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名人地理]
王宏伟 定格西部神韵
王宏伟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再加上男孩子少有的两个酒窝,所以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算是当时学校的小歌星。别人的认同也让王宏伟更加喜欢唱歌,课间休息、放学回家的路上,处处都……
作者: 左凌仁
-
王宏伟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再加上男孩子少有的两个酒窝,所以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算是当时学校的小歌星。别人的认同也让王宏伟更加喜欢唱歌,课间休息、放学回家的路上,处处都……
作者: 左凌仁
浊漳河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流域呈扇状分布,上游有南、西、北三大支流,俗称南源、西源、北源。全长221公里,在山西境内流经12个县市,在长治地区流域面积10035平方公里。
2008年9月底,拍摄《鸟语者》纪录片时,扎西桑俄带着摄影师来到了白玉寺旁边的阿木龙沟藏鹀保护小区。在这个季节,藏鹀刚迁走,去往冬季栖息地,所以扎西可以匍匐于地,凑近观察其巢穴。一旁的陪同者,是名叫周杰的藏族喇嘛。他跟着扎西一起观察和保护藏鹀也有好几年了(摄影/耿栋)。下面的图是扎西在2007年大概早几天光景、差不多相同地点观察藏鹀后手绘的。
摄影 / 耿栋
上海是许多人眼中全球变暖的重灾区,中国最有可能被“淹没”的地方之一。很多人曾在脑海中勾画过“上海沉没”的景象,我们也用电脑做出了这样一幅假想图:海平面升高20多米后,站在“东方明珠”上向下看,外滩上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几乎都已被淹没,只留下曾经的摩天大楼矗立在一片汪洋之中。摄影/杨飞 制图/刘承周
摄影 / 杨飞
造物主总在人们最不设防的地方给出一个破绽,把既有的逻辑否定了,让自以为了解宇宙真相的人一次次陷入尴尬和论战的漩涡。比如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竟有140多个碧蓝如宝石的海子!湖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从不干涸?为什么四周流动的沙丘从来没把湖泊埋没过?黄沙之下隐藏着什么样的输水系统?为什么在海子之外还不断有泉水从沙漠各处涌出?这些沙与水的谜题在巴丹吉林沙漠里集中示现,像是造物主故意设置的一扇门,打开它,人类的“常识”也许就该重新书写。但是没有人能肯定自己拿到了钥匙,因为大地无语,人类找不到仲裁者。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浊漳河上游属于扇形水系,三个源头在襄垣县先后合流。干流穿越长治的黎城、潞城、平顺境内,东下太行,奔河南林州市和河北涉县,然后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徐徐流淌。图为流经平顺县阳高乡的浊漳河。摄影/李峰林
摄影 / 李峰林
湖南临澧县群英渡漕,建于1972年,全长1200米,最大高度44米,至今仍在使用,在当地农业灌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摄影 / 黎军
2010年3月,受西南地区干旱气候和三峡水库腾库等因素的影响,重庆境内的长江及嘉陵江水位持续下降,原本在江中游荡的鱼庄船都搁浅在了江底泥滩上。摄影/赵俊超
摄影 / 赵俊超
新疆军区的救援队员正在一点点靠近被困人员。阿勒泰山谷中积雪厚达10米左右,由于积雪厚,飞机无法实地着陆,只能悬停。
摄影 / 李翔
摄影 / 居·扎西桑俄
春到林芝,把最美的景色给了尼洋河谷。薄薄的暮色中,群山和尼洋河水焕发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气息,连开得正艳的桃花仿佛也带着几分慵懒。
摄影 / 王宏伟
摄影/杨维晟
摄影 / 杨维晟
马累是马尔代夫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面积约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只有1.2米,许多人都认为它马上就要面临“灭顶之灾”。但实际上马累以及整个马尔代夫群岛的“浮沉”命运现在还尚未可知。有科学家认为构筑群岛的珊瑚礁的生长速度应该赶得上海平面上升速度,也有科学家宣称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这里的海平面没有表现出任何上升趋势。摄影/Shahee Ilyas
谁打造了岩臼? 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的大青山山顶,分布着如水缸一般的巨大岩臼。一个个岩臼口狭肚阔,内壁圆润。它们究竟怎样形成?众多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岩臼是风化而成,有人认为是风蚀和积水冻融的共同作用,也有人认为是古冰川造就了冰臼。花岗岩上的岩臼就像是一只眼睛,默默地望向晴空。它身世的秘密,也许只有上帝才知道。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这是平顺东寺头乡阱底村风光,太行山脊,一如擎天拔地之势。而浊漳河干流的支流露水河,源于杏城镇浦水,经阱底流入河南省林州市,最后从浊漳河右岩注入浊漳河。摄影/王广湖
摄影 / 王广湖
四川省泸县华丰渡槽,全长1122米,有47个大拱跨,76个小拱跨,桥墩上还有小拱。1978年竣工,使用至今。华丰渡槽是三溪口灌区的重要干渠,灌溉面积近3万亩。摄影/袁蓉荪
摄影 / 袁蓉荪
