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场年画:年画里的西洋范儿
中国年画上的西洋马戏团
一位高鼻深目的西洋女子,高举洋扇,单脚站立于奔跑的骏马上;另一侧,手持阳伞的金发女士,从纸糊的圆圈里一跃而出,跨过一条布,稳稳地站在马背之上。更触目惊心的场景在画面左上方,空中晃晃悠悠的秋千上,一人跃起,而双脚勾住秋千的另一人则伸手将她接住这些热闹的西洋马戏,竟出现在19世纪中叶上海小校场年画中。据年画研究学者张伟考证,画中这个曾三次赴沪演出的意大利车利尼马戏团,从演出水准、规模、新奇度而言,无人能出其右,曾一度引起了上海的“车利尼马戏”热,使万人空巷。而将这种时髦的西洋事物搬上年画,正是上海小校场年画的一大特色,是对移风易俗中的近代上海的忠实记录。(上海历史博物馆藏)
一位高鼻深目的西洋女子,高举洋扇,单脚站立于奔跑的骏马上;另一侧,手持阳伞的金发女士,从纸糊的圆圈里一跃而出,跨过一条布,稳稳地站在马背之上。更触目惊心的场景在画面左上方,空中晃晃悠悠的秋千上,一人跃起,而双脚勾住秋千的另一人则伸手将她接住这些热闹的西洋马戏,竟出现在19世纪中叶上海小校场年画中。据年画研究学者张伟考证,画中这个曾三次赴沪演出的意大利车利尼马戏团,从演出水准、规模、新奇度而言,无人能出其右,曾一度引起了上海的“车利尼马戏”热,使万人空巷。而将这种时髦的西洋事物搬上年画,正是上海小校场年画的一大特色,是对移风易俗中的近代上海的忠实记录。(上海历史博物馆藏)
1842年6月,在抗击英军的战斗中,上海陷落。两个月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中国首批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开放。由此,拉开了上海近代化的大幕
几乎与上海的近代化同步,1860年,因太平军攻陷苏州,不少桃花坞年画的店主和工匠为躲避战乱,纷纷来沪,在上海南部一个名为小校场的街市聚集。这里曾是明代雄壮威武的练武场,清朝时被废弃,后来因临近城隍庙而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区。这批年画店主和工匠的加入,使得不久后此处的年画生产和销售初具规模。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