍峨陡峻的群山宛如凝固的巨浪,高踞山崖之上的古寺则像是醒目的浪花,或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要抵达这座寺庙,需要穿过一个长长的岩洞,传说洞中还有莲花生大士修行时留下的手印、脚印等圣迹。在许多方面,索布寺都和著名的不丹虎穴寺很相似,都在悬崖绝壁上,都曾是莲花生大士的修行之地,建筑风格也相似。但虎穴寺的海拔只有3300米,远低于索布寺,也没有奇妙的洞穴通道。摄影/弥藏达娃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弥藏达娃
每年春秋季节,大量迁徙候鸟在此驻足停留。上都湖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这里的沙中有很多不同大小的球状石英颗粒。一瓶取自湖畔沙鸥翔集之处的沙带来了意外之喜,若干红色的沙粒晶莹清澈,有些还带有环状花纹;此外还有些黄色或者透明的沙。不同于浑善达克沙地中常见的石英颗粒(本图),它们大多是具有一定磨圆度的玛瑙颗粒(下图)。在内蒙古自治区很多地方,玛瑙都比较常见,但在上都湖附近的沙地,几乎没有天然玛瑙分布。之后几年,我们来取样地点追根溯源,结果在周围发现了很多古玛瑙碎片以及碎屑——它们或许是古人打制器具的遗存。
9份沙 放大可以看到什么?
地点:噶顺戈壁北部(新疆哈密市)
时间:2023年7月2日
7月2日,哈密市气象台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受对流天气影响,哈密市伊州区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强沙尘暴天气。结果沙尘暴袭来时,形成的沙墙高达上百米。摄影师开车途经伊州区红星二场,发现一排壮观的沙墙滚滚而来,于是立即停下车,冲上一处高坡拍摄。此时风越来越大,摄影师迅速躲进车里避风。“我们的车很快就淹没在沙尘暴里,瞬间昏天黑地。沙尘暴推进速度很快,随后进入了哈密市区。在哈密,春季虽然会有沙尘暴,但是在夏季,我已经很多年没遇到过这样的沙尘暴了。”(摄影/张全忠)
昆仑山东段的玉珠峰,洁白的冰川仿佛是缠绕在雪山上的圣洁哈达
玉珠峰位于青南高原自然区的北部,是昆仑山脉东段的最高峰,海拔6178米,峰形浑圆,峰顶常年被积雪覆盖,无基岩裸露。玉珠峰南北两坡均发育有现代冰川,具有南坡缓北坡陡的特点,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约5100米,属长江流域,北坡可向下延伸至海拔4400米,下游水系属昆仑河流域。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北缘,且有一系列高山的阻挡,因而这一区域极少受南亚季风的影响,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仅为100毫米,发育于此的冰川属于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相比,大陆性冰川更显洁白如玉。图为玉珠峰及其脚下的冰川,冰舌末端的冰川融水汇聚成汩汩溪流延伸至远方。
摄影/姜曦
放置在显微镜下,沙的细节形态清晰地呈现出来。图中沙样来自于新疆东部与甘肃交界区域的库姆塔格沙漠,沙粒直径大多在1至2毫米之间,比小米粒略大,和白菜籽差不多大小。物质成分主要是各种颜色的石英或者玛瑙。图像放大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后,每一粒沙粒就像是一颗被精心雕琢过的宝石,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精彩绝伦。
9份沙 放大可以看到什么?
图为2024年2月17日,行驶在哈密市G30(连霍高速公路)的车辆,因特强沙尘暴天气,许多车窗玻璃被大风刮起的砾石击碎,只能靠胶带缠住遮挡风沙(供图/李智源)。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对于河流的文化源头,抑或是地理源头、科学源头,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
关于大河源头,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干支流排列、历史传统等都可能成为判断河流源头的标准。长期以来,有关澜沧江正源具体位置的说法可能不下十种。当地藏民认为,扎阿曲上游的圣湖扎西气娃为澜沧江的正源,可以算作“文化源头”;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考察认为果宗木查山的拉赛贡玛曲,为澜沧江正源;而根据河源唯远且对应支流四季有水的原则,刘少创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并通过实地考察,将澜沧江源头定在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的吉富山,为扎阿曲上源的谷涌曲,海拔为5177米,这一源头可以看作是“地理源头”或“科学源头”。无论是河流的“文化源头”,抑或是地理源头、科学源头,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图为2020年6月,摄影师铁丐一行人历经半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抵达澜沧江的“地理源头”吉富山。
大河起跑线
图为日喀则市亚东县堆纳乡的真桑寺,也被称为“云桥上的寺院”,殿阁挂在悬崖峭壁上,结构复杂,宛如迷宫,又像是连绵的浮雕或悬崖上巨大的“乐高积木”。摄影/弥藏达娃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弥藏达娃
库木塔格沙漠
浑圆的沙泛着宝石光泽
库木塔格沙漠距离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不远,采自这里的沙和其他沙漠的沙粗看大同小异,但一些粒径在0.1毫米上下的极细沙非常惊艳:这些细小的石英沙磨圆度极好,甚至反射着星光状或者猫眼状的宝石光芒。
9份沙 放大可以看到什么?
从4种不同风速下沙墙形态轮廓的模拟结果对比图可以看出,风速越大,沙墙的高度就越高,山墙前端的凸起(冷空气“鼻”)就越突出。摩阻风速变化,沙尘暴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在当曲源头附近,伫立着一块1米见方的大理石石碑,碑体上刻有“长江源”三个大字,碑身上披挂着几条圣洁的哈达(摄影/铁丐)。
以洞立寺,洞寺合一:绝壁寺庙的背后有充满神秘色彩的洞穴群
在西藏,人们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所、寺庙由来已久,很多“悬空寺”的内部其实是复杂的洞穴群。有些洞穴还曾是大师或重要历史人物的修行之地。扎叶巴寺就是一座典型的洞寺合一的古寺庙,有诸多著名的修行洞:藏王松赞干布修行洞,崖壁上有自然形成的狮身空行母像;莲花生大士修行过的月亮洞,传奇众多;尊者拉隆修行过的拉隆洞,留存着拉隆的足印及古老的壁画。寺庙的廊道、佛殿(下图),也都是洞穴和建筑的结合体。摄影/弥藏达娃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广西北海
银沙细软却不圆润
广西北海银滩的砂质海岸被称作“中强潮砂质海岸”,强度较大的海潮将沙打磨得非常细碎。图中的沙粒径约在0.25毫米左右,几乎以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的透明石英为主。相比于新疆吐鲁番库木塔格沙漠体态浑圆的极细沙,银滩的沙同样晶莹剔透,但磨圆度欠佳。
9份沙 放大可以看到什么?