海冰从海岸线向外延伸上百海里的景象,你也许见到过,如果你生活在格陵兰岛、阿拉斯加或者鄂霍次克海滨。但在两个月前,你也可以有幸在渤海湾领略这个壮观的场面,因为那里刚刚遭遇了30年来最严重的海冰。在辽东湾,浮冰最大外缘线已经延伸出100海里,海冰最厚处超过了40厘米。渤海湾的罕见海冰以及北方的大面积暴雪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我们所处的环境,真的如媒体所渲染的那样变暖了吗?摄影/周雪峰
摄影 / 周雪峰
又一股寒流侵入阿勒泰地区,大风肆虐、雪花漫天,气温骤降至零下40多度。未被大雪困住的牧民正在朝安全的地方转移。
摄影 / 李翔
果洛藏族的发祥地——神山年保玉则由一簇高度相当的峭拔雪峰组成,就像一朵巨大的莲花盛开在和缓的草甸之上。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图中有很不显眼的几只高山兀鹫。在藏族人的心目中,高山兀鹫就是鹰,而没有鹰飞的苍天是空落落的——这些年,扎西桑俄也在密切关注高山兀鹫在当地的急剧减少(摄影/董保华)。下图是扎西为自己设计的名片插图,算得上他的自画像吧。
摄影 / 董保华
沿318国道进入藏区,王宏伟的相机就没有收起来过,频频要求停车,一直拍个不停,将很多老摄影师忽视的景象定格下来。这处依山而建的民宅就是这样拍摄下来的。
摄影 / 王宏伟
追踪甲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模特儿”并不喜欢“出镜”,往往胆子小又喜欢躲藏,为了拍摄到它们,摄影师要在它们的家园中耐心寻找。图中,摄影师凭借着在森林中搭起的“树桥”,在树冠中发现了他心仪的“模特儿”。
摄影 / 杨维晟
冰川融化,海平面未必上升,甚至在有些地方会因为冰川融化导致陆地上升。芬兰沿海的瓦尔肯群岛就是冰川融化导致陆地上升的典型例子,在这里每年会从海中升起约1平方公里的土地。摄影/Hannu Vallas
剪切线 这条冰川位于西藏林芝地区的嘎隆拉山口附近,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两侧山体留下了一条笔直的“剪切线”。“剪切线”之下,植被全无,因此这条线也是冰川厚度的标志线,它说明冰川曾经达到过那样的位置。今天,冰川的厚度已经变薄,长度也缩短了,这也说明气候在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摄影/单之蔷
摄影 / 单之蔷
像是有一双大手,把大小均匀、质地相似的黑色砾石铺在了新疆吐哈盆地的托克逊克尔碱雅丹地貌区里。浅色的雅丹地层不动声色地出露着,表现着它自身的连绵不绝和纯粹性质,这让人不由得质疑黑色砾石的来历。在中国西部近6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中,断续出现了许多有颜色的砾石滩:黑色戈壁、红色戈壁、绿色戈壁、黄色戈壁……有色砾石薄薄地铺在地表,砾石滩的面积大小不等,天然形成了清晰的边界。科学家们解释了砾石的色彩成因,却说不清楚砾石是从哪里来的。造物主对物质世界的分类和拣选漫长而复杂,也许每一片砾石滩的存在都早于人类的出现,面对它们,人类最好不要奢求唯一的答案。摄影/郝沛
摄影 / 郝沛
这是黎城县西井镇的板山景观,奇特的造型,宛如凝固的波涛,涌起在苍穹之下。板山是由石英砂岩组成的砂岩地貌区,坡峻峭处,形成巨大的断崖,直上直下的陡壁,常呈孤峰耸立于山顶,或成廊柱排列山前。景观独特,别具一格。摄影/岳峰
摄影 / 岳峰
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十万林县人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齐心协力历经十年修建了红旗渠。图中他们就地取材,在用土方法修建渡槽。
尽管科学家们对20世纪与中世纪暖期温度对比有争议,但能在科学界达成普遍共识的是,地质历史时期内,曾不止一次出现地表温度及二氧化碳浓度都远高于今日水平的时代。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地球上曾大面积分布着高大粗壮的蕨类植物森林,这些高达几十米的原始植物在经历地层的埋藏后,变成了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化石燃料——煤。绘图/李荣山
摄影 / 李荣山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3月21日发生雪崩,彻底阻断了当地的通讯和道路。由于受灾地区都在山区,所以地面疏通道路的工作十分艰难。图为被大雪掩埋了好几天的民房和车辆。
摄影 / 李翔
摄影 / 居·扎西桑俄
胡杨林有一种沧桑、孤傲、大气的美,在澄明如镜的塔里木湖之水的映衬中,这种美被放大到极致,以至于端详久了,会产生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感,其他美景似乎都敌不过它了。
摄影 / 王宏伟
1.棕长颈卷叶象鼻虫 ( Paratrachelophorus nodicornis )有着有趣的生态现象,在美好的恋爱季节之后,珠胎暗结的雌虫便会费心地为下一代打造完美的“摇篮”。它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母亲,选定好叶片后,先用口器裁剪叶子两侧,只留下中间叶脉不截断,这便是原料了。
摄影 / 杨维晟
荷兰有约四分之一的国土是低于海平面的,但千百年来,面对大海,荷兰人从不屈服或是退缩,他们不但挡住了海浪的侵袭甚至还向海中拓展土地。其中最著名的为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它全长32公里,宽90米,高出海面7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防洪堤防。通过它的修建,将原来的须德海变成了一个内陆湖艾瑟尔湖,然后抽干部分湖水,开垦成为新的土地,成就了荷兰最年轻的省份——弗莱福兰。摄影/Rijks Waterstaat
磨光面 海螺沟冰川旁的这面石壁光滑平展,宛如镜面,这也是冰川的杰作。夹带沙石的冰川在缓慢的流动中与基岩不断挤压研磨,如同砂纸一样将致密的岩石打磨得平整光滑。若不是冰川中的沙砾或岩块棱角在岩面上刻画出一条条深浅粗细不等的条痕,我们很难相信这竟然是被石头和冰砾磨出的“镜面”。这样的“石镜”叫做磨光面,它是冰川曾经来过的重要证据。摄影/高新宇
