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备用的“紧急出口”到西南的“门户枢纽”云贵高原的对外交流通道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3年第10期 作者: 李飞 

标签: 基础地理   交通地理   地质地理   

在云贵高原万水千山的阻隔中,自然造化却悄然留下了几处较平顺的缺口,让从云南通向缅甸、印度的道路,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得以被先民们“走”了出来。此后,虽然中原王朝对这些通道多加沿用、建设,但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它们都远比不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那样声名赫赫,在我国对外交流中往往处于“备用”地位;直到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它们一跃成为了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紧急出口”;而现在,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在其上生长了起来,把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中,透过展柜,凝视着眼前这件高不到40厘米的鼓状青铜器残件。在秦汉时期的文物展区中,与“金缕玉柙”、“击鼓说唱俑”、“彩绘雁鱼青铜釭灯”等大热展品周边经常被参观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相比,这里都有些“冷清”了,许多人不过稍稍驻足,就转而离去。但我却站在这里,目光在鼓沿上铸造的一个个“小人”身上逡巡,久久不能挪开。

2010年开工建设,2021年全线通车运营,2023年跨境客运列车正式开行,中老铁路正在飞速发展中。这条连接了中国昆明与老挝万象的铁路,实现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重大转变,是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泛亚铁路构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中老铁路已对外辐射至老挝、泰国、柬埔寨、新加坡等12个国家。照片中拍摄的是中老铁路在老挝万象南部,与原有的连接老挝和泰国的米轨铁路的转接处。在这里,货物进行换装后,就可以实现在中国与泰国之间迅速运输。

这些立体铜人高不过10厘米左右,做工却极为精湛,面貌、衣饰历历可辨。他们大致可分为7组,每组多者4人,少者2人。这件青铜器出土于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与其同批面世的还有一枚“滇王之印”的金印。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家冯汉骥根据这些人物的发型、衣饰,判断他们属于不同的族群,而且明显区别于当时滇国的主体人群——“椎髻”的滇人。认为它反映的是周边的族群、邦国首领来向滇王纳贡的场面,将它命名为“纳贡场面贮贝器”。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