从沙墙的侧视角度看,重的冷空气大体呈楔形插入轻的暖空气之下。冷空气向前推进时,由于地面摩擦等阻滞作用,冷空气前缘近地处呈“鼻”形折向后,称为冷空气“鼻”。从正面看,能见到的是冷空气鼻尖的A、B、C、D部分,仅是弧形冷空气“鼻”的一小段。由于远离沙墙,目击者看到的沙墙左右两侧至E、F处,向上至G、H处,向下至M、N处,都变得模糊不清。从4种不同风速下沙墙形态轮廓的模拟结果对比图可以看出,风速越大,沙墙的高度就越高,山墙前端的凸起(冷空气“鼻”)就越突出。摩阻风速变化,沙尘暴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在澜沧江上游,高山宽谷间的辫状水系广泛发育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的吉富山,源头为扎阿曲上源的谷涌曲,海拔5177米,流经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出境后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后,于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国际性河流。我国境内的澜沧江基本呈南北走向,纵贯横断山脉,穿行于高山峡谷之间,不同河段的河流特点随环境而变,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杂多县西北部的河源地区,由于河谷较宽,河道比降小,下蚀作用较弱,水流散乱,汊流发育,河道中多发育宽阔的辫状水系。在杂多县东南至青藏交界处,多为高山宽谷相间,河道宽广,河漫滩广布,图为澜沧江流经囊谦县附近,部分河段仍发育有辫状水系。进入青藏边界下游河段,河流为顺着岩层、断裂走向发育的次成河谷,河道沿着横断山脉南北展布,呈现出高山深峡的奇观。摄影/水冬青
图为位于日喀则市萨迦县河谷陡峭山腰上的萨迦密宗修行院一侧。它依托山体和悬崖而建,巨岩峥嵘,也称吉列寺。萨迦寺僧人在这里学习密宗,闭关修行。传说中,历史上的西藏著名大译师年·达玛仁钦从印度取经归来,途经此地,发现山口缩紧、山势险峻,山腰有羊圈,称“吉列”,认为是兴盛密宗之吉兆,故在此建修行院。这座寺庙与萨迦第一祖法王诞生地——楚玛修行院、第三祖闭关地——齐久金刚崖并称“萨迦三大修行院”,均沿着山谷而建。摄影/费莹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费莹
回鹘汗国的都城,漠北草原的国际大都会
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鄂尔浑河流域的哈拉巴勒嘎斯宫城遗址(1),长404米、宽360米,墙体残高8米,亦为日字形,有明显的中轴对称结构。城中央高台建筑可能为唐人史料中记载的出塞和亲的太和公主出嫁时登上的高楼,亦为中原汉式建筑风格。宫城外围修筑了一圈夯土佛塔建筑,回鹘汗国的国教为摩尼教,为何在城外建佛塔,没有确切说法。在宫城周围十多公里的范围内,还有众多的小城,据推测,小城可能是宫城的卫星城。在图中,我们将明显可见的6座卫星城用虚线圈出(2—7)。城市的各类建筑遗址散落在宫城外围,可以想象当年这座草原都市的繁华。安史之乱中,唐朝从西域将大军调回平叛,导致河西走廊为吐蕃占领,传统的丝绸之路中断,西域和中原之间只能依靠回鹘道交流,才因此诞生了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会。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推测此城也是唐朝在漠北设置的安北都护府所在地。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通过1980—1999年和2000—2019年我国北方平均沙尘暴年日数空间分布图(下图地图),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暴年日数明显降低,沙尘暴影响范围持续缩小,向西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收缩西移。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在西藏的众多寺庙中,有一类特别的存在,它们不选择信徒众多、交通方便的城镇、交通要地,却选址于艰险陡峭之地,如一些高山峡谷。这样的寺庙建筑往往规模相对较小、地处偏僻、与崖壁合二为一,远远看去像是藏在高山褶皱中的一枚贝壳、一颗玉石。图为拉萨市林周县旁多乡的斯林寺,沟谷海拔4100多米,雄踞于崖壁上的寺庙主殿海拔则达到了4500米左右,宛如空中楼阁。沿着陡峭的山路登上寺庙,站在大殿延伸出的平台上,强烈的阳光投射下来,寺庙仿佛浮在空中。蓝天、陡崖、植被、寺墙、红顶、赤褐色岩壁和蓝绿色的冰湖同框,色彩鲜明,如同油画。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兰州大学的陈思宇教授统计了全国200多个气象站点数据,得出结论:在1984—2023这40年间,每年(特)强沙尘暴频次最多的地方,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内蒙古、宁夏等地,在本世纪后转移到了新疆的南疆。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图为丁青县某寺庙建筑群的一角。进入该地的山路修建在洞窟的北面,非常陡峭,南面下方就是峭壁,从山坡处远眺,这处神圣的殿阁就像悬浮在悬崖之上,极富视觉冲击力。摄影/戚瀚文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戚瀚文
黄河源区的辫状水系,充满节奏与韵律,
仿佛在演奏一场盛大的乐章
黄河发源于青南高原自然区,河源地区位于巴颜喀拉山与昆仑山东段之间的缓切割高原面上,平均海拔在4200—4700米。区域内谷地宽浅,地形起伏和缓,水流时而徘徊,时而分合,形成辫状水系。11月初,黄河源区玛曲沿岸的草地已变得一片金黄,夹杂着碎冰的清澈河水在平坦的草地上自由流淌,仿佛在演奏一场盛大的乐章,远处巴颜喀拉的雪岭群峰恰似舞台上壮丽的幕布。照片拍摄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附近,由于这里发育了黄河源流之一的玛曲,因此被称为“黄河源头第一乡”。夏季时,玛曲两岸的湿地绿草如茵,湖塘如星,牦牛遍地,是当地人天然的牧场。摄影/陈方翔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按大小来划分,沙的粒径通常被定义在0.063毫米至2毫米之间。更大的颗粒被称作砾石,更小的微粒则为粉沙和黏土。人类眼睛分辨率的极限值大约为0.1毫米,这个长度大致相当于人或者宠物一根毛发的直径。我们肉眼可以分辨出不同的沙粒个体,但若不借助显微镜或者实体显微镜,就很难领略欣赏每粒沙的细节特征。
比例尺
线段长度代表1毫米,
约等于这颗椭圆沙粒的长轴长
9份沙 放大可以看到什么?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黄河源头,卡日曲还是玛曲?
