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湾区为何独缺渤海湾跨海大桥
2019年12月的一个清晨,我踏上了去往山东烟台的客船“渤海翠珠”号,订的船票是早上8点半开船,我早早地来到了大连新港客运站。虽然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但船还是晚了半小时出发。客船渐渐驶离了大连,我站在甲板上遥望着海峡对岸的烟台,想到百年前我的祖辈就是从山东闯关东来到辽宁,那时他们先向西绕道河北,过山海关后,再东行,沿着古老的辽西走廊出关,扎下根来,对很多人而言,辽宁和山东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百年后,当我要返回祖籍地时,或是选择绕道山海关,或是选择乘船穿越渤海海峡,前一种方式全长1800公里,开车最快也要16小时,后一种方式走直线,耗时7个多小时。一路上手机信号中断,当船靠近山东最北端的庙岛群岛时,才有了微弱的信号,抵达烟台时已近下午4点。7个多小时的行程,按照现在的高铁里程计算,可以从北京到广州了,京广高铁全长近2300公里,但从辽宁旅顺老铁山岬到山东蓬莱阁的渤海海峡长度却只有105.56公里。伴随着客船驶抵烟台港,我在想辽宁和山东之间为何不能修建一条便捷的跨海大桥呢?
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直线距离仅100余公里,但却被一道天堑——渤海海峡,划割为隔海相望的两地,如今往来大连与烟台间的直线交通包括轮渡和飞机航班两种方式,其中轮渡又有客船和火车轮渡两种方式。飞机航班每天双向开通约10班,运力有限。客船每天双向开通约30艘,火车轮渡主要是货物运输,轮渡也是辽宁和山东最主要的直线交通方式,在风平浪静的天气下,轮渡穿越105.56公里的渤海海峡需要耗时约7小时。可以说现在往来渤海湾两端的交通方式或是耗时巨大,或是远程绕路,或是费用昂贵,或是非全天候通行。地理上造成的阻隔对于辽宁、山东两省,乃至东北、华东两个大区的经济交流形成了一种障碍。图为大连市旅顺口区开往烟台的火车轮渡港口内,火车开上轮船以及轮渡内部的画面。摄影/戴少毅
一场持续近30年的学术争论:最早成立课题组却至今无果
在地理学上,湾指的是三面环陆、一面向水的区域,湾区是由若干个海湾、港湾及邻近岛屿组成的区域。在中国,从北仑河口到鸭绿江口的1.8万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上,由南向北分布有粤港澳、杭州湾、渤海湾三大湾区。狭义上渤海湾指的是天津以东被河北唐山和山东东营包围起来的一处海湾,广义上,人们习惯将渤海湾视为由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的整个大湾区(本文均指广义的渤海湾)。由于湾区有一个面向海洋的开口,湾区内可以避风,沿海岸线容易形成许多优良港口,所以湾区内及周边城市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更具竞争力。也正是由于这个开口,导致湾区两岸城市往来需要绕道,这也增加了交通和时间成本。跨海大桥可以提升两岸往来的便捷性,促进湾区经济一体化,带动整个区域发展。早在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让上海与宁波两大城市间往来不必再绕道杭州,实现了直线连通。十年后,港珠澳大桥也建成通车,让珠江口东岸的香港与西岸的澳门、珠海跨越伶仃洋,往来更加便捷。如今,南部的粤港澳和中部的杭州湾均已实现了“沧海飞虹”,渤海湾跨海大桥却迟迟未见端倪,从大连到烟台的陆上交通仍然要绕经河北、天津。时至今日,关于渤海湾跨海大桥的讨论还在进行。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