摄影 / 高新宇
大自然是毫厘不爽的,如果你听从自然的召唤,必然去往你该去的地方——候鸟们在懵懂之中实践了这个真理。谁也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鸟类有了迁徙的习惯,候鸟一生中有一半时间奔波在从一个家去往另一个家的路途中,这种“傻乎乎”的举动恰恰暴露了它们的灵敏天性。作为神秘信息的携带者,候鸟迷住了所有人。迁徙的秘密只有候鸟自己知道,它们却划过天际不留痕。摄影/奚志农
摄影 / 奚志农
亚洲、欧洲、美洲之间的现有航道和“北冰洋航道”示意图 从以北极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冰洋仿佛是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的“地中海”。北冰洋无冰的情况一旦出现,“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就会把三个大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欧洲和亚洲之间经苏伊士运河或非洲好望角的航线,以及美洲和亚洲之间经巴拿马运河或南美洲合恩角的航线要缩短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距离。这不仅将改写人类航海史,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也会因此发生重大变革。供图/郝晓光
浊漳河流经平顺县石城镇时,因为水库蓄水,而变得安详静默了。上党盆地里的绝大多数地表水,都被精心收集了起来,全都囤积在一座又一座水库里,温顺,服从,波澜不惊。摄影/岳峰
摄影 / 岳峰
他是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是他用皮尺、脸盆和麻绳这些不可思议的工具测量出来的,是富有智慧的“土工程师”。
2008年,中国南方各省遭遇了特大冰雪灾害。大量输电线塔由于不堪过多的覆冰重负而倒塌,造成部分省区大面积停电。在云南,电力工作人员不得不用火焰喷射器给线塔加热,以融化覆冰。摄影/胡云超
摄影 / 胡云超
伊犁州尼勒克县松湖铁矿、科尔克煤矿被困人员的冬季储备粮食已经快要用完了,救援人员为两个矿区空运去了蔬菜、米面等生活物资。
摄影 / 李翔
远远望去,藏鹀的雌鸟(图1)跟麻雀大小、形状都差不多,但雄鸟(上)还是明显漂亮一些。从2005年夏开始,扎西桑俄带领白玉寺的僧众对藏鹀的分布和习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它们生活在3500—4500米的海拔高度范围内,喜欢温暖而干燥的阳坡沟谷,冬夏两季栖息地大概相距10公里。摄影/居·扎西桑俄
摄影 / 居·扎西桑俄
赛里木湖畔的春天安详、静谧,鲜花盛开的草原上,安静地吃着草的马儿很少走动,仿佛嵌入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中。凝神盯着这画面,不知不觉中就会心向往之。
摄影 / 王宏伟
2.随后,从叶子末端开始,雌虫靠灵活的脚和头部向上又塞又卷,完成三分之一后,便将卵产在叶片深处。
摄影 / 杨维晟
3.花费上几十分钟,它便能完成这一杰作,随后咬断叶脉让摇篮掉落,地上的湿气可让其保持湿润,让里面的幼虫在成长期一直有柔软的叶片可食。
摄影 / 杨维晟
冰槽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海螺沟冰川看上去有些“灰头土脸”,因为它的表面布满了两边山谷落下来的沙石。在冰川旁边的山体上,一条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格外醒目,它无疑是冰川侵蚀的作品,但其形成的具体过程让人费解。不过,它倒是有些像冰臼,但也仅是一半,而且并不垂直于大地,只是斜斜地深入冰川之内。摄影/单之蔷
摄影 / 单之蔷
广东省鹤山市的南北渠又称红旗渠,由南北两条渠组成,1966年动工、1980年建成,南北两渠总长37公里。南北渠灌溉面积最多时达到3.8万亩,现灌溉面积缩减到1.8万亩,但仍是龙口镇最主要的灌溉方式。图中这座南北渠渡槽仍在使用。
摄影 / 黎军
在法国巴黎,难耐酷暑的姑娘们以跳入埃菲尔铁塔前的喷水池中戏水的方式来降温。这一南一北,一中一西、一冬一夏的反常气候对比,加重了人们对于气候变化趋势走向的困惑。摄影/Mehdi Fedouach
大雪把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一切都覆盖了,包括野驴的食物和它们去往休息地的道路。被大雪困住了的野生动物为了找到吃的东西,不惜向人类活动的区域靠近。年老体弱的动物们往往逃不过这一劫难。摄影/裴洪斌
摄影 / 裴洪斌
图1
4.雄虫颈部特别长,仿佛长颈鹿。它并不是一个充满责任心的父亲,在双方交配过后,雌虫将独立完成摇篮制作,虽然有时雄虫也会观摩“妻子”的工作,但并不帮忙。
摄影 / 杨维晟
2007年9月欧洲航天局宣布,根据卫星观察,“西北航道”已经解冻,可以通航。自15世纪末起西方探险家一直试图打通的这条传说中的“黄金水道”,离现实又更近了一步。从这张拍摄于当时的卫星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冰雪消融后的海水呈现出湛蓝色,曾经大面积的海冰已经破碎融化,大大减少了对通航构成的威胁。供图/NASA
长江江心的岩臼 2010年春季,随着中国西南地区旱情的加剧,长江水位急剧下降。在重庆市,市民已将茶座摆至原先的江心,就在这些原本浸于江底的岩石上,也能够看到一处处圆润的岩臼,而且有人正在从里面翻捡河蚌。这些岩臼究竟是因江水的冲击而成,还是像韩同林教授所说的古代冰川的遗迹呢?摄影/王正坤
摄影 / 王正坤
上党地区物产丰富,主要有花椒、核桃、红枣、柿子等等。这是村民在平顺虹梯关乡苤兰岩河(又称虹霓河)的河道上晒柿子。苤兰岩河是露水河的支流,源于平顺龙溪镇一带,在河南林州尖庄村汇入露水河。供图/李方
摄影 / 李方