长期以来,关于黄河源头是玛曲还是卡日曲一直存在争论。在玛曲上游支流约古宗列曲源头附近,伫立着四五座指示源头所在地的石碑,默默讲述着黄河源的往事。200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江源科学考察活动,调查结果显示,以那扎陇查河为源头的卡日曲比以约古宗列曲为源头的玛曲长36.5公里,流域面积比玛曲大150平方公里,流量为玛曲的两倍,根据河源唯远、水量唯大等原则,将卡日曲定为黄河正源。
大河起跑线
图为拉萨市曲水县一位下山背水的尼姑。此地山中有一些修行小寺,居住在山上寺庙的尼姑每天需要背水上山,不仅是生活需要,也是修行的内容之一。摄影/焦自云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焦自云
小扎格斯台淖尔谁掉落了玛瑙?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小扎格斯台淖尔,因为距离元上都遗址不远,故又名“上都湖”(摄影/吴仲明)。
现在的蒙古牧民为我们展现了游牧的实景画面
漠北草原曾是一些游牧族群发祥、壮大之地。每年5—10月,漠北草原进入夏季,水草丰美,牧民在一个个牧场中转场放牧。10月到次年4月底,漠北草原都是漫长的冬季,气温常会低于—30℃。所以在8月底,牧民便开始打草,为窝冬做准备。随着冬季来临,牧民也会进入山中避风处,也就是冬窝子。如果遇到持续暴风雪,则有可能造成白灾。图为蒙古族牧民的冬窝子(摄影/Britta Pedersen),正好位于一处蒙元古城遗址附近,下图则是牧民遭遇暴风雪时的情景(摄影/Hirak Bhattacharjee)。本文作者夏季辗转于漠北草原时,就常看到无人住的房子和空的羊圈,它们都是牧民的冬窝子。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摄影 / Britta Pedersen
洞中苦修:隐秘而崇高的修行生活
隐修是西藏多个教派共有的一种修行方法,修炼者与外界长期隔离,仅依靠专人或亲属定期送来的有限物资维持生存。条件虽艰苦,但为了心中的信仰,高僧们可以坚持数月、数年甚至十几年之久。西藏许多绝壁上的寺庙都与闭关苦修者有密切关系,有些寺庙之所以选址某偏僻山崖,也正是因为曾有大成就者在此修行。
图为扎叶巴寺的阿底峡修行洞。扎叶巴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属宁玛派寺院。11世纪古印度高僧阿底峡大师曾在此修行并收徒传教,至今他的修行地仍为信徒所崇敬。摄影/焦自云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今天的和林城和藏传佛教寺院额尔德尼召(右图),就建在当年的哈拉和林之上。早在1948—1949年,苏联学者就初步查明了哈拉和林城内的街区和建筑布局。20世纪末,德国学者在额尔德尼召内挖出《兴元阁碑》,在万安宫遗址还发现了大批梵式泥塑佛像、藏传佛教擦擦。此外,德国考古队还在哈拉和林西南郊发现了辽至蒙元时代烧造陶瓷的窑址。哈拉和林城内还发现了汉文、蒙古文、古叙利亚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的碑刻,甚至出土了古埃及法老石面具、青龙瓦当、青花瓷等,可见蒙元世界帝国的称号名不虚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自扎陵湖开始,黄河开始了一段与大湖结伴而行的旅程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发源后,一路汇集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流,蜿蜒流淌了100多公里后,一头扎进了扎陵湖的怀抱。自此,黄河开始了一段与大湖结伴而行的旅程。这些大湖多位于玛多县境内,其中被称为“黄河源头姊妹湖”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积最大,名气也最盛。从鄂陵湖向东,还有一连串的4个大湖紧密排列在黄河南岸,并且均有河流与黄河相通。它们从西到东分别为隆热错、阿涌贡玛错、阿涌哇玛错、阿涌尕玛错,从地图上看,这几个湖仿佛悬挂在黄河这条藤蔓上的葫芦。这些湖泊以及周围的沼泽湿地对于调蓄黄河水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夏季时它们汇集冰川融水和降水,到冬季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时,这些湖泊又可以补给河流流量,保证了黄河水量的稳定。有数据表明,黄河约49%的水量都来源于黄河源头地区的这些湖泊湿地。图为黄河流经的阿涌哇玛错,蓝宝石一般的湖水周围是大片碧绿色的湿地,湿地上还有无数小小的湖塘散落其中。摄影/姜曦
龙纹石雕为哈拉巴勒嘎斯城外摩尼教寺院门口的《九姓回鹘可汗碑》碑头,碑文用汉文、突厥文、粟特文三种文字写成。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大紫胸鹦鹉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鹦鹉,西藏、云南、四川、广西均有分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鹦鹉。
全世界的鹦鹉种类约有360种,主要的栖息地是热带地区的森林,北半球有少量的分布扩展到亚热带地区。依据《中国鸟类分类和分布名录》最新的第四版,我国共有短尾鹦鹉、蓝腰鹦鹉、花头鹦鹉、绯胸鹦鹉、灰头鹦鹉、红领绿鹦鹉、青头鹦鹉、大紫胸鹦鹉和亚历山大鹦鹉9种原生鹦鹉,全部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我国的9种原生鹦鹉中,大紫胸鹦鹉的抗寒能力较强,它们分布的纬度最高,并且能适应中、高海拔的森林环境,在我国西藏的东南部、云南、四川西部和广西的西南部都有其分布。从世界范围看,大紫胸鹦鹉是全世界分布纬度最北、海拔最高的鹦鹉。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巴丹吉林沙漠
浩瀚沙海,每粒沙都不一样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的沙。那里沙山遍布,放眼望去无边无际。沙子肉眼看上去毫无差异,但在显微镜下,同一区域的沙,呈现出不同的大小、颜色和形态。风的打磨,将部分质地坚硬的沙粒越磨越圆,有些沙放大来看,宛若羊脂玉或者翡翠戒面。
9份沙 放大可以看到什么?
牧民遭遇暴风雪时的情景(摄影/Hirak Bhattacharjee)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长江从渗出高原草甸的点点水泊开始,一路向东奔流入海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进步,江源地区的面貌得以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2000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刘少创研究员首次利用遥感影像,在对江源地区的河流、地貌进行反复对比测量后最终认定,长江源头并非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冰川的沱沱河,而是源于唐古拉山东段北支的当曲。以当曲源头且曲为起算点,当曲长度比沱沱河长十几公里,水量是沱沱河的10倍至20倍,根据“河源唯远”、“水量唯大”等原则,当曲应为长江正源。
大河起跑线
近日,本文作者在波密的针叶林中发现了拥有上万只大紫胸鹦鹉的庞大集群,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大紫胸鹦鹉的最大群落。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哈拉布哈是漠北少有的延续了近千年的古城。图为作者一行人野外调查时用渡筏过河,由于蒙古国桥梁不多,很多古城都位于河畔,所以需要常用渡筏过河。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图为吉富山附近澜沧江源头处的石碑,从这里开始,澜沧江的水流逐渐汇聚成溪,发展壮大,最终奔流入海。摄影/铁丐
哈拉和林:蒙元四都之一,曾经的世界中心城市
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鄂尔浑河附近的哈拉和林与元大都(北京)、元中都(河北张家口张北县)、元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并称为蒙元四都,如今哈拉和林已是世界遗产。这座蒙元时期世界的中心城市,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城,城边建有108座白色佛塔。遗址摄影/李睿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摄影 / 李睿
云雾缥缈,大紫胸鹦鹉漫天飞舞,山林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在此次拍摄波密的大紫胸鹦鹉群落的过程中,摄影师常常看到鹦鹉群飞向接近雪山冰川的地方。更多的时候,摄影师只能遥望这些神秘而又美丽的精灵,它们自由翱翔的身影是自然界中最美的风景。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冬给措纳湖,柴达木河东支源流上的一座圣湖
柴达木河的源头河段位于青南高原自然区的东北缘,主要流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流域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231公里,上游分为东西两支,西支发源于昆仑山东段的布尔汗布达山,入阿拉克湖,流出后称乌兰乌苏河;东支发源于阿尼玛卿山,入冬给措纳湖,流出后称托索河。来自阿尼玛卿山的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汇入湖中,使冬给措纳湖成为高原内流区上少有的吞吐湖,湖水有进有出,为淡水湖,为干旱缺水的柴达木盆地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图为冬给措纳湖的秋日景象,以帕米尔蒿草为主的高山草甸和碱蓬草形成的红草滩色彩丰富,湖水的蓝与草甸的红、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风光旖旎的水彩画。摄影/水冬青
捕食者来袭,大紫胸鹦鹉群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
它们制造出带有闪光效果的“鸟浪”,有了阳光的加持,荧光般的绿色格外耀眼。
当凶猛的捕食者入侵鸟类群落时,鸟群会用它们特有的策略来反击,它们会制造出大规模的鸟浪,鸟类漂亮的羽色会让鸟浪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大紫胸鹦鹉背部的绿色羽毛闪着的绿光是其他许多鸟类所没有的,它们制造的鸟浪的闪光效果更加独特。此时的针叶林中,聪明的大紫胸鹦鹉们利用光的反射来惊吓或迷惑捕食者——一只苍鹰,但闪光效果没有立刻见效,鹦鹉们很快变换战略,在空中形成两股龙卷风状鸟浪,不断向下旋转,果然,苍鹰被吓得落荒而逃。画面中的鸟浪仅仅只是一股“龙卷风”。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为什么这么多地名中都带“多”?
