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海上游牧民族”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第09期

标签: 文化地理   东兴市   

京语500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今天,与越南人对话没有任何障碍。
京族的传统服饰和越南国服一模一样。
京族的民间艺术,如独弦琴、叙事歌、嘲戏等,在越南也能找到“克隆版”。
京族认定时间1954年
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尾村 摄影/陈海汶
范宏贵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95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学研究生班,长期从事越南语言、历史文化以及中国南方民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教学与研究,执著于中国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诸民族与越南等国有亲缘关系的28个民族渊源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同根生的民族》等7本专著,合著14本。此外他还应邀到泰国、越南、老挝、日本等多个国家作学术讲座。
李飞锐
京族,副教授,东南亚舞蹈专家,东盟青年艺术联合会理事兼东盟舞蹈艺术顾问,现任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教研室主任,曾师从多名中外舞蹈名家习舞。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与东南亚舞蹈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全国各大型晚会中担任执行导演;第六、七届“桃李杯”舞蹈专业院校大赛中荣获“优秀园丁奖”;2007年第四届香港国际“金紫荆花奖”音乐舞蹈大赛编导“金奖”,被东南亚国家舞蹈界誉为 “中国孔雀王子”。
京族,踩着高跷捕鱼虾
在祖国的南海北部,居住着我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京族。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京族人爱海、以海为伴的生活习性。“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这首歌就是京族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京族人民自称“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女性的穿着是旗袍内穿长裤,款式与日常生活所穿相同,只是平时不穿红色。妇女头上戴的斗笠,可遮阳挡雨,样式与日常所用相同。京族居住得澫尾岛是金色海滩,故有金滩之称。居住在那里的京族以捕鱼为业,比如左边的图片,表现的就是京族在浅海捕鱼虾的场景。
若海水稍深,就需要踩高跷捕鱼虾,很有特点情趣。高跷捕鱼多在京族三岛浅海一带,小鱼小虾一般在1米多深的浅海活动,京族先民总结出了在腿上绑高跷,用以提高高度的方法。双脚踩着高跷,双手需要控制渔网,粗壮的竹竿一头又支出两根竹子与渔网相连,形成三角渔网。这样来捕捞鱼虾,实在是太有难度了,需要脚下站得稳,又需要手上有力气,还需要捕捞技巧,真是体力与脑力完美结合,缺一不可。
高跷捕鱼是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捕捞鱼虾的方法。随着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现在高跷捕鱼基本看不到了。京岛一带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会踩高跷捕鱼,年轻一代基本都不会了,而老人们也没那个体力了,所以不得不承认,高跷捕鱼的技艺已经濒临失传,我们是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的。
哈节:京族最隆重的节日
京族先民大约在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中国的,最早迁来我国的京族先民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京族讲京族语,但语言的系属未定。京语与越南语言基本相同,但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在语音和语法方面也小有差异,多数人兼讲粤语方言。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联系着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人衣着朴素,美观实用。妇女上身内系菱形遮胸布,外穿一件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下身一般着黑色或褐色的宽松式长裤,赤足。外出做客时再罩上一件白色或浅色外衣,样式与旗袍相同,但较宽松,下摆开衩较高。京族的服装都选取较为细薄的布料,如丝绸、香云纱等。京族妇女平日爱戴锥形的尖顶葵笠,用以遮阳挡雨。京族妇女喜欢戴耳环,梳头时头发正中平分,两侧留少许头发称为落水,其余大部分编成发辫,用黑色丝带缠住后盘绕在头顶,称为“砧板髻”。京族男子上身穿窄袖坦胸对襟上衣,下摆长及膝盖,束腰带,下身穿宽松式长裤。
哈节又称“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京族唯一的本民族传统节日。“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唱哈节”各地日期不一,尾、巫头两岛在夏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二十五。哈节前,京族人家家户户打扫门亭,里里外外布置一新。节日期间,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到哈亭(哈亭是京族人民祀祖、祭神和民间娱乐的公众场所,亭式建筑),听哈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唱哈的活动大致分为迎神、祭神、入席唱哈、送神四个部分。节日前一天,先把京家信奉的“镇海大王”等诸神迎于哈亭,节日当天下午3点钟左右开始祭神,祭神完毕,即入席饮宴、唱哈。唱哈活动要连续进行3天3夜,由歌手“哈妹”轮流吟唱,一边宴饮,一边听唱。节目有情歌、灯舞、乐舞、歌唱族杰等。哈节期间人们还进行其他活动,不善唱歌的男子们也不甘于让姑娘们专美于前。于是,斗牛、比武、角力竞赛等也随之展开,成为哈节上极富特色的重要节目。人们纵情欢歌跳舞持续多天,唱哈至尾声时进行送神,送神毕,哈节结束。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责任编辑 / 王杰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