铁被人类发现和作为工具使用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上党产铁古来有之,明清尤盛,那时潞洲曾有“天下十三省,省省不离潞洲人”之说。图为平顺虹梯关乡正在打制铁器的艺人。摄影/钟荣
摄影 / 钟荣
左:1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冰期,这段寒冷的岁月持续到1万年前才结束,其中最冷的时期距今大约2万年,科学家们称之为末次盛冰期。随着末次盛冰期的来临,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及北美大陆成为了冰川的中心,广阔的冰川及冰盖固结了大量的液态水,使该时期的海洋面积收缩,海平面下降到比现在低120-130米的水平。今日的渤海、黄海和东海全部消失,成为陆地,上海、香港变成内陆城市。海南岛、台湾岛都与中国大陆相连,韩国的度假胜地济州岛应被称为“济州山”,而日本四岛连成了“扶桑半岛”。 下:在全球范围内,曼德海峡的消失把红海变成“红湖”,“白令陆桥”为印第安人打开了从欧亚到北美的迁徙通道,北极冰盖由极地向低纬度地区进发,在欧洲,冰盖可以触到北纬50°,而在北美,甚至可以穿越北纬40°。格陵兰岛、冰岛等都由冰盖与大陆连接在一起。图中绿色的部分即为海平面下降造成的陆地出露及被冰盖所覆盖的海洋面积。那段时间,史前人类和动物甚至可以从非洲通过陆路经欧亚大陆迁徙至美洲。资料来源/美国地质学会网站
图1
摄影 / 李翔
藏鹀分布图 在3年里,扎西桑俄等在青、川、甘三省结合部23个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社区访谈,并根据厚厚的数十本笔记绘制了这张地图,改写了被中国“鸟友”们奉为圣经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一书中有关藏鹀的相关描述。让扎西桑俄更有使命感的是,调查结果表明,他的出生地——青海省久治县白玉乡正是藏鹀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后来,通过NGO的经费支持,他成功地在白玉寺旁边的阿木龙沟里设置了一个藏鹀保护小区。右图即是他对该区域的手绘记录。
5.切开并仔细观察叶片摇篮的横剖面,可以看到黄色的幼虫正躲在摇篮中央,享受着摇篮带来的安逸和大餐。
摄影 / 杨维晟
北冰洋融化,不仅会对人类世界产生影响,也会给北极的“原住民”——北极熊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或者说是严重威胁。北极熊能否适应变得温暖的气候?人类能否在开发北极的同时保护北极熊的生存?一切都不容乐观。摄影/黄永明
摄影 / 黄永明
天葬台上的岩臼 在拉萨的色拉寺外,这片岩臼也曾引发过一段争论。有人说,它们是天葬时砸人骨而留下的窝穴,而也有人认为,这些本是冰川侵蚀留下的冰臼,后来曾被用于砸人骨,而使得形状发生了些许改变。摄影/扎堆
摄影 / 扎堆
塞戈维亚是西班牙的历史名城,塞戈维亚城的罗马渡槽是罗马时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大约建于公元前1世纪前。该渡槽采用花岗岩修建,全长728米,最高处28.9米,共167孔,分为两层。至今仍在使用。摄影/Jose Fuste Raga/c
湖北省宜昌市东方红渡槽又名普溪河渡槽,1969年3月动工,1970年8月1日建军节当天正式通水。通水仅23个小时,便发生特大坍塌事故。现在看到的这个格外高大的渡槽是在原址重建的,仍在使用。
摄影 / 黎军
2009年夏天,四川省遂宁市的“人造死海”成为当地及周边居民的首选休闲娱乐之地。由于气温持续过高,大量游客涌入“死海”,人头攒动的场景似乎证明了全球变暖的趋势。摄影/钟敏
摄影 / 钟敏
图2 天山深处的牧民们往往在“冬窝子”(冬季牧场的帐篷)里一待就是一个冬天,下雪也不怕。但是今年的雪实在是太大了,不得不请工程队帮忙清理帐篷附近的积雪(图1)。在有“中国第二寒极”之称的阿勒泰富蕴县可可托海地区每年都要经受这样的大雪,只是今年的雪下得久、下得多。牧民对于这样的天气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在入冬前就备足了粮食和牲口的饲料(图2)。 摄影/沈桥
摄影 / 沈桥
图1
摄影 / 居·扎西桑俄
6.幼虫成长数个星期,羽化为成虫后,便咬开一个洞爬出来。这个刚刚离开叶片摇篮的棕长颈卷叶象鼻虫脖子很短,明显是一位“姑娘”。在其即将开始的新生命历程里,它也将和母亲一样,辛勤制作摇篮来养育下一代。
摄影 / 杨维晟
北冰洋的冰雪之下掩藏着令人震惊的丰富能源,据调查北极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未开采石油的百分之十三到三十,总储量预计为900亿桶,可满足全球近3年的石油需求量。除石油外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以及锰结核、锡和硬石膏矿等。这就使得北冰洋沿岸各国更加虎视眈眈、蠢蠢欲动了。在这场利益角逐中,俄罗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控制的北冰洋水域面积相当于加拿大、挪威、丹麦和美国所控制的北冰洋水域面积的总和! 资料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
草原山顶上的岩臼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的山顶上的这几处岩臼中花草葱郁,它们不像是捣米的臼,更像是养花的盆。花盆的成因跟河流的旋蚀看来没有什么关系,但这也不能证明它就是冰川的遗迹,关于它的成因专家给出了众多的解释。摄影/杨孝
摄影 / 杨孝
上党堆锦,源于唐朝,有着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具有独特的传统工艺,有着“软体浮雕”之称。老艺人涂必成堆制这件具有浮雕效果的作品,需要耗时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摄影/钟荣