青南高原和果洛那曲两大自然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高耸的地势和丰沛的水源使这里成为我国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源于唐古拉山的长江、澜沧江、怒江等,源于昆仑山脉的柴达木河、格尔木河等,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雅砻江、大渡河等都发育于此。高原上流淌出的大江大河,瞬息不停地滋养着沿岸的村庄、城镇。观察大河源头的城镇,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河流源头所在县城的名字中一般带有“多”字,如治多、玛多、杂多、称多、安多等。藏语中通常把江、河称为曲,长江为治曲、黄河为玛曲、澜沧江为杂曲……一些藏族学者认为,“多”为河流源头的意思,因而治多、玛多、杂多便分别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县。“多”有时也音译为“朵”,称多县的扎朵镇便是雅砻江的源头。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地名中含“多”的源头所在县(或镇),是当地人传统上认为的源头,与如今科学意义上的源头是不同的。河流源头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藏族民间认定的源头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摄影/铁丐 陈方翔 图为杂多县
大河起跑线
大紫胸鹦鹉的美食盛宴,在吃的法则里,大紫胸鹦鹉从来没有把食谱束缚在一种味道之中。
初冬的高山松松针启动了它的生存策略,开始了悄无声息的更迭,小部分松针变成了枯黄色,之后这部分松针会悄然掉落。一小群大紫胸鹦鹉落到了这仿佛油画般的松针上,微风吹拂下,它们随着针叶轻轻摇曳着,当吃腻了华山松的松子时,大紫胸鹦鹉们也愿意光顾高山松品尝其松子。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大紫胸鹦鹉飞落枝头享受美味的松子盛宴,红红的喙变成了“黑胶嘴”。
这是一只典型的雄性成年大紫胸鹦鹉,在大量觅食松子的季节中,它那美丽的红红的喙有三分之二都被松胶黏住了变成了黑色。这些超级爱美的鹦鹉居然也有如此“邋遢”的时候,此时的松塔已经成熟,已经到了鹦鹉们吃松子的最后时期,它们会拼命地、快速地吃松子,因为很快,一颗颗松子就会脱离松塔掉到地上。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雅砻江上游河段又称扎曲,当地人认为其源头在称多县扎朵镇,并在扎朵镇北部的湿地上竖立了一座江源碑。
大河起跑线
针叶林中飞起一群大紫胸鹦鹉,同样的姿态、向着同一方向,仿佛下了一场“鹦鹉雨”。
大紫胸鹦鹉是群居性鸟类,它们在波密的森林中通常是呈几十只、几百只甚至是上千只的群落出现。它们飞行急速,常边飞边发出粗厉而嘈杂的叽叽喳喳声。初冬时刻,针叶林中零星的阔叶树渐渐地显现出淡淡的秋色,给这片针叶林增添了些许颜色,画面中出现的大紫胸鹦鹉的群飞场面,仿佛下了一场“鹦鹉雨”。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这里除了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源”,
还发育了怒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一系列大江大河
青南高原和果洛那曲这两个自然区,是许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除了这三条河流以外,这里还发育了怒江、雅砻江(金沙江支流)、大渡河(岷江支流)、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支流)等一系列河流。怒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西藏那曲市安多县唐古拉山脉中部的将美尔山,流入缅甸境内改称萨尔温江,最终汇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全长3562公里。
大河起跑线
秋末冬初的波密,静寂的针叶林,数以万计的大紫胸鹦鹉聚集起来,热闹了整座山谷。
波密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摄影师所处的这座山谷,此时水汽升腾,山石若隐若现,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突然,静寂的山谷热闹起来,一群大紫胸鹦鹉不知从何而来,叽叽喳喳地飞过森林。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翻越黄河源头这处低缓的分水岭,不到百米的距离,便可到达长江流域。长江和黄河的源头水系经年累月地向着分水岭的方向溯源侵蚀,最终假以时日,长江与黄河的水系是否会连在一起,成为一条新的河流呢?摄影/铁丐
享受松子的代价是弯钩状的喙被松胶黏住,大紫胸鹦鹉们利用枯树干上的苔藓在一点一点清理嘴上的松胶。
松子吃多了,大紫胸鹦鹉的嘴会被松胶黏住,它们会在落了叶的树枝上清理松胶。鹦鹉们在枯树枝上不停地“擦嘴”,左蹭蹭右擦擦,变化明显的是雄性的大紫胸鹦鹉,清理后它们的红嘴很快就露了出来,颜值暴增。然后鹦鹉们再去接着吃松子,吃完后继续清理“黑胶嘴”。这样清理自己的喙就成了鹦鹉们每天重要的工作,这也是大紫胸鹦鹉大量吃华山松松子的代价。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如果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雅砻江的源头其实深藏在称多县东北部巴颜喀拉山主峰南麓海拔约5000米的沼泽间,最上源溪流名为农琼曲。从这里的源头开始,一直到四川省攀枝花市汇入金沙江,雅砻江浩荡奔流1670公里,是长江最长的一条支流。大渡河是岷江正源,源头河段又称马可河,其最上源溪流名为马尔曲,源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满掌乡境内的莫坝东山西麓,全长1279公里。摄影/铁丐
秋末冬初是波密的华山松针叶林最多姿多彩的季节,也是华山松的松子成熟的季节。清晨,大紫胸鹦鹉们陆陆续续飞到了河谷边的森林中,雾气在河面上不断升腾,山峰时隐时现,美得让人着迷。此时,摄影师早已守候在这里,将镜头对准眼前的这棵华山松,幸运的是,一群大紫胸鹦鹉落上枝头,开始疯狂地吃松子,当鹦鹉落满松树时,新来的鹦鹉就需要通过暴力抢夺一席之地。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偶尔,鹦鹉们也会啃食干巴巴的铁杉球果,小球果在鹦鹉们的嘴里几口就被啃食干净了。铁杉球果的生长密度更大,也更轻更小,鹦鹉们可以轻松地叼着它飞来飞去。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太白县湑水河一把河沙筛洗出无数迷你版珍宝
河沙中有时可以见到各种微小的、宝石级的沙。但要从一把沙中筛选出如此丰富多样的矿物晶体,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图中沙来自于陕西宝鸡市太白县湑水河的河道,图中多面体的石榴石比例较大,此外还有立方体的黄铁矿微粒、绿色的橄榄石微粒以及石英、锆石等矿物。如此丰富的物质组成,或许意味着河流上游区域存在金属矿。
9份沙 放大可以看到什么?
