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边界”两边的双向奔赴 大湾区“跨境流通”了什么? 以及“新区域主义”的实践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01期

标签: 美食地理   基础地理   

跨境学童,是大湾区的一个特有名词,指的是住在深圳、每天往返香港上学的学龄儿童。每天早晨,深圳市各大通关口岸都会出现一个特殊的过关群体:学龄儿童,他们由老师或家长带着,从专用通关闸口排队出关,下午放学后再排队入关。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单非”“双非”家庭的产生有关,这些家庭是指孩子是香港身份,父母一方或双方是大陆身份,由于家长看中孩子在香港接受教育的经历,所以就住在深圳、每天送孩子去香港上学。这一现象,在新冠疫情期间被迫中断,疫情后,由于部分家长看到疫情期间孩子在内地接受到的教育也不差,所以就不再送孩子到香港上学,这导致疫情之后跨境学童的数量有所下降。摄影/杨浩翰

编者按:

1979年,国务院将宝安县改制为深圳市。

1994年,广东省委首次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最初仅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七市全域,以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靠近珠江的部分地区,被称“小珠三角”。

责任编辑 / 刘晶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