摄影 / 钟荣
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它是否真的达到了大自然所无法平抑的程度?通过曲线图我们不难发现,今日二氧化碳浓度远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因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此外,我们可以对比二氧化碳浓度及气温变化曲线,发现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并不成正比,这也印证了部分科学家的观点——二氧化碳不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那么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生活理念,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与迫切了。
通过多次观察,青藏高原常见鸟类扎西桑俄大多烂熟于心。这是2008年夏天,他在俄措尕玛湖畔自己家中的画室里的画鸟工作照(摄影/耿栋)。而图1的插图是2005年夏天,麦茬到白玉寺陪扎西观鸟后得到的珍贵礼物。这幅画是扎西桑俄在牦牛皮上绘成的。他特意把牛皮的外形剪成了佛手的形状,寓意“众生平等”。
摄影 / 耿栋
甲虫拍摄地点分布示意图 南北狭长的台湾岛是个多山的岛屿,气候湿润温和,有着茂密的森林,小环境多样,这一切都孕育了多样化的甲虫。地图中标志的地点,正是摄影师寻访拍摄到文中众多甲虫的“虫虫故乡”。
摄影 / 杨维晟
伴随着北冰洋的融化,俄国能源企业普遍认为开采北极天然气和石油的时机已经成熟,俄罗斯计划建立一系列的漂移及水下设施以开采北极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图为俄罗斯在巴伦支海什托克曼气田的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供图 /gazprom
河道中的岩臼 多数学者认为河谷中的岩臼是由流水造就,他们称之为“壶穴”。“壶穴”中常可发现许多河水冲刷带来的碎石,这些碎石与水流一起将岩臼打磨光滑。也有说法表示,流水并不能制造出形状如此规则的圆臼,瀑布虽能将巨石冲击成潭,但这样的岩臼必然有凹陷的出水口,因而不可能是规则的圆形。摄影/宋祥麟
摄影 / 宋祥麟
浊漳河流域的民俗众多,“四景车”便是其中有特色的一种。四景车是民间“辂车”,图中平顺县北社的四景车是“九天圣母”神的仪仗车。每当庙会,村民们便抬出圣母庙的主神进行巡游。摄影/赵宏伟
摄影 / 赵宏伟
广东省罗定市长岗坡渡槽,长5200米,宽6米,渡槽两边设有行人道,为连拱结构,有100多个墩和跨拱。当地百姓将一些跨拱封闭起来,在里面养猪。该渡槽迄今为止使用了26年,从未进行过大的维修。
摄影 / 黎军
许多人在担忧二氧化碳浓度的时候也许没有考虑一个问题:这些碳来自何方?我们不妨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作为主要的碳库来考量碳的循环。 首先,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而这些二氧化碳会在自然环境下参加岩石的风化侵蚀反应,重新回到岩石圈。其次,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被绿色植物吸收,固结进了生物圈中。当然,与光合作用相反,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将一部分碳释放,重新回到大气圈。而伴随着动植物的死亡,体内的碳一部分被微生物分解,返回大气圈,另一部分由于特殊的埋藏条件形成了化石燃料。化石燃料通过燃烧变成二氧化碳,又返回了大气圈,这大致可以概括出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碳循环。此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形成碳酸,水中的碳酸极不稳定,又会散逸回大气,这是水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碳循环。 由此可见,以地球为一个整体来看,这个体系内碳的总量是不变的,所改变的只是碳的存在形式和位置。
摄影 / 居·扎西桑俄
图1
摄影 / 杨维晟
气候变暖,使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界线明显北移,黑龙江受益最为明显。许多曾经因为寒冷不能种植农作物的地方,现在已经是一望无际的良田。在把“北大荒”建设成“北大仓”的过程中,全球变暖“功不可没”。摄影/汤富
摄影 / 汤富
平台上的岩臼 在四川乐山市夹江县的金牛河畔,众多大小不一的岩臼“挤”在如此小的面积之上,很难想象河水是如何完成这项“工程”的。图中可以看出,基岩非常平坦,附近河床上也没有明显的地势落差,当河水从这里流过时,似乎不太可能产生如此密集的漩涡。用河水形成的漩涡磨蚀而成解释这个现象有些困难。摄影/袁蓉荪
摄影 / 袁蓉荪
这是长治县南宋村古庙五凤楼里的一座明代戏台,唱的戏是当地的上党梆子。在发展过程中,上党梆子形成了两大流派:晋城州底派和长治潞府派。潞府派流行于浊漳河流域。摄影/岳峰
摄影 / 岳峰
摄影 / 黎军
美国艾奥瓦州,存放废弃轮胎的轮胎谷的宏大场面令人唏嘘不已。漫山遍野的废弃轮胎彰显了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大肆排放温室气体的佐证。摄影/Craig Aurness / c
截至目前,扎西桑俄总共观测过390多种鸟类,其中很多都是青藏高原独有的。他记录了70多本日记,清楚地掌握了30多种鸟类的习性,而且,已经把观测过的鸟儿“全部画过了4次”——当然,随着观察、记录的手段不断革新,扎西桑俄觉得这里展示的第四次画鸟成果是相对比较准确、传神的。但他也非常遗憾,早年用自己磨出的矿物颜料绘制的一些画儿,当时觉得不太像、不好看,而没有保留下来。
摄影 / 居·扎西桑俄
