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科幻

总第213期
2023
07
  • “萬”字有毒,是只蝎子

    人们常说“端午到,五毒醒”,何为“五毒”?指的是蝎、蜈蚣、蛇、蟾蜍和壁虎。端午时节,气候燥热,五毒之虫开始出没,而这五大毒物之首,就是蝎子。

  • 看展

    2月2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首个馆藏特展“金彰华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梦蝶轩藏古代金器”正式向公众开放,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备受瞩目。

  • 扫晴娘娘她很忙

    女子持帚即为“婦(妇)”,可见女人拿扫帚的样子极其平常,但也有例外——那位“上扫天,下扫地”的女神“扫晴娘”。

    作者: 墨飞  

  • 一鸾一凤两扁壶

    首都博物馆有一件元青花凤首扁壶,是由48块碎瓷片拼接而成的。它是一件盛装酒水的器物,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壶的流,也即出水口,做成昂起的凤首状,凤鼻上顶着一枚宝珠。

    作者: 张琰敏  

  • 特别策划 中国式科幻

    农耕文明的东方古国,从来不缺仰望宇宙星河的“科幻”浪漫。机械生物、远古飞船、未来理想国、灵魂工程……从具有科学性的古代文学幻想作品,到欧美影响下中西杂糅的科幻小说,中国式“科幻”,源远流长……

  • “科”与“幻”的奏鸣曲

    传统的外科医学导演了换心的神医传奇?先秦的寓言故事已在讲述“元宇宙”内核?中国人重视实用,发展技术,科技成就颇高,又有着丰富的文学幻想传统。“科”与“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早已埋下种子,……

    作者: 江心月  

  • 复活与长生 永恒的幻梦

    将生命的尺度无限拉长,是世人共同的梦想,古今皆然。古代中国人为此做过许多尝试,并将这些尝试诉诸笔端,便有了关于“复活与长生”的故事……

    作者: 赵恺  

  • 镜子 古老的“科技”与狂想

    镜子,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兼具科技感与神秘感之物。对它的探索和遐想,千百年来从未停止。

    作者: 火火  

  • 机械生物世界 从偃师走来

    两千多年前,一个能唱能跳的假人,让制造它的工匠偃师声名大噪,也开启了古人关于“机械生物”的幻想。机械是好是坏,是开智还是惑心,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展开具有批判性的讨论。

    作者: 赵恺  

  • 科幻翻译 将“科幻”带到中国

    严格定义的“科幻小说”,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晚清和民国时期,有识之士秉着改良社会、“科学救国”的志愿,翻译引进了大量科幻小说,同时引发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国人创作科幻小说的浪潮。诸如……

  • 未来 有个理想国

    匪夷所思的科技奇观与亘古不变的儒家道德,共同打造出晚清先贤幻想中的人间天堂。在现实中饱受民族创痛的中国人,在一场场幻想之旅中,却实现了国家复兴之梦。

    作者: 谌旭彬  

  • 唐中宗刚刚即位就被废黜,导火索不过脱口而出的一句气话:天下交给谁

    唐中宗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六日,文武大臣们都接到了来自太后武则天的一道命令:在乾元殿集合候命。百官不敢怠慢,只是心中不免狐疑:如此匆忙宣召,究竟为了何事?

    作者: 莫大  

  • 晚清的灵魂工程师们

    晚清的不少先贤志士曾相信,科学不仅能造就物质发明,还能窥测肉眼看不见的“未知世界”,从而编码人脑、改造灵魂,实现复兴中国甚至拯救人类的宏伟目标。

    作者: 贾立元  

  • 华夏星空 幻想曲

    天外有异客,星海可泛舟……古人仰望“星辰大海”所展开的幻想,浪漫瑰丽,却又并非不切实际。晚清民国,嫁接了“西方科学”的中国科幻小说,还曾依托外星人、宇航船,展开拓展殖民月球的强国梦想。

    作者: 周舒  

  • 铜雀台 曹魏兴亡的见证人

    铜雀三台,既是文人宴饮的雅集之处,又宣示了曹操的政治意图,具有丰富深邃的历史内涵。

    作者: 兵戈  

  • 安阳高陵 魏武何处挥鞭

    2023年,河南安阳的高陵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高陵,这座魏武帝曹操的长眠之所,其地位之尊贵、陈设之简朴,令人感佩,确实是帝王薄葬制度的典范。可即便如此,它依旧一波三折,没有逃过被盗的命运。

    作者: 吉国瑞  

  • 齐长城 两千六百年的眺望

    数千年前闪耀东方的齐文化,脊梁就是那勾连山海、至今犹存的古老齐长城。它曾守护东方霸主的地位,它也曾见证战国风云的变幻……行走齐长城,探遗迹、抚残垣,仿佛一场时空穿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 于沁可  

  • 小勃律之战 高原之上的勋业

    公元747年,一支万人大唐步骑兵在名将高仙芝的带领下,翻越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历时三个多月,降服小勃律。大唐用一场不亚于后世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声动西域。

    作者: 李希光  

  • 藏在《泗州城》里的历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出了一组钥匙扣文创:正面是Q版的戏曲人物,背面则刻着人物名和四个小字——“庆赏昇平”。原来,这些人物都出自国图所藏的一部清代画册《庆赏昇平》。这是清宫戏曲演出的“标准定妆照”,……

    作者: 琦玖  

  • 木兰围场石刻:隔代相逢的功业

    清代最出名的行宫,除了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之外,便是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它是清帝举行“木兰秋狝”时的驻跸之所。届时皇帝会带着蒙古王公在“周一千三百余里,南北相距二百余里,东西相距三百余里”……

    作者: 李粹之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