当曲是长江源头地区长度最长、水量最大的支流,即使枯水期也能进行漂流活动
当曲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源头且曲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东段北支海拔5054米的无名台地,是长江源头地区最长的支流。以囊极巴陇(当曲与沱沱河交汇处)为起算点,当曲全长360.34公里,流域面积为3.22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高亢,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34℃。2022年4月,高原上当曲冰封的河面刚刚开河解冻,铁丐便和队友们迫不及待地用皮划艇在长江源头地区漂流。作为一名资深的探险家,铁丐计划着用漂流的方式将中国大江大河的源头都探索一遍。摄影/铁丐
地点:浑善达克沙地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时间:2019年6月22日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牧民赶着马群,在飞扬的尘土中艰难前行。内蒙古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又称海拉尔沙地)并称为中国四大沙地。其中浑善达克沙地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距北京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是距首都最近的沙地。由于超载过牧等因素,2000年前后,浑善达克沙地严重退化,流动沙丘达70%,成为北京沙尘暴的源头之一。为治理沙尘暴,2000年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同年,为配合这一工程,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浑善达克和京北农牧交错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研究”重大课题。经多年治理,浑善达克沙地得到有效治理,流动、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生态环境正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摄影/徐夕芳
幼豹的数量与扩散前景承载着太行山华北豹种群复兴的希望
右边的幼豹就是几年前M13小时候的样子,它和兄弟姐妹一起被红外触发相机拍下照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M13的妈妈走在前面,只在图像右上方露出来一点模糊的身影。照片拍摄于冬季,阔叶树的叶子已经掉光,地上铺满了栎树的黄叶,只剩远处油松还保留着绿色的针叶。这些年M13成为山林新的霸主,希望它以及其他豹的后代,能够在太行山群山间开枝散叶,恢复家族往日的繁盛与荣光。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西伯利亚狍的数量
决定着华北豹的生活质量
西伯利亚狍,也就是当地常说的狍子,是华北豹最主要的猎物来源。可以这样说,狍子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当地豹种群生存质量的高低。根据多年的调查数据,目前在和顺县及周边,西伯利亚狍种群数量尚可,但也不敢放松警惕。随着山区交通状况变化以及盗猎手段的复杂化,保护豹的同时,还要严防有人非法捕猎狍子,保证狍子的种群数量。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有孔虫
三亚海滩有惊喜
海滩上的沙,成分多来源于陆地岩石与海洋生物。这份来自海南三亚的沙,除了磨圆度较好的石英颗粒,还有一些直径0.5—2毫米,很像菊石化石的生物残迹碎屑:它们是有孔虫分泌的保护壳。早在 5亿多年前,单细胞生物有孔虫就已然出现在海洋中,其外壳形成的化石对于地层年代的判别意义重大。如今海洋中仍然生活着6000种以上的有孔虫,在我国各处海滩,都有机会从沙中找到有孔虫形态各异的保护壳。
9份沙 放大可以看到什么?
地点:柴达木盆地沙漠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委员会)
时间:2022年7月20日
一堵巨大的沙墙,如汹涌的波涛,涌向位于大柴旦行委西台地区的乌素特雅丹地质公园(又名水上雅丹),一时沙尘遮天蔽日,宛若黑夜。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是高原北部的一个沙尘暴多发中心。特别是在夏季,除了柴达木盆地以外,高原上基本没有沙尘暴。在柴达木盆地,沙尘日数最多出现在茫崖和格尔木,最少出现在大柴旦。柴达木盆地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摄影/陈志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按大小来划分,沙的粒径通常被定义在0.063毫米至2毫米之间。更大的颗粒被称作砾石,更小的微粒则为粉沙和黏土。人类眼睛分辨率的极限值大约为0.1毫米,这个长度大致相当于人或者宠物一根毛发的直径。我们肉眼可以分辨出不同的沙粒个体,但若不借助显微镜或者实体显微镜,就很难领略欣赏每粒沙的细节特征。
9份沙 放大可以看到什么?
2022年和顺县境内及周边
监测到西伯利亚狍出现的相对多度图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地点:噶顺戈壁北部(新疆哈密市)
时间:2014年4月16日
春季时节,沙尘弥漫着天空。在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的公路上,当地人赶着驴车,奔向沙尘飞扬的远处(摄影/吴静)。千百年来,作为一种大自然的现象,沙尘暴一年四季都在西部大地上徘徊游荡,老百姓们也早已习惯了与沙尘天气相处共存。吐鲁番—哈密盆地内分布有大面积的戈壁、沙漠及风蚀地貌。盆地气候炎热,热空气上升迅速,如果北部冷空气沿天山隘口急剧南下,就容易引发沙尘暴。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大风与沙尘暴是两种天气现象,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能见度。大风只是产生沙尘暴的条件之一,它只有与地表沙尘物质及其他天气因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形成沙尘暴。
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沙尘暴是大小不同的沙粒在风力作用下,产生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集合。左上图为大风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粒吹起,带入空中,成为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摄影/王汉冰)。
华北豹的“产房”与“幼儿园”需要更加严格的庇护
根据监测数据,地图呈现出2022年不同雌豹个体的繁殖区域以及主要育幼点的位置。可以看出,雌豹的繁殖区域面积并不小,故而不可避免地会和人类活动产生交集。在繁殖期,雌豹对于栖息地以及食物有着较高要求,就保护工作而言,更要格外关注。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和日木·登吉古城
年代:回鹘或仆固(初唐—辽)
地点:蒙古国中央省
唐朝在漠北游牧族群生活的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在较大的部落设置羁縻都督府,在较小的部落设置羁縻州。唐朝尊重他们的习俗,任命部落首领为羁縻府州长官,且可世袭,并派汉地官员协助首领办公。因此,在漠北地区出现了一类与游牧族群相关的特殊城池:羁縻府州城。图为蒙古国中央省的和日木·登吉古城,距今约1400年。城长560米、宽380米,有明显的日字形结构,为游牧族群回鹘典型的建城风格。但近些年在该城附近发现了仆固乙突墓,仆固是唐初漠北草原上游牧族群铁勒的一支,仆固乙突为仆固部首领,曾随唐军平定突厥叛乱、东征靺鞨、西征吐蕃,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唐朝封仆固乙突为金微都督,因此该城也可能是史书中记载的仆固部落的金微都督府城。中间一道城墙将城一分为二,一半有明显建筑遗存,而紧邻图勒河的另一半则没有明显建筑遗存。有建筑遗存的一半或为都督办公场所及供汉地官员居住的土木结构建筑遗迹,没有建筑遗存的一半或为都督及牧民扎帐篷的居所,或因更靠近河流,另一半城也有可能用来畜牧。可见,虽已建城,但游牧族群住帐篷、沿河放牧的习俗并未改变。不管是回鹘城,还是仆固城,该城都证明了唐朝羁縻府州制度在漠北地区的推行。在古城东西两侧还有六座城墙低矮的小城址,可能是用于防卫而建。该城沿用至辽代。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壮哉,乔戈里峰及周边雪山大合影