图2
摄影 / 杨维晟
农业生产上一般认为,≥10℃积温2000℃等温线代表了种植水稻所需的最低积温数,积温到达2300℃时,水稻可以稳定生长。随着气候变暖,黑龙江省的积温带明显北移,水稻种植范围也逐渐向北部地区推移和扩展,目前大于2500℃积温带是黑龙江省所占范围最广的积温带,也是黑龙江省水稻的主要产区,而水稻种植北界现已推至北纬52°左右的呼玛地区。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学报》第20卷第5期
北半球的冰盖变化 这组图绘出了一种国际比较公认的猜想。可以看到,在距今约1.8万年的末次冰期中,北美和欧洲处在两个统一的大冰盖笼罩之下,而在中国境内,冰川最集中分布的区域是在青藏高原的周边山地,高原上并未出现一个统一的冰盖,也就是说,中国第四纪末期的冰川发育主要体现在山地冰川的进退上,而并未像北美和欧洲那样以大冰盖为显著特征。究其原因:我国由于受到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大多数地区冬季较其他同纬度地区更为干冷,而夏季则炎热潮湿。这种气候并不利于冰川的发育。
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金灯寺,位于山西与河南交界的林滤山中,悬崖之上。金灯寺建筑群,现存殿堂多具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由于北依陡崖,南临深谷,为山势所限,建成由东而西七个院落。寺内殿堂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众多。摄影/赵宏伟
摄影 / 赵宏伟
两张图片展现的都是河南省林州市的南谷洞渡槽,是大名鼎鼎的红旗渠上众多渡槽中的一个。这个深藏在太行山区的渡槽全长30米,高11米,石砌拱形结构,共有10孔,故又称“十孔渡槽”。1960年2月修建,1961年8月投入使用,是大兴水利时期修建的渡槽之典型代表。至今仍在使用。
摄影 / 黎军
人们恐慌变暖的同时,忽略了一点,文明的发展多是在温暖时代。如果山顶洞人所居的环境温暖如春而非冰天雪地,那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恐怕就不止5000年了。绘图/李荣山 下:图中的三条曲线是BBC官方网站公布的由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提供的从1860年至今的气温变化数据;由Mann M.E., Zhang Z., Hughes M.K., Bradley R.S., Miller S.K.等联合发表的论文《过去两千年半球及全球地表气温变化重建》公布的过去1500年间气温变化数据以及由“欧洲南极冰芯钻探计划”公布的距今80万年中气温变化数据。 这三条不同时间尺度的曲线呈现出的趋势是有差异的。从过去160年的曲线中,我们发现全球变暖的趋势在最近30年里正以极快的速度升级,那么绿色主义者的担忧就是合情合理的。但从过去1500年的数据来看,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几次“暖期”,并且在短暂的“暖期”过后,随之而来的是相对漫长的寒冷期,那么眼下的气温升高似乎就显得不那么可怕。如果我们再拉长尺度,纵观80万年来的气温变化,第一条曲线营造出的恐惧情绪就会得到相当程度的舒缓。因为历史上并不乏远高于现在水平的极高温时代,而且,真正的冷暖交替都是以万年为单位的,我们大可不必因为最近30年的温度上升而惶惶不可终日。当然,这些曲线,只代表一家之言。因为这些数据,只有1850年现代温度计问世以后的部分才是真正的观测记录,之前的数据来自不同分析方法的推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 需要提出的是,三条曲线的纵坐标单位虽然是℃,但它的基准线并不代表0℃。1850年至今的曲线是以1961-199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气温为基准线的,过去1500年的曲线以1800-190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为基准线,而过去80万年的曲线则以过去100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为基准线。
扎西桑俄和他的伙伴坐在家旁边的俄措尕玛湖畔小憩,背景依然是年保玉则剑林般的簇状山峰。扎西桑俄说这是圣湖,要突出圣湖的博大之美,于是提醒摄影师离得远些、再远一些拍摄,直到把他变成一个渺小的小红点。摄影/耿栋
摄影 / 耿栋
1.奥化弩萤(Drilaster olivieri ) 2.大龟纹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 3.蓝带条金龟(Anomala aulacoides) 4.八星虎甲虫(Cosmodela batesi) 5.台湾大象鼻虫(Cytotrachelus longimalus) 6.横纹芫菁(Mylabris cichorii) 7.大蕈虫(Episcapha gorhami) 8.台湾四星步行虫(Craspedophorus formosanus)
摄影 / 杨维晟
983-2007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变化 资料来源/《黑龙江气象》第26卷 第4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喜凉作物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明显减小,与之相反喜温的水稻、玉米、大豆播种面积都呈增加趋势。水稻的增产特别明显,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产量最高的农作物,20 世纪90 年代的水稻产量比80 年代增加了一倍还多。
