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字的千年迷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02期

标签: 遗产风景   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   

文字是一种文明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千年以前的契丹人建立了庞大的辽帝国,也留下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大、小字。在辽国灭亡后数十年的1191年,契丹文字被金朝废除,退出历史舞台。等到再重现于世人面前,已是700多年之后。始终没有被完全破解的契丹文字,似是笼罩着一团迷雾,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重见天日
1922年,比利时人梅岭蕊在辽庆陵中发现了一些辽代帝后的墓志,分别是《辽兴宗皇帝哀册》《仁懿皇后哀册》汉文和契丹文各一份共四盒。契丹文字在失传数百年后,终于再现世间。实际上,在庆陵里,还埋葬着圣宗、道宗两位皇帝及其皇后。本页图为道宗皇帝汉文哀册,右上角的两个篆字便是“哀册”。从精美的纹样不难看出,契丹人对汉文化的吸收可谓登峰造极。摄影/荀耀阳

契丹文重见天日

1922年,地处瓦林茫哈的一座辽代陵墓中,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个人是神父,叫路易斯·凯尔温(E.P.Louis. Kervyn,1880—1939年),汉名梅岭蕊。出生于比利时的胡格勒(Hoogelde)。1919年,凯尔温被派到热河省林西县浩珀都小村子的天主教堂(今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大营子乡)。正是在这里,凯尔温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展开了——首次发现失传800年之久的契丹文字。

责任编辑 / 安洋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