这张从阿格勒达坂视角远观乔戈里峰及周边雪山的合影,记录了克勒青河谷和乔戈里峰的地理位置关系。阿格勒达坂下方是一段马蹄形河谷,如同护城河;一众雪山众星拱月般簇拥着画面远处的乔戈里峰。“乔戈里”,通常被认为是塔吉克语,意为“高大雄伟”。亲眼见到这个场景,才明白为什么乔戈里峰被称为“喀喇昆仑的皇冠”。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史书中记载的匈奴“龙城”或许在此
图为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鄂尔浑河左岸的匈奴哈日嘎尼都尔沃勒金古城,距今约2100年。考古队在城内建筑基址周围做了小规模发掘,发现了廊道、注水管道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其中带有“天子单于与天无极千万岁”(下图文物)、“主寿臣忠”等文字的瓦当备受瞩目。匈奴首领被称为单于,因此该城很有可能是匈奴王城,有学者推测该城很有可能是匈奴的政治中心“龙城”遗址。该城已无明显城墙遗迹,或者因年代久远,城墙已被侵蚀得所剩无存,又或者与匈奴城池城墙低矮或干脆不筑城墙、难以看到明显的城墙遗址有关。因漠北古城数量很多,所以我们只在地图上标注了主要的古城分布点。
图哈日嘎尼都尔沃勒金古城
年代:匈奴(西汉中晚期)
地点:蒙古国后杭爱省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野外调查时风餐露宿是常态,图为本文作者团队用随车备用的小煤气罐和燃气灶烧水泡方便面,就地解决午餐。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秘境之寺 古老的隐修之地,山野生灵的云中方舟
在西藏,很多悬空寺也是历史悠久的隐修之地,萦绕着种种传说和历史上大成就者的修行故事。同时,因为善待生灵,许多野生动物也将这些山间寺庙作为庇护所及觅食之地。
图为山南市洛扎县卡久寺建筑群的一角,此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重要的隐修地之一。岩石如金刚飞天,石隙清泉奔流。峭壁山崖上分布的诸多小殿阁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下方即为深切峡谷幽深的森林,看起来颇为奇绝惊险。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匈奴古城附近的墓葬也是研究匈奴历史的重要遗迹
在匈奴所建城池的周边有许多匈奴贵族墓葬,匈奴城池与贵族墓葬就像是中原王朝重要城池和皇陵的关系。其中,匈奴贵族墓葬集中在诺颜乌拉、高勒毛都1号和高勒毛都2号三处墓地,这三处墓地都发现了上百座贵族墓葬及陪葬墓。墓葬周边几十公里内有许多匈奴的古城遗址,城与墓联系紧密。墓中出土了匈奴风格的金银器,汉式玉器、丝绸、漆器,贵霜风格的毛毯,罗马玻璃碗,希腊银饰等,体现了亚欧草原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点。
图为和日门塔拉三连城西侧高勒毛都2号墓地
年代:匈奴(西汉晚期—东汉)
地点:蒙古国后杭爱省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沙尘暴是沙粒在风力作用下
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集合
兰州大学的郑晓静院士课题组长期从事风沙环境力学研究,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建成了目前国际唯一的全方位多要素实时同步监测沙尘暴的野外观测列阵——青土湖观测列阵(QLOA)。截至2023年,获得了包括85次沙尘暴事件在内的大量实时同步观测数据。图为郑晓静院士在现场指导团队成员安装测量仪器(摄影/董廷云)。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乌里雅苏台古城和科布多古城:清朝对漠北实行有效管辖的见证
乌里雅苏台古城位于扎布汗河支流博格多河畔,清朝曾在乌里雅苏台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外蒙古大部、新疆阿勒泰地区、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等在内的辽阔疆域。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图为科布多古城,城外河道仍清晰可见蒙古族游牧民扎的白色毡房。图为
科布多古城
年代:清
地点:蒙古国科布多省
航拍摄影/孙昊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突厥人不建城,
要想了解突厥人的生活,贵族墓葬是重要途径
突厥曾经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北方主要的游牧族群,曾深深影响了我国的历史进程,他们曾两度在漠北草原建立汗国,即突厥汗国和第二突厥汗国。突厥也是为数不多从不建城的族群。其实,建城与否曾在突厥内部有过讨论。《新唐书》记载第二突厥汗国的毗伽可汗曾动过筑城定居的心思,三朝老臣暾欲谷却认为筑城会失去游牧民的核心优势——居处无常。所以突厥在漠北没有留下任何城址,要想了解突厥的真实生活,贵族墓葬是重要途径。上图为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省会车车尔勒格附近的突厥汗国佗钵可汗墓,大致时间为北朝到隋,距今约1500多年。
突厥可汗墓
年代:突厥(北朝—盛唐)
地点:蒙古国后杭爱省/布尔干省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
摄影师多个机位呈现多面乔戈里
乔戈里峰作为世界第二高峰,体量无比庞大,从各个角度观看均有不同的风采。图为飞来峰视角的乔戈里峰北侧。夕阳之时,乔戈里峰身披柔光,十分壮美,山体的棱角让攀登者望而生畏。北坡冰川虽然有所退化,但有趣的是,根据以往的资料显示,乔戈里北坡的冰川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反而呈现出退缩速率由快变慢的趋势。这得益于该区域的降水量在气候波动中持续的增加。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山西晋中市太行山山脊:获取高清晰度的野生华北豹照片
编号为M16的雄豹走在山西晋中市太行山山脊上的森林里,周围植被主要是山杨、油松等构成的针阔混交林。M16是体型比较大、非常健壮的雄豹,它将来有可能成为本地新的王者。用红外触发式的单反相机拍摄豹,这样的图片在国内应该是第一次出现。图中M16已然走到了红外触发单反相机镜头面前,拍摄距离非常近。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突厥贵族墓葬地表遗迹丰富,受中原文化影响,突厥墓葬有明显汉地风格,中轴线、祭祀石围、汉式墓碑、石人、石羊、石兽、杀人石列等保存较好。但地下遗存较少,仅在毗伽可汗墓中发现一处窖藏,出土了金冠、银鹿、银壶等器物。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图最右为哈拉巴勒嘎斯古城出土的唐穆宗册封回鹘可汗的玉册,为大诗人白居易撰文。《白居易集》中《册回鹘可汗加号文》中对应的原文为:声有闻于天下,气无敌于荒外。今天,仍有牧民在遗址中放牧。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图为蒙古国布尔干省巴彦阿格特苏木境内呼尼河与哈尼河交汇处的第二突厥汗国的西沃图乌兰遗址,应为可汗陵寝,时间为初唐至盛唐,距今约1400年。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回鹘汗国
曾是唐朝时漠北游牧族群建立的部族政权
回鹘是漠北草原上的重要族群,原名回纥,于788年改称回鹘(更名时间另有他说)。回鹘人在漠北草原建立起强盛的回鹘汗国,回鹘汗国的城池多为日字形。右页古城为查干苏木巴勒嘎斯古城,很可能是唐朝建立的某处羁縻都督府。该城西侧半部有三圈城墙,外城城墙边长约75米,现存2米多高残墙。中城城墙边长50米,残高10米,上有多个马面。内城城墙残高2米,与中城之间被多堵墙隔开,形成很多隔间结构。西侧外城的东墙为隔墙,将西城与东城分割为日字形,中间开门,可使东西两部分相通。该城附近还有多座附属小城。图为本文作者和团队成员(右一、右二)与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巴图宝力道老师(左一)一家在考古现场的合影。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图为哈拉巴勒嘎斯古城,为回鹘汗国的都城。
哈拉巴勒嘎斯古城
年代:回鹘(盛唐—晚唐)
地点:蒙古国后杭爱省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图石羊为图勒河流域翁古特遗址中的石雕,根据造型判断,石羊很可能是隋唐之际族名仍为回纥时期的回鹘遗存。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回鹘汗国