中国东部无冰盖——末次冰期的冰川比现代冰川面积略大而已 中国现代的冰川主要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区。但过去的古冰川是怎样分布的呢?这张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炳元教授及众多地理学家、冰川学家共同绘制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分布图》告诉我们,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末次冰期,中国的冰川面积虽比现代冰川分布广阔,但并不构成所谓的“大冰盖”。在中国中、东部,当时仅有秦岭、长白山、玉山等高海拔或者高纬度的地区分布着少量的冰川。
这是崇庆寺内的普贤菩萨泥塑,崇庆寺在长子县的紫云山,建于北宋时期。塑像风格与唐代不同,清瘦消逸。辽金时期,上党是各族文化交融之地,故在当地塑像上也有体现。摄影/钟荣
摄影 / 钟荣
湖南省凤凰县的岩板堰渡槽也叫黄丝桥渡槽,全长218米,最大高度47米,建于1963年。分为上下两层,桥上有桥,洞中有洞,因苗族青年男女经常在此对歌,因此也称“情人桥”,至今仍在使用。
摄影 / 黎军
这是扎西桑俄在整张小牛皮上绘制的“观鸟地图”——其实没有画上鸟,而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河流湿地。扎西的愿望是走遍世界去观鸟,但他也很实际,计划先看完青藏高原的鸟。
摄影 / 居·扎西桑俄
图1
摄影 / 杨维晟
青海湖水位从2004年起连续5年上涨,水位上升近50厘米,水域面积扩大了132平方公里。这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正从暖干型向暖湿型转变,降水量增多,河流补给充足有着很大的关系。摄影/田捷砚
摄影 / 田捷砚
中国曾经被冰川覆盖?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韩同林教授认为中国曾经有一个大冰盖存在过,他以冰臼为证据,绘制了这张地图。他认为全国各地发现的岩臼都是大冰盖存在过的证据。照此推理,在第四纪早期,也就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中国除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处外,大部分地区曾被冰盖覆盖。此时,海岸线后退,渤海、黄海、东海的海底均裸露在外,形成陆地。但是,这样的观点并不被多数地理、地质学家所接受。由于韩同林教授并未画出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也就是距今1.8万年前后中国冰川的分布和状况,因此无法和国内外其他科学家绘制的距今1.8万年前后中国冰川的分布图进行比较。
浊漳河切开太行东流去,旖旎处风光秀丽,柳树成荫,郁郁葱葱。这是平顺县北耽车乡浊漳河柳树湾,一年四季因为柳树的斑驳迷离,而带来不同的景象。摄影/岳峰
摄影 / 岳峰
福建省惠安县南塘渡槽,全长180米,高37米,建于1965年。由惠安女所建。仍在使用。
摄影 / 黎军
图2
摄影 / 杨维晟
同“名”不同“命”,百年难遇的特大旱灾使得云南祥云县的青海湖干涸成荒野,水葫芦成了牛羊的美食。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与全球变暖事件是否有关联,但也提醒了我们: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一定会大不相同。摄影/鲍利辉
摄影 / 鲍利辉
四川广元的“冰臼”争论 在四川广元市宝轮镇一段河谷的河床上,布满了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浅或深的岩臼。是“冰臼”还是“壶穴”?不同学者意见迥然不同。广元是冰川学家张文敬教授的家乡,他认为这些岩臼根本就不是什么古冰川遗迹,而是河水冲击形成的,可以说是:“水冲石转,石旋坑成。”摄影/谢谦
摄影 / 谢谦
北京市怀柔区双泉汇流渡槽,全长223米,高32米,建于1975年。
摄影 / 黎军
图3
摄影 / 杨维晟
广东也有“冰臼”? 在广东省揭西县的石肚溪河谷中,也分布有大量的岩臼。这里是韩同林教授的家乡,他认为这些也都是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臼。在气候如此炎热的低纬度地区,河床上也曾有古冰川流淌过吗? 摄影/张展
摄影 / 张展
河南省林州市桃园村桃园渡槽,全长100米,最高处24米,建于上世纪60年代,仍在使用。
摄影 / 黎军
图4 金花虫最显眼的家族标志是它们背上的透明罩子,晶莹剔透,让人过目难忘。它们在森林中闪亮,好似少女的瞳仁上佩戴的“美瞳”镜片,让森林也显得明眸善睐了。 1.金盾龟金花虫(Aspidomorpha indica)的名字起得非常贴切,猛地一看,的确像是一只趴在叶子上的迷你金色乌龟。 2-3.大黑星龟金花虫(Aspidomorpha miliaris)圆形的鞘翅与前胸背板外缘都是透明的,像个停在叶片上的小飞碟,而如果你转上半圈,换个角度来观察它,则会发现它竟然还有着一张可爱的小脸孔。 4.甘薯龟金花虫(Cassida circumdata)身体浑圆像个金黄色的圆盘,上面还有不规则的黑色条纹,充满艺术感。
摄影 / 杨维晟
从博斯腾湖的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1987年(上)到2002年(下)这里的水域面积明显增大,共增加了30.3平方公里。此外,这里的水位也在持续上升,平均每年上升0.32 米。供图/虢建宏
摄影 / 虢建宏
流水漩涡能否造岩臼? 在水流急或者河道中石头多的地方,很容易形成旋转的涡流。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旋转的涡流带动砾石滚动,不断旋转、磨蚀河床,逐渐形成了洞口竖直向上的小圆洞,也就是初期壶穴。随着水冲石转的进一步旋蚀,壶穴不断加宽加深,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岩臼。按照这种理论,岩臼是现代流水造就的一种地貌,而非冰川所为。与之相对应,也有学者并不认同急流漩涡能够成为岩臼形成的动力源,根据他们的调查和实验,漩涡下并不存在岩臼。至今为止,没有哪个实验能够对这件事做出严谨、清晰的解释,这幅图也不过是我们根据有关专家的解释绘制的。绘图/萧关
