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桥
一部桥梁史,半部云龙史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源头的凤羽古镇里,有一座供奉着孔子、玉皇大帝和释迦牟尼的三圣庙。小庙的后面有一条寂寞的石板路,在空旷的山里延伸。小路久无行人,只有石面上那些年代久远的马蹄印,透漏着它的过往。路边,我与几位老者聊天,这条石板铺就的小路曾是他们谋生的通途——赶着马,翻过苍山到大理的云龙县,在云龙的盐井驮了盐,渡过澜沧江、翻越怒山,再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一路往西到达腾冲。老人们捡了块小石子,在泥地上勾画了一幅简要的路线图,告诉我他们途中的每一个驿站。
青云桥
这座桥是个微缩的“寺庙”,至今香火不断
青云桥俗称链子桥,位于云龙县南郊,修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已有192的历史。这座桥由时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飏出资建造。云龙各族人民视万物皆有灵,山有山神,水有龙王,土地有土地神,桥梁也有桥神。村民在西桥亭塑有观音像,将其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这座桥是个微缩的“寺庙”,至今香火不断
青云桥俗称链子桥,位于云龙县南郊,修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已有192的历史。这座桥由时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飏出资建造。云龙各族人民视万物皆有灵,山有山神,水有龙王,土地有土地神,桥梁也有桥神。村民在西桥亭塑有观音像,将其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后来,机缘巧合我来到了古道的另一端——隔着两条大江和两条巨大山脉的腾冲市,在那里,我看到了典籍上的这条路。清代修撰的《腾越厅志》记载:“自城北界头过马面关高黎贡山雪山,渡上江,通云龙五井。”凤羽镇的老马帮说的是从东到西,《腾越厅志》讲的是从西往东,这条古道的一个中间交点便是产盐的云龙县。“云龙五井”说的是云龙县最负盛名的诺邓、石门、宝丰、大耳、大井五个盐井。运盐必须先修路、架桥,因了盐井的存在,盐商在云龙县境的河流上架起一座座桥梁。在滇西群山间缜密而完备的交通网络中,桥梁成为一个个重要的结点,也让云龙这个弹丸之地,成了被民间记忆和历史典籍刻意强调的地方。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