曾是唐朝时漠北游牧族群建立的部族政权
回鹘是漠北草原上的重要族群,原名回纥,于788年改称回鹘(更名时间另有他说)。回鹘人在漠北草原建立起强盛的回鹘汗国,回鹘汗国的城池多为日字形。古城为查干苏木巴勒嘎斯古城,很可能是唐朝建立的某处羁縻都督府。该城西侧半部有三圈城墙,外城城墙边长约75米,现存2米多高残墙。中城城墙边长50米,残高10米,上有多个马面。内城城墙残高2米,与中城之间被多堵墙隔开,形成很多隔间结构。西侧外城的东墙为隔墙,将西城与东城分割为日字形,中间开门,可使东西两部分相通。该城附近还有多座附属小城。
图为
查干苏木巴勒嘎斯古城
年代:回鹘(盛唐—晚唐)
地点:蒙古国后杭爱省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图为从乌尔多克冰川视角遥看晨曦中的加舒尔布鲁木Ⅱ峰。加舒尔布鲁木Ⅱ峰海拔8034米,是世界第十三高峰。加舒尔布鲁木Ⅱ峰山体宏大壮美,与周边几座雪山共同构成三叉戟一般的造型,直刺苍穹,令人印象深刻。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雪峰清晰的冰雪纹理,
如同油画颜料一般的质感
加舒尔布鲁木Ⅰ峰海拔8080米,是世界第十一高峰、喀喇昆仑山脉第二高峰。1892年英国探险家马丁·康威发现该山峰渺远难寻,所以称加舒尔布鲁木Ⅰ峰为“隐峰”(Hidden Peak)。这座隐秘低调的八千米级雪山没有锋利尖锐的峰形,容易被人忽视,但如果细看如刀刃一般的山脊,便会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山体冰雪的纹理被摄影师拍摄得无比清晰,仿佛画家在山峰上涂抹了白色油画颜料。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哈拉布哈
是漠北草原上沿用近千年的古城
辽代始建的哈拉布哈古城位于图勒河流域,今佛塔、城墙等建筑遗存多为清代所建,可推测此城由辽代延续到了清代。“哈拉”意为黑色,“布哈”意为公牛。哈拉布哈古城南北长670米,东西宽约690米。城墙笔直,底宽28米,顶宽3—4米,残高2—2.5米。城四面各有一座城门,城门外都有方形瓮城,瓮城墙边长27—30米。东西城墙设7座马面,南北城墙设6座马面。马面间距25—30米,四角各设一座角楼。城四门连接十字形宽阔的大街,城内有纵横小路与大街交会。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穆斯塔格河与克勒青河交汇之处,飞来峰静默伫立
图片中为穆斯塔格河与克勒青河交汇处,穆斯塔格河是克勒青河的支流。克勒青河顺流而下经过塔吐鲁沟后,汇入叶尔羌河。叶尔羌河在不同季节流量变化大,大涨大落。当洪峰到来时,河流迅速拓宽河床,并在水深处堆积泥沙,形成水下浅滩;洪峰过后,这些浅滩便出露水面,成为小沙岛。这些沙岛之间形成多股小河道,慢慢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流向。图中正下方的小山便是飞来峰,站在山丘上能够欣赏到乔戈里峰的北壁以及北坡的冰川。这里也是前往乔戈里峰北坡的必经之路。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乌里雅苏台古城建于清雍正年间,今仍有明显的两重城墙,外城长500米、宽406米,内城长430米、宽350米,外城城外东北方向还有大量建筑基址,亦有较矮的城墙,城内发现大量写有乾隆、嘉庆等文字的瓷器残片。清代虎钮银印为札萨克汗盟长和硕亲王印,札萨克是兼具部落首领和封建领主身份的世袭官僚,银印是清朝皇帝赐封他的凭证,也是持有者身份和权力合法性的象征。除了乌里雅苏台古城,雍正帝还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筑科布多城,乾隆时期扩建,并设置科布多参赞大臣,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更多的漠北古城 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图为作者一行人在蒙古国野外调查期间无意中发现的一座古城遗址。根据形制可判断此城为清代城池,内有清代佛寺遗迹,但城名已无从可考。漠北草原上还有许多类似的古城,虽籍籍无名,却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众多游牧族群往来的历史,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探索。
无名城
年代:清
地点: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
漠北 古城 游牧族群在蒙古高原刻下的 “历史图章”
水系如辫,克勒青河恣意徜徉在河谷之中
克勒青河在不同季节流量变化较大,夏季涨水,冬季枯水。河谷宽阔平坦,河流随意流动,在大地上形成了优美的辫状水系。它们曲折蜿蜒,肆意奔放,一派洒脱的模样。岸边的一些浅滩上,生长着被当地人称为“红柳”的植物。这些植物其实并不是“红柳”,而是一种叫水柏枝的植物。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图中,特拉木坎力冰川的冰川坝几乎推到了河谷对岸岩壁上。特拉木坎力冰川的冰舌下段呈靴状伸入克勒青河谷后,在末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冰川坝,几乎直接与对面河谷岩壁接触,冰川融水在岩壁和冰川之间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冰川末端形态之变,形成千变万化的地理景观
图为在特拉木坎力冰川回望4座8000米级雪山。尽管这里的冰川消融速度变缓,但冰川末端形态变化依然很明显。冰川运动向河谷推进,形成一道冰川坝。冰川的冰壁崩塌后渐渐融化,冰川融水侵蚀冰川坝,隔离了冰川和基岩岩壁。所以有时冰川直抵谷壁,冰川坝阻塞河谷,形成冰川阻塞湖;有时冰川末端和谷壁之间有一条水道。这一反反复复的冰川变化循环,让这个区域的冰舌、冰川湖泊等地理景观极其多变。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全新的“大合影”,乌尔多克冰川视角的4座8000米级雪山全景
远处天空维纳斯带还没有褪去,4座8000米级雪山在晨曦中清晰可见。从最北侧的乔戈里峰到最南侧的加舒尔布鲁木Ⅰ峰,在短距离内聚集如此多的8000米级雪山,是蓝色星球上最壮丽绝美的盛况之一。图中北加舒尔布鲁姆冰川被完完整整地展示出来,最后形成“冰川坝”拦截河谷。最有趣的是,左侧的乌尔多克冰川却退化严重,在冰川末端几乎看不到冰塔林,只留下面积巨大的冰碛丘陵。在这些被冰碛覆盖的区域下,冰川融水的水流最终汇入大大小小的冰川湖。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图为一张比较少见的近距离拍摄的乔戈里峰东侧影像。乔戈里峰的东侧几乎都是崇山峻岭,除了爬上这些极高山外,几乎没有办法记录到清晰的东侧影像。无人机视角的航拍,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视野。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从乌尔多克冰川视角,
遥看晨曦维纳斯带中的乔戈里峰
维纳斯带又称金星带,是在大气透明度较好的情况下,日出前和日落后在地平线上方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种美景,呈粉红色光辉。以维纳斯带为背景,晨曦之中的乔戈里峰很是梦幻。摄影师在出发拍摄前,通过不断翻看卫星地图去计算和模拟机位、去构想一些画面。这是摄影师出发前做机位模拟时,构想的“喀喇昆仑皇冠”最美的样子。据摄影师说,现场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象,真的拍摄到这张图片时,依然感觉不真实。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攀向神圣之地 心中的天梯与崖壁上的天梯
青藏高原雪岭纵横,西藏民间则有古老的神山崇拜,以“上方”与“高处”为神圣之地,在西藏的巨岩、崖壁上,常能看到绘制或凿出的梯子图案,信众们还会将树枝、木棍类的东西撑在悬崖下面,这都是人们向天神表示崇敬的“天梯”象征物。除了信仰中的天梯,西藏那些嵌在崖壁上的寺庙建筑也随处可见现实中的梯子,它们陡峭、惊险、形态各异,协助僧人们和信众攀上现实中的高地,也更接近他们心中的神灵和天堂。
图为西藏一处崖壁上信众们描绘的天梯图案。摄影/老鱼
山中绝壁 “嵌”古寺 西藏那些神秘“悬空寺”的背后故事
摄影 / 老鱼
楚玛尔河鲜红的河水在积雪覆盖的大地上肆意流淌,如同大地血脉一般