摄影 / 萧关
这是一个无名渡槽,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郊区一个名叫臧集的地方,是上世纪70年代初留下的“烂尾”工程。
摄影 / 黎军
在马达加斯加东北部的马苏阿拉国家公园,热带雨林的边缘与海岸线贴合在一起,这不免让人产生一种疑惑:究竟是海平面的上升吞没了森林还是扩张的森林逼退了海浪?正如全球气候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大自然的神秘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破解。摄影/Frans Lanting / c
图1
摄影 / 杨维晟
在1999年编纂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里,画出了现在的生命地带(气候—植被地带)图,并对气候变化后生命地带的可能变化做了简单预测。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温度增加4℃、降水增加10%,青藏高原地区的冰缘带、冰雪带、冻荒漠、冻原、高寒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都将消失,而东部地区亚热带森林地带将明显扩大,并可能产生新的热带森林地带。这代表了部分科学家们对未来的预测,但预测是否会应验现在尚未可知。
冰川如何造冰臼 冰川消融过程中能够造就冰臼,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挪威、芬兰、瑞士等国,都可以找到冰臼的分布。相关学者普遍认为,冰川或者冰盖上的融水携带大量的冰碎屑、岩屑以及冰川粉物质落入冰裂缝中,垂直跌落的水流对底层的基岩或砾石产生冲蚀和研磨,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冰臼。绘图/萧关
摄影 / 萧关
河南省卫辉市天河渡槽,约3500米长,最大高度25米,建于1975年。早已废弃。
摄影 / 黎军
图2
摄影 / 杨维晟
气候变暖后,青藏高原的霜冻期大大缩短,很多原来不适宜发展农业的区域可以进行农业开垦了。西藏浪卡子县在20世纪50年代没法种植青稞等农作物,近10年来已可以大面积种植青稞等作物了。摄影/杨桦
摄影 / 杨桦
冰水之锤 以往研究者大多认为冰川融水自上而下形成旋转的水流,并穿过冰层冲至基岩,水中携带的碎石大大加快了基岩被磨损的速度,从而加速了冰臼的形成。针对冰水侵蚀基岩的动力机制,也有不同观点,比如有的说法主张冰水自上而下如重拳般直接冲击臼底,然后水流从冲击点的周围回转向上,形成近乎圆柱体的滚流水钻。相比于急流漩涡,滚流水钻向下的冲蚀力无疑更加强大,从而造就出冰臼“口小、肚大、底平”的形态。在国外的文献中,还有几种其他的解释,在此我们就不逐一画出了。绘图/萧关
摄影 / 萧关
湖北省孝昌市青山口渡槽,全长410米,最大高度43.4米,建于1966年。
摄影 / 黎军
图3
摄影 / 杨维晟
青岛崂山上的疑似“冰川漂砾” 尽管许多科学家不认为青岛崂山这样的地方曾经发育过冰川,但确实也有专家在这里找到了疑似的冰川遗迹。比如,这块巨石从何而来?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将其搬运到海边?主张崂山发育过冰川的专家称这巨石就是冰川带来的漂砾。难道崂山真的曾经被冰川覆盖吗?如果真是如此,冰川很可能一直延伸到黄海之中,也就是如今的海平面以下。这样的猜想确实有些令人难以置信。摄影/耿艺
摄影 / 耿艺
这是摄影师黎军从广东徐闻赶往湛江的路上拍到的废弃渡槽,名字和修建年代不详。
摄影 / 黎军
图4 这是一组球背象鼻虫家族的肖像—— 1.条纹球背象鼻虫(Pachyrrhynchus sonani)选择了直横交错的条纹作为它“外套”的花纹; 2.大圆斑球背象鼻虫 (Pachyrrhynchus kotoensis)是兰屿六种球背象鼻虫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大而圆的图案颇有波普风; 3.小圆斑球背象鼻虫 (Pachyrrhynchus tobafolius)身上的圆斑均匀而小巧,显得很秀美; 4.肥胖圆滚的锈象鼻虫 (Metapocyrtus immeritus)全身布满如锈铁般的纹路,这可以帮助它更好地隐身于树丛间。它们身上黑色和蓝绿色相间的图案,和美丽的绿松石有着异曲同工之美,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摄影 / 杨维晟
来古冰川终碛垄上真实的“冰川漂砾” 西藏自治区八宿县的来古冰川由多条冰川汇聚而成。当两条冰川汇入一起时,它们内侧边缘所携带的沙粒泥土就会合成一道黑色的条带,所以每一条黑带都意味着有两条冰川的相汇。于是,一条条黑色条带把冰川变成了黑白相间的斑马状冰川。当冰川流动到一定的位置时,冰体融化与前进的速率趋于一致,冰川也就停止了脚步。图中左侧的冰川将运载的泥土砾石卸下,形成垄状地形,也就是冰川的终碛垄。而右侧的冰川末端则融化成湖。当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的时候,砾石等冰川留下的冰碛物就是冰川曾经来过这里的证据。摄影/单之蔷
摄影 / 单之蔷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罗波群英渡槽,全长约1700米,最大高度约15米。已经不再使用。
摄影 / 黎军
摄影 / 杨维晟
四川泸县方洞镇的河坝渡槽,是周围村庄依赖的灌溉设施。建于1976年,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的映衬中,颇有沧桑感。摄影/袁蓉荪
摄影 / 袁蓉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