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纹饰 | 舞台下的戏韵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5期 作者: 马柏童 

标签: 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   古代生活   历史拾遗   文物故事   

晚清民国是戏曲发展的巅峰时代。戏剧人物、戏曲故事,成了设计师最熟练运用的纹饰。建筑上、衣饰上、器物上,一个个戏曲纹饰,凝固着舞台上的华丽瞬间,也诉说着一个人人爱看戏的时代。
夹缬有戏
蓝夹缬是江浙一带民间流行的印染工艺。染料通过夹缬花版上的沟槽,流过布匹表面,印染出工整对称的图案。晚清民国时,匠人们将戏曲元素雕刻在花版上,印染出大量戏曲题材的蓝夹缬。左页图为中国丝绸博物馆藏戏曲纹样蓝夹缬,从中可以看到武将角色在戏台上表演对战情节。供图/FOTOE

去广州旅游,朋友带我游西关:先去粤剧艺术博物馆,听了场原汁原味的广东大戏,第二天又去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广东陈氏家族祠堂——陈家祠参观。朋友指着正中聚贤堂屋顶正脊上那繁复华丽的雕刻说:“上面的陶塑图案可都是粤剧里的故事,据说有两百多个人物呢。”我大吃一惊,抬头望,上面果然是密密麻麻的戏曲人物。

除了屋脊上的陶塑,陈家祠里取材于粤剧的图案装饰还有很多,比如正门旁东、西斋间山墙上镶嵌的砖雕,就是演大戏的场面。一边演的剧情是《水浒传》里的“梁山泊聚义”,另一边演的则是现在不常见的一出“刘庆伏狼驹”。工匠们用精湛的技艺,雕刻出舞台上的精彩瞬间,里面人物头戴绒盔、背扎靠旗、身穿戏装“大甲”,仿佛在唱那咿咿呀呀的唱腔。

责任编辑 / 周玥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