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百姓“吃饭史”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4期 作者: 骆昱含 

标签: 古代生活   历史拾遗   读史笔记   

小小粮票,一头连接着国家的工农业理想,一头连接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它带着身体发肤的温度,饱含着温馨、欲望、激情和痛苦,更有那驱之不去、刻骨铭心的饥饿感。重温它,拾起的不仅是有关吃饭的记忆,更是对一种理想和一段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是广东兴宁县的粮票。粮票上的“周转”二字透出玄机:1955年的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如果因为经济困难而将口粮卖给国家,以后在一定时期内要买回,这种小票就是凭证。后来,参与国家工程建设的民工、离家的中学生也能使用这种粮票了。

去年夏天某日,我在北京著名的古玩市场潘家园闲逛,琳琅满目的藏品,着实看得我眼花缭乱。正当我略感疲惫想打道回府时,我看到了一种一寸见方的彩色小纸片,泛黄的票面上,是一幅幅力量感十足的图画:大型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收割粮食;宽阔的河流上筑起了高高的大坝,供电线延伸到了远方;火车风驰电掣地驶过新建成的工厂;拖拉机行走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这是粮票,而且是全国通用粮票。”卖家看我好奇,便热情地说道。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