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墙 认识沙尘暴的另一个角度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4年第03期 作者: 陈思宇 成政 

标签: 基础地理   气候地理   

近些年来,我国沙尘暴的爆发频率呈现减少趋势。在西部沙尘源区,我们可看到在东部几乎看不到的场面:沙尘暴高耸如云、形似花椰菜的沙墙;在夏季,西部的强沙尘暴产生的沙墙极为壮观,对此国内研究却相对较少;黑风暴、哈布风暴也能形成高大的沙墙,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沙尘暴。本文作者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院士团队的陈思宇教授,她研究沙尘暴多年,将为我们带来有关沙墙的诸多话题……

每逢冬、春季节,寒潮骤然降临之际,我国北方往往会迎来一位不速之客——沙尘暴。就在前不久的2月17日,新疆的和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等地,就发生了一次强沙尘暴事件。从网络上的新闻报道看,天空遍布黄沙,呈现赤橙色。一些汽车玻璃窗被沙石打烂,只能用衣服、纸板等缠上胶带勉强堵住。“新疆沙尘暴”词条一度冲上热搜。

《大气科学辞典》(《大气科学辞典》编委会编纂)将沙尘暴定义为: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与沙尘暴对应的其他沙尘天气,还有扬沙和浮尘。这三者的区别主要是水平能见度的不同:沙尘暴小于1公里,扬沙是1—10公里,浮尘大于10公里。对人类来说,这三者都是灾害性天气,但沙尘暴的危害最大,会给生产、生活等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失,一些强沙尘暴甚至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责任编辑 / 雷东军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