楚玛尔河,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藏语意为“红水河”。它发源于可可西里腹地,为长江北支源头,河长541公里,流域面积约2.08万平方公里。由于受高山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难以抵达,使得楚玛尔河上游流经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仅为250—3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地表多干涸沟谷,植被稀少,砂砾广布,水中泥沙含量高,加之流经红层地区,因而在很长一段流域,河水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深秋的一场雪后,楚玛尔河鲜红的河水呈发辫状在积雪覆盖的大地上肆意流淌,如同大地血脉。摄影/刘夙培
行走在克勒青河谷的驼队,驼铃声声入梦
喀喇昆仑山脉的极高山核心区至今荒无人烟、交通不便,来此探索的人大部分还是依靠传统的驼队。即便如此,从古至今,这里依然吸引着众多探险者前来。山高谷深、崇山峻岭、河谷错综复杂,当你站在河谷之中环顾四周,看似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但只要向前走,路的尽头,依然是路。即使遇到崇山峻岭阻隔,需要越过奔腾的河流,人们也并没有停下脚步,在迁徙、交流、探索之中创造出文化的瑰宝。摄影/汐颜
罕见机位 从克勒青河谷 遥望喀喇昆仑极高山核心区
摄影 / 汐颜
云南省普洱市芒坝村寨的成年大紫胸鹦鹉,紫灰色的胸部是它们的标志,红红的喙属于成年雄性。
芒坝是一个布朗族聚居的村寨,也被称为“鹦鹉村”,这里常年可以稳定地看到大紫胸鹦鹉。它们体型较大,身长基本在37—50厘米,全身大部分羽毛为靓丽的绿色,尾羽细长且绿色和蓝色交相搭配。大紫胸鹦鹉最大的特点是胸腹部至大腿部位的羽毛为紫灰色,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大紫胸鹦鹉的雌鸟和雄鸟长相相似,最明显的区别是雄鸟的上鸟喙为红色,雌鸟则为黑色。每年的2至4月,大紫胸鹦鹉进入交配繁殖季节,在这期间,它们会选择有树洞的大树作为巢树,但供繁殖的树洞有限,为了守住树洞,小主人们每天寸步不离。遇到有其他同类来争巢,家庭成员中常常雄鸟负责打斗,雌鸟守住洞口。
追寻 中国大紫胸鹦鹉 最大群落
地点:噶顺戈壁
(新疆哈密市伊州区星星峡镇)
时间:2003年4月28日
乘坐飞机从新疆哈密飞往甘肃酒泉的途中,摄影师在星星峡上空拍摄到了沙尘暴大范围弥漫天空的场景。这一片区域属于噶顺戈壁,是当年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古印度求法途中差点丧命的莫贺延碛,亦号称“八百里瀚海”。噶顺戈壁的北面有一个“百里风区”,是一个著名的风口,曾多次发生了大风吹翻、逼停火车的事故。因为大风盛行,噶顺戈壁也是我国沙尘暴的多发地区。历史上,西起新疆的吐鲁番、哈密,东至甘肃的河西走廊,北接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南到宁夏的河套地区,是我国西部(特)强沙尘暴的重点多发区。摄影/田捷砚
地点:柴达木盆地沙漠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
时间:2023年6月23日
摄影师一行沿315国道一路向西,前往乌素特雅丹地质公园途中,天空突然起风,黄沙弥漫,远处出现一道沙墙,快速向摄影师方向推进。摄影师起飞无人机,飞到200多米高的位置,拍摄了大面积沙墙出现在315国道前方的画面( 摄影/邹小庆)。
地点:塔克拉玛干沙漠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且沙漠公路)
时间:2023年8月3日
摄影师开车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尉犁县到且末县的公路上拍摄。当天拍摄并不顺利,无人机起飞不久就不幸“炸机”,摄影师爬上滚烫的沙丘捡回坠落的无人机。这时,从尉犁方向有沙尘暴往南刮过来。摄影师起飞无人机,飞到50米高空,迅速完成拍摄,全程不到5分钟(摄影/李威男)。等摄影师回到车里,外面已被沙尘暴“吞噬”。近些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暴影响逐渐增强,塔里木盆地南部局地平均风速升高是重要原因。
“老豹子队”巡护队员如今有20多人,郝耀华也是其中一员。除了反盗猎工作,巡护队员也要维护红外触发相机。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地点:罗布泊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
时间:2016年6月23日
在距离著名的楼兰古城90多公里的S235公路上,摄影师突然遭遇了一场能见度不到5米的特强沙尘暴。沙尘暴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沙墙。通过照片,能清晰地看到沙墙的三层结构和形似花椰菜的形态特征。这场沙尘暴从6月23日晚上9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6点多。在荒无人烟的罗布泊遭遇沙尘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身处沙尘暴中,人很容易迷失方向。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最东缘,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中心,夏季最高气温超过40℃,6—8月为大风季节,每年8级大风超过60天,易引发沙尘暴天气。摄影/孙志军
狗獾、蒙古兔和黄鼬都是太行山中比较常见的小兽。尤其是蒙古兔,对于母豹以及刚刚独立生活的幼豹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电网与猎夹:
盗猎的阴霾驱之不散
民间野生动物保护队伍“老豹子队”队员永蛋从山上查获了各种盗猎用具。他左手拿的那些铁钎是用来放电网的,铁钎上边黑色的头是绝缘体,可以用来缠钢丝。若干铁钎在山中一路拉起,再给钢丝通上高压电,就成为杀伤力巨大的电网。永蛋右手拿的带踏板的猎夹,对于各种野生动物而言也非常危险。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图为本文作者宋大昭和摄影师肖诗白还有民间野生动物保护队伍“老豹子队”的永蛋,在山上安装新的红外触发单反相机。休息时,三人聊了聊华北豹栖息地的情况。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就在同样的地点,比M16大1岁,编号为M13的雄豹也经常被拍到。在山脊上,两只雄豹交替出没。对于这片区域,目前M13暂时还拥有着更大的控制权。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雄豹M16(上图)现身于山西晋中市山脊著名的地标——荣耀石。多少年来,很多雄豹都常来这块大岩石附近巡视,并留下气味,宣示领地。M16对于此处之前放置的红外触发相机比较熟悉,如今换了新的单反相机,所以它路过的时候比较好奇地回过头来看了一眼。
山西晋中 华北豹家底调查
枯水期的格尔木河,将河流之骨韵雕刻在大地之上
青南高原和果洛那曲自然区的河流可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大水系,两大水系的分界线从各拉丹冬东南部的青藏边界起,经祖尔肯乌拉山、乌兰乌拉山、博卡雷克塔格山、布青山等山脉一直延伸到青甘边界上的冷龙岭。界线东南为外流区,主要河流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注入太平洋或印度洋。界线西北为内流区,多为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少部分为常流河,如格尔木河、柴达木河等。图为秋季枯水期时的格尔木河,由于流经地区气候极度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夏季冰雪融水补给量大,河流切割较深,裸露的地表被流水切割得千沟万壑,将河流之骨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摄影/刘夙培
2019年,为了制作《长江专辑》,主编单之蔷与刘少创、杨勇一同考察了长江源头当曲。在源头附近,无数泉眼湖塘汇集成了长江最初的源流(摄影/王宁)。长江从渗出高原草甸的点点水泊开始,聚水成溪,汇溪成河,一路向东奔流入海。
在通天河下游,蜿蜒的曲流仿佛游龙般穿行于峡谷之间
通天河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长江源头干流河段,沱沱河与当曲在囊极巴陇汇合后始称通天河,至巴塘河口结束,流经青海省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和玉树市,全长约828公里。在通天河下游的曲麻莱县至玉树市之间长达150公里的河段,发育了形态完美的嵌入型曲流,峡谷深度均在七八百米以上。由于在高原抬升过程中,曲流向下深切同时弯曲度增大,从而形成了这种曲峡景观。图片拍摄于玉树市安冲乡和称多县称文镇交界处,通天河在此形成了多道连续拐弯,浑黄的水体仿佛游龙一般蜿蜒曲折,穿行于峡谷之间